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与民间风俗
壮族的风俗习惯.doc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
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
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
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
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
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
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
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
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
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
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
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
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人人能歌,个个会唱。
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
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
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
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
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
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
广西特色民俗文化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这些民俗文化反映了广西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体系。
下面将介绍一些广西特色民俗文化。
1. 壮族三月三:壮族是广西最大的少数民族,而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舞龙、打夯、跳广西锦歌等传统表演。
此外,人们还会穿上传统的壮族服装,品尝特色美食,如酸汤鱼、糍粑等。
2. 侗族歌楼:侗族是广西的另一大少数民族,侗族歌楼是侗族人民的重要文化场所。
侗族歌楼是一座结合娱乐、表演和宗教活动的建筑物,通常有三层。
在歌楼里,人们会举行各种歌舞表演、杂技、戏曲等文艺活动,展示侗族独特的音乐和舞蹈。
3. 瑶族芦笙节:瑶族是广西的另一重要少数民族,瑶族芦笙节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芦笙是瑶族音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芦笙节是人们欢庆丰收、祈福的重要场合。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上传统的瑶族服装,载歌载舞,演奏芦笙,参加各种竞技比赛和游行活动。
4. 壮族苗族歌仔戏:壮族和苗族是广西的两个重要民族,壮族苗族歌仔戏是他们的传统戏剧形式。
这种戏剧以歌唱为主,结合音乐、舞蹈和表演,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
歌仔戏的演员们会化妆、穿上华丽的戏服,通过唱腔、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意义。
5. 岜沙舞:岜沙舞是广西壮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动感的音乐而闻名。
这种舞蹈通常由壮族女子表演,她们穿着鲜艳的壮族服装,手持彩绸,跳着优美的舞蹈动作。
岜沙舞的舞姿优雅、舞步翩翩起舞,展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和活力。
6. 青年节龙舟赛:龙舟赛是广西壮族青年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年五月五日,青年们会组成龙舟队,划着龙舟在江河湖海上竞渡。
这项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不仅考验参赛者的力量和技术,也加强了青年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7.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是广西著名的旅游城市,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色而闻名。
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奇峰、怪石和清水,被誉为“山水甲天下”。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在生活习俗上,,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还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广西壮族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
壮族的戏剧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壮剧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 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
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 州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 “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传唐代就有了。传统剧目 有《莫一大王》、《白马姑 娘》、《顺知戽海》等。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 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 瓯”、“骆越”等,是壮族最 直接的先民。
到公元前214年,秦国统一了 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 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 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 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 “俚”、“僚”或“俚僚”,他们是 西瓯、骆越的后裔。
壮族 • 旧称僮(zhuàng)族 • 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 • 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 • 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 •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 965年10月12日,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 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布壮
布越
布雅伊
布衣
布沙
布土
布侬
布央Biblioteka 布曼布饶布傣“布”,在壮语中是“人”的意思,以上是.壮族人的自称
壮族壮族的历史发展 壮族源于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
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壮族传统风俗的一些特点:
芦笙舞蹈:芦笙是壮族传统的乐器,壮族人民善于演奏芦笙,以芦笙音乐伴随的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民族特色和文化。
壮族芦笙舞蹈以优美的舞姿、独特的音乐节奏和多彩的服饰装束为特点。
壮锦服饰:壮族人民以壮锦为传统服饰的主要元素。
壮锦是一种织锦工艺品,以其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而闻名。
壮族男女在传统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穿着壮锦服饰,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歌舞:壮族歌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人民喜爱歌唱和跳舞,壮族的山歌、竹竿舞、龙船舞等形式的传统歌舞活动,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生活和爱情的热情表达。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礼仪式庄重而隆重,通常有一系列的仪式和习俗。
例如,临门一脚、买亲礼、过门礼等,寓意着幸福和团结。
婚礼中的花轿和礼车装饰也是壮族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活动:壮族人民信仰多神,每年都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壮族的祭祀以庙会为主,人们穿着盛装前往神庙献祭,祈求丰收和平安。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和纪念日,人们也会进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祖先和英雄的敬意。
木鼓舞:木鼓舞是壮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传统表演形式。
演员手持木鼓,用手指或棍子敲击木鼓,同时伴随着歌唱和舞蹈。
木鼓舞既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壮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外界展示了壮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壮族的饮食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特点传统节日介绍课件PPT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 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 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 耐力持久为胜。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
是壮族最重要
的节日,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农具节、
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节日。
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 上,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 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 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喜 爱美酒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 人民的良好品质。 其中米酒、白薯酒、木薯酒、甜酒米酒 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客人先到先敬甜酒,以示尊重。
其他蛤蚧酒、三蛇酒则属于药酒
• 壮族人忌讳年初一这天杀牲
•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有筷子插到碗里
•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 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 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 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 犷的艺术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 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 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 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 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 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 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 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 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 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 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壮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风俗。
壮族的传统风俗体现在各个方面,如婚礼、葬礼、节日等。
在婚礼上,壮族人民注重婚姻的庄重和神圣性。
结婚前,男方要先向女方家中赠送婚礼彩礼。
婚礼当天,新娘要穿上华丽的壮族传统服饰,与新郎在婚礼现场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而在葬礼上,壮族人民相信死后有来生,因此葬礼上会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如送葬、安葬和祭拜等,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思念。
壮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他们传统风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壮族三月三,也被称为壮族的“小年”。
这一天,壮族人民会穿上盛装,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击鼓等,以及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摔跤、赛龙舟等。
这是壮族人民展示自己传统文化的重要时刻。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壮族人民还有一些独特的传统风俗习惯。
例如,壮族人喜欢在结婚和生子时给孩子取名,以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此外,壮族人还有一种独特的婚介形式,即“花上门”。
女方会在几个月时间内选择一个适合的时间,邀请男方的亲友到女方家中,男方的亲友再以同样的方式回请女方的亲友。
这种形式的婚介有助于加深
双方家庭的交往,并使双方更加了解对方。
总体而言,壮族的传统风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这些传统风俗不仅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祖先的尊重和对生活的热爱,也是他们守护和传承自己文化的重要方式。
我家乡(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
我家乡的风俗习惯旅游0802班06号韦冬玲大家好!我的家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部(桂林和柳州北部)山区。
八桂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又由于桂北的主要地形为山地,许多地方较为偏僻,故在此聚居了较多的少数民族,尤以壮族为代表,同时还有苗、侗等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
壮族的山歌,瑶族的舞蹈,苗族的节庆和侗族的建筑并称为桂北风情四绝。
下面我就先着重介绍一下在我的家乡壮族的一些风俗习惯。
节日风俗壮族的许多节日风俗与汉族的相同或相近,但有的节日是特有的。
广西素有“歌海”之誉。
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的山歌也因刘三姐而闻名全国。
在我的家乡,每个人都至少会唱一两句山歌。
出了著名的“三月三”歌节外,秋天的八月十五和春节期间也会举行聚会唱歌活动。
每年11月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也是壮族山歌大展风采的时候。
壮族人崇拜祖先,每逢农历的七月初七至七月十五之间,几乎所有的壮族都举行祭祖活动。
杀鸡鸭、做糍粑、敬米酒祭祖,出价的女儿必须拿鸡鸭回来祭祖。
婚姻习俗壮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同家族的人不得通婚。
许多地方不禁同性为婚,但在一些地方,壮人视“同姓婚”为“爬灰”,社会予以禁止。
在缔婚过程中,舅权的作用是相当突出的,一些地方舅舅的意见甚至起决定作用。
因此社会上流行“天山最大是雷公,地上最大是舅公”的俗语。
壮族有雷公禁婚的习俗。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太平,那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
若有违者,就会受到雷公的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家庭将会欠美满。
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半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主要是通过对歌、赶圩等活动进行。
同意后,即经过媒人进行说合。
解放前,一般是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解放后,男女婚姻自由。
居住风俗壮族人喜欢把村子建在山脚下向阳、通风好的地方。
后山和村边栽上树木,规定不得乱砍滥伐,以保持村庄的生活安全。
同时禁砍村边树木这也是壮族信仰禁忌。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广西壮族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美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这个地方不仅风景如画,而且还保留着浓厚的民族文化。
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吧。
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以节日庆典为主要形式。
每年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三月三”节,这一天被视为壮族人民的节日,人们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船”比赛,龙舟比赛是壮族人民传统的体育项目,也是他们展示团结和力量的重要方式。
除了“三月三”节外,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也是壮族人民重要的节日,“七夕节”被称为“壮族情人节”,当晚人们聚在一起观赏烟花表演,共同庆祝这个浪漫的节日。
除了节日庆典,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比如婚礼上的“接新娘”仪式,新郎需要骑马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途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关卡等待着他。
婚礼现场的“对歌”也是壮族婚俗中的重要环节,男女双方通过对歌表达对彼此的爱意和祝福。
另外,壮族人民还保留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表演,比如“拉丝芦笙”和“舞旗袍”等,这些歌舞表演反映了壮族人民喜庆、热情的性格。
此外,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中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习俗。
壮族人民以米饭为主食,他们会用特制的竹篾叠在一起的“竹筒饭”煮米饭,再搭配当地的美味佳肴,如辣椒炒肉、螺蛳粉等。
在壮家人的餐桌上,酒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会用“瓦罐酒”款待来宾,瓦罐酒是壮族人民传统的酿酒工艺,有着独特的风味和浓郁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是一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融合了庆典、习俗和饮食等多个方面。
这些家乡风俗不仅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更彰显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广西壮族民族的家乡风俗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的多样文化贡献更多精彩。
壮族 风俗文化
1 民族简介 2 壮族的衣食住行 3 节日风俗
4 旅游资源及开发
一、民族简介
壮族,中国少数民族中 人口最多,主要分布在广 西、广东、云南和贵州等 地
二、壮族的衣食住行 壮族男装 分为右襟和对襟
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 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 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
房屋建筑
广西西南和西 北部分地区的壮族 村寨,还保持着古 老的传统住房形式 “干栏”,又称“麻栏”
三、节日风俗
歌圩节(三月三歌节)
壮族最隆重的传统歌节、 有对歌谈情、碰彩蛋、抢花 炮、抛绣球等传统习俗
歌圩节
对歌谈情 放花炮
碰彩蛋 抛绣球
中元节
农历7月14,重要程度仅次 于春节,祭祀祖先、全家聚餐。 所以也被称为壮族团圆节。
中国古代一种打击乐 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 年历史,以广西数量最多, 分布量最广。
壮锦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利用 棉线或丝线编织而 成的精美工艺品, 图案生动,结构严 谨,色彩斑斓,充 满热烈、开朗的民 族格调。
绣球
绣球乃广西壮家人 之定情物和吉祥物,是 广西极具特色的旅游工 艺品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信物, 先多为人们当作馈赠亲 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 饰品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以传统工艺为主,缺乏时代特色 2、缺乏品牌意识 3、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整顿 4、宣传力度差 5、旅游商品销售手段落后
商品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1、政府支持旅游商品开发 2、旅游商品要不断创新 3、销售方式要改革 4、注重游客参与度
感谢观看
祭祀祖先
牛魂节
人放锄、牛脱轭,酿制甜酒、 蒸五色糯饭,并给牛吃甜酒和五色 糯饭。这一天,绝对不能打牛。因 为倘若打牛,把牛魂掠走,就会影 响农事。
壮族的丧葬风俗
壮族的丧葬风俗一、壮族的丧葬风俗概况A. 壮族的丧事殡仪程序:①报丧:壮家有人死后,家人立即燃放大炮竹三响,以示家里有了死人,向村人、亲朋们报丧。
同时主家派人到外家及至亲者报丧,请道公来做道场,着手办理丧事。
②洗礼:死者主家报丧后,族内的男女就自动地到主家里,帮忙各种丧事。
孝男孝女及族人,披发带孝,戴竹笠,携竹筒或小水桶,到河(塘、泉)边号哭,掷几枚钱于水中,汲水回来浴尸。
孝男孝女及最亲者给死者擦洗完毕,俗曰洗礼。
死者是男的给他剃头发,是女的给她梳理头发。
男的戴上新帽,女的包好头巾。
接着给死者穿新衣服、新鞋,还给死者口里放一枚银元,俗曰含金。
男性死者给他手中拿一把扇子,女性死者给她手里握一块手巾。
目的是让死者干净体面地去到另一个世界生活。
③入殓:道公来后,儿女到齐,由道公择定吉时,便举行入殓仪式。
其仪式是:由族人在棺材内放一屋草木灰,后铺上一屋白布,将死者尸体抬入棺里,再用一幅白布盖上,作为新被,又用白布缝成蚊帐式罩上,使布角露出棺外。
诸事齐备,就将棺盖盖上,用大铁钉钉牢,此时孝男孝女及族人便放声大哭。
边哭边歌,以示与死者诀别。
死者入殓后,棺材放在厅堂中央,用一幅布遮住祖宗神位,以免冲犯祖宗在天之灵,棺材头垂下一张布幔,设一张方桌,桌上设死者灵位,点灯燃香烛,地面铺着席子,孝男孝女日夜坐席守灵。
④停丧:停丧日期,视其家贫富而定,一般为三五日。
孝男穿白衣服,头戴竹纸帽,腰束麻带,脚穿草鞋;孝女亦穿白衣服,腰束白带,头扎孝巾,脚亦穿草鞋,日夜守候在棺边痛哭,以示忠孝。
前来吊丧的亲朋,均戴麻巾。
男的束于左臂上,女的扎于头上,以示哀悼。
道公日夜念经文,给死者超度亡灵。
⑤出殡:出殡日子时辰由道公定,多在白天,且定在下午后。
出殡时,先由亲属一人提着装有鞭炮、纸钱的篮子走在前面,一路燃炮撒纸钱。
道公一路敲锣打鼓,持利剑在前开路。
灵柩紧跟道公之后,披麻带孝的孝男孝女扶着灵柩前面,亲友送葬的队伍在后面。
行进途中,灵柩绝对不能着地,直至墓地。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
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关于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也是中国第二大民族,人口1700万以上。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篇1壮族的八大风俗习惯一、建筑居住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因为我们的周围不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都难)。
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处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二、服饰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
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
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
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沙啦”的响声。
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
壮族的传统习俗与社会礼仪壮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
壮族人民世代传承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这不仅是他们民族特色的体现,也是对先辈智慧的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表达。
本文将详细介绍壮族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礼仪,以展现壮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一、壮族婚俗与婚姻制度壮族人民非常注重婚姻制度和婚俗仪式,在婚姻中保留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
婚礼准备工作通常需要提前几个月进行。
在壮族的婚姻制度中,一夫多妻并不罕见,但如今已经较少见于现代社会。
壮族的婚礼通常以盖房子为开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
男方需要亲手修建一座新房,以示对婚姻的承诺和负责。
婚礼当天,男方要身着盛装前往女方家中迎亲,这个过程被称为“拉花轿”,由一群年轻壮汉抬着豪华的花轿,场面热闹非凡。
婚礼现场,壮族人民会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如敬茶仪式、糖茶儿仪式等。
新娘会以壮族传统服饰为婚礼着装,华丽的服饰和精致的发饰充分展现出壮族妇女的魅力和优雅。
二、壮族传统节日与节庆习俗壮族传统节日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壮族三月三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壮族人民会隆重庆祝这一节日。
在节日当天,人们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参与各种庆祝活动。
主要的庆祝活动包括舞狮、划龙船、踩高跷等。
此外,人们还会举行射箭、摔跤等传统体育比赛,以展示壮族人民勇敢、坚韧的精神风貌。
除了三月三节,壮族还盛大庆祝年节、米节、麦节等传统节日。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会进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如祭拜祖先、舞狮、唱山歌、吃特色美食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对壮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壮族社交礼仪与风俗习惯壮族人民非常重视社交礼仪,注重尊重和友好。
在壮族社交场合中,人们常常会相互问候并握手,这是表达友善和尊重的方式。
此外,让座、邻里互助等行为也是壮族社交中的常见礼仪。
饮食文化也是壮族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壮族饮食中,人们一般采用共食制,一家人或一群朋友聚在一起共享饭菜。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壮族的传统节日风俗
壮族是一个富有特色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创造了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有“三月三”、“花山节”、“歌圩节”、“斗牛节”等。
1.“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传统节日,是壮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节日这天,人们都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到山上去祭祖先、拜神树、唱山歌。
姑娘们也在这天戴上五色丝做成的各种发夹、耳坠和项链等饰品到山上去采摘山花和野花,并采摘各种野菜回家包饺子吃。
晚上还举行唱歌跳舞比赛和斗牛比赛。
2.“花山节”
花山节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八举行。
相传是为了纪念“花母”而设立的。
这天清晨,人们穿上盛装,带上各种祭品到山上去祭拜花母。
在山上,人们把事先准备好的鲜花和纸钱点燃,然后绕着“花母树”唱起了赞美的山歌,祝福她安息地下。
活动结束后,人们把祭品抬到山下的广场上分吃,然后把剩余的纸钱点燃,用火烧掉纸钱。
—— 1 —1 —。
壮族历史演变与传统习俗
壮族历史演变与传统习俗壮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演变和传统习俗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对壮族历史演变和传统习俗的探讨为主线,展开对其文化特点的介绍和分析。
一、壮族的历史演变壮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年左右,当时壮族属于南越国。
后来,随着各种民族大迁徙的影响,壮族逐渐形成并发展壮族民族文化。
壮族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 壮族古代历史时期在此时期,壮族先民主要过着原始生活,以狩猎、捕鱼和采集为主要生计,居住在山区或丘陵地区。
他们相信神灵,崇拜自然,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和信仰仪式。
2. 郡县制时期在唐代,壮族地区开始设立郡县制,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壮族地区逐渐纳入中国历史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
壮族人民在与汉族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汉族的语言、文字和领土行政管理制度,也逐渐与汉族融合。
3. 民国时期及现代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出现了大规模民族运动,壮族人民积极参与并表达了自己的要求和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壮族地区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机遇,壮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二、壮族的传统习俗壮族作为一个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婚俗习惯壮族的婚俗习惯非常丰富多样。
婚礼通常会持续两天以上,包括祭拜花神、拜堂、送花轿等环节。
在婚礼中,壮族人民会穿上传统的节日服装,演唱山歌,跳起踩竹竿等传统舞蹈。
2. 节日庆祝壮族的传统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三月三”和“壮年节”。
在“三月三”,人们会身着传统服饰,互相串门拜访亲友,举行音乐会和田园体育比赛等活动。
而“壮年节”则是壮族人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日子,过程中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唱山歌等传统活动。
3. 音乐舞蹈壮族的音乐和舞蹈艺术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
壮族山歌是其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歌词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壮族舞蹈以独特的手臂动作和脚步舞蹈为特色,通常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崇尚。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壮族是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一些地方。
壮族有着丰富的民俗风格,这些风俗习惯凝聚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壮族的主要风俗习惯。
壮族的传统节日非常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壮年节。
壮年节是壮族群众拜祖神和祖先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六月廿二至廿四之间举办。
过节期间,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包括敬奉祖先牌位、祭祖、上香、焚香等。
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文艺表演,如歌舞、击鼓、大刀舞等,热闹非凡。
壮族人对待婚姻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壮族民间素有“大红大绿娶媳妇”之说,婚姻仪式上的主要色彩就是红色和绿色。
新娘在结婚当天会穿戴精美的壮族传统婚服,头戴花冠,身穿色彩艳丽的缀满银饰的红色上衣和中式圆裙。
新郎也要穿上鲜艳的壮族传统礼服,大红的上衣和蓝色或黑色的裤子。
在婚礼中,新娘需要向新郎家人献茶,以表达她对新家庭的尊敬和敬意。
在壮族社会中,尊老敬老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习俗。
壮族人非常尊敬老人,认为老人是家族的根基。
当年年纪大的壮族人进入高寿之后,他们可以通过举行隆重的“祝寿”仪式来庆祝他们的生日。
祝寿仪式通常包括祭拜祖先、宴请亲朋好友、表演歌舞等。
同时,孝敬老人也是壮族的一种传统,壮族人认为孝敬父母是一种美德,尊重长辈是家庭的基石。
壮族人有着独特的葬礼习俗,尤其是在祭扫方面。
传统的壮族葬礼通常会进行三次,分别是初祭、半祭和封祭。
初祭一般在去世后的第一天进行,目的是为了与亲友告别。
半祭是在去世后的第七天举行,人们会对逝者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封祭是葬礼的最后一个环节,通常在去世后的第三年举行,人们会再次进行祭拜,以示对逝者的永远怀念。
此外,壮族人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如唱山歌、歌仔戏、击鼓舞、踩高跷等。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展示了壮族人民的风采,也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之,壮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
无论是壮年节、传统婚礼还是尊老敬老等,这些独特的风俗习俗都体现了壮族人民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禁忌有哪些
饮食和服饰中的禁忌
饮食禁忌:壮族人忌吃牛肉,有些地方还禁食狗肉,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
服饰禁忌:壮族人的服饰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女性不能穿短裙,男性不能穿短裤,因为这被 认为是不吉利的。
颜色禁忌:在壮族文化中,黑色和白色是禁忌的颜色,因为它们与死亡和丧事有关。
图案禁忌:壮族人的服饰上不能出现龙和老虎等猛兽的图案,因为这些图案被认为会带来厄 运。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清明节期间不能穿得过于华丽, 以避免引起祖先的嫉妒。
婚嫁和生育中的禁忌
婚嫁禁忌:壮族婚嫁中有很多禁忌,包括结婚日不能遇到不祥之物、新娘不能穿黑色衣服等。 生育禁忌:壮族生育中有许多禁忌,孕妇不能参加葬礼、不能进入产房等。 产后禁忌:产妇在产后一个月内不能出门、不能洗澡等。 婴儿禁忌:婴儿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不能见生人、不能剪头发等。
壮族的禁忌
日常生活中的禁忌
不能随意进入别人的卧室,尤其是已婚夫妇的卧室 不能吹口哨,尤其是在夜间 不能用手指指向神像或长辈 不能踩踏炊具和灶台
节日和祭祀活动中的禁忌
春节期间不能倒污水、扫地、 倒垃圾等,以避免财运流失。
中秋节期间不能砍伐树木,以 避免破坏自然和谐。
端午节期间不能穿戴红色衣物, 以避免带来厄运。
壮族的饮食文化
特色食物:五色糯米饭、糍粑、螺蛳粉等 饮食习俗:注重礼仪,尊重长辈,先请长辈用餐 酒文化:热情好客,敬酒表达尊重和友谊 茶文化:喜欢饮茶,注重茶道,以茶待客
壮族的建筑风格
干栏式建筑:以木、竹为主要材料,适应壮族地区湿润多雨的气候
土楼:壮族的代表性建筑,具有防御和居住的双重功能
鼓楼:壮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和娱乐 风雨桥:具有交通、贸易和休闲功能的桥梁建筑,也是壮族文化的象征之 一
壮族的特点和风俗冷知识
壮族的特点和风俗冷知识壮族可是一个超有魅力的民族呢。
壮族的服饰就很有特点。
壮族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那衣服上的图案精美得很。
女孩子们的衣服,颜色特别鲜艳,像红呀、蓝呀、绿呀搭配在一起,可好看了。
就说那绣花吧,一针一线绣出来的花朵、鸟兽,活灵活现的,感觉穿上这样的衣服就像把整个大自然都披在了身上。
这服饰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还包含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个图案说不定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呢。
壮族的建筑也很独特。
干栏式建筑是壮族的传统建筑形式。
这种房子一般分上下两层,下层用来饲养家畜,上层住人。
这样的设计超级聪明呢,既可以避免家畜的气味直接影响居住环境,又能在潮湿的南方很好地防潮。
住在里面,感觉就像住在一个和大自然融合的小天地里。
房子的建筑材料也大多取自当地,像是木头、竹子之类的,满满的都是自然的气息。
说到壮族的风俗,那可多了去了。
三月三可是壮族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啊,到处都是热闹非凡的景象。
大家都会穿上漂亮的传统服饰,男女老少都到歌圩上去对歌。
那歌声此起彼伏,就像鸟儿在树林里争鸣一样。
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通过对歌来表达爱意,要是对得好,说不定就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了呢。
而且在三月三这一天,还有各种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是一定要吃的,那五种颜色的米饭放在一起,就像彩虹落在了碗里。
每一种颜色都是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染成的,绿色是用新鲜的艾草,黄色可能是黄栀子之类的,吃起来香喷喷的,还带着植物的清香。
壮族还有一个很有趣的风俗就是抛绣球。
你可别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哦。
在以前,抛绣球可是壮族姑娘们选择如意郎君的一种方式呢。
姑娘们会精心制作绣球,把自己的心思和手艺都缝进这个小小的绣球里。
然后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把绣球抛向自己心仪的小伙子。
要是小伙子接住了,那可就是一种美好的缘分的开始。
现在呢,抛绣球更多的是一种表演或者娱乐活动了,但它依然保留着那种浪漫的气息。
壮族的语言也很有魅力。
壮族话听起来特别有韵味,虽然对于我们外地人来说可能有点难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壮族文化与民间习俗℅一、壮族族源及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壮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住民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现有1700多万人(2001年),其中,92%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湖南省江华县清塘壮族乡和贵州省从江县的几个壮族乡境内,尚有少部分散居于全国各地,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格局。
壮族是一个据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
她源于我国南方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瓯、骆越部族。
“百越”亦称“百粤”,是越族支系众多之意。
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汉书·地理志》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其中,先秦时期分布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是西瓯、骆越部族,秦汉时又有“南蛮”、“蛮越”、“蛮夷”、“蛮僚”、“蛮里”之称。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僮(壮)即旧越人也。
”实际上,古籍中如《礼记》所说的“南方曰蛮”、《汉书·地理志·南蛮传》等冠以“蛮”字的族类名称,只不过是用音译汉字所记而并非“野蛮”之字义。
壮人旧时自称“布蛮”,讲壮话叫“讲蛮”。
壮语“蛮”(国际音标ban)含耕作区、居住地、家之意。
在与壮族同源的泰语、老挝语中,就保持着“蛮”的原义,“回家”叫“贝蛮”(bai ban)。
壮语的“蛮”(ban ),作为地名又写作板、曼、晚、番等近音字,现多指称“乡村”,这是在出现城镇之后的泛称。
广州古称“番禺”(ban yon),就是秦末汉初佗建立的以越人为主体的南越国都城。
对汉文古籍中作为族称的“蛮×”的误解歧义,应当加以澄清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壮族的先民就以瓯邓、桂国、苍梧、产里、乌浒、俚、僚等名见称于古籍,宋代始在局部地区出现“撞”、“僮”的称谓,明代又有“亻良”、“仲”等类称。
这些名称,大都被封建统治者加上反犬(犭)旁予以侮辱和歧视。
据明末清初方志记载,当时广西人口的民族比例是“僮(壮)七民(汉)三”。
可见“布僮(壮人)”的分布相当广泛,而自清中叶以后至现在,倒过来变成“汉七壮三”了。
但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只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荣”,壮族仍得不到承认。
20世纪50年代以前,壮族有布僮、布依、布越、布雅依、布僚、布曼、布傣、布托、布陇、布沙、布央等20多种自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调查识别,并遵照本民族的意愿,统一族称为“僮族”。
1955年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州,1958年成立广西僮族自治区。
因“僮”字一般念作“同”音,为避免把“僮族”误念为“同族”,1955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改为“壮族”。
自古以来,壮族及其先民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
这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它的西北部是与云贵高原的余脉,北部有五岭山脉横贯,中部的两广丘陵和众多的孤形山脉绵延其间,山岭之间河流纵横,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左江、右江、邕江、柳江、漓江、桂江、西江并与北江汇聚,形成了珠江水系。
珠江流域属亚热带气候,夏季炎热,春季多雨,雨热同季,有利于动植物的滋生繁殖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同时,广西又是世界最大的喀斯特地形地区,溶岩洞穴遍布,从而就为可供原始人类丰富的生活资源和栖息繁衍的优越条件。
椐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考古资料,壮族地区已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10多处,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有100处之多,有可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
在80万年以前,百色盆地己有古人类活动,他们创造的手斧等大型石器世界著名。
1958年在广东曲江发现距今1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古人类“马坝人”化石;1956年和1958年,先后在广西柳江县新兴农场发现5万年的“柳江人”化石和来宾县发现3万年“麒麟山人”化石;1973年在桂林郊区甑皮岩,发现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骨骼和生活遗址。
这些古人类在体质特征上,继承了马坝人、柳江人、麒麟山人三个遗址人类的特点,表明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种己经形成。
我国古人类学家认为,柳江人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即黄种人)的一种早期类型,为迄今在我国以至东南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对探讨人种起源有着重要意义。
经考古专家和体质人类学专家将广西现代壮族人的体质特征与柳江人、甑皮岩人、(广东)昙石山人和河宕人等进行比较研究,二者在最小额宽、垂直颅面指数、面角、眼眶指数、鼻指数等方面十分相似,同时将所得的数据与甑皮岩人和柳江人的骨骼进行比较,认为“现代壮族在其体质形成过程中,与岭南地区和东南亚某些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有一定的继承关系,而其根源似乎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柳江人。
”(见李富强、朱芳武著《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一书)这充分表明,生活在华南——珠江流域的壮族及侗族等,与这些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有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原始居民。
其实,“壮族”壮语叫“布爽”。
“布”为“人”义,“爽”意为“洞”,即“岩洞”的简称。
“布爽”意为“住在岩洞的人”,是因古时“以岩穴为居址”而称的。
壮族是上述这些原始人类的后裔,并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还有不少群体仍沿袭过着天然岩洞穴居的生活。
如《隋书·南蛮传》记载:“南蛮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襄、曰俚、曰僚、曰托,具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
”至今壮族民间还有岩洞祟拜的习俗,保留着对其祖先原始栖息居所的深厚情结。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与这些古人类在生活习性上的传承关系,为原住民族的又一佐证。
综上所述,壮族及同源的布依族、侗族、仫老族、毛南族、水族、黎族等,史学界称为“壮侗语民族”,是最早生息繁衍于华南珠江流域的民族群体。
自秦汉以后,汉族才逐步进入这一地区,并融合了部分壮侗语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成为今天华南——珠江流域人口最多的民族。
大约是在唐宋时期,苗族和瑶族才进入这一地区;大约在宋元时期,回族才进入这一地区;到明代,京族、彝族和仡佬族才进入这一地区,从而形成了华南珠江流域聚居着壮、布依、侗、水、仫老、毛南、汉、瑶、苗、回、京、彝、仡佬等13个民族的历史格局。
(二)壮族社会历史发展经三个阶段。
壮族社会经历了先秦远古时代的自主发展、秦汉至民国时期在中央政府治理下与汉族和其他民族杂处中生存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三个阶段。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50万大军南征,西瓯君吁译宋率部众顽强抵抗达八年之久,史称“秦瓯之战”。
秦兼并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纳入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同时迁来一大批华夏族人“与越杂处”,对促进岭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秦灭亡后,秦将赵佗雄踞岭南,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实行尊重越俗、“和辑百越”的政策,越人贵族吕嘉在南越国中掌握实权,南越国实际上是以越人为主体的汉越联盟的地方政权。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遣兵平南越,史称“汉越之战”,历93年的南越国灭亡,在岭南设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九郡。
自此,壮族先民社会发展已纳入封建王朝统治的轨道,但仍采取“以故俗治,毋赋税”的特殊政策,直到东汉时,越人的社会结构仍大体依旧。
唐代,岭南东部地区已逐步封建化。
而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的原因,社会发展相对缓慢,中央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置羁縻制度,仍任命当地民族首领进行统治。
宋元时代,封建王朝在壮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分别授予壮族首领知州、权州、监州、知县、知峒等官职,世代承袭统治其民。
土官既是辖区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土地的占有者,被称为“波那”或“召那”,意为“田地之父”、“田主”,即农奴主。
他们把田地分给境内的“勒那”,意为“田仔”即农奴耕种,以获取劳役地租。
至明代,这种“以夷治夷”政策和封建领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自明朝中叶以后,土司制度己经发展到与中央封建集权制相矛盾和阻碍壮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地步,为了加强统治,朝廷利用土官犯罪、争袭、扩张等机会,废黜土官,废出土官特权,推行“改土归流”,即以流官取代土官统治的政治措施,实行与其他地区相同的各项政策,封建制度在壮族地区逐步确立,直至清代末年,壮族地区的土司基本改流完毕。
由于统治阶级长期的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民族同化政策,直至民国时期,壮族都不被承认为一个民族,只被当作“讲僮(壮)话的汉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实行“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壮族被承认是一个民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壮族苗族自治州相继成立,1962年建立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乡,散居于广东、湖南、贵州等乡镇一级的壮族地区也建立了自治乡,使壮族人民享有民族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从此,壮族进入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时代。
二、壮族原生型文化形态及其主要特征一提到壮族文化,在大家的印象中自然以歌仙刘三姐、歌圩、花山崖壁画、铜鼓等文化样式最为深刻,而对其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下形成的民族文化生态系统,就可能鲜有认识了。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的一种生存形态。
这就须要以文化生态学的视野来观察和探析不同地域的文化特性及文化模式的起源,才能从整体和实质上了解壮族文化的特定性。
文化生态学着眼于文化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强调“生产——经济”类型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各民族因其所处的不同自然环境,有着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性文化表征,显示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故此,这些富有鲜明个性的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民族的主要标志。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就是以她原生态的特定性文化,成为一个与其他民族相对而存在的人们共同体。
壮族的原生态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其主要形态及特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形成自成体系的“话壮”(壮话)的民族语言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活载体,是维系民族存在的重要纽带,也是人们区别不同民族的最明显和最通常的标志之一。
壮族是土著民族,壮语与壮族文化同源共生,壮族的文化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当中。
早在先秦时期的远古时代,壮族先民就创造了自成体系的语言文化。
壮语分南北两大方言,但语音、语法结构基本相同。
按照传统的语言谱系树理论模式,把壮语划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
但我们通过对语音系统、基本词汇、词序和结构理据、认知思维方式等语言本质问题进行深入比较研究,认为壮语所属的壮侗语集团与汉语缺乏同一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是:有关天地山川、动植物、人体器官、亲属称谓和农耕生产等基本词汇的语音没有任何对应关系;在语法结构方面,壮语一般是中心词成份(A)在前,修饰词成份(B)在后。
如壮语说“鸡公”(A+B),汉语是“公鸡”(B+A);壮语说“肉猪”,汉语是“猪肉”;壮语说“家我”,汉语是“我家”;壮语说“走先”,汉语是“先走”,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