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高考诗歌鉴赏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原文及翻译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宋代〕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译文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用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
”
飞红:落花。
把花卜归期:用花瓣的数目,占卜丈夫归来的日期。
觑:细看,斜视。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①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②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注释】①宝钗分:指情人分手时用女方头上金钗擘为两股以赠别。
古代多有这种做法。
宋以前诗中屡见,南宋时犹盛行。
桃叶渡:在今江苏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传说东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曾在此渡水,献之作《桃叶词》送之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该地因此得名。
这里借指情人分别之地。
南浦:南朝江淹《别赋》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句子,后以之泛指分别之地。
②觑(qu去):斜视。
花卜归期:以所簪花瓣的数目来预卜离人的归期。
【译文】摘下发髻上的宝钗分作两股,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别在桃叶古渡,那分手的地方景色多么凄暗,垂柳笼罩着重重的烟雾,从那天起我就害怕登上高楼,因为十有九天都风狂雨怒。
满眼是纷纷飘落的红白花片,看上去真叫人万分悲苦。
这种残败的情景无人来管,更有谁来把黄莺的啼叫给我劝住?我斜眼看着鬓边戴的花朵,把它取下来数数花瓣的数目。
用花瓣来测定他的归期,才把花插回,不放心又取下来重数。
夜深了,我在昏暗的灯下躺进罗帐,睡梦中都在泣不成声地哭诉:“春天啊,都因为你的到来,给我也带来了忧愁满腹。
现在你回到什么地方去了,却不懂得把愁带回原处!”【集评】宋·刘克庄:“雍陶《送春》诗云:‘今日己从愁里去,明年莫更共愁来。
’稼轩词云:‘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和愁将去’。
虽用前语,而反胜之”。
(《后村诗话》前集卷一)宋·陈鹄:“余谓后辈作词,无非前人已道底句,特善能转换尔。
……辛幼安词:‘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人皆以为佳。
不知赵德庄《鹊桥仙》词云:‘春愁元是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
盖德庄又本李汉老《杨花》词:‘蓦地便和春,带将归去’。
辛弃疾《祝英台近》赏析
⾟弃疾《祝英台近》赏析⾟弃疾《祝英台近》赏析祝英台近⾟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九风⾬。
断肠⽚⽚飞红,都⽆⼈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简析 这是⼀⾸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的经历来看,这⾸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引起的悲痛。
上⽚写⾏⼈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衬托悲苦的⼼情。
中⼆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引起的⼼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爱惜,莺声鸣啭,⽆⼈劝阻,由此⽽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写盼归的急切⼼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归期的神态来刻画⼥主⼈公的⼼理活动。
中⼆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物⼼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主⼈公盼望丈夫早⽇归来的焦急⼼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般常⽤的即景抒情的⼿法,⽽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物的内⼼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归期,才簪⼜重数。
"出现在读者⾯前的这位⼥主⼈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瓣⼀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情,便跃然纸上,甚⾄连这位⼥主⼈公的焦急⼼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
其⼆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般的"怨春"更加深⼊⼀层。
通过梦中语,还进⼀步说明"花⼘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灵上的某种安慰,并⾮有确实的凭据。
反过来,这"梦中? quot;⼜进⼀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
在结构上,结尾⼜密切照应开篇,因与情⼈分别时是"烟柳暗南浦"的春天,所以说"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带去!" 这⾸词通过⼉⼥之情,寄托了家国之愁。
作者满腹的怨恨,却不说破。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2)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2)原文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作者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作者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讲解】世谓稼轩之词豪,激扬奋厉自然是辛词的主调,然而辛词中的清秀婉丽之作同样耐人寻味,它们就象莽莽青山峻岩上的小花,更为青山凭添了几分妩媚,这首《祝英台近晚春》便是其间娇艳欲滴的一朵。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相思的词作。
词以忆昔开篇,化用前人意,女主人公追忆当年烟柳水滨,分钗留别的情景。
宝钗分,古代女子有分钗赠别的俗,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杜牧《送人》:明镜半边钗一股,此生何处不相逢。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据《五行志》载,曾为晋王献之与妾作别的地方,而桃叶渡泛指与恋人分别的处。
接下来提到的南浦,也泛指送别之处,《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词中此句意思是说送别的地方已绿树成荫,点明别时已是晚春时节,加之烟柳迷朦之景更衬托出悲伤的情绪。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赏析《祝英台近》辛弃疾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愁带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却是与他纵横郁勃的豪放词迥然异趣的。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桃叶渡口,我和她分钗别离,河岸边烟雾茫茫,柳荫幽暗浓密。
发端三句巧妙地化用前人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
“宝钗分”,前人每以分钗作为别时留赠之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蒙之景。
三句中连用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融会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凄苦怅惘的心境。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五句是说,我真怕登上高楼凭倚,十天倒有九天风雨凄凄。
飞红片片令我悲伤,却全然没有人理,更有谁劝住黄莺,不要一声声催芳春归去。
自与亲人分袂以后,恰值雨横风狂,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观睹。
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
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敏感到莺啼则春将归去,显示春归的莺啼更有谁劝止得来?这里的“更”字也下得好。
“都无人管”与“更谁劝”,进一步渲染了怨春怀人之情。
过片笔触一转,由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转为描摹情态。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换头三句是说,对镜斜看我鬓边的花朵,试数花瓣把他的归期占卜,才把花儿插上鬓发摘下又重新再数。
这三句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惟妙惟肖。
一个“觑”字,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懒的神情,分明可见。
“试把”两句是觑的结果。
鬓边的花朵使她产生出一丝侥幸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
明知占卜并不足信,而又“才簪又重数”。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
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5篇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
后被主和派排挤,退隐山居。
1207年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词风“激昂豪迈,风流豪放”,代表着南宋豪放词的最高成就。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辛弃疾高考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满江红·点火樱桃词牌名:满江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点火樱桃,照一架、荼蘼如雪。
春正好,见龙孙穿破,紫苔苍壁。
乳燕引雏飞力弱,流莺唤友娇声怯。
问春归、不肯带愁归,肠千结。
层楼望,春山叠;家何在?烟波隔。
把古今遗恨,向他谁说?蝴蝶不传千里梦,子规叫断三更月。
听声声、枕上劝人归,归难得。
《满江红·点火樱桃》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创作曲达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此词的上片描写景物时,并没有摄取那些与愁苦情绪相对应的落花飞絮,斜风细雨等物象,而是以春末时节极富生命力的物象为主。
下片中词人将春愁转为乡愁,又转为古今之遗愁。
明写作者暮春时分的乡愁,又暗写了志士寂寞和国愁等丰富感情。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又淋漓尽致。
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牌名:木兰花慢|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
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
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
中国古典诗词研读之祝英台近晚春【宋】辛弃疾
【注释】
春景,抒写伤离恨别之情。下片着意写人。分写醒时与梦中, 表现了盼归念远之情。花卜归期,音问难通;梦中 哽咽,相思不已。 春带愁来,却未将愁归去。词中托物起兴,通过春 意阑珊、闺怨别情,表达作者对 国事的深切关怀与忧虑。全词千回百折,委婉含蓄, 悱恻缠绵,细腻传神而余韵悠长。 显示出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祝英台近 晚春 宝钗分, 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分为两股,情 桃叶渡, 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宝 烟柳暗南浦。 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怕上层楼,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 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 指男女送别之处。 都无人管,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 倩谁唤流莺声住?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鬓边觑, ⑤觑(qù):细看,斜视。这三句是说细看鬓边的 试把花卜心期, 花儿,拿下来数花片以卜归期, 才簪又重数。 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 罗帐灯昏, 呜咽梦中语: 是他春带愁来, 【评解】 春归何处? 却不解将愁归去? 这首词,作者借“闺怨”以抒情怀。上片着意描绘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全诗
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祝
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1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赏析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
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
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
闺怨以抒其志乎!”。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原文、赏析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祝英台近·晚春》
原文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创作背景:
译文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离别时的场景,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用古代爱情故事中的意象,点明了离别之地。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写出了女子对上层楼的恐惧,以及因为风雨而更加烦闷的心情。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描绘了暮春时节的景色,花瓣飘落,黄莺啼叫,更增添了女子的忧愁。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和心理,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通过描写女子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爱情的期待和不安。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描写了女子在梦中的呓语,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无奈和怨恨。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表达,展现了女子的相思之苦和离愁别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执着和对人生的感慨。
词中的意象丰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意象丰富:词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宝钗分”“桃叶渡”“南浦”“飞红”“啼莺”“罗帐”等,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浓郁的氛围,也表达了女子的情感和心境。
- 情感真挚:词中表达的情感真挚深沉,如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对别离的思念、对时光的感慨等,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语言优美:词的语言优美流畅,如“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等,对仗工整,富有韵律美。
- 结构严谨:词的结构严谨,上阕着重写景,下阕着重抒情,两者相互呼应,使词的主题更加鲜明。
《祝英台近·晚春》是一首情感真挚、艺术精湛的词作,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坛的经典之作。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审美赏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审美赏析《祝英台近》是词牌名,又名《月底修箫谱》。
始见《东坡乐府》,元高词入“越调”,大概是唐宋以来民间流传歌曲。
此调宛转凄抑,犹可想见旧曲遗音。
七十七字,上片三仄韵,下片片四仄韵。
忌用入声部韵。
辛弃疾这首《祝英台近·晚春》抒发了闺中少妇“惜春怀人”的缠绵悱恻之情,写得词丽情柔,妩媚风流。
在风格上,与辛弃疾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体现出辛弃疾词作的另一种风格。
全词如下: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词以忆昔开篇,闺中少妇(主人公)回忆了那时“分钗留别”的情景。
上片写道:“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首句“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意味着夫妇离别之意。
次句“桃叶渡”。
“桃花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往往指男女送别之处。
第三句“烟柳暗南浦”,“柳烟”即是说,柳叶茂密,如烟气笼罩一样。
“南浦”即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比如,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这句的意思是说,我们别在桃叶渡口离,将宝钗分为两截,那时南浦烟雾笼罩着垂柳,十分凄凉。
这里,不但照应了词题中的“晚春”,也追忆与情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
接着写道:“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在古代,登楼望远,望远怀乡思人。
从常理来说,“登楼”是闺中少妇所期望的。
比如,温庭筠的《望江南》中写道:“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而辛弃疾笔下的闺中少妇却“怕上层楼”。
为什么呢?原来是“十日九风雨”(即几乎是天天都是风雨)。
这样“断肠片片飞红”,“断肠”即指伤心到了极点,已经达到肝肠寸断的地步。
“飞红”即飞花、暗示了暮春的来临。
“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样“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就是来“救”),又有谁能“劝啼莺声住”?这里,道出了自己“怕”的原因,即怕见风雨送春,怕见片片飞红,更怕听到莺的叫声。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祝英台近--晚春宋辛弃疾宝钗分 [59] ,桃叶渡 [60] ,烟柳暗南浦 [61] 。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 [62] 。
试把花卜心期 [63] ,才簪又重数 [64] 。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65] 。
注释:[59]宝钗分:钗分两股,情侣分别时各执其一。
[60]桃叶渡:桃叶已渡江北去。
晋王献之爱妾名桃叶,尝过江,献之临渡口歌以送之。
[61]南浦:送别之所。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之如何。
”[62]觑:斜视,偷看。
[63]花卜心期:用花瓣多少数目来占卜意中人的归期。
[64]才簪又重数:才把花插向鬓边,又拿下来重数。
[65]将:带。
译文:在桃叶渡口,我们分钗别离,南浦烟柳黯淡,一片凄迷。
从此,我最怕登楼,在十日九风雨的天气。
黄莺不住地呜叫,催落飞红满天,也没有人去理会!更不用说去劝劝黄莺:别再啼!看着鬓边戴的花,取下来仔细端详,用花瓣推算归期。
刚戴到头上,又取下重新数一数,这样才心里满意。
昏暗的灯光下,还记得梦中哽咽自语: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去?评析:词写晚春的别情,实则托意闺人,以抒其政治上的苦闷,温柔绮丽,一片凄迷。
与其“海棠花下去年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临江仙》),可谓同其芊婉,正承焘先生《论稼轩词》所云“偶能侧媚亦移情”也。
为稼轩词中别调。
建章千门,非一匠所能尽也。
“断肠”三句,以“都”“更”两字带转,一层深似一层,故作“痴语”,而愈见情深。
“试把”两句,刻画心理活动,细微入妙。
“是他春带愁来”以下各句,回环荡漾,波谲云诡,见出用笔之奇妙。
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生于汴京沦陷后的金占领区。
绍兴三十一年(1161),山东人民起义抗金,他集合二千人,投农民领袖耿京,留为掌书记。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是怎样的呢?辛弃疾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深受人们的喜爱。
辛弃疾也是一位性格非常豪爽的人,所以他的词作都透露着豪迈的风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赏析一这是一首描写离别相思的词篇。
如果我们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他一生的经历来看,这首词很可能寄托了作者由于祖国长期遭受分裂、不得统一而引起的悲痛。
上片写行人去后的凄凉。
开篇三句点明别时的节气,衬托悲苦的心情。
中二句写别后的思念与由此而引起的心绪。
"断肠"三句写春去花落,无人爱惜,莺声鸣啭,无人劝阻,由此而更增添她的愁苦。
下片写盼归的急切心情。
换头三句通过占卜归期的神态来刻画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中二句写梦中相思之情。
末三句以怨春作结。
这首词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一是善于通过动作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词中侧重于描写女主人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焦急心情,在写法上,作者舍弃了一般常用的即景抒情的手法,而是通过动作的某些细节来突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出现在读者面前的这位女主人公,把刚刚插在鬓边的鲜花重新摘下来,,一瓣一瓣地从头细数,忐忑不安的心情,便跃然纸上,甚至连这位女主人公的焦急心情也活灵活现了。
这是其一。
其二是通过梦中的呓语来表示对春天的怨恨。
这就比一般的"怨春"更加深入一层。
通过梦中语,还进一步说明"花卜归期"只不过暂时取得心灵上的某种安慰,并非有确实的凭据。
反过来,这"梦中?quot;又进一步烘托出盼归之情的急切。
南宋-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原文、译文及注释
南宋-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
南宋-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翻译: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
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
却不解、带将愁去。
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
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
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飞红:落花。
觑:细看,斜视。
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古诗词PPT
第二部分
诗词 内容
二 诗词内容
祝英台近·晚春
作者: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 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 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二 诗词内容
注释
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 一股为纪念。宝 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 如之何。” ④飞红:落花。 ⑤觑:细看,斜视。
二 诗词内容
不久,宋孝宗即位,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 耻的锐气,重用主战派人士张浚,进行宋室南渡以来的第一次主动 北伐(参见词条“隆兴北伐”),在取得一系列胜利后,由于主将 之间的嫉功害能,导致符离大败,随后金宋签订“隆兴和议”。
在此情况下,主和派势力又占了上风,但二十六岁的辛弃疾不 为所动,向宋孝宗上《美芹十论》(又称《御戎十论》),客观地 分析了宋金双方的形势,提出了周密详尽的恢复大计和克敌制胜的 战略战术。
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 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正是这种豪 情壮志的写照。辛弃疾和陈亮这次会晤,瓢泉共酌,鹅湖同游,长 歌相答,极论世事,逗留弥旬乃别,成为文坛佳话。
四 诗人典故
剑指山河志未酬
在南宋朝廷中,辛弃疾多次上疏请求北伐,但都被主和派所阻 挠。一日,他在皇宫外长跪不起,请求皇帝给予他领兵北伐的机会。 皇帝被他的忠诚和执着所打动,但最终还是因朝中的反对声音而未 能成行。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3)原文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3)原文此外,这首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绾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个怨字,却又笔笔含怨,缠绵凄恻,可见词人写情的高妙。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以柔肠表骏骨,对儿女情长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把握,给人以至真至美的感受,难怪沈谦在《填词杂说》中评道: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也正因为本词写得如此逼真生动,宋人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才附会上了吕婆女事辛稼轩被弃逐的传说。
此外,张炎《词源》认为:辛稼轩《祝英台近》皆景中带情而存骚雅,黄蓼园《蓼园词选》也认为此词必有所托,俞平伯也称它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类词的本意接近,是同一情调,同一抒情手法。
看来历代评家对此词还是相当地关注,然而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实为习见题材,而当时词人开始学习总是以婉约词为范本,辛弃疾自然也脱离不了时代风气,率意挥洒,呈现出这首抒写晚春闺怨的作品也不足为奇,况英雄辛弃疾亦非远离万丈红尘,对世间儿女之情了无牵挂的英雄,故这首词或许就是词人对离别相思之苦的一次深切关照,而其中未必就有所谓的寄托,视为真正的写情之作去欣赏也未尝不可。
联系辛弃疾的思想实际和一生经历,我们只能说,做为词人的情思和英雄的豪气在他身上是相融的,因此情人分离两地相思的愁苦,也自然与祖国分裂不得统一的悲痛相通了,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切只能算作读者生发出来的,而并非作者为了寄托有意而为的。
辛词的风格的确是多样化的,不同的风格又展现着不同的美。
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指出的那样,辛氏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其秾艳绵密,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赏罢这首《祝英台近》,我想这种说法是符合辛词实际的。
【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及习题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翻译及习题《祝英台近·晚春》此词章法绵密,以春归人未还给合上下片,词面上不着一“怨”字,却笔笔含“怨”,欲图弭怨而怨仍萦绕不休,而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宛转的艺术风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英台近·晚春古词相关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祝英台近·晚春》原文宋代: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祝英台近·晚春》译文及注释译文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全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鸢儿将啼声罢休?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注释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飞红:落花。
⑤觑:细看,斜视。
《祝英台近·晚春》习题1.从词风看,这首词应该属于____派。
在通过细节刻画心理方面,本词有两句与唐朝诗人张籍《秋思》中的“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把这两句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全词,简析画线词句的表现手法和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婉约。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祝英台近·晚春宋·辛弃疾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注释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
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
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
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飞红:落花。
⑤觑:细看,斜视。
翻译将宝钗擘为两截,离别在桃叶渡口,南浦暗淡凄凉,烟雾笼罩着垂柳。
我怕登上层层的高楼,十天里有九天风号雨骤。
片片飘飞的花瓣令人断肠悲愁,风雨摧花却没人来救,更有谁劝那黄莺儿将啼声罢休?瞧瞧簪在鬓边的花簇,算算花瓣数目将离人归期预卜,才簪上花簇又摘下重数。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罗帐,梦中悲泣着哽咽难诉:是春天他的到来给我带来忧愁,而今春天又归向何处?却不懂将忧愁带走。
赏析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作者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蒙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宣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鉴赏
古诗鉴赏
0304 1648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这首词是写深闺女子暮春时节,怀人念远、寂寞惆怅的相思之情。
用曲折顿挫的笔法,把执着的思念,表达得深刻细腻、生动传神。
它的风格,在辛词中是别具一格的。
沈谦的《填词杂说》曾说:“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
‘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消意尽,词人伎俩,真不可测。
”其实,既能慷慨纵横,又能昵狎温柔,既擅于豪放,也长于婉约,正是辛弃疾词作风格和题材多样化的大家风度的表现。
只不过这首词作,感情表现得更为细腻罢了。
这是一首具有政治内涵的词作,乃词人假托一个女子叙说伤春和怀念亲人的苦愁,寄寓对祖国长期分裂的悲痛。
《蓼园词选》云:“此必有所托,而借闺怨以抒其志乎!”
上片起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
”写一对情人,在烟雾迷濛的杨柳岸边,情凄意切,不得不分钗赠别的情景。
这向读者暗示:情人离别是痛苦的,那么祖国南北人民长久地分离,人为地隔断来往,不是更为痛苦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家常见的以香草美人作为感情渲泄寄托的一种艺术手法,辛弃疾也继承了这种艺术手法。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
”情人分手后,登楼远眺,怀念离人,已是使人不胜其感情负载了,更何况又总是十日有九日地遇到那风雨晦冥的时节呢?刮风下雨,虽能登楼而不能远望,这是使人痛楚的一个原因;风雨晦冥,大自然的阴冷更加深离人的凄苦情怀,这又是使人痛苦的一个因素。
只此一句话,就有多层涵义,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令人不忍卒读!
“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唤、流莺声住。
”落花不要飘零了吧,啼莺也不要叫唤了吧,但都无法摆脱心中那不绝如缕的忧愁,简直叫人断肠了!这是何等深沉曲折的笔触啊,“都无人”和“更谁唤”,加强了那种寂寞凄清、无处寻求知音的氛围。
辛弃疾南归后,多年流徙不定,报国之志难酬,天涯万里,何处有知音?不正是这种感情吗?
下片,“鬓边觑。
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
”精心选择富有典型意义
的细节,把一个闺中少妇,盼望游子归程的复杂心理状态,活灵活现描绘了出来。
她把头上的花钿取下来,一个花瓣,一个花瓣地细细数过。
她相信自己心中的占卜:一个花瓣代表游子归程的一个日程。
花瓣有数,相信游子归程也有定准,她心里因此得到了满足。
但是,她数过后又戴上,戴上后又不放心,再次取下重数。
这种反复的动作,曲折地表现了闺中少妇那复杂的感情。
“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写她即使昏然入睡之后,还哽咽叨念,春天到来,把忧愁送来了;怎么春天离去,却不把忧愁给带走呢?这也就是说,季节变了,远方的游人啊,怎么还不回来呢?描写思念远人归来之情,真是无以复加了。
把人物感情竟写得如此细腻而缠绵,如同沈谦所形容的,使人“魂销意尽”,艺术的魅力竟是那么强烈!(公保扎西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