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浅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浅谈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起源

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使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说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不得不提到古希腊。一般来讲,古希腊是指从希腊历史上公元前8世纪的古风时期开始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共和国征服之前的这段时间的希腊文明。由于古希腊文明对罗马帝国有过重大影响,后者将前者的文明吸收并带到环地中海和欧洲的许多地区,因此一般认为古希腊文明为西方文明打下了基础。为什么古希腊文明至今依然熠熠生辉,指导人类的文明进步呢?因为古希腊独有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其科学精神源于其深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主要是超脱了知识世俗实用功能需要,对知识本身感兴趣,着迷于知识的确定性的思想方式。在柏拉图那里,深刻道出希腊科学之所以发达的关键:希腊科学之所以发达,显然和希腊不斤斤计较实际利益,把沉醉于科学研究和真理追求本身的热情视为“至善”之美德和“最高幸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科学家,如果仅仅局限于与从实际利益出发,而缺乏对沉思的热情——一种不为名利所束缚的希腊的“自由精神”,不可能是伟大的。探索超脱现象的本真知识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追求。“自由”是摆脱外在欲望,为知识而知识。“自在”是自由地寻求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验和乐趣。比如在古代集权制的中国,研究天文历法主要是为了制定农耕时间,统筹祭祀活动,预测天下大事等。希腊人则认为研究天体运行活动及规律是纯粹的问题,因而是最高尚的。在物质问题上,希腊人首先提出理论,他们不屑于机械技术中的具体知识,推崇从问题上进行推理,追根溯源的探讨问题。从米利都学派第一个假定整个宇宙是自然的,对自然本原的物质构成就在争论和不断的探索。追寻的本原是根据,亦是我们生活的存在的基础。科学追求根据,纯粹追求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对真理进行扩展。这种科学精神是古希腊人独特的气质,其他文明未

曾发展过。

希腊的科学可以归纳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结构的观点,这种秩序是一种有机体的秩序。在宇宙的整体中事物的设计都是有目的,事物都向其注定要达到的目的运动。柏拉图对自然的看法是从先验的推导出来的。球是完美的形式,因此宇宙必然是球体的。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是上帝使然。从这种理论可以看出受到毕德哥拉斯的数的神秘主义理论和超验世界信仰的影响。在柏拉图之后,欧多克斯对天文学有不小的贡献。他认为,地球是万物中心,太阳,月亮,行星都在同心透明球体中绕地球运动。亚里士多德承认了地球是球体,但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统治中心。将他的“四元素”运用到宇宙学中,并引入神圣的“第一推动”作为天体运动的动因。他的权威阻止了阿里塔克斯的太阳中心说的观点。成为天体宇宙观的经典。后来托勒密集古希腊之大成,建立托勒密地心说体系。直到哥白尼革命时期天文学家构建的本轮和均轮说才有所撼动。古希腊天文学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求同和求异共存,这是科学进步的重要方法之一。

希腊科学精神的一个特点是目的性。就是最终会指向意义性的问题,要指向“善”。柏拉图的理念中认为,在更高的一般层次上,还存在这许多理念,实际上任何东西都分享它们,如“存在”、“运动”、“善”等等。再如数学在理论上十分重要,但数学之上还存在“善”这更为本质的东西。亚里士多德是个彻底的目的论者,对他而言,圆的,无论它是有机的或纯粹物理的,是一切自然进程中所内在的和固有的。他认为,“如果‘圆’的表现在艺术中,那么他也表现在自然中”。从这方面来看,希腊人科学精神指向一种超越的,德性的,使用纯粹理性通向真理的方式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趋于理性的认识,然而人文则属于感性。同样一件事的处理方法在不同的理论支持下就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不仅体现在个人的生活小事上,而且也对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运动的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生存所遭遇的最基本的矛盾。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以理性为根据的生活,因为它才使人成为人。自由的人是理性的人,而“理性”就体现在“科学”之中。

马克思又指出,人不是某种驯服的自然能力,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力的主体出现的。近

代科学技术上的发现及其广泛运用,一方面极大地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增强了人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改变了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思维和情感方式等,拓展了人的生活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等之间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冲突”。

“理性”是“感性”有益部分的产物,是对“感性”的合理归纳和总结。而无益的部分则成了人们弃之的东西,如冲动、失控、盲目和执迷等。如果将“感性”比作“探索”,则“理性”是探索出来的规律;如果“感性”是只笔,则“理性”是这只笔画出来的作品。“感性”不能被“理性”取代正如人脑不可能被电脑取代。情之不定,皆因浮于表面未达深层,而至刻骨铭心的情则已无力可变。“感性”始终充满了人类饱满的激情,而“理性”则是过滤过激情之后的冷静和思索方式。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即不存在两者的绝对对立。具体地说,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科学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强调以科学标准来要求其他一切文化现象,即它视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这又是不合理的。而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文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乃至敌视科学,这也是不合理的。所以,应该将两者的合理性,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科学精神主要强调实证性、功利性等,偏重的是“真”。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即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偏重的是“善”、“美。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不同形态,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仅有其中的一种是不行的,只有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才构成完整的人类思维和文化。所以,想用其中的任何一种来代替另一种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种都存在着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只有在另一种那里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克服。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人文精神只能缓慢爬行,是孱弱而不堪一击的。其实促使科学精神这个大男孩成熟的根本动力就是美丽善良的女孩——人文精神。科技是为人类造福的。正是因为人文精神的驱使,人类才有了强烈的改善生活发展生产的愿望,正是有了这种强大的愿望,人类才有足够的动力在科学的道路上奋勇向前。

同时,人文精神也约束了科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保证其不脱离最根本的目的:为人类造福。正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约束,人才没有像羊一样被克隆,才有了《核不扩散条约》,才有了《京都议定书》。科学精神如果离开了人文精神,那人类的美好愿望往往是南辕北辙。只有把人文与科技完美的结合,才能真正的造福人类,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由于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西方现代人本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