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定义:由生态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复杂网络,用于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
组成:包括生态系统、群落、种群等层次,各层次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 互影响。
作用:生态网络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应用:生态网络在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城市规划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空间异质性可以通过空间格局、空间关联和空间动态等方面来研究,对于生态保护、生态恢复 和生态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空间异质性的形成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人类 活动等。
定义:景观稳定性是指景观在面对干扰或变化时保持结构和功能 相对稳定的能力。
意义:景观稳定性在景观生态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关系到生态系统 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保持景观的稳定性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 然灾害的发生,并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
定义:指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系统,具有物 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组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等组成。
类型:生态系统可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等。
重要性:生态系统是维持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容之一。
应用:景观单元在 生态保护、城市规 划、土地利用等方 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价值,有助于实现 生态、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定义:生态流是指生态系统中的物 质、能量和信息流动,是生态系统 维持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重要性:生态流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 征之一,它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 性有着重要影响。
景观生态学试题含答案

景观生态学试题含答案景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显然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罗列情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大的草原、沙漠等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匀称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普通指大小和外形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衔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行预知的大事,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用背)12.景观破裂化: 是指因为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容易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延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延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13.景观衔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衔接和连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淌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16.景观生态分类:按照生态系统内部水热情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根据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互相区分、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举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逻辑、演替方向。
(未知)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问答

1、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景观生态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相互影响。
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统一的单元,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原始、轻度人为活动干扰景观;经营景观:人工自然、人工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5、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和变化,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6、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类型:聚集、共轭、平行、线状格局。
7、Forman:斑块散布的景观,网格状、指状、棋盘状。
以一种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占绝对的优势,而另一种或多种分散在其外(绿洲、稀树草原);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
8、尺度: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频率。
以粒度和幅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空间上持续的范围或长度)表达。
总面积决定空间幅度。
9、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0、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11、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大尺度上的过程。
尺度下推: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小尺度上的过程。
12、大尺度: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小比例尺,低分辨率。
1:100万。
小尺度:高分辨率,大比例尺,1:1万。
13、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的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的名词解释1.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地表景观组分、结构、过程、功能及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将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地表特征的空间分布联系起来,探索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
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景观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揭示景观格局对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2. 景观景观是指由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共同塑造的地表特征,包括地貌、植被分布、水体分布、人类基础设施等。
景观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3. 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指生物圈中物种、生态系统和生物圈内外过程的功能。
景观的生态功能包括物种栖息地提供、食物链供给、水循环、气候调节等。
不同景观的生态功能对生物的栖息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4. 格局与过程格局是指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模式。
景观的格局由景观要素的类型、数量、大小、形状、分布等特征决定。
而过程则是指发生在景观上的生态过程,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物迁移等。
5.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的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存在的不同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景观的物种多样性反映了该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6.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由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人类所依赖的各种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
景观的生态系统服务包括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碳储存、生物防治、景观美学价值等。
7. 景观评价景观评价是对景观现状及其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过程。
通过对景观格局、生态过程、物种多样性等进行评价,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景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 景观规划景观规划是在人类活动背景下,合理利用和保护景观资源的过程。
通过制定合理的景观管理措施,为人类提供美丽的景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9. 景观恢复景观恢复是指通过人为手段恢复或重建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损害或破坏的景观。
景观恢复旨在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10. 景观保护景观保护是指通过合理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保护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塑造的景观,以确保其生态完整性和可持续性。
景观生态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1.景观:景观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围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
狭义的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
广义的景观则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2.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构造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穿插学科,深深根植于生态学和地理学,有多向性和综合性特征。
IALE1998年: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导致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因素,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穿插学科.3.景观构造:指景观要素的组成、类型、大小、形状、分布、数量、格局及相关的能量与物质的分布,即景观要素间的空间相互关系4.景观功能:指景观构造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景观构造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是指景观生态系统间存在的能流、物流与物种流〔该能量、物质与物种的传输有利于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进化〕;其次指景观本身可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5.景观动态:指景观构造与功能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构造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第二章景观概念与理论1.景观构成根本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
2.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部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干扰斑块:是由基质的局部干扰引起的,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4.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大围干扰后残留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5.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
6.引进斑块:由人为活动把*些物种引进*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
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景观:是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
2、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3、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4、内源比:板块的内部面积和外部面积之比。
5、漏斗效应:斑块的狭长形状外延部分成为半岛,在景观内可起到物种迁移通道的作用,在半岛的前端,动物迁移路径的密度较高,这一现象叫漏斗效应。
6、本底: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7、生态交错带:也叫生态过渡带,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物质能量体系、结构功能之间形成的界面。
8、边际效应:也叫边缘相应。
指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9、景观格局: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方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10、景观破碎化:是景观变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呢形式,更多的用来描述自然植被景观的变化和作为大型生物生境景观的变化。
11、尺度推绎:是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也称尺度外推。
12、敏感性: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关注程度的一个概念.13、孔隙率:指单位面积本底中的板块数目,即斑块密度。
二、简答和填空。
1、景观的基本特征:(1)景观是一个生态学系统(2)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实体(3)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4)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2、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2)异质性和尺度性(3)综合性和宏观性(4)目的性和实践性3、景观的形成因素有:地质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干扰5方面的因素。
4、廊道的起源类型分为4种:干扰型、残留型、环境资源型和人为引入型。
风景园林考研必背名词解释景观生态类风景园林高频名词解释景观生态类

风景园林考研必背名词解释景观生态类风景园林高频名
词解释景观生态类
以下是风景园林考研中常见的景观生态类名词解释,这些名词解释在考试中可能会被要求进行解释、描述或给出定义:
1. 景观:指的是一个地区的自然和文化特征的集合,包括地形、植被、水体、建筑物和人类活动等等。
2.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所在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3.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彼此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4.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人工手段,使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较为健康的状态。
5. 生态设计:是指将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景观规划设计之中,强调在景观设计时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公园、绿道、湿地、林地等组成的生态系统网络,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服务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7. 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中不同元素之间的连接程度,包括空间上的连接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8. 生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包括它们的食物来源、避难所和繁殖场所等等。
9.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每个物种的数量。
10. 景观文化:是指不同地域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
特色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特征反映在当地的景观中。
以上是部分景观生态类名词解释,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教辅练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斑块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斑块名词解释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系统研究地理空间及其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的科学。
它可以用来解释地球景观的形成,分析位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为社会制定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政策提供依据。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将一组概念用来描述景观结构、功能和过程。
下面将对一些常见景观生态学名词进行解释。
一、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物种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空间,在这个空间中,物种能够找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温度、空气等,以及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
二、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结构是指特定地区的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势、植被、水源等,它决定了该地区资源的分布及其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景观复原(Landscape Restoration)景观复原是一种在某一景观范围内,利用植被恢复被破坏的景观结构的一种技术手段,从而改善各种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
四、生态补偿(Ecological Compensation)生态补偿是指当相关受体发生在一系列环境质量改变时,如果影响其生态系统的人口活动或原住土著民族活动无法避免,则由其承担部分责任,通过金钱或其他服务方式补偿影响到的社会群体和环境。
五、斑块模式(Patch Dynamics)斑块模式是指景观的成分之间的动态变化,斑块是指景观中的一小块地,它们存在于景观空间中,在某一特定状态下存在一定的时间,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这些斑块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彼此结合,影响景观的空间组成及物种的演变发展。
六、斑块迁移(Patch Migration)斑块迁移是指景观的斑块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改变,如坡度、光照、植被等,斑块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迅速迁移。
七、斑块重塑(Patch Reshaping)斑块重塑是指斑块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经历了重要的地质、物理和生物过程,斑块形态及边界出现了变化,而斑块的重塑可以对景观空间结构及服务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景观: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并以类似的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生态学⼲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斑块及斑块动态: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和居⺠民区等。
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多样性:指由不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它反映了了景观的复杂性程度。
景观异质性:景观内部事物或者其属性在时间或空间分布上的不不均匀性或⾮非随机性特征。
侧重于三⽅方⾯面:空间异质性、时间异质性、功能异质性。
景观结构: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如,景观单元⾯面积、形状和多样性,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量、物质和⽣生物体的空间分布等。
尺度推绎:利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它尺度上的特征,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景观变化:受⼈人类和⾃自然⼲干扰,景观不不断变化。
景观指数:指⾼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量指标;适合定量量表达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之间关联的空间分析⽅方法。
内缘⽐比:斑块周⻓长与斑块⾯面积之⽐比,指斑块的边缘效应。
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生态流:观中的能量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景观生态学1

土壤,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干扰。 8、全球气候变化与景观变化二者之间的相互关 系: 全球气候变化会显著改变现有地球植被的类型 和比例, 亚热带森林,极地沙漠、面积增加;气 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将改变沿海生态系统, 造 成一些物种的局部就地灭绝; 全球气候变化还会 对全球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格局及降雨模式等 长生间接影响,进而影响或改变人类的未来发 展。 (1)海平面升上对海岸景观的影响:气候变化 对海平面上升的影响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高山 冰川和两极冰盖的融化以及海水体积的膨胀。 随 着冻原和北方森林的面积将大幅度下降, 而热带 稀疏草原、 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会大海平面的上 升, 沿海地区高出海平面的弟弟将官有可能被海 水淹没,也影响延安的岛屿景观。 (2) 景观单元中物种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热别是气温变化, 物种的 分布有岩海拔和纬度梯度移动的趋势。 全球气候 变化会显著改变现有地球植被的类型和比例。 由 于吴中为了适应气候变化而以不同的速度迁移, 景观单元中的物种流可能会分离成为若干个单 一的物种, 从而影响整个景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流、物质流和物种流。 10 斑块类型,特点,形状,意义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 区域, 具有相对同质性, 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 和功能单元 类型: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异质 性、 自然干扰和人类活动。 根据起源可以将其分 为①环境资源斑块(特点:寿命较长,周转速率 很低,板块与本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可能很宽, 常形成逐步变化的阶梯) ②干扰斑块(特点:形 成和发展伴随群落的演替过程, 如干扰斑块的演 替过程反复受阻斑块可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较 长的保留期。 )③残存斑块(特点:具有较高的 周转率, 残存斑块形成后版块内物种有一段变动 速率增高的时期, 本底干扰和也进入松弛期) ④ 引入斑块 (特点: 它的存在取决于人的维护程度 和持续时间, 明显的具有不稳定性) ①种植斑块
景观生态学复习考点知识点

名词解释1.景观:是指以一种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米范围之内。
2.景观要素:景观是由异质生态系统所组成的空间镶嵌体,这些相互作用的,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称为景观要素。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4.等级:是一个由若干层次组成的有序系统,它由相互联系的亚系统组成,亚系统又由各自亚系统组成,以此类推。
5.景观格局:主要指大小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排列,是景观异质性的变现形式,又是不同生态系统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
6.尺度:对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测度。
7.生态交错带:两个不同系统交接处的过渡带。
8.景观连接度:是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接性的量度。
9.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系统非连续性事件。
10.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的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1.廊道:景观中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型或带状区域。
12.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生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13.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成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14.景观变化: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所变现出的动态特征,也称景观动态。
15景观破碎化: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复杂的过程,即由单一均质连续的整体趋复杂异质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划分生态系统的类型。
17.景观评价:是对景观结构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18.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景观要素及其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
19.景观结构:是指景观在景观要素的空间上的组合配置关系及变化规律。
20.景观生态规划:运用景观生态学管理,以及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利用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论的基础上,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对策及建议。
景观生态

景观的含义一个复杂的系统,一般由斑块、廊道、基质组成。
景观是一系列生态系统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镶嵌体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是德国Troll提出综合研究的特殊观点,由地理学向生态学发展的道路而为景观生态学建立了一个生长点。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研究一个较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作用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
1900S年代“自然引入城市”的生态区域空间模式“格局分析”的水平过程空间分析模式Forman:“集聚间有离析”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的景观格局。
该格局强调应将土地利用分类集聚,在建成区内保留小的自然斑块,同时沿主要自然边界地带分布一些的人类活动的“飞地”。
这种景观格局具有许多生态优越性,同时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生态基础设施(EI)理念:“生态基础设施是国家和区域的自然生命支持系统,即水道、湿地、林地、野生动物生境及其他自然区,绿道、公园及其他保护区,种植场、牧场和森林,以及维系天然物种、维护空气和水资源并对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所贡献的荒野及其他空地的互通网络。
”第三生态理念资源性新城的开发应当注意资源的保护和维育,我们认为要改变传统城市的城进绿退、生态消费的做法,走向城市与生态共生共荣、积极进行生态建设的“第三生态”策略。
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来自母体学科,特别是生态学和地理学来自相关学科,特别是系统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的抽象和提高。
景观生态学的七大基本理论:1.系统论和景观生态学2.时空尺度理论3.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4.异质种群(复合种群)5.景观连接度和渗透理论6.等级理论和景观复杂性7.等级斑块动态范式景观生态系统最重要的5个基本特征:综合整体性思想有机关联性思想动态性思想有序性思想目的性思想时空尺度理论景观学中的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尺度以粒度和振幅表达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和体积时间粒度:指某一现象或某一干扰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空间幅度:所研究区域的总面积时间幅度:研究项目持续的时间景观生态学基本对中尺度范围研究时空尺度理论第三种方法:期望外推法第四种方法:显示积分法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岛屿“重要的自然实验室”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S=CA Z岛屿上的物种数目由两个过程决定: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成为物种保护和自然保护区设计的理论基础异质种群异质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景观空间格局、结构和功能,旨在理解景观格局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改善并保护景观环境。
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遥感影像分析等。
景观形态学:景观形态学是景观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景观中的形态组成,主要包括地形起伏等特征,以及植被类型及其分布等。
它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测量和分析地形、植被、和水系等景观元素之间的空间格局,从而对特定景观进行定量描述、识别和分类。
景观连通性:景观连通性指景观中的相邻地物之间的连接情况,它是生物多样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观复原与保护的重要方面。
景观连通性的测度主要有曼哈顿距离、欧几里德距离、和Morisita-Horn指数等,是评价景观整体多样性和分布密度的一种有效手段。
景观指数:景观指数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概念,它是以某指标衡量景观特征的一种参数,可以用来对比景观之间的差异、比较景观的变化趋势和速度。
常用的景观指数有平均值指数、绝对变异指数、空间一致性指数等。
景观格局:景观格局指景观中各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它包括空间分布形态、格局覆盖度、格局紧密度、格局重复度等概念。
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体现了景观系统所承担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功能。
景观功能可以分为直接功能
和间接功能,其中直接功能指景观系统本身所具有的、与生物群落及其他环境因子直接相关的功能,而间接功能则是景观系统对其他系统的影响。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问答1、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2、景观生态特征:空间异质性、地域性、辨识性、可重复性和功能一致性,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相互影响。
3、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组成单元称之为景观要素。
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景观要素强调的是均质统一的单元,之间的转换反映了景观问题与时间空间尺度密切相关。
4、景观的分类:自然景观:原始、轻度人为活动干扰景观;经营景观:人工自然、人工经营景观;人工景观。
5、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功能、结构和变化,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配置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
6、景观格局: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
类型:聚集、共轭、平行、线状格局。
7、Forman:斑块散布的景观,网格状、指状、棋盘状。
以一种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占绝对的优势,而另一种或多种分散在其外(绿洲、稀树草原);在景观中以相互交叉的廊道的优势(牧场林网,高速公路网)。
8、尺度: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或时间上所涉及到的围和发生频率。
以粒度和幅度(研究对象在空间或空间上持续的围或长度)表达。
总面积决定空间幅度。
9、空间粒度:景观中最小可辨单元,所代表的特征长度、面积或体积。
时间粒度:某一现象或事件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0、尺度推绎: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
11、尺度上推:将小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大尺度上的过程。
尺度下推:将大尺度上的信息转换到小尺度上的过程。
12、大尺度:大空间围或时间幅度,小比例尺,低分辨率。
1:100万。
小尺度:高分辨率,大比例尺,1:1万。
13、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景观: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廊道:不同于两侧的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4、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5、内缘比:斑块内部面积与边缘面积之比。
6、斑块化: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变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7、景观异质性: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其它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8、景观多样性: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10、生态流:景观中的物质、能量和物种(生态流)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1、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文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向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
12:景观连接度:描述景观中廊道或者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3、尺度效应:尺度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而用尺度表示的限度效应二:填空1、景观要素:斑块、廊道和基质2、斑块的类型: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种植斑块、聚居地斑块)3、廊道的类型:按起源分:干扰廊道、残存廊道、环境资源廊道、引进廊道。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按结构来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4、廊道的功能(通道、过滤、生境、源和汇——课本)1.传输通道功能2.过滤和屏障功能3.生境功能4.资源或产品功能5.美学观赏功能6.廊道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与汇。
5、常见的景观空间格局分类: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连结(forman)6、景观多样性体现在斑块、类型、格局三个方面。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1、景观:景观具有广义与狭义概念。
其中广义:为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狭义: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2、景观要素:景观是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镶嵌体,其每一个组成单元为景观要素。
3、景观生态学: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变化及其规划与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4、斑块: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要素由明显区别,且在空间上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5、廊道:不同与两边基质的狭长地带6、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L/3(V-2))7、环度:网络中现有结点的环路存在程度。
(L-V+1/2V-5)8、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好的景观要素9、孔隙度: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两度,指单位面积上闭合边界里的斑块数目。
10、镶嵌性:指一个系统的组分在空间结构上互相拼接成一个整体。
11、景观格局:在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
指大小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12、景观异质性: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程度。
13、景观生态过程: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引起的14、扩散:溶质物质或者悬浮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过程。
15、质量流动:物质沿能量梯度移动的过程。
16、运动: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移动的过程。
17、景观生态流: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中的流。
17、狭管效应: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发生改变。
18、景观稳定性:景观保持原状态及其收到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19、景观亚稳定性:受到一定干扰后发生变化并达到可预测波动状态。
20、景观不稳定性:波动方式经常发生变化或不可预测。
21、破碎化:一个生境或土地类型分解成小块生境或小地块的过程。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学名词解释
1.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涉及景观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研究人类景观环境中自发生成和人类调控的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因素,以及其之间的联系及其交互作用,从而分析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景观空间格局与景观功能。
2.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空间格局是指景观中植物、动物和地表结构的空间关系,它可以看作景观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它可以通过诸如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地表空间格局的研究把握和加强对景观生态系统的理解。
3.景观功能:景观功能是指景观中植物、动物和地表结构的作用,它可以表示景观的内涵特征和功能体现,它可以用来衡量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境质量和变化,以及它们对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变化是指景观中土地的变化情况,它可以用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及其引起的景观功能的变化,从而促进城市规划的绿化建设和景观环境的改善。
5.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指大气中水汽、云、降水及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它可以被用来研究探索气候变化对景观格局和景观功能的影响,使植被类型、动植物种类、植物分布及植物地上生物量等景观要素的变化趋势得到预测。
- 1 -。
生态景观的名词解释

生态景观的名词解释生态景观是指一个地理范围内的自然和人造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各种生物群落、物种、生态系统和陆地特征。
生态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上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功能的产物,也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共存的结果。
在生态景观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关联和互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而有机的整体。
首先,生态景观由不同的生物群落组成。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由一群不同种类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群体。
它们栖息在特定生态系统中,如森林、湿地、河流等。
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竞争对生态景观的形成和稳定至关重要。
例如,森林和草原的生物群落在气候、土壤和水资源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导致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植被类型和生态功能。
其次,生态景观中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关键因素。
物种多样性是指一个地区或生态系统内所存在的物种的种类丰富程度。
更高的物种多样性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生态系统稳定性,因为不同物种相互依赖和平衡,能够共同应对环境变化和干扰。
物种多样性对生态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例如,热带雨林这一生态景观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之一,这与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和地形因素密不可分。
此外,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统,包括陆地、水域和海洋等。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有助于维护生态景观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森林保护和恢复工程,可以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保护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促进土壤保持和水源涵养,实现生态景观中的持续发展。
最后,生态景观的可持续管理需要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和自然保护的平衡。
人类活动对生态景观具有重要影响,如城市化、农业开发和工业污染等。
适度和可持续的人类活动是实现生态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绿地和景观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提供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
在农业领域,推行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景观:景观的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
狭义的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
广义的景观则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所表现出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2.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与形态特征对生物活动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深深根植于生态学和地理学,有多向性和综合性特征。
IALE1998年:是对于不同尺度上景观空间变化的研究,它包括导致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等因素,它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相关人类科学的交叉学科.3.景观结构:指景观要素的组成、类型、大小、形状、分布、数量、格局及相关的能量与物质的分布,即景观要素间的空间相互关系4.景观功能:指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是指景观内生态系统间存在的能流、物流与物种流(该能量、物质与物种的传输有利于各生态系统的平衡与进化);其次指景观本身可为人类提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5.景观动态:指景观结构与功能随时间发生的变化。
具体地讲,景观动态包括结构单元的组成成分、多样性、形状和空间格局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物质、能量和生物在分布与运动方面的差异第二章景观概念与理论1.景观构成基本要素: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
2.斑块: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内部具有一定均质性的空间单元。
||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干扰斑块:是由基质内的局部干扰引起的,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4.残存斑块:是由于基质受到大范围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5.环境资源斑块:由于环境资源的空间异质性或镶嵌分布而形成斑块是环境资源斑块。
6.引进斑块:由人为活动把某些物种引进某一地区时所形成的斑块。
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7.更新斑块: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8.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9.斑块动态:是指斑块内部变化和斑块间相互作用导致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随时间的变化。
10.边界:构成相邻生态系统边界的区域。
11.边缘:一个生态系统周边的附近地区,该区域将缓解环境对生态系统内部的影响。
12.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13.干扰廊道:由各种带状干扰所形成的廊道,例如线性采伐作业、道路的修建以及某些断层区域;14.残遗廊道:由基质内干扰所形成的带状区域,如森林砍伐后留下的带状林带,穿越农牧交错带大片农田两侧所形成的特殊植被带均是残遗的植被群落;15.环境资源廊道:由环境资源的空间线性异质性特征所形成的廊道,如河流廊道或山脊线等;16.种植廊道:由人类特殊目的的种植活动而形成的廊道,如农田防护林和道路两边的植被带等;17.再生廊道:受到干扰地区再生的植被所形成的廊道,例如沿着一些栅栏或铁丝网形成的特殊廊道类型。
18.廊道的曲度:就是指廊道在空间的蜿蜒程度。
19.廊道的结点:廊道中的局部膨大部分被称为结点。
20.廊道的间断区:廊道的间断区是指廊道的生物部分在空间的不连续地段。
21.树篱:是一狭窄线状的由树木构成的廊道。
广义的树篱是指不同起源的树木林带,包括狭义的树篱、防护林带、防风林带等。
22.绿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廊道。
23.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24.孔隙度:是对景观基质中所含斑块密度的量度,也就是包括在基质内的单位面积的闭合边界的斑块的数目。
25.景观空间格局:即景观的空间结构,是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景观内空间分布上的总体配置。
它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又是包括干扰在内的各种生态过程在不同尺度上作用的结果26.尺度:指观察或研究对象所用的空间分辨度和时间单位,它标志着对所研究对象细节了解的水平27.生态学中的尺度: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其动态变化的时间间隔(时间尺度)28.大尺度:指的是大空间范围或时间幅度,往往对应于小比例尺、低分辨率29.小尺度:常指小空间范围或短时间,往往对应于大比例尺、高分辨率30.空间异质性:某种生态学变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31.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与景观结构产生直接影响的物理作用或事件32.多样性:遗传、物种、生态系统、景观等层次和水平33.景观多样性:是指景观单元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程度。
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34.系统论:Bertalanffy于1937年正式提出,该理论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并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和35.复合种群理论:复合种群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Levins在1970年提出,是指“由经常局部性灭绝,但又重新定居而再生的种群所组成的种群”。
即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斑块种群系统36.渗透理论:源于物理学,当介质密度达到某一临界值时,渗透物突然能够从介质的一端到达另一端。
这种因为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被称为临界阈现象,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显示出由量变到质变的特征。
37.“源-汇”理论:在地球表层系统普遍存在的物质迁移运动中,有的系统单元是作为物质迁出源,而另一些系统组成单元则是作为接纳迁移中物质的聚集场所,被称为汇。
38.源斑块:包含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并且迁入率低于迁出率)的生境39.汇斑块: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40.地域分异规律:源于地理学,是指景观在地球表层按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一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41.经济地理学理论:自然定位与运输消耗经常决定经济活动的效益第三章形成、格局与功能1.内营力:地球内部能量产生的作用力,如火山活动、地震、大陆的漂移、升降、褶皱与断裂运动等。
2.外营力: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和生物作用产生的力,其能量源于太阳辐射,如地表风化作用、地表水的冲刷和堆积、地下水的渗透、冰川的侵蚀、风沙的堆积、海浪对海岸的侵蚀等一系列地质作用。
3.风蚀谷:由基岩组成的丘陵或台地,受暴雨冲刷后开始产生沟谷,以后经过长期的风蚀,扩大成为风蚀谷。
4.风蚀雅丹:是风蚀垄脊、土墩和风蚀沟槽、洼地的地貌组合。
以新疆塔里盆地罗布泊附近最为典型。
5.岩石:是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产状的地质体,主要由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和构造集合而成,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元。
6.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7.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
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
8.变质岩:是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
9.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产物,同时也受到人类的影响。
10.地域分异:土壤地域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区域性)以及垂直地带性。
11.气候:是指地球表面长期以来大气物理现象的综合体现,既指稳定的情况,也指其变化和极端的情况。
12.生物因子:是属于构成景观中具有生命体的活的组成成分,其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13.文化景观:是自然景观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物,是人类活动与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地表痕迹。
第四章景观生态过程与动态变化景观的破碎化过程:是致使景观空间格局发生变化的最为重要生态过程,因景观破碎化所造成的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已成为地表景观演化过程中的重要生态问题。
景观的连通过程:地表景观都具有异质性,异质性景观内各斑块之间通过廊道和斑块边界相互联系在一起,这种景观内不同斑块之间的相互连接与贯通,对于能量与物质在景观内的流动作用巨大,称这种连通性为景观的连通过程。
结构连通性:是斑块间自然连接的程度,属于景观的结构特征,并可用图的方式表达,且景观中景观基质的结构连通性为最大。
景观连通性:是指景观元素在空间结构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的结构特征,可从斑块大小、形状、同类斑块之间的距离、廊道存在与否、不同类型树篱之间的相交频率和有树篱组成的网络单元的大小得到反映功能连接度:与结构连通性不同,它是指景观各要素在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
景观连接度:是指景观中各元素在功能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用来测定景观功能特征,景观连接度要通过斑块之间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发展的顺利程度反映,廊道是景观连接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物群体之间的个体交换、迁徙和生存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壤的侵蚀:是土壤分离和搬移的一种过程,属于景观内较为严重的一种负面影响过程,包括有水蚀、风蚀和冰蚀等方式。
土壤的堆积:是遭受侵蚀的土壤在景观内的运移过程中发生堆积的过程,并以风和水流为主要驱动力。
地表水流:景观中重要的物质流动。
河流可将地表不同类型的景观或景观要素连接起来,加强了景观间的联系。
而其作为一种地表外部营力,还具有侵蚀、搬运和沉积功能,因此,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地下水流:地下水沿含水层流动的最重要功能则表现在对地表水的补给上,地下含水层是巨大的水容库,与地表水、大气降水存在紧密的水力联系。
潮汐和海流:海水的两种主要流动方式。
潮汐对海岸地形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是海岸带景观形成的主因;海流对地表景观所起的热量传输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气流:气压的差异所形成的风。
景观尺度上风的流动具有传播花粉、孢子、植物种子、小型昆虫等生态作用,因此,对地表景观的形成、物种迁移、甚至对人类的生活均具有重要意义。
冰川:流速很慢,现代冰川形成的奇特景观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古代冰川的堆积物可形成土壤肥沃的农业生产区。
泥石流:大型的、对景观具有较大破坏性的物质流动过程,稳定后的流动地域还可形成新的泥石流景观。
滑坡:重力作用下发生的物质迁移过程,同泥石流一样对地表景观极具破坏性和改造性。
火山熔岩流:火山喷发过程中的熔岩物质流动过程,对自然界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同时,形成新的火山地貌景观极具旅游、农业开发价值。
凋落物流:凋落物作为森林植被尤其是落叶林的重要养分来源,其在景观内不同斑块的流动及再分配过程直接影响景观的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