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2020年整理).pdf
浙教版七下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七下数学知识点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涵盖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提高解题能力至关重要。
以下将介绍几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
一、数的开方与乘方数的开方与乘方是七年级下册数学中的重要内容。
开方是指找出一个数的平方根,例如√16 = 4;乘方是指一个数自己乘以自己若干次,例如3² = 3 × 3 = 9。
通过掌握开方与乘方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二、整数的加减法整数的加减法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正数和负数的加减法,并掌握如何正确计算带有括号的整数表达式。
例如,(-5) + 3 = -2,(-7) - (-3) = -4。
通过反复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图形的相似与全等图形的相似与全等是七年级下册几何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图形是指形状、大小不同,但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图形;全等图形是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
学生需要掌握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或全等的方法,并能够进行相应的图形变换。
例如,通过角度判断或边长比较来确定图形的相似与全等关系。
四、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浙教版七年级下册,还会涉及到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通过观察、测量或调查,学生需要学会如何采集数据,并使用表格、统计图等方式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呈现。
学生需要能够根据给定的数据,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这样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五、方程与方程应用方程是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学生将学习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应用方程进行问题求解。
通过解方程的过程,学生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通过列方程解决关于商品折扣、平均速度等实际问题。
浙教版数学_七年级下_知识点归纳总结
浙教版 七年级下 知识点归纳第1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
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把二元一次方程组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消元的方法是“代入”,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通过将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相加或相减,消去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
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第2章 整式的乘除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即 m n m n a a a +∙= (m 、n 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即 ()m n mn a a = (m 、n 都是正整数)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即 ()n n n ab a b = (n 是正整数)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即 (a+n)(b+m) = ab + am + bn + mn平方差公式: (a+b)(a-b) = 22a b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
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222()2a b a ab b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两数和的完全平方公式和两数差的完全平方公式,统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即 m n m n a a a -÷= (a ≠0, m,n 都是正整数,且m>n )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即 01a = (a ≠0)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 (p 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 次幂的倒数。
上课用---新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宝典)
上课用---新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汇总(期末复习宝典)第1章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与平行。
平行线的定义为: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用符号“∥”表示。
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因为平行线只存在于同一平面内,如果不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会相交。
平行线的基本事实是: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为什么要经过“直线外”一点?因为如果经过直线上的点,会有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是:一贴,二靠,三推,四画。
需要注意的是,作图题要写出结论。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是判断平行线关系的重要概念。
在判断过程中,需要画出给定的两个角的边(共三条边),公共边就是截线,剩下两条边就是被截线。
同位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的同一侧;内错角在截线的异侧,被截线之间;同旁内角在截线的同旁,被截线之间。
练时需要填写正确的角对应关系。
平行线的判定有多种方法: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定义、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练中需要根据给定条件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包括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在练中需要根据已知条件计算未知角度。
图形的平移是指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XXX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等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和方向,且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在描述一个图形的平移时,必须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练:已知△ABC和其平移后的△DEF,点A的对应点是D,点B的对应点是E,线段AC的对应线段是DF,线段AB的对应线段是DE,平移的方向是从△ABC到△DEF的方向,平移的距离是未知。
若AC=AB=5,BC=4,平移的距离是3,则CF=4,DB=5,AE=3,四边形AEFC的周长是14.折叠问题:1)如图,将一张纸条ABCD沿EF折叠,若折叠角∠XXX°,则∠1=64°。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汇
总
4.1 二元一次方程
1.定义: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在二元一次方程中,任意给出一个未知数的值,总能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一个唯一确定的值,所以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解.
4.2 二元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目标与要求
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会求二元
一次方程的正整数解。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的整式方程.
2. 二元一次方程组:由2个或2个以上的()组成的方程组叫二元一次方程组.
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有()个解.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知识点就到这儿了,体会每篇文章的不同,摘取自己想要的,友情提醒,理解最重要哦!!!。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知识点归纳总结】在七年级下册浙教版课本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复习和回顾。
1. 数学知识点1.1 整数运算整数运算是数学中的基本操作,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在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正负数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算法则的应用。
1.2 分数运算分数是数学中的一种表示方法,包括分数的化简、分数的加减乘除、分数与整数的运算等。
在分数运算中,需要掌握分子、分母的含义,灵活运用各种运算法则。
1.3 几何图形几何图形是我们研究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的基础。
包括点、线、面、多边形等基本几何概念,并学习了计算周长、面积等相关知识。
2. 语文知识点2.1 课文理解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章和散文,我们需要学习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情感色彩、人物形象等内容。
2.2 作文写作学习作文写作是培养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3. 英语知识点3.1 语法知识英语语法是理解和运用英语的基础,包括时态、语态、被动语态、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等。
掌握英语语法对于语言的正确和流利运用至关重要。
3.2 阅读与写作英语阅读是学习和理解英语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学习新单词、新表达方式,并且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 科学知识点4.1 生物知识生物是我们身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植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分类和特征等。
学习生物知识可以增加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4.2 物理知识物理是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科学规律的基础学科,包括力学、光学、电学等。
学习物理知识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5. 历史知识点5.1 古代文明学习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明的演进。
了解古代文明对于培养我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非常重要。
5.2 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历史、世界史等。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一、整数在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整数是一个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
我们首先要明确整数的定义,然后学习整数的加减法,乘法,除法,绝对值等等。
整数概念的掌握对于后续学习代数、方程等等数学知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整数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规则,绝对值的概念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
掌握整数这一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轴的概念。
二、有理数在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中,我们还要学习有理数的相关概念和运算。
有理数包括整数、分数和小数,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数。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减乘除,以及实际问题的应用都是我们在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我们要关注有理数的性质、绝对值和相反数,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加深对有理数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三、方程方程是七年级下册数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我们要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方程的概念、解方程的方法,方程的建立和解答都是我们在这一部分学习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通过大量的练习,我们可以提高解方程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比例在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中,比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我们要学习比例的概念,比例的性质,比例的应用以及反比例的概念和性质。
比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食谱中的配料比例,地图上的比例尺等等。
通过学习比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两个量相关关系的规律,为后续学习提供重要的基础。
总结回顾: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对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
整数、有理数、方程和比例都是非常基础但又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运算能力,更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个人观点: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和时间。
但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七年级浙教版数学知识点汇总下
七年级(浙教版)数学知识点汇总(下)第一章三角形的初步熟悉熟悉三角形①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按序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三角形”用符号“△”表示,极点是ABC的三角形记做“△ABC”读作“三角形ABC”。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能够取得如下性质: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②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由三角形一条边的延长线和另一条相邻的边组成的角,叫做该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
三角形的平分线和中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对边相交,那个角的极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三角形的平分线。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极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那个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极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极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垂足在相应极点的对边上。
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上的高别离与另一条直角边重合,垂足都是直角的极点。
而在钝角三角形中,夹钝角两边上的高都在三角形的外部,它们的垂足都在相应极点的对边的延长线上。
全等三角形能够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能相互重合的极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极点,相互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互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全等”可用符号“≌”来表示。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当三角形三边长确信是,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完全被确信,那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固性,这是三角形特有的性质。
②有一个角和夹那个角的两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垂直于一条线段,而且平分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头点的距离相等。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浙教版知识点七年级下册浙教版是一个重要的课程,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是该课程中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数学七年级数学下册浙教版涉及的知识点包括:函数,概率,比例,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似三角形。
这些知识点在下面简要介绍:函数:函数是一种将一个数映射到另一个数的方式。
学生需要掌握函数的定义,图像以及如何绘制可以表示函数的图像。
概率: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在七年级数学下册,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概率,如何使用概率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例:比例是指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较大量与较小量的比值叫做比率。
学生需要掌握比例和比率的关系,以及如何使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
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各种形状的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
三角形:学生需要掌握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之和的公式以及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如何计算相似三角形的面积。
语文七年级语文下册浙教版的重要知识点包括:文言文阅读,作文,诗歌鉴赏,古代文化常识等。
下面简要介绍其中几个重要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能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读懂文言文的文章。
作文: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学生需要掌握作文的基本要素,如主题句、承接句、过渡句等。
同时,还需要掌握如何选材,安排篇幅以及如何使文章通顺流畅。
诗歌鉴赏:诗歌是中国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
在七年级语文下册,学生需要学会欣赏和理解汉语古典诗歌,并掌握如何分析诗歌中的诗句、意象等要素。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是语文学习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以及古代礼仪和文化传统。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浙教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浙教版)2.1 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就是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只限对折,对折后直线两侧的部分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图形的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对折后,对称轴两侧能够完全重合。
gt;gt;gt;gt;初一年级数学要点:轴对称图形2.2 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中的任何一个可以看作由另一个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后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可以看作以它的一部分为基础,经轴对称变换扩展而成的.gt;gt;gt;gt;初一年级数学要点之轴对称变换2.3 平移变换(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3)多次平移相当于一次平移。
gt;gt;gt;gt;初一数学下册资料之平移变换2.4 旋转变换gt;gt;gt;gt;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旋转变换知识点2.5 相似变换※1、如果选用同一个长度单位量得两条线段AB, CD 的长度分别是m、n,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AB:CD=m:n ,或写成 .※2、四条线段a、b、c、d中,如果a与b的比等于c与d的比,即 ,那么这四条线段a、b、c、d叫做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gt;gt;gt;gt;初一数学下册知识点(相似变换)2.6 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1、定义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
gt;gt;gt;gt;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图形变换的简单应用知识点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的很及时吧,提高学习成绩离不开知识点和练习的结合,因此大家想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一定要注重从平时中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复习提纲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汇总复习
提纲
第一单元:有理数
- 有理数的定义
- 正数、零和负数的关系
- 有理数的比较和排序
- 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
- 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
- 有理数的解集
第二单元:平方根与立方根
- 平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 平方根的计算方法
- 平方根的应用问题
- 立方根的定义和性质
- 立方根的计算方法
- 立方根的应用问题
第三单元:比例与相似
-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 比例的画法和解法
- 相似的定义和性质
- 相似的判定和判定方法
- 相似的应用问题
第四单元:方程与方程应用
- 方程的定义和性质
-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问题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问题
第五单元: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调查和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
- 直方图的绘制和解读
- 折线图的绘制和解读
- 数据的分析和总结
第六单元:三角形和四边形
- 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 各种特殊三角形的性质
- 三角形的画法和解法
- 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 各种特殊四边形的性质
- 四边形的画法和解法
第七单元:概率
- 事件和概率的定义
- 计算概率的方法
- 可能性的判断和比较
- 实际问题中的概率计算
- 互不影响事件的概率计算
以上是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的汇总复提纲。
希望这份提纲能帮助你系统地复七年级下册的数学知识。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复习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点汇总复习第一章平行线一、三线八角在三线八角中,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都是成对的,每一对角都有一条公共边,在截线上。
同位角包括∠1与∠5,∠2与∠6,∠3与∠7,∠4与∠8;内错角包括∠3与∠5,∠4与∠6;同旁内角包括∠4与∠5,∠3与∠6.这些角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描线法来判断。
二、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线的距离是同时垂直于这两条平行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画平行线的方法有一贴、二靠、三推、四画。
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位置关系可以用角平分线来判断。
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则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
三、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是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是同位角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两条直线平行。
根据这些定理可以推论出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四、图形的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
平移的距离是对应点连线的长度。
画平移后的图形需要定方向、画方向、定距离和描点连线。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方程只有一个未知数,二元一次方程有两个未知数。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法和加减法。
如果未知数系数是1或-1,可以使用代入法。
如果未知数系数不是1或-1,则需要使用加减法。
在解题时,如果方程组中有括号或分数,需要先整理,将未知数放在左边,常数放在右边。
二元一次方程组可以应用在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调配问题、配套问题、利润问题、利率问题、几何问题和集合问题等方面。
对于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需要建立多层关系。
第三章整式的乘除在整式的乘除中,有各种各样的运算法则,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同底数幂除法、零次幂和负次幂。
这些法则可以通过条件描述、数学语言和例子来理解。
例如,同底数幂相乘时,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中,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积的乘方等于乘方的积。
初一下册数学浙教版知识点
初一下册数学浙教版知识点以下是初一下册数学浙教版的主要知识点:
1. 小数和百分数
- 小数的概念和表示法
- 小数的比较和运算
- 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转换
2. 整数
- 整数的概念和表示法
- 整数之间的比较和运算
- 正整数的整除与整数倍数
3. 分数
- 分数的概念和表示法
- 分数的比较和运算
- 分数的化简和扩展
4. 代数式
- 代数式的概念和表示法
- 代数式的合并和展开
- 代数式的系数和常数项
5. 线段和角
- 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法
- 线段的比较和运算
- 角的概念和类型
6. 几何运动
- 图形的平移、旋转和翻转
- 平移、旋转和翻转的性质和判定
7. 直线与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
- 直线与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和判定
- 平行线、垂直线和相交线的性质和判定
8.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调查设计
- 数据的整理和表示方法
- 数据的分析和推理
以上只是初一下册数学浙教版的主要知识点概述,具体的知识点还需结合教材进行详细学习。
浙教版七年级下数学-知识点+经典题目
a2a38765432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1章平行线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知识结构图】【知识点归纳】1、平行线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的方法:一贴,二靠,三推,四画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直线a 1 , a 2 被直线a 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的步骤:确定前提(三线) 寻找构成的角(八角) 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知道关系角后,如何找截线、被截线:两个角的顶点所在直线就是截线,剩下的两条边就是被截线。
3、 平行线的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判定方法的特殊情形: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图形的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到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二、知识巩固(一)区分三种角各自特征和用途练习1:如图1-1①∠2和∠5的关系是______;②∠3和∠5的关系是______;③∠2和______是直线______、______被______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练习2:如图2,下列推断是否正确?为什么?(1)若∠1=∠2,则 A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若AB ∥CD ,则∠3=∠4(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图形的平移(2-2)(二)平行线判定和性质应用1.已知,如图2—1,∠1=∠2,∠A =∠F 。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假期预习必备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汇总七年级(下册)平行线1.1. 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订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以下图:同位角:∠1和∠5内错角:∠3和∠5同旁内角:∠4和∠51.3. 平行线的判断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假如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1.4. 平行线的性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图形的平移图形平移的定义: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挪动,在挪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全部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挪动同样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图形平移的性质:1)图形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图形平移的描绘:要描绘一个平移,一定先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决定平移的要素。
平移图形的画法:1)找出原图形的重点点(如极点或许端点)2)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别描出各个重点点平移后的对应点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按序连结二元一次方程组2.1. 二元一次方程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一次方程构成,而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一次函数的图像
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 线,通过坐标系上的两点 确定。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是函数的一种形式, 其一般形式为y=k/x,其中k是常
数,k≠0。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双曲线,分布 在第一和第三象限。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具有对称性,且 当k>0时,图像在第一、三象限; 当k<0时,图像在第二、四象限。
详细描述
在丰富的图形世界中,学生将学习到点、线、面、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的概念和 性质,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等基本图形的分类和性质。这些知识将为学生进一 步学习几何打下基础。
有趣的图形变换
总结词
理解平移、旋转、对称等图形变换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 。
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描述
有趣的图形变换包括平移、旋转、对称等,这些变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 用。学生将学习到这些变换的概念和性质,并了解如何应用这些变换于实际问题 中,培养其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寻求帮助
如果遇到难题或困惑,可以向 老师、同学或辅导班寻求帮助
,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挑战自我
自我检测
通过模拟试题、真题等自我检测,了 解自己的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针对 性地进行巩固和提高。
突破难点
对于难点和易错点,要敢于挑战和突 破,努力攻克它们。
不断挑战自己
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挑战自己,追 求更高的目标和更好的成绩。
代数式的性质
代数式具有加法交换律、 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 合律、分配律等性质。
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定义
整式的加减运算步骤
整式是由常数、变数、常数乘变数、 常数除以变数以及变数的乘方所组成 的代数式。
七年级数学下浙教版知识点
七年级数学下浙教版知识点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学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下面是七年级数学下浙教版的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
一、小数1.小数的定义与生成小数是介于整数之间的数,可以通过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两种方式表示。
2.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和整数的四则运算一样,需要注意小数点的位置。
特别地,乘法和除法运算时,倍数也需要乘以10、100等。
3.小数与分数的相互转换将分数转换为小数,只需将分子除以分母即可。
将小数转换为分数,需要根据小数的数字位数确定分母的位数。
二、代数式1.代数式的定义与性质代数式由数字和字母经过运算符(+、-、×、÷)组成的式子,其中字母代表未知数。
代数式具有可加性、可减性、可乘性、可除性、可拆性等性质。
2.算式与代数式的区别算式是由算符号和数值组成的式子,只可以进行数值运算;代数式则含有未知数,并可以通过代数运算求出未知数的值,是一种需要化简运算的代数表达式。
三、一次方程1.一次方程的定义与性质一次方程是一个形如ax + b = c的方程,其中a、b、c为已知数,x为未知数。
一次方程的解叫做未知数的值,也称为根。
2.一次方程的解法一次方程的解法分为加减消元法、倍数消元法和移项约分法三种。
加减消元法是指通过加减等式使得未知数系数相等,再进行消元求解。
倍数消元法是指将两个方程的一个未知数系数相等,再通过相减消元来求解。
移项约分法是指将方程中未知数移到等号一侧,再通过约分求解。
四、图形和尺度1.二维图形的绘制二维图形的绘制需要考虑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和是否重叠等因素。
常见的二维图形有:点、线、线段、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2.尺度的概念与应用尺度是指图形和实物之间的比例关系。
在绘图时,需要根据尺度比例来绘制图形的大小和位置。
在使用地图、设计建筑物等方面,尺度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以上是七年级数学下浙教版的部分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1.平行线1.1.平行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1.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如图所示:同位角:∠1和∠5内错角:∠3和∠5同旁内角:∠4和∠51.3.平行线的判定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4.平行线的性质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图形的平移图形平移的定义: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原图形上所有的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相同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
图形平移的性质:(1)图形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2)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图形平移的描述:要描述一个平移,必须先指出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是决定平移的因素。
平移图形的画法:(1)找出原图形的关键点(如顶点或者端点)(2)按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分别描出各个关键点平移后的对应点(3)按原图将各对应点顺次连接2.二元一次方程组2.1.二元一次方程像0.6x + 0.8y = 3.8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2.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两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同时满足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常用方法: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也就是把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1.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变形,使得一个未知数能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2.用这个代数式代替另一个方程中相应的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3.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代数式,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4.写出方程组的解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当两个方程的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可以通过把两个方程的两边相加或相减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求解,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般步骤是:1.将其中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化成相同(或互为相反数);2.通过相减(或相加)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3.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求得一个未知数的值;4.把这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组中的任一个方程,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5.写出方程组的解2.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审题,分析→列方程组→求解→检验答案是否正确及符合题意2.5.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和二元一次方程类似,含有三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由三个一次方程组成,并且还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方法也是“代入法”和“加减法”,通过消元将解三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3.整式的乘除3.1.同底数幂的乘法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a m*a n = a m+n (m、n都是正整数)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a m)n = a m*n (m、n都是正整数)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的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ab)n = a n b n (n是正整数)3.2.单项式的乘法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法则: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3.多项式的乘法多项式相乘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a+m)(b+n) = ab + an + mb + mn3.4.乘法公式平方差公式: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a+b)(a-b)=a2-b2完全平方公式:两数和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积的2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a ±b)2 = a2 ± 2ab + b2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也称乘法公式。
3.5.整式的化简整式的化简应遵循先乘方、再乘除、最后算加减的顺序。
3.6.同底数幂的除法同底数幂相除的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
a m÷a n = a m-n (a≠0,m、n都是正整数,且m>n)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都等于1。
a0= 1 (a≠0)任何不等于零的数的-p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p是正整数)。
a-p= 1 / a p (a≠0,p都是正整数)有了负指数幂,我们可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小的数。
3.7.整式的除法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数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a+b+c)÷m=a÷m+b÷m+c÷m4.因式分解4.1.因式分解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或分解因式。
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有互逆关系,因此,可以用整式的乘法运算来检验因式分解的正确性。
4.2.提取公因式法一个多项式中每一项都含有的相同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把公因式提取出来进行因式分解,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取公因式法。
提取公因式法的一般步骤:1.确定应提取的公因式;2.用公因式去除这个多项式,所得的商作为另一个因式;3.把多项式写成这两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提取公因式后,应使多项式余下的各项不再含有公因式填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4.3. 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平方差公式:a 2-b 2=(a+b)(a-b)完全平方公式:a 2 ± 2ab + b 2 = (a ± b)2利用公式把一个多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公式法,公式中的a 、b 可以是数,也可以是整式。
5. 分式5.1. 分式像7/p 、b/a 这些代数式都表示两个整式相除,且除式中含有字母,像这样的代数式就叫做分式。
分式中字母的取值不能使分母为零。
当分母的值为零时,分式就没有意义。
5.2. 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MB M A B A M B M A B A ÷÷=⨯⨯=, (其中M 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把一个分式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分子、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5.3. 分式的乘除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做积的分子,分母的积做积的分母;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bcad c d b a d c b a bd ac d c b =⋅=÷=⋅;a 5.4. 分式的加减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式的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cb ac b c ±=±a 把分母不相同的几个分式化为分母相同的分式,叫做通分。
经过通分,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就转化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然后按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进行计算。
通分时,一般取各分母的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与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
5.5. 分式方程 像568=−xx 这样,只含分式,或分式和整式,并且分母里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当分式方程含有若干个分式时,通常可用各个分式的公分母同乘方程的两边进行去分母。
注意:解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看分母的值是否为零,使分母为零的根我们说它是增根,增根使方程无意义,应舍去。
6.数据与统计图表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在收集数据时,常采用划记法记录数据,写“正”。
对收集到的原始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发现有用的信息。
将数据分类、排序是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
全面调查:对所有的考察对象作调查;如:人口普查。
抽样调查:从所有对象中抽取一部分作调查分析。
在统计中,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如果在抽样时,每一个个体抽到的机会都相等,这样的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6.2.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一般由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和若干长方形组成,两条数轴分别表示两个不同类别的标目,长方形的高表示其中一个标目的数据。
折线统计图:由两条代表不同标目的数轴和折线组成,折线上被线段连接的各点同时反映不同的标目。
6.3.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
6.4.频数与频率组距:每一组的后一个边界值和前一个边界值的差。
频数:指分组后落在各小组内的数据个数。
频数统计表:反映数据分布情况的统计表,也称频数表。
频率:每一组数据频数与数据总数的比叫做这一组数据(或事件)的频率。
列频数统计表一般步骤如下:1.选取组距,确定组数:组数通常取大于(最大值-最小值)÷组距的最小整数,通常分5—8组;2.确定各组的边界值:为了使数据不落在边界上,边界值可以比实际数据多取一位小数;3.列表,填写组别和统计各组频数6.5.频数直方图根据数据的频数表,可以用统计图把它直观地表示出来。
由若干个宽等于组距,面积表示每一组频数的长方形组成的统计图叫做频数直方图,简称直方图。
当各组组距都相等时,可以把组距看成“1”,那么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高度在数值上相等,可以用纵轴上的刻度表示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