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解和结构分解研究
( 关键 词] 区域差异 ; 尔指数 ; 泰 空间分解 ; 产业分解
[ 中图分类号] 1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2 3 0 (0 2 0 - 0 6 0 10 - 99 2 1 )8 0 5 - 5
一
、
引 言
应结 论 , 而 为 国家 实 施 区 域 发 展 政 策 提 供 理 论 从
整 体差 异 的贡献 ; 区域差 异 的产 业结 构 分 解 研 究 对
1泰 尔指数 。泰尔 指数 采用各 地 区以 收入份 额 . 加权 的 收入份额 与人 口份额 之 比的对 数总 和衡量 地 区经 济发 展差异 , 泰尔 指数值 越 大 , 明地 区差异 越 表 大 。该方 法可 以进行 产业结 构或 空 间结构 的多层 次 分解 , 分析 各个 部分 在 总 的 变化 过 程 中 的作 用 和 贡
向以板块 间差异为主 ; 东部 沿海地 区 内部差异呈缩 小趋势 , 西部地 区 内部 差异呈扩 大趋势 , 而东北、 中部地 区内部差 异 变化幅度较 小, 近年来有扩大的趋势 ; 第一产业差异 变化平稳 , 贡献最低 ; 第二产 业差异呈快速 下降趋势 , 贡献度
下 降 ; 三 产 业 差 异 呈 不 断 上 升趋 势 , 献 度 超 过 二 产 , 为 区域 差 异 变化 的 最 主 要 影 响 产 业 。 第 贡 成
( 摘 要] 定量评 价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 区域 经 济差异及 其 空 间、 业结构 分解 变化 的总体 水 平与特 征表 明 : 产
17 - 2 1 98 0 0年 区域 差 异 呈 先 缩 小后 扩 大 再 缩 小的 波 动 特征 , 体 呈 缩 小 趋 势 。 地 区差 异 演化 由板 块 内 差 异 为 主 转 整
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
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竞争加剧,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中国,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是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
从全国范围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体上呈现出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其中南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尤为明显。
因此,本文将从南北两个视角出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时空演变进行分析。
一、南北视角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1. 华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等地,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广东省,其GDP增长率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
在华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区域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其GDP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加之珠三角地区交通便利、人才聚集、市场开放、机制灵活等因素,使得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制造业基地。
2. 华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是我国东北、华东、华南和中部地区的联系枢纽和转运中心。
然而,华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却一直相对较为缓慢,特别是相较于珠三角地区,其地位和影响力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
华北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一些固定资产的投资和房地产业,造成了该地区经济结构单一、所占比重过高的问题。
同时,由于这些领域的投资增长不可持续和经济形式的失衡,导致该地区的经济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分析原因首先,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造成的影响。
华南地区地处南部,气候温暖湿润,气候条件适合经济生产和人口集聚,且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为其经济增长提供了便利。
相比之下,华北地区大部分地区是属于黄土高原、山地丘陵等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多年来严重侵蚀和荒漠化,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制约。
其次,资源分配不均。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现象,并从多个尺度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内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经济总量上,更体现在产业结构、创新能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将综合运用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文章将首先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进行概述,明确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出发,分别探讨导致这些差异的自然条件、政策导向、资源分配、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等因素。
宏观尺度将关注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中观尺度将分析区域内部的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微观尺度则将深入到企业和个人层面,探讨其经济行为和决策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深入分析,文章将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涉及到国家、区域、企业等多个层面。
文章也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中国经济的全面、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一直是显著而复杂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内陆地区、南部与北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明显。
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区域,凭借其地理优势、政策倾斜以及较早的开放政策,经济发展迅猛,成为全国的经济增长极。
这些地区不仅工业化程度高,而且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发展得较为成熟。
相对而言,西部内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相对恶劣、交通不便、资源有限等因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开发力度,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
中国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及其演化规律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演化趋势,分析产业聚集、经济区域格局、城市网络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1. 基本特征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体,中部地区为支撑,西部地区为辅助。
这种地理格局形成的历史根源在于近代中国的列强侵略和对外贸易的历史,沿海地区受到了外部经济刺激,形成了早期工业化和城市化,中部地区则主要发展了农业和轻工业,而西部地区则因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原因发展滞后。
2. 演化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中国经济地理格局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中部地区逐渐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中部地区,武汉、长沙、郑州等城市的崛起,特别是中部城市群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中部地区的互联互通,推动了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
其次,西部地区也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发展区域。
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加速了西部地区的发展。
如重庆、成都、贵阳等城市的发展,推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
而沿海地区则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成本上升等因素,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
3. 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中国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特征。
中国的产业聚集主要分布在沿海的广东、浙江、江苏等省份,以及中部地区的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
其中,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产业聚集区。
大量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高了经济效益、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4. 经济区域格局中国的经济区域格局主要由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个经济区域组成。
这些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产业结构较为成熟,而西部地区则呈现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为了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推进了“东北振兴”、“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发展战略。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新质生产力水平的统计测度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李阳;陈海龙;田茂再
【期刊名称】《统计与决策》
【年(卷),期】2024(40)9
【摘要】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测算了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较大,形成“东高西低”的区域发展格局。
(2)新质生产力水平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特征,东部地区内部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差异大于中西部地区,东-西部及东-中部的地区间差异是导致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
(3)从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分布及演变特征来看,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新质生产力水平均存在极化现象。
从时空动态演进特征看,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不存在跨越式跃迁,整体上呈现梯度上升趋势,新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省份能够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邻近省份的发展,而当邻近省份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该省份将趋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页数】7页(P11-17)
【作者】李阳;陈海龙;田茂再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22;F120
【相关文献】
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趋势研究
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及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3.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变
4.中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区域差异与时空演进特征
5.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测度与时空演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
1 3个经 济 中 "进 而 依 据经 济空 间相 互作 用原 理探讨 了福 建 省经 济 中心的 强 、 吸引 区域 , 据此来 预 测 区域 经济 t, L 弱 并
未 来 的空 间变 化趋 势 。 关 键词 : 济 中心 吸 引区 域 ; 化趋势 ; 经 变 福建 省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F 2 文 献标 识码 : A
福 建 经 济 中 心 吸 引 区 域 的 空 间 格 局 及 变 化 趋 势 研 究
符 小洪 , 民生 黄
( 福建 师 范大学 地理 科学 学 院 , 中国福 建 福州 30 0 ) 5 07 摘 要 : 据 福建 省 2 依 3个地 、 县级 市 的有关 资料 , 用 主成分 分析 定 量地衡 量 它 们 的综 合 实力 , 运 然后 根 据 省情 拟定
区域 的多 方 面 的影 响 。然 而 , 统 的评 价 方 法 往 往 只 变量 在反 映经 济 中心 综合 能力 上越 重 要 。本 文 根 据 累 传 采用单 一指 标 或 少 数 几 个 指 标 , 能 全 面 、 观 、 不 客 综合 积贡献 率大 于 8 % 的一 般 原 则 , 三 个 主 成分 的 累积 5 前 地反 映增 长极 的 实 力地 位 L 。本 文 采 用综 合 指 标 体 系 贡献 率 已达 8 .4 ( 1 , 明前 三 个 主 成 分所 包 含 2 J 8 8 % 表 )说 来分 析福 建省 2 个 地 、 级市 吸 引 区域 系统 , 虑反 映 的要 素信息 量基 本 上可 以反 映 1 个原 始特 征值参 数 的 3 县 考 1 经 济实力 的 主 要 因素 及 其 现状 影 响 和 潜 在 影 响 能 力 , 大部 分信息 。由旋 转后 的 载 荷矩 阵 可 以看 出第 一 主成
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
• 首先,存在着人口流动的经济阻碍。即人口迁移的成本较 高。
• 其次,存在着人口迁移的结构性阻碍,即落后地区希望迁 出处于贫困且无技能的人,尽量留住素质较高的人。发达 地区需要的是有技能、素质高的人而非无一技之长者。这 样在迁出和迁入愿望之间产生了结构性困难。
• 最后,存在着人口流动的非经济性阻碍。主要包括两个方 面,即安土观念、户籍制度制约、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 (陕北文化、农民工为例)
• 2、技术差距理论
• 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都相当重视技术要素对 区域分工的影响。一个技术要素丰富的区域总是在技术创 新和技术产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在技术密集型产品生 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 技术差距理论由波斯勒于196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区 域在某项技术上进行创新,那么在这技术未在其他区域使 用之前,这个区域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并因此获得生产 和出口优势,甚至处于市场垄断地位。但技术总是要传播 到其他区域。但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分为两个阶 段:一是需求滞后期;另一是仿造滞后期。由于有诸如专 利法等限制,仿造等途径的传播也并非完全。技术高的区 域往往能保持越来越大的新产品创新能力。
呢绒(1 酒(1单 单位) 位)
90天 80天
英 国 100天 120天
• 3、要素禀赋论(H—O理论) • 区域比较优势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区域比较利益理论不
能说明为什么各个区域在某种商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 赋理论,又叫要素比例理论。
• 他们认为各国或各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即生产要素的供 给状况不同,是产生国际或区际分工和国际或区际贸易的 基本原因。
• 缺陷:
• 首先,它不能对形成比较优势的原理提出合理解释。认为 唯一的原因是生产率或技术差异。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建省地处于海岸线上,拥有丰富的山岳、平原和海洋资源。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各县域内乡村的地理位置分布,还决定了乡村间的交通和交流条件。
例如,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山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
相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乡村经济发展较快。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县域之间存在差异。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的流入,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而内陆山区经济相对较落后,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这导致了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不均衡分布的现象。
政策及规划措施也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合理布局。
例如,政府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引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改善乡村经济状况,从而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的空间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还有社会文化、人口流动等。
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对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土楼、传统手工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人口流动也会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产生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减少、乡村精神文化的衰败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不均衡。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发展。
福州市、泉州市、厦门市区域空间经济影响力的比较分析
的龙 头 , 其 经济 属于先 行发 展 , 如 今它仍 然是 海峡西 岸城 市群 中经济 增长最 快 的城市 。福 建省 “ 十二 五 ” 规划提 出 , 着 力发 展福州 大都 市 区和 厦漳 泉 大都 市 区 。福 建 省关 于厦 漳 泉经 济 区同 城化 工作 方案提 到 , 进 一步 发挥厦 门经 济特 区龙 头带 动 作用 和 泉州 创 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型城 市 的支 撑 带动 作
《 东南学术} 2 0 1 3年第 5期
福州 市 、 泉 州市 、 厦 门市 区域 空 问经济影 响 力的 比较分析
梁新 潮 胡 志 勇 陈彼 得
摘要 : 我国 区域 经济发展 已逐渐从竞争 阶段 向融合转变。福 州市、 泉州市和厦门市作 为福建省重要城 市, 它们 能否在 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 中发挥 中心城 市应 有作用?这可 以从城 市的 区域 空间经 济影响力做简单 的 考量 。文章采用最小二乘法对福州市、 泉州市和厦 门市周边 县域 经济 的人均 G D P及 其与 中心城 市距 离进 行 回归。结果显示 , 在 三个城 市中, 厦 门市对漳州 市和龙岩 市的县域经济具有显著的空间影响 力, 其他 两个城 市 则不然。笔者采用人均 G D P指标及 经济地理 学的中心 一外 围结构理论 对 实证 分析结果进 行 阐释 , 并提 出相
体 系” ( 项 目编 号 : X S K 2 0 1 3 4 2) 。
作者简介 : 梁新潮, 集美大学财经学院院长 、 教授 , 集美大学海西经济运行效率 与风险测评研究 中心主任;
胡志勇 , 经 济 学博 士 , 集美 大 学财 经 学 院 副教 授 ;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将整个省域划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 区两个 区域单元 , 由于宁德市的地貌 以山地丘陵为主, 在改革开放 的进程 上较为迟缓 , 且在经 济发展 水平上低 于全省平 均水平 , 故将其 划入 内陆地 区, 即沿 海地 区包括福 州 、 门、 厦 莆 田、 泉州 、 漳州 5个地级市 ( 3 含 0个县市 ) 内陆地 区包 , 括宁德 、 南平 、 龙岩 、 明4个地级市 ( 3 三 含 7个县市 )研 ,
对 区域 差异 进 行分 解 的 缺点 。
2 研究 区域 、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章以福建省 6 个 市县作 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 7 间格局演化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 , 中县指县域 ( 其 包括
县 级 市 ) 市 指 地 级 市 市 区 , 根 据 自然 、 文地 理 条 件 ,受 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 2 1 研 究 区域 与数 据来源 . 的差异测度方法 与研究 基础单元对福 建省区域经 济发
展 的不平 衡及 其 演 化 特 征 进 行 研 究 。 张辉 鑫 (00 采 20 )
用人均 G P数据 , 17- 20 D 对 98 0 0年福 建省 9个地级 市 的经济发展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分析 , 并采 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 区域总体差异进行分解 , 得出 福建省 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 , 其组 间差
究 的 时 间 序 列 为 19- 20 90 0 6年 。 选 取 县 市 历 年 人 均
兴、 黄晓芬(0 5 运用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和经 济区位 20 ) 商分析 了 18- 20 99 0 3年福 建省 6 7个县 市单元 的人均
G P的绝 对差 异 和相 对 差异 , 通 过 分 形 理 论 中 的 R S D 并 /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作者:赵璐, 赵作权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4年第01期摘要:本研究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
结果表明:①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呈明显的减小趋势;②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③同时期,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
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有助于促进沿海经济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可以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关键词:经济空间差异;经济空间结构;标准差椭圆;沿海地区;中国中图分类号:F129.9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随着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崛起,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引擎。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在2007年~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中沿海省市因其外向型的经济特点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我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了复杂、多样的变化[1,2]。
由此而带来的区域经济差异随之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基于省域及三大地带的研究[3-6],且已有研究方法多从区域、非空间的角度展开,忽略了研究区域的空间区位等空间结构信息[5,7,8]。
作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及有全球影响力的经济区,沿海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区域内部经济空间差异。
了解和把握这种差异特征及其动态演化,对制定区域均衡发展政策、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目前较少有研究对2003年以来国内市场崛起和国际市场冲击影响下的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9-13]。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
DOI:10.19995/10-1617/F7.2024.06.028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唐娟莉 冯梅(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摘 要: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综合测度了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核密度估计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来源、分布动态演进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总体呈现出“东—中—西”依次递减的态势,且具有两极分化现象。
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区域间差异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
Kernel核密度结果显示,省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且在2021年出现极化现象,表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面临“数字鸿沟”问题。
本研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经济;区域差异;分布动态;Dagum基尼系数;Kernel核密度估计本文索引:唐娟莉,冯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J].商展经济,2024(06):028-032.中图分类号:F124;F207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以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逐渐融入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2017年起,“数字经济”连续6年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1]。
在新旧时代变革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继工农型社会之后发展速度最快、影响范围最广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但由于地区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创新能力等因素不同,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差异,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
因此,深入了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差异来源,是缩小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描述性创新信息披露与企业创新:作用机制与经济后果”(72064001);东华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创新能力与省域经济韧性”(DHYC-202349)作者简介:周明(1975- ),男,江西吉安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创新、区域创新;钟宇春(2000- ),女,江西赣州人,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韧性、经济政策。
省域经济韧性的测度、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周 明,钟宇春(东华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昌 330013)摘 要: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是谋划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本文基于2012-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演进态势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1)2012-2021年我国省域经济韧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在东西方向上呈现“强-中-弱”阶梯式递减的空间格局。
(2)省域经济韧性发展水平空间聚集效应显著,主要呈现双高(H-H )及双低(L-L )聚集的空间组织模式。
(3)省域经济韧性的发展具有动态复杂性,全国整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韧性水平皆呈现上升趋势,但省份之间差异较大。
同时东部地区经济韧性存在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各省份应立足于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抵抗力、恢复力和进化力三方面提升经济韧性水平,同时有效利用与相邻省份地理空间上的临近优势,实现强经济韧性省份与弱经济韧性省份间的优势互补。
关键词:省域;经济韧性;空间分布;动态演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626X (2024)02-0005-13一、引言当前,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变。
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VUCA (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成为当前环境形势的常态特征,“经济韧性”正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在追求经济发展中必须重视的战略问题。
福建省农业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变化分析
1 研 究 区域 、数 据来 源 与 分 析 方 法
1 1 研究 区域概 况 与数 据来 源 .
福建 省位 于 2 。3 ~2 。2N、155 ~104 33 82 1。1 2 。3E之 间 ;背 山面海 ,陆地 面积 1.0万 k 24 m ,其 中 , 山地 、丘 陵 占陆 域 的 8 % ,地 势 总 体 由西 北 向 东 南 降低 ,依 次 为 武 夷 山 脉一 闽 西 谷 地一 闽 中 大 山 带 9 ( 峰 山、戴 云 山、博 平 岭 )一 沿 海 丘 陵、 台地 和平 原 . 地 处 亚 热 带 ,气 候 暖 热 ,雨 量 充 沛 ,四 季 常 鹫 青 ;年平 均气 温 1. —2. 5 1 14℃ ,年 日照时数 大 多在 170~ 0 间 ,大部 分地 区年 降水 量 110— 0 220h之 0 200m 0 m.优越 的气 候条 件 ,加上 丰 富 的生物 资源 ,十 分有 利于农 业 多种 经营 . 本研 究 以福建 省 的县域 为农 业经 济 区域差 异及 其 空 间格局演 化 分析 的基本 研究 单元 ,因为县 域是 比 较完 整 的地域 单 元 ,在 中 国 的 政 治 经 济 生 活 中具 有 十 分 重 要 的地 位 和 作 用 ( 现 行 的行 政 体 系 中 , 在 2 0 以后 莆 田市 的莆 田县 被并 入 莆 田市辖 区 ,数据 选取 时 ,将 20 0 2年 02年 以前 莆 田县 的数 据 并 人莆 田市 辖 区计算 .此 外 ,由于 金 门县数 据获 取 困难 ,这里 并未 将 其 计算 在 内) .影 响农 业 经济 区域综 合 发 展水
Va it n f go a f r n eo r ut r l c n my Gr w h i u in P o ic r i so in l ao Re Di ee c f i l a o o o t F j r vn e Ag c u E n a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
扩 大 的结论 ;黄茂 兴 、黄 晓芬 (05 20 )利 用库 兹
0 引 言
区域 经 济差异 是指一 定 时期 内全 国各 区域 之 间 人均 意义 上 的经 济 发展 总体 水 平 非 均 等化 现象 J 。
经 济发 展 的理论 基 础 ;张辉 鑫 、汤 小 华 ( 0 1 20 ) 采 用变 异 系数 、泰 尔指数 分解 方 法对 区域 经 济 总 体
法 、选用 的指 标 也存 在 差异 ,因此 ,得 出 的 结论 也
存 在一定 差 异 ;尽管 如 此 ,这些 先 行研 究 成 果 为本 文探 讨 福 建 省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时 空 差 异 奠 定 了基 础 。本 文尝试 在 吸收 先行 研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拟 以福
基金项 目:福建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重点学科项 目支持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 目 ( 0 8 0 0 20Z 1) 作者简介 :自如山 ( 9 l ) 18 一 ,男,安徽省 阜阳人 ,硕士研 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旅游开发 .
1 2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第2 1卷
19 97年略 微 下 降 外 ,大 体呈 上 升 态 势 ;20 0 3年达
建 省 9个 地级 市 为研 究 的地 域单 元 ,利 用 定 量分 析 手 段 ,揭 示 福建 省 区域 经济 差异 变 化 的时 间 特征 和 空 间格局 ,以期 为福 建省 缩 小地 区差距 ,促 进 区域 经 济协调 发 展提供 有 益 思考 。
收 稿 日期 :2 0 0 9—0 5—0 ;修 订 习期 :2 0 5 0 9—0 6一O . 1
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Á Â Ã Ä Å Â Æ Ç È É Ã Á Â Ã Ä Å Æ Ç È É Ä Â Ä Á Â Å
125
/ / / / / $/km % % % % % % / / / / / / / / / / % 0.11932 0.04690 0.07001 0.07914 0.05638 0.06225 0.04845 0.02690 0.01552 0.01104 0.06501 0.02966 0.06914 0.03397 0.01828 0.03880 0.04052 0.02897 0.02104 0.04914 0.01811 0.01069 0.01086 0.00854 0.01621
123-1 东南沿海地区差异如何随时间波动 ? ③ 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变化与东南沿海地区整 体差异波动有何关系 ? ④ 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化与地区差异波动趋势是否吻合?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本文中把对经济 差 异 定 义 为 经 济 现 象 在 不 同 空 间 单 元 中 表 现 出 质 和 量 方 面 的 不 同 , 具有复杂的多面性 , 并非人均 GDP 的地域差异所能完全反映 , 需用复合性的指标对经济 现象和事物进行比较。因此 , 笔者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差异为研究对象 , 基础数 据涵盖了综合经济、人口、财政金融、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化等方面内容 , 其中所有数 据来自 1995-2005 年间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和广东各省统计年鉴 , 由于部分年代的数 据有所缺失 , 在进行分析时本文注重保留有代表性年度数据。其中 , 对于用来表现经济 增长能力的指标因素本文选择以不变价进行换算过的数据 , 以确保数据纵向可比性。 2.2 研究方法 本文在选择研究方法时 , 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 ① 通过建立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 系来对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 , 为研究地区经济差异提供合理的基础数据 ; ② 应选 择能从空间角度对区域单元间的相互作用特征进行测度的方法。 本文在构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体系主要出于 2.2.1 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标及赋权 以下五点考虑 : 一是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量与质的统一 , 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应从数量增 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面考虑 ; 二是数量增长主要表现为产出均量规模的扩大和发展速度 , 质量提高主要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增加 ; 三是不同经济发展因素具有不 同权重 , 本文把地区经济均量发展能力放到首位 , 经济增长能力次之 , 以经济结构和效 益等外显现象为附属参照 ; 四是本文未把诸如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基础设施水平、生态 环境保护能力等因素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 主要由于上所述社会、生态指标均属经济发展 的外在效果 , 没有经济发展也就谈不上社会、生态质量效益 ; 五是本文指标赋权缺乏动 态性 , 忽略了不同时期各因素总贡献力 , 由于缺乏适当的研究方法 , 本文对这一问题不 再讨论。 基于以上考虑 , 笔者设计出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的框架 , 并根据专家打分法和层 次分析法法对各个因素进行赋权 ,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与各指标的具体含义、权重如表 1 所示。其中部分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 (1) 投 资 GDP 系 数 (X10) : a = (G1 - G2)/C, 其 中 G1 为 当 年 GDP 总 量 , G2 为 上 年 GDP 总量 , C 为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 a 反映出单位固定投资产出 GDP 总额 , 值 越大反映宏观经济效益增长越高。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现象、原因及其时空演变规律。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时空尺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系统的分析,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文章首先将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历程和现状。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机制,包括自然资源、政策倾斜、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时空尺度分析方面,文章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量化分析。
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揭示区域经济差异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和贡献度。
文章将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文章还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区域经济差异作为地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其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硕。
早期研究主要侧重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形成机制,而随着空间分析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时空尺度的视角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演化过程。
在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研究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要素禀赋、技术进步和制度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
新增长理论则强调知识溢出、人力资本积累和创新活动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而新经济地理学则通过引入空间因素,解释了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和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
在时空尺度分析方法的应用方面,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福建省县域经济的空间分布及空间自相关分析:1994-2005
个 县 市 的 GDP、人 均 GDP和 经 济 密 度 (每 km2GDP),这 类 数 据
主 要 来 源 于 地 方 统 计 局 正 式 公 开 出版 的统 计 年 鉴 :另 一 类 是 地
理 空 间数 据 .如 各 个 县 市 行 政 区划 界 线 数 字 地 图 .这 类 数 据 主
要 来 源 于 国 家 基 础 地 理 信 息 中心 的 1:400万 的 《中 国 分 县 行 政
由 于 GDP较 好 地 反 映 了 区域 的经 济 发 展 水 平 .下 面用 县 域 GDP数 据 的 空 间分 布 情 况来 说 明和 反 映福 建省 县 域 经 济 的空 间 分 布 现 状 2.1 县 域 经 济发 展极 不平 衡 ,地 区差 异 显 著 。截 至 20o5年 底 , 福 建 省 58个 县 (市 )的平 均 GDP水 平 为 62.93亿 元 ,有 43个 县 市 GDP规 模 低 于平 均 水 平 .占全 省 县 域 的 74,14%。最 低 松溪 县 GDP为 11.53亿 元 .最 高 晋 江 市 GDP为 422.75亿 元 ,级 差 为 411.22亿元 .县域 经 济 发 展 水 平差 异 明显 。 2.2 县 域 经 济 出现 了两 个 明 显 的 增 长 极 . 并 且 沿梯 度 向外 拓 展 。县 域 经 济 财 政 发展 出现 了 两个 明显 的高 增 长 区 ,一 个是 以晋 江 为 首 的 泉 州 地 区 .另 一 个 是 以福 清 为 首 的 福 州 地 区 。从 1994 年 到 2005年 .这 两 个 高 增 长 中 心 区沿 梯 度 明显 向 外 拓 展 ,不 管 是 中 心县 域 的人 口面积 与经 济 财政 规模 .还 是 次 梯 度 区的 人 口 面 积 与 经济 财 政 规 模 ,都 不 同程 度 地 有 所 扩 大 。 2_3 县 域 经 济 的 空 闻分 布 呈 现 “一 轴 两 线 ”的 点 轴 格 局 。90年 代 .分 别 以 晋江 和福 清 为 首 的县 域 增 长 点 ,经 过 “九 五 ”和 “十 五 ” 期 间 的 发展 和 向外 扩 延 .并 沿 着 福 厦 高速 公 路 等线 状 基 础 设 施 加 强 了 双边 联 系 .在 空 间上 使 福 建 沿 海 的 经济 主增 长轴 逐 渐 显 现 出 来 此 外 .县 域 经济 的两 个 增 长 极 通过 沿 江 和 沿 线 向 内陆 纵 深 发 展 .出现 了 两条 辅 线 。整 体 上看 ,福 建省 县 域 经 济 在 空 间 分 布 上 已形 成 了 “一 轴两 线 ”的点 轴 格 局 。 3 县 域 经 济 的 空 间 相关 分 析
福州市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分 来 量 域 济 绝 差 和 对 异 表1 1 别 衡 区 经 的 对 异 相 差 (如 ) 4 0
st=[艺 。Y ZN]U (Y 一 J / Z
V, 5挤 = Y,
) l (
)Hale Waihona Puke 2 (济的 地 [ 。 市 积1196 平 公里, 区、 两 前沿 带 全 面 ] l 8 方 辖五 六县、个
县级市, 即鼓楼、 台江、 仓山、 晋安、 马尾 5 个区, 闽侯一 、 连江、 罗 源、 闽清、 永泰、 6 个县和福清、 2 个市, 5 年末全市 平潭 长乐 20 0
咬 份 月 究 全 车 开
技 报济市场
福 州市 区域 经 济差异 与协调 发展 研 究
何仕龙
(莆田市房地产管理中心, 福建 莆田 351146)
摘 要 : 本文以 福州市市区以 及市辖2 市6 县为研究单元, 人均G P 等相关数据进行计算, 199 年来各地区 以 D 通过 0 经济 发展的绝对差异、 相对差异指标分析了 福州市区域经济差异的动态变化, 通过各研究单元人均G 的对比、 P D 相对发展率等指
较高水平, 5 年,DP 总量为 14 6 3 亿元, 20 0 c 7 .1 占全省的2 . %, 25
19 9 8
19 9 9 20 0 0
1 1 击 1 含 冬 会 招 工 . , . 斗 , 夕 1 字 1
} 一 一 一 一
居第2 位, 人均GD 为2230 元, P 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 . %1 96 , o ]
2 福州市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各年绝对差异际准差 )和相对差异(离差系 数)。 从表中 看出 可以 , 19 0 年以来, 9 福州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在逐年扩 尸。
不同空间权重视角下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性分析
基金项 目: 国家攻关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区域空间信 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 2 0 0 7 B A H 1 6 B 0 3 ) 。
区域 发 展
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近些年高速发展 的交通业 ,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 培植了一大批龙头企业。其人均 G D P
而造成分析结果的误判 , 展开对多种权重矩阵的深入研究
索眭空间数据分析的前提和基础 。由于任何两个研究 单元都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 若研究 区域有 n 个多边形单
位, 则有 n × 1 3 对关 系。定义一个 n× n的矩阵 w, 矩阵中
的要素 wi j 表达单元 i 与单元 j 的空间关系 。
心1 : 4 O O 0 ( } 1 3 0 数据库。
( 二 ) 研 究方 法
用是定义空间对象的相互邻接关 系, 判断一个空间单元对
附近的其他空间单元的影响程度 。以往许多 区域经济 学者只重视空间分析指标 的应用, 忽略了空问权重矩阵选 择, 而基于不 同空问矩阵的空间分 布模式有很大的差别 。
本文通过基于不同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分析 , 探求在
不 同空 间关联 规则 下 的福 建省 县域 经济差 异格 局 。
( 一) 研 究区域和数 据
本文以福建省县( 市) 作为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的基本 单元 , 选取县域人均 G D P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 标 。其中经济数据来源于《 福建省统计年鉴》 和《 各地市 国 民经济统计公报》 , 空间数据来源于 中国基础地理信息 中
阵, 俗称皇后矩阵。
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区域 , 但近年来龙岩地区经济发展迅 速, 许多县市脱离贫困, 而南部 的漳州地 区由于其单一 的 经济发展模式导致落后于其他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陈培阳,朱喜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摘要:以人均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以及地市间差异进行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呈现缩小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并通过县市人均GD P 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分析了1990 2006年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提出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经形成 核心-边缘 的嵌套结构,即形成由5个亚 核心-边缘 结构组成的大 核心-边缘 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127.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2363(2009)01 0053 05收稿日期:2007-11-12;修回日期:2008-12-05作者简介:陈培阳(1983-),男,福建泉州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m a il)cpy1983@yahoo .co 。
1!引言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1]。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
福建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省份以及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其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内众多学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历史时段,采取不同的差异测度方法与研究基础单元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
张辉鑫(2000)采用人均GDP 数据,对1978 2000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分析,并采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区域总体差异进行分解,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其组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区之间的差异[2];黄茂兴、黄晓芬(2005)运用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和经济区位商分析了1989 2003年福建省67个县市单元的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通过分形理论中的R /S 分析法预测了未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3];黄晓峰,黄跃东(2006)通过空间马尔可夫链的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进行分析,认为1992 2004年福建省区域趋同存在着 俱乐部趋同 现象,但1992 1998年间的 俱乐部趋同 现象比1998 2004年间更为显著[4]。
该文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的空间尺度,通过对泰尔指数的空间分解将福建省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沿海、内陆间差异和城乡间差异,并通过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以分析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中研究地理单元过大、忽略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与缺乏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的缺点。
2!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文章以福建省67个市县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其中县指县域(包括县级市),市指地级市市区,并根据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将整个省域划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个区域单元,由于宁德市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上较为迟缓,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故将其划入内陆地区,即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5个地级市(含30个县市),内陆地区包括宁德、南平、龙岩、三明4个地级市(含37个县市),研究的时间序列为1990 2006年。
选取县市历年人均GDP 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数据资料取自∀福建统计年鉴#(1991 2007)。
2.2 分析方法在统计学方法上,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系数有变异系数(c oefficie nt of variation)、基尼系数(G i ni coeffi cie nt)、泰尔指数(Theil i ndex)、艾肯森指数(A tki nson i n de x)等[5],该文采用变异系数C v 与泰尔指数(公式(1),(2))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两个综合指标,差异系数值越小,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越大。
其中,泰尔指数具有将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的优点,从而可以考察和揭示区域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区域总体差异中的重要!第28卷!第1期!2009年!2月地域研究与开发AREA L RESEARC H AND DEV ELO P M ENT V o.l 28!N o .1Feb .2009性与影响力[6]。
C v =1y ∃ni=1(y i - y )/(n -1)。
(1)式中:n 为县市总数;y i 为i 县市的人均GDP ; y 为y i 的平均值。
T 0=∃ni =1y i log y ip i =T 1+T 2=∃2q =1y q log y qP q +∃2q =1yq ∃jy qj l og y qjP q j。
(2)式中:T 0为区域总体差异;T 1为组间差异;T 2为组内差异;n 为县市总数;y i 为i 县市的人均GDP 占全省总GDP 的比例;p i 是i 县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y q 为组q GDP 占全省总GDP 的比例;p q 为组q 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y q j 为qj 县市GDP 占组q 总GDP 的比例;p qj 为qj 县市人口占组q 总人口的比例。
区域经济差异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因此,研究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或空间特征比判明其总体发展演化趋势更为重要[7]。
因此,文章通过1990 2005全省县市人均GDP 数据与其图形数据的结合,以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3.1 区域经济总体差异逐渐缩小通过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两种差异测度方法得出的1990年以来福建省区域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全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图1)。
根据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将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划分为2个时期:1990 2002年的波动性扩大时期,2个指数都经历两次 上升 下降 过程,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从1990年以来的最小值0.5804,0.1771以1.3%,1.5%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分别达到0.6741,0.5804,比1990年扩大了16.14%,19.93%;2002 2006年的快速缩小时期,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从2002年的0.6741,0.5804分别以7.6%,12.84的速度下滑,到2006年分别达到0.4917,0.1226,为历年来最小值。
3.2 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间的差异逐步扩大通过泰尔指数的分解将福建省的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沿海与内陆两大区域间的差异以及各自区域内部的差异。
总体而言,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经历了从1990年的不明显状态到逐步平缓扩大,在2002年出现下降势头的过程,并伴有以下特点(图2):(1)沿海、内陆间差异逐步扩大,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急剧提高。
1990年,沿海与内陆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随着国家对福建沿海开放优惠政策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沿海内陆之间的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且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图1!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演变趋势(1990 2006)Fig .1!The trend in change ofregi ona l inequa lity i n Fujian Province (1990 2006)额由1990年的接近于零急剧上升至2003年的24.54%,之后随着山海协作战略的不断推进而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达到16.88%。
(2)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变化总体上呈波动性缩小趋势,且与区域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沿海地区的内部差异变化成为省域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1990年以来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对全省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一直稳定在70%左右,并由此导致沿海内陆间的差异与内陆地区的内部差异在变化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3)内陆地区内部差异总体上呈平稳缩小趋势,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26.8%减少至2006年的15.11%,减少了11.69个百分点。
就两大区域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沿海地区内部差异较内陆地区大。
图2!福建省沿海内陆两大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分解(1990 2006)F i g .2!Th e deco mposition of i nequalities between coasta l and i n l and area of Fu ji an Prov i nce (1990 2006)3.3 地市间经济差异波动性减小通过泰尔指数的二阶分解,将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分解为沿海与内陆地区间差异、9个地市间差异和9个地市内部差异(其中,沿海内陆间差异与上述分解结果相同)。
各空间尺度的经济差异演变特征如下(图3):(1)地级市间的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也呈下降趋势。
1990 2002年,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出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过程,又于2002年%54%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8卷始急剧下降,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由1990年的53.69%下降至2006年的27.88%,降幅为25.81%。
(2)9大地级市内部差异总体缩小,与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变化基本一致。
1990 1994年,地市内部差异较快上升,至1994年达到历年最大值0.1167,之后经历了先快后慢缩小的演变过程;从对区域总体差异的构成看,除1990,1991和2002年外(3个年份的主导差异类型为地市间差异),在三类差异的成因构成上,地级市内部差异一直是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变化曲线在1990 1998年期间与总体差异的变化曲线形状上大致相同,后由于地级市间的差异贡献额逐步上升,使得地市内部的差异变化比总体变化平稳。
地级市内部差异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辖区对周边县域经济发展辐射带动作用的增强。
图3!福建省地区、地级市的区域经济差异二阶分解(1990 2006)Fig .3!Two stage nested i n equalitydeco mposition for Fu ji an Province (1990 2006)4!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演化分析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是区域经济差异在地域空间上的反映,是社会经济客体在空间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客体和现象的空间集聚规模和形态[8]。
为了反应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把各县市人均GDP 数据,按全省人均GDP 平均值的150%,100%,50%依次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低水平发展地区、中低水平发展地区、中高水平发展地区、高水平发展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