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合集下载

211021614_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古地中海残余植被

211021614_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古地中海残余植被

㊀Guihaia㊀Feb.2023ꎬ43(2):234-241http://www.guihaia-journal.comDOI:10.11931/guihaia.gxzw202110053朱华ꎬ2023.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古地中海残余植被[J].广西植物ꎬ43(2):234-241.ZHUHꎬ2023.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inYunnan AremnantvegetationrelatedtoTethys[J].Guihaiaꎬ43(2):234-241.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古地中海残余植被朱㊀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ꎬ云南勐腊666303)摘㊀要:云南从干热河谷到寒温性山地广泛分布有一类常绿㊁阔叶㊁以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乔木优势种的森林植被ꎬ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征显示了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硬叶栎林的相似性ꎬ而在群落的外貌㊁结构㊁特征种㊁地理分布等方面却与云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区别ꎬ因此被称为 硬叶常绿阔叶林 ꎬ它是在喜马拉雅隆升中因适应新的环境而发育的一个特殊植被类型ꎮ该植被的优势树种具有古地中海地区渊源ꎬ但在分布上大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ꎮ硬叶常绿阔叶林除优势树种为硬叶栎类以外ꎬ其他种类与同域天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基本一样ꎬ并没有一个独特的植物区系ꎮ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简单ꎬ典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有清楚的乔木㊁灌木和草本3个层次ꎬ而在生活型上ꎬ寒温性山地的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ꎬ干热河谷的群落以草本植物占优势ꎮ在中新世以前ꎬ硬叶栎类植物出现在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古地中海常绿阔叶林里ꎬ直到上新世以后ꎬ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ꎬ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出现ꎬ并随喜马拉雅隆升ꎬ硬叶常绿阔叶林才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产生ꎮ关键词:硬叶常绿阔叶林ꎬ生态特征ꎬ物种组成ꎬ地理分布ꎬ起源与演化中图分类号:Q948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 ̄3142(2023)02 ̄0234 ̄08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inYunnan AremnantvegetationrelatedtoTethysZHUHua∗(XishuangbannaTropicalBotanicalGardenꎬChineseAcademyofSciencesꎬMengla666303ꎬYunnanꎬChina)Abstract:Widelyoccurredondiversehabitatsfromhotdrydeepvalleystocoldtemperatemountainsꎬthe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dominatedbyQuercusspecies(Fagaceae)ꎬisanuniquevegetationtypeinYunnan.TheforestissimilartosclerophyllousoakforestsinthemodernMediterraneanregionsonphysiognomy.Itdiffersobviouslyfromtheother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sinYunnanbyitsparticularphysiognomyꎬstructureꎬcharacteristictreespeciesandgeographicaldistributionꎬandisnamedas 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 inthevegetationclassificationofYunnan.ThesclerophyllousforestisaspecialvegetationtypedevelopedtoadapttothenewenvironmentduringupliftoftheHimalayas.ThedominanttreespeciesoftheforestshowMediterraneanfloristicaffinityꎬbuttheypresentlydistributemostlyinsouthwesternChina.ExceptforQuercusspeciesꎬitsfloristiccompositionisthesameasotherneighborvegetations.Thecommunitystructureof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issimple.Thetypicalforestcommunityhasaprofileoftree ̄shrub ̄herblayersascommonforestsꎬbuthemicryptophyteplantsabsolutelydominateinthecommunitiesoncoldtemperatemountainsꎬandherbaceousplantsdominateinthe收稿日期:2022-01-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1051ꎬ31970223)ꎮ第一作者:朱华(1960-)ꎬ研究员ꎬ主要从事植被与植物区系研究ꎬ(E ̄mail)zhuh@xtbg.ac.cnꎮ∗通信作者communitiesathotdryvalleysinitslifeform.Thesclerophyllousoakspeciesfossilsrecordedinmoisttropical ̄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inTethysregionbeforeMiocene.UntilPlioceneepochꎬthemodernMediterraneanclimateformedanddrought ̄resistantMediterraneanfloraaroseꎬthe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evolvedfromtheformertropical ̄subtropical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withtheHimalayasuplift.Keywords: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ꎬecologicalcharacteristicsꎬspeciescompositionꎬgeographicaldistributionꎬoriginandevolution㊀㊀云南地势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ꎬ从北到南地势总体上为一个向南倾斜的大斜坡ꎬ海拔高差达6664mꎮ在地质历史上ꎬ云南是古南大陆与古北大陆的一个融合地带ꎬ云南大部分地区是在第三纪古地中海消退㊁喜马拉雅隆升㊁地壳间歇性上升隆起而形成的ꎬ其生物区系在历史起源上具有古南大陆与古北大陆成分融合的背景ꎬ在现代自然地理上体现了热带东南亚与东亚和温带喜马拉雅成分的交汇ꎮ自第三纪以来ꎬ印度板块在约5000万年前与亚洲板块碰撞ꎬ导致喜马拉雅形成与隆升(Jainꎬ2014)ꎮ随着喜马拉雅的隆升ꎬ云南西北部地区发生了快速抬升ꎬ其他地区亦发生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差异抬升ꎬ与此同时ꎬ印度支那地质板块向东南亚逃逸(Tapponnieretal.ꎬ1990ꎻSchäreretal.ꎬ1990ꎻLee&Lawverꎬ1995)ꎬ云南境内的兰坪-思茅地质板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Satoetal.ꎬ2001ꎬ2007)ꎬ从而造就了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和生境的多样性ꎮ这个特殊的地质历史㊁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和生境的多样性奠定和促成了云南植物区系和植被的形成和演化(Zhuꎬ2012ꎬ2015ꎻ朱华ꎬ2018)ꎬ使云南具备了1/2以上的中国植物种类ꎬ并由这些物种组成了多种多样的植被类型ꎬ被认为在植被的大类型上包含了欧亚大陆的各种主要植被ꎮ云南的植物区系和植被的组成与分布格局可能在2300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基本形成了(朱华ꎬ2018ꎻZhuꎬ2019ꎻZhuetal.ꎬ2020)ꎮ例如ꎬ云南吕合盆地早渐新世(大约3300万年至3200万年前)就已有了该地区现代植被的一些主要植物(Tangetal.ꎬ2020)ꎻ植物化石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中部在4700万年前就有了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森林植被(Suetal.ꎬ2020)ꎮ这些古植物学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云南现代植被的演化历史开始得很早ꎮ云南广泛分布有一类常绿阔叶的森林植被ꎬ其生态特征独特ꎬ乔木层优势种组成特殊ꎮ该植被以常绿栎属(Quercus)植物为乔木优势种ꎬ这些优势树种叶片革质㊁坚硬㊁多毛ꎬ树皮粗厚ꎬ树干弯曲ꎬ显示出明显的耐干旱特征ꎬ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的硬叶栎林非常类似ꎮ现代地中海地区的硬叶常绿林主要由硬叶栎类的冬青栎(Q.ilex)构成林冠优势树种ꎬ专称holmoak林ꎬ群落高度较矮ꎬ通常高5~12mꎮ冬青栎生长缓慢ꎬ具有小而常绿㊁硬叶的叶子ꎬ耐干旱ꎬ主要分布在冬季较冷而夏季干旱的地区ꎬ特别是地中海盆地和中东地区ꎬ它在生物地理上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热带灌木林(如马基植被Maquis)之间独特的植被类型(Rodáetal.ꎬ1999)ꎮ由于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在群落外貌㊁结构㊁特征种㊁地理分布等方面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区别ꎬ因此作为一个独立的植被型 硬叶常绿阔叶林(金振洲和欧普定ꎬ1981)ꎮ硬叶常绿阔叶林在 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 中被划归到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一个植被亚型(郭柯等ꎬ2020)ꎬ对它们在植被分类系统中的归类ꎬ仍需商榷ꎮ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Tethys)ꎬ在古生代末二叠纪出现ꎬ介于古南大陆与欧亚大陆(安哥拉古陆)之间ꎬ于新生代第三纪早期因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而融合ꎬ在东南缘关闭ꎬ并导致喜马拉雅隆升形成(Zhuetal.ꎬ2021)ꎮ因此ꎬ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现代植物区系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孙航和李志敏ꎬ2003)ꎮ川滇高山栎以及类似帽斗栎(黄背栎)㊁灰背栎的硬叶栎类植物化石最初在西藏希夏帮马峰海拔5700~5900m处的中-晚上新世地层被发现(徐仁等ꎬ1973)ꎬ后来在中新世的西藏南木林植物群中也被发现(周浙昆等ꎬ2003)ꎬ最近在西藏芒康晚始新世发现了高山栎组化石(陈琳琳等ꎬ2021)ꎬ显示这类硬叶栎树种与古地中海地区有古老联系ꎮ周浙昆等(2003)认为壳斗科高山栎组植物出现的时间不晚于中新世ꎬ因为中新世时高山栎组植物已经有了较广的分布ꎬ最早属于高山栎组的硬叶栎类的化石发现于西藏芒康晚始新世植物群ꎬ它们混生于当时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里ꎮ喜马拉雅地区化石的发现及不同类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分布在现代的地中海区域㊁西亚㊁中亚㊁喜马拉雅至中国西南部ꎬ以及南美洲ꎬ显示了它是一类古老的植被ꎮ针对中国西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ꎬ特别是对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生态学和植物区系5322期朱华: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古地中海残余植被研究不多ꎬ仅见金振洲和欧普定(1981)㊁杨钦周(1990)㊁刘方炎等(2012)㊁王雪丽等(2008)㊁杨朗生等(2017)的少数文章ꎬ部分内容在地区植被专著中ꎬ如«云南植被»(吴征镒和朱彦丞ꎬ1987)㊁«昆明植被»(金振洲和彭鉴ꎬ1998)ꎬ极少研究是从植被的角度对硬叶常绿阔叶林进行综述讨论的(金振洲和欧普定ꎬ1981)ꎬ但更多的文章涉及硬叶栎类的古植物学和起源(周浙昆ꎬ1992aꎬbꎻ周浙昆等ꎬ2003ꎻJiangetal.ꎬ2019ꎻ陈琳琳等ꎬ2021)㊁分类与分布(刘兴良等ꎬ2008)及生理生态(Yangetal.ꎬ2020)等ꎮ硬叶常绿阔叶林在云南广泛分布ꎬ其起源古老及其特殊的生态适应性ꎬ是一类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植被ꎬ在印证云南的地质历史㊁喜马拉雅隆升及云南的古地中海植被和植物区系的起源上具有重要科学意义ꎮ因此ꎬ本文从群落生态学和植物区系地理学的角度ꎬ评述和探讨这类没有引起足够关注的特殊植被ꎬ对它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实践提供了参考ꎮ1㊀云南硬叶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和种类组成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在分布上覆盖了除热带湿润地区以外几乎整个云南省的各种生境ꎬ从干热㊁干暖河谷ꎬ亚热带滇中高原到寒温性山地ꎬ主要分布在海拔1600~4000m之间ꎮ它们主要包括干热㊁干暖河谷地区的锥连栎(Quercusfranchetii)林㊁铁橡栎(Q.cocciferoides)林㊁澜沧栎(Q.kingiana)林ꎬ滇中高原亚热带地区的灰背栎(Q.senescens)林㊁光叶高山栎(Q.rehderiana)林ꎬ滇西北㊁滇北的寒温性山地的帽斗栎(Q.guajavifolia)林㊁川滇高山栎(Q.semecarpifolia)林ꎮ多数硬叶常绿阔叶栎类树种与特定气候带相关ꎬ而一些树种的分布则跨了多个气候带ꎮ锥连栎主要在干热河谷形成单优群落ꎬ或在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及云南松林中成为伴生树种ꎻ铁橡栎与锥连栎类似ꎬ可以在干热㊁干暖河谷中形成单优群落ꎬ亦可以是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伴生树种ꎻ澜沧栎在南亚热带地区可形成单优群落ꎻ灰背栎主要混生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里ꎬ或在局部地段形成单优群落ꎻ光叶高山栎和帽斗栎混生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ꎬ但在温性㊁寒温性山地也可形成单优群落ꎻ川滇高山栎则主要混生在寒温性针叶林中或在寒温性山地形成单优群落ꎮ硬叶常绿阔叶林与所处地带的天然植被有基本一致的植物区系组成ꎬ除构成群落特征树种的硬叶栎类外ꎬ其他种类均与同域植被的物种组成基本一致ꎮ例如ꎬ金沙江干热河谷的锥连栎林ꎬ除锥连栎外ꎬ其他种类与周边干热性稀树灌草丛(萨王纳植被)完全一样(刘方炎等ꎬ2012)ꎬ主要的乔木和灌木种类以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folia)㊁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㊁山合欢(Albizziakalkora)㊁车桑子(Dodonaeaviscosa)占优势ꎬ其他常见乔㊁灌木有毛叶柿(岩柿)(Diospyrosdumetorum)㊁马鞍叶(Bauhiniafaberi)㊁单叶木蓝(Indigoferalinifolia)㊁灰叶(Tephrosiapurpureavar.yunnanensis)㊁栌菊木(Noueliainsignis)㊁川滇野丁香(Leptodermispilosa)㊁沙针(Osyrislanceolata)㊁华西小石积(Osteomelesschwerinae)等ꎮ群落以草本植物覆盖度最大ꎬ并以扭黄茅(Heteropogoncontortus)占绝对优势ꎬ其他多度较大的种类有细柄草(Capillipediumparviflorum)㊁三芒草(Aristidaadscensionis)㊁黄背草(Themedajaponica)㊁孔颖草(Bothriochloapertusa)㊁臭根子草(B.bladhii)㊁虎尾草(Chlorisvirgata)㊁旱茅(Schizachyriumdelavayi)等禾草ꎬ除禾草外ꎬ其他常见种有丛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comosum)㊁蔓草虫豆(Atylosiascarabacoides)㊁草本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㊁柳叶斑鸠菊(Vernoniasaligna)㊁野拔子(Elsholtziarugulosa)㊁丁癸草(Zorniadiphylla)㊁地皮消(Pararuelliadelavayana)㊁假杜鹃(Barleriacristata)㊁独脚金(Strigaasiatica)㊁土丁桂(银丝草) (Evolvulusalsinoides)㊁黄细辛(Asarumlongiflorum)㊁千解草(Premnaherbacea)等(图1:AꎬB)ꎮ锥连栎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ꎬ除干热河谷外ꎬ常分布到滇中高原ꎬ特别是楚雄地区ꎬ混生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及云南松林里ꎬ或在局部地段也能形成单优群落ꎮ在干热㊁干暖河谷ꎬ特别是金沙江流域ꎬ包括南盘江流域具有铁橡栎单优群落ꎬ它们通常呈片断斑块分布且常矮化ꎮ它们常见于这些干热㊁干暖河谷海拔为1600~2000m的峡谷坡地和石灰岩陡坡上ꎮ乔木层高3~6mꎬ层盖度为60%~80%ꎮ乔木层中铁橡栎占很大比例ꎬ伴生的种类中常见的有清香木㊁毛叶柿㊁滇青冈㊁滇榄仁(Terminaliafranchetii)等ꎻ灌木层高0.5~1.5mꎬ层盖度为15%~20%ꎬ常见有川滇野丁香㊁马鞍叶㊁云南山蚂蟥(Desmodiumyunnanense)等ꎻ草本层高20~30cmꎬ种类较多ꎬ但常无明显优势种ꎬ以喜阳耐旱的植物为多见ꎮ草本层在种类和覆盖度上ꎬ禾草类较锥连栎林为少ꎬ因为它们主要是在石灰岩陡坡上ꎬ所以岩石露头较多ꎮ在云南中南部海拔1600~1800m范围ꎬ如澜沧县的佛房山地区ꎬ分布有较为典型的澜沧栎林ꎮ632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A.锥连栎林ꎻB.锥连栎ꎻC.澜沧栎林ꎻD.澜沧栎ꎻE.帽斗栎(黄背栎)林ꎻF.帽斗栎(黄背栎)ꎻG.帽斗栎萌生灌丛ꎻH.矮高山栎灌丛ꎮA.QuercusfranchetiiforestꎻB.Q.franchetiiꎻC.Q.kingianaforestꎻD.Q.kingianaꎻE.Q.guajavifoliaforestꎻF.Q.guajavifoliaꎻG.Q.guajavifoliasproutshrubsꎻH.Q.monimotrichashrubs.图1㊀云南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种类Fig.1㊀Kindsof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inYunnan7322期朱华: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古地中海残余植被它以澜沧栎占绝对优势ꎬ伴生有高山栲(Castanopsisdelavayi)㊁枹丝锥(C.calathiformis)等ꎬ林下灌木㊁草本层覆盖度相对较低ꎬ种类不多(图1:CꎬD)ꎮ灰背栎主要分布在滇中高原并常混生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ꎬ以灰背栎形成的单优群落不多见ꎮ以阳宗海老爷山含有较高比例灰背栎的元江栲-灰背栎林群落(103ʎ01ᶄE㊁25ʎ03ᶄNꎬ海拔2480m)为例ꎬ该群落乔木层高达16mꎬ盖度约为80%ꎬ元江栲和灰背栎为优势树种ꎬ其他伴生物种有珍珠花(Lyoniaovalifolia)㊁滇石栎(Lithocarpusdealbatus)㊁毛杨梅(Myricaesculenta)㊁厚皮香(Ternstroemiagymnanthera)㊁马缨杜鹃(Rhododendrondelavayi)㊁大果冬青(Ilexmacrocarpa)㊁大花卫矛(Euonymusgrandiflorus)㊁香叶树(Linderacommunis)㊁银木荷(Schimaargentea)㊁水红木(Viburnumcylindricum)㊁头状四照花(Cornuscapitata)㊁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decorum)ꎻ灌木层较稀疏ꎬ盖度很小ꎬ主要组成物种有爆杖花(R.spinuliferum)㊁碎米花杜鹃(R.spiciferum)㊁清香木㊁铁仔(Myrsineafricana)及幼树云南木犀榄(Oleayunnanensis)ꎻ草本层盖度亦不大ꎬ主要种类有野拔子㊁山菅兰(Dianellaensifolia)㊁浆果薹草(Carexbaccans)㊁十字苔草(C.cruciata)㊁刚莠竹(Microstegiumciliatum)㊁旱蕨(Pellaeanitidula)等ꎮ在局部地段的乔木㊁灌木层中也常出现黄连木幼树(Pistaciachinensis)ꎮ以帽斗栎和川滇高山栎为优势种的硬叶常绿阔叶林在云南分布面积较大ꎬ是滇中高原㊁滇西北到东北部的主要硬叶常绿阔叶林(图1:EꎬF)ꎬ它们分布在海拔2000~4000m的地区ꎮ以云南西北部德钦县海拔3400~3600m处的帽斗栎林(99ʎ09ᶄ16ᵡE㊁28ʎ18ᶄ8ᵡNꎬ海拔3556m)为例ꎬ群落乔木层分为1~2层ꎬ上层乔木郁闭度可达0.9ꎬ以帽斗栎为优势ꎬ高25~30mꎬ同时混生有较多麦吊云杉(Piceabrachytyla)㊁华山松(Pinusarmandii)等树种ꎻ乔木第二层高约5mꎬ郁闭度为0.3ꎬ主要以毛肋杜鹃(Rhododendronaugustinii)㊁川滇柳(Salixrehderiana)组成ꎮ林下灌草层的种类较为丰富ꎬ盖度为30%~40%ꎬ高0.5~1.5mꎮ灌草层以圆叶栒子(Cotoneasterrotundifolius)㊁球花溲疏(Deutziaglomeruliflora)等最为优势ꎻ草本层以尖鳞薹草(Carexatratasubsp.pullata)最为优势ꎮ该帽斗栎林的物种组成与周围的寒温性针叶林也是一样的ꎮ如丽江玉龙雪山的帽斗栎林(100ʎ24ᶄE㊁27ʎ13ᶄNꎬ海拔2940m)ꎬ群落以帽斗栎占绝对优势ꎬ伴生有丽江云杉(Picealikiangensis)㊁高山松(Pinusdensata)ꎮ灌草层主要有粉叶小檗(Berberispruinosa)㊁矮高山栎(Quercusmonimotricha)㊁西南栒子(Cotoneasterfranchetii)㊁川滇金丝桃(Hypericumforrestii)㊁毛叶蔷薇(Rosamairei)㊁高山柏(Juniperussquamata)等ꎻ草本层有尖鳞薹草㊁毛轴蕨(Pteridiumrevolutum)㊁异叶兔儿风(Ainsliaeafoliosa)㊁滇北球花报春(Primuladenticulatasubsp.sinodenticulata)㊁尼泊尔香青(Anaphalisnepalensis)㊁柳叶菜(Epilobiumpannosum)㊁云南龙胆(Gentianayunnanensis)㊁大王马先蒿(Pedicularisrex)ꎮ除帽斗栎外ꎬ其他物种组成均与周围的寒温性针叶林基本一样ꎮ2㊀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一般较简单ꎬ典型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有明显的3个层次ꎮ乔木层高10~25mꎬ如滇西北的川滇高山栎和帽斗栎林ꎬ以它们为乔木优势种或各自形成单优群落ꎬ或伴生少量云杉属(Piceaspp.)㊁冷杉属(Abiesspp.)树种ꎬ在一些地段有时具有一个高度较矮的亚层ꎬ主要是柳属(Salixspp.)㊁桦木属(Betulaspp.)植物ꎻ灌木层以杜鹃花属植物占优势ꎬ有时伴生有箭竹ꎻ草本层覆盖度不大ꎮ在严寒㊁干旱㊁土薄及石灰岩的山地ꎬ群落高度变矮㊁树干弯曲㊁结构简单ꎮ砍伐破坏或火烧后能从树桩萌生形成灌丛状矮林或灌丛植被ꎬ称 硬叶栎类萌生灌丛 (图1:G)ꎮ也有一些硬叶栎种类在亚高山多石山地特化形成矮灌丛ꎬ如矮高山栎(Quercusmonimotricha)灌丛(图1:H)ꎮ硬叶常绿阔叶林的生活型谱以禄劝县海拔2900~3100m处(102ʎ10ᶄ 102ʎ45ᶄE㊁26ʎ0ᶄ 26ʎ15ᶄN)的帽斗栎林为例(金振洲和欧普定ꎬ1981)ꎬ从10个400m2样地中记录到特征种和伴生种67种ꎬ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ꎬ有28种ꎬ占42%ꎻ高位芽植物18种ꎬ占27%ꎻ地下芽植物7种ꎬ占10%ꎻ藤本植物6种ꎬ附生植物4种ꎬ无一年生植物ꎮ该群落生活型谱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ꎬ与周边的寒温性针叶林类似ꎬ反映了生境冷湿ꎮ这一结果与四川西部的川滇高山栎群落的植物生活型谱类似ꎬ其川滇高山栎群落在3000m处的地面芽植物占总种数的31.58%ꎬ比例最高(杨朗生等ꎬ2017)ꎮ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的锥连栎林1800m2样地中ꎬ记录了68种植物ꎬ其中草本植物占58.8%(刘方炎等ꎬ2012)ꎮ因此ꎬ在生活型谱上ꎬ干热河谷的锥连栎林以草本植物占优势ꎬ接近萨王纳植被ꎬ而在寒温性山地则以草本植物中的地面芽植物占优势ꎬ显示了对寒冷的适应ꎮ832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3㊀硬叶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与地理成分硬叶常绿阔叶林从干热河谷到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带都有分布ꎬ其植物区系性质与各群落所在生境周边植被的植物区系一样ꎬ除优势种硬叶栎类外ꎬ它没有一个独特的植物区系ꎮ以元江干热河谷的锥连栎林为例(王雪丽等ꎬ2008)ꎬ该硬叶常绿阔叶林记录到种子植物91属ꎬ其地理成分:热带分布属83个ꎬ占总属数的91.21%ꎬ为典型的热带性质ꎬ其中泛热带分布属比例最大ꎬ占总属数的45.05%ꎻ旧世界热带分布和热带亚洲分布属分别占总属数的15.38%和10.99%ꎻ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间断分布以及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均占其总属数的8.79%ꎮ在记录的103个种中ꎬ热带分布种91个ꎬ占总种数的88.35%ꎬ其中以热带亚洲分布种比例最高ꎬ有53个种ꎬ占总种数的5l.46%ꎻ其次是泛热带分布10种ꎬ占总种数的9.71%ꎻ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9种ꎬ占8.74%ꎻ东亚分布种和中国特有种各5种ꎬ分别占总种数的4.85%(王雪丽等ꎬ2008)ꎮ我们对元江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在海拔400~850m范围做了52个10mˑ10m的样地ꎬ共5200m2ꎮ在样地内记录到种子植物61科144属194种ꎬ分析了这144属和194种的地理成分(刘方炎等ꎬ2012)ꎮ这类干热河谷稀树灌木草丛植被中泛热带分布属占38.2%(除去世界分布属的总属数)ꎬ居第一位ꎻ热带亚洲至非洲分布属占19.8%ꎬ居第二位ꎻ热带亚洲分布属占10.7%ꎬ居第三位ꎮ热带分布属合计占总属数的84.8%(不包括世界分布属)ꎬ但在种层面ꎬ热带亚洲分布种占总种数的46.3%(排除世界分布种)ꎬ居第一位ꎻ中国特有种占23.5%ꎬ居第二位ꎻ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占6.7%ꎬ泛热带分布种占6%ꎮ元江干热河谷的锥连栎林植物区系与稀树灌木草丛植被植物区系在属的地理成分上类似ꎬ都以泛热带分布属比例最大ꎻ在种层面都以热带亚洲分布种比例最大ꎬ但后者中国特有种比例高ꎬ这种差异可能是在种分布资料获取上资料来源的差异ꎮ4㊀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硬叶常绿阔叶林的演化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隆升影响到晚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和大范围的环境变化(Raymoetal.ꎬ1992ꎻ施雅风ꎬ1998ꎻ施雅风等ꎬ1999)ꎮ关于喜马拉雅隆升的时间ꎬ目前有很大争议ꎮ过去的主流观点认为ꎬ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在强烈隆起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抬升与夷平过程ꎬ长期处于较低高度的海拔(1000~2000m)ꎮ直到第四纪初ꎬ于340万年或250万年以前才强烈隆升到达现在的高度(潘浴生ꎬ1998ꎻ施雅风ꎬ1998)ꎮSu等(2020)㊁Liu等(2019)对西藏古植物学的研究结果提出青藏高原应隆升得更早ꎮ在青藏高原强烈隆升以前ꎬ古地中海或地中海南缘的植被是以樟科植物为主的热带-亚热带性质的湿润常绿阔叶林(laurelforests)(Maiꎬ1989)ꎮ在喜马拉雅山脉隆升达到相当高度的海拔(6000m以上)时ꎬ喜马拉雅-青藏高原地区才变得干旱(施雅风ꎬ1998ꎻ刘东升等ꎬ1998)ꎮ高山栎组的硬叶栎类在喜马拉雅剧烈隆升以前就已存在ꎬ可追索到渐新世(陈琳琳等ꎬ2021)ꎬ但它们只是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的一个成分ꎮ直到上新世后ꎬ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ꎬ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才出现(Sucꎬ1984)ꎬ硬叶常绿阔叶林从原先的湿润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产生ꎮ郑卓(1989)的研究发现ꎬ在西欧地区中新世开始出现了具有旱生结构的现代地中海成分ꎬ如冬青栎等现代硬叶栎类以及木樨榄属(Olea)㊁清香木属(Pistacia)等类群ꎬ认为现代地中海常绿硬叶林的发展与北极冰盖的形成密切相关ꎮ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中ꎬ除硬叶栎类树种外ꎬ同样具有木樨榄属[如锈鳞木樨榄(Oleaeuropaeasubsp.cuspidata)]㊁清香木属(如清香木㊁黄连木)等古地中海亲缘的植物ꎮ因此ꎬ我们认为它们应是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ꎬ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及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出现时ꎬ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演化产生的ꎮ5㊀讨论与结论硬叶常绿阔叶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类特殊植被ꎬ在云南ꎬ从干热河谷到寒温性山地广泛分布ꎮ它们以常绿阔叶的壳斗科栎属植物为乔木优势种ꎬ在群落外貌㊁结构㊁特征种㊁地理分布等方面与云南的其他常绿阔叶林有明显区别ꎮ这些优势树种均表现为叶片革质且坚硬㊁树皮粗厚㊁树干弯曲㊁具有耐干旱的特征ꎬ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的硬叶栎类非常类似ꎬ并具有渊源关系ꎮ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东亚的特有植被ꎬ是在东亚的热带㊁亚热带潮湿的夏季和干燥的冬季交替的季风气候下发育(朱华和Ashtonꎬ2021)ꎬ而地中海区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在冬冷而夏旱的地中海气候下发9322期朱华: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古地中海残余植被育ꎮ一方面ꎬ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虽是在亚洲季风气候下发育ꎬ但它的优势林冠树种为硬叶栎类植物ꎬ具有明显耐干旱特征ꎬ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的硬叶栎林在生态特征上非常类似ꎬ与中国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群落外貌和特征树种上有明显区别ꎮ另一方面ꎬ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的优势树种大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ꎬ应该说它是在外貌和结构上与现代地中海地区的硬叶栎林类似ꎬ是随喜马拉雅隆升而演化的以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硬叶栎树种为特征的一类硬叶常绿阔叶林ꎮ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群落在生活型上因分布生境的不同而具有一定差异ꎬ分布在寒温性山地的群落以地面芽植物占绝对优势ꎬ而干热河谷的群落则以草本植物占优势ꎮ在植物区系组成上ꎬ乔木层的优势栎类树种大多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特有种ꎬ除优势种外ꎬ其他种类与同域天然植被的物种组成基本一样ꎬ没有一个独特的植物区系ꎮ它们在云南各种生境均有分布ꎬ暗示了其适应性很强ꎬ并且是一类古老的残余植被ꎮ金沙江干热河谷中的锥连栎林含有特有单种属菊科乔木栌菊木(Noueliainsignis)ꎬ一个植物属的形成通常需要几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ꎬ特有单种属栌菊木的存在也印证了这类植被的古老性ꎮ因此ꎬ我们认为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是在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到一定高度ꎬ现代的地中海式气候形成及适应干旱的地中海植物区系出现以后ꎬ从原先的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演化产生的一类古地中海渊源的植被ꎮ参考文献:CHENHHꎬDOBSONJꎬHELLERFꎬetal.ꎬ1995.PaleomagneticevidenceforclockwiserotationoftheSimaoregionsincetheCretaceous:AconsequenceofIndia ̄Asiacollision[J].EarthPlanetSciLettꎬ134:203-217.CHENLLꎬDENGWYDꎬSUTꎬetal.ꎬ2021.LateEocenesclerophyllousoakfromMarkamBasinꎬTibetꎬanditsbiogeographicimplications[J].SciChinEarthSciꎬ51(12):2150-2162.[陈琳琳ꎬ邓炜煜东ꎬ苏涛ꎬ等ꎬ2021.西藏芒康晚始新世高山栎组化石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ꎬ51(12):2150-2162.]GUOKꎬFANGJYꎬWANGGHꎬetal.ꎬ2020.ArevisedschemeofvegetationclassificationsystemofChina[J].ChinJPlantEcolꎬ44(2):111-127.[郭柯ꎬ方精云ꎬ王国宏ꎬ等ꎬ2020.中国植被分类系统修订方案[J].植物生态学报ꎬ44(2):111-127.]HALLRꎬ1998.TheplatetectonicsofCenozoicSEAsiaandthedistributionoflandandsea[J].BiogeogrGeolEvolSEAsiaꎬ1:133-163.JAINAKꎬ2014.WhendidIndia ̄AsiacollideandmaketheHimalaya?[J].CurrentSciꎬ106:254-266.JIANGXLꎬHIPPALꎬDENGMꎬetal.ꎬ2019.EastAsianoriginsofEuropeanhollyoaks(QuercussectionIlexLoudon)viatheTibet ̄Himalaya[J].JBiogeogrꎬ46:2203-2214.JINZZꎬOUPDꎬ1981.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fforestinChina[J].JYunnanUniv(NatSciEd)ꎬ(2):13-20.[金振洲ꎬ区普定ꎬ1981.我国的硬叶常绿阔叶林[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13-20.JINZZꎬ1981.Amossyforestappearinginthesclerophyllousevergreenbroad ̄leafforests Quercetumpannosumnimborum[J].ActaBotYunnanꎬ3(1):75-88.[金振洲ꎬ1981.硬叶常绿阔叶林中的苔藓林 黄背栎㊁云生兔儿风群丛[J].云南植物研究ꎬ3(1):75-88.]JINZZꎬPENGJꎬ1998.VegetationofKunming[M].Kunming:Yunnan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200-204.[金振洲ꎬ彭鉴ꎬ1998.昆明植被[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04.]LEETYꎬLAWVERLAꎬ1995.CenozoicplatereconstructionofSoutheastAsia[J].Tectonophysicsꎬ251:85-138.LIUDSꎬZHANGXSꎬYUANBYꎬ1998.Theimpactofplateauupliftingonsurroundingareas[M]//SUNHLꎬZHENGD.Formationꎬ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Qinghai ̄Xizang(Tibetan)Plateau.Guangzhou:Guangdo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79-230.[刘东升ꎬ张新时ꎬ袁宝印ꎬ1998.高原隆起对周边地区的影响[M]//孙鸿烈ꎬ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79-230.]LIUFYꎬWANGXQꎬLIKꎬetal.ꎬ2012.SpeciescompositionanddiversitycharacteristicsofQuercusfranchetiicommunitiesindry ̄hotvalleyofJinshaRiver[J].Guihaiaꎬ32(1):56-62.[刘方炎ꎬ王小庆ꎬ李昆ꎬ等ꎬ2012.金沙江干热河谷锥连栎群落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J].广西植物ꎬ32(1):56-62.]LIUJꎬSUTꎬSPICERRAꎬetal.ꎬ2019.BioticinterchangethroughlowlandsofTibetanPlateausuturezonesduringPaleogene[J].PalaeogeogrꎬPalaeoclimatolꎬPalaeoecolꎬ524:33-40.LIUXLꎬLIUSRꎬHEFꎬetal.ꎬ2008.TaxonomyandmoderngeographicaldistributionofspeciesofsclerophyllousalpineoakplantsinChina[J].JSichuanForSciTechnolꎬ29(3):1-7.[刘兴良ꎬ刘世荣ꎬ何飞ꎬ等ꎬ2008.中国硬叶常绿高山栎类植物的分类与现代地理分布[J].四川林业科技ꎬ29(3):1-7.]MAIDHꎬ1989.DevelopmentandregionaldifferentiationoftheEuropeanvegetationduringtheTertiary[J].PlantSystEvolꎬ162:79-91.PANYSꎬ1998.Plateaulithospherestructureꎬevolutionꎬanddynamics[M]//SUNHLꎬZHENGD.Formationꎬ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Qinghai ̄Xizang(Tibetan)Plateau.Guangzhou:Guangdo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72.[潘浴生ꎬ1998.高原岩石圈结构㊁演化和动力学[M]//孙鸿烈ꎬ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72.]RAYMOMꎬRUDDIMENWꎬ1992.TectonicforcingoflateCenozoicclimate[J].Natureꎬ359:117-122.RODÁFꎬRETANAJꎬGRACIACAꎬetal.ꎬ1999.EcologyofmediterraneanevergreenOakforests[M].NewYork:Springer ̄VerlagBerlinHeidelberg.SATOKꎬLIUYYꎬWANGYBꎬetal.ꎬ2007.PaleomagneticstudyofCretaceousrocksfromPu erꎬwesternYunnanꎬ042广㊀西㊀植㊀物43卷China:EvidenceofinternaldeformationoftheIndochinablock[J].EarthPlanetSciLettꎬ258(1/2):1-15.SATOKꎬLIUYYꎬZHUZCꎬetal.ꎬ2001.TertiarypaleomagneticdatafromnorthwesternYunnanꎬChina:furtherevidenceforlargeclockwiserotationoftheIndochinablockanditstectonicimplications[J].EarthPlanetSciLettꎬ185(1/2):185-198.SCHÄRERUꎬTAPPONNIERPꎬLACASSINRꎬetal.ꎬ1990.IntraplatetectonicsinAsia:Apreciseageforlarge ̄scaleMiocenemovementalongtheAilaoShan ̄RedRivershearzoneꎬChina[J].EarthPlanetSciLettꎬ97(1):65-77.SHIYFꎬ1998.Plateauupliftandenvironmentalevolution[M]//SUNHLꎬZHENGD.FormationꎬevolutionanddevelopmentofQinghai ̄Xizang(Tibetan)plateau.Guangzhou:Guangdong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73-138.[施雅风ꎬ1998.高原隆升与环境演化[M]//孙鸿烈ꎬ郑度.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73-138.]SHIYFꎬLIJJꎬLIBYꎬetal.ꎬ1999.UpliftoftheQinghai ̄Xizang(Tibetan)PlateauandEastAsiaenvironmentalchangeduringlateCenozoic[J].ActaGeogrSinꎬ54(1):10-21.[施雅风ꎬ李吉均ꎬ李炳元ꎬ等ꎬ1999.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环境变化[J].地理学报ꎬ54(1):10-21.]SUTꎬSPICERRAꎬWUFXꎬetal.ꎬ2020.MiddleEocenelowlandhumidsubtropical Shangri ̄La ecosystemincentralTibet[J].PNASꎬ117:32989-32995.SUCJPꎬ1984.OriginandevolutionoftheMediterraneanvegetationandclimateinEurope[J].Natureꎬ307:429-432.SUNHꎬLIZMꎬ2003.Qinghai ̄TibetPlateauupliftanditsactonTethysflora[J].AdvEarthSciꎬ18(6):852-862.[孙航ꎬ李志敏ꎬ2003.古地中海植物区系在青藏高原隆起后的演变和发展[J].地球科学进展ꎬ18(6):852-862.]TANGHꎬLIFSꎬSUTꎬetal.ꎬ2020.EarlyOligocenevegetationandclimateofsouthwesternChinainferredfrompalynology[J].PalaeogeogrꎬPalaeoclimatolꎬPalaeoecolꎬ560:109988.DOI:10.1016/j.palaeo.2020.109988.TAPPONNIERPꎬLACASSINRꎬLELOUPPHꎬetal.ꎬ1990.TheAilaoShan/RedRivermetamorphicbelt:Tertiaryleft ̄lateralshearbetweenIndochinaandSouthChina[J].Natureꎬ343:431-437.WANGXLꎬDUFꎬWANGJꎬ2008.AfloristicstudyonseedplantsofevergreenhardandbroadleavedforestsinYuanjiangNatureReserve[J].JWChinForSciꎬ37(2):40-46.[王雪丽ꎬ杜凡ꎬ王娟ꎬ2008.元江自然保护区硬叶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初步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ꎬ37(2):40-46.]WUZYꎬZHUYCꎬ1987.VegetationofYunnan[M].Beijing:SciencePress.[吴征镒ꎬ朱彦丞ꎬ1987.云南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XURꎬTAOJRꎬSUNXJꎬ1973.OnthediscoveryofaQuercussemicarpifoliabedinMountShishaPangmaanditssignificanceinbotanyandgeology[J].ActaBotSinꎬ15(1):103-119.[徐仁ꎬ陶君容ꎬ孙湘君ꎬ1973.希夏邦马峰高山栎化石层的发现及其在植物学和地质学上的意义[J].植物学报ꎬ15(1):103-119.]YANGLSꎬLIUXLꎬLIUSRꎬetal.ꎬ2017.Life ̄formcharacteristicofplantsinQuercusaquifolioidescommunityalonganelevationalgradientonBalangMountainꎬWolongNatureReserve[J].ActaEcolSinꎬ37(21):7170-7180.[杨朗生ꎬ刘兴良ꎬ刘世荣ꎬ等ꎬ2017.卧龙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群落植物生活型海拔梯度特征[J].生态学报ꎬ37(21):7170-7180.]YANGQZꎬ1990.ThecharacteristicsandclassificationofoakdurisilvaeintheHimalayaregion[J].ActaPhytoecolGeobotSinꎬ14(3):197-212.[杨钦周ꎬ1990.中国喜马拉雅地区硬叶栎林的特点与分类[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ꎬ14(3):197-212.]YANGYꎬSUNHꎬKÖRNERCꎬ2020.Explainingtheexceptional4ꎬ270mhighelevationlimitofanevergreenoakinthesouth ̄easternHimalayas[J].TreePhysiolꎬ40:1327-1342.ZHENGZꎬ1989.FloraevolutionofnorthwesternMediterraneanAreasincetheMioceneandtheappearanceofMediterraneanvegetation[J].Guihaiaꎬ9(1):13-20.[郑卓ꎬ1989.西欧地中海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植被演化和现代地中海植被的形成[J].广西植物ꎬ9(1):13-20.]ZHOUZKꎬPUCXꎬCHENWYꎬ2003.RelationshipsbetweenthedistributionsofQuercussectHeterobalanus(Fagaceae)andupliftofHimalayas[J].AdvEarthSciꎬ18(6):885-890.[周浙昆ꎬ普春霞ꎬ陈文允ꎬ2003.青藏高原隆起和高山栎组(壳斗科)分布的关系[J].地球科学进展ꎬ18(6):885-890.]ZHOUZKꎬ1992a.OriginꎬphylogenyanddispersalofQuercusfromChina[J].ActaBotYunnanꎬ14(3):270-236.[周浙昆ꎬ1992a.中国栎属的起源演化及其扩散[J].云南植物研究ꎬ14(3):270-236.]ZHOUZKꎬ1992b.AtaxonomicalrevisionoffossilevergreensclerophyllousoaksfromChina[J].ActaBotSinꎬ34(12):954-961.[周浙昆ꎬ1992b.硬叶常绿高山栎类化石的分类学研究[J].植物学报ꎬ34(12):954-961.]ZHUHꎬ2012.BiogeographicaldivergenceofthefloraofYunnanꎬsouthwesternChinainitiatedbytheupliftofHimalayaandextrusionofIndochinablock[J].PLoSONEꎬ7(9):e45601.ZHUHꎬ2015.GeographicalpatternsofYunnanseedplantsmaybeinfluencedbytheclockwiserotationoftheSimao ̄Indochinageoblock[J].FrontEarthSciꎬ3:53.ZHUHꎬ2018.OntheoriginandevolutionofthefloraofYunnan[J].PlantSciJꎬ36(1):32-37.[朱华ꎬ2018.云南植物区系的起源与演化[J].植物科学学报ꎬ36(1):32-37.]ZHUHꎬ2019.Floristicdivergenceoftheevergreenbroad ̄leavedforestsinYunnanꎬsouthwesternChina[J].Phytotaxaꎬ393(1):1-20.ZHUHꎬTANYHꎬYANLCꎬetal.ꎬ2020.Floraofthesavanna ̄likevegetationinhotdryvalleysꎬsouthwesternChinawithimplicationstotheiroriginandevolution[J].BotRevꎬ86:281-297.ZHUHꎬASHTONPꎬ2021.Ecotonesinthetropical ̄subtropicalvegetationtransitionatthetropicalmarginofsouthernChina[J].ChinSciBullꎬ66(28/29):3732-3743.[朱华ꎬPeterAshtonꎬ2021.中国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交错区.科学通报ꎬ66(28/29):3732-3743.]ZHURXꎬZHAOPꎬZHAOLꎬ2022.TectonicevolutionandgeodynamicsoftheNeo ̄TethysOcean[J].SciChina:EarthSciꎬ65(1):1-24.(责任编辑㊀蒋巧媛)1422期朱华:云南的硬叶常绿阔叶林 古地中海残余植被。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云南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

云南的植被类型相当复杂,主要有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暖温带常绿阔叶林、温带针叶林等。

这些植被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并形成了一定的地带规律性。

首先,在海拔0-900米的低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分布着热带季风雨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较大,适宜植物的生长。

热带季风雨林是云南最为典型的植被类型之一,特点是物种多样性高,植物生物量大,树木高大茂密。

而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见的树种有楠木、柚木、青冈等。

其次,在海拔900-1800米的中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主要是暖温带常绿阔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温暖,降水量适中,季节变化明显。

在暖温带常绿阔叶林中,可以看到一些常见的树种,如樟树、柳杉、青桐等。

此外,云南的中海拔地区也是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存在着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再次,在海拔1800-2200米的高海拔地区,云南的植被类型主要是温带针叶林。

这个地区的气候较凉,降水量较少,由于气温低及土壤贫瘠,适合生长的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温带针叶林中的常见树种有云南松、云杉、水杉等,这些树种对低温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较慢。

此外,云南还有一个特殊的植被类型,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

这个地区的气候寒冷,降水量少,呈寒温带气候特点。

由于气温低、土壤肥沃,温带森林无法生长,取而代之的是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的植物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如伏毛芥、雪莉花等。

综上所述,云南的植被分布特点丰富多样,呈现出明显的地带规律性。

低海拔地区主要是热带季风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地区主要是暖温带常绿阔叶林,高海拔地区主要是温带针叶林。

此外,云南的高山地区还有高山草甸。

这些植被类型与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紧密相关,形成了植被的分布特征和地带规律性。

这些植被不仅丰富了云南的生态环境,也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态资源。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4)(一)自然环境状况 (4)(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8)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2)(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2)(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3)(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4)(四)自然灾害频繁 (14)(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15)(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16)(七)土地退化加速 (16)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18)(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18)(二)石漠化敏感性 (18)(三)生境敏感性 (19)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0)(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0)(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1)(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1)(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1)(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2)(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2)(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23)六、生态功能区划 (24)(一)分区方法 (24)(二)区划系统 (25)七、分区特征概述 (30)(一)生态区 (30)(二)生态亚区 (34)(三)生态功能区 (46)(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68)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75)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水稻分布状况

云南水稻分布状况

1对种植制度的影响气候变暖影响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导致云南气候带发生变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云南的气候带界限明显北移,并有热带亚热带面积扩大的趋势。

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这种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更加明显,气候带的分布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呈现出整体向高海拔扩张和向高纬度北移的趋势[2]。

气候带的变化对云南农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农业种植制度方面。

气候变暖使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热量资源改善,促进了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当前的种植制度发生改变,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减少,二熟制地区将北移,而三熟制比例提高。

这为云南多熟种植制度的增加和冬季农业开发带来了机遇。

但应注意到升温最显著的季节是冬季,在夏季增温幅度明显偏小,对夏季喜温作物的生长发育条件并没有多少改善。

而在温度升高的同时,土壤水分的蒸发量也将加大,一些作物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会减少,热量资源增加的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的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这种情况对于冬季农业的效应更加明显。

2.2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从两方面影响云南作物生长发育,一是温室气体,尤其是CO2浓度的增加可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如光合同化、呼吸和蒸腾等,进而有助于最终产量的提高。

二是温度和降水等气象要素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3]。

云南气候变暖发生在除金沙江流域以外的大部地区,四季均呈变暖趋势;降水量略减少,但雨日数减少,有效水分减少。

这种情况会抑制CO2的吸收,进而减弱光合同化过程的强度。

气温升高还加速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流失;较高的蒸发率抵消因CO2增加而提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有效水分减少,因此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

作物的呼吸消耗也将随温度升高而呈指数性递增,使光合同化产物被植株自身维持呼吸大量耗损。

较高的温度还加快作物的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使之来不及累积光合同化产物充盈籽粒而提前“成熟”,导致籽粒不饱满或瘪粒而减产。

特别是云南冬春季气候偏暖突出,小春作物生长季内气温长时段偏高,作物热量条件较好,导致作物原有品种发育速度加快,生育期缩短,成熟期提前。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云南地理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

第八章自然地域分异、自然灾害与环境一、自然地域分异热量、气温、水分条件的成因,是构成云南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地域分异的区域独特性的最主要的背景;另外云南处于几个主要自然地理区域热带与亚热带;亚欧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中南半岛;东亚季风与南亚热带季风之间的结合位置,使云南内部差异加大,过渡性明显;云南自然地域分异极其复杂,带中有区、地域不连贯、空间范围小、狭长等,划分中难以取舍等;云南省自然地域分异方案——综合自然区划分区系统:1.热带北缘地带云南南部热带北缘季雨林、半常绿季雨林砖红壤地带1.1滇西、滇西南山间盆地地区1.1.1西双版纳低中山盆谷区1.1.2德宏、孟定中山宽谷区1.2滇东南中山河谷地区1.2.1河口中山低谷区2.亚热带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南部季风林常绿阔叶林砖红壤性红壤地带2.1滇西南中山山原地区2.1.1思茅中山山原盆谷区2.1.2临沧中山山原区2.1.3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区2.2滇东南岩溶高原山原地区2.2.1蒙自、元江高原盆地峡谷区2.2.2文山岩溶山原区3.亚热带北部地带云南高原亚热带北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红壤地带3.1滇东高原地区3.1.1昆明、玉溪湖盆高原区3.1.2楚雄红岩高原区3.1.3曲靖岩溶高原区3.1.4昭通、宣威山地高原区3.1.5丘北、广南岩溶山原区3.1.6大理、丽江盆地中高山区3.1.7金沙江河谷区3.2滇西横断山脉地区3.2.1保山、凤庆中山盆地宽谷区3.2.2腾冲中山盆谷区3.2.3云龙、兰坪高中山山原区3.2.4怒江高山峡谷区4.亚热带东北部地带云南东北部山原湿性常绿阔叶林红、黄壤地带4.1滇东北中山山原河谷地区4.1.1滇东北边沿中山河谷区4.1.2镇雄高原中山区5.寒温高原地带青藏高原东南缘针叶林暗棕壤地带5.1滇西北高山高原区5.2中甸、德钦高山高原区二、自然灾害1、灾害特征云南的地质、地形、气候等是成灾的背景环境;受南下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省总体上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极易形成单点暴雨、风雹等强对流天气,进而导致严重的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风雹等自然灾害;同时,云南地处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东侧,新构造与现代构造运动强烈,导致地震灾害频繁发生;这种极其复杂的地形、气候特征和特殊的地质构造,使云南成为一个典型的多灾省份;纵观云南50年的自然灾害史,云南的自然灾害呈现出 5个明显特征即:灾害种类多、空间分布广、发生频率高、危害强度大和抗灾救灾工作难度大;一是灾害种类多;除台风和海啸外,其余各类灾种都曾在云南出现;干旱、洪涝、风雹、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泥石流骨坡、病虫害等灾害都频繁发生;在各灾种中,尤以干旱、地震、泥石流滑坡对云南危害最大;二是灾害分布广;根据前面的地震分布图可知;云南全省均处于6度以上的地震烈度设防区,其中,7—9烈度设防区面积占84%,全省基本找不到不发生5级地震的安全地带;由于地质构造松疏,加之山高谷深,泥石流滑坡灾害分布广泛,原有 129座县城中,有 41座受到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危害,1986年以来已有 7 座因此而撤销县制或易地搬迁;三是灾害发生频率高;据省地震局提供的数据,仅1970—2003年的30多年间,全省共发生里氏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5次、7级以上大地震8次,地震灾害发生频率之高为我国大陆所罕见;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4%,而地震释放的能量则占全国的30%;由于无雨就旱、有雨则涝,干旱、洪涝、泥石流滑坡、病虫害、低温冷冻、风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四是灾害强度大;云南自然灾害中重特大灾害居多,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多年统计,地震造成的损失和死亡人数云南占全国的一半,泥石流滑坡造成的损失云南也居全国首位;五是抗灾救灾难度大;受制于交通和地形,一旦成灾,道路即毁,可通达性差等;2、云南省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云南发生频度最高、影响面最广、成灾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洪涝灾害:低温冻害:冰雹:2015年8月12日昭通市昭阳区守望乡、布嘎乡发生特大冰雹灾害,已造成6000多户2万多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23000多亩;2016年2月10日18点05分,强降雨加冰雹的极端天气突袭昆明阿子营,导致烤烟受灾5202亩,蔬菜受灾1483亩,玉米受灾3025亩,直接经济损失1960万元;2016年4月22日下午,沧源县境内出现持续雷阵雨天气现象,并伴有冰雹,冰雹如鸡蛋般大小,多数民房琉璃瓦粉碎性坠落,家具、电器损坏严重,造成该县5700余人受灾,农作物和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970余万元;地震:由于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运动的影响,地震灾害频发,居全国各省市区之首;泥石流:云南省是全国受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山地较多,地形陡峻,降水集中,在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泥石流频繁发生;昆明市东川区也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博物馆”,早期这里因为大规模不科学地开采铜矿,再加上气候、地形等原因影响,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泥石流频发地段,泥石流现象比较典型;滑坡:农业生物灾害:森林火灾:作业:发生在近三四年的各种自然灾害,分析其空间、时间特点三、环境与生态问题云南省经济较为落后,自然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森林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省是全国三大林区之一,境内的森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红河等重要河流的主要水源涵养林,对防治山地灾害、调节和稳定河流的水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从50年代后期起,云南成了国家和地方主要的木材输出省,仅仅20多年的时间,森林覆盖率从50%以上下降到24.9%,活立木蓄积从14亿立方米以上减少到9.1亿立方米;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省委省政府启动一系列措施,使森林资源数量上升,森林覆盖率又提高到49.91%,但由于造林树种林种较为单一,森林资源总体质量有待提高;云南的规划是在55%以上;2、生物多样性减少云南省自然环境条件复杂,陆地生态系统包括了除热带荒漠和红树林以外的所有类型;多年来,由于森林的大面积破坏和草场的过度放牧,陆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收到了较大的威胁,其中最为显着的是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面积50年代初期有105.5万公顷,80年代初期下降到55.1万公顷,平均以每年1.5万公顷的速度递减;热带雨林面积的不断缩小,使得热带雨林功能降低和生物多样性逐渐减少;森林的砍伐和大量人为活动造成的生境破坏,使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总量下降;犀鸟、长臂猿、懒猴等已经很少见;滇西北一带的红豆杉,由于其药用价值,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兰花,由于过度开采,资源量急剧下降;据统计,云南的399种鱼类中,大概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绝迹;约有88种脊椎动物濒危,占全省脊椎动物总数的10.8%,高于国家7.7%的比例;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至少有500种;3、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全省湖泊以有机污染为主,部分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湖泊的富营养化,导致高等水生生物种类组成日趋单一化,浮游生物种类的数量逐年增加,使水生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水华暴发频繁,特有土着鱼种及敏感植物种群逐年减少,有的甚至灭绝;4、自然灾害频繁云南省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全省有较大规模的活动断裂38条,其中深大断裂有红河、小江和澜沧江、怒江等断裂带;深大断裂强烈活动形成宽大的岩石破碎带,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造就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雨季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4.2%;大量集中的降水,加之特殊的地形地质条件,在土壤表面有效覆盖少的情况下,极易造成山体土壤被冲刷,为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水动力条件; 特殊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云南自然灾害的多样性,有洪水漫溢造成淹没两岸河谷阶地的洪水灾害;有因暴雨引起的山洪及触发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有因河道防洪标准低,洪水泛滥或堤防溃决造成的严重危害;有的坝区因引洪能力不足,造成的洪涝灾害;也有因洪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灾害等;5、农村面源污染加剧云南省地处边疆省区,农业生产技术和土地生产力低下,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使用量大;农药、化肥和农用地膜的使用在促进农业增产,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仅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农田生态失衡,农业有害生物猖獗危害,使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而且妨碍了蔬菜“绿色”品牌创立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来自农村的面源污染使全省六大将河水系、湖泊、水库以及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逐年增加,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源;6、人为破坏严重云南省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开采生态恢复管理滞后,造成了矿区植被破坏和土壤、水源、空气污染;弃渣等堆放占地及水土流失造成了地质灾害的隐患和斜坡稳定性下降,使本来就很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由于治理恢复的速率远远落后于矿区破坏动物速率,矿区生态环境、地质环境整体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公路、水电建设项目较多,发展较快,一些项目的生态保护措施未得到有效落实,监督管理不到位,致使大量植被被毁,水土流失加剧,加大了对建设区生态环境的破坏;7、土地退化加速云南省是多山省区,土壤较为贫瘠,是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4.13万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6.9%;全省年土壤侵蚀总量5.1亿吨,平均侵蚀亩数1340吨/平方公里.年,年均侵蚀深1毫米;云南省又是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水土保持对维系云南省、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建设极为重要;随着人口增加,对土地的需求量不断增长;由于山高坡陡,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造成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许多贫困山区陷入开垦——水土流失——土地贫瘠化——再开垦的恶性循环;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问题之一;云南省34.91%的国土是对石漠化敏感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中,除滇西北地区外,石漠化敏感地区同时又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特别是在镇雄、彝良、西畴、富宁、广南、砚山6县,人多地少,土地垦殖强度大,多度的土地垦殖和土地利用不当极易带来严重的石漠化;目前,这些地区的石漠化已严重地威胁着区域的生态安全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省天然草原面积2.29亿亩可利用面积1.78亿亩,建植人工草地777万亩,退耕还草425万亩,就整体来讲,草原石漠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恶化的现状和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丽江市植物资源

丽江市植物资源

植物说明:本资料摘自2000年版《丽江地区志》ISBN 7-5367-1897-7第一节植被一、植被带区内的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无论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植物,均有分布,素有“植物王国”之称,仅玉龙山一带的植物种类即多达二千多种。

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

一般是东部下限低,西部下限高。

从大的范围看,基本属于两个大的植被带和三个植被区。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主要包括区内金沙江沿岸的干热河谷和中山地区。

原生植被多数遭到破坏,现存的多为次生植被。

根据所处地理位置和主要植被的不同,又可分为:l、川滇金沙江峡谷云南松于热河谷植被区,主要树种:阴坡河谷以滇青冈、黄毛青冈高山拷为主,林下常有疏生灌丛,如山胡椒、南烛、枸杞、马桑、多种杜鹃、山茶等。

阳坡河谷以云南松为主,间有稀疏的红椿、攀枝花、罗望子(酸角)等乔木,仙人掌和霸王鞭,有的可以成林,旱柳、余甘子和多种带刺灌丛随处可见,林间空地多为扭黄茅、营草、节节寥、鬼针草等所占据。

海拔越低,越显示出于热稀树草坡植被的特点。

2、滇西高山纵谷铁杉、冷杉垂直分布区。

主要树种为高山拷、曼青冈、云南松、华山松、铁杉。

云杉、冷杉。

林下有多种杜鹃、马樱花和箭竹。

地面有多种蕨类植物。

(二)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主要包括本区西北部和中部的高山地区,属横断山南部峡谷,云、冷杉,硬叶栎林区。

主要树种为丽江云杉、冷杉、高山松(红杉)、川滇高山栋、黄背栎、国柏、杜鹃以及次生的山杨、枫杨、红桦、白桦等,在本林带以上则为亚高山灌丛草甸植被和流石滩苔荒原植被。

二、分布特点1、河谷半山暖热性针阔叶林带:主要包括金沙江河谷海拔 1400-2 600米的河谷半山地区,气候温暖,且较湿润(特别是沿江两岸的支流沟谷)。

常见树种有云南松、长穗松。

光叶栋、黄背栋、油杉、香樟、红椿、野核桃。

栽培的经济林木有漆树、核桃、板栗、桑树以及桃、李、杏、梨、苹果等多种水果。

灌木树种有山杨、杜鹃、南烛、矮生胡枝子、金丝桃、夹迷。

云南省植物分布特点

云南省植物分布特点

云南省植物分布特点植被类型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和发育的,其现有分布也就是综合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最好标志。

各类植被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一般特点,而且也从主要的方面反映了自然环境及植被本身的生产潜力。

云南省是一个山峦起伏的高原地区,素来以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植物种类丰富多采而著称。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 -29°15'8" ,东经97°31'39" -106°11'47" 之间,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全省东西最大横距864.9 公里,南北最大纵距 990 公里,总面积 39.4 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 4.1 %,居全国第 8 位。

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

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 6740 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 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 900 公里,高低相差 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 2000 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 1500 —2200 米,西北部一般在 3000 — 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 800 —1000 米,个别地区下降至 500 米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云南地貌有五个特征:一是高原波状起伏。

相对平缓的山区只占总面积 10% ,大面积土地高低差参,纵横起伏,一定范围又有和缓的高原面。

二是高山峡谷相间。

滇西北有著名的滇西纵谷区,高黎贡山为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为怒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云岭为澜沧江与金沙江的分水岭,各江强烈下切,形成极其雄伟壮观的地貌形态。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平地带性规律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在地球表⾯,基本地域分异规律具体表现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北半球⾃北⾄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道的⾬林,⼤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2)欧亚⼤陆中部与北美中部,⾃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臵、地形、洋流性质以及⼤⽓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我国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1)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候上⾃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候,因此受⽓候影响,植被⾃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林。

2)西部由于地处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陆性⽓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系列东西⾛向的巨⼤⼭系,如阿尔泰⼭、天⼭、祁连⼭、昆仑⼭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平分布的纬度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寒荒漠带、⾼寒草原带、⾼原⼭地灌丛草原带。

我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但由于青藏⾼原、北部寒潮和东南季风的影响,使得主要植被分布的⽅向,从东南向西北延伸,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三个基本植被地带。

从⼤兴安岭—吕梁⼭—六盘⼭—青藏⾼原东缘⼀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

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林的旱⽣性草原和荒漠。

在这⾥具体描述⼀下东南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性森林,在东南半部森林区,⾃北⽽南,随着热量递增,植被的带状分布⽐较明显,它们依次为寒温性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林带、⾚道⾬林带。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一):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所以气候也很复杂。

而植被分布主要决定于气候和土壤,所以云南省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可以说它是气候和土壤的综合反映。

云南植被的复杂多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山地植被类型及各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多样性所致。

而且,由于全省的地势状况,各类植被的交错和过渡现象普遍,特别是对各类常见的植被分布影响巨大。

1.云南省的气候特点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全省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征。

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

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

由于气候类型多样,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云南省得地形地貌2.1云南省的地形特点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

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m,高山气候比较寒冷终年积雪。

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m。

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84%多的面积是山地,高原、丘陵占10%,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

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2.2云南省的地貌特点云南省地貌,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的宽谷为界,云南全省大致可以分为东西两大地形区。

云南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称云南高原,属云贵高原的西部,云南平均海拔2000m左右。

云南这里主要是波状起伏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貌,云南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与峡谷相间,云南地势雄奇险峻,其中以三江并流最为壮观。

云南森林生态系统介绍

云南森林生态系统介绍

云南森林生态系统介绍云南植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居全国首位,据《云南植被》(1987)记载,共划分12个植被型、34个植被亚型、169个群系、209个群丛。

包含了从热带雨林至寒温性针叶林及高山草甸。

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分别占全国的41.4%、54.8%、30.2%。

1热带雨林1-1湿润雨林该亚型是云南热带型最强的雨林类型,分布区域高温多湿,干湿季节不明显。

森林群落茂密,终年常绿、树木高大,物种种类多样,板根、茎花、大型木质藤本、附生植物均发达。

主要分布于河口、金平、屏边、江城、绿春等县300~500米的局部区域。

1-2季节雨林季节雨林-望天树林该亚型属于云南季风热带地区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具有地域代表性。

分布地热量丰富,群落组成的热带树种高大,其外貌终年常绿,种类繁多,结构复杂,生长茂密,板根、茎花、藤本及附生植物丰富。

主要分布于文山州南部、红河州南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南部、临沧市南部和德宏州海拔900米以下的部分区域。

以绒毛番龙眼-千果榄仁群系最为常见,分布也较广。

1-3山地雨林山地雨林该亚型属热带雨林向亚热带森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过度的一种湿润性森林。

其组成树种以热带性质的为主,兼有亚热带性质的种类混生,群落林冠较为整齐,板状根、老茎生花、藤本植物也有所见。

分布于文山州南部、西双版纳州、红河州、普洱市、德宏州、临沧市海拔800~1000米局部区域,部分受逆温影响的山地,可上升到1500~1800米的局部区域。

2热带季雨林2-1半常绿季雨林该亚型属于云南热带北缘、干季季节较长的区域生长的一类植被,分布与季节雨林交错,其上层乔木分布有落叶成分,而常绿乔木叶片小且呈现厚革质。

主要分布于云南东南部至西南部的、富宁、麻栗坡、勐腊、沧源、耿马、梁河、龙陵、施甸、新平、景东、景谷、隆阳、盈江、瑞丽等县区市。

2-2落叶季雨林落叶季雨林该亚型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的澜沧江、怒江、元江、把边江、藤条江等地河谷及其支流两岸海拔400~1300米的区域。

11-云南植被研究概况与分布规律1[1]

11-云南植被研究概况与分布规律1[1]

二、云南植被的主要特点
1、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多样稀特 2、垂直地带性植被呈带谱层叠 3、非地带性植被别具特色 4、山地原生性森林植被分布广泛 5、地带性植被与非地带性植被交错分布 6、植被的植物区系成分丰富、特殊,源远
1、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多样稀特
北热带气候条件:热带雨林、热带季 雨林、热带稀树灌草丛。
初步统计共有38个植物群系类型,全面显示 云南高原湖泊水生植被独特风貌。
4、山地原生性森林植被分布广泛
热带雨林植被 热带季雨林植被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被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和苔藓常绿阔叶林植被 中山温凉性针阔混交林和温凉性针叶林植被 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植被
是我国西南,特别是云南特有、珍稀、古 老、残遗的植被类型。
此类植被呈非洲热带的萨王纳植被外貌, 属于河谷型萨王纳植被类型。
Dry and hot valley
(3)干暖河谷植被
形成于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的低陷、 低海拔、气候干暖的河谷,高山峡谷的下部。
跨带植被,比其上缘水平带植被高出一个气 候带,本身具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性质。
硬叶常绿林的树种绝大多数为滇北川西 (部分至藏东南)的特有种
中山温凉针阔混交林、亚高山寒温针叶林 以北温带成分为主,也多东亚成分,区域 特有种很多,植物区系的地方特色浓厚。
三、云南植被在中国和 世界植被中的地位
中国东部半壁江山植被带的缩影 亚洲东部湿润区植被带的缩影 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东南坡植被垂直
六、研究概况与进展
植被类型的研究(从热带雨林到高山流石 滩植被)
植物群落的定位、半定位研究(哀牢山、 西双版纳、元江)
云南植被研究论著的发表与出版(中国植 被、云南植被、昆明植被、干热河谷植被、 云南松、热带植被、流域植被(澜沧江植 被))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

结合生态环境论述云南省植被的分布摘要:云南省所处纬度较低,其气候深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季节交替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南亚季风气候的特色,干、湿季分明而年温差较小。

但东部也兼受东亚季风的一些影响,并且具有高原气候的太阳辐射强烈、日温差大等特点。

由于地貌复杂,使得省内热、水、土等条件的空间差异十分突出,形成了云南植被发育的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关键词:云南、生态环环境、植被分布On the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in Yunnan Province integrated with ecosystem Abstract: Yunnan is in relatively low latitude, it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alternative function of southwest monsoon and west wind circulation season of Indian Ocean. Thereby it is featured with Southern-Asia traits: dry season and wet-season are clearly distinguished while the annual yea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small, yet the eastern part is impacted by eastern-Asia monsoon and with high mountain climate, the radiation is quite strong of the sun, also, the daily temperature range is wide.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physical landscape, the heat, water as well as earth condition within Yunnan province are distinct, forming the complex natural environment manifested by the indigenous vegetation.Keywords: Yunn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 境内地势高耸 呈北高南低的倾斜。

云南省土壤类型及

云南省土壤类型及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3.黄红壤
黄红壤属红壤向黄壤过渡的类型,主要分 布于红壤区中、低山平缓的坡地,所处水分条 件较优;土体上部有黄化现象,以黄橙色或橙 色为主,下部仍保持红壤的色调;土壤PH 5.0~5.8,粘土矿物仍以高岭石为主,伴有蛭石 和三水铝石。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4.红壤性土
红壤性土属于剖面发育差的幼年红壤,主要 分布在红壤区的山地陡坡地段。其土壤侵蚀严重, 往往心土、底土裸露地表,石砾多,质地偏砂, 有机质和速效养分缺乏,肥力低下。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二)棕壤
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下发育 的土壤。分布在北纬25 º 以北, 海拔2600~3400米的山地。成 土母质以紫色砂质岩,酸性 及基性结晶岩,石灰岩为主。 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高岭 石。表土暗棕色,结构较好。 土壤PH5~6。呈酸性至微酸性 反应。面积为253.63万公顷。 自然肥力较高,适于多种林木 生长。成土过程为淋溶过程、 粘化过程和生物富盐基过程。
一铁铝土在热带雨林季雨林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西南部海拔800米以下的河谷阶地丘陵低山区和东南部海拔400米以下的河口等地
云南省土壤类型及 其改良利用
讲授内容

一、引言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三、小结
一、引言
云南省基本情况
•云南省地处祖国边陲,位于北纬21° 8 ′— 29° 15′ ,东经97° 32 ′— 106 °12′ 之间,东西相距864.9公里,南北纵跨 990公里; •东邻广西和贵州,北接四川,西北与西藏相连, 西部和南部与缅甸、 老挝、越南三国毗邻,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 公里。 •云南省有8个市,8个民族自治州,分辖128个 县。
二、各土壤类型及其利用

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因素,论述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因素,论述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

植物地理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课程名称植物地理学指导老师学生姓名学号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编印结合地理环境特点等因素,试论述云南植被的分布规律摘要: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

正是如此,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而云南省也素来有“植物王国”之称。

植被分布规律自低纬度向高纬度依次分布为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湿性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高山灌丛、草甸。

关键词:地理环境云南植被分布规律1、云南省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概述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本省南部。

云南东部与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为邻,北部同四川省相连,西北隅紧倚西藏自治区,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和老挝、越南毗连。

从整个位置看,北依广袤的亚洲大陆,南临辽阔的印度洋及太平洋,正好处在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控制之下,又受西藏高原区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1气候全省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等7个温度带的气候类型。

云南气候兼具低纬气候、季风气候、山原气候的特点。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气候的区域差异和垂直变化十分明显这一现象与云南的纬度和海拔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

势北高南低,南北之间高差悬殊达6663.6m,大大加剧了全省范围内因纬度因素而造成的温差。

这种高纬度与高海拔相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即水平方向上的纬度增加与垂直方向上的海拔增高相吻合的状况。

使得各地的年平均温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递增,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南北气温相差达19℃左右。

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和天气系统的不同,全省气温纬向分布规律中常会出现特殊的情况,出现了“北边炎热南边凉”的现象。

云南主要造树种

云南主要造树种

目录一、自然环境状况 (2)(一)区域位置 (2)(二)地形地貌 (2)(三)地质 (2)(四)气候 (3)(五)水系 (4)(六)土壤 (4)(七)植被 (5)(八)生物多样性 (6)二、当前林业面临的重大机遇 (6)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8)(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8)(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9)(三)自然灾害频繁 (10)(四)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10)(五)土地退化加速 (11)四、云南省主要造林树种概述 (12)五、云南省林业区域划分 (13)(一)西双版纳南部低山盆地季节雨林区 (13)(二)西双版纳北部中山盆地季雨林区 (14)(三)滇西南中山宽谷半常绿季雨林区 (14)(四)滇南中山峡谷湿润雨林区 (15)(五)梁河、龙陵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区 (16)(六)临沧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区 (17)(七)澜沧江、把边江中游中山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区 (18)(八)蒙自、元江岩溶高原峡谷暖性针叶林区 (18)(九)文山岩溶山原季风常绿阔叶林区 (19)(十)滇中高原谷盆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区 (20)(十一)滇中北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区 (21)(十二)滇中西北高中山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区 (21)(十三)滇东北高中山暖性针叶林、亚高山草甸区 (22)(十四)澜沧江高中山峡谷暖性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区 (23)(十五)高黎贡山、碧罗雪山高中山峡谷常绿阔叶林区 (24)(十六)滇西中山山原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区 (24)(十七)滇东北中山河谷湿润常绿阔叶林区 (25)(十八)镇雄岩溶高原湿润常绿阔叶林区 (26)(十九)德钦、香格里拉高山高原寒温性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区 (26)云南省主要造林树种简表 (28)一、自然环境状况(一)区域位置云南省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位于东经97°31′-106°12′,北纬21°08′-29°15′之间。

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

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一、引言我国南方地区植被类型众多,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多种类型。

这些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我国南方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二、森林1.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是我国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森林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海南等省份。

这种森林常年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树木高大茂密,树种多样性高。

其中,常见的树种有楠木、铁杉、楼梯柿等。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江浙沪一带和福建省南部等地。

这种森林季节性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树木高大茂密,树种以水青冈、香樟、楠木为主。

3.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

这种森林常年温度较低,雨量充沛,树木高大茂密,树种以松树、冷杉、水曲柳为主。

三、草原1.亚热带草原亚热带草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部和广东省北部等地。

这种草原季节性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植被以禾草为主,常见的有黑麦草、羊茅等。

2.高山草甸高山草甸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的高山地带,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等省份。

这种草甸气候寒冷干燥,植被以高山植物为主,如高山松、莎草等。

四、湿地1.沼泽沼泽是一种典型的湿地类型,在我国南方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分布。

这种湿地常年潮湿多雨,水面上漂浮着茂密的水生植物。

2.红树林红树林是我国南方地区独特的湿地类型之一,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等省份。

这种湿地常年潮湿,生长着独特的红树林植物,如红树、海桑等。

五、总结我国南方地区的植被类型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植被在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自然资源。

[整理]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整理]云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简本最终.

目录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1)(一)指导思想 (1)(二)区划原则 (1)(三)区划目标 (2)四)数据来源及标准 (2)二、自然环境和经济社会概况 (5)(一)自然环境状况 (5)(二)经济社会及资源利用概况 (11)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6)(一)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16)(二)生物多样性减少 (17)(三)湖泊富营养化严重 (18)(四)自然灾害频繁 (19)(五)农村面源污染加剧 (20)(六)建设项目的生态恢复滞后 (21)(七)土地退化加速 (21)四、生态环境敏感性 (23)(一)土壤侵蚀敏感性 (23)(二)石漠化敏感性 (24)(三)生境敏感性 (24)五、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 (26)(一)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26)(二)土壤保持功能重要性评价 (27)(三)石漠化控制功能重要性评价 (27)(四)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 (28)(五)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功能评价 (28)(六)社会生产功能评价 (29)(七)营养物质保持功能评价 (30)六、生态功能区划 (31)(一)分区方法 (31)(二)区划系统 (33)七、分区特征概述 (39)(一)生态区 (39)(二)生态亚区 (44)(三)生态功能区 (60)(四)生态功能区类型 (92)八、生态功能区划实施 (101)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观念,应用生态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增强生态支撑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充分认识云南省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及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划分生态功能区,明确对保障云南省生态安全有重要重要意义的区域,为云南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自然资源有序开发和产业合理布局,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与生态保护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区划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

云南地区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前言云南是我国西南边陲的一片瑰丽土地,这里高山峡谷相间,江川奔腾,断陷湖泊错落,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里山奇,水异,湖秀,洞幽,林深,泉怪。

2000年7月11日至2000年7月30日,地理系98级基地班全体同学踏进了这片土地,对云南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进行了一次综合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1.通过野外实习,使自身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

2.通过对云南地区典型地貌的观察与分析,深入认识不同地貌的类型、发育特点、影响因素与成因。

3.通过对云南地区土壤、植被的观察,深入了解中国西南亚热带地区土壤植被的类型、分布及垂直分带与气候、地貌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4.通过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考察,了解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5.培养团结友爱、吃苦耐劳的精神。

历时20天的实习,我们胜利完成预定目标,不仅对云南典型的自然特点和多样的人文风情有了深入认识,根对我国西南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有了自己的认识。

下面是我们就此次野外考察的总体汇报。

目录第一部分云南概况1.自然概况 (1)2.自然、人文的总体特点 (2)第二部分实习路线 (6)第三部分实习内容1.自然地理篇1.1地质地貌1.1.1构造地貌 (8)1.1.2河流地貌 (11)1.1.3喀斯特地貌 (18)1.1.4冰川与冰缘地貌 (25)1.1.5重力地貌 (28)1.2气候1.2.1气候类型 (31)1.2.2气候特点 (31)1.2.3形成原因 (31)1.2.4热量和水分条件的地区差异 (31)1.2.5 气候的影响 (32)1.3植被与土壤1.3.1植被综述 (33)1.3.2植被的分布 (34)1.3.3植被的演替 (39)1.3.4植被与土壤的关系 (41)2.人文地理篇2.1建筑风格 (44)2.2民俗风情 (46)2.3城市发展 (48)2.4旅游开发 (52)后记 (56)第一部分云南概况1.自然概况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美丽富饶的边疆省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