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20年高考历史高频考点复习讲义——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测试内容近五年来考查频率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2012(1),2014(1),2015(1),2016(1)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2013(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2012(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2014(36)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2013(6)1.了解西周的建立西周建立,周武王、周公两次推行分封制。
(关注时间)中国早期政治制度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西周通过分封制管理国家,周王把土地和人口,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建立诸侯国(鲁、齐、燕、宋等),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体现出分封制下地方具有较大的独立自主性,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与秦以后的中央集权制度区分)。
诸侯对天子承担缴纳贡物、军事保卫、服从命令等义务,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
古文献中的“封建”即分封。
礼乐制度是封建等级化的表现。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楚王问鼎”则说明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是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注意嫡庶的区分),有助于解决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等问题产生的矛盾。
由宗法关系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家国同构),大宗享有政治特权,并统治宗族成员。
宗法观念影响深远(如尊宗敬祖、家谱、宗族意识等)。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如占卜);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如宗法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如分封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了解秦的统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实力日益强大。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了解秦朝的中央官制秦朝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历史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件
思维启迪 下面是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据此我们可以获取 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划分大宗和小宗的依据是血缘关系的亲疏及嫡庶之别;宗法制的核心 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名师引领 对于宗法制及其对现代社会影响的考查,试题形式不外乎有 以下几种:追根溯源、家谱、祭祀、宗族、祠堂、认祖归宗等。凡读到 有关以上几种信息的情境材料时,其正确选项大都与宗法制有关。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郡县制形成了⑥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的形式
作用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⑦ 官僚政治 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对中央加强 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名师点拨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 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 易混辨析 “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的区别
(2)史料2表述了中国古代怎样的婚姻观念?春秋时期秦晋两国世为婚 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请结合 相关史实,指出秦燕、鲁宋、晋燕是否可以通婚。 提示 同姓不婚。鲁晋不通婚,说明鲁晋同姓,和燕一样都是姬姓贵 族。而秦、宋为异姓。故秦燕、鲁宋可以通婚,晋燕不可以通婚。
(3)结合所学知识和史料3,概括宗法制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提示 ①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具有严格的大宗、小宗之别,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宗法等级。 ③与分封制密切相关,是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及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20年高考历史艺体生文化课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1商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概览】第1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考纲要求】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①商朝的政治制度及特点;②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和作用;③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及特点;②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构成及特点;③郡县制的运作及影响;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考点1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基础落实】一商朝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1)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2)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
2.政治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3.行政管理(1)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
(2)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西周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
2.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
3.内容(1)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核心内容:土地和人民。
(3)诸侯义务: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4)诸侯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可以再分封,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4.影响(1)积极性: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局限性:受封的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内容(1)分为大宗和小宗,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3)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5.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考点深化】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36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史料对唐军与薛举作战记 载的共性——唐军“败绩”,故 C 项正确。A 项“皇帝”与材 料“秦王”不符,排除;四则材料中仅有一则提到刘文静,并 且其身份是将领而不是主帅,B 项不准确,排除;四则材料中 只有一则指出作战失败是由于唐太宗生病,但这一记载在其他 三则材料中并未出现,排除 D 项。 【答案】 C
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系的成长
思 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 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
想 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 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
文 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 了科学的发展,反封建的民主
化 围内传播
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对点训练] 1.(2019·周口调研)有学者认为,秦朝开创的中央集 权制度,既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对前代政治制度的 继承和发展。这里的“继承和发展”主要体现在( )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皇帝制度与公卿制度相互制约 C.郡县制与封国制的有机统一 D.皇位继承与“家天下”的政治原则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 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 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 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 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栏目 导引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史学界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是否开明及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论争 [观点一] 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是否开明的观 点 材料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 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 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
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难点梳理】一、知识要点:★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总结
(2)经济上:“贫不必不富”。魏晋南北朝时期,自 然经济色彩浓重。中唐前后,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时至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商品经济竞争性强, 胜负盈亏难料。营利者往往“累千金之得,以求田问 舍”。政治权力往往向经济力量屈服,宋朝政府不得不 减少对土地买卖的限制和干预。土地作为商品较多地 进入流通领域,土地所有权转换频率明显加快,以致 “庄田置后频移主”。
2.通过史料分析,可以明确宋代社会流动趋势增大,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治上:“贱不必不贵”。魏晋南北朝时期,门 阀士族往往世代为官。这种状况到唐代没有根本性改 变。宋代“朝廷无世臣”“无百年之家”,士庶界限趋 于消解,官民之别可以转化。
宋代由贱而贵与由贵而贱的两种现象均较为常见。 宋代政治上的社会流动,与科举改革关系极大。和唐代 不尽相同,宋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考诸试篇”, 采取弥封、誊录等措施,平民子弟进仕的可能性增大。
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与“不变”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
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 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 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原则仍可 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 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监察制度
中央:御史大夫掌管监察 地方:汉武帝将全国分为 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代 表中央监察地方及诸侯
朝代
两汉
魏晋 南北
朝
选官制度
察举制 ①西汉开始,东汉末年 衰落 ②地方以品行为依据向 中央举荐
九品中正制 依品行、 门第等分九等,作为中 央选官依据
监察制度
中央:东汉设御史台 地方: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 成地方行政区
2016-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训练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20年】1.(2020·新课标I)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
故选D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
故选B。
3.(2020·新课标Ⅱ)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体现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主题不符,D项错误。
2020版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难点突破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难点突破含解析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作为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军政机构,其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的设立( )A.完善了地方监察体制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C.改变了中央行政体制D.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奴儿干都司是明朝设置的管辖边疆地区的机构,不是地方监察机构,故A项错误;它的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奴儿干都司是中央在地方设置的机构,没有改变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它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不是缓解中央和地方的对立,故D项错误。
2.“周王拥有的最高权力因宗法分封而兴,亦因之而衰。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分封制度乃是对于宗法王权的一个制约因素。
”材料意在说明周代( )A.君主权力受到宗法关系限制B.血缘关系对贵族政治的制约C.家国一体政治架构开始形成D.宗法分封对王权的双重影响【答案】D3.战国时期,在众多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上的不再是拥有封地的世袭领主贵族,而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
这说明战国时期( )A.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 B.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C.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 D.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世袭贵族特权已被废除”不符合史实,项;“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与材料信息“由君主任命、领取俸禄、可随时罢免的国家官吏”不A排除.项;据材料可知诸侯国中居于行政位置的C符,排除B项;“任人唯贤取代任人唯亲”与材料不符,排除正确。
是国家官吏,可见政权形式凸显君主集权,故D.清代有科举功名者服饰不同于常人:秀才在冠帽上别一枚纯银簪;举人或进士则戴纯金簪;进士出4)身的官员擢升到高级官位时,他的金簪会添上花纹,镶嵌珍珠、宝石。
这反映出清代(.科举制度造成社会等级森严A .理学思想决定社会价值取向B .科举出身者具有荣耀的地位C D.社会阶层固化削弱思想活力C【答案】)根据以下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5.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
2020年高考历史热点单元突破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
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使皇权受到制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
A.沿用九品中正制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
C.存留察举制痕迹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答案】C
【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
A.君主专制的加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监察制度的削弱D.防范官员的腐败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1_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单元综合提升_含答案
单元综合提升专题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确立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5.加强:北宋时期,在中央,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深化理解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
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皇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
(2)加强思想控制。
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
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
(4)注重官吏的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掌握;隋唐及之后实行的科举考试,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在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3.隋唐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唐朝中书省与元朝中书省的职能相似。( × ) 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 政令;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时尚书省负责执行决议。 (2)元朝的行省制与秦朝郡县制不同。( √ ) 提示:郡县是地方机构,郡县长官是地方官员。中央政令直达郡 县,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形象地表示:中央→郡→县,直线行 政。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行省行使 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是分区统治,不是直线统治。 (3)汉代刺史与宋代通判具有相似性。( √ ) 提示:最初汉代刺史的权力和地位低于郡守,但却代表中央巡查 地方,而且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上下贯通,预防 和惩治腐败。北宋监察地方的行政官员是通判,其官阶地位低于知 州,但却代表中央监察地方,直接对中央负责,因此通判与刺史同样 具有“位卑而权重”的特点。
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延 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操纵六部。地方废行省、分设三 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在思想上加强 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为皇帝的忠顺 奴仆。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 政治制度的畸变。除此之外,还实行特务统治,镇压人民、监视官 吏。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都由 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 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 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此外,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 制;实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3.汉朝政治的突出特点 (1)“汉承秦制”: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继承了秦始皇开创的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略有损益。主要表现为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 监察制度、官吏选任制度、法律制度、赋税制度、官吏管理制度 等,维护了秦汉“大一统”局面。 (2)布衣将相: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 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 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3)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帝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 西汉出现了吕后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 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2020年高考复习历史专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 (2016·南京)明朝《虎墩崔氏族谱》“族约”载:“立族长,立族正、族副, 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 会,叙伦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唐代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草拟
皇 帝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核
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 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 礼部 礼仪、科举 兵部 军政 刑部 刑狱 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等
藩镇≠藩镇割据
05 第5讲 宋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皇帝
枢密院 三司使 政事堂 户部 盐铁 度支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考大纲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朝代更替
中国历史年代发展顺序
01 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第1讲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代政治制度 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地位: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 制度:出现公共权力;实行王位世袭制。 特点: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03 最高统治集团尚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真题演练
(2014课标Ⅱ,24,4分)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 国贵族按“周礼”行 事,学说统一的“雅 言”,促进了各地文 化的整合。周代的 “雅言”最早应起源 于现在的( )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 (2013课标Ⅰ,24,4分)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 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 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 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中说:“宗,尊祖庙也。
”这说明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宗教信仰B.财产制度C.血缘关系D.地域联系2.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追尊秦庄襄王,并通过营建极庙、陵墓、刻碑等措施反复强调其“始皇”的身份,将自己置于“帝者之祖”的位置。
其主要目的是( )A.恢复周朝的宗法制度B.强化政权的合法性C.消除前朝的政治影响D.开创新的皇帝制度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B.颁布“推恩令”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4.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
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
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
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
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
明宣宗这一做法在当时最可能是为了()A.提高官员素质B.牵制内阁权力C.减少决策失误D.完善办事程序5.近年来,福建和台湾两岸的中华儿女定期进行祭拜“妈祖”的大型民间活动。
“妈祖”文化现象与宗法制有密切联系,在宗法制中,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 ( )A.家族等级关系B.政治隶属关系C.家族血缘关系D.既有家族血缘等级关系,又有政治隶属关系6.(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中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
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
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
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
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
”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7.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
2020版高考历史复习课件: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
高频视角
易错考点
4.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 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与宰相地位相似。( × ) 提示: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其权限大小取决于皇帝;军 机处是皇帝命令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内阁首辅 和军机大臣不具备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 质意义上的宰相。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时空坐标
高频视角
易错考点
时空坐标
高频视角
易错考点
时空坐标
高频)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人的姓,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许、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有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 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2.宗法制蕴含的历史文化 (1)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影响 了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 庙的建立;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 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思想观念:形成“忠”“孝”等伦理观念;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 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宗族和睦等社会公德;同时也形成了男 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
时空坐标
高频视角
易错考点
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明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束了延 续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皇帝直接操纵六部。地方废行省、分设三 司,分掌地方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在思想上加强 专制统治,实行八股取士,使考中做官的知识分子成为皇帝的忠顺 奴仆。后来设置的内阁,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封建 政治制度的畸变。除此之外,还实行特务统治,镇压人民、监视官 吏。 (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军机大臣都由 皇帝钦定,品级不高,他们跪受笔录,承旨办事,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 皇帝手中。清代设立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 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此外,清朝还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 制;实行密折制,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高考历史热点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战国时期起源(1)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国家大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里。
(2)商鞅变法时,秦国采取废分封、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
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
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
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2020届高考历史课标版二轮专题课件: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干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2018课标Ⅱ,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 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 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皇权加强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清朝 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国家大事的决策机构。南书房:康熙时为了对抗议政王大臣会 议设立。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大臣只能跪受笔录,非法定机构,没有决策权,君主 专制达到顶峰
阻碍了科技的进步芽的 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答案 D 与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方式相比,父死子继更加注重血缘关系的 亲疏远近,因此材料信息反映出西周血缘纽带关系的强化,故D项正确。西周 的王位继承注重血缘而非德行,与禅让制无关,故A项错误。西周时尚未建立 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与君主的寿命长短无关,故C项错 误。
2.(2019福建泉州一模)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 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 继承制”。这反映了( B )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C.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保障 D.王位继承的“优胜劣汰”原则
2.(2019课标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 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件人民版
[跟进题组]
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
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 A.政权借助族权
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
D.社会分工明确
解析: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 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 缘相结合,故 A 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 是封建等级森严,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 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了等级森严, 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 D 项错误。
提示: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于不 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 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
(5)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 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 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 等级差别明显。[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
提示: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率先打破了分封制对墓 葬等级的规定,形成君王墓葬独大的局面,说明秦国率先由分 封体制向集权统治转变。
(6)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 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 婚。[2012·浙江卷]
提示:鲁晋两国都为姬姓封国,根据“同姓不婚”原则, 两国不可通婚;秦国为非姬姓封国,故秦晋可以通婚。
答案: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 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
3.历史遗存——分封制的历史遗存 (1)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 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 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难点梳理】一、知识要点:★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易错易混点:【易错点】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
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而言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指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易混点】1、比较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3、明朝以前,宰相(丞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4、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单元巩固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 )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西周初年”,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但不能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故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需要到秦汉中央集权确立,与材料中“西周初年”不符,故D项错误。
2.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
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
”材料主要说明( )A.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过渡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C.商周嫡长子继承制受到挑战D.宗法制度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答案】D【解析】根据“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可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能解决权力继承问题,有利于政局稳定,故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符合商周史实,故排除。
3.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
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答案】C【解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为孔子,故A项错误;材料“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说明“礼”的传统很久远,但并未提及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对“礼”的重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在敬神”到“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可知礼的重点由神到人的转变,故C项正确;“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反映出礼乐制度强调人们的认同感,并没有反映出维护社会等级,故D项错误。
4.著名学者柏杨提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
”此“组织精神”( )A.能够解决地方无权B.保证了民主决策C.改变不了皇帝专制 D.防止了官员腐败【答案】C【解析】材料论述的是“秦政府的组织精神”,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秦政府“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但皇帝拥有决定所有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不能保证民主决策,故B项错误;秦朝的分权是维护皇权独尊,最后集权于皇帝,本质上是皇帝的专制独裁,故C项正确;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腐败,但“防止了官员腐败”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5.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具备了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向单一制中央集权模式转型的客观条件。
这里的“客观条件”最主要是指( )A.分封制的瓦解,郡县制的形成B.宗法制的瓦解,皇帝制度确立C.分封制的瓦解,实施郡国并行D.秦灭六国后,实行三公九卿制【答案】A【解析】分封制的瓦解使中国的国家结构体系逐渐脱离“三代”时期多元化的联邦治理模式,而郡县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模式的形成,故A项正确。
6.秦朝《置吏律》中规定:官府的主管官员,由此官府调往彼官府,只许其只身前往,不准把原任官府的官吏,任用为新任官府的官吏。
该规定是为了( )A.规范官府人员任用程序 B.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C.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 D.减少政府官员的数量【答案】B【解析】材料是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官员任用程序无关,故A项错误;官员调任不允许带原有官吏,这样可以防止官员势力坐大形成利益集团,从而可以防范官员的职务犯罪,故B项正确;材料中对官员调任的规定与强化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对官员数量进行减少,故D项错误。
7.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
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
这种做法( )A.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使皇权受到制约【答案】A【解析】由材料“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可知,通过内朝牵制外朝,使相权受到了制约,故A 项正确;B项是唐末五代的政治特点,故B项错误;C项是宋朝政治的特点之一,故C项错误;题干中举措加强了皇权,故D项错误。
8.唐代的取士原则事实上兼顾着士人的平日才学与科场表现,有时主考官还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 )A.沿用九品中正制 B.录取限制较为苛刻C.存留察举制痕迹 D.考试程序趋向公正【答案】C【解析】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与材料中“派专人采访举子在社会上的才德声望,制成名录以供录取时参考”相符,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9.(2018·贵州联考)西汉时,形成了内朝的尚书组织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务及分工又相互制约的双轨行政管理体制制度;明朝时形成了内阁制度,尤其是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权倾朝野。
这些制度的形成主要说明了(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中央集权的加强C.监察制度的削弱 D.防范官员的腐败【答案】A【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汉设置内外朝制度,明朝时期设置内阁,主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不是中央和地方,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制度,故C 项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君主对相权的控制,不是防范官员的腐败,故D项错误。
10.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异族征服了我们,跨驾在我们头上。
……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
所以连地方政事,也由中央政府最高领袖来亲自统治。
”钱穆评价的最可能是( ) A.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B.元朝的行省制度C.明朝的内阁制度 D.清朝的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地方政事”等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管理制度。
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故A项错误;行省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命,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与材料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明朝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C项错误;清朝的军机处属于中央机构,故D项错误。
11.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
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答案】C【解析】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