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档案管理机制
清朝时期西藏档案管理制度初探

清朝时期西藏档案管理制度初探清朝时期,西藏与内陆在政治、经济、⽂化等⽅⾯交往密切,留下了⼤量的纸质档案,内容丰富,对于后⼈研究西藏历史及社会状况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量档案的留存必然离不开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对清朝时期西藏的档案管理制度进⾏探讨,对整理西藏地⽅档案⽂献有⼀定帮助。
本⽂拟对清朝时期西藏档案管理制度进⾏简单介绍,进⼀步探讨当时档案管理制度所产⽣的影响及对于现代西藏地⽅档案管理的启⽰与借鉴意义。
⼀、清朝时期西藏档案管理情况简介清朝时期,清中央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办事机构,即噶厦政府,与当地僧俗上层⼀起管理西藏事务。
噶厦下设译仓、孜康、马基康、门孜康等⾏政机构,这些部门在⽇常事务处理中会产⽣⼤量的⽂书资料,其中译仓和孜康更是留存了不少有价值的⽂献。
译仓意为秘书处,由达赖或摄政直接领导,负责起草⽂书、保管印鉴、上传下达、⼈事任免等⼯作,译仓在⼯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产⽣⼤量⽂书。
孜康意为审计处,管理着政府财政及俗官、⼤贵族的事务,其重要的⼯作内容是进⾏普查,不时清查西藏的⼈⼝、⼟地、寺庙、庄园、税收等,登记造册,由专员进⾏保管。
除了上述的官⽅机构所保存的档案外,西藏的寺庙、上层贵族也留下了不少经书、药典、天⽂地理、⽂学、⼯技等⽅⾯的资料,可知,西藏在清朝时期档案管理制度已经较为完善,得到了地⽅政府的重视,并且成果显著。
⼆、清朝时期西藏档案管理制度随着清朝和⽢丹颇章政权的相继建⽴,西藏的各项制度基本成熟,地⽅经济⽂化发展空前繁荣。
这⼀时期西藏地⽅著书⽴说蔚然成风,产⽣了诸如《印度佛教史》《西藏王⾂记》《噶伦传》等重要⽂献,为西藏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第⼀⼿资料。
本⽂将从档案的收集、整理及利⽤三个⽅⾯来描述清朝时期西藏的档案管理制度。
(⼀)档案收集制度。
档案收集⼯作就是按照相关制度规定,将分散在各个组织、个⼈及其他地⽅的档案有计划地集中到指定地⽅,由专业⼈员进⾏统⼀管理的活动。
具体⽽⾔,噶厦政府是收集⽂书档案最直接的机构。
各朝代档案管理制度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档案管理工作始终是政府行政、文化传承和决策制定的重要基础。
从先秦时期到近现代,各朝代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以下是对各朝代档案管理制度的简要概述。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档案管理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国家档案主要由史官、太史令等官员负责,主要记录历史事件、天文历法、宗教祭祀等。
档案管理以口头传承为主,文字档案多为竹简、简牍等。
二、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国家档案分为史书、律令、文书等,实行分类管理。
汉承秦制,进一步发展了档案管理制度,设立“尚书令”一职,负责全国档案管理工作。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管理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各政权设立专门机构,如东晋的“秘书省”,南北朝的“中书省”,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此时,档案管理逐渐从政治、军事领域扩展到经济、文化等领域。
四、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档案管理制度趋于成熟。
国家档案分为史书、律令、文书、图籍等,实行分类管理。
设立“尚书省”作为中央档案管理机构,下设“秘书省”负责具体档案管理工作。
此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设立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
五、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档案管理进一步发展。
宋朝设立“秘书省”、“中书省”等机构,负责档案管理工作。
元朝继承宋朝制度,并设立“翰林院”负责档案整理和研究。
此时,档案管理逐渐走向专业化、系统化。
六、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档案管理制度趋于完善。
明清两朝设立“内阁”作为中央档案管理机构,下设“秘书省”、“翰林院”等机构。
此外,地方各级政府设立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
此时,档案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七、近现代近现代,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
清朝末年,开始引进西方档案管理理念,改革传统档案管理制度。
民国时期,国家设立“国立档案博物院”,推动档案管理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清宫雍正皇帝与宫廷档案管理研究

款通保 ” 。 举子们五人为一组 , 自由组合。 贵族和品官子弟 以亲友关系 流外人流和军功l 叶 I 身。自相为保的 目的也是要互相保证品行优 良和
为组合原则, 平民子弟以地域关系为组合原则 。 举子“ 结款通保” 的目 出身清白, 符合应选条件。另一种是以现任官员为保。即京官五人为
的是要互相保证其品行优 良和出身清白, 符合应举条件。“ 如有缺孝 某一个选人担保。 还要京官一人以熟人关系为选人担保。 以现任官员 弟之行 , 资朋党之势, 迹 由邪径 , 言涉多端者 , 并不在就试之限。其容 为保识人者 , 据开元四年( 7 1 6 ) 九月十二 日 敕: “ 诸色选人纳纸保后五
重要 参 考资 料 。 二、 雍正 时期 清朝 宫廷 档 案管 理 中存在 的 问题
一
换的规定 , 职满回归祖籍, 严厉禁止冒名顶他人之位目 。 稽查书吏 。 雍正颁发文件指出各个官府 的长官需亲 自对档案进
行查看清点 , 以杜绝书吏在查看人事档案时偷窃档案文卷或者对其
在清朝时期雍正登基之前的历代清政府机制有许多的官依仗权 进行涂改 ;明文指 在书吏交接工作时需对新 旧档案进行清盘交 势欺压百姓 , 贪污受贿 , 思想顽 固迂腐 , 占着官位不做官事 , 仅仅是借 接 , 各具 甘结 , 说档存案。 以杜绝在此期间对其进行修改 、 窃取 ; 并下 助其 同僚好友及书吏来做事。特别是在康熙执政后期以 “ 无为而治 令刑部的各个官员严禁书吏 , 不得借机索要钱财 , 以杜绝其 以此作
、
清朝 宫 廷档 案管 理简 介
1 . 对 于书吏 的整改 。清朝官府 中从事账簿保管 、 册籍 、 收发 文
清代宫廷档案是动态 的, 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也是一个不 卷 、 缮写 、 修改、 起草文书的职员均被称做书吏。书吏虽是没有任何 断完善改进的过程 。 清代宫廷档案内容十分的丰富 , 主要包括历朝皇 官衔的职位但是却是官府机构其职能的实际执行人员 , 也是一个 国 帝在处理 日常事务 中的各种诏令文书 、中央及地方官员用于各地重 家其整个管理的关键步骤 。针对书吏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 雍正提 大事务的奏章 、 中央及地方行政机关之 间的通信往来 的相关文书 、 皇 出了一系列的整改措施 , 取得 了明显的成效与改善 。 帝以及各级行政机关准备进行公务活动的文字记录和汇编存查 的档 查禁缺主。 在清朝书吏任职五年需退 , 而因为其职位有着很大的 册Ⅲ , 以时间范畴来说 , 包括从清入关前 1 6 0 7年 , 至宣统 1 9 1 1 年, 再 油水可捞 , 所以一般在书吏在退位时会让其子孙弟子来接替 , 因此而 到溥仪退位后于 1 9 1 2 年到 1 9 2 4 年形成 的档案 。从形成单位与机构 衍生 出了书吏职位世袭化 、 买卖 书吏职位 , 又叫缺底买卖。若是书吏 划分上来说 , 一共拥有 7 3 个全宗 即共分为 7 3个全宗。在这 7 3 个全 在退位时并非是 由其亲人 接替 而是转让给他人时就会 向其要让位 宗中, 档案的数量相差特别大。档案量最多的是 内阁、 军机处 、 宫中、 费, 并且其出让并非完全性的 } } I 让, 而是附带例使用年限 , 在此期 间 内务府 、 宗人府五个全宗 , 约 占全部 档案 的 7 8 %口 , 其 中内阁 、 内务府 此职位由其执行权力。 而此种 以家族继承的权力被叫做世缺 , 其职位
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维护国家权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据。
自古以来,我国各个朝代都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将简要介绍我国各个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
二、秦汉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秦朝设立了“御史台”,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在中央设立了“尚书令”一职,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2. 档案分类秦汉时期的档案分为两类:一是文书档案,二是图书档案。
文书档案主要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图书档案主要包括儒家经典、史书、地理志等。
3. 档案管理秦汉时期的档案管理注重保密,档案存放地点较为隐蔽。
档案查阅需经过严格审批,一般只限于皇帝和官员。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档案管理机构有所发展。
北魏设立了“秘书省”,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南朝宋、齐、梁、陈等朝代也设立了类似的机构。
2. 档案分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分类与秦汉时期相似,但更加细化。
文书档案分为诏令、奏章、文书等;图书档案分为经、史、子、集等。
3. 档案管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档案管理逐渐趋向规范化。
档案存放实行分库管理,档案查阅需登记备案。
此外,各朝代还注重档案的编纂和整理,如《晋书》、《宋书》等史书的编纂。
四、隋唐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隋唐时期,档案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
唐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机构,分别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2. 档案分类隋唐时期的档案分类更加细化,文书档案分为诏令、奏章、案牍等;图书档案分为经、史、子、集、释、道等。
3. 档案管理隋唐时期的档案管理注重规范化、制度化。
档案存放实行分库管理,档案查阅需登记备案。
此外,各朝代还注重档案的编纂和整理,如《唐书》、《五代史》等史书的编纂。
五、宋元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1. 档案机构宋元时期,档案管理机构有所发展。
宋朝设立了“枢密院”、“中书省”、“尚书省”等机构,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清代档案管理机构与制度考述

史料精细 。 中清代方略是记载清代两 其 清 代 在 整顿 吏 治 、 革书 吏 和 利 用档 案 裁 又 比如 总管 内务府 存 档 的两 件满 文 题 本 , 对 繁多 , 建立了各种档案管理制度, 如奏本革新制 于康熙十八年(6 9 、 17 )康熙五 十九年(7 0 百多年军政大事尤其是历次平定边乱事件始 中, 12 ) 内容涉及清朝开国、 康乾 度、 副本收存制度、 修档清档制度以及其他有 畿辅地 区及京师西北地区的保安州 、 怀来县 末 的官修实录文献 , 陕甘云贵等地回族起义 、 太平 关档案的收集整理 、 移交清查和保管保密制 发生 的J 地震 实 况进 行 了详 细记 载 。通 过 平定边疆数乱 、 烈 捻军等重大历史事件 。比如清代档 案 度等 , 以做到“ 信今传后”“ 、用彰公是” 。 这两件题本 , 人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地震发生 天 国、 后, 受灾地 的内务府庄头 、 庄丁等对于地 区 《 平定金川 方略》 I 就详细记述 了清廷政府平定 比如清廷入关之后 , 沿用和仿效明制, 决 人 口、 牲畜 、 、 房屋 财产等遭受伤亡和损失 的 四川西北部地区武装叛乱的情况。据档案记 定 采 用 题 本 和 奏 本作 为 臣 民 的 基 本 奏 报 文
辗转流离 , 经过几代辛勤耕耘 , 家业渐有起 了深深烙印, 也促使他对现实 的人生之道进 这种思想也延伸到养生方 面 , 他提 “ 致虚
色, 老子的父亲李乾 、 亲婴敷待人忠 诚热 行 了深 度思 考 。 母 在成 年之后 , 子利 用担任 史 极 , 笃 ” 观点 , 为事 物如 果 强大 , 老 守静 的 认 自然 心, 与邻里关系和睦温存 , 还经常广散家财济 官的便利 , 饱读了大量有关夏 、 、 商 周等王朝 就 会 衰 老 , 终 引 起 死 亡 , 而倡 导 静 谧 自 最 因 助处于危难时期的四方乡邻 , 名单高尚。 幼小 的历史典籍 , 在面对尔虞我诈 、 表里不一的皇 然 , 以便使个人心灵虚寂悠闲, 清静寥廓。存
古代地方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古代,档案管理一直被视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档案作为国家档案体系的基础,对于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古代地方档案管理制度,以期对现代档案管理提供借鉴。
二、古代地方档案管理制度的背景1.封建社会的形成我国封建社会自秦朝统一六国开始,至清朝灭亡,历时两千余年。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权力集中的社会形态,国家治理以皇帝为中心,地方行政机构负责地方事务。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地方档案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
2.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古代地方档案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具有以下作用:(1)维护国家利益:地方档案记录了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对于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促进地方发展:地方档案为地方官员提供了决策依据,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3)传承历史文化:地方档案记录了地方历史变迁,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古代地方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档案机构设置古代地方档案管理机构主要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级。
(1)中央档案机构:主要负责国家档案的整理、保管、编纂和编纂工作。
如唐代的史馆、宋代的秘书省等。
(2)地方档案机构:主要负责地方档案的整理、保管、编纂和编纂工作。
如唐代的州县档案库、宋代的路府州县档案库等。
2.档案分类与编目古代地方档案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文书档案:包括地方官员的奏章、批示、报告等。
(2)财政档案:包括地方财政收支、赋税征收、财政管理等方面的资料。
(3)人事档案:包括地方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晋升等方面的资料。
(4)军事档案:包括地方军事、边防、战事等方面的资料。
档案编目工作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按时间顺序编目:将档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便于查阅。
(2)按类别编目:将档案按类别划分,便于管理和利用。
3.档案保管与利用(1)档案保管:古代地方档案保管主要采用以下方法:①库房保管:将档案存放在专门的库房,由专人负责看管。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

中国档案事业史笔记中国档案事业史是中国近代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档案事业历经了多个阶段,不断发展壮大。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档案事业史的主要发展历程和现状。
一、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主要由三个部门来负责:一是皇家档案馆,主要负责收集、整理、保管皇家及各级官员文件、图画和器物等;二是翰林院,主要负责清朝皇帝的书信、诏书等文字资料的征集、整理和保管;三是户部,主要负责财政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清朝时期的档案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有专门的机构、规章制度和职业档案人员。
当时的档案管理以收集、整理为主,尤其是皇家档案馆的收集整理工作,使一些珍贵档案得以保留至今。
但是,在安全保密方面,各项工作尚不够制度化,保护措施不够完备,档案保存中存在较大的漏洞和安全隐患。
二、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民国时期,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更加规范和专业化。
1921年,国立北京图书馆设立“档案部”,开始采用专业档案人员,确立了政府档案的征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省、市、县等各级地方政府相继设立了档案馆或档案管理机构,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档案管理体系。
在技术手段方面,民国时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如气候控制、环境保护、酸性纸张使用等,档案管理工作也更加系统化。
同时,档案的利用和服务也逐渐开始推广,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体系实现了从“收而不藏”到“藏而不用”再到“藏而佳用”的转变。
但是,民国时期的档案管理也存在一些缺陷,包括档案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经费等方面的不足,档案整理和保管不规范等问题。
三、新中国时期的档案管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档案事业开始真正发挥出重要作用。
为了统一全国政府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中央人民政府于1951年1月创办了中国档案馆,开始了新中国档案事业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历程。
各省、市也陆续成立了自己的档案馆,形成了现代化的档案管理体系。
清朝的档案工作制度

清朝的档案工作制度是中国古代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清朝档案工作制度的组织机构、管理体制、档案分类、收藏与利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组织机构清朝档案工作制度在组织机构上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
中央档案工作机构主要包括内阁、翰林院、国子监、詹事府等,地方档案工作机构则包括各省、府、州、县等地的官府档案房。
其中,内阁是清朝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全国政务,同时也是中央档案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翰林院负责编纂史书、制定法令,国子监负责教育官员子弟,詹事府负责管理皇家事务。
这些机构都设有专门的档案部门,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相关档案。
二、管理体制清朝档案工作制度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分级管理。
中央档案工作由内阁掌管,地方档案工作则由各省、府、州、县的官府档案房负责。
内阁设有专门的档案官员,负责中央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地方档案房则设有档案员,负责本地区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此外,各级官员在上任、离任时,都需要向上级档案房移交或接收档案,确保档案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档案分类清朝档案工作制度在档案分类上较为详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政务档案:包括皇帝圣旨、臣子奏折、政令法规等,反映了清朝政府的政务活动。
2. 军事档案:包括兵员编制、武器装备、边防防守等,反映了清朝的军事状况。
3. 经济档案:包括土地税收、货币金融、商贸物流等,反映了清朝的经济状况。
4. 文化档案:包括诗词歌赋、书画作品、历史文献等,反映了清朝的文化状况。
5. 皇室档案:包括皇帝家族谱系、皇家事务、宫廷礼仪等,反映了清朝皇室的生活和事务。
四、收藏与利用清朝档案工作制度在收藏与利用上有着严格的规定。
各级档案房都要设立专门的档案库房,确保档案的安全存放。
同时,为了防止档案的损坏和丢失,清朝还制定了严格的档案保管制度,对档案的存放、查阅、借阅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
在档案利用方面,清朝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
各级官员如需查阅档案,必须提出申请,经上级批准后方可进行。
清宫雍正皇帝与宫廷档案管理研究

清宫雍正皇帝与宫廷档案管理研究清朝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对于宫廷档案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他通过建立完善的档案制度和严格的管理规定,使得宫廷档案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雍正皇帝在即位之初就认识到宫廷档案的重要性,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稳定统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追溯祖先权威和家族荣誉。
他秉持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理念,将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务事项进行研究和规范。
首先,雍正皇帝着手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档案管理机构。
他下令成立了“内寄公干”(即内阁)和“内寄都制司”两个机构,分别负责宫廷档案的归类、整理和管理。
同时雇佣大量专门的官员来处理档案事务,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性。
其次,雍正皇帝大力推行实行分类编目的方法。
他命令将宫廷档案按照不同的性质和内容进行分类,如祭祀、礼仪、国家政务、夺嫡、封赐等等,使得档案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和检索性。
同时他还规定了一系列的编目规则和标准,确保档案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三,雍正皇帝注重档案的保存和利用。
他提出了“尽材而为审理之”的思想,要求对于档案的评审和筛选要严格把关,确保档案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同时鼓励对于档案进行研究和利用,不断总结经验,为治国理政提供参考和依据。
雍正皇帝的宫廷档案管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朝的治理能力。
他通过对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有效地掌握了国家的历史和现状,为国家政务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他的研究也确保了宫廷档案的完整性和保存性,使得后世的历史学者和研究者可以借助这些档案进行深入的研究。
然而,尽管雍正皇帝对宫廷档案管理的研究有着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战乱的影响,许多宫廷档案在近代的时候遭到了破坏和丢失。
目前,我们对于清代宫廷档案的了解主要依靠一些残存的史料和文献。
因此,对于雍正皇帝与宫廷档案管理的研究,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探索的地方。
总的来说,清朝雍正皇帝对于宫廷档案管理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作。
档案管理制度历史沿革

一、引言档案是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
档案管理制度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销毁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理的制度。
本文将简要回顾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以期为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二、档案管理制度的历史沿革1. 古代档案管理制度我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那时,国家机关、诸侯国和私人纷纷设立档案机构,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
如《周礼》记载:“内史掌文书,外史掌策书,御史掌记事。
”这表明当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1)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对档案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分类,设立了国家档案馆,实行了严格的档案管理制度。
汉代继承了秦朝的档案管理制度,并进一步完善了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南朝宋、齐、梁、陈等政权纷纷设立史馆,负责编纂史书和整理档案。
北朝时期,设立了国史馆,对档案进行了统一管理。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设立了国史馆,负责编纂国史和整理档案。
此外,还设立了秘书省、中书省等机构,对档案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管。
2. 近代档案管理制度近代以来,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受到了西方档案管理思想的影响,逐步走向现代化。
(1)清朝末年:清朝末年,我国开始引进西方档案管理理念,设立了档案机构,如《大清会典》规定:“设立国史馆,掌编纂国史及档案事务。
”这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2)民国时期:民国时期,我国档案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档案法》,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进行了规范。
此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逐渐走向法制化。
(3)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56年,我国颁布了《档案法》,标志着我国档案管理制度进入法制化、规范化阶段。
谈清代军机处的档案管理工作

谈清代军机处的档案管理工作作者:王越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5期摘要:清代档案是反映我国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社会历史状况的重要史料,是我国历史上封建政权遗留下来的档案中数量最多的部分。
清王朝非常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使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档案工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其中以军机处的档案管理最能体现清王朝的档案管理特色,最具创新性。
了解军机处的沿革、职掌与其档案管理情况,对于我们研究清代历史与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有关资料对清代军机处档案管理制度作以浅析。
关键词:军机处档案档案管理制度清代的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初年,是辅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最为重要的机构。
军机处的设立不仅沟通了君臣上下的联系,提高了办事效率,而且削弱了内阁权利,强化了皇权政治。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军机处档案管理制度呈现出专业性的特色,提高了档案的调阅效率,创新了档案的保存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的利用价值,使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档案工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清代军机处的历史沿革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 ,设立之初称“军机房” ,雍正初年为办理西北军需而设。
根据清人王昶所著《军机处题名记》所记:“雍正七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的记载,认为始于雍正七年,因西北两路用兵初设“军机房” 。
十年改为军机处。
十三年八月清世宗胤祯去世,清高宗弘历继皇帝位,守丧期间,将军机处改名总理事务处。
乾隆二年(1737),高宗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
高宗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直至宣统三年(1911)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责任内阁”时废止。
在长达180多年的执政史中,军机处职掌主要是:掌书谕旨,参赞军国机务,参议重要政务及刑狱;用兵时则考其山川道里、兵马钱粮之数,以备顾问;文武官员的简放、换防、引见、记名、赐与,以及拟定对外藩朝觐者的颁赐等。
军机处的设立使内阁成为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军政大事均归于军机处处理。
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与利用

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与利用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重视。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的官方档案记录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它们的保存和利用对于研究清朝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一、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官方档案经历了许多波折,其中大量档案被损毁或遗失。
例如,在1860年的北京保卫战中,法军焚毁了北京的几乎全部官方档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国家机构和档案馆被摧毁,更有甚者,一些曾经由日本收藏的箱底档案,因为二战中日本方面的战火而遭到毁灭。
因此,许多珍贵的档案资料被永远隔断了历史之门,这也成为史学研究中难以弥补的损失。
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对清朝官方档案进行集中挖掘和整理,以重新探寻那段丰富而复杂的历史。
目前,位于北京的国家档案馆收藏了许多清代官方档案,其中包括《武英殿档案》、《奏议档案》、《内阁大庆档案》等。
其中,《武英殿档案》是清朝时期储存王朝官方文件的主要机构之一,其收藏的文件从康熙年间一直到清朝灭亡的全部历史时期都有记录。
这些档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是许多史学家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二、清朝官方档案的利用清朝官方档案的保存恢复,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这些档案资料包含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细节,例如当时的社会情况、政治制度、法律规定、文化传统等等。
通过对这些档案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过程,挖掘清朝历史文化中的各种源头和内涵,进而更好地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除了史学研究,清朝官方档案的利用还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
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清朝官方档案记录了许多文物的来历和历史演变,这对于文物鉴定、修复和保护非常有帮助。
此外,在最近几年来,大量与家族史研究相关的档案成为热门研究领域。
许多人追根溯源,探查自己家族的历史,而清朝官方档案中的户籍、人口统计、族谱等资料,可以为这些研究者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第七章 清代档案的保存现状

第七章清代档案的保存现状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一、成立: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
下设古物馆、图书馆和总务处等机构。
图书馆下分设图书、文献二部;文献部负责明清档案和历史物品的管理,这就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最早组织。
1927年6月,文献部改称掌故部。
1928年10月,故宫博物院机构调整,改设秘书、总务二处和古物、图书、文献三馆。
掌故部从图书馆分立出来,成为文献馆。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文管会接收了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仍旧。
1951年5月,文献馆改称档案馆。
设馆长一人,副馆长一人。
1955年12月,故宫档案馆移交国家档案局领导,改称第一历史档案馆。
1958年,第一历史档案馆改名为明清档案馆,后来因成立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馆并入,改为明清档案部,到1969年,明清档案部从中央档案馆分出,交故宫博物院领导,仍称明清档案部,1980年,明清档案部又由国家档案局接收,改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设馆长一人,主持全馆工作,副馆长二人,下设四部二室。
二、馆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有明清两朝中央机关和少数地方机关的档案,共74个全宗,1000余万件。
这此馆藏档案中,明朝档案很少,只有三千多件。
主要是天启、崇祯时期的兵部档案,也有少数洪武、永乐、宣德、成化、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时期的档案。
清档:清朝档案占馆藏档案的绝大多数。
从时间上看,包括入关前天命前九年(1607)至宣统三年(1911),以及溥仪退位后于1912至1940年形成的档案。
从所属全宗年,有中央国家机关的档安要,有管理皇族和宫廷事务机关的档案,有军事机构的档安要,有地方机关的档案,也有个人全宗的档案。
各全宗档案数量的多寡极为悬殊,50万件以上的全宗四个,其档案数量占全部馆藏档案的72.44%。
10万至50万件的全宗七个,其档案数量占馆藏总数的20.86%.1万至10万件的全宗十二个,其档案占全部档案的3.66%;万件以下的全宗51个,其档案占馆藏档案的0.92%。
历史档案整理规则

历史档案整理规则
1. 一定要细心啊!就像拼图一样,每一块都要放对地方,你想想,要是把明朝的档案放到清朝那堆里,那不是乱套了嘛!比如把《永乐大典》的残页放到了清代的文献中。
2. 分类要明确呀!不能糊里糊涂的,好比整理衣服,你总不能把冬天的棉袄和夏天的短袖放一起吧?就像不能把军事方面的档案和文化方面的混为一谈。
3. 注意保存环境哟!别让档案受潮、受损啦,它们可都是宝贝呢!这就好像照顾小孩子,得给它们一个舒适的环境,不然那些珍贵的古籍不就毁掉啦?
4. 标记要清楚咧!不然找起来可麻烦了,就跟在迷宫里找出口一样。
比如给每一份档案都写上清晰的编号和关键字。
5. 整理的时候要有耐心呐!不能着急,这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事儿,就像搭积木,要一块一块慢慢来。
要是着急把档案弄乱了可咋办!
6. 定期检查也是必要的呀!就像给车做保养一样,可不能放任不管。
万一有些档案出现问题没及时发现呢?
7. 多人合作要默契哦!大家一起努力,可别一个人闷头干。
这就像踢足球,要团队配合好才能赢呀!互相帮忙检查整理得对不对。
8. 要尊重历史档案呀!它们承载着过去的记忆,可不能随意破坏。
想想看,如果有人不珍惜老照片,那多可惜呀!我们也要好好对待这些档案。
总之,历史档案整理可不是一件小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细心整理,让这些珍贵的资料能够更好地被保存和利用。
11第十一章 明清档案的管理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信 息 管 理 学 系
第三节 明清档案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一、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 思想管理明清档案 由于明清档案具有明显的封建阶级 性,所以在管理明清档案时,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 想,才能正确地认识它,管好它并利用它。 二、保持历史档案的原貌 为了维护明清档案的真实性,在管理工作中应该力求保 持明清档案的历史原貌,维护明清档案本身所固有的次序, 按照文件在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自然联系进行分类管理。 三、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有些已整的档案,如有不便管理和使用的明显缺陷,可 在原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或采用其他方法如通过检索工 具来弥补。 四、管理档案与研究工作结合进行 为不断提高明清档案的管理水平,应加强研究工作。管 理明清档案的研究工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历史档案 管理业务的研究,诸如明清两代的官制、文书制度和历史档案 的收集、整理、保管方法等等;二是结合所管档案的内容,进行 印证历史、考证史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辽 宁 师 范 大 学 信 息 管 理 学 系
档 案 管 理 学 基 础
(三)组成保管单位 明清档案的保管单位有件、卷、册、包、盒等,形 式不一,大小各异。 1949年以前整理的档案,重要的文件都是按件登记, 如诏、诰、敕、硃批奏折、题本等,都是在分类之后, 逐件编号登目。一般文件多采用包或盒。 1949年以后整理的档案,分类之后,多数都组了卷。 立卷是根据不同的文件,灵活地采用问题、文种、作者 、地区、时间收发文机关等不同特征进行的,分“详细 立卷”和“简单立卷”两种。 “详细立卷”卷内文件须逐件摘由、排列编号,并 制有“卷内文件目录”和“备考表”。 “简单立卷” 卷内文件仅排列顺序,另外附一个“ 备考表”就可以了。
档 案 管 理 学 基 础
清代档案格式 -回复

清代档案格式-回复清代档案格式是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工具,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
下面将一步一步地回答这个主题,详细介绍清代档案格式的相关内容。
一、清代档案的特点和分类清代的档案有着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清代档案内容广泛,包含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信息。
其次,清代档案数量庞大,分布广泛。
第三,清代档案保存较好,大量的原始档案得以留存至今。
根据档案的不同性质和用途,清代档案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首先是宮廷檔案,包括皇室家族的日常活动、王朝典礼、宫殿修缮等方面的档案。
其次是行政档案,记录政府行政机构的活动和管理情况。
第三是军事档案,包括官方军事行动、军队编制和军需供应等方面的档案。
还有财政档案,记录国家财政收支、税收情况和银行业务等内容。
此外,还有司法档案、教育文化档案、外交档案等其他类别,涵盖了清代各个领域的重要信息。
二、清代档案的组成和组织结构清代档案通常由多个文件、卷宗或册页组成,分为上、中、下三级。
上级通常是由国家机关或皇室机构组织起草的文件,记录了重要的决策和政策。
中级档案通常是由地方政府或军事机构形成的文件,记录了地方行政和军事活动。
下级档案通常是机关或个人的备忘录、信函、报告和账目等,记录了具体的事件和细节。
清代档案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还会进行细分和分类,以便于归档和检索。
比如,行政档案可以按照地理区域、机构类型和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财政档案可以按照收支类型、账册种类和金额范围进行分类。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清代档案,清朝政府还建立了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和制度。
清代的档案馆分为中央档案馆和地方档案馆两级,中央档案馆负责管理国家级的档案,地方档案馆负责管理地方性的档案。
档案馆不仅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登记和保存,还负责向研究机构和公众提供档案信息和资料。
三、清代档案的价值和利用清代档案是研究清代历史、了解清代社会的重要资源。
它们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和珍贵的原始资料,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清代档案管理制度

清代档案管理制度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档案管理制度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清代,官员们非常重视档案的建立和管理,以确保政务的顺利进行,历史的真实记录,以及国家制度的稳定。
本文将对清代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清代档案的分类和管理在清代,档案按照内容和性质分为官方档案和私家档案两类。
官方档案包括宫廷档案、政府机关档案和军队档案等,由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
私家档案则是指官员个人的档案,包括家谱、书信、日记等,由个人或家族进行管理。
官方档案主要由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机构和地方官署管理。
在中央,六部设有机要司和库房,负责收集、整理和保管档案。
地方官署也设有档案库,负责管理本地区的档案。
档案的管理者需要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确保档案的安全和完整性。
私家档案则由官员个人或家族自行管理。
官员通常会雇佣专人负责管理自己的档案,保证其安全和秩序。
私家档案不仅可以帮助官员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和职业历程,还可以成为研究清代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清代档案的建立和保管清代官员在任职期间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记录,这些文件和记录都会被归入档案中。
在日常工作中,官员会不断产生公文、奏折、备忘录等文件,这些文件在处理完毕后会被整理归档。
另外,官员的个人文件如家谱、书信、日记等也会被归入档案。
档案的保管非常重要,一旦档案丢失或被篡改,将给政务和历史研究带来严重后果。
因此,清代官员在处理档案时会非常谨慎,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例如,档案库的门窗需要加锁,只有授权人员才能进入;档案的整理和归档需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审核。
此外,清代还建立了一套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档案的分类、编号、登记、借阅等。
档案管理者需要按照规定将档案进行分类编目,并在档案上标注编号和日期。
借阅档案需要填写借阅申请表,由管理者审核后才能借阅,并在借阅期限到期后及时归还档案。
三、清代档案的利用和保密清代档案不仅是政府机构管理的工具,也是历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资料。
各朝代档案管理制度

一、引言档案是国家和社会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我国各朝代都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档案管理制度。
本文将从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各朝代的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以期为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借鉴。
二、秦朝档案管理制度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空前重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档案管理制度的建立。
1. 设立档案管理机构:秦朝设立了“尚书省”,负责管理国家档案。
尚书省下设“尚书令”、“尚书左丞”、“尚书右丞”等官员,负责具体档案管理工作。
2. 制定档案分类制度:秦朝将档案分为文书、图籍、律令等类别,便于管理和检索。
3. 规定档案保管期限:秦朝规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为50年,图籍档案的保管期限为100年。
4. 建立档案保密制度:秦朝对档案实行严格保密,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查阅、复制或泄露档案内容。
三、汉朝档案管理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档案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
1. 完善档案管理机构:汉朝在尚书省的基础上,增设了“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进一步强化了档案管理职能。
2. 规范档案管理流程:汉朝规定,档案的收、发、存、查等环节都要有明确的规定,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
3. 重视档案编纂:汉朝重视档案编纂工作,编纂了《汉书》、《汉纪》等历史著作,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档案资料。
四、唐朝档案管理制度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档案管理制度更加成熟。
1. 建立档案管理机构:唐朝在尚书省的基础上,增设了“秘书省”、“史馆”等机构,负责档案管理和编纂历史文献。
2. 制定档案分类制度:唐朝将档案分为文书、图籍、律令、经籍等类别,实现了档案的精细化管理。
3. 实施档案保密制度:唐朝对档案实行严格保密,规定只有皇帝和少数官员才能查阅档案。
4. 强化档案编纂工作:唐朝编纂了《唐书》、《唐会要》等历史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档案资料。
清代档案管理机构与制度考述

皇史宬
各种检索目录,其从“诏书”“、诰命”
清代档案管理机构与制度考述 等诏令文书“,题本”“、奏本”等政务
□ 田建君
பைடு நூலகம்
奏报一直到“揭帖”“、申报”等往来文
书“;丝纶簿”“、上谕簿”等日常档簿,题材多 康熙,流着眼泪说“:皇上怎么这样神明呀!作 这些银两,除了一部分是中央拨付之外,很多
样,内容丰富。比如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在总 为皇子,大阿哥即使剃了我这外国人的胡子 是从各地征调而来,也有商人捐赠的。譬如当
情况进行的详细记载,客观反映了当时地震 载,金川地区位于清代四川的西北部,隶属藏 书。事实上早在入关之前,清廷的臣民上奏文
对当地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严重 族聚居地。乾隆十二年(1747)和乾隆三十六 书就已经仿照明朝做法,不过当时并未作为
影响,以及在地震发生后清廷中央政府和地 年(1771),大小金川共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 正式的制度对外明确宣布而已。据康熙《大清
康熙二十五年(1686)在其担任总管内务府会 时,徐日升听信外边人胡言乱语,认为皇帝的 后,据乾隆十二年(1747)六月纪山上奏“:现
计司郎中一职时发生的事情。当时,有人向朝 病难以治好,就到养心殿大哭,怨恨自己再也 今新旧军需,分头猬集、支用甚繁,川省地处
廷举报不法庄头浮报灾情,曹寅奉命负责查 没有福气辅佐和陪伴康熙,回到家后就很快 边陲,更宜有备无患。”因此,又远从江西和湖
份题本档案,有助于人们对曹寅的官宦生涯 档等)”“、专案档簿(含政务、典礼、皇帝巡幸 并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特别下诏“:该商等
和为人处事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有助于对曹 猎狩等)”一直到“外来文件(按内容可分为 既属踊跃急公,情词恳切,姑允所请,著该督
雪芹文学巨著《红楼梦》中关于清代庄头的日 吏、户、礼、兵、刑、工、洋务七类)”“、军机处舆 将各商捐银数目核定等次,即行咨部,照例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傻我国封建王朝中的最后一个,在吸收了前面历朝历代的统治经验后,清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众多领域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它既是封建王朝中最光辉耀眼的顶点,但同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穷途末路的终结。
清朝前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档案管理体制。
努尔哈赤在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满洲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皇太极即位后,加大了改革力度,1629年设置了文馆,通称“书房”,它的主要职能为记载评述本朝的大事,翻译一些古籍,负责接掌“一应文书”。
1636年,伴随着大清王朝的诞生,皇太极仿照明制改文馆为内三院,即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
内国史院负责撰拟诏令,记注皇帝起居,纂修各朝实录等;内秘书院负责起草对外国书祭文,并录各衙门奏疏/词状;内弘文院掌古今政事得失,颁布制度等。
此外,又设立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和督察院,理藩院。
这便形成了”三院八衙门”一套较完备的(文书)体制。
1644年清军入关后,顺治以三院八衙门为基础,又仿明朝旧制增设了翰林院,詹事府,通政使司,中书科,六科等机构,设立了大理寺,太仆寺,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软天监,国子监等衙署。
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八年,初名“军机房”,两年后改名为办理军机处,它的出现是清朝中枢管理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朝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
有利于君主独裁的发挥,所以其规模也迅速扩大,最终取代了内阁的权力。
清朝的机密要政均由军机处进行办理,成为总揽军国大政的中枢机关。
这时的内阁则成为办理例行政务,颁发文告的机关。
军机处的内部机构分设满屋和汉屋。
其职能傻办理满文和汉文的谕旨,奏折,掌管军机处自身的事务性工作和对外的事物联系,以及档案管理工作等等。
至此,清朝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得到了彻底的巩固,清朝前期一整套健全严密的文书档案工作系统也由此确立。
清朝前期高度集中统一的档案管理体制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体系相适应的。
这种对档案的高度垄断严重限制了档案价值的发挥,档案不能向社会开放,其利用价值仅体现在编史修志或记载本朝代大事记,仅仅是为了统治者服务。
但在这种模式下,使档案得到集中系统的保管,在后来几经社会的动荡变迁,清朝档案仍可以系统的完整保存,为后人对清代档案的开发利用作出巨大贡献。
这套体制在经历了乾隆,嘉庆,道光三代皇帝直到鸦片战争的爆发,终于起了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紧闭的大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开。
清政府腐败无能,节节退让,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政体受到猛烈的冲击,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档案管理体制也随之产生了巨大变化。
1.总理衙门档案机构的产生。
2.近代企业文书档案管理机构的设立。
3.半殖民地文书档案管理机构的出现。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