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并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思维。
本文将探讨“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优势和局限性,同时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1. 比较历史事件与人物在历史德育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历史事件与人物,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
比较中西方文明的发展、比较中国古代君主与外国君主的执政方式、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制度等。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历史视野,培养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比较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在德育教学中,比较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特点,进而培养自己的包容心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时接受和尊重其他文化的存在。
3. 比较历史的启示比较法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启示,指导他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通过比较历史上的战争和和平,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战争的可怕后果,进而倡导和平与和谐。
通过比较历史上的正义与邪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二、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优势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德育教学往往需要学生记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主动地去了解历史,从而更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通过比较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研究能力。
3.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可以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和国家,培养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运用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围绕着同一话题,引起大家争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意见分歧,有师生看法不一,有教师观点相左,有教师见解与语文内容或权威观点产生矛盾。
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较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
下面我分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如何运用比较法在课堂上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生的意见分歧。
学生对同一问题看法不一致,这在语文课堂上是最为常见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
他们常会针对一个话题据理力争,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
每遇此况,我都注意认真揣摩他们意见的缘由和思想,去发现他们的“之所以然”,以便对症下药。
例如分析“临事而迷”这一成语的词性及关系时,学生比较集中的看法有四种:偏正式动词短词、并列式动词短词、偏正式形容词短词、并列式形容词短词。
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答案?我只是把四个答案板书黑板上,不急着公布谁是谁非,因为留着悬念倒有利于诱发学生积极展开思考。
我首先让他们弄清“临事而迷”的意思,这里关键是弄清“迷”是何义。
“迷”是“迷惑、糊涂”的意思,它一般不能带宾语,同时能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反映了形容词的词性特点。
进而我又组织学生回顾偏正与并列两种关系的特点,加以比较区别。
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比较辨析,教师未下判定,学生却已经找到了正确认识,一致认定“临事而迷”是偏正式形容词短语。
得出正确答案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我还要让学生知道,他们为什么对或为什么错,从而掌握在课堂上已经演绎过的有效的解题方法。
学生通过对一个问题的训练,不仅弥补了有关知识的缺漏,还纠正了以往解题的错误思维方式,从而提高了分析能力。
解决师生之间的意见分歧。
在语文教学中应做到师生平等。
我经常向学生宣传做学问应该不“唯书”,不“唯上”而“唯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我认为做学问除了要谦虚外,还要有破除迷信,敢于怀疑,勇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和勇气。
学生倘若养成勤思考、常比较、敢质疑的习惯,那么不仅能克服死读书的僵化局面,还有助于他们积极开动脑筋,主动自觉辨清问题的是非,提高自学能力。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中基本的常用的方法,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比较作为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提出来,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深刻的理解各种历史现象,发现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纵向比较法的运用纵向比较主要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国家的不同历史时间、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中国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的比较,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比较,印度近代史上历次民族解放运动的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等。
我们就以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区别为例。
凡尔赛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作为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秩序,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对战争造成的战后力量对比和战争结果的既成事实的认同,但两者的区别也是十分明显的。
1.两者创立的过程不同。
2.两者创立的世界格局不同。
凡尔赛体系继承了以往的以欧洲均势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雅尔塔体系则打破了欧洲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了由苏联和美国两极主宰世界的新格局,对世界政治局面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3.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置有很大区别。
凡尔赛体系对战败国及其在战争中占领地区的人民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奴役和资源掠夺,极大的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雅尔塔体系则在确保战败国德、意、日不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同时,参与了战败国的民主化建设进程,以有效消除纳粹主义和军国主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两种历史现象的分析比较,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现象的内涵,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既学到了知识,也能够引导学生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解决问题,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了一种历史思维方式,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横向比较法的运用横向比较法主要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如:二战后德、日经济的恢复发展的比较;德、日法西斯之间的异同的比较;中国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与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的比较;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美国废除黑人奴隶运动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比较;17-18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改革的比较等。
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一、课题名称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二、课题的提出(一)现状分析比较思想是人类学习的一种基本思维。
人们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发现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较思想作为思维基础,广泛的运用在数学教学当中。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
针对数学知识既联系又抽象的特点,数学教师在教学当中恰当的运用比较思想,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有利于思维的发散,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
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比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快速理解所学的知识。
而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数学教师比较法运用不得当,课堂教学中对于抽象问题运用的比较方法不恰当,导致学生不仅没有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混淆学过的知识。
2、有些教师没有结合学生理解能力的实际情况,盲目运用学生不能接受的比较事例,造成学生抓不住老师教学重点,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不佳。
3、部分教师为了比较而比较,比较法失去了意义,对于较容易就可以讲清楚的内容,使用繁琐的比较事例,造成宝贵的课堂时间浪费。
4、教师的比较方法单一,一种比较方法运用整个课堂教学,学生产生厌烦情绪,积极性降低,学生和老师的课堂节奏脱节,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5、有些教师不太重视教学方法的优化,不重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味地将课本内容按部就班地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了学生有效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加上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动地听教师讲授,学生只能做录音机,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创造性活动。
现代教学决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内在创造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充分地发挥教学的多方面功能,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近年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中历史德育教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师们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在这其中,比较法是一种极其实用的教学方法。
本文就比较法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比较法的基本特点比较法,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联系密切,却又存在差异的事物进行系统比较、分析和评述的思维活动。
具体而言,就是对比、分析两种对象的异同点,从而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从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比较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能够通过对事物之间的对比与分析,发现其中的优缺点、优劣之别,并从中总结规律,为我们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在高中历史德育教学中,教师们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来运用比较法:1.人物比较同为历史上的名人,虽然每个人物的生平有所不同,但其所具备的人格魅力却是具有某些相似之处的。
例如,教师们可以与学生们对比孔子、老子、孟子等历史名人的人格特点,从中领悟道德观念、价值理念。
同时,教师也可以对比现代社会英雄人物,如雷锋、南丁格尔等,分析他们的人生价值和对社会人类的贡献,激发学生学习这些英雄事迹的積極性。
2.制度比较比较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衡量社会制度的长处和短处。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对比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差异,并探究两个社会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异同,了解两种制度的特点,并对学生产生成为有远见、有眼界及宽广胸怀的人有所启迪,为将来人生的决策及时具有判断和分析能力。
3.事件比较把两个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事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了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帮助学生们分析分析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中外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事件,如红十字会、救助犹太难民运动等,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情感的关系,并探究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类道德历程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1.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引言比较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解题技巧。
通过比较法,学生可以发现不同数学问题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一、什么是比较法比较法是指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特征、性质或数量,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法可以用于比较不同的数学概念、公式、解题方法等。
二、比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1. 比较数值大小在教学数值大小的比较时,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例如:比较整数:让学生比较两个或多个整数的大小,并引导他们观察个位、十位、百位等位置上的数字。
比较小数和分数:通过将小数和分数转化为相同形式,帮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比较图形特征在几何图形的教学中,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属性和分类。
例如:比较不同三角形的边和角: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比较不同多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边长和角度特征。
3. 比较解题方法在解决问题时,通过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解题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例如:比较不同的加法和乘法策略:从数数、分组、竖式到口算。
比较求解方程的方法:代入法、消元法等。
4. 比较数学概念通过比较相似或相关的数学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比较质数和合数:通过列举例子,让学生明白质数只有两个因数,而合数有多个因数。
比较平方和立方: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几何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平方和立方的不同。
三、比较法的教学策略1. 提供丰富的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供丰富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比较法的应用。
例如,通过具体的数字、图形和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思考。
2.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在比较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总结发现的规律和方法。
例如,通过比较不同解题方法,总结出最简便的方法或步骤。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语文总体水平的关键。
“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确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不可缺少之方法。
运用得当,比较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开动脑筋,去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去开拓新的思维空间,去获取新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比较法教学思维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人们认识事物往往始于比较。
昆仑、岱宗同为名山,昆仑雄奇而岱宗俊秀;华山、青城均为奇岳,但华山险,而青城幽。
《西厢记》为王实甫所作,《牡丹亭》出于汤显祖之手,比较而知异曲同工,共为绝唱。
即便是论证、演绎、运算,也离不开比较方法的运用。
通过比较可以鉴别异同,从而找出事物间的联系。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思维与理解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一切的。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某种新东西,我们既不能拿它去同什么东西比较,又不能对他同什么区别开来,……那么,我们就不能对他形成一种思想,也不能说出一句话来。
”人们正是在实践中通过各种认识活动尤其是思维活动,在头脑中不仅保留着对当前可感知的事物的辨认,而且仍保持着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印象,并推想将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则感觉、知觉、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一切心理活动总是离不开“比较”与“鉴别”——比较是开拓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
所以比较法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运用比较可以使学生大大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而更加明确其意义。
如同样是描写中国妇女的作品,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被政权、神权、夫权、族权四大绳索下的牺牲品形象;叶圣陶《夜》中的老妇人,则是一个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迷惘到觉醒、胆怯至勇敢的过程,终于成为一个主动承担抚养革命后代重任的勇敢反抗者;而孙犁笔下的水生嫂(《荷花淀》)是一个勤劳纯朴、真挚多情、机智勇敢、奋发向上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妇女的命运是怎样与革命的形势、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和人类在地球上分布与活动的科学,地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球表面空间分异特征与内在机制。
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素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知识广度,是地理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比较法在概念解释与认知层面的应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地理概念进行解释和认知。
例如,在讲解雨林与沙漠时,通过比较两种地理区域的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差异,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个不同生态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火山喷发、海洋生态环境等现象,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二、比较法在地理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中的应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地理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提高地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全球化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影响时,通过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全球化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化影响。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实证研究的能力。
三、比较法在地理知识整合与知识迁移中的应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整合并迁移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讲解地震的原因和灾害防治时,通过比较不同地震带和地震带内的震级、震源深度等差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发生机制。
此外,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地下水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等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运用能力。
四、比较法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思维培养中的应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思维培养。
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比较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思考模式。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数学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在教学中,有很多常用的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本文着重谈一下比较法。
什么是比较法
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点,便可以对事物作初步的分类。
但只有在对各个事物的内部矛盾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后,才能把握事物间的内存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比较法,就是用比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这是各学科通常的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方法。
正确选择比较对象
哪些问题需要通过比较来证实?比如,小数的初步认识。
学生对小数并不陌生,但从理论上讲述,这种知识是不牢固的,必须把整数的加减法同小数加减法相互比较获得感性认识。
要有一定的练习量
比较,还需有一定的练习量,达到加深印象,进一步巩固的作用。
比如,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
这类知识达不到一定的量,是不可能在大脑中留下永久性印痕的,不断比较、归纳,才能有所理解,有所利益。
从感性到理性
在教学中比较,这种作法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但若是拘泥在这个层面
上就远远不够了。
因为感性认识是生动的,也是浅显的,只有以感性知识作基础,加以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所以,我们用的比较法只是迈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讨论、分析、归纳、总结活动,认识就会有质的提高。
比较法与其他教法一样,都属于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实际运用中应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只有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
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生物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比较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就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比较法进行探讨。
一、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是一种通过对不同现象进行比较,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方法。
在生物教学中,比较法主要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指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或现象,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比较植物和动物的特征、生活习性等;纵向比较是指通过比较同一事物或现象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或不同条件下的变化,例如比较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变化。
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比较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不同物种在生活方式、食性、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从而深入了解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教师可以比较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生活习性,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在摄食、捕食、行动方式等方面的不同。
2.比较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况,让学生了解植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适应性,从而深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教师可以比较沙漠植物和雨林植物在干旱和湿润环境下的生长特点,让学生了解它们在适应不同环境时的生理和形态上的变化。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比较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对象,确保比较的内容和范围符合教学要求。
2.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在进行比较教学时,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较对象的观察和分析,自主总结出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历史教学比较法,是指将有一定关联的历史现象和概念,进行比较对照,判断异同、分析缘由,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进程的共同规律和特殊规律,认识历史现象的性质和特点。
引导学生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通过比较发现异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于学好历史实在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法历史眼光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比较呢?常用的历史比较法有以下几种:一、把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发生的,但是有一定关联的历史事件加以比较。
例如,中国近代的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但是其发生时间不同,发动战争的列强不同,带来的破坏和影响也不同。
而经过比较,还可以对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对圆明园的劫掠等内容加以强调。
再如,对人类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三次工业革命加以比较。
三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背景、影响,通过三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人类分别进入到了什么时代等,对工业革命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也可以进行比较。
前者使日本走上了封建道路,而后者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二、我们可以从空间观念出发,就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对照。
例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美国、德国、日本摆脱经济危机地方法;俄国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上的不同特点;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等等。
三、概念的比较。
学习历史时,有一些学生们不容易弄懂,很容易混淆的概念。
例如,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奴隶与农奴;农奴与农民;共和制政体与君主立宪制政体等,经过比较,会使学生对其有清晰的认识。
以上通过对比较方法的阐述,说明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拿来比较的内容必须具有可比性。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比较,他们必须是同类、相似或有关联,不然,就变成了牵强附会。
同时,要进行比较,还必须要经过比较而解决一些问题,就是说比较的目的性要明确。
例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例谈“比较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关键词】历史教学比较法通过比较,可以揭示事物间的矛盾,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而认识事物本质j在历史课中,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识记历史知识点时混淆是非,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全面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纵向比较,培养剖析历史规律的能力纵向比较是指以时间角度为比较标准,对不同时代的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出现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纵向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剖析历史发展的规律。
例如,在教学“清朝前期的历史”时,笔者把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开放政策带来的国家繁荣与之进行对比:唐朝时,与中国通商往来的国家有70多个,大批外商从海路来到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唐政府允许他们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优惠的政策使得唐朝非常强盛;宋朝时,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等,两宋政府在这些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朝时,政府同许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并且出现了轰动一时的《马可·波罗行纪》。
然而,清朝末年却仅开放广州一口岸,并且还有种种限制,通过比较,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闭关锁围是清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详细的纵向比较,使得学生不仅从感性上去认识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且从理性上加以理解和剖析,从而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横向比较,培养辩证思考历史的能力横向比较是指以空间角度为比较标准,对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的同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横向比较可以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历史事件的能力。
例如,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摆脱了殖民压迫和剥削的困境,而中国进行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教师可对两者进行横向比较。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一、引导比较,发现异同比中求同: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归纳出不同文章在内容上、写法上的许多相同点,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中心和主题。
如《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体裁都是小说,两文所写的时代不同,故事情节不同,但都是描写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命运,比较点可以放在批判封建科举制度这一主题上。
这两篇小说的相同点表现在主人公都为了通过科举制度获取功名利禄,改变贫穷的命运;他们都蒙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包括思想受毒害,形体受折磨,性格迂腐,精神变畸形。
不同点是孔乙己在潦倒一生中悲哀地死去,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范进在几十次科场失利之后,一朝中举,一跃而上,进入上层社会,也算是一个最后的“成功者”。
虽然如此,他们的不同遭遇却都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精神上的毒害和形体上的摧残,从而使人们认识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二、运用比较,实现迁移1.温故知新,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到达‘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教师讲,自己能阅读……”学会比较是实现“不需要教”的一条途径,在比较中温故而知新。
如在阅读《百合花》这篇小说时,文章开头和中间有几段环境描写,在讨论这些描写的作用时,我先让学生与已学过的小说《变色龙》《故土》进展比较,寻求其共同点与不同点。
《变色龙》《故土》开头都是环境描写,不同的是前者属社会环境,它在文章开头制造了一种压抑、令人窒息的气氛,是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它不仅是小说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而且衬托出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而后者属于自然环境,一开场就渲染了一种寂静、荒凉的气氛,同时也衬托出“我”悲凉的心情。
由此,我们不难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共同点:交待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等。
在这根底上,再指导学生分析《百合花》中那几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便会事半功倍。
学生以后在阅读小说时,对环境描写也有了明确的理解,进而完成知识的纵向迁移。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比较法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不同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系统思维,拓展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和语文水平。
下面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正确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
一、理论探讨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首先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方法。
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让他们在比较中积累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较的方法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是指比较同一类事物的不同之处,纵向比较是指比较不同类事物的相同之处。
通过这两种比较方法的结合运用,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
最后,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形成自己的见解。
比较只是一个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比较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实践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正确运用比较法。
比如,通过对两篇作文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以选取一篇好作文和一篇差作文,然后让学生比较两篇作文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好作文的优点和差作文的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改进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也可以通过对不同句型、段落的比较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可以选取两种句型、段落结构相似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或段落,然后让学生比较它们的表达效果,从中感悟语言的魅力和灵活性,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正确运用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提高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
通过比较的过程,学生可以发现事物的规律和特点,积累知识,丰富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比较法,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立思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文学、法学、政治、经济等领域中,早就普遍地运用了。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才能有创造。
下面笔者就比较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比较阅读为例)谈下自己的见解。
语文总复习运用比较阅读法,可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阅读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地进行。
相同或不同作者作品的章、段之间,只要具备“新知点”,就应进行比较“启悟”。
学生阅读后,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
“新知”的获取可多可少,哪怕“一丁点”也行,最忌无意义地让学生被动的阅读。
那么如何进行比较阅读,从而获取新知呢?现就鲁迅作品的不同肖像片段,作一下例析。
片段之一:“……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藤野先生》片段之二:“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之三:“……却见一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片段之四:“……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故乡》片段之五:“……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以上五个肖像描写片段,课前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
启悟之一:学生比较阅读之前,在学生容易忽视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一把开启新知的钥匙。
学生平时的作文一定写过肖像,运用过这一塑造人物的方法。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较”指的是人脑把一些事物和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的思维过程。
这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方式,我们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经常用到。
比较有三个主要作用:1、揭示某些事物的共性。
世界上事物繁多,有些事物没有共同之处,有些事物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点。
有些时候,我们需要知道这些事物的共同属性。
通过对所要研究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以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例如、凸多面体概念的教学。
常常是先出示一些不同形状的凸多面体,让学生对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抽象出凸多面体的定义。
2、揭示某些事物的不同点。
世界是一个相对的世界,绝对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即便是非常相近的同类事物,也有不同之处。
有时候,人们希望知道这些事物的不同点。
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比较可以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例如、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是两个相似的概念。
如果把两个定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就而把两个概念区分开。
3、揭示某些事物之间的联系。
事物和事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深不可测。
然而,当我们把这些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之后,就有可能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说白了,就是研究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之间的不同点、相同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因此,在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中经常使用到“比较”的方法。
浅谈比较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比较法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比较法就是确定对象之间的相似点与相异点的思维方法。
在《科学》教学中,适当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区分、理解一些比较相似的概念和规律,并学会运用比较法解决实际问题。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比较法在《科学》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用比较法引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新课引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堂的教学效果。
用比较法引入新课,不仅能使教学难度降低,并能激发学生质疑。
例如:在学习电流的磁场时,我们可列表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进行对比: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出,电和磁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这很容易引发学生质疑:“电和磁之间是否有什么关系呢?”这样既复习了相关的知识,又为进一研究电和磁的联系埋下了伏笔。
二、用比较法辨析概念初中《科学》中有许多概念非常相似,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以至于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区别容易混淆的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概念中关键字词等几个方面加以比较,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有助于正确区分概念、深化概念。
例1 “熔化”与“溶化”。
熔化是指固态物质由于吸热温度升高,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而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分散到液体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的过程。
熔化是固体在一定温度条件下进行的,需要吸收热量。
溶化则对温度要求并不很高,不需要吸收热量。
例2 重力和压力,是学生极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学生常将压力和重力间的某些特殊情况下的关系一般化,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大小”甚至认为“压力就是重力”。
三、用比较法辨析规律“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比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的内涵,帮助学生认识它们间的区别和联系,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掌握知识。
例如,在讲《光的折射》这一节内容时,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归纳出光的折射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比较,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实践活动,更是一种认识活动,精神发展的活动。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发明创造,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较法教学,可使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思路宽广,还能启迪学生的智性、悟性,引发思维发散,知识迁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从题目入手从题目人手,寻找比较点,自然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题,通常是语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作者写作意图的显露,或是某种有关课本内容的提示。
一些课题本身就具有比较点,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比较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导人课题。
如《死海不死》中的“死”,含义一样就会使题目自相矛盾,那么不该矛盾的两个“死”又指什么呢?同一个“死”,不同含义的比较话题一下使学生的新鲜好奇的情绪转换到死海“死”的特征,而又不“死”的探究中;又如《这是一颗流星》中的“流星”,学生熟悉的流星是发光发热,一闪即逝,而题目中的“流星”又指什么呢?了解流星那样小而耀眼的记敏内容,领悟歌颂又不象流星那样会消逝的充满单稚,充满爱心的主题。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局的效果。
2、从整体感知从整体感知,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涵的认识,提高阅读能力。
如在了解《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思路是按先抽象、后具体,先整体、再局部的逻辑顺序,依次介绍外观美,内部结构精巧等特点。
在比较阅读了《苏州园林》的思路相同在材料安排总分逻辑顺序,不同在《苏州园林》的说明内容不再是人工建筑物本身,而选择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苏州园林建筑的总体艺术构思,总体艺术风格为说明重点的又如《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课文文体均为小说,都是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教育的牺牲品,他是封建教育之下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的毒害,最后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人的缩影。
范进则比孔乙己受害更深。
可当他中举后,便很快与张乡绅勾结在一起,成了封建社会的爪牙。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封建教育下的知识分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像孔乙己一样,没能走上仕途,成了封建教育的牺牲品,另一类如范进,为了升官便与统治阶级勾结在一起,成了他们的爪牙。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和对人物性格的把握。
3、从字、词、句、篇的深层感悟、认知开阔学生的思路从字、词、句、篇的深层感悟、认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如《死海不死》一文中三次用到“死”这个词,同中求异。
对照求异领悟了死海灭绝鱼虾、水草,但淹不死人的特点和原因,领悟了作者对人类如不加调控,死海终会干涸直至最后消失的警示。
《分马》中同是土改积极分子的白大嫂子、老初、老田夫妇和老孙头,在自愿让出刚刚到手的牛、马给老王太太时,却又有截然不同的心态和表现。
对比中把握了老孙头既想进步又摆脱不了自私圆滑的人物性格。
由于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比较,学生理解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从而使概念更明晰,知识更扎实。
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广泛,功效双倍,但这种方法,又不能滥用。
比较时要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注意分寸,把握时机,选准比较点,恰当地运用比较,“比较”就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