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内皮素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产生 的效应 约是 E 3的 3 T 0倍 ,它 在 肾脏 主 要 通 过 自分 泌 和旁分 泌发挥 作用 ,导致 肾皮 质和髓 质管 腔 的收 缩 ;肾小球 系膜 细胞 的挛缩 ;促 进细胞 外基 质 的产 生 ;以及抑 制 N 、H O在集 合 管的重 吸收 … 。 a 近年来 许 多 研 究 证 实 肾 脏 多 种 组 织 可 丰 富 地表 达 E T—m N R A、合 成 和分 泌 E T,同时拥 有 E T受体 ,
静脉内皮细胞 ( u E [ u E 肾小球 系膜细 H V ) H V C+
胞 ( MC ]较 之独立 培养 的其 检 测 到 的 内皮素 转 H )
换 酶 I ( n o e n — cnet g e zm ,E E ) ed t l hi o vrn ny e i C 1
mR A和蛋 白水 平 的 显 著 下 降 ,酶 活 性 也 显 著 减 N
c t k n x r s in, i s l e i a c . a d r d ci n b yo i e e p e s o n u i rs s n e n e u t y n t o
polaoe Daee ,20 ;5 ( ) 35— 3 3 i izn. i ts 0 5 4 8 :2 0 2 1 gt b
( 0 7— 8— 0 收稿 ) 20 0 2
rcu t n n a u i r s tn e J B o h m , 2 0 e ri me ta d i s l n e i a c . il s C e 0 6:
2 1 (6 :2 62— 6 1 8 3 ) 60 264
1 Gi a B. Di e o i 7 n Grg ro,Ai iYa — Bo e g s e . Ex e - we o rn as r prs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肾小球内皮细胞的损伤机制研究进展喻信林【摘要】肾小球内皮细胞(Glomerular endothelial cells,GECs)是正常肾脏组织三大主要的肾小球细胞(内皮细胞、足细胞、系膜细胞)之一,能构建肾小球滤过膜,维持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CK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久以来人们研究肾脏疾病多关注于足细胞,而肾小球内皮细胞是被覆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腔侧,是肾小球滤过膜的第一道屏障,不仅与血流直接接触,还参与肾小球选择性滤过.肾小球内皮细胞直接暴露于血液循环,最易受到血液中致病因子的损伤,继而引发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因此本文就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机制做一综述,为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新的思路.【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年(卷),期】2018(036)004【总页数】4页(P463-466)【关键词】内皮细胞;循环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作者】喻信林【作者单位】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 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R361+.3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在CKD发展中的研究尚不多,但已有研究显示,在急性肾损伤时,内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分-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增高,ICAM-1 是一种小分子量的黏附分子,其表达升高主要促进白细胞的黏附和微血栓形成,是内皮细胞活化的标志。

vWF是内皮屏障损伤的标志,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发现,血浆vWF与微量白蛋白尿呈显著正相关,许多研究证实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提示肾脏受损,也是发生全身微血管损伤的线索。

可见内皮细胞损伤是肾脏内微循环紊乱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的损伤引发的细胞因子网络调节紊乱,启动炎症反应,引发肾脏损伤的“瀑布效应”;同时由于内皮细胞损伤所致的微血管丢失导致慢性肾小管间质缺血,缺血是AngⅡ、内皮素-1(ET-1)合成和分泌的强烈刺激剂,二者是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进一步加重间质缺血,肾小管间质和血管的损害又增加了肾小球后的血管阻力,致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进入恶性循环。

慢性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_心钠素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慢性肾病患者血浆内皮素_心钠素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0105 , △△P < 0101
由表 2 可知 ,慢性肾衰组与非慢性肾衰组血中 ET、ANP
作者简介 : 马建伟 , 男 , 1959 年 10 月生 ; 医学硕士 , 副主任医师 ; 研究方向 : 慢性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42 ·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 年第 23 卷
患者 ,随着肾功能减退 ,肾衰程度的加重 , ET、ANP 的水平亦
随之增加 ,提示 ET、ANP 的水平的升高与肾损程度密切相
关 ,其升高可以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 。
本研究结果显示 ,慢性肾病中医不同证型血中 ET 水平
依次是脾肾阳虚 > 肝肾阴虚 > 气阴两虚 > 肺肾气虚 ,各证型
之间统计学分析表明 ,脾肾阳虚型 ET 水平明显高于肺肾气
尤以脾肾阳虚水肿较甚者升高最著 ;阴虚者耗液伤津 ,体内
阴液亏乏 ,水盐代谢相对较轻 ,故而肝肾阴虚 、气阴两虚型
ANP 水平低于脾肾阳虚型 ,说明慢性肾病有阳虚者血中 ANP
水平升高较阴虚者明显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医”同病异证”是
有其微观指标变化的 。因此 ,本研究结果提示 ET、ANP 对慢
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不仅有宏观“病”的效应 ,而且亦有“证”的
所之一[8] 。因此 ,肾脏发生病变时势必影响 ET、ANP 水平 。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中 ET、ANP 水
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 P < 0101) ,说明肾脏受损时血浆
中 ET、ANP 含量是升高的 。ET 升高的原因可能与慢性肾脏
疾病时 ,各种炎症刺激和机械性损伤 ,以及慢性肾病晚期系
关系 。对于慢性肾病时血压与血浆 ANP 关系的报道结果不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标检测与临床意义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标检测与临床意义

04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标检测的
临床应用
指导临床诊断
辅助诊断
通过检测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 标,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 步判断,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 考依据。
鉴别诊断
对于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不同的疾病 ,通过检测血浆内皮素指标,有助于 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可靠性。
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
开发更快速、准确、敏感的检测方法 ,以便更早地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干 预。
研究新的技术手段,如生物传感器、 质谱分析等,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和 灵敏度。
提高临床应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血浆内皮素指标进行标准化和质量 控制,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 性。
VS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以验证血浆内 皮素指标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 用价值。
血浆内皮素与肾脏疾病的关系
总结词
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与肾脏疾病进展相关
详细描述
内皮素在肾脏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肾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在慢性肾脏病患者中,血浆内皮素水平升 高与肾功能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以及肾脏纤维化等进展有关。血液透析患者中,血浆内皮素水平 升高可能加速肾脏疾病的进展,影响透析效果和预后。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 指标检测与临床意义
• 血浆内皮素指标概述 •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标检测方
法 •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标变化与
临床意义 • 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内皮素指标检测的
临床应用 •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01
血浆内皮素指标概述
血浆内皮素的生理作用
调节血管收缩与舒张
参与炎症反应
内皮素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参与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
自动化程度高、检测速度快、准 确性好,但设备成本较高,试剂 成本也相对较高。

内皮素内毒素性肾衰竭

内皮素内毒素性肾衰竭

内皮素与内毒素性肾衰竭【摘要】内皮素(et)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活性物质,内皮素在内毒素性肾衰竭中期重要作用。

因此,拮抗内皮素治疗成为目前急性肾衰竭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内皮素;内毒素;肾衰竭【中图分类号】r69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391-01内皮素(et)是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一种多肽,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血管收缩活性物质。

研究表明:内毒素对离体肾几乎无直接作用,在内毒素血症并发肾功能衰竭中,内皮素起着主要作用。

现就内皮素与内毒素血症性肾功能衰竭的关系综述如下。

目前已知在人体内存在4种异构体,分别是et-1、 et-2 、et-3、et-4。

其中et-1的生物学效应最强。

et-1分子量为2492 da,它们均含有两个二硫键,一个极性环状结构和一个疏水性c端,疏水性c端和环状结构是et家族成员行使生物活性所必需的,而两对二硫键对维持et的高级结构至关重要。

它使得分子弯曲,形成一个双环状结构,是维持et活性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打开两对二硫键后,et的生物活性降低至原来的1/1000[1]。

et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et受体广泛分布在肾、脑、心、肺等脏器的组织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

et受体有两种etar 和etbr,etbr又分为etbr1和etbr2两种,etar与et1、et2有高亲和力,与et3亲和力低,且有高效性、特异性和时间依赖性三个特点[2]。

etbr对三种亚型et具有相同的亲和力。

et在体内降解很快,血清中半衰期1-2分钟,肝、肺、肾是清除et的主要器官。

et-1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对血管和非血管平滑肌的收缩作用,刺激释放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等)及心房利钠肽等。

目前,et发挥效应的机制已清楚。

et与et受体(etr)的结合物首先激活磷脂酶c,水解磷脂酰肌醇,形成1,4,5-三磷酸肌醇和二酰基甘油。

血管活性物质与慢性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血管活性物质与慢性肾脏疾病研究进展
的合 成及 代 谢 密切 相 关 。血 管 活性 物 质 是 一 组 对 血 管 内皮细 胞 、 滑 肌 细 胞 及 肾小 球 系膜 细 胞 等 的功 平
能调 节具 有 重 大影 响 的 物质 。作 用 突 出且 研究 广 泛
A 2 T 受体 , 通过 A 1 T 受体 的信号传递 , 引起血管收 缩 , 激 成 纤 维 细 胞 及 肌 细 胞 增 生 及 活 化 ; 过 刺 通 A 2 体 的信号 传递 , T 受 引起 血管 扩张 及抗 增 生作 用 , 时 增 加 细 胞 凋 亡 。A 同 T1受 体 分 布 极 为 广 泛 , 人 肾小球 及 系膜 细 胞 中 只有 A 受 体 而无 A T1 T2受
体 , A g1在 肾脏 的作 用 主 要 通 过 A 受 体介 导 故 n I T1 完 成 【 。另 外 , n I 刺 激 氧 化 应 激 反 应 , 致 2 ] A g 1也 导
粘 附 分子 、 化 因子 及 细 胞 因子 表达 上调 L 。 趋 3 J 2 An I T  ̄1 g 1与 GF 人体 内几乎 所 有细 胞 都 可 产 生 TG即 , F 以 TG f l 无 活 性 的潜 活 体 ( tn ) 泌 , 存 于 细 胞及 细 胞 外 1 e t分 a 储 基 质表 面 , 过 尚未 完 全 明 了 的机 制 转 化 为 有 活 性 通 的 TG  ̄ J有 活性 的 TG即 是 通 过 二 硫 键 结 合 的 FE ,
维普资讯
医学院学报 2 0 0 2年 第 2 l卷第 3 Nhomakorabea・
l ・ 6l

专家笔谈 ・
血 管 活 性 物 质 与 慢 性 肾脏 疾 病 研 究 进 展
张 道 友
关键 词 肾疾病 ; 内皮 缩血管 肽类 ; 肾素一 管紧 张素系统 血 中图分类 号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1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内皮素(endothelin,ET)是目前已知最强的长效内源性血管收缩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在正常生理活动及某些疾病,尤其是血管病变有关的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迄今为止发现的ET有三种异构体:即ET-1,ET-2和ET-3。

体内多种组织可合成ET,内皮细胞仅产生ET-1,而ET-2主要在肾脏中表达,ET-3主要在神经系统中表达,它们具有很高的同源性,其中以ET-1的作用最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累及全身动脉系统疾病,与一些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如高血压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和周围动脉阻塞综合症等。

在分子水平对AS病变过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新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以阻断和减缓AS的发展。

本文就内皮素-1的分子构成、作用与调节机制,以及在AS病理生理状态下的变化与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内皮素-1的来源与结构Hickey[1]等学者首次发现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种引起血管收缩的肽类物质。

Yanagisawa[2]等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得到ET-1,它是一种由21 个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血管活性多肽。

另两个内皮素亚型ET-2和 ET-3,分别有两个和六个AA残基不同。

近年发现的ET-1(1-31)是内皮素家族的最新成员,其对心血管也具有调节作用[3]。

内皮素由大内皮素 (Big-endothelin)在内皮素转化酶 (ECE)作用下得到。

人ET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已经确定,ET-1基因位于第6 号染色体p22-p24,全长1246 bp,有5 个外显子和4 个内含子;ET-2,ET-3基因分别定位于1 号染色体及20 号染色体,其表达各有不同的组织特异性,如人ET-1基因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而ET-2基因,ET-3基因几乎不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4]。

VEGF对肾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VEGF对肾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VEGF对肾脏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蒋慧;丁国华【摘要】肾脏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肾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由足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在保证肾小球滤过膜结构完整、维持肾小管管周毛细血管网结构与功能稳定、抗间质纤维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与糖尿病肾病及其他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VEGF在肾脏疾病中的表达及调节作用进行综述,为肾脏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年(卷),期】2017(046)011【总页数】4页(P182-185)【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肾脏疾病【作者】蒋慧;丁国华【作者单位】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430060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近年来,全球慢性肾脏病(CKD)发生率逐年攀升,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等疾病后又一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早在2012年,国内一项历时4年的针对中国成年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发生率是10.8%,CKD患者约1.2亿人[1]。

肾脏是机体排泄代谢废物的器官,血液循环流经肾小球,经毛细血管滤过膜结构筛选,排出水分及代谢废物。

肾脏疾病的发生多源于肾小球结构的损伤,尤其是内皮结构的破坏。

目前,许多研究证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通过与受体VEGF-R结合调节血管内皮的生成、增殖、分化和迁移,参与滤过膜结构形成及各个组分间的相互联系,对维持肾脏稳态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目前关于VEGF在肾脏疾病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VEGF最早是由Ferrara从牛垂体滤泡星状细胞培养液中分离纯化而来,由二硫键共价相连的同源二聚体所构成一类糖蛋白[2]。

VEGF属于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超基因家族成员,因其对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和调节意义重大而在各个器官中参与多种生物学效应的发生。

哺乳动物的VEGF家族包含VEGF-A、VEGF-B、VEGF-C、VEGF-D等多种类型,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为VEGF-A,它在胚胎早期的血管生成中不可或缺,无论是VEGF-A纯合子基因敲除小鼠还是杂合子敲除小鼠在胚胎期均不能存活,文中所提VEGF均指此分型。

内皮素及其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内皮素及其在肾脏病中的研究进展

汤归春等㈣发现高血压肾病组血浆 E 一 T
1 较普通高血压组 E — 水平 明显增高 , E 一 有可能参 与 Tl 故 T1
高血压 。 肾损害 的形成和发展 。Srf i等… 道 高血压 常伴 aads 报 i 随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可以使循环 E 一 水 T1 平增加 , E 一 水平的增加更会加重胰岛素抵抗 。有研究表 而 T1 明, 高血压也与 肾脏内 E ~ T l的局部浓度改变有关 , 自发性高 血压 大鼠在出现高血目 发生肾眭髓质E - 水平的下降旧。 T1 A n等【成功复制了肾脏 内皮 素系统组织特异性基 因敲除小 h - 3 1
子一 ( N — 和细菌脂 多糖 (P )  ̄ T F ) L S 等促 进内皮细胞损伤 , 导
致 A F的发生 。通 过分 析人类 脐 静脉 血还 发 现 , 一 R I 1和 L T F 可以刺激 内皮素转换酶和 E 一 的产生[ N一 T1 9 1 。
4 E 与慢 性 肾脏 疾病 (h o i kd e i aeC D ) T c rnc in y s s, K de
展 。 roa 等 E dgn 发现 ,T E A受 体拮 抗 剂 B 一 2 对 S Q 13 D大 鼠缺
现发现 内皮 素家族有 3种异构肽, 分别称之为 内皮素一 1

1、 )内皮 素一 (T 2和内皮素一 (T 3。3种异构肽 中, 2E 一 ) 3E 一 )
E _ 是 最 主 要 的 1 ,也 是 目前认 为 唯一 能 在 人 体 内 以 蛋 Tl 种
应用可能影响 E - T l的降解 , 增加 E 一 的血浆浓度… T1 。
2 E T的 主 要 生物 学 效应
41 T与高血 压 . E E T能广泛地 引起各类 血管平滑肌的收缩 ,且有持续 时 间长 , 不易消退 的特点 , 与血管 紧张素 Ⅱ和去 甲肾上腺素 比 较, 其作用强度分别是 2者的 1 O倍和 10 。目前发现肾脏 0倍

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时期的内皮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慢性肾功能不全不同时期的内皮素水平变化及意义
维普资讯
现代 医药卫生 20 0 2年 第 1 8卷 第 8 期
63 6
慢 性 肾功 能 不 全不 同时期 的 内皮 素水 平变 化及 意 义
重 庆 医科 大 学 第一 医 院
文 章 编 号 :0 9—5 1 ( 0 2 0 —0 6 10 5 9 2 0 } 8 6 3—0 1
E 一1 平 , 将 结 果 报 道 如 下 : T 水 现
1 材 料 、 法 及 研 究 对 象 方 2 结 果
血浆 E — l T 水平 不 同组 问两 两 比较 ( 检验 ) ★P<0 0 ; Q : .5
尿液 水平不 同组 问 比较 ( Q检 验 )P<O O 。 : .5
高 , 我们 的实 验结果 并不一 致 。 验表 明 , RF处于代 偿 和失 与 实 C
代偿 期时 , 者体 内血 、 水平确 实升 高 , 患 尿 但终 末 期时血 、 水 尿
平不 是升 高 , 而是 降低 。其原 因可能为 , 肾脏作 为 E T— l 成 合
和分 泌 的主要 场所 之一 , 小球 内皮 细胞 、 膜细胞 ( 其 系 MC) 上 、 皮 细胞及 某些 节 的肾小 管细胞 都能 合成 和分 泌 ET 1 当肾脏 一 , 病变 处于 终末 期时 , 肾小球 硬化 、 肾小 管 间质纤 维 化 , 上述 正 致
中的生 物学作用 为 : 增加 RV 降低 R PF和 GF 促进 MC增 殖 R, 和细 胞外 基质 ( CM) 成 , 速肾小 球 硬化 的过程 。 E 合 加 因此 , 观察 C RF患者 血 、 E 尿 T变 化情 况 , 深入研 究 C 对 RF病 情慢 性渐 进 性发 展 的机制 有重要 的理论 和实 际意义 。为 此 , 实验 用放 射 本 免疫 分析 法 ( A) RI 测定 了 8 例 CR 8 F患 者及 3 例 正常人 血 、 1 尿

2024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治疗与进展

2024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治疗与进展

2024糖尿病肾脏疾病的治疗与进展糖尿病肾脏疾病(DKD )是糖尿病引起的肾脏损害,是慢性肾脏病(CKD )的主要原因,约40%的2型糖尿病(T2DM )患者和30%的1型糖尿病(TlDM)患者发生DKD ,给患者及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因此,临床迫切需要优化DKD管理流程,探寻针对疾病机制的新疗法, 降低疾病的残留风险,以减缓肾衰竭(KF )的进展,并减少相关的心血管事件风险(CV IDKD管理的循证实践指南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受益于适当的血糖调控、血压控制、血脂管理、营养干预、戒烟和定期锻炼。

DKD患者的亚组受益于其他干预措施,包括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 )抑制剂(RAASi)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药物。

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改变对确保DKD患者可持续的非药物性获益很重要。

尽管在设计和实施随机对照试验(RCT)以评估生活方式改变对临床结果的影响存在一定挑战,但多项观察性研究结果均表明,定期体育活动和均衡饮食可产生更好的临床结果。

KDIGO 2021指南建议未接受透析的DKD患者每日摄入蛋白质0.8 g/kg , DKD 患者透析时每日摄入蛋白质1.0~1.2g∕kg ;建议DKD患者每日钠摄入量<2克。

体育活动被证实对减轻体重、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等有益,DKD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尽管DKD患者常因功能障碍而被限制活动,但鼓励患者进行有规律的、适应性的体育活动可能会产生更好的临床结果。

降脂与无CKD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KD患者心血管风险更高。

DKD患者血脂异常治疗建议与CKD人群相似。

一般情况下,年龄>50岁、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hmin-1√ 1.73m2) -1s血脂异常的患者均应开始进行降脂治疗,包括他汀类药物单用或他汀类药物与依折麦布合用。

对于18~49岁的未透析CKD患者,开始使用降脂药物的时机应结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既往心血管事件史、非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或糖尿病。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

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的防治作用
lk r w h f co- e p e so n c t ed ie g o t a tr 1 x r s in o u ur me a ga el l s n il c l s
[] Dae l i,0 14 (u p1 :2 4 J . i to a 20 , sp )A 6 . bog 4 [ 9]
[0 1]
Rise , Axe D , Fe he M , e a . Efe t f HMG esn R l I nc l t1 i c o Co ed ca e i i tr n xr c lu a marx x r sin A r u ts n bi s o e ta e l r h o ti e p e so
C r , 9 9,2 sp l1 :5 ・5 ae 19 2 (u p ) s6 s9.
[ 3] H uigrRbi ,waa ,G pe ・t eeM. yo es e i r J n -e o }bN oplS ub L s- l t r
1 6 19. 7 .7
[2] A e cnDae s soi i . aae et f yl i ma m r a i t s ao M ngm n o dsp e i i b e A c tn id
i d t wt i ee ( oio ttm n )l . ib ts na us i da ts P sin Sae e t J Da ee l h b t J
参考文 献 : [1] M rn D J ai S it .C r n e p c v so ao ,F z ,Ln n M F ur t  ̄ e t e n o 0 e p i s t sJ . i ua o ,0 0 1 1 2 72 3 t n [ ] C r t n 20 ,0 :0 ・ 1 . a i c i l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颜晓勇;聂永胜;曾远扬;李琮辉【期刊名称】《陕西医学杂志》【年(卷),期】2005(034)003【摘要】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内皮素-1(ET-1)与原发性慢性肾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及其内在联系.方法:正常对照组15例,慢性肾炎38例,根据Ccr将患者分为4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浆与尿中的ADM、ET-1,同时检测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与醛固酮(AL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Ⅳ组血浆ADM显著升高,尿ADM显著降低.血浆ET-1和尿ET-1显著性升高.血浆ADM与血清肌酐(Scr),24h尿蛋白量呈正相关,而与平均动脉压(MAP)、血浆AngⅡ和ALD呈负相关.血浆ET-1与Scr、MAP、AngⅡ和ALD均呈正相关.血浆ADM与血浆ET-1呈正相关.尿ADM与Scr、24h尿蛋白量呈负相关.尿ET-1与24h尿蛋白量、Scr 呈正相关.尿ADM与尿ET-1呈负相关.结论:血浆ADM的升高可能是代偿ET-1升压和促进肾脏纤维化的结果,对肾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DM在肾脏疾病的治疗中可能有重要的前景.检测尿ADM和(或)尿ET-1在一定程度上可判断慢性肾炎的预后和转归.【总页数】3页(P292-294)【作者】颜晓勇;聂永胜;曾远扬;李琮辉【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肾内科,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肾内科,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肾内科,遵义,563003;遵义医学院肾内科,遵义,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内皮素-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颜晓勇;聂永胜;曾远扬;李琮辉2.哮喘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和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仝金斋;张孔;左万里;梁丽萍3.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肾上腺髓质素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聂永胜;雷家琼;孙全林;颜晓勇4.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浆内皮素-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颜晓勇;曾远扬;李琮辉5.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内皮素-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J], 聂永胜;颜晓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皮素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内皮素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nanoparticles for top ical use:drug release p roperties.J Control Re2 lease,2000,66(2~3):11511 D ingler A,B lum R P,N iehus H,et al.Solid li p id nanoparticles (S LN L i popearls)—a phar m aceutical and cos m etic carrier for the ap2 p licati on of vita m in E in der m al p roducts.J M icroencap sul,1999,16(6):75112 刘毅.纳米中药——中药现代化的新思路之一1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7):5913 徐辉碧,杨亚江,杨祥良,等.纳米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3):16114 古宏展.纳米技术与中药现代化.首都医药,2001,8(6):2115 平其能主编.现代药剂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624~62516 杨祥良,徐辉碧,吴继洲,等.基于纳米技术的中药基础问题研究.华中理工大学学报,2000,28(12):10417 林元华.纳米技术——人类的又一次产业革命.国外科技动态, 2000,(1):1118 李泉,曾广赋.纳米粒子.化学通报,1995,(6):2919 张伟,林巍.N P型复合纳米滤膜在抗生素浓缩过程中的应用.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24(2):9内皮素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Ξ马一平(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 300060)摘 要 检索近几年来国内外期刊的相关报道,对内皮素的结构、内皮素受体的生物效应,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以及内皮素相关药物进行总结。

内皮素及相关药物在心血管、肾脏疾病、前列腺疾病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相关药物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阿魏酸钠治疗糖尿病肾病探讨

阿魏酸钠治疗糖尿病肾病探讨

内皮素与糖尿病肾病—内皮素抑制剂周敏摘要:内皮素是主要有血管内皮产生的具有收缩血管作用的生物活性肽,对肾脏的血液动力学、肾小管功能、肾小球细庖增殖与炎症反应有重要调控作用。

参与急、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肾小球炎症与硬化、糖尿病肾病与药物肾毒性的发生与发展。

[1-3]1内皮素对肾脏的生理与病理作用1.1肾脏内皮素的产生与受体:内皮素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M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小分子生物活性多肽,是目前已知的体内作用最强大的时间持久的缩血管物质,是一种内源性损伤因子,在全身血压、局部血管灌注与血管增植等调空中具有重要作用[1-3]。

在许多心、脑、肺、肾和血管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肾髓质内皮素的水平高于肾皮质,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与系膜细胞、肾小球球旁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均能合成内皮素。

在大鼠肾单位中不同部位产生的内皮素-1和内皮素-3不同。

内皮素1见于肾小球与内髓集合管,而内皮素-3主要产生近球小管、直管、皮质集合管,也见于外髓集合管、直观束、肾小球和内髓集合管。

肾小球的内皮素受体多于肾乳头与肾皮质。

内皮素A R主要位于肾小球与肾脏血管系统,内皮素B R位于肾小球与内髓集合管。

肾小球系膜细胞有内皮素A R与内皮素B R两种受体。

此外,侵润于肾小球的单核巨噬细胞也能合成内皮素。

1.2内皮素的血液动力学作用[2-3]给大鼠静脉或肾动脉内注射内皮素,在短暂的全身血管扩X后血管持续收缩,血压升高,肾动脉收缩,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出球小动脉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更显著,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内压升高,超滤系数减少,肾小球滤过率〔GFR〕减少,尿量减少,内皮素可收缩肾小球系膜细胞,使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血小板活化因子拮抗剂〔PAF〕可以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肾脏肥大,基膜增厚,肾小球细膜细胞外间质堆积,导致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或特征性硬化,一般经过10年以上才能完成此演变[1],:2尽管糖尿病肾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明了,但证实有多种血流动力与非血流动力学因素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与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肾疾病的研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肾疾病的研究

血 管 内皮 生长 因子 与 肾疾 病 的研 究
王 俏 ( 综述)杜 勤( , 审校)
( 海 交 通 大 学 医 学 院 附 属第 九人 民 医 院老 年科 , 海 2 0 1) 上 上 00 1 中图 分 类 号 :6 2 R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628 (0 70—160 10 —04 20 )308—3
gna t a r n i t 一 dg m rl c rs v [ K d e t e c v t hb o 1 l e e l oi i v o J . i yI , i o i ir a n o us e s n i J n n 2 0 , 8 3 :2 9 12 0 0 5 ( ) 1 1—2 7. [9 Bngi CmaD, f 日 . eort t eeet f ot p - 1] ei o Mal n A, R, R npo ci fc ne o e v oc m
[ 1 王 蜂 , 敏 . 啡 酸 、 魏 酸 : 的 非 肽 类 内 皮 素 拮 抗 剂 [ ] 中 2] 刘 咖 阿 新 J. 国 临 床药 理 学 与治 疗 学 ,99,()8 —2 19 4 2 :59 . [2 陈辉 珍 , 均 明 . 魏 酸 钠 与 肾 间 质 纤 维 化 关 系 的 探 讨 [] 中 2] 樊 阿 J. 药新 药 与 临床 药 理 ,0 3 1( )3335 20 ,45 :5—5 . 收稿 日期 :0 60.0 修 回 日期 :061—7 20.63 20-21
维普资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6 ・ 8
医学 综 述 20 07年 2月 第 1 第 3期 3卷
Mei l eai le Fb2O ,o. ' O3 dc cpt a ,e O 7 V1 aR ut N .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清前胶原肽相关性研究

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清前胶原肽相关性研究

P 0 5) a d P I P ( = . 4 < .5). C n o tns l e n t td a o i v or l in( = 6 7. <. 0 n IN I r O5 ,P 00 - 9 P I Pa d P l INP c ne t as d mo s ae s i c r a o r O 2 I o r p te e t -
CrtCaeM e ,0 43 ()6 7 6 2 i r d2 0 ,28 : 3 ~1 4 . 1
7沈 洪. 危 重病 人 预后 指 标 的 量化 性 评 价 . 对 中华 急诊 医 学杂
志 , 0 ,1 1: - 5 2 2 1 () 4 6 0 6
参考文献
1静芬, 陈水红, 羊木 英, 急诊 分诊 创伤评 估法应 用研 究. 等. 中华 急
c n clr l A l ia t a MA,0 03 38 : 9 7 6 i iJ 2 1 , () 3 ~ 4 0 7
5 l i  ̄ E, g y n H a t d ,t 1Eal g a~dr ce t r p Z ve k N n e B, vs S e a . r a y o l ie t d he a y
ppie( C et d PI P) a dsrm pool e p n et rc l gnt eⅢ N. r n l e t e( l a y t mia p pi PNNP) lv l adter l i l inf a c e e d ees n i ci c g icn ei t h n as i nh
型前胶原 氨基端肽 ( mNP)含量 的变化及 临床意 义。方法 P 采用放射 免疫分析法 分别测定 8 例C 患者血 浆E - 、 4 RF T 1 PI P c 和P mNP 量 ,同时测定血 清肌酐 ( c )、肌酐 清除率 ( c ),并 取3 例 同期住 院的无 肾功能损伤 患者 ( 含 Sr Cr 0 对

尿毒症及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TXB_2和6-酮-PGF_(1α)的观察

尿毒症及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TXB_2和6-酮-PGF_(1α)的观察

尿毒症及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TXB_2和6-酮-
PGF_(1α)的观察
李卫;李嘉强
【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年(卷),期】1996(3)1
【摘要】尿毒症及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TXB_2和6-酮-PGF_(1α)的观察李卫,李嘉强内皮素(ET)是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强缩血管多肽,在许多伴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内皮素与慢性肾脏疾病的关系受到重视。

廿二烷酸性...
【总页数】2页(P46-47)
【关键词】尿毒症;肝肾综合征;内皮素;TXB2;PGF1α
【作者】李卫;李嘉强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第二纺织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2;R695
【相关文献】
1.尿毒症及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浆内皮素、TXB2和6-酮-PGF1α的观察 [J], 李卫;李嘉强
2.吲达帕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组织6-酮-PGF_(1α)、PGE_2、PGF_(2α)合成及对血浆 TXB_2的影响 [J], 严晓伟;游凯;芮茗;方圻
3.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浆TXB_2、6-酮-PGF_(1α)及vWF的变化 [J], 黄智铭;韩清锡;林秀英;胡滨
4.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TXB_2和6-酮-PGF_(lα)含量的观察 [J], 秦美玉
5.PGE_1治疗流行性出血热临床疗效评价及患者血浆TXB_2和6-酮-PGF_(1α)的动态观察 [J], 陈林;王其南;湛取鼎;李崇智;曾凡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内皮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内皮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内皮素测定及临床意义
段绍斌;刘伏友;彭佑铭;罗季安;龚厚胜
【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
【年(卷),期】1999(000)001
【摘要】@@ 研究表明,多种肾脏疾病和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可能与肾脏合成和分泌内皮素(ET-1)有关[1].作者等测定18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尿ET含量,结果报道如下.
【总页数】1页(P24)
【作者】段绍斌;刘伏友;彭佑铭;罗季安;龚厚胜
【作者单位】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沙,410011;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沙,410011;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沙,410011;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长沙,410011;湖南省新化县第二人民医院,新化,417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
【相关文献】
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尿纤维结合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J], 刘虹;刘瑞洪;夏运成;许向青
2.测定Ⅱ型糖尿病患者尿内皮素排泄的临床意义 [J], 叶山东;杨秀芳
3.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唐志利
4.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唐志利
5.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及尿IL-8、IL-13水平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J], 胡昭;江蓓;郭齐;时庆;李爱菊;岳少恒;李宪花;杨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素与肾脏疾病研究进展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610041) 庄 斌 综述 屈燧林 审校摘 要 内皮素(ET)是一种调节肾脏功能的生物活性肽,它可以由多种肾脏细胞产生,并与之结合,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

目前对内皮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由此进一步阐明肾脏疾病的机理,探求新的治疗途径,本文将对这方面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关键词 内皮素 肾脏 受体 拮抗剂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Y anagisawa于1988年发现的,它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在很多肾脏疾病的起源上起着重要作用。

ET及其在疾病中的生理病理作用,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开始逐步明晰,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在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和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并由此进一步阐明疾病的发病机理,探求新的治疗途径。

1 ET的特点1.1 ET的结构ET家族成员都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其结构中有两对链内二硫键,但此二硫键对于ET缩血管活性的表达并不是必需的[1]。

目前发现人及哺乳动物体内有ET21、ET22、ET23,它们的结构及功能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同的ET在基因定位、组织表达、前体原及前体的氨基酸组成及其与受体的结合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1.2 ET的合成ET21是存在于肾脏的ET主要形式,人类ET21的基因由很多转录因子调控,TPA和Ionomysin可以迅速上调ET21前体(pp ET21)的mRNA。

pp ET21mRNA极不稳定,寿命很短,半衰期大约15分钟,且其半衰期不受TPA和Ionomysin影响。

这表明人类内皮细胞ET21的产生是可以通过细胞内信号传递系统调节转录基因来进行控制[2]。

人类ET21mRNA翻译为一212氨基酸多肽,又被二元内肽酶分开产生38氨基酸多肽,即大ET21。

大ET21在细胞内和细胞外被ET转换酶转换为成熟的ET21。

近来证实ET转换酶有两种:ECE21和ECE22。

ECE21适合于中性环境,而ECE22在酸性环境(pH5.5)具有活性。

ECE21定位于细胞膜上,既可转化内源性的大ET21,又可转化外源性的大ET21;ECE22在高尔基体内将内源性的大ET21转化为ET21[3]。

1.3 ET的清除ET能迅速地被肺、肝、肾从循环中清除。

肾中有多种ET 降解酶,这些蛋白酶与脑磷脂酶相关,适应酸性pH环境,不能被金属蛋白酶抑制,其性质尚未完全清楚[8]。

ET的B受体在ET的清除过程中可能也起到重要作用。

1.4 ET受体所有哺乳动物的内皮素受体都起源于两个分离基因。

人类A受体(ET A R)包含427个氨基酸,对三种ET的结合能力为ET1>ET2>ET3。

人类B受体(ET B R)包含442个氨基酸,对所有ET的结合能力相同。

药理学研究表明,ET B R可能存在亚类。

另有第三种受体ETAX,是在有爪蟾蜍(Xenopus Laevis)卵母细胞的卵泡膜上发现的[4]。

所在类型的ET受体都属于G蛋白结合受体超家族。

ET21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特点引人关注,因为它通常可以延长生物学效应。

这种效应与它们的不可逆结合有部分相关。

2 ET与肾脏ET可以由多种肾脏细胞产生,并与之结合,主要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产生生物学效应。

目前发现肾脏血管比其它部位的血管对ET21缩血管效应的敏感性强,这种独特的敏感性可能与ET21受体密集地集中于肾脏阻抗性血管的血管平滑肌上有关,此外肾血管能产生大量丰富的ET21,局部地作用以调节肾血流(RBF)和肾小球滤过率(GFR)。

2.1 ET在肾脏的产生和调节绝大部分ET21是由肾小球的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释放的,并作用于血管平滑肌。

多种因素可以调节内皮细胞释放ET21。

增加ET21释放的因素包括:①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钙离子的动员和内皮细胞内的蛋白激酶C的激活调节ET前体原mRNA的表达;②蛋白激酶C的激活导致c2J un蛋白的合成和迅速去磷酸化,继而c2J un蛋白与TPA反应性成分的结合力增加,使ET前体原mRNA的表达增加;③内皮细胞中ET21的释放要受细胞内Ca2+的释放和Ca2+2钙调素复合体的调控[5];④82Epi2前列腺素F2α,在氧化剂损伤时可能有助于ET21水平的增高[6];⑤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ET合成和释放的关系,目前尚有争议,有实验表明EPO通过钙的调节而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合成ET,引起高血压,但也有研究并未证实这一观察[6]。

而激活c GMP和NO的因素,如扩血管物质、抗凝物质(肝素、缓激肽、PGE2、PGI2、NO、心钠素)等可以抑制内皮细胞产生ET21。

另外,持续高水平的切应力可以抑制内皮细胞ET21的释放,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低水平的切应力激活P KC,而持续高水平的切应力c GMP,说明切应力程度和持续时间是细胞反应的重要因素[8]。

3 ET拮抗剂、ECE抑制剂及其研究进展4712000年第20卷4期3.1 ET拮抗剂、ECE抑制剂目前已发现一系列肽类和非肽类ET拮抗剂,按照其阻断受体分为非选择性和选择性两类。

选择性拮抗剂对ET A R和ET B R都有拮抗作用,如L749,329、TA K2044、Ro4622005等;非选择性拮抗只对ET A R或ET B R有拮抗作用,如BQ2123、A127722、BMS182874等只作用于ET A R,而BQ2788等只作用于ET B R。

ECE抑制剂,如磷酸阿米酮、FR901533等通过抑制ET 转换酶,阻断大ET21转换为成熟ET21。

ECE21和ECE22均可被磷酸阿米酮抑制,ECE22对其的敏感度较ECE21高250倍;但被FR901533抑制的水平无差别。

这些药物的使用仍限于实验室阶段,为揭示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手段,而非选择性拮抗剂已开始进行临床应用研究[3,9]。

3.2 ET拮抗剂、ECE抑制剂在肾脏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中的进展从前期临床研究、健康志愿者和有限的试验病人中得到的资料可以表明,ET21拮抗剂在多种肾脏疾病都有潜在的临床效果[10]。

同种肾移植后的鼠给予小剂量CsA,用ET A R拮抗剂LU35252处理后,并不改变其收缩压和舒张压,但几乎可以完全避免慢性移植肾病[11]。

实验性肾动脉狭窄的鼠,持续给予ET A R拮抗剂LU127043,不能改变血浆肾素活性和高血压发生的时间,但可以减轻左心室肥大[12]。

在慢性心衰病人,ET A R拮抗剂对全身和肾血管的扩血管效应较ECE抑制剂强,但ECE抑制剂可减少那些激活程度与慢性心衰的严重程度呈比例的神经体液因子的分泌[13]。

3.2.1 缺血性肾衰 ET介导了缺血引起的急性肾功衰。

试验表明,在缺血性肾衰初期,血浆肌酐水平增高,ET21基因表达上调。

在肾缺血发生后,ECE抑制剂磷酸阿米酮可以抑制肾小管钠的丢失,减少蛋白尿,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ET受体拮抗剂能减少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并降低纤维母细胞的胶原Ⅳ的聚集;细胞凋亡减少,而细胞增殖增加[14]。

但是,也有人认为,在缺血性肾衰时肾小球ET受体数量和亲和性无改变,这就不支持增加的肾小球ET在缺血性肾衰时改变肾血流动力学的作用。

因此是否对这种患者用ET受体拮抗剂或ECE抑制剂仍有争议。

3.2.2 中毒性肾损害 ET21在中毒相关性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ET拮抗剂及ECE抑制剂在其治疗上也就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3.2.2.1 环孢霉素(CsA) ET介导了CsA诱导的急性肾血管收缩。

CsA在30~60分钟内迅速增加pp ET21mRNA在肾小球的表达而使血浆ET21水平升高。

继后在注射后6小时出现ECE21、ET A R和ET B RmRNA表达下降,注射后24小时血清肌酐升高,ECE21mRNA的表达在所有肾单位中均出现下调,在肾小球和髓质中蛋白质也下调[15]。

Cavarape等的实验也表明[16],注射CsA可导致一过性的平均脉压(MAP)升高和持续性的肾小球血流量(G BF)的下降,这是由于弓动脉和叶间动脉近段的收缩。

给予选择性的ET A R拮抗剂BQ2123,可降低MAP,增加G BF,扩张肾小球前血管;而给予非选择性拮抗剂PD145065,也可降低MAP,但也降低G BF,收缩大的肾小球前血管。

由此说明CsA对肾的缩血管效应是ET在大的肾小球前血管产生而介导的,可以通过阻断ET A R而得到避免,而阻断ET B R并不能减轻CsA的作用。

3.2.2.2 放射造影剂 放射造影剂肾病是以急性肾灌注下降为特征的。

早期的研究表明造影剂可以刺激内皮细胞释放ET2 1,主要由ET A R介导了ET所致的肾功能改变。

使用高选择性的ET A R拮抗剂可以显著地抑制由造影剂引起的肾灌注下降、肾滤过率下降和髓质肾小管升支的坏死[17]。

3.2.2.3 细菌毒素 革兰氏阴性杆败菌血症和内毒素血症造成组织血管扩张和肾血管收缩,导致败血症性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内毒素的脂多糖直接刺激内皮细胞释放ET21,并增加肾组织的ET21水平。

试验表明,注射脂多糖可以引起平均动脉压、动脉血pH、动脉血氧分压、肾血流、肌酐清除率、尿量、尿渗透压的降低。

无论是否使用非选择性ET受体拮抗剂(TA K2 044),血浆ET21水平均有明显升高。

如在注射脂多糖之前给予TA K2044,并不影响脂多糖诱发的低血压,但可以避免代谢性酸中毒和低氧血症,改善脂多糖所致的肾血流、肌酐清除率、尿量、尿渗透压的降低。

而单独给予TA K2044时并不出现这些改变。

这表明ET21在内毒素血症所伴发的肾血流动力学和肾机能损害中起重要作用,ET受体拮抗剂有助于治疗内毒素血症的急性肾功衰[18]。

3.2.3 伴有细胞增生和/或基质堆积的肾小球疾病 ET21除影响肾血流动力学之外,还刺激过度的细胞增生和/或细胞外基质形成。

诸多证据表明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的起病与ET21有关:①在实验动物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肾脏pp ET21的mRNA 在疾病诱发后6天发生表达上调,恰与系膜细胞增生、巨噬细胞浸润至肾小球以及肾小球PD GF B链mRNA表达增加的时间一致[19];②ET21是一个很强的丝裂原,在体内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介导很多细胞因子的促细胞增生效应[20];③ET受体拮抗剂在实验动物的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中使系膜细胞增生减低[19]。

ET21也有助于细胞外基质成分的过度堆积纤维化。

它能增加肾脏细胞纤维素和胶原的合成,升高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的水平,促进刺激基质堆积的细胞因子的释放。

ET21受体拮抗剂可以减少肾小球肾炎实验动物模型的基质堆积。

另外还发现对糖尿病缓慢给予ET受体拮抗剂能降低肾小球胶原、层粘连蛋白、TNF2α、TGF2β、PD GF、F GF的mRNA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