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9c90d4a58da0116c1749c4.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重点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四课时【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上台展示,教师点拨课前预习案一、新课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耀着一颗璀璨的巨星鲁迅先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题目)。
1.写作背景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
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鲁迅先生忍无可忍,遂写此文。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
君,是对人的尊称。
二、知识链接(引导学生阅读注解①,补充介绍背景知识)2.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305b58bd64783e08122b06.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主备赵德霞一、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目标(1)抓住体裁特点,注意关注文章的片段、细节描写。
本单元是你们进入高中学习的第一个现代文散文单元——写人记事的散文。
通过学习,要了解叙事写人散文的特点。
是“散文”,意味着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关于写人记事的,所选材与人、事有关,所选材料大多是体现事件意义、反映人物个性特点的关键片段,这些片段由线索贯穿。
(2)理清文章思路、线索,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了解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3)品味不同文章的语言风格,由“品文”继而“品人”,体味文章情味,感受作者人格魅力,得到思想熏陶,以及精神引领。
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思考作者如何在人物的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感情倾向;领悟时代的精神和人生的意义,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读《纪念刘和珍君》,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以及他作为革命者远见卓识的睿智;学习《小狗包弟》感悟巴金先生的忏悔意识,“三省吾身”高尚品质;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感悟梁实秋先生对师长的敬爱之情,并将此种敬爱之情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影响社会,感染同龄人。
(4)阅读鉴赏学习中,有意识地关注“表达交流”板块中的写作部分——记叙要选好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
可以在学习文本时有意识地提出这方面的问题,以便与同学进行探究学习,了解写作技法。
二、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学习目标通过“品文”达到“品人”的目的。
品文包括品味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情、写作手法和语言艺术等;品人,主要指品鉴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作者。
从品文与品人的关系看,品文是品人的基础,品文在先,品人在后。
(1)诵读课文,了解刘和珍的生平及死难经过,概括刘和珍的形象,体会作者对刘和珍的情感。
并能联系现实,对刘和珍等青年之行为有自己个性化的评价。
(培养归纳概括能力)(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材料散而不乱的原因,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73cc359f01dc281e53af0eb.png)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通过预习题目对课本有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讨文本,挖掘作品深层次含义;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难点】理解、鉴赏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方法】涵咏诵读自主学习自主合作互动探究(课前完成预习案)预习案一、教材助读“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
“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二、知人论世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杂文,其中小说和杂文影响最广。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__________》。
其小说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历史小说);散文集有《________》;散文诗集有《______》;杂文集有《_华盖集__》《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三、给加点字注音:徘徊..浸渍.殒.身不恤...长歌当.哭菲薄.踌躇洗涤.绯.红尸骸.桀骜....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和蔼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540f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b.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645d8fb94b73f242336c5fb4.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苏教版必修五)《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活动单主备人:(一)预习一、学习目标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搜集整理作者的资料和本文的写作背景活动二:查字典并结合书下面的注解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寥落()黯然()攒射()喋血()浸渍()噩耗()不惮()立仆()菲薄()踌躇()血痕()赁屋()长歌当哭()殒身不恤()桀骜()屠戮()尸骸()虐杀()创伤()绯红()(将自己需要补充的字词写在此处)活动三:将文章中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并将疑惑记录,课堂上提出解决。
活动四:了解文章大意(二)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理清全文思路2、鲁迅笔下刘和珍的特点3、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斗争的精神,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检查预习情况(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字音、朗读)活动二:课文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提示: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中的哪些部分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以及其写作顺序?其他部分各写什么?)活动三:刘和珍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了,年仅22岁。
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殒落了,如一技傲放的鲜花凋零了。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悲剧,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下面我们不妨来探寻一下刘和珍身上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可贵的品质。
例:预定《莽原》全年——“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总结:刘和珍:活动四:这篇文章共七个部分,看看这七个部分是以什么为线索来贯穿的?提示: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
:一处: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结合语境引导分析:鲁迅一向讲究用语简练,但此处为何如此罗嗦?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另一处: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结合语境引导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三)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来探究作者的悲愤之情2、重点、难点句分析3、本文写作特色二、活动方案:活动一: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 提示:作者的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悲与愤的感情所指.)活动二:结合文章,说说对下列句子的理解1、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铅山教师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铅山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2c683d87c24028915fc3b4.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三维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3、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高考目标]学会从文章情境出发深入理解文章中一些词句的丰富内涵。
预学案一、阅读并完成导学案“知识记忆与理解”部分二、课本字音拾补徘徊..chóu chú肆无忌惮.dàn 喋.血dié..pái huái 菲薄..fěi bó踌躇三、预习思考1、《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除了纪念刘和珍,作者还纪念了哪些人?他们都是什么人?作者为什么要纪念他们?提示: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关于题目中的“记”字相当于“纪”字,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那”实为“哪”字,鲁迅当时用“记念”一词,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纪念”。
作者不止纪念刘和珍,还纪念了杨德群、张静淑以及“三•一八”惨案中的死伤群众,实际目的是以纪念刘和珍为切入点,记住这次惨案,警醒人们不忘血债。
2、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一类是爱国青年,突出了一个刘和珍,还提到杨德群、张静淑,扩大一点是“四十余被害的青年”,再扩大一点是数百死伤者,再扩大一点是请愿的群众,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告诫(斗争方式),激励“更奋然而前行”。
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包括段祺瑞执政府(或称“当局者”)、“几个所谓学者文人”(或称“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家”),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29416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f.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知人论世】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2.背景链接1926年初,帝国主义军队派军舰进驻大沽口,企图干涉中国人民如火如荼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行动。
当时北平的女子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要求驱逐外国舰只,并且要求驱逐破坏女子学校安定的杨荫瑜、章士钊等人,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3月18日下午。
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
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3月25日,女师大师生和北京各界人民隆重追悼刘和珍,杨德群烈士,鲁迅亲自参加了追悼活动。
对烈士牺牲的悼念,对反动罪行的愤慨,对未来战斗的渴望,交织在鲁迅心中。
4月1日,他饱蘸着血泪,用愠怒而悲愤的笔调,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感人至深的不朽文章。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洗涤.()桀骜..()..()租赁.()尸骸.()叱咤屠戮.()浸渍..()寥.落()菲薄..()芳菲.()风尘仆仆.()前仆.后继()攒.射()惩创..()长歌当.哭()锐不可当.()2.解释下列各词:长歌当哭:桀骜不驯:殒身不恤:3.分析文章总体思路(1)课文七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2)一、二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部分又起什么作用?【课堂导学】一.默读一、三、四、五部分,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行事性格二.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1.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d02bcfa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03.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事迹。
2. 激发学生对刘和珍君的敬仰之情。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教学步骤:1. 引入课程,向学生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生平。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刘和珍君的事迹。
3.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刘和珍君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事迹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刘和珍君的事迹。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详细讲述刘和珍君的重要事迹。
2. 分析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1. 引导学生回顾刘和珍君的事迹。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刘和珍君的行为动机和价值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感悟分享。
第三章: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教学目标:1. 探讨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分析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内涵。
2. 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践行刘和珍君的精神。
3.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行动计划和实践经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和实践计划。
第四章:纪念活动策划1. 培养学生组织策划纪念活动的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刘和珍君的精神。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2. 教授学生策划纪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
3. 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纪念活动策划方案。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策划方案和改进建议。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f39d0f8caaea998fcc220eea.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整体把握刘和珍形象,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
2.学会采用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揣摩重点语句,鉴赏文章的写作特色,提高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关键文句的理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
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
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
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一一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
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
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
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扌甚;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
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
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 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92695c9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纪念刘和珍君教案(精选多篇)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刘和珍君的背景和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刘和珍君的了解。
2.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3. 引导学生思考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4.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态度和观点。
第二章: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贡献。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教学步骤:1. 讲解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
2. 引导学生思考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生平和重要贡献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刘和珍君的精神品质的态度和观点。
第三章: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纪念刘和珍君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内容:1. 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教学步骤:1. 讲解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纪念刘和珍君。
3.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纪念刘和珍君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如何纪念刘和珍君的态度和观点。
第四章:刘和珍君的影响和启示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2. 引导学生从刘和珍君的事迹中汲取启示。
教学内容:1. 刘和珍君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5ace0e1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4f.png)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想深度的文章。通过深入阅读和感知,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对刘和珍的深切怀念和对反动势力的愤怒控诉,同时也可以感受到他对青年的期望和信任。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刘和珍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
A. 五四运动B. 三一八惨案
C. 北伐战争D. 抗日战争
3.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A. 记叙B. 议论C. 抒情D. 描写
二、填空题
1. 《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的文集__________。
2. 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__________之一,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__________岁。
鲁迅在文章中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描写,展现了刘和珍的勇敢、坚定和爱国精神。他描述了刘和珍在请愿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她面对反动势力时所展现出的无畏和坚定。这些描写使得刘和珍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她的非凡魅力和崇高品质。
鲁迅在文章中也对反动政府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愤怒地控诉了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暴行,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这些批判使得读者能够深刻认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二、学习重难点
三、预习检测题
四、中心思想
五、段落划分
六、写作手法
七、读文感知
八、经典语句解读
九、预习检测题答案
一、学习目标
要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对刘和珍君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赞扬,感受其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4084205650e52ea55189861.png)
《记念刘和珍君》学案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见练习册)第一课时一、背景及字词:1、背景简介:2、字词:我们一起来看题目《记念刘和珍君》,这里为什么是“记念”而不是“纪念”呢?注意下面字词的读音:洗涤()惮()攒射()尸骸()喋血()杀戮()长歌当哭()殒身不恤()()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们给每一个小部分,拟一个标题:2、合并归纳:问题设计:本文思路的起点是什么?(分解为以下几个小问题)(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3、齐声朗读第一、二部分,明确写作的目的。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并从一、二部分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4、作业:齐声朗诵第二部分,课后背诵。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首先齐读第二部分,然后个别学生背诵。
二、理清文章局部思路。
1、理清三、四、五部分的思路,问题设计:A、仔细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她的事迹和性格特征),并找出文中的依据。
事迹:性格特征:B、相比之下,反动势力的代表们又是怎样的?C、鲁迅先生对刘和珍君与反动势力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2、明确六、七小节的思想内容,问题设计:A、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六节,说说鲁迅先生对于进步青年徒手请愿的行为的态度态度,你对于这种行为又有何看法呢?B、阅读第七小节,这一节,鲁迅是在鼓励有志青年要继续前进。
这与前面对请愿的不支持是否矛盾。
3、谈谈你对刘和珍的认识,你从中学到了什么?4、作业:熟读第四小节并背诵。
第三课时一、检查复习首先齐读第二、四部分,然后个别学生背诵。
二、重点语句分析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还有一些,请找出来,结合全文认真体会,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发展脉络?2、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中的“哀痛者”“幸福者”如何理解?3、“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奉献于逝者的灵前”4、“惨象,……就在沉默中灭亡。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17be0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6f.png)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单元作文、话题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英语作文、作文素材、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composition, ju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senior high school composition, unit composition, topic composition, genre composition, post-reading feeling, English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material,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文本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558fd4da38376baf1fae48.png)
• 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 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 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讲故事的人》 • 长期非人间的生活,让鲁迅对人性有很深刻的 剖析(如:旁观者、看客形象,《藤野先生》 《药》)
• 读母亲,读细节,读光辉,悟沉痛这样,我们就 明白了《卖白菜》一文编者意图中的教学内容: 母亲的坚强,我的沉痛,细节描写。当然,这篇 文章,留给我们阅读的还有很多很多。 • 莫言曾说:“文学的最大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 用处。” • 语文教学的最大用处呢?或许就在于把“没有用 处”唤醒为“大用处”。《卖白菜》里那段卑微 的时光,将照耀我们前行的路,“这些普通人身 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 的根本保障”。向三棵白菜以及在白菜前愁苦坚 强的母亲鞠躬!
作者感情、态度
• 1、作者对文中的人物的感情? • 2、作者对文中的事件的态度? • 3、
•
•
刘和珍们
学者文人 执政府 庸人
悼念、尊敬、哀痛
控诉、怒斥、愤怒、痛恨 唤醒、哀、愤
•
•
•
卑斯麦
作者感情、态度
• 1、作者对文中的人物的感情? • 2、作者对文中的事件的态度(倾向)? • 3、从作者对文中人、事的感情和态度, 你有什么人生启发? • • • 对生命的尊重 对正义的坚持 对社会的责任
记念刘和珍君
温馨提示
课前准备: 课本、导学案、典型题本 释放你的激情:大声朗读课文,力争成诵 课堂目标:激情高效
惜 时 高 效
全 力 以Leabharlann 赴• 诵读圈点课下注解• 解读“单元说明”
•
——学什么,怎样学
• 按文体自读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da7276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7.png)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理解《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意义;3.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深入理解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二、导学内容1. 刘和珍和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2. 《记念刘和珍君》的主题和意义;3. 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4. 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三、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鲁迅的生平宁主要成就,了解他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之一;2. 引导学生了解刘和珍是鲁迅的妻子,是他一生的知己和支持者;3. 提问:你们对鲁迅和刘和珍的了解有哪些?你们认为他们对中国文学、思想有何贡献?第二步:进修《记念刘和珍君》1. 讲解《记念刘和珍君》的背景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义;2. 分析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对偶等;3. 讨论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4. 提问:你们觉得鲁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表达什么?为什么选择以记念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第三步:拓展阅读1. 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作品,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入了解他的文学成就;2. 分组讨论鲁迅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3.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理解和评判。
第四步:总结提升1. 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强调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欣赏;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鲁迅的作品,开拓文学视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怎样的?他的思想对当代有何启迪?四、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思维品质。
在今后的进修中,应该继续关注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不息拓展阅读领域,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d30f2eaf45b307e87197ce.png)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针对在文章中起结构作用的句子
4.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通过分析修辞方法及其效果进而理解句子的原本意思
检测案
1.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繁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B、睚眦(zì)里弄(lòng)泥淖(nào)长歌当(dàng)哭
C、夯(hāng)筑匹(pǐ)配请贴(tiě)力能扛(káng)鼎
D、璞(pū)玉囹圄(yǔ)漱(shù)口殒(yǔn)身不恤(xù)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落 桎梏 玷辱桀骜锋利B.愠色 鼓泄惨淡陨身不恤
C.黯然 苍桑 尸骸鄙陋没世D.罗网 屠戮 绯红长歌当哭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一)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再研读完成导学案。牢记,不熟读文本不做导学案。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文中标出来,并填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
1.理解“寥落、桀骜、屠戮、喋血、洗涤、浸渍、菲薄、租赁、殒身不恤、长歌当哭”等词语的含义。
2.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0448b5376baf1ffd4fad53.png)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②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③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④学习爱国青年的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学会直面人生⑤掌握课后要求背诵部分内容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2)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理解文中关键句子,从而把握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愤”的情感【学习难点】领会文章的写作主旨:哀悼死难者,控诉反动派,唤醒麻木的民众【学习设想】本学案分三个部分:预习案、合作探究案和巩固案合作探究案实施前首先分组检查预习案,然后合作感知文本、品情悟境,再进行探究,最后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巩固本课安排3课时【学习方法】阅读、自主、合作、探究一、自主学习1、走近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1881-1936),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此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鲁迅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曾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撰写了一副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b73ff84693daef5ef73d2c.png)
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1)班级:姓名: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二、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2、探索背景:参考《实验教材新学案》第45页。
3、课前预习徘徊.. ( ).. ( )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桀骜.. ( ) 黯.然 ( )噩.耗 ( ) 肆.无忌惮.( )喋.血 ( ) 攒.射 ( )屠戮. ( ) 和蔼. ( )浸渍.. ( ) 殒.身不恤.( )绯.红 ( )尸骸. ( )三、合作探究(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2)再读课文把握文章总体思路。
①、表明写作目的的是哪几节?②、追忆烈士和惨案真相的是哪几节?③、总结教训和意义的的是哪几节?2、朗读第一、二节,完成以下问题:(1)、作者要写这篇记念文章的缘由是什么,文章是否有提示性的话语?请找出来,并理解作者的写作缘由。
(提示:文中有三句相似的话语)(2)、作者的笔触涉及到哪几类人?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3)联系上下文,体会“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的深刻含义。
四、课堂检测1、选出加点词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cóng)不惮.(dàn)桀.骜(jiã)菲.薄(fēi)B.赁.(lìn)屋诧.异(chà)立仆.(pū)殒身不恤.(xù) C.攒.(cuán)射寥.落(liáo)下劣.(liâ)长歌当.哭(dāng)D.惩.创(chěng)尸骸.(hái)喋.血(xiě)浸渍.(zì)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委曲求全殒身不恤不径而走妄自菲薄B.广有羽翼桀骜不驯故步自封阴谋诡计C.黯然神伤惨淡经营淡装浓抹前仆后继D.耳提面命礼尚往来冠冕堂皇出离愤怒五、我的收获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2)日期:10月15日周次:第8周主备人:史华蓉备课组长:张丽班级:姓名:一、教学目标:1、理清第二部分的写作内容及思路;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75ee53804d2b160b4ec06f.png)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李艳君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3)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4)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目标难点:1.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 关键文句的理解学法指导:1.朗读法2.讨论法知识链接: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鲁迅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鲁迅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探索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被迫反击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反动政府走狗文人诬蔑请愿群众为“暴徒”,是“自蹈死地”等等;并将杀人的罪责推在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噩耗传来时,鲁迅正在写杂文《无花的蔷薇之二》刚写完三节,听到惨案消息后,他怒不可遏,感到“已不是什么写‘无花的蔷薇’的时候了”因此,在《无花的蔷薇之二》的后六节里,鲁迅将“投枪”与“匕首”的锋芒直接指向反动政府他写道:“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未所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他还在文章的末尾特地注明写的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就这次惨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4月1日,又写了情文并茂的《记念刘和珍君》(这几篇文章均见于《华盖集续编》)三、读准字音徘徊pái huái 长歌当哭dànɡ菲薄fěi bó踌躇chóu chú桀骜jiãào 黯然àn噩耗â肆无忌惮â喋血diã攒射cuán屠戮lù和蔼ǎi浸渍 zì殒身不恤yǔn xù洗涤dí绯红fēi尸骸hái四、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分析第一大部分(12)的思路思考: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2、分析第二大部分(3、4、5)的思路思考: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布局的?3、试分析第三大部分(6、7)的思路)4. 试归纳总结全文思路:五、互动探究思考一: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思考二:从全文来看,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义有哪些?六.课堂练习: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七个部分的内容《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问题答案提示四、通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1、提示性的话是“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但是这两个“必要”意思完全相同吗?第一“必要”,说的是悼念遇害者刘,奉献作者最大的哀痛和尊敬,控诉段府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阴险论调第二“必要”,在于唤醒“庸人”,用人们牢记这笔血债两次强调“必要”,突出了写作动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这部分是按照由爱到憎的逻辑顺序安排思路的2、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思路的先回忆与刘的最初相识,再详细叙述遇难的经过叙述遇难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3、这部分先否定了徒手请愿的做法,然后用“然而”将笔锋一转,肯定了这次死难的意义,鼓励“真的猛士”奋然而前行可见是按照由否定到肯定的逻辑顺序布局思路的4.五、互动探究思考一: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1、“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2、“能够不为……反抗……”不屈势力,反抗校长——富于斗争精神3、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4、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5、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热血青年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思考二:悼念刘,控诉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严肃地总结教训,激励继续战斗者六、课堂练习:参考答案①介绍写作缘由②交待写作目的③回忆认识过程④抒写惊愕义愤⑤叙述遇难经过⑥总结经验教训⑦热情讴歌赞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编写人:审核人:编写时间:
班级组名组号姓名
【学习目标】
1.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重点难点】
关键文句的理解,思想情感的理清
【学法指导】
诵读、资料搜索、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1、解题:文题中的“记”相当于“纪”字,并非鲁迅写了错别字。
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有些用词并不是很规范。
也有一说,认为鲁迅曾留学日本,他的用语用词受到过日文的影响。
“记念”一词来自日文,义同中文的纪念。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____,字______,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有《呐喊》(《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阿q正传》、《药》)、《彷徨》(《祝福》、《伤逝》)、《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伪自由书》、《花边文学》、《南腔北调集》、《坟》、《且介亭杂文》、《华盖集续编》、《热风》等。
3、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人我大沽口挑衅,继而纠集列强各国向中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进行无理要挟。
北京各界无比愤慨,刘和珍说:“外抗强权,内除国贼,非有枪不可”;“军阀不倒,教育事业就搞不好,打倒军阀后,我再当教师不迟。
”
3月18日上午8时许,林语堂教授接到刘和珍的电话,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准停课一日。
这天,刘和珍正患病,时时呕吐,她不顾病痛,进行动员和组织工作。
她把标语小旗分发给同学们,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然后高擎校旗,带队出发。
女师大的同学来到天安门,国民大会尚未召开,主席台上悬挂着前一日请愿被刺伤代表的血衣。
会后,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开始示威游行,刘和珍担任女师大队伍的指挥。
铁狮子胡同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几个士兵对手擎校旗的刘和珍指指点点。
把罪恶的枪口瞄准了刘和珍。
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顷刻间,刘和珍身中数弹,卧于血泊之中。
同去的张静淑、杨德群急扑过去救助,她说:“你们快走吧,我不行了,不要管我了。
”依然是那样温和地关切着同学。
一排枪弹射过来,张静淑、杨德群倒在她的身边。
凶残的士兵冲过来,复用木棒猛击刘和珍……
刘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3月18日下午,鲁迅先生正在西三条寓所写《无花的蔷薇之二》,噩耗传来他无比愤怒,在文末特地注明了时间,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字音积累,通读课文。
洗涤()忌惮()攒()射尸骸()杀戮()长歌当()哭
体恤 ( ) 创()伤浸zì()踌chú() chà()异羽yì() jié()骜和ǎi()dié()血 tú()手 yǔn()身
yǔn()落流言fēi()语 liáo()落
2、词语解释。
长歌当哭:
桀骜不驯:
殒身不恤:
二、自主学习
1、结合课文内容,请给课文的每一部分拟一个标题。
2、理清作者的思想情感变化。
(从文中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词句)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写作的缘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作者一再强调,用意是什么?
2、既然作者反复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为什么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
3、“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一句“真的猛士”指什么人?“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这一部分记念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你能认识到刘和珍君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一共写了几类人?三·一八惨案后他们各自的反应如何?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情感怎样?由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式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目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学了本篇课文,你心中刘和珍是一个怎样人,给刘和珍君写一副挽联或者一段话(须用排比句式)。
五、应用拓展
①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子中,周围是堆着的破烂的什物;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几句: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②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
是怎样的世界呢。
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以上是《为了忘却的记念》中两段文字,结合本文,谈谈你眼中鲁迅对进步青年死亡的看法。
【课外材料】
1、背诵重点语句。
鲁迅《自嘲》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题小像(1903年)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答客诮(1931年)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