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滑坡、崩塌多发区概述

各区概况分述如下:

1 横断山区

本区指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区。出露地层主要是古老的变质岩、碎屑岩、燕山期花岗岩和新生

代喷出岩。岩体破碎,风化强烈,风化带厚度一般都在30 米以上。沿三江发育三大活动性断裂带。晚新生

代以来,新构造活动动强烈,火山喷发频繁,地震接连不断。自1400年以来,发生5级以上地震50 余次,5 级以下的小震几乎天天都有。地形切割强烈、陡坡发育,梅里雪山主峰为6740 米,而怒江谷地高程850 米。本区年总降水量1300 —1800 毫米,多暴雨和较长时间的持续降雨过程。

区内滑坡、崩塌点( 约 200 余处 )分布密集,呈带状沿“三江”分布,危害甚大。如原碧江县城旁侧有两处大

滑坡,使县城受到滑坡危害,经济损失近亿元,又无合适城址可迁,因此该县建制被撤销。六库地段,面

积 8 平方公里,有滑坡灾害点 3 处。其中,贵家坟滑坡 ( 怒江西岸 )属堆积层滑坡,体积 252 万立方米, 1976 年

复活滑动,已对东岸的六库镇形成潜在威胁。

整体看来,本区的滑坡、崩塌主要受构造和地震的控制,而暴雨又是直接的重要诱发因子。因此,要特别

注意研究灾害性天气 ( 如特大暴雨 ) 对滑坡、崩塌灾害的诱发作用。

Ⅱ 黄土高原区

在华北、西北黄土高原,连续地分布着面积达43 万平方公里的厚层黄土。在黄土堆积的第四纪时期,由于

地壳运动和气候的干湿变化,大约从中更新世开始,曾多次出现过沉积间断,并于间断面上形成多层倾斜

不一、厚度不同的古土壤层。全新世以来,在整个黄土地区由于地壳的振荡性上升运动和频繁的地震活动,

使黄土继续遭受侵蚀破坏,促使黄土沟谷进一步加深,被纵横沟谷分割的塬、梁、峁形态坦步缩小,在沟

谷下游切入下伏基岩达数十米。这样,加大了黄土边坡的天然坡度和边坡土体的临空高度,为黄土滑坡、崩

塌的形成和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和岩性条件。尤其是当冲沟切割至基岩后,一遇暴雨或其它诱发

作用,很容易产生滑坡、崩塌。这类滑坡的典型实例有甘肃洒勒山滑坡(1983 年 3 月 7 日)、宝鸡卧龙寺滑坡(1958 年 8 月 18 日)等。另一类滑坡是滑动面在黄土层中,或沿古土壤层、砂层顶、底板滑动。这类滑

坡颇多,其规模一般较前一类要小。1920 年 12 月 16 日海原一固原8.5 级强震,一举诱发了657 处滑坡、崩塌,伤亡惨重。这些滑坡、崩塌多属后一类。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发育有黄土滑坡23 处,岩质滑坡 175 处。关中盆地周缘的黄土滑坡密集成带状分布,年年发生;沿渭河修建的陇海铁路宝鸡—天水段仅滑坡、崩塌就有 200 余处,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铁路的安全和运营,被称为“发炎的盲肠”。特别是在丰水年和暴雨季节,经常中断运输[4] 。属于频次较高的多发区。

Ⅲ 川北陕南山区

本区广泛发育分布的残、坡积层、崩积层,沿其下伏的基岩顶面 (常有薄层粘土层 ) ,很容易产生滑坡,而且这种滑

坡对暴雨特别敏感。陕南、川北广大山区自 1981 年以来,气候异常,多降灾害性暴雨,因此近 10 年来滑坡、崩塌

连续不断。同时,这种堆积层的滑坡几乎都与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有关。如在坡地 (25 °以上的 ) 垦荒、种植,在坡脚开挖等。略阳发电厂建于山前,受到几个堆积层滑坡危害,就是典型的例子。

四川南江县白梅垭在暴雨中发生滑坡,后转化为泥石流,造成重大伤亡。

本区分布较广的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灰黑色碳质千枚岩、千枚岩、碳质板岩为主。岩石破

碎,遇水易于软化,在暴雨诱发下,很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有大量的顺层滑坡,也有很多沿缓倾节理面

发生的切层滑坡。如陕南略阳、勉县和宁强三县地区,仅1981 年 8 月 21 日由于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产生降雨型滑坡、崩塌近万起,给宝成铁路和当地人民带来的很大的灾难。仅宝鸡—广元段,滑坡、崩塌就有

100 多处,而修建之前,该段只有 40 多处。本区滑坡、崩塌的活动,除受断裂构造、暴雨影响之外,人为活动是

个重要因素。由于人为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几乎年年发生,给铁路运输和人身安全带来危害。

Ⅳ川西北龙门山地区

本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地带,属中高山区。地形切割强烈,山脉呈北东走向,河流多与之垂直,峡谷发

育。地质构造上属华夏系北东向龙门山褶皱断裂带,地震活动频繁而强烈,既是历史上的老地震区,又是现

今地震活动区。上述地质环境易于促使滑坡、崩塌形成。由于地形高耸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阻挡来自东南

方向的雨锋西上,容易形成雨区,多暴雨,更易诱发滑坡、崩塌。滑坡、崩塌主要沿着岷江、嘉陵

江、大渡河、青衣江、涪江两岸发育,也沿龙门山断裂带密集分布。譬如有名的“雨城”雅安市西北7 公里的陆王沟、干溪沟于1979 年暴发滑坡—泥石流,使多云、七盘两乡的17 个村、 4 个工厂和一些街道受害,

冲毁农田 840 亩,毁坏房屋361 间,死亡牲畜412 头,直接损失达数百万元,并使青衣江河床淤高近 3 米

[22]。该区岷江上游茂汶至汶川一带,发育一套志留纪—泥盆纪浅变质岩系,以千枚岩为主,往往形成滑坡、

崩塌。 1982 年 6 月 8 日,暴雨诱发的岷江周仓坪滑坡再次滑动,即属此类岩质滑坡。

由于本区为龙门山强震带,因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不仅数量多,而且非常典型。有名的迭溪地震(1933

年 8 月 25 日, 7 级) 诱发滑坡、崩塌数以百计,其中最大滑坡的体积达 1.5 亿立方米,使千年迭溪古城毁

于一旦。这次滑坡在岷江中筑起的三道高约百米的堆石坝,又于同年10 月 25 日溃决, 40 米高的洪峰倾泻

而下,两岸村落被冲毁殆尽,伤亡数百人。近期的松潘地震(1976 年 8 月 23 日, 7.2 级) 诱发滑坡、崩塌

130 余处①。可见地震对滑坡、崩塌的诱发作用在本区十分明显。

Ⅴ 金沙江中下游河谷地区

本区为金沙江中、下游,河谷断面呈“V”型,岸坡陡峻。出露震旦纪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古生代和中生代碳

酸盐岩与碎屑岩。断裂发育,沿岸崩塌主要发生在坚硬的碳酸盐岩与厚层砂岩组成的斜坡地段,而滑坡主要发

育在碎屑岩风化带和松软岩、土中。

另外,本区的巧家—东川、绥江—永善分属强震带,烈度Ⅵ—Ⅸ度,也常常诱发滑坡、崩塌。如1974 年 5

月 11 日发生的永善—大关 7.1 级地震,触发崩塌39 处,滑坡 28 处。

攀枝花市—宜宾市江段长782 公里,经调查发现有崩塌465 处,滑坡212 处,泥石流258 处,线密度为

0.33 处 / 公里。其形成与河流侧蚀冲刷、地震诱发密切相关。滑坡、崩塌、泥石流堆积物入江后,多形成

险滩、暗礁,已成为金沙江通航的障碍。

该段河谷右岸,滑坡、崩塌特别发育,主要集中于四个地带,即:龙川江滑坡、泥石流发育带,普渡河崩

塌发育带,小江流域地带及金沙江沿岸地带。其发生频率较高,危害也严重。

Ⅵ 川滇南北向条带状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