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使气 尚性任情——浅论魏晋玄学“情”字影响下的文人心态和创作

合集下载

浅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文学“自觉”现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浅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文学“自觉”现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浅析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文学“自觉”现象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董 璇鲁迅先生在其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曾谈到,自魏晋曹氏建立政权开始,统治者力斥源于两汉时期的自命清流、固守礼教的社会风气,“文变染乎世情”,时代境况移风易俗的趋向逐渐影响到文坛,开始提倡文风宜“清峻”、“尚通脱”,“思想通脱之后,废除固执,遂能充分容纳异端和外来思想,故孔教以外的思想源源引入”。

玄学一派即产生于这种名教式微、各类思想流派重新“洗牌”的社会意识环境中。

经学研究与发展的困顿不前为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发展形成了契机,而波诡云谲的政治局势也令有识之士意识到官宦仕途的凶险,纷纷弃仕隐逸,为玄理探究与文学创[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期”,以抒发个人情感的辞赋创作为代表的魏晋文学,以建安文学的出现为标志,使文学本体从文史哲不分、诗舞合一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门类。

承接名教经学弊端日益显露而兴起的玄学思想,作为魏晋时期社会人文精神的共性意识体现,倡导对个体生命自然本质的重新审视,激发出人们自我的觉醒,对文学、音律、书画等方面的创作主体而言象征着一次精神与灵感的解放,尤其使得魏晋文学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和玄理意味,推动了其创作实践与文学审美理论的发展,对我国古代文学的自觉独立现象影响显著。

本文试图从玄学思想的产生因素与魏晋时期的时代背景出发,浅析其对当时文人名士与文学作品的作用机制,以洞察玄学与文学自觉现象之间的呼应关系。

[关 键 词]魏晋时期;玄学思想;辞赋;清谈作的融合提供了思考空间,从而形成了一种魏晋时期显著而特别的文学创作现象。

一、博采儒道,广纳哲思——玄学思想的本体形成1.玄学思想的形成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出现与延自东汉末年长期战乱、政局纷争的形势有所关联。

昌盛之时汉风独尊儒术,但由于汉末乱世之中“佞诌日炽,刚克消亡”、“邪夫显进,直士幽藏”(赵壹《刺世疾邪赋》),士人忠而见疏,郁郁不得志,尤其是东汉末的政治腐败与宦官党政使儒家士子对所崇尚的“为政以德”等教义思想产生怀疑,痛苦与无奈之中多少表现出了一种“善恶不为”的道家倾向。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浅论魏晋玄学及其对文学的影响每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其主流的哲学思想。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哲学本身不创造生产力,但是主流哲学却是整个社会运作的基础,统治者正是在自己认可的哲学指导下制定政策、统治国家。

具体到每一个人,也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

它不一定会像主流哲学那样被书面化、被宣扬,它往往存在于个人看待事物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之中。

儒、道两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哲学,积极入世,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等书为经典,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之运用到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逃名避世,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视隐逸为人生最高境界。

但是,从时间的长短来看,特别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几乎一直处于统治地位,这与统治者的阶级利益以及儒家自身的改良有关。

然而,有一个时代却是例外,儒学衰微而道家崛起了,这就是同样动乱的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的战乱,让文人们感到儒学的无力,他们为自己所信仰的学说而困惑,人们需要一种更适合当下环境的思想来给人慰藉和力量。

人们想到了同样产生于战乱之中的道学。

在这样的时代,避世也许才能获取平静的内心,甚至才能保住生命。

但儒道两家有太多思想是相抵牾的,那些上层士大夫,既想标榜自己为老庄的弟子,却又舍不得真正摒弃名利物质,实现庄子的“任逍遥”,这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这种矛盾,却又恰好成为了玄学产生的必要因素。

我们往往有个误区,认为玄学就是老庄哲学。

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玄学,一般指魏晋时期崇尚老庄的思潮,它源于先秦以老庄哲学为代表的原始道家,是老庄哲学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变异。

玄学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文学的影响

⽞学对魏晋⽂学的影响2019-09-06【摘要】魏晋南北朝是社会思想和⽂学都发⽣重⼤变化的⼀个时期。

⾸先⽞学思想代替了儒教⽽成为了社会主流思想;其次在⽞学思想的影响下⽂学也开始对⽂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觉的追求。

本⽂将就⽞学对于魏晋南北朝⽂学所产⽣的影响进⾏探究。

以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与⽂学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学;⽂学;影响魏晋之际与儒教衰落的同时,⼀种新的社会思潮逐渐兴起并蓬勃发展起来,这就是魏晋⽞学。

魏晋⽞学是以⽼庄的⾯貌出现的,但⼜不完全等同于先秦⽼庄思想,⽽是它的变种,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基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法家的学说,以⽼庄思想为基础的哲学思想”(《魏晋⽞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论》)。

魏晋⽞学提供了⼀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法,这对于打破汉代繁琐经学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作⽤。

从两汉经学到魏晋⽞学,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可以说是⼀次重⼤的转折。

⽽这种主流社会思想的重⼤转变同时也带来了⽂学观念的变⾰。

例如⽞学中所包含的“名教与⾃然”、“⾔意之辨”等重要命题对与魏晋时期⽂学创作者的审美理想及魏晋⽂艺理论的发展都产⽣了重⼤影响。

“⾃然”⼀词,是⽼庄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其所谓“⾃然”,不是我们近代所谓的与⼈类社会相对⽽⾔的⾃然界,⽽是⼀种状态,即⾮⼈为的、本来如此的、天然⽽然的⼀种状态。

在⽼庄哲学中认为⼈只要顺应⾃然的状态和变化,⽆所待,⽆所使,⾃然⽽然,就可以进⼊⾃由⾃如的境界。

此外,“真”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

⽼⼦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的极致。

⽽且在《庄⼦》中对“真”有⼀个界定:“真者,精诚之⾄也。

真者,所以受于天也,⾃然不可易也。

故圣⼈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恤于⼈;不知贵真,禄禄⽽受变于俗,故不⾜。

”(《渔⽗》)这就是说:“真”是⼀种⾄纯⾄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然⽽然的。

这样看来,“真”和“⾃然”有相通的地⽅,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也属于道德的范畴。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摘要] 在魏晋(汉末)之前,已有思妇、宫怨等诗篇的存在,但纵观整个魏晋文学,以思妇、美女、怨妇自喻,用女性心理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流行。

在这些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用女性口吻或女性手法,采用女性心理来创作的诗篇。

[关键词] 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女性口吻在魏晋(汉末)之前,已有思妇、宫怨等诗篇的存在,但纵观整个魏晋文学,以思妇、美女、怨妇自喻,用女性心理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流行。

其中尤以曹植乐府诗体《美女篇》最为出名。

《美女篇》属《杂曲歌•齐瑟行》;全诗采用乐府民歌铺叙,夸张与反衬的手法,极力描述了文中美女的外貌美、品质美、装束美,以此来赞誉自己高洁卓然的才气和品格。

全诗以美女比喻君子,以美女的盛年不嫁人借喻志士君子的怀才不遇,反映了作者壮志未伸的苦闷。

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另外,李延年《北方有佳人》,苏武诗四首中“结发为夫妻”篇,刘细君《悲愁歌》、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四愁诗》,秦嘉赠夫诗三首(“人生譬朝露”等三篇)、蔡邕《饮马长城窟行》、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等等。

这只是这一时期所有思妇、宫怨、女性体裁诗篇中的一小部分。

在这些作品中都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用女性口吻或女性手法,采用女性心理来创作的诗篇,总体上对魏晋文人的女性创作心态进行了一次概略。

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作者以美女、怨妇、思妇自喻,处在相同的失意、思恋的处境,同病相怜,有着更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心理意境。

再深究一步,为什么“美人(怨妇、思妇)喻君子”可以成为阐释诗歌的一种模式呢?这里还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伦常关系中,君臣之义与男女之情有类似之处,所谓“男女之情通于君臣朋友”(清朱鹤龄《笺注李义山诗集序》);“贤女必得佳配,贤臣必得圣主”(朱乾《乐府正义》)。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论文

浅谈魏晋玄学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的动荡时期,处在当时的文人们思想各异,而受那时的思潮影响,玄学成为了一道文人之风。

魏晋玄学是继两汉经学之后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种意识形态,与两汉经学相比,它提出并探讨了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的“有”、“无”、“独化”等本原、本体类问题,以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和江左玄学的思想为代表,较为全面的发掘和彰显了玄学思想的哲学意蕴及其思辨性,对当时及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产生发展影响现实意义题纲:一魏晋玄学的产生:时代背景代表作二魏晋玄学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主体思想三魏晋玄学的影响:近代评论的转变创作形式四魏晋玄学的现实意义:玄学中人对学儒精神的认识现实意义魏晋玄学的产生玄学的产生是三国、两晋时期兴起的、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分裂﹐社会危机日益尖锐,名教理论开始破产。

到了党锢之祸发生后,传统的价值体系也开始崩溃,“自然”﹑“无为”的老庄思想开始抬头,人们开始崇尚贵生、避世。

在思想价值体系崩溃的同时,士族社会开始形成,而在士族知识分子之间,一种相对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开始行成。

在这个阶层平面,它要求在学术上平等交谈,自由聚会;在思维方法上尊重理性;在人性论上要求“自然”;在政治上要求君主“无为”。

玄学与性情

玄学与性情

玄学与性情论在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摘要:魏晋南北朝是是玄学的天下,见证一个思潮的兴起、发展与没落。

同时又是一个个人精神觉醒的时代,个人意识的觉醒必然带动感情的释放。

玄学的发展促进了这一释放的大爆发,玄学大家通过圣人有情无情之辨,阐发自己的性情理论,为自己的感情抒发找到根据。

这一时期的性情理论继承以前的内容并加以发展,使得个人性情进一步深入到文学领域,大大影响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在前人不断努力的基础上,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的主张,成为与“诗言志”“分庭抗礼”的一大主张。

关键字:性情论玄学诗缘情感物文学发展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这样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首先是个人自觉的时代,个人性情大解放的时代。

人的自由才带动文学的大发展,而性情的自由又是人的自由的主体。

一、魏晋前“性情”问题的大体发展脉络性情理论的范畴很大,起步也非常的早。

性情理论就是古代诗论史上“诗言性情”说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其理论核心在于“性情”范畴的阐述。

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它是伴随着“诗言志”说发展而来的,也是对“诗言志”理论的反驳。

“性情”范畴源于先秦哲学、伦伦理学领域中的人性论探讨,由“性”和“情”两个范畴构成,一般情况下,“性”更多指社会性伦理和人的道德性层面的内容,与“志”的许多内容相通;“情”更多指向自然伦理和人的现实感情,尤其是个人情感的抒发。

先秦时期,各诸子就对性情进行过阐发,而主要打的功夫是用在“性”的阐发上。

孟子是论性的大家,他一贯主张“性善”。

他的“性善”论是从心善出发的,把心的活动从以耳目口鼻的欲望为主的活动中摆脱开,而发现心的直接而独立的活动,含有四端之善。

孟子在《告子》中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①。

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摘要:嵇康和阮籍同为魏晋名士,但玄学对他们的影响却不太相同。

嵇康师法老庄,刚峻激烈,阮籍师法老庄,却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

这是因为阮籍所受玄学影响,没有嵇康深刻和彻底。

阮籍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但他内心始终有着儒家入世思想的根基。

后来的士人,景仰嵇康,仿效阮籍,使玄风以另一种方式存于士人的生活。

关键词:嵇康;阮籍;魏晋名士汉魏之际,经学逐渐式微,玄学开始繁兴。

到了魏晋时期,“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检”①,清谈玄虚之风,被于朝野。

玄学名士们禀承老、庄余韵,蔑弃儒家礼度,以一代玄风取代汉朝的谶纬神学。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向秀、郭象等。

他们把《老子》、《庄子》和《周易》并称为“三玄”,以他们理解的老庄思想来注释儒家的经典,形成了儒道兼综的思想格局;同时,他们用恬淡自然的人生态度去拯救被儒家名教压抑的人性,力图摆脱儒家所崇尚的繁文缛节的束缚,追求一种超脱放达的人生。

众所周知,嵇康阮籍是魏晋文学的杰出代表,那么,随着魏晋玄学的发展和演变,玄学带给当时的士人什么样的影响呢?嵇康和阮籍生活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又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反观他们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玄学留在他们身上的深深印迹。

一嵇康,字叔夜,《世说新语》云其有“龙章之姿”。

《三国志·王粲传》注引《嵇康传》:“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性好服食,常采御上药。

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

”他的好友向秀后来在《思旧赋序》中说:“嵇志远而疏。

”从这些描述里,可以看出嵇康追求的是一种恬静寡欲、超然自适的生活。

这种生活的最基本的特点,便是返归自然,但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是虚无缥缈,而是悠游适意,自足怀抱。

这正是玄学思潮在人生理想上的一种典型反映。

可以说,嵇康的生存方式与庄子很相似,勇于抨击黑暗现实,勇于斗争,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

他积极师法老庄,并深受其放达无为、亲近自然思想的深刻影响,希望自己能够摆脱外物牵累,实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对文化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战争不断,政治腐败,统治集团之间斗争不断,朝代更迭频繁,社会矛盾激化。

正直之文人为抵制统治者以名教愚弄人民的做法,遂以玄学为武器,与名教相对抗,反抗统治者的反动统治,表现人民心声。

因此,玄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熟,以至于影响着这一时代的文化走向。

一.玄学是什么玄学是形成于魏晋时期,从宇宙本体论出发、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阐述有关人生、社会、自然哲理以对抗名教的学说。

它既不是儒学,也不是道学,但又具有儒、道思想素质,尤以道家思想居多。

玄学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但不就事论事,而是研究形而上学的原则、规律一类的抽象、玄远之理。

因此,玄学又称玄远之学。

二.玄学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东汉末年,朝政紊乱,社会矛盾激化。

统治阶级内部,宦官和外戚两大集团斗争激烈,为夺权而互相杀戮。

至于桓、灵两帝,人民寒不得衣,饥不得食。

最后,终于爆发了黄巾起义。

从董卓进京始,直至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前后近百年。

中原大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公元190年,袁绍联合各地诸侯讨伐董卓,董卓杀刘辩,胁献帝西逃长安。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密结吕布诛董卓,夺取朝权。

不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攻长安,屠戮关中。

之后,各地诸侯蜂起,州郡割据,中原大地一片混乱。

曹操起家于兖州,收徐州,灭袁术,平袁绍,北击乌桓;刘备皇室后裔,发迹于乡间,后得荆、益以为基业;孙权扼据江东,守父兄之业,国险民富。

至此三国对峙。

公元264年,魏灭蜀。

次年,司马炎废魏建晋。

太康元年(280),晋灭吴,分裂近百年的中国重获统一,实现了短暂的和平。

乱世不仅能出英雄,同时也出文化。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

方是时,百家争鸣,三教九流辈出。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起义,传至献帝,遂分三国。

三国之时随无百家争鸣之盛,但正值乱世,各方诸侯大需人才之际,各家学说并起,也可谓一时大观。

儒家,名家、道家,法家,兵家、纵横家之术又有用武之地。

浅析魏晋玄学对当时人物品评的影响

浅析魏晋玄学对当时人物品评的影响

浅析魏晋玄学对当时人物品评的影响东汉后期,中央宦官外戚纷争不已,地方上又土地兼并十分严重,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

汉末的黄巾起义,使原本就已经虚弱的汉朝更加衰落,使原本就已经动荡不安的社会更加混乱与萧条。

面临着统治阶级内部严重的争斗,各利益集团的倾扎,“文人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许多文人就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如孔融、杨修、祢衡、丁仪、嵇康、陆机、陆云等” ,魏晋文人们内心是充满了忧虑与恐惧,他们既有明哲保身的生存需要,又有知识分子的高傲气节,于是他们大多生活在矛盾的煎熬之中。

而“从综合名、法、儒、道诸家学说中走向抽象的思辨,实际上是在现实的矛盾中故作超然姿态”。

为此,我们来探讨魏晋玄学对当时人物品评的影响。

所谓魏晋玄学即,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与世俗所谓玄学、玄虚实有不同。

“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扬雄也讲玄,他在《太玄•玄摛》说:“玄者,幽摛万类,不见形者也。

”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他们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是魏初正始年间的改制运动,倡自何晏,夏侯玄.作为一种新思潮的魏晋玄学,它吸收道家精神形态,所讨论的问题,是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究极宇宙人生的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其发展并非要取代儒家,而是要调和儒道,使儒道兼容。

魏晋玄学可分前後两期.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是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实际问题和哲理的的反复辩论,亦与当时士大夫的出处进退关系至为密切,可概括地分为正始,竹林和元康三时期,在理论上有老或庄之偏重,但主要的仍是对於儒家名教的态度,即政治倾向的不同.正始时期玄学家中,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从研究名理而发展到无名.而竹林时期玄学家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不愿与司马氏政权合作.元康时期玄学家以向秀,郭象为代表.东晋一朝为清谈後期,清谈只为口中或纸上的玄言,已失去政治上的实际性质,仅止作为名士身份的装饰品,并且与佛教结合,发展为儒,道,佛三位一体的趋势。

试论玄学对魏晋审美的影响

试论玄学对魏晋审美的影响

试论玄学对魏晋审美的影响魏晋时是一个大变动,大转折时期。

不仅是在政治上,更体现在思想上。

新的思想理念玄学开始兴起,儒学式微而道学复兴,士人的思想从儒家经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同时带来对文学创作方面的影响,获得了更加自由的发展。

文学理念也产生了新的变化。

在创作主题上,由以政治教化为中心转向了抒发表达个人情感,从“言志”转向“缘情”。

在创作风格上,表现出作家的个性,与玄学所倡导的“重自然”相适应,不受名教的束缚,率性自然,个性自由发挥。

在创作实践中,更加重视创作本身的规律。

这些都是魏晋审美的转变。

文学的发展开始走向了自觉的时代。

本文从玄学的兴起入手,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发展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观点,然后分析蕴含其中的审美意识,最后尝试探讨玄学对于创作的影响。

一、玄学的产生背景玄学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建立在汉代神学目的论的经学衰落的基础上。

汉武帝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董仲舒兼采众说,确立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人受命于天子。

”同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经学一度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汉代儒学诠释儒家经典,又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益,谶纬附会,有时将经典释义的面目全非。

而古文经学承续传统,班固、王充、张衡、郑玄等相继抨击今文经学。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利益的变化,汉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地主势力,摧毁了汉代封建帝国,与此同时经学的独尊地位不断受到挑战和质疑,伴随着战乱而走向了衰落,不再是统治“独尊”地位。

经学的束缚被打破,士人们失去了所依据的规范,便开始寻求新的思想依托,重铸道家人格理想,玄学作为一种思潮应时而生。

另一方面,受到清谈的影响。

清谈由东汉末年的清议演变而来。

开始是品评人物,主要作道德的判断。

是选拔人才的一种社会监督,是一种社会功能,是选拔官吏的手段方式。

后来由单纯的人物品藻发展演变为兼及人物仪态风姿,品鉴风采气度。

玄学影响下的魏晋士人情怀

玄学影响下的魏晋士人情怀

玄学影响下的魏晋士人情怀作者:李馨芳来源:《山东青年》2017年第02期一、玄学产生的背景“一个民族的精神结构是由多种层次组合而成的。

如果说包括国家法学、情思、风尚和道德在内的文化是它的精神结构的核心和基础,那么哲学作为对文化本身的反思和理解,则是这个民族的精神结构的神经中枢。

文化是培育哲学的深厚的土壤,不以一定的文化做背景的哲学是不存在的。

同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必须依赖哲学的论证和解释,才能富有生命,充满活力。

”①哲学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而复杂多变。

两汉时期,经学独尊,今文经学是汉代的官学,它所宣扬的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受到统治者的欢迎。

古文经学从名物训诂和典章制度方面进行学术研究。

在汉魏之际的历史条件下,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宗法文化的阐释已不合时宜,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哲学。

再者,魏晋前后延续220多年,在这段时间中,统治者频繁更换,除西晋实现37年的全国统一外,其他时候都属于南北分裂的状态。

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战乱不断,西晋统一不久便发生“八王之乱”,西晋灭亡,晋室东迁,接下来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方东晋王敦、桓玄等人的作乱,而且东晋自始至终,都有北伐之举,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的多次行动。

在二百多年里,几乎没有多少安宁的时候。

国家权力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其发展壮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的统治。

魏晋时期的主旋律是战争和分裂,战争使很多人丧生,伴随着战乱而来的饥懂、瘟疫以及人口的大现模迁徙,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这样动乱的环境之下,士人如履薄冰,在朝为官者或因政治黑暗而被杀,或因王朝更替而失去生命。

嵇康、吕安被司马氏害死,300年,张华、石崇、潘岳被处死;303年,陆机、陆云被害;左思、束皙,约卒于305年;挚虞、张协,未能活到311年之后。

谢灵运以“叛逆”罪名被杀害。

如此不稳定之大环境造成士人内心的极度不安。

因此,至汉末而魏晋时,儒家经学虽仍为官方学术主流,玄学风气则随名士清谈开始流行,以《老子》、《庄子》、《易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世界本体为主要内容的玄远之学逐渐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哲学思想。

试论玄学对魏晋文学自觉的影响

试论玄学对魏晋文学自觉的影响

试论玄学对魏晋文学自觉的影响1.何谓文学的自觉?2.玄学对魏晋文学自觉的影响主要有哪些方面?文学的自觉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汉朝人所谓文学指的是学术,特别是儒学,《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列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标志。

此外又有文笔之分,《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着笔也,有韵者文也。

”这代表了一般的认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范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懂人的特别,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他所说的“文”已接近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了。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审美的时代)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的特性。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总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中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中的“浏亮”,便已经是审美的追求了。

到了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和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这对中国文学包括诗歌、骈文、词和曲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更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浅谈魏晋玄学下的文人意趣

浅谈魏晋玄学下的文人意趣

浅谈魏晋玄学下的文人意趣作者:张钰钗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1期摘要:魏晋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潮,也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以及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亮丽风景,它将中国古代“道家”与“儒家”思想提炼融合,进一步加深和拓展了当时的哲学内涵,其关于修身养性,“不以物累”的精神要求也极大地影响了魏晋文人思想境界。

深受玄学浸染的文人们任性放达、顺世游世、怡情自然,并因此产生了新的审美要求与独特的文人意趣。

关键词:魏晋玄学;文人意趣;艺术审美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006-01魏晋玄学作为一种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的哲学思潮,在魏晋六朝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里,虽然亦承袭了传统儒道的伦理本位,然而更多的是以老庄的“贵无”作为其本体论思想。

在魏晋玄学理论的影响下,泛审美主义不断推进,并由此引发和促进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念变化,其生活情趣尤其趋于高雅,甚至由“艺”入“道”,从意趣中体悟出更高的精神享受与生命境界。

一、“五色曜朝日,嘉宾四面会。

”——宴饮之乐与前期正始玄学相比较,魏晋玄学思想的追寻逐渐从现实世界退回到自身,企图通过精神修养在自我生命中获得对自然本体的体认,由此达到一种完全超越世俗名教、精神与自然本体合一的生命境界。

因此,随着任性放达的文人心态的发展,宴饮之乐日益兴盛,酒更是成为当时名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魏晋时名士聚宴最著名的是西晋石崇金谷涧之游与东晋王羲之兰亭集会。

《金谷诗叙》中记录了金谷园宴饮的场景“昼夜游宴,屡迁其坐,或登高临下,或列坐水滨。

时琴、瑟、笙、筑,合载车中,道路并作;及住,令与鼓吹递奏。

遂各赋诗以叙中怀,或不能者,罚酒三斗。

”极尽奢华繁盛之事。

宴饮不可离酒,饮酒生豪情,饮酒解忧愁。

竹林名士皆醉心于酒,《世说新语》中记载,嵇康“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而最痴迷于酒的莫过于刘伶,他作《酒得赋》歌颂酒神的伟大和壶中天地的自由,《晋书·刘伶传》说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浅谈魏晋名士与玄学之心得体会

浅谈魏晋名士与玄学之心得体会

浅谈魏晋名士与玄学之心得体会在这学期的选修课中,我选择了魏晋名士与玄学这一门课,因为对历史的热爱以及古代名人事迹的好奇,所以我带着好奇心和老师走进了魏晋时期,感受一下魏晋时期名人志士的精神风貌以及他们那洒脱超然的心态。

我国魏晋时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的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精神风貌,以及自己的爱好特点,其中的竹林七贤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竹林七贤包括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主张老庄之学,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

竹林七贤信老庄,尤崇庄子,竹林七贤不止在文学上颇负盛名,而且个个都是出了名的好酒者。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消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正统的儒家训导成了他们的耳边风,礼教习俗成了他们的多余,功名富贵被他们看谈,毁誉生死被他们堪破,醉酒和清谈是他们的人生第一要务,只一个顺其自然,循其本性。

然而他们又并非市井无赖,愚钝顽徒,他们都有着较深的文化根底,他们谈玄论道驾轻就就熟,口灿莲花妙笔生辉,有的还在中华文化史上留下过令人敬仰的宏篇佳构或妙曲精绘,后人称他们为“魏晋名士”。

连劝告青年人莫读中国书的鲁迅也对他们刮目相看,以一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长文来探究名士行为的原因。

多亏一部《世说新语》,把他们的言行记录下来,才没使它们被历史的烟灰埋没,才让后人能够一睹名士风采。

阮籍不但是名士,还是一个文学家,中国文学史有“竹林七贤”,阮籍便是七贤之一。

魏晋名士都嗜酒,阮籍也难免,李白有诗云:“古来贤者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魏晋名士倒确实因饮酒而留芳。

“步兵校尉缺,厨中有贮酒百斛,阮籍乃求为步兵校尉。

”只因为有足够的酒,阮籍才去求步兵校尉一职,酒比官位更重要,嗜酒如命可见一斑。

“诸阮皆能饮酒,仲容至宗人间共集,不复用常杯斟酌,以大瓮盛酒,围坐相向大酌。

时有群猪来饮,直接去上,便共饮之。

”与猪共饮可谓闻所未闻,“诸阮”中当然有阮籍在。

玄学思想与魏晋文学思想

玄学思想与魏晋文学思想

玄学思想与魏晋文学思想作者:宋博来源:《西部学刊》2024年第04期摘要:作为一种与正统经学相关联的思想观念,玄学思想活跃于魏晋时期,对魏晋文人和魏晋文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思想文化与文学观点的研究视角看,魏晋文学的发展与玄学思想密切相关。

玄学思想的体现使这一时期的诗赋作品呈现出玄理化、抽象化的特点,内容充斥着《老》《庄》《易》“三玄”的痕迹,篇章中具体物象的出现,也有着强烈的玄理目的。

诗作家、赋作家的作品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催生了玄学思想的深度交融。

关键词:玄学;玄学思想;魏晉文学;玄言诗;玄言赋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04-0165-04Metaphysics and Literary Thoughts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Song Bo(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0)Abstract: As a kind of ideological concept associated with the orthodox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metaphysics was active in the Wei and Jin period and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literati and literature at that tim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culture and literature viewpoint, the development of Wei-Jin literature was closely related to metaphysics. The embodiment of metaphysical thought made the poems and Fu (a form of Chinese rhymed prose) of this period have the metaphysical and abstrac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contents were filled with traces of the “three metaphysics” of Laozi, Chuang Tzu, and Book of Changes and the emergence of concrete objects in the chapters had strong metaphysical purposes. The discussion and exchange of the works of poets and Fu writers give rise to a deep fusion of metaphysical thoughts.Keywords: metaphysics; metaphysical thought; Wei-Jin literature; metaphysical poem; metaphysical Fu为什么会产生玄学思想?目前有两方面解读。

魏晋玄学对陶诗创作方式的影响

魏晋玄学对陶诗创作方式的影响

魏晋玄学对陶诗创作方式的影响
楼淑君
【期刊名称】《唐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3(016)002
【摘要】魏晋时代玄学之风盛行,生活在晋宋的陶渊明,其人生观和诗歌创作深受此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委运乘化"与随机的审美创作方式,"复得返自然"与心灵回归的物我一体,"得意忘言"与意象的象征意蕴.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楼淑君
【作者单位】舟山航海学校,浙江,舟山,316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1
【相关文献】
1.试析魏晋玄学对魏晋南北朝书论的影响 [J], 朱鹤
2.师心使气尚性任情——浅论魏晋玄学“情”字影响下的文人心态和创作 [J], 章曼
3.魏晋玄学思潮中的文学自觉——以嵇康创作为例 [J], 康芸英
4.魏晋玄学对阮籍文学创作风格影响研究 [J], 韩姝婷
5.玄学对魏晋时代阮籍诗歌创作影响研究 [J], 韩姝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情·文--魏晋玄学与文学漫议

人·情·文--魏晋玄学与文学漫议

人情文--魏晋玄学与文学漫议
郭常亮
【期刊名称】《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4(025)004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人的觉醒"的时代,这集中体现为魏晋玄学中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魏晋玄学中对人的情感的大胆肯定,直接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的变革与更新."情感"在文学艺术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同,文学艺术由重叙事到重抒情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影响.【总页数】2页(P76-77)
【作者】郭常亮
【作者单位】江西青年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0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魏晋玄学与魏晋文学 [J], 孙金荣
2.师心使气尚性任情——浅论魏晋玄学“情”字影响下的文人心态和创作 [J], 章曼
3."情"的觉醒——谈魏晋玄学对文学自觉的影响 [J], 吴丹鹃
4.执着追求,令人瞩目--谈《玄学与魏晋文学》 [J], 陈蒲清
5.魏晋玄学与魏晋人的情感世界 [J], 高志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嵇康、阮籍为例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嵇康、阮籍为例

玄学对魏晋名士人生态度的影响——以嵇康、阮籍为例
蒋振华;冯美霞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嵇康和阮籍同为魏晋名士,但玄学对他们的影响却不太相同.嵇康师法老庄,刚峻激烈,阮籍师法老庄,却以佯狂掩饰自己的狷介.这是因为阮籍所受玄学影响,没有嵇康深刻和彻底.阮籍追求庄子的逍遥游,但他内心始终有着儒家入世思想的根基.后来的士人,景仰嵇康,仿效阮籍,使玄风以另一种方式存于士人的生活.
【总页数】3页(P191-193)
【作者】蒋振华;冯美霞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7
【相关文献】
1."由儒入道"与"非儒弘道"的歧路与会通——以阮籍与嵇康的哲学进路之比较为例探析魏晋玄学的生发理路
2.竹林玄学的“生命实践诠释学”——以阮籍、嵇康为例
3.任真与认真:阮籍、嵇康与陶渊明人生态度辨析
4."竹林玄学"文本诠释思想探析——以阮籍和嵇康为例
5.玄学影响下阮籍与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 ‘


“ 俯仰 自得 , 游心太 玄” —— 任 性放 达 的文人心 态和 创作
从 魏 晋 开 始 , 一统 的观 念 瓦解 , 统 思 想 失 去 了约 束 力 。玄 学 思 想 经 过 了 正 始 时 期 内容 和 形 式 上 的 准 备 , 始 渗 透 进 大 正 开 士 人 的生 活 态 度 之 中 。与 前 期 正 始 玄 学 相 比较 , 时 期 的玄 学 思 想 的追 寻 已 经从 现 实 世 界 退 回 到 自身 , 图通 过 精 神 修 养 在 这 企 自我 生 命 中获 得 对 自然 本 体 的 体 认 , 由此 达 到一 种 完 全 超 越 世 俗 名 教 、 神 与 自然 本 体 合 一 的生 命 境 界 。玄 学 士 人 看 透 了 社 精 会 的黑 暗 , 于 名 教 的做 法 , 人 们 表 现 出 了 明 显 的 不 满 与 不 合 作 , 们 开 始 以 另 一 种 出世 的 心 态 和 追 求 来 面 对 多 变 的社 会 。 对 士 他 “ 名 教 而 任 自然 ” 呼 声 在 士 人 耳 边 响 起 , 表 人 物 就 是 嵇 康 。 越 的 代
盖 不 了思 想 文 化 上 的璀 璨 耀 眼 , 与 玄 学 思 潮 的 影 响 是 分 不 开 的 。 诚然 , 学 直 接 影 响 到 的是 魏 晋 文 学 , 这 种 影 响 , 了 玄 这 玄 但 除 言诗 外 大 多都 是 间接 的 。 因此 , 需 要 通 过 一 些 间 接 的 途 径 潜 移 默 化 地 融 人 到 文 学 中来 , 人 心 态 正 是 其 中 重 要 的一 环 。 它 文
“ ” 玄 学思 想 的应 有 之义 , 是 在 玄 学 重 情 重 性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 情 是 正 以嵇 康 、 籍 、 渊 明等 士 人 为 典 范 , 人 大 体 上 呈 现 出 任 阮 陶 文
性 放 达 、 世 游 世 、 情 自然 三 种 心 态 , 顺 怡 创作 出玄 言诗 、 仙 诗 、 游 山水 诗 等 丰玄 可
V o . N o 03 1 24 .
M a . O1 v 2 2
口 文学 研 究
师 心 使 气 尚性 任 情
浅论 魏 晋 玄 学“ 字影 响 下 的 文人 心 态和 创 作 情”
章 曼
( 侨 大 学 文 学 院 , 建 泉 州 3 22 ) 华 福 6 0 1
[ 摘 要 ] 玄 学 的形 成 是 汉魏 社 会 思潮 发 展 的 必 然 结 果 。 玄 学 通 过 影 响 士 人 的处 世 态 度 、 活 情 趣 以 至 心 境 气质 生
学 “ ” 影 响 下 的 那个 时代 。 情 字
当 然 , 晋 文 学 只是 玄 学 影 响 的一 部 分 , 此 之 外 , 学 对 于 整 个 中 国 古 代 文学 的 影 响都 是 不 可 估 量 的 。对 于 中 国 文 学 魏 除 玄 中玄言诗、 山水 诗 、 游仙 诗创 作 的影 响 ; 于 古 代 文 学 的 本 体 论 、缘 情 ” 的 影 响 ; 于 中国 文 学 审美 情 趣 、 学 理 论 的影 响 以 对 “ 说 对 文 及 对 于 中 国 文 人 性 格 形 成 的 影 响 … … 如 此 种 种 , 使 得 我 们 对 于 那 个 感 情 充 沛 、 玄 而 又 玄 ” 时 代 和 文 学 充 满 了 暇 思 和 向 都 “ 的
《 国志 ・ 志 ・ 粲传》 引《 康传 》 三 魏 王 注 嵇 中记 载 :家 世 儒 学 。少 有 隽 才 , 迈 不 群 , “ 旷 高亮 任 性 , 修 名 誉 , 简 有 大 量 。“ 不 宽 ” 高 亮 任 性 , 修 名 誉 ” 个 字 可 谓 很 好 的概 括 了 嵇 康 的 性 格 。嵇 康 生 活 的 时 代 , 是 曹 爽 与 司 马 懿 争 夺 权 位 的 时 期 , 对 这 样 的 不 八 正 面 时代 , 康 遵 循 自己 内心 的 选 择 , 愿 与 世 事 同流 合 污 , 成 了 一 种 任 性 放 达 的 心 态 。他 思 想 行 为 上 的 “ 自然 ” 是 放 任 自 嵇 不 形 任 正 然 而 然 产 生 的意 念 和 欲 求 , 需 用 那 些 冠 冕 堂 皇 的礼 教去 束缚 个 性 。嵇 康 的 这 种 任 性 放 达 的 心 态 直 接 反 映 在 了他 的 作 品 中 , 无
诗 、 言 诗 、 仙诗 等诗 歌 形 式 的 出现 , 人 们 开 始 用 审 美 的 眼 光 看 待 周 围 , 尚 自然 之 美 , 达 闲 适 情 趣 , 重 物 我 玄 游 使 崇 表 注 合 一 等 , 是 玄 学 给 文 学 带 来 的新 的气 象 , 重 情 重 性” 成 了那 个 时代 最 突 出 的风 貌 。 都 “ 也
进 而 再 影 响 到 文 学 ,- 结 底 源 于 一个 “ ” 。任 性 放 达 、 世 游 世 、 情 自然 正 是 在 玄 学 这 种 真 情 影 响 下 所 形 成 9根 q 情 字 顺 怡
的 魏 晋 士 人 比 较具 有 代 表 性 的 三种 心 态 。在 此 影 响 下 , 现 了嵇 康 、 籍 、 渊 明等 代 表 人 物 。 他 们 的创 作 中, 出 阮 陶 山水
第 2 4卷 第 3期 21 年 5 02 月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 会科学版 ) 社
J u n lo a c u ie st fTe h oog S ca ce c sEdto ) o r a fCh ng h n Unv riyo c n l y( o ilS in e iin
[ 键词] 魏晋玄学; 情重性 ; 关 重 文人 心 态 ; 人 创 作 文
[ 者 简 介 ] 章 曼 (9 8 ) 女 , 侨 大 学 文 学 院 2 1 作 18 一 , 华 0 0级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从 事 中国 古代 文 学研 究 。 主
人 们 习惯 于把 魏 晋 时代 也 称 作 “ 学 时 代 ” 玄 。作 为 中 国历 史 上 的 一 个 特 殊 的 时代 , 晋 两 百 余 年 , 治 上 的无 序 黑 暗 却 掩 魏 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