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陈培阳,朱喜钢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以人均GDP 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泰尔指数以及泰尔指数的组内组间分解对福建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沿海内陆差异以及地市间差异进行动态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和地市间差异呈现缩小而沿海内陆差异呈现扩大的趋势;并通过县市人均GD P 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分析了1990 2006年间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提出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经形成 核心-边缘 的嵌套结构,即形成由5个亚 核心-边缘 结构组成的大 核心-边缘 结构的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福建省
中图分类号:F127.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 2363(2009)01 0053 05
收稿日期:2007-11-12;修回日期:2008-12-05
作者简介:陈培阳(1983-),男,福建泉州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E m a il)cpy1983@yahoo .co 。
1!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1]
。研究区域
经济差异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福建作为中国沿海开放省份以及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省份之一,其区域经济差异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众多学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历史时段,采取不同的差异测度方法与研究基础单元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张辉鑫(2000)采用人均GDP 数据,对1978 2000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
的经济发展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分析,并采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区域总体差异进行分解,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其组间差异主要表现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区之间的差异[2]
;黄茂兴、黄晓芬(2005)运用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和经济区位商分析了1989 2003年福建省67个县市单元的人均GDP 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并通过分形理论中的R /S 分析法预测了未来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趋势[3];黄晓峰,黄跃东(2006)通过空间马尔可夫链的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进行分析,认为1992 2004年福建省区域趋同存在着 俱乐部趋同 现象,但1992 1998年间的 俱乐部趋同 现象比1998 2004年间更为显著
[4]
。
该文以县级行政单元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的空间尺度,通过对泰尔指数的空间分解将福建省区域总体
差异分解成沿海、内陆间差异和城乡间差异,并通过县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数据与图形数据相结合以分析区域
差异的空间格局演化过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述研究中研究地理单元过大、忽略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与缺乏对区域差异进行分解的缺点。
2!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文章以福建省67个市县作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其中县指县域(包括县级市),市指地级市市区,并根据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将整个省域划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两个区域单元,由于宁德市的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上较为迟缓,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故将其划入内陆地区,即沿海地区包括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5个地级市(含30个县市),内陆地区包括宁德、南平、龙岩、三明4个地级市(含37个县市),研究的时间序列为1990 2006年。选取县市历年人均GDP 作为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变量指标,数据资料取自∀福建统计年鉴#(1991 2007)。
2.2 分析方法
在统计学方法上,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系数有变异系数(c oefficie nt of variation)、基尼系数(G i ni coeffi cie nt)、泰尔指数(Theil i ndex)、艾肯森指数(A tki nson i n de x)等
[5]
,该文采用变异系数C v 与泰尔指数(公式(1),
(2))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两个综合指标,差异系数值越小,区域经济差异程度越大。其中,泰尔指数具有将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的优点,从而可以考察和揭示区域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变动幅度,以及各自在区域总体差异中的重要
!第28卷!第1期!2009年!2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 L RESEARC H AND DEV ELO P M ENT V o.l 28!N o .1
Feb .2009
性与影响力
[6]
。
C v =
1
y ∃
n
i=1
(y i - y )/(n -1)。
(1)
式中:n 为县市总数;y i 为i 县市的人均GDP ; y 为y i 的平均值。
T 0=
∃n
i =1
y i log y i
p i =T 1+T 2
=∃
2
q =1
y q log y q
P q +∃
2
q =1y
q ∃j
y qj l og y qj
P q j
。(2)
式中:T 0为区域总体差异;T 1为组间差异;T 2为组内差异;n 为县市总数;y i 为i 县市的人均GDP 占全省总GDP 的比例;p i 是i 县市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例;y q 为组q GDP 占全省总GDP 的比例;p q 为组q 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y q j 为qj 县市GDP 占组q 总GDP 的比例;p qj 为qj 县市人口占组q 总人口的比例。
区域经济差异反映了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
格局的变化及对经济利益竞争与平衡的要求,因此,研究区域差异的空间格局或空间特征比判明其总体发展演化趋势更为重要
[7]
。因此,文章通过1990 2005全省
县市人均GDP 数据与其图形数据的结合,以分析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
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趋势
3.1 区域经济总体差异逐渐缩小
通过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两种差异测度方法得出的1990年以来福建省区域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全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逐渐缩小(图1)。根据差异变化的幅度与趋势将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划分为2个时期:1990 2002年的波动性扩大时期,2个指数都经历两次 上升 下降 过程,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从1990年以来的最小值0.5804,0.1771以1.3%,1.5%的速度递增,到2002年分别达到0.6741,0.5804,比1990年扩大了16.14%,19.93%;2002 2006年的快速缩小时期,变异系数与泰尔指数从2002年的0.6741,0.5804分别以7.6%,12.84的速度下滑,到2006年分别达到0.4917,0.1226,为历年来最小值。
3.2 沿海和内陆两大区域间的差异逐步扩大
通过泰尔指数的分解将福建省的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沿海与内陆两大区域间的差异以及各自区域内部的差异。总体而言,两大区域的总体差异经历了从1990年的不明显状态到逐步平缓扩大,在2002年出现下降势头的过程,并伴有以下特点(图2):(1)沿海、内陆间差异逐步扩大,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急剧
提高。1990年,沿海与内陆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随着国家对福建沿海开放优惠政策的作用开始逐步显现,沿海内陆
之间的区域差异逐渐扩大,且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
图1!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演变趋势(1990 2006)
Fig .1!The trend in change of
regi ona l inequa lity i n Fujian Province (1990 2006)
额由1990年的接近于零急剧上升至2003年的24.54%,之后随着山海协作战略的不断推进而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达到16.88%。(2)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变化总体上呈波动性缩小趋势,且与区域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沿海地区的内部差异变化成为省域区域总体差异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1990年以来沿海地区内部差异对全省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一直稳定在70%左右,并由此导致沿海内陆间的差异与内陆地区的内部差异在变化上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3)内陆地区内部差异总体上呈平稳缩小趋势,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26.8%减少至2006年的15.11%,减少了11.69个百分点。就两大区域而言,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沿海地区内部差异较内陆地区大。
图2!福建省沿海内陆两大地区的区域经济差异分解(1990 2006)F i g .2!Th e deco mposition of i nequalities between coasta l and i n l and area of Fu ji an Prov i nce (1990 2006)
3.3 地市间经济差异波动性减小
通过泰尔指数的二阶分解,将福建省区域经济总体差异分解为沿海与内陆地区间差异、9个地市间差异和9个地市内部差异(其中,沿海内陆间差异与上述分解结果相同)。各空间尺度的经济差异演变特征如下(图3):(1)地级市间的差异呈波动性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对总体差异的贡献配额也呈下降趋势。1990 2002年,地级市之间的差异出现先降后增的变化过程,又于2002年
%
54%地域研究与开发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