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检查
![排粪造影检查](https://img.taocdn.com/s3/m/b2f641913c1ec5da51e270c6.png)
排粪造影检查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是用钡悬液或钡糊进行直肠造影,观察排出过程中肛门、直肠、盆底组织形态变化,判断直肠排空障碍(出口功能性梗阻)原因的影像学检查。
读片测量及正常标准目前测量采用与照片同一放大率的放大尺(可自制)和底边为10cm的角度仪,卢伍华教授研制的排粪桶带有尺标,且透视摄片效果较好,由于个体变异较大,采用的造影方法不同,排粪造影测量标准有异。
北京二龙路医院对120例排粪障碍者进行观测,提出了国人的正常参考值。
(一)肛直角测量肛直角系肛管与缘端直肠形成的夹角,其角度对排粪力的导向,对粪便排出作用力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肛直角在力排时增大,提肛时变小,直接反映了耻骨直肠肌及盆底组织收缩和弛张功能,对诊断耻骨直肠肌失弛缓痉挛肥厚具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二)功能性肛管测量肛管即直肠通向肛缘的一段短通道,由肛周括约肌群包围,平时呈闭合状态。
有解剖肛和外科肛管之分。
所谓功能肛管指排粪过程中显示的影像肛管,静息时肛管上界较易确定,相当于肛直环水平,提肛时肛管向上伸长,力排时肛管功能性变短,所谓变短,即随着粪便泵出,肛管呈漏斗状自上而下扩展,肛管上界随之下移所致。
此时肛管上界较难确定,通常是将漏斗与管形部的移行区定位肛管上界。
肛管的长度变化与其周围括约肌群等盆底组织发育营养及其功能状态相关。
钡糊法检查时显示的肛管宽度相当于排出软便时的表现,对诊断肛管远端扩张不良,尤对内括约肌失弛缓异常肛管狭窄具有可靠诊断价值。
(三)会阴下降度测量力排时会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程度与盆底会阴组织的发育营养和紧张度有关。
目前国内学者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多数学者以耻尾线肛上距为评判标准。
耻尾线肛上距:即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静息时它相当于盆低上界的水平位置,肛管上界与其接近。
力排时随粪便的泵出肛管自上而下呈漏斗状扩展,肛管随之功能性变短增宽,粪便顺利泵出,所谓肛管上界亦随之下移,肛上距增大。
系统认识排粪造影,有效诊断肛肠疾病
![系统认识排粪造影,有效诊断肛肠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cdded237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4b.png)
系统认识排粪造影,有效诊断肛肠疾病排粪造影定义排粪造影(barium defecography,BD)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肛管形态及粘膜像变化,借以了解排粪过程中直肠等排便出口处有无功能及器质性病变。
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排粪造影原理所需设备DS-I型装置a.形似坐便器,坐着舒适b.螺旋杆转动体位方便c.千斤顶调节高低d.上套塑料袋,解决了卫生问题机器设备200毫安以上X光机操作步骤1.钡灌肠:2.检查肛管直肠,灌入300-400ml钡剂达降结肠即可。
同时检查大肠,则需要800~1000ml钡剂。
先查大肠然后作排粪造影。
3.拍片:病员坐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叠显示耻骨联合。
在躯干与下肢(股骨)成钝角的情况下,分别摄取静坐、提肛、初排、力排四张侧位相,正位力排一张相。
主要测量项目1.肛直角:肛管轴线与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
2.耻尾线:耻骨联合与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位置。
3.肛上距:肛管、直肠轴线交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
4.乙耻距:即耻尾线与乙状结肠距。
5.小耻距:即耻尾线与小肠距,线上为负值,线下为正值。
通过肛直角变化诊断疾病肛直角主要随耻骨直肠肌和肛门括约肌的运动发生变化。
静态接近直角(70~140°)力排为钝角( 110~180°)提肛为锐角( 75~80°)盆底痉挛综合症用力排粪时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驰的功能型疾病。
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持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
分度:Ⅰ度-肛直角静坐正常,力排<90°;Ⅱ度 -肛直角静坐、力排均< 90 °;Ⅲ度-肛直角大部< 90 ° 伴PRMI及PD;Ⅳ度-静坐、力排肛直角均< 90 °伴PRMI及PD。
盆底痉挛综合症合并直肠前突则出现“鹅症”。
排粪造影ppt课件
![排粪造影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f42fd44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b.png)
检查用设备:
(1)、坐桶:坐桶很重要,是取的优
质影象的关键因素之一。DS-I型。密度:要 求与臀部组织的透X光性相近,否则摄得片 子中盆底组织结构与盆腔中的结构由于厚度 相差太大而不能同时显示(盆底肛管部分太 黑,暴光过度而不能分辨;或者盆腔部分肠 管太白,暴光不足而显示不清),从而大部 分测量无法进行;高度:应当可调,以适应 不同的病人;排出物的收集:尽可能方便,
清洁。
(2)、机器设备: 焦点:0.6-1.2mm 电压:90-100kv 胶片:10×12inch 在透视下点片,有条件
的可以录象更好。
2.操作步骤
先行钡灌肠,600-800ml钡 剂,一般灌至降结肠如须同时 检查结肠,则适当增加钡剂, 先查结肠后再做排粪造影。拔 肛管时要留少量钡以显示肛管。
我们认为如果兼顾结肠气钡双重造
影和排粪造影时,易造成直肠区集气 影响排粪造影效果,在这种情况下:
1、结肠内注气易少不易多。 2、充分利用体位引流,将钡剂引
流至直肠部。
病人坐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以充分
显示耻骨联合。躯干与下肢成钝角的情况 下,分别摄静坐、提肛、初排和力排时的 直肠侧位象。力排象应包括开始时和最大
映功能状态。
三:排粪造影的测量 和正常值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肛直角(anorecal angle:ARA) 有轴线法和近似轴线法,后者易划且准。
因此只介绍后者。划平行与直肠壶腹部远端 后缘末端在耻骨直肠肌切迹处的平行线。上 述线与肛管轴线的夹角为肛直角。该角反映 盆底肌群特别是耻骨直肠肌的活动情况。 静坐和提肛时耻骨直肠肌处于收缩状态, 故肛直角小,提肛时更小。力排时耻骨 直肠肌放松,肛直角加大。
别:直肠全层套叠者均同时有直肠型腹膜疝。 (盆底疾患的同步排粪造影和腹腔造影)力排相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ae7129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1.png)
(二)几项数据:
1、肛直角:近似于直肠轴线与肛管轴线的夹角,肛直角(ARA)主要反映的是耻骨 直肠肌活动情况,静息和提肛时由于耻骨直肠肌处于收缩状态,所以ARA小,提肛时 最小,力排时该肌放松导致ARA增大。肛直角对诊断耻骨直肠肌肥厚症(PRMH)、 盆底痉挛综合征(SPFS)和肛周疤痕等有较大作用。
排粪造影(defecography, DFG)是 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 “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 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它能显示肛管直 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 上便秘(特别是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诊 断治疗提供依据。
出口梗阻型便秘(也叫直肠性便秘)是指排便出口 附近组织、器官的功能性改变,导致排便困难或羁 留性便秘的一种综合征。以排便困难、排便不尽感、 里急后重、大便干燥或不干燥亦难排出为主症。
(7)直肠外脱垂
直肠外脱垂(ERP)也称直肠脱垂或完全性直肠脱垂,即直 肠脱垂于肛门外,形成大小不等、长度和形态不一的肛门外 脱垂块状物。
(8)骶直分离
骶直分离(S-RS):S3水平处骶直间距>20mm(有的可以>80~90mm, 有的S4水平可以>70mm)且直肠近段向前下移位,折屈成角,乙状结 肠和/或小肠位于骶直间,少数患者乙状结肠和/或小肠包绕直肠近段。 这样异位肠曲将直肠向前推压,影响排粪,如果同时伴有内脏下垂, 则排粪更加困难。这些表现均见于力排片,个别特别严重者,也可见 于静息和提肛相。此外,骶尾骨异常对会阴、盆底功能和排粪均有影 响。骶尾骨过屈(曲率过大)可引起排粪困难,骶骨反屈(曲率为负 数)由于盆底结构紊乱,会阴缺乏依托力,易致会阴下降和内脏下垂, 静息即可见会阴下降。
常见的病因有:直肠无力(直肠前突、直肠内套叠、 会阴下降、直肠外脱垂等)、盆底肌功能不良(耻 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症、内括约肌失弛 缓症等)、肠外梗阻等。本病秘属于盆腔多个脏器的功能性异常,通常X线检 查有气钡双重造影、钡灌肠、瘘管造影等,侧重形态学改变 的检查方法。排粪造影是在患者“排粪”时,观察肛管、直 肠的动态表现,是侧重功能检查的方法。盆腔多重造影是指 膀胱、阴道、盆底、直肠四重造影,其中直肠造影就是在排 粪造影的基础上完成的。所以盆腔造影的核心是排粪造影, 该检查能显示盆腔脏器功能性异常,与钡灌肠、临床指诊、 内镜检查相比,是一种更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治出 口梗阻型便秘等肛肠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https://img.taocdn.com/s3/m/53228d3143323968011c92d1.png)
影像中心
检查方法
检查前准备
前日午后服番泻叶10g。 检查前3小时服少量钡剂,以观察小肠情况。 造影剂 硫酸钡配置4:1。 检查设备 1.坐桶。 2.机器设备要求焦点0.6-1.2mm。 3.数字采集及存储点片系统。
操作步骤
1.逆行灌钡200ml。 2.摄静坐、提肛、强忍、力排图像。注意包括 耻骨联合、骶尾骨。 3.测量:肛直角-110°、肛上距-3.5cm、 乙耻距和小耻距、肛管长度、骶直间距。
9.盆底疝 包括小肠疝,乙状结肠疝等。力排时小肠或乙状结肠疝入 直肠子宫窝,或直肠膀胱窝内即形成本病。有的乙状结肠 或小肠位于会阴皮下形成会阴疝。 10.骶直分离 第3骶椎水平处骶直间距大于20mm。直肠近段向下迂曲 成角。乙状结肠和小肠位于骶直间。这些异位肠曲将直肠 向前推压影响排便。如同时伴有内脏下垂排粪更加困难。 11.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症 本症为一种慢性和非特异性良性疾病,可能与直肠内套叠 和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有关。溃疡多为单发,多位于直肠 前壁套叠和脱垂的顶端形态大小不一,溃疡浅不易发现。 12.内括约肌失弛缓症 在对便秘者的排粪造影过程中,力排后不见排出钡剂,肛 直角、肛上距均属正常范围,无搁架征及其他异常,肛指 诊患者有紧缩感。这种情况国外未见报道,国内有些学者 将该情况称为内括约肌失驰缓症。
二.诊断器质性病变致便秘者 Nhomakorabea1.直肠癌、盆腔肿瘤如畸胎瘤、子宫肌瘤、直 肠其他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对直肠有影 像者均可引起便秘而行排粪造影检查,均可见 相应表现。 2.肛门部手术、会阴部外伤、骶尾骨骨折等, 均可引起便秘。 3.其他 直肠癌根治术加臀大肌成形术或括约 肌间成形术,排粪造影通过静坐、提肛、强忍 和力排各排粪状态的显示,可以判断其控便的 功能,对其作出估价。还有粪石嵌塞也可致便 秘。
专科报道│排粪造影的检查方法及其对便秘的临床意义
![专科报道│排粪造影的检查方法及其对便秘的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07653d0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62.png)
专科报道│排粪造影的检查方法及其对便秘的临床意义
排粪造影的检查方法及其对便秘的临床意义
排粪造影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
它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所谓功能性出口梗阻系指只有在排粪过程中才表现出来的直肠、肛管的一系列功能性异常,包括耻骨直肠肌肥厚、粘连、痉挛,肛管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直肠粘膜脱垂、内套叠,直肠前突,乙状结肠或小肠疝,盆底及会阴下降等,这些功能性异常者应用结肠双对比造影或纤维内镜检查都无所发现。
有些功能性异常虽可经肛门指诊查出,但亦需有经验的专门从事便秘诊治的临床医师进行,且难以表达准确,而一般意义上的肛门指诊则难以察觉。
排粪造影是诊断功能性出口梗阻所致便秘的重要检查手段。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734bb2da300a6c30c229f8b.png)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 张伟
概述
• 20世纪60年代,Phillips和Broden将排粪造影用于 对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70年代后期才 逐步应用于临床。
• 1985年,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开始将• 1990年,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主持的 “全国便秘诊治标准讨论会”上,制订了《便秘 诊治暂行标准》,为国内开展排粪造影的临床应 用和研究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排粪造影测量
• 一、时相名称: • 1、静坐----rest; • 2、提肛----lifting, lift; • 3、强忍----straining,strain; • 4、力排----defecation,def。
• 力排时:肛上距≥31mm,经产妇≥36mm。 多伴有其他异常,又称为会阴下降综合征 (Descending perineum syndrome)。部 分患者可单独出现。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
(anterior mucosal prolapse,AMD )
• 增粗而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于肛管上部前 方,造影时该部呈凹陷状,而直肠肛管结 合部的后缘光滑连续。
PRMH) • 内脏下垂(splanchnoptosis,SP) • 盆底疝(pelvic floor hernia,PFH) • 骶直分离(sacrum-rectal separate,S-RS) •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
SRUS)
会阴下降 (perineum descending ,PD)
• 6、骶直间距(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acrum and the rectum,DSR):为充钡的直 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10mm,> 20mm异常
医学-排粪造影的临床应
![医学-排粪造影的临床应](https://img.taocdn.com/s3/m/0da77eb59e3143323868931f.png)
2﹑测量尺
用特制含角度仪﹑米尺﹑放大﹑缩小尺的四合一测
量尺。该测量尺是坐桶后部中线垂直矢状方向嵌放的暗 比例尺,是根据在靶片距为100cm时所摄照片的放大 (大点片)﹑缩小(100mm缩影片)率而制成的 25cm×10cm的薄透明胶片。其放大、缩小率应与盆腔 中线器官在照片上的放大、缩小率一致。用该尺的角度 仪量肛直角,用放大、缩小尺分别测量大点片和缩影片 上所示的各长度距离,如肛上距、乙(小)耻距、肛管 长度、骶直间距、直肠前突的深度长度、直肠内套叠的 深度、厚度和套叠肛门距以及其他需测量的指标。该尺 是经纬线互相垂直的坐标式的,测量时只需定点,勿需 划线和换算既可得出实际数值,既快又准、用途广,使 排粪造影诊断达到计量化标准,使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 判定有计量依据。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⑵耻尾线肛上距[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anorectal junction(the upper part of anal)and the pubococcygeal line,DUAC)
耻尾线( pubococcygeal line,PCL) 为耻骨联合下缘 至尾骨尖的连线,它基本相当于盆底的解剖位置。肛管上 部即肛管直肠接合部,正常平静时刚巧位于耻尾线下缘 1cm左右。肛上距为肛管上部中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 该点在耻尾线以上为负值,以下为正值。
3 、机器设备
对排粪造影用机器的要求:x线管焦点0.6~ 1.2mm,电压90~115kV ,胶片25cm×30cm或 20cm×25cm,在透视下选择性点片,有必要的 可加摄缩影片,录像更佳;用国产200mA机亦可。
四、适应症
主要为便秘患者
五、排粪造影检查方法
1 、检查前准备
⑴前日午后2、4 、8时用9~15g番泻叶沸水冲泡饮
排粪造影获奖课件
![排粪造影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6a0cfd1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9.png)
操作环节
先进行钡灌肠,一般灌至降结肠,需钡 300~400ml。(如需同步检验大肠,则先查 大肠后做排粪造影),拔肛管时留少许钡以 显示肛管。
患者坐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使左 右股骨重叠,显示耻骨联合,即在躯干与下 肢成钝角旳情况下,分别摄取静坐、提肛、 力排(初排充盈相和最大力排粘膜相)时旳 直肠侧位相。注意照片要涉及耻骨联合、骶 尾骨和肛门。另外,还需加摄正位以显示直 肠情况及其与小肠、乙状结肠旳关系。
混合型
盆底痉挛综合征
盆底松弛综合征
出口梗阻型便秘
会阴下降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 直肠内套叠 直肠外脱垂 直肠膨出 盆底痉挛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肥厚症 内脏下垂 盆底疝 骶直分离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临床应用
正常269678
临床应用
直肠前突185069
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装突向前方,深度˃6mm者。测量涉及深度和长度。直 肠前突旳分度:依前突旳深度分度Ⅰ轻度:6~15mm;Ⅱ中度:16~30mm;Ⅲ重 度:≧31mm
临床应用
盆底痉挛216081
为用力排粪是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旳功能性疾病。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 持在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即可诊疗。
临床应用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245058
是增粗而松弛旳直肠粘膜脱垂于肛管上部前方,造影时该部呈凹陷,而直肠肛管
结合部旳后缘光滑连线。
临床应用
测量项目
(1)肛直角:肛管轴线与直肠轴线或近似直肠轴线旳夹角。 原则值:静坐(62°~155°);力排:(70°~173°),力 排与静坐差(-19°~66°)。正常人肛直角力排较静坐增大, 提肛最小。
测量项目 (2)耻尾线肛上距:耻尾线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旳连线, 肛上距为肛管上部中点至耻尾线旳垂直距离。该点在耻尾线 以上为负值,下列为正值。中国人肛上距旳正常参照值为 ≤30mm;经产妇≤35mm。超出即为会阴下降。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https://img.taocdn.com/s3/m/aa62f119c281e53a5802ff32.png)
排粪造影(defecography)排粪造影是通过向病人直肠注入造影剂,对病人“排便”时肛管直肠部位进行动、静态结合观察的检查方法。
它能显示肛管直肠部位的功能性及器质性病变,为临床上便秘的诊断治疗提供依据。
该方法国艳60年代起有人旅游服务于小儿巨结肠和直肠脱垂的研究,70年代后期才逐步应用于临床。
我国于80年代中期起开展排粪造影临床旅游服务研究,并制定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内已有近70家医疗单位开展排粪造影,总计达万余例。
1、机制向直肠注入造影剂,观察静坐、提肛、力排、排空后直肠肛管形态及粘膜像变化,借以了解排粪过程中直肠有医务室等排便出口处有无功能及器质性病变。
排粪造影所用的钡剂呆分为硫酸钡悬液和半固态的糊剂两大类。
钡糊配方多采用硫酸钡粉、干淀粉和水,按一定比例搅拌后加热而成。
目前已有商品化糊状造影剂(如Anatrast)及注射枪供应。
根据造影剂不同,排粪造影呆分为钡液法及钡糊法。
钡液法的优点是钡剂调制及灌注简便,排空后能很好地显示直肠粘膜;缺点是钡液的自然属性与粪便相差甚远,灌入直肠多流向近端,不能扩张直肠引起便意,在这咱情况下用力排便显然不符合生理状态。
钡糊法的缺点是钡糊调剂繁琐;非使用高压注射器具不能灌入;排空后粘膜显示不如钡液法等。
但钡糊的性状与常人粪便相似,灌入直肠后可积聚于局部膨胀直肠引起便意,使排便动作自然、真实可信。
故钡糊法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
在注钡糊之前先灌入少许高浓度钡液,可以改善和增强直肠粘膜涂布。
排粪坐桶透X线的程度对造影成败关系极大。
透光过好会使臀部软组织之空间曝光过度,不仅无法显示直肠外脱垂,还会影响肛管和尾骨的显示;透光性过差同样难以显示直肠、肛管及尾骨;两者均给测量分析带来困难。
为造成臀部软组织密度相似的周围环境,国外学者多自行设计各种含水坐圈。
我国于1985年完成了DS-1型排粪造影装置,不仅解决了坐桶密度问题,且具有升降、旋转功能,使用方便、灵活、卫生、桶壁装有标尺,照片上与人体放大率一致,便于测量。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1f730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c.png)
排粪造影临床应用排粪造影临床应用整体介绍:排粪造影是一种通过将对比剂注入直肠来观察排便过程的临床应用技术。
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排便功能和发现相关的异常,如肠道梗阻或结构异常。
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排粪造影临床应用的详细信息。
1、适应症1.1 排便功能评估:排粪造影可以用于评估排便功能,特别是对于存在排便困难或排便异常的患者。
常见适应症包括:- 慢性便秘患者;- 排便困难的患者;- 排便异常的患者,如排便不完全感、便秘和腹胀等。
1.2 寻找结构异常:排粪造影也可以用于寻找可能存在的结构异常,如梗阻或狭窄。
常见适应症包括:- 肠梗阻病例;- 肠道狭窄病例。
2、检查准备2.1 患者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过敏史和手术史;- 提前告知患者需要排空肠道,并建议在检查前进行液体饮食,以便清空结肠。
2.2 对比剂选择:- 通常使用水溶性对比剂,如碘酸盐类对比剂;- 对于具有对碘过敏的患者,应该采用非碘化对比剂,如气体对比剂气体、钡剂。
3、检查步骤3.1 检查前准备:- 患者在午夜前禁食;- 患者排空肠道,并在同一天早晨禁食。
3.2 检查过程:- 患者肛门插入造影剂导管;- 医生通过导管将对比剂注入直肠;- 患者按医生指示排空直肠,记录排便过程。
3.3 检查后处理:- 检查结束后,清理现场以确保患者舒适;- 监测患者是否在排便过程中出现不适或并发症。
4、结果解读4.1 评估排便功能:根据排粪造影的结果,医生可以评估排便功能是否正常。
正常结果显示排便顺利,无异常情况。
异常结果可能表明存在排便困难、便秘或其他排便问题。
4.2 检测结构异常:排粪造影还可以帮助医生检测肠道结构异常,如肠梗阻或狭窄。
异常结果可能表明存在结构异常,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或治疗。
5、附件本文档附件内容详细罗列了排粪造影临床应用的相关资料,供参考。
6、法律名词及注释- 对比剂:指用于在影像学检查中增强结构可见性的物质,可以是碘酸盐类对比剂或其他不同类型的对比剂。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170bf48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cd.png)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排粪造影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方法,用于观察和评估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和病变情况。
该检查通过引入造影剂进入患者的消化道,然后使用X 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观察和分析。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是指在进行排粪造影检查时所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步骤和技术要点。
这些步骤和要点包括患者准备、器材准备、造影剂引入、影像采集等内容。
在排粪造影操作流程中,患者准备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患者需要在检查前进行必要的饮食和药物限制,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身体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禁忌症和并发症的风险。
器材准备是排粪造影操作流程中的关键一环。
医务人员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医疗器械和设备,包括造影剂、注射器、导管等。
此外,还需要确保这些器械的完好和清洁,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
造影剂引入是排粪造影操作流程的核心步骤之一。
医务人员需要准确地计量和注射造影剂,确保其在消化道中的分布和可观性。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造影剂类型和剂量。
影像采集是排粪造影操作流程的最后一步。
通过X射线或其他影像学技术,医务人员可以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消化道结构和功能情况。
在采集影像时,需要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并配合患者的配合和安排。
总之,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医学检查过程。
它不仅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的技术和经验,还需要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通过正确执行排粪造影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诊断和评估消化道相关疾病,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疗方案。
文章结构的设计对于一篇论文的清晰度和逻辑性非常重要。
下面是本文的文章结构: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概述2.2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要点12.3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要点22.4 排粪造影操作流程要点33. 结论3.1 总结3.2 对排粪造影操作流程的意义和应用3.3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课堂PPT
![排粪造影测量及疾病诊断标准课堂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71b6d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81.png)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solitary rectal ulcer syndrome,SRUS)
• 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良性疾病,活检有典型的组 织学改变。
• 病因可能与直肠内套叠和耻骨直肠肌异常收缩有 关。
• 溃疡多为单发,多位于直肠前壁、套叠和脱垂顶 端;大小数mm至数cm,形态不一,可为圆形、 星形、线形或不规则形,单个溃疡多较表浅。
• 6、骶直间距(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sacrum and the rectum,DSR):为充钡的直 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10mm,> 20mm异常
8
9
排粪造影正常所见
• 造影剂排出顺畅,往往10s左右即大部排出。 所摄照片力排与静坐比较:肛直角增大, 应>90°;肛上距增大,但不应>30mm (经产妇≤35mm);肛管开大;直肠大部 或近于全部排空,显示粗细均匀1~2mm的 粘膜皱襞;耻骨直肠肌压迹消失;乙(小) 耻距增大,但仍为负值。
内脏下垂 (splanchnoptosis,SP)
• 盆腔脏器如小肠、乙状结肠和子宫等的下 缘下垂在耻尾线以下者即为内脏下垂。
• 见于力排时,乙耻距和小肠距均为正值。
25
盆底疝 (pelvic floor hernia,PFH)
• 名称较多。Douglas陷窝疝、阴道疝、肠疝、乙状结肠疝、 直肠生殖陷窝疝。直肠前陷窝滑动性内疝等。
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在直肠内形成厚约 3mm的环形套叠。2.直肠内全层套叠。环 形套叠的厚度>5mm。 • 依IRI发生部位,可分为直肠近段套叠、远 断套叠、直肠套入肛管。 • 有的IRI与AMD并存,或由AMD发展成为 IRI。
15
• 1、IRI测量:套叠深度为套叠入口至其顶端的距离,厚度 为套叠环内外层间宽度,肛门距为套叠顶端至肛门的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项目 (3)乙耻距:即耻尾线乙状结肠距,为充钡的乙状结肠下缘 与耻尾线的垂直距离,也是上负下正。正常力排时应为负值, 否则,即为内脏下垂。
测量项目 (4)骶直间距:为充钡的直肠后缘至骶骨前缘的距离。正常 为≤10mm,≥20mm应考虑为异常。
各种疾病诊断 便秘一般分三 类病变
结肠慢性传输型
出口梗阻型
混合型
盆底痉挛综合征
盆底松弛综合征
出口梗阻型便秘
会阴下降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 直肠内套叠 直肠外脱垂 直肠膨出 盆底痉挛综合征 耻骨直肠肌肥厚症 内脏下垂 盆底疝 骶直分离 孤立性直肠溃疡综合征
临床应用
正常
269678
临床应用
直肠前突185069
测量项目
(1)肛直角:肛管轴线与直肠轴线或近似直肠轴线的夹角。 标准值:静坐(62°~155°);力排:(70°~173°),力 排与静坐差(-19°~66°)。正常人肛直角力排较静坐增大, 提肛最小。
测量项目 (2)耻尾线肛上距:耻尾线为耻骨联合下缘至尾骨尖的连线, 肛上距为肛管上部中点至耻尾线的垂直距离。该点在耻尾线 以上为负值,以下为正值。中国人肛上距的正常参考值为 ≤30mm;经产妇≤35mm。超过即为会阴下降。
前日午后 2 、 4 、 8 时用 9~15g 番泻叶沸水冲泡饮服,每次 500ml以清除积粪。
检查前2~3h服钡剂以显示小肠。
造影剂
造影剂选用浓度(m/V)75%~100%含CMC0.25%的硫酸 钡悬液。配制方法:用浓度 100%硫酸钡混悬液 150ml 稀释 在 400ml水中,加热并逐渐与 100g马铃薯淀粉混合,不断 搅动以免成块,直至形成光滑稠厚的糊状造影剂,将其灌 入 300ml 宽头注射器内,冷却变硬,近于固态。通过宽而 短的肛管,用注射枪注入直肠内进行造影。
为直肠壶腹部远端呈囊袋装突向前方,深度˃6mm者。测量包括深度和长度。直 肠前突的分度:依前突的深度分度Ⅰ轻度:6~15mm;Ⅱ中度:16~30mm;Ⅲ重 度:≧31mm
临床应用
盆底痉挛
216081
为用力排粪是盆底肌肉收缩而不松弛的功能性疾病。力排时肛直角不增大,仍保 持在90°左右或更小,且多出现耻骨直肠肌痉挛压迹,即可诊断。
临床应用
小肠腹股沟疝
333745
临床应用
盆底疝
358052
力排时小肠或乙状结肠疝入直肠子宫窝内或直肠膀胱窝内。
临床应用
术后改变
380264
操作步骤
先进行钡灌肠,一般灌至降结肠,需钡300~400ml。 (如需同时检查大肠,则先查大肠后做排粪造影),拔肛 管时留少许钡以显示肛管。 患者坐在排粪桶上,调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显 示耻骨联合,即在躯干与下肢成钝角的情况下,分别摄取 静坐、提肛、力排(初排充盈相和最大力排粘膜相)时的 直肠侧位相。注意照片要包括耻骨联合、骶尾骨和肛门。 另外,还需加摄正位以显示直肠情况及其与小肠、乙状结 肠的关系。
排粪造影
排粪造影
是当患者“排粪”时,对其肛管直肠部做动、静态相 结合偏重功能检查的方法。它能显示该部的器质性病变和 功能性异常,因为只有当其左排粪动作时,才能显示功能 性异常,故排粪造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钡灌肠、临床指诊、 内镜检查更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为临床诊治便秘等肛肠疾 病提供可靠依据。
检查前准备
临床应用 直肠前壁粘膜脱垂245058 是增粗而松弛的直肠粘膜脱垂于肛管上部前方,造影时该部呈凹陷,而直肠肛管 结合部的后缘光滑连线。
临床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内套叠199537
分两种情况,机直肠内黏膜套叠和直肠内全层套叠。前者为增粗而松弛的直肠黏膜脱 垂,在直肠内形成厚约3mm的环形套叠,如环形套叠的厚度>5mm者应考虑全层套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