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

合集下载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

从主题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育成尚荣国家督学、原江苏省教科所所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国民北京师范大学教务处长、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李方北京教育学院原院长■本报记者汪瑞林日前,由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杂志主办、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承办的“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推广会”在清华大学大讲堂举行。

去年,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评选出基础教育领域417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带领的团队完成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如何看待主题教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如何看待课程整合的意义与价值?在成果推广会的高峰论坛上,几位嘉宾就此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优秀教学成果源于长期丰富的实践成尚荣:今天的这个“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推广会”是富有中国意义的。

推广会首先让我们回到事情的本身,那就是回到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但是回到本身还不够,还要超越,这个超越就是从小学语文的主题教学,走向课程,走向课程的整合,还要走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柳海民:窦桂梅是我的博士弟子。

她的语文主题教学相关成果获得了“东北师大优秀博士生论文”的荣誉。

优秀的教学成果应该具备四个特征,第一个就是坚实的基础。

优秀的教育成果需要经过长期的思考、实践和完善的过程。

在世界教育思想史上,有些著名的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到目前我们依然在使用,依然具有勃勃的生命力,比如法国卢梭的自由教育、美国杜威的生活教育、中国孔子的启发教育,都是一辈子奋斗的结果。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成果,经过了20年的时间积累才形成。

第二个特征是丰富的实践。

我们通常认为理论生成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理论的演绎,一个是实践的归纳。

清华附小的语文主题教学既有单篇经典的主题教学、群文主题的教学,还有整本书的主题教学;既有语文学科的主题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还有刚才大家看到的超学科消弥式整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

星期一 小课时 入校-7:50 小课时 7:50-8:00 大课时 8:00-9:00 基础课时 9:10-9:45 基础课时 9:50-10:40 基础课时 10:4511:20 基础课时 11:2512:00 午间活动 12:0013:30 大课时 13:3014:30 大课间 14:3015:10 大课时 15:1016:10
中关村一小课程体系架构示意图中关村一小课程体系架构示意图做最好的我做最好的我品德成人学习成才做事成功品德成人学习成才做事成功会学习敢负责能担当懂生活会学习敢负责能担当懂生活创新之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创新之心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智慧之心热爱学习主动求知课程相互包容家校有效合作课程相互包容挖掘教育资源家校有效合作社会之心实践体验厚德笃行社会之心实践体验厚德笃行健康之心强身健体阳光心态审美之心艺美怡情才艺修身审美之心艺美怡情才艺修身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整合拓展转变创新思维课创新思维课基础学科课实践体验课实践体验课身心健康课艺术审美课语言类课程修养类课程体育类课程艺术类课程科学类课程达理身心健康善思多才善于创新志趣高远美德少年智慧少年健康少年幸福少年人大附中实验小学幸福基因思考校本来自必选 课程校本 任选 课程
研究性学习 社会实践活动
心理 健康课
社区服务 主题 班会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图 北京师大附中课程结构图
(三)主题化
• 案例一:领导力课程
• 目标: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塑造学生当担责 任。
• 理念:“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领袖, 不是所有的孩子未来都会成为总统,商业巨子 或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的伟人,但每个孩子都蕴 藏有影响他人生命的潜能,他的未来影响力取 决于父母如何挖掘!”——美国未来领袖训练 机构主席提姆•爱摩(Tim Elmore)

(完整word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完整word版)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的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的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同附小的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的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介绍,谢维和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的感受和体会写进自己的文章。

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的《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的序言,他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是一门非常深奥的科学。

它是所有正规和系统化教育的起始,是全部教育的基础。

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和个人所有教育的优点和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和个人的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的萌芽……”一所小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的逻辑出发“现在的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的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的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的现象在当下是普遍的,“不仅如此,附小的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的经历,他们的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的要求,如果还按原来的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的学习起点高是表象,深层的问题,隐藏于学校的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孩子理应不同。

附小的实际情况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是个底线和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的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的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附小先前的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实施途径”的调研中,62%的家长都认为合适的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在对“为什么要上学”的调查中,34%的学生选择了“能学知识”,而更多的学生则选择了“课程有趣”。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论与实践专题

2.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 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 文化基础(是对人的人文与科学素养的发展,体现了尊 重与发展人的工具性价值--核心素养的关键,中国特色 《我所认识的美国小学教育》)、自主发展(是对人的 生命价值的发展,体现了尊重和发展人的个体性价值-核心素养的基础)、社会参与(是对人的社会生活价值 的发展,体现了尊重和发展人的社会性价值--核心素养 发展的高级目标)三个方面,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充分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社会性等本质 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 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 的要求。
一、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培养全面发展的 人(核心)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指标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 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 能力。国家研制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人才培养的“国 家标准”,这样的“国家标准”从总体上保证人才质量;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 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 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 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 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认知技 能”“社会技能”三种构成要素。虽在不同国家与地 区显示出各种养成要素,但大体可以分为:读写能力 、数学能力、处理信息通信技术之类的语言、数学、 信息的“基础性素养”;以批判性思维与学习为中心 的高阶“认知技能”;社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同 他者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其中有关自律性的“社会技 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个学会”:学会求知, 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后又提出学会改变 (创新)。芬兰关注跨学科教学,提出未来人才需具 备七大核心素养:思考与学会学习能力,多元文化认 知、社会交往与自我表达能力,自我管理与日常生活 能力,多模态识读素养、信息技术与沟通能力,就业 与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意识与社会参与能力。新加 坡已将“做增强自信的人”“做积极奉献的人”“心 系祖国的公民”(能主动学习的人)等列入核心素养 的内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_1_X课程_建构与实施_窦桂梅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_1_X课程_建构与实施_窦桂梅

·3 8·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 : 学科教学改革怎样 指向学科素养 ? 故事二 : 一位老师的故事 如何教孩子认 识 0 到 1 0 各 个 数? 傅 老 师 发 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 , 按照教材既定的内容 , 孩 子们提不起兴致 。 于是傅老师在完成教材既定内 容基础上 , 把数 字 的 发 展 史 引 入 到 课 堂 教 学 中 , 将古埃及的数字 、 中国古代的算筹计数法摆在孩 子面前 , 孩子们第一次知道了阿拉伯数字各个符 号的诞生原来和这些数字原本书写时角的数量有 关 。 孩子们的认知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 此 外 , 清华附小 低 年 段 重 视 小 幼 衔 接 , 强 调 整 合 、 模糊学科 的 边 界 。 傅 老 师 同 时 承 担 科 学 、 美 术 、 数学三科教学任务 。 于是 , 在她的教学中 , 还将 语文课正在学习的古诗 “ 一去二三里 , 烟村四五 家 。 亭台六七座 , 八九十枝花 ” 中小写的中国数 字 , 人民币上大写的中国数字 , 引入课堂 , 学生 就能够区别开什么时候用怎样的符号表示数 。 这 还没有完 , 傅老师还和学生一起阅读绘本 《 古代 人是怎么数数的 》 一书 ; 美术课上 , 傅老师让学 生自己选不同颜色的纸 , 画出数字 , 然后让学生 手工撕数字的课 , 将数字的认知结合在美术创作 中 。 这还没有 完 , 傅 老 师 利 用 学 生 放 假 的 时 间 , 让他们到社区生活中寻找以上数字 。 于是就有了 学生在运动服上 、 停车场上 、 家里的门牌号上的 ,超市人民币的 第 一” 数学功用 , 标 语 上 面 的 “ 数字的特 殊 表 示 方 式 , 以 及 学 生 的 问 题 , 比 如 , 奶粉袋 、 加油 站 、 飞 机 场 上 的 百 分 数 , 破 折 号 , 斜杠的丰富表现方式 …… 就这样 , 历史的 、 文学 的 、 美术的 , 生活的等元素就融合进来了 , 本来 枯燥的数字认知课变得如此有趣 。 这个故事引发我们思考 : 学科教学难道仅仅 关注学生本学科的素养吗 ? 故事三 : 一群孩子的故事 2 0 1 4年 4 月, 北 京 市 海 淀 区 小 学 第 七 届 “ 世纪杯 ” 四五年 级 数 学 教 学 基 本 功 展 评 活 动 在 清华附小开展 ,6 天里上了 3 0 节课 ,4 7 4 名学生 的表现让所有人惊讶 。 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 况 : 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 ,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 之后 , 开 始 自 己 组 织 自 己 的 学 习 , 学 生 间 的 对 话 、 提问 、 答疑 , 把教师晾在了一边 。 教师原有 的教学设计 , 被学生因阅读和积累所获得的丰富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开题报告一、问题的提出(一)选题目的近年来,我国一直以课程改革的方式来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9年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政策文件均对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

2012年,修订后各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正式颁布。

我国正处于新课改推进的关键阶段,需要集中精力试水课改的“深水区”,推动课程改革进入一个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阶段,实现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最终目标。

在这一教育政策与实践的背景下,我校通过分析国际国内上核心素养和课程体系的相互关系,克服困难,不断尝试,构建我校丰富而开阔的“睿智”课程体系。

努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贯通,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成为具有身心健康、诚信友善、乐学善学、审美情趣、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的有用人才。

(二)选题意义《意见》中指出:“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需以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为依托。

因此,我们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教学要求。

选题意义在于教育目标从追求分数转到育人为本,转到立德树人。

1、完善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弥补国家课程自上而下的研究推广周期过长、缺乏灵活,滞后于社会变革、不能及时反映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不足,有利于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2、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新课程的开发给学生留下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

“睿智”课程开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个性张扬的现实条件。

3、教师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指教师在学校层面进行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解释、教学和评价过程中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构建“四类一整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四类一整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构建“四类一整合”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作者:韩素玉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18年第06期“四类一整合”课程体系中的“四类”是指:第一类基础学科课程,夯实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类德育课程,立德修身,培养良好的行为品质;第三类艺体特色课程,培养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第四类体验教育课程,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社会实践技能。

“一整合”是指在课程体系内根据教学需求在学科内或跨学科实施知识整合,增强课程的整体育人效果。

一、开设德育课程,培育道德文明1. “善行教育”课程。

开展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日行一善等方面的教育。

2. 特定教育课程。

包括入校课程、离校课程、节日课程及重大纪念日课程。

3. 传统文化课程。

以道德修养、国学教育为主。

①打造传统文化走廊,营造文化氛围。

②传统节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充分发挥“一节日一主题”作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网上祭英烈活动,端午节了解中国民俗、学习民间工艺活动,增长知识,学会技能。

③经典诵读:在校内举行“经典诵读”比赛,诵读经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

④红色基地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感受烈士的壮烈情怀;在国庆节举行“颂歌声声献祖国”歌咏比赛等。

二、实施特色课程,培养学生专项技能1. 充分利用校园绿地空间,开设田园特色课程。

如“蒜苗长高”“田园诗歌”等课程。

学生在校园里栽种菊花,计算垄的宽度,摘柿子、烘柿子,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验劳动艰辛,养成劳动习惯。

田园特色课程丰盈孩子童年的生活,将学生的学习生活真正由课上扩展到课外。

田园特色课程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深度实施,如数学教师可以将计算教学与田园课程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真正体验中把握计算,学会表达方法。

2. 以泥塑、电脑绘画为主的创意课程。

泥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用泥巴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这是一个学生十分乐意参加的活动课程,而捏泥巴又可以促进孩子眼、手、脑协调发展。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清华附小1+X课程体系

解读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得“1+X课程"体系施久铭 2013年初春,北京得一场大雪过后,积雪还未融化。

这天,位于清华园内得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附小”),一场气氛热烈得座谈会正在进行,与会者就是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与同附小得全体教师。

当仔细翻阅了教师们厚厚得研究笔记,听完了附小校长窦桂梅对课程教学改革得介绍,谢维与兴奋不已,提出要将座谈得感受与体会写进自己得文章、就是夜,谢教授欣然为附小得《乐学手册》写下了题为“乐在学中”得序言,她在末尾动情地写道:“小学教育实在就是一门非常深奥得科学。

它就是所有正规与系统化教育得起始,就是全部教育得基础、我甚至愿意认为,一个国家与个人所有教育得优点与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国家与个人得小学教育中找到它们得萌芽……"一所小学得课程教学改革何以让一位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研究得大学教授如此振奋?它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呢?课程改革:从“适合”得逻辑出发“现在得小学老师不好当啊",窦桂梅感叹。

“教书教书,可现在得孩子对书不那么好奇了,一上语文课就头疼。

”她常发现,“刚入学发到手得教材,孩子几个小时就翻完,一点新鲜感都没剩下。

”这种“没上学书都读过十几本”得现象在当下就是普遍得,“不仅如此,附小得孩子中,许多还有国外生活得经历,她们得英语水平常常超出课程教材得要求,如果还按原来得教法,孩子不好奇了,老师也不知道咋办了。

”学生得学习起点高就是表象,深层得问题,隐藏于学校得课程。

拿国家课程来说,开足开齐毋庸置疑,但如何开足开齐,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得不同孩子理应不同、附小得实际情况就是,如果仅仅满足于开足开齐远远不够,“它只就是个底线与基数,要适应孩子个性发展得需求,就必须有更加丰富、可供选择得课程。

”窦桂梅说。

课程成了学校教育中得关键一环,附小先前得几项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在对“学校办学理念得实施途径”得调研中,62%得家长都认为合适得课程设置十分重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

具体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

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

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

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

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

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

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

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

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

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X课程”体系实践探索“我5岁开始学剪纸,师从工艺美术大师张凤琴,我喜欢剪纸,因为它好玩又好看,是一门传统的民间艺术。

”郝云柯穿着正式的小西服,“煞有其事”地开起了自己的个人小讲座。

讲座像模像样,有PPT、图片,童真有趣,讲座的声音奶声奶气,语言并不流畅,但一脸的自信,15分钟的介绍中还穿插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你能相信这是一个一年级才6岁的学生吗?“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这样解释,不管是一年级的“奶娃娃”,还是六年级的“小大人”,都可以在学校的“水木秀场”开讲座、做展示。

“说说我的中医爱好”、“介绍一下我的玩具收藏”……连家长都羡慕起来了:“孩子这么小就能开讲座,想都不敢想。

”“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而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

”窦桂梅说。

从“主题教学”到“课程整合”以儿童的角度来思考教育提供舞台,才能让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水木秀场”是舞台,课堂更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舞台。

但一次听课经历让窦桂梅深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指向“人”的课堂?第一节语文课,语文教师循循善诱,声情并茂;第二节数学课,教师条理清楚、言简意赅;接下来,课间操,英语课,体育课,教师们无一例外地都给孩子们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

孩子们无论高矮胖瘦、个性如何、差异多大,都要完成统一的教学任务。

这样的教学,显然不是“因材施教”。

窦桂梅是语文特级教师,早在20余年前就开始“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的教学探索,尝试将教材中单篇课文碎片化的教学内容以主题加以统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整合课内外资源,进而整体提升儿童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这种教学基于三个理念:语文立人、整合思维、儿童立场。

这样的理念仅仅适合于语文吗?为什么不能进一步延伸、迁移?2011年9月,当上清华附小校长没多久的窦桂梅,从主题教学实践探索中受到启发,开始了主题教学思想引领下的课程构建。

“主题教学的核心思想——立人,就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建构与实施
窦桂梅;胡兰
【期刊名称】《课程.教材.教法》
【年(卷),期】2015(035)001
【摘要】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以“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为办学使命,确定附小学生核心素养为:家国情怀、公共道德、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学会学习、国际视野……构建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1+X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研制了《质量目标指南》和《课堂乐学手册》,搭建了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之间的桥梁;进行了学科间的课程整合,还儿童以真实情境;不断调整课时,体现课程的丰富性、选择性与人性化;使课程真正服务于学生成长.
【总页数】6页(P38-42,48)
【作者】窦桂梅;胡兰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084;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084【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7
【相关文献】
1.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设置--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特点探析 [J], 汤卫红
2.夯实基础整合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丽水市实验学校"1+X体育课程"模式的建构与实施 [J], 张斌;刘必水
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和美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 [J], 郭伟
4.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和美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 [J], 郭伟
5.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心力”课程建构与实施评价 [J], 刘红梅;崔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心得体会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

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

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

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

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

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

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

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

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

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

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范文写作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

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

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

清华附小核心素养

清华附小核心素养

1、重整课程结构.为实现课程目标,学校精简、整合国家课程,创生适合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一套基于国家课程且高于国家标准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1+X课程”体系。

“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我们把原来的十几门课程,根据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领域:“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这五大领域指向的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公民道德、国家认同、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学会学习。

“X”:指实现个性化发展的特色课程,包括学校个性课程和学生个性课程两个层次。

“X”指向的是与学生个性气质相契合的核心素养,如创新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等。

学校个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体现学校育人特色的必修系列课程;学生个性课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众多适合自己的多元化选修课程,包括特需课程,鼓励学生自创课程。

“1”是“X”的基础,“X”是“1”的补充、延伸、拓展。

两者相辅相成,融合共生,动态平衡,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2、重构课程内容“核心素养”并非与生俱来,需要通过各教育阶段长期培养,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则是其重要保障。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使之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途径。

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加以调试及补充。

为此,我们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依据,在把握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梳理、整合各版本教材的课程内容、规划了我们的课程实施。

主要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制定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质量目标指南》,据此明确了每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施策略,达成了国家课程标准的细化、具体化。

二是研发了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乐学手册》,将教学内容的课堂落实方式呈现出来,取代了传统的练习册,达成了课堂目标的操作化,也实现了减负增效。

其次,在学校整体课程构建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凸显“阳光体育、书香阅读、实践创新”三大特色。

一是强调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为学生打下健康身体的底子。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陈如平)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设计学校课程体系(陈如平)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报告 •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必需要思考的 一个重要问题 。
Beyond Knowledge… (除了知识,还有……?)
21世纪技能结构( Fernando Reimers, 2013 )
Z、人的外在技能
—开放(柔韧性、适应性、艺术与文 化欣赏、个人与社会责任、竞争力、 终身学习能力、兴趣爱好) —工作伦理与责任心 —自我效能(自我管理、身心健康 )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课程改革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
课程体系设计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涵。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 是学校一切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 是一所学校师生能力与水平最有 力的证物,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清华附小“十二五规划” 办学行动纲领》
2:两种意识
课程意识
课程体系意识
(一)什么是课程?
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 设计学校课程体系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如平 2016年5月28日
学校课程体系设计之123
1 2 3
• 坚持一个信念 • 形成两种意识 • 把住三个关键
1:一个信念
•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 供适合发展的教育”,其实质就是“提供 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
课程的重要性
课程形态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团 课程、环境课程 学习内容 阅读与语言、数学与科学、品德与健康、 艺术与审美
课程功能 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 综合性课程
学习方式 必修、必选、自修、自选 普修、专修、精修 表现形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外显
全面性
均衡性
基础性
课程的核心是“人”
• “也许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 为什么而出发。”(纪伯伦) • 课程体系设计必须从“人”出发,弄清楚: • ——“培养什么人”(育人目标、价值观); • ——“怎样培养人”(培养方式、育人模式)

窦桂梅

窦桂梅

理论体系
针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单篇讲授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过窄、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为此,窦桂梅提出了用“主题”牵一切语文内容的“一 发”,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全身”,实现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1)界定核心概念
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纲领》指出,既不“应试”唯一,也不以所谓“素质”教 育做掩护的无所作为。窦桂梅带领下的清华附小历来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当作教师的最高 荣誉。通过X课程、水木秀场、种子课程等形式,呵护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同时,全校进行课程优化整合,提高课 堂效率,保障课堂质量。有机地实现优异成绩与卓越素养的统一。
2)立足课程的完善阶段(2007.9—2013.9):围绕主题教学思想,系统构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 一体的语文主题教学课程体系,获得建国六十五年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将其作为第一个成果向 全国推介。
3)立足全面育人的深化阶段(2013.10—今):主题教学的立人思想,撬动学校“1+X课程”改革从主题教 学提升为主题教育。 所构建的基于核心素养 的课程整合,引领全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获得第四届全国教 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大奖。
2020年10月,担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政协第十四届北京市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
主要事迹
主要事迹
立足讲台34年,把儿童成长当作最高荣誉,从“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 越教师”三个超越的探索,到“语文立人”的主题教学的提出,“1+X课程”的整体建构,再到“成志教育”立 德树人育人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脚印。她心系全国儿童和 教师,通过清华附小互联网学校,向900个贫困县3800个远程教学站输送课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带领 团队273位教师,承担国家云课堂346节微课和“同上一堂课”816节电视直播课。

课程整合,高效课堂

课程整合,高效课堂

课程整合,高效课堂——听窦桂梅团队1+X课程建构讲座有感在教学中,“课程整合”是个停听来并不陌生的词。

但拿到落实上,就显得零零散散。

听了窦桂梅老师带领清华附小进行的1+X课程建构感到惊叹不已,我们要学习他们教育思想的先进性,教育理论的严密性,教育措施的细致性,教育成果的全面性,真正做到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1+X课程”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办学最重要的载体,是学校所有工作最终的物化体现,是学校师生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最有力的证物,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为此,清华附小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时安排、课程评价等多个维度研究了“1+X 课程”的内涵。

“1”:指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

该课程内容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思想,既落实了国家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又超越了教材。

“X”:指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

形成既遵循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普遍认知特点,同时又体现“清华烙印”的校本课程及个性化拓展性课程。

“+”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促进“1”与“X”相辅相成,达成“1”和“X”平衡的或增量或变量。

窦老师从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群孩子们的故事说起,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清华附小的1+X课程,让我们眼前一亮。

一个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出版了数学图册《小毁成长记》;一个数学老师,在生活中到处寻找相关数学知识;一群清华附小的孩子们,心自由,行有规,淡定谦和,知识渊博。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三个超越的语文教改思想,就这样水到渠成了。

接下来,窦老师还谈到了育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清华附小给出的答案是:要培养健康、阳光、乐学的孩子。

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为生命奠基。

最后,窦老师介绍了清华附小特别有创意的一些行动,如课程设置的变化,不再拘泥于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而是根据学科特点,将原有国家课程中的各个学科分类整合,形成四大门类,即“品德与健康、语言与阅读、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各个学科不再泾渭分明,而是主题教学整合,每个门类当中,既要开好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又要办好拓展性课程。

数学课也这样“好玩”----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听课反思

数学课也这样“好玩”----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听课反思

数学课也这样“好玩”----清华附小1+x整合课程听课反思周末我们有幸到东区众意路小学听课,聆听清华附小的“整合数学”的理念以及三节不一样的数学课,原来数学课也可以这样好玩。

汤卫红老师执教一节《七巧板中的分数》,七巧板是孩子们都爱玩的益智学具,但是和数学巧妙的联系起来,这样的课程确实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乐趣。

首先课前汤老师看到学生都是以小组形式的座位,汤老师先让孩子把凳子换到最舒服的地方,一个小小的举动看出汤老师是一位心中有学生的老师,而且还与我们的数学巧妙联系起来:“你是旋转180°吗?”没人举手,又问:“那你旋转多少°呢?”在这样的交流中,汤老师注重让孩子说用数学简洁的语言更准确。

这节课就这样悄悄地开始了,创设一个简单的情境:一位兰州的朋友打电话说他不会画七巧板,你能怎样给他介绍呢?先让学生介绍七巧板的特点,根据学生介绍的基本信息,反问这样能画出七巧板吗?这样就让学生深入思考七巧板里三角形的关系,这样图形要画在什么范围之内?教师一直不断地追问,一步步激发孩子的深度思维,让学生真正明白七巧板中每个图形占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接着让孩子们画、折、剪七巧板,最后加大难度---巧拼四色七巧板,最后让孩子们谈谈对数学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孩子从思想、方法等谈谈自己的收获。

这一节课上了一个多小时,可以说是一场头脑风暴,学生们能坚持上这么长时间非常了不得,也足见教师的智慧。

姜国明老师的一节《玩转正方体》,从猜谜开始,又与正方体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拆正方体的连接棒,展示拆解的情况,让学生观察、猜测、验证,谈自己的发现,这节课以工具(智慧片)为载体,通过工具撬动课堂,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给孩子创造一切机会,让儿童的智慧在指尖绽放!姜老师做专题分享《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整合数学”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中《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李静老师执教了一节数学阅读课《过去的人们是怎么数数的呢?》,因为这本绘本难度大,教师以这本书前几页为情境,主要让孩子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工具,表示的数量一样多,将方法摆在桌上。

教学评一体化,让学习更高效

教学评一体化,让学习更高效

教学评一体化,让学习更高效作者:穆文芳来源:《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3年第11期教學评一体化的价值在于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够平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它将教学评价融入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成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一、围绕核心素养,确定教育目标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分析,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并将教学、学习、评价三个环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学生当前最需要发展的素养和能力,确保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相契合。

在带领学生学习《陶罐和铁罐》时,教师可制定如下目标:①认识本课的六个生字,并能准确书写。

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尝试理解“奚落、懦弱、轻蔑”这几个词语的含义,并尝试造句。

③阅读课文后,能准确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④了解寓言故事,并能理解寓言故事的教育目的。

⑤综合分析本则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⑥养成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好品德。

这样的教学目标由浅入深逐渐推进,同时也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由基础知识的教学逐步过渡到学生素养的提高。

基于以上目标,教师设计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活动,首先要求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绎。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适当创作剧本,并进行表演。

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采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方式,能够深度融合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评价,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能够提升相应的综合素养。

二、自主探究,促进综合发展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发展需求,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久“分”的课程怎么“合”

久“分”的课程怎么“合”

久“分”的课程怎么“合”一道跨界题带来的思考编者按中小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分”的历史由来已久,尽管“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但由于“分”的观念根深蒂固,相关的探索困难重重。

据了解,中国已决定采纳经合组织(OECD)“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将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总的指向,而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是一种综合取向,将由学科中心转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

中小学的学科教学,怎么顺应这一重大变化?按照上海、浙江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高考科目除语数外三科外,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生可从六科(浙江方案外加“技术”,共七科)中任选三科,不分文理、跨界混搭。

这无疑有着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考量。

高考选考科目层面的“混合”,能否带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综合”,又该怎么综合?围绕此话题,本版展开分析讨论。

【前瞻】综合学科能否担起跨界重任文综、理综,相当于把红黄黑三种豆子放在一个盘里,可红豆还是红豆,黄豆还是黄豆,黑豆还是黑豆;真正的综合应为将三种豆子煮烂,搅成豆泥,成为一种新“豆”类。

要把综合推向一个新高度,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中小学课程中专设综合学科。

■张增建分科教学在中国始于1905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现在中小学的课程表,都是按分科来安排的,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甚至井水不犯河水,这种情形似乎天经地义。

不过,这种由来已久的分科设计,在今天看来,该作出些许改变了。

一道跨界题带来的思考请你通过固定电话,用一句话(单句)将上边的图形准确地告诉对方。

这是上海上世纪90年代的一道高考语文题。

据说全国知名的上海育才中学,当时全校仅有两位考生做对该题。

后来,这道题作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练习题,被不少语文教师收藏。

多少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一看这道题,都会被牢牢吸引住,有人说“这是一个锯齿形图案”,有人说是“山”字竖起来了……原来,知识也可以如此有趣!去年,山西省初中思想品德中考适应性考试,也赫然出现该题。

尽管分值仅为2分,但在全省的反响却异常强烈,“这还是思品题?”“山西思品出来数学题了!”……争议、反对乃至嘲笑声不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课程整合清华附小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深度整合
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发展需求以及学科教育的基本规律,将核心素养分解为若干核心主题。

核心主题是以学科的重要知识、关键能力、核心方法作为基底,而指向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价值。

课程群以某一主题,将内容相似或目标相近的不同样态的课程统整在一起,整体设置课时,进行系统、深度学习。

以这些核心主题整合,优化各学科学习内容、方法及路径,学生在整体的、深度的课程群的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

(一)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重新塑造学科核心素养育人功能强调学科的独特属性和学科价值,以主题整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联,使之更好地发挥学科核心素养育人的功能。

一直以来,学科课程以知识体系组元,依据知识点,教学内容过于碎片化。

学生难以通过支离破碎的学科课程进行持续的、发展的深度学习,也就难以提升学科的核心能力。

学科内渗透式整合,通过由一系列的深度的、持续的、完整的课程链条发生连锁反应产生核心素养效能。

(二) 学科间融合式整合:系统定位学科边界育人坐标系学科间整合,是在尊重学科基本属性和独特价值基础上的整合。

模糊学科属性的整合是盲目的整合。

如果盲目地进行学科间的整合,很可能造成知识的碎片与混淆,概念的模糊与不清。

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以主题整合多
种学科,形成三种基本的课程整合类型。

一是基于支撑性学科的多学科融合。

以某一学科作为支撑性学科,这一学科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学科“经脉”,其他学科作为辅助学科与支撑性学科交织融合,共同指向主题而构成了教学的“纬脉”。

二是多学科并行关联融合。

学科之间相互独立,根据教学目标的相似或相近,形成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学科合作样态。

三是多学科交叉融合。

围绕同一个主题,学生基于多学科的能力和方法,进行综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尝试。

各学科没有主次之分,而是随即介入,随即运用(见表1)。

(三) 超学科消弭式整合:真实构建学生新常态的学习生活超越学科边界,将学生的学习与其社会生活、实践打通,在实际生活情境下提升儿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超学科整合课程,既是独立学科课程之外的课程,又是与学科课程形成关联的课程,即是学科课程育人的补充和弥补。

同时超学科整合尤其注重通过消弭式的教育路径,促进个体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整体发展。

如主题戏剧课程,通过“体验、整合、实践、创造的戏剧教育”,构建了儿童的第二重生活。

戏剧课程通过消弭式整合路径,预达到的基础目标是在综合教育情境中,促进儿童自主发展、文化修养、社会参与三个维度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自主发展,使每个学生能自我探索,感受环境与个人的关系,从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中丰富自我的生活和心灵。

文化修养,
通过审美与鉴赏活动,认识各种艺术价值及文化脉络,了解文化作品,并能参与多元文化的艺术活动,从而获得文化熏陶与修养提升。

社会参与,使每个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通过戏剧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了解与互动,增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意识,并能身体力行,实践与生活。

在达成基础目标的同时,也会通过戏剧这一育人路径,为有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学生设定“私人定制”的目标。

创造思维:通过各种情境、实践平台为有创造性的戏剧创作、戏剧表演等提供个性化的实践路径。

心理疏导:通过特需的课程,进行性格的完善、情感的补充、行为的疏导、心理的抚慰等。

总之,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构建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目标。

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超学科消弭式整合注重面向个体的浸润式的、融通式的教育过程。

也就是说,面向每个个体,尤其是有特别需求的儿童,消弭式整合提供了突破学科教学、年级设置、学习环境等对个体成长观照的局限,作为学科教育的一种弥补、补充,回到儿童本身,寻找真实问题情境下,现实生活需求中儿童个体的教育供给。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7年第3期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