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选择一定数量和类型的事件,对其中的特定观察指标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和推论。
本文将深入探讨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
基本概念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适用于对某一类事件的特征和模式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这类事件可以是社会现象、自然现象或者人类行为。
通过对事件的观察,研究者可以了解事件背后的原因、机制和影响。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核心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样本。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明确事件的特征,然后从整体事件群体中抽取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
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可以使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如观察记录、访谈、文档分析等。
应用场景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 社会学研究:通过对具体社会事件进行观察,研究者可以了解社会现象的起因和影响。
例如,通过观察一系列抗议活动,可以揭示社会不满情绪的来源和演变过程。
2. 教育学研究: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教育环境中的各种事件对学习者的影响。
例如,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校园欺凌事件,可以深入研究欺凌现象对受害者和整个学校氛围的影响。
3. 心理学研究:通过观察个体在特定事件下的行为和反应,研究者可以揭示心理过程和认知机制。
例如,通过观察和记录紧张考试中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可以研究测试焦虑的产生和应对策略。
优缺点事件取样观察法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1. 深入理解:通过对事件的细致观察,研究者可以获得关于事件特征、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发现事件的本质。
2. 真实性:观察法可以提供真实的研究材料,毫无疑问地反映了事件发生的现实情况,避免了受试者对实验的干预。
3. 灵活性: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灵活的方法,可以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进行调整,适合于不同的研究场景。
缺点:1. 代表性问题:由于事件取样是基于研究者自身的主观判断,样本的代表性可能存在问题。
【必备收藏】幼儿行为观察法 —事件取样法(文档)
取样的方法—事件取样法一、事件取样法的定义事件取样适用于有明确开始和结束、发生频率低的行为,如:进餐行为、争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
观察者在每一次事件自然发生时将事件记录下来,可包括行为发生的背景、原因、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结果等信息。
事件取样只观察事先选定好的特定事件。
当事件发生时,观察者可以对事件作详细描述,也可以事先设计好观察项目,用代码或符号将事件记录下来。
二、事件取样法观察记录要点与步骤(1)明确要研究的具体事件或行为,确定其操作定义。
通常情况下,这些行为或事件的呈现频率应比较高。
例如,幼儿的争执行为、伙伴之间的友好行为、对成人的依赖性、幼儿的社交能力等。
(2)预备性观察,选择要研究的行为。
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发生的一般状况,便于在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察。
例如,要考察有关幼儿的交往或游戏等行为,通常需要在非集体活动的时间里进行;研究幼儿的语言,通常选择有成人或其他幼儿在场的情境下进行观察。
(3)确定需要记录的资料种类与记录形式。
事件取样法的记录形式较灵活,可以采用提前编码记录,也可运用叙述性记录。
有时,观察者亦可编制简便适用的记录表格。
三、事件取样法的优缺点事件取样法比较实用,可以用来研究各种行为和事件,不像时间取样法要严格受限制于行为发生的频率。
它可以使用高效率的编码系统,也可以详细描述行为。
事件取样法也有不足之处。
由于不论何时,只要行为事件发生了便可以记录,所以有可能这些观察到的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具有不同的性质。
因此,运用事件取样法时,应特别注意记录与分析事件发生当时的情境或背景。
同时,事件取样在记录时可能会中断行为的自然连续性,这种方法只是记录了事件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一些与事件发生有关但时间上间隔较远的内容就无法记录,因此事件取样法无法保持行为的完整性。
四、举例说明案例1: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观察表案例2: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表案例3: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表- 全文完 -。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它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个事件发生的过程、原因和影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事件取样观察法。
一、什么是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指通过对某个特定事件的观察和记录,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的方法。
该方法通常涉及到对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多个阶段进行观察,并采用不同的数据收集工具(如问卷调查、访谈等)来获取相关信息。
二、为什么要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有以下几个好处:1.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个特定事件的过程和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事件。
2.能够帮助研究者识别出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因素,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
3.能够提供有关某个特定社会群体或组织内部运作方式的信息,从而有助于改进管理或组织策略。
三、如何进行事件取样观察法?1.确定研究问题:首先,需要确定研究问题,即要研究的事件是什么,以及想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
例如,如果想研究某个公司的员工流失率,那么需要明确研究的事件为员工离职,想要回答的问题为员工为何选择离职。
2.选择取样方法:接下来,需要选择合适的取样方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通常采用方便抽样或目标抽样方法。
3.设计数据收集工具:设计数据收集工具时应根据研究问题和取样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工具。
例如,可以使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来获取相关信息。
4.进行数据收集:在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注意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并尽可能多地获取可靠和准确的信息。
此外,在进行数据收集时还应注意保护受访者隐私。
5.分析数据: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这包括描述性统计、因果关系分析等方法。
四、事件取样观察法存在哪些局限性?虽然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研究方法,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可能存在主观偏见:由于研究者对事件的主观认识和理解不同,可能会导致数据的主观偏见。
2.数据收集难度较大:事件取样观察法需要对事件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的多个阶段进行观察,因此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收集数据。
第四章 取样观察法
【操作练习】
1.操作下定义 很新概念 分类定义 2.观察表格设计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操作性定义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婴幼儿对其他人大喊 大叫,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伴随拍、推、 踢、戳及用东西打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物 品的行为。
序号 1 2 3 4 类别 操作性定义 破坏物品 踢桌子、扔玩具、破换玩具等 攻击他人 推、拍、戳及用东西打其他人 语言辱骂 用不文明的言语辱骂其他人 乱发脾气 冲他人哭闹、尖叫、踢打、扔东西
【例如】
婴幼儿吮吸手指行为: 是指两岁以上婴幼儿经常有吸吮手指、衣 角、或是被角等行为。 幼儿同伴交往: 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 的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 信息,沟通情感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例如】
【练习】
社会性游戏操作性定义
游戏类型 操作定义
无所事事 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玩弄自 己的身体,走来走去,爬上趴下,东张西望。 旁观 观看他人游戏,有时凑上来跟玩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 主意,但自己并未直接参与游戏。 单独游戏 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平行游戏 在同一个地方玩,各玩各的,互不影响,互不干涉。
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 间隔由两种: 规律性间隔, 随机性间隔。 时间间隔:事先确定观察时间,选定具体时段, 用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观察。 例如: 每周一、三、五下午3~4点,对大班10名幼儿 每名观察6分钟,持续6周。
使用条件
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 只适用于外显行为,不宜于观察内在行为; 必须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 和时间等; 必须对观察的行为与事件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 应当制定时间取样观察记录表。
第四章观察法
2.轶事记录法
轶事记录法与日记法同是描述性的,但 它不像日记法那样连续记载儿童的新行为 的发生、发展,而是着重随时随地记录某 种有价值的行为及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例。 轶事记录法不受时间限制,不需要特殊 的情境,不需要特殊的步骤。这种方法无 一定框架,简单易行。
3.连续记录法
连续记录法是对自然发生的顺序事件或 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作连续不断的记录,其 记录要求描述足够详细精确和有足够完整 的情节。此外连续记录法观察时间通常为 一天、半天。一般比轶事记录法更完整。
例:
②事件取样
事件取样顾名思义是以事件为单位进行 观察,是研究特定类别的完整行为事件, 它的测量单位是行为本身而不是人为的 时间间隔。
儿童的争吵行为观察
➢ 戴维在秋季和冬季4个月的时间内,观察幼儿 在自由游戏阶段中所发生的争执行为,观察对 象是2~5岁的19名女孩和21名男孩。并预先 确定所要记载有关争吵的6种类别:①争吵的 时间长度;②争吵时发生的情况;③争吵时出 现的行为;④争吵时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 ⑤结果如何;⑥后果如何。即按争吵发展的过 程,把争吵分为6段或6类来记录。他共花了 58.75小时,观察记录了200个案例。
2.非参与观察
(二)结构式观察和无结构式观察
1.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事先制定好观察计划并严格
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实施的观察。
2.无结构式观察
无结构式观察是指对观察的内容、程序事
先不作严格规定,依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
的观察。
(三)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直接通过感官考察各种心理 活动和行为表现,收集有关科学资料的一种方 法
1.取样观察法的操作程序
①对观察内容进行分类 ②给每种类别下操作定义 ③设计记录表单
名词解释事件取样观察法
名词解释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旨在通过随机取样来观察和评估特定事件中的发生情况,从而为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数据。
该方法通常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以便对大量样本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得出一般性结论。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想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
2. 确定样本大小和取样方式:根据研究目标,确定需要观察的样本数量。
通常情况下,样本大小越大,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就越高。
取样方式可以采用随机取样、分层取样或混合取样等方式。
3. 选择观察时间和地点:根据研究目标,选择适合的观察时间和地点。
4. 实施观察和记录:在选定的时间和地点,对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
观察的内容可以是事件发生的情况、参与者的行为、环境的条件等。
5. 分析观察数据:对观察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有用信息。
6. 撰写研究报告:根据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阐述研究结果。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量化研究结果,从而获得可靠的数据。
该方法也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研究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数据收集方法,通过观察事件或行为的发生频率和模式,以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这种方法常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中,譬如对人类行为、社会现象或自然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
事件取样观察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问题,并确定所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类型。
例如,研究某个社会群体的就业情况,可以将就业状态作为观察的事件。
2. 设计观察计划: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设计一个合适的观察计划。
需要考虑观察的时间、地点以及观察单位的选择等。
例如,在研究就业情况时,可以选择在特定的城市、区域或行业中观察,确定观察的时间段和观察单位(个人或企业)。
3. 选择样本:根据观察计划,选择样本进行观察。
样本的选择需要具有代表性,以使观察结果能够推广到总体。
在事件取样观察法中,样本的选择通常是非随机的,可能会基于某些特定标准。
例如,在就业情况的研究中,可以选择某个特定行业中的就业者或失业者作为样本。
4. 进行观察:根据观察计划,对所选样本进行观察。
观察时需要记录下所感兴趣的事件或行为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位置等信息。
观察可以通过直接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
5. 数据整理和分析:观察结束后,需要整理所获取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数据整理包括对观察所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以揭示总体的特征和规律。
6. 得出结论和提出建议:根据观察和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并根据研究目标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这些结论和建议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考。
总体而言,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有效的数据收集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观察事件或行为,可以揭示一些潜在的规律和因果关系,从而提供对总体特征和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方案。
但需要注意的是,观察结果的推广范围受到样本选择和方法的限制,在进行观察研究时应慎重选择样本和设计观察计划。
取样观察法——精选推荐
取样观察法取样观察法不是详细地描述行为或事件,而是缩小范围的聚焦观察。
取样观察法首先对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等进行分类,通过分类将其转化为可以数量化的材料;其次,用具体的、可感知的方式对每种类别进行界定;最后,根据类别设计出记录表,从而便于记录。
取样观察法大致有四种。
(1)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观察者事先确定所要观察的维度,然后据此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特定行为或发生的事情,并把所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到事先拟定的编码记录表上1。
它是常用的观察法之一,用于确定某种行为是否出现或发生,该行为发生的次数、频率及其持续时间等2。
时间取样法又分为连续时间取样法和非连续时间取样法。
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依次在每个时间间隔内观察并记录行为。
非连续时间取样是指观察者在前一个时间间隔内等待目标行为的出现,然后在接下来的那个时间间隔里记录在先前间隔内出现过的行为3。
时间取样法的具体做法是:第一,确定观察的总时间。
第二,确定若干观察时段。
第三,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或现象的操作性定义,制定观察表格。
第四,实施观察,并作好记录。
第五,整理观察资料,并作出研究结论。
时间取样法时间取样设计观察的主要指标有:①规定时间内某种行为是否出现及出现的种类;②规定时间内行为发生的频率;③规定时间内行为的持续时间。
例如,国内某著名学者对于研究对象的相互作用记录表4,笔者觉得也可以划归为时间取样法,现联系时间取样的具体做法进行以下分析。
首先,确定观察时间是某一堂课。
其次,对被观察对象的相互作用进行定性的分类,据此设计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相互作用分为三大类,十种具体表现:(l)教师讲话,学生听讲。
讲话的内容包括:①接受或澄清学生的意见;②表扬或鼓励;③补充或扩展学生的意见;④提问;⑤讲授教材;⑥提示或提要求;⑦批评或制止学生的不当言行。
(2)学生讲话。
内容包括:⑧回答老师的问题;⑨自发谈话,包括向教师发问及同学间的交谈。
幼儿研究方法--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的记录方式(p.148149)
Real tim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时段连续观察
Time interval sampling 时距取样
时间取样的记录方式(p.148149)
Real time continuous observation 时段连续观察:
以一段较持久的时间,进行观察(次数及持续时间)
Time interval sampling 时距取样:
取短时距(如一分钟、30秒或15秒)进行记录。在此时距内,行为出 现不管它持续时间或出现几次,都只记一次
Time interval sampling如何决 定时距
时距内比较可能只会出现一种行为 时距长短足够观察者判断记录该行为
Ps.单一时距内, 行为出现不管其持续 时间或出现几次都只记一次
问问题、领导、支持、负向社会行为、 正向或中性社会行为、无社会行为
询问意见消息、要求支持加入、单独 旁边注视、指导建议、赞许照顾、分 享参与、服从接受、命令纠正、吵骂 威胁打架、抢夺干扰、拒绝忽视
行为观察的效度
效度(validity):命中目标的程度
量的观察命中主题之条件如下: ◦ A.观察者的动机是内发的,而非外在要求
的,也就是说他自己知道「为什么观察」 ◦ B.观察者对主题的界定是由其观察动机而
产生的,也就是说他自己知道「观察什么」 ◦ C.观察主题到观察项目之架构必须是合理
的,观察项目必须有其重要性及代表性。 ◦ D.观察项目必须可以下操作型定义,很容
易从感官知觉就下判断的。
实习主题
实习主题:Time Sampling
观察目标:时间取样法的记录及观察者 一致性之信度分析
记录主题:自行选定
教育研究方法第四章教育观察研究法
一、叙述性记录法
Narrative recording
(一)日记描述法
·日记描述法简称日记法,是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行为表 现或教育现象的一种方法。它比较适合于长期的跟踪观察研究和 个案研究,有利于研究儿童发展的顺序性和连续性。它记录的材 料比较全面、真实可靠,方法简便易行。日记描述法可分为两种 类型:一是记录儿童的一般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日记描述;二是主 题记录,侧重观察记录某个特定的心理或行为特征,如语言、认 知、情绪等。另外,日记描述法要求进行长期的、连续性的观察, 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 of educational observation research methods
(三)直接观察与 间接观察
·依据观察者是否借用观察设备,教育观察研究可分 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直接观察是指观察者亲临现场,只凭借自己的眼睛、耳
朵等感觉器官直接进行观察,获取第一手资料。间接观察是 指观察者借助录音、录像等专用设备进行观察,间接地对观 察对象的心理或行为进行观测,获取资料。
伍 学会撰写教育观察报告。
叁
能够运用教育观察研究常用的记录方法(叙述性记录法、项目清单法和观察 评定法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
案例导入
Case of import
课堂观察
我们日常的听课往往是随机的,多是关注课的实际效果,没 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发现的问题尽管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探讨, 但是没有系统和深刻地分析总结,是一种不自觉的研究行为。 而课堂观察在进行之前就要选择与确定观察主题,对观察进 行必要的指导,尤其是观察细节的记录等。课堂观察都有明 确的目的,因此所记录的课堂教学素材具有针对性,所展开 的研究讨论具有实质的意义。课堂观察使教师有了明晰的问 题意识,知道自己听课的目的,知道自己关注的要点,这样 的听课就是研究性的听课。基于问题的课堂观察才是有效的、 切合教师实际需要的教学研究行为。实践证明,教师通过积 极的观察态度和正确的观察视角,将观察到的学生的状况和 教学、教育的情况不断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并在教育教 学中不断用观察研究法验证理论,有助于教学相长,也有利 于个人发展。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观察和记录特定事件或现象。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调查研究中,例如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目标是深入了解事件发展的细节,以便获得关于事件背后动机和影响因素的洞察。
在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时,研究人员选择特定事件进行观察,并记录下事件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关键细节。
这种方法强调对事件上下文的细致观察,以理解事件如何发生和影响个人或集体。
下面是事件取样观察法的相关参考内容:1. 事件定义和范围:说明研究人员选择观察的事件,并明确事件的定义和范围。
这一部分应包括对事件目的、参与者和环境的简要介绍。
2. 参与者观察:描述研究人员对事件参与者的观察方法。
这可能包括直接观察、访谈、记录行为或利用其他观察技术。
研究人员应说明观察参与者的准则和选择流程。
3. 数据收集和记录:说明研究人员如何记录和收集数据。
这可能包括录像、录音、笔记和采访记录。
研究人员应解释数据记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4. 事件分析和解释:提供事件观察的详细描述,并分析事件中的关键模式和趋势。
研究人员可以引入已有的理论框架或预先设定的假设来解释观测到的现象。
5. 结果和发现:总结研究中观察到的事件特征、参与者行为和趋势。
结果应探索事件的动力、影响因素和潜在结果,并提供对事件的全面理解。
在使用事件取样观察法时,研究人员需要明确报道自己的观察结果,遵循科学研究的伦理原则。
还可以使用其他方法来校证事件观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例如采用多个观察者、数据三角校正和观察案例的重复观察。
尽管事件取样观察法提供了对事件细节的深入了解,但也存在一些限制。
观察者的主观性、局限性和观察数据的可靠性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此外,事件取样观察法可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资源,因为事件的发展和观察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
总之,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有助于深入了解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研究方法。
它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和洞察人类行为的途径。
研究人员应当明确定义事件,选择参与者并记录相关数据,以便在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和解释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第四章 时间取样
打人、踢 人、咬人、 抢东西
12/6/2014
四、时间取样的优点 • • • • • 时间取样法操作方便易行 易取得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提高资料的信度 观察多个样本 重复观察
12/6/2014
五、缺点
• 观察准备时间长 • 不能了解行为发生的整个过程 • 无法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及因果关 系 • 不适用于低频率的行为
12/6/2014
观察时间
• 观察时距
• 观察频率
• 观察期程
12/6/2014
观察者的角色
• • • •
完全参与 完全观察者 参与者观察 观察者参与
12/6/2014
抽取15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记录幼儿亲社会行为
及其频率。一共观察的时间是 90 分钟,王老师将这 90
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幼儿观察6分钟,
在一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三次。观察结束后,每个幼儿 有三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12/6/2014
第一节 方法概述
一、时间取样的含义 • 时间取样指在事先预定的时间间隔内观察目标 行为,并记录目标行为出现的次数,借以了解
行为模式的一种方法。
• 操作性定义
• 实施的类别:规律性的时间取样
随机性的时间取样
12/6/2014
二、时间取样的特性 • 结构化的观察法
• 节省资料搜集的时间
• 代表性的行为样本
12/6/2014
三、适用时机
• 具有容易视为相同类别的行为
• 行为出现频繁 • 外显行为
12/6/2014
合作 分享 谦让 帮助
12/6/2014
六岁儿童的捣乱行为 1、粗鲁行为:离开位子、站起来、走动、跑动、 跳绳、摇动椅子。 2、跪:跪在椅子上、坐在脚上、横躺在课桌上 3、侵犯别人:投掷、推、撞、拧、拍、戳及用 东西打其他同学 4、扰乱别人:抢夺他人东西、破坏其他同伴所 有物 5、说话:和其他同伴讲话、喊叫老师、唱歌 6、叫嚷:哭闹、尖叫、咳嗽、吹口哨 7、噪声:发出咯咯声,撕纸、鼓掌、敲击书桌 8、转方向:把头和身子转向其他同学、向别人 显示东西 9、做其他事:玩弄东西、解自己鞋带等。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简介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研究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特定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通过对事件的取样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本文将详细讨论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定义、特点、应用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二级标题:定义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通过对事件进行取样观察和记录的研究方法。
事件可以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任何具体事件,如自然灾害、社会问题、政治事件等。
通过对事件的取样观察,研究者可以获得事件发生和演变的详细信息,并从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和结论。
二级标题:特点事件取样观察法具有以下特点:三级标题:深入观察事件取样观察法要求研究者对事件进行深入观察。
研究者需要亲自参与或近距离观察事件发生的场景,收集一手数据和信息。
这种深入观察可以使研究者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从而对事件作出更合理的解释和分析。
三级标题:主观性事件取样观察法较为主观,研究者的主观因素会对观察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在进行事件取样观察时,研究者需要尽可能客观,并避免个人主观偏见对结果产生影响。
三级标题:多角度观察事件取样观察法要求从多个角度观察事件,包括不同的观察者、解释者和参与者。
通过多角度观察,可以避免狭隘的观点和片面的结论,更全面地认识事件的本质和复杂性。
三级标题:时间跨度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对事件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跟踪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通过观察事件的时间跨度,研究者可以分析事件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
二级标题:应用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例如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等。
以下是事件取样观察法的一些常见应用:三级标题:社会问题研究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用于研究社会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具体的社会问题事件,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通过对社会问题事件的取样观察,可以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影响因素以及相关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和态度。
三级标题:政治事件研究事件取样观察法可以帮助研究政治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第三讲--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前提与要求是: (1)事件取样观察一般只适用于定性资料,较 难顾及定量指标。 (2)观察者要事先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 确定其操作定义。 (3)观察者要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 察。如道维的研究就选择了 儿童自由分散活动的时间;而要研究儿童的语言 则需选择有成人在场或其他儿童在场的情景下作 观察。 (4)观察者要事先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与 记录形式,象道维就编制了简便适用的记录表格。
4.学生或教师的群体氛围。包括凝聚力、离散倾向、人 际关系等。 5.学校管理。包括学校常规管理,学校办学特色,改革 举措等。 6.其他教育因素的影响。包括不同教材、教学手段、校 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 在具体应用中,教育观察法往往不是单独发生作用,而 是与其他研究方法一起协同作用;教育观察法的成果也 往往不是单独发挥某项作用,而可以综合发挥出多种功 能。 如“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的研究,观察法可 以验证实验成果,但必须与实验法一起协同作用。观察 的结果也不仅仅验证游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一 实验假设,还可以检验把适度的游戏引入小学数学教学 在开发学生智力等方面的功能。
事件取样观察法的典型案例是道维对学前 儿童的争执事件的研究分析。 他于1931年10月19日至1932年2月18日对 保育学校25个月至60个月的40名幼儿(其 中男孩21名,女孩19名),在自由游戏时 间中自发发生的争执事件进行了观察,他 在事前设计了观察记录表见(表4),然后 等待争执事件发生,
四、教育观察法的设计与实施要求
(一)教育观察的领域 教育观察法在小学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 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发挥其作用。教育观察的领域 大致范围如下: 1.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包括学生的 学习时间、学习习惯,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状况、 消费状况,学生的课外时间、空间的安排、在活动中的 表现和感受,对不同活动的选择倾向等。 2.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 动情况,教师德育工作,教师作为班主任的教育活动等。 3.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涉及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民主、 严格、专横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亲近、疏远、钦 佩、敬畏等),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行为表现之间的关 系等。
事件取样观察法实验设计方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Event Sampling Observation Method)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用于观察特定事件的发生和相关行为。
下面是关于事件取样观察法实验设计方法的一般步骤:1. 确定研究目标:明确你想要研究的事件和相关行为。
确保你的研究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
2. 选择观察者:选择合适的观察者或研究者来进行观察。
观察者应具备良好的观察技巧和适当的培训,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 制定操作定义:明确定义你要观察的事件和相关行为。
这些定义应该清晰明确,能够帮助观察者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4. 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的时间、地点和持续时间。
根据研究目标和事件的特点,制定一个详细的观察计划。
5. 进行观察和记录:观察者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进行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事件和相关行为。
使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如观察表格、录音、摄像等。
6. 数据分析:对观察记录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可以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根据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7. 结果解读: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读观察到的事件和相关行为。
与研究目标进行比较,并提出结论和建议。
重要注意事项:-选择一个适当的样本大小和观察时间长度,以确保获得有代表性的数据。
-观察者应该尽量保持中立,不对观察对象产生干扰或影响。
-尽量减少观察偏差的发生,例如主观判断、遗漏观察等。
-注意保护被观察者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
总结而言,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实验设计方法,用于系统地观察特定事件和相关行为。
通过明确研究目标、制定观察计划、准确记录和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对事件和行为的深入了解和结论。
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社会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适用于对于人类行为、社会现象、群体活动等进行深入观察和研究。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事件取样观察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一、定义事件取样观察法是指选取代表性事件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记录,深入分析事件的内部结构、行为动因、影响因素等,从而揭示事件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
二、基本流程1.选题:确定研究的主题和方向,制定研究计划。
2.事件取样: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从具体的事件中选取代表性事件。
3.观察:在事件发生的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人员、时间、地点、具体行为等多方面细节。
4.分类:根据观察记录,将事件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出事件涉及的人员、行为、影响因素等。
5.分析:对汇总出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事件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性质。
6.结论:根据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进行总结,归纳事件研究的主要发现。
三、优劣势优势:能够深入观察和理解事件的内在机制和现象,为了进一步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来源和论据支持。
劣势:取样的事件需具有代表性,数据的收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局限性相对较高。
四、应用领域1.社会学领域:可以用于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探究,例如对抗议、罢工、起义等社会事件的观察和研究。
2.心理学领域:可以用于观察和研究人类行为和动机,例如对人际交往、情感表达等行为的观察和分析。
3.管理学领域:可以用于研究企业、组织和组织间行为,例如对企业经营、管理体制等问题的研究。
总之,事件取样观察法是一种常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能够为我们揭示许多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内在规律和特性,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来源。
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未来将有更多的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攻击性行为记录表
时间
9:00-11:00
儿童 攻击性行为类别 序号 破坏物品 攻击他人 言语辱骂 乱发脾气 1 正
时间取样观察法的优缺点
优点 可以在短时间内收集较多的局偶代表性的资 料,省时省力。 可以确定行为、事件发生的频率,借此探讨 教育的作用。 可以取得量化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从而 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时间取样观察法
1. 含义
时间取样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 标准来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是否出现 以及出现次数的一种观察方法。
【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
刘老师准备从上午9:30到11:00之间,观察自 己班上15名幼儿攻击性行为及其发生的频率,一 共观察的时间是90分钟。 她将这90分钟平均分配在15名幼儿身上,即每名 幼儿将被观察6分钟。 另外,为了取得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刘老师准 备在一个星期内,反复这个过程3次。观察结束后, 每名幼儿共有3次、每次6分钟的行为记录。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
第四章
取样观察法
定义: 取样观察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标准抽取部分对 象为样本或抽取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进 行观察,然后以样本或目标行为的结果推论 总体状况。
行为的操作定义
“行为”是事先设定的
操作性定义: 对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现象给予具体 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行为或现象的 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即观测指标。
查核记号,打钩记录行为是否出现; 记录记号,划”正“等,记录在限定的时间间隔 内,行为出现的次数或频率。
采用“间歇——观察——记录”的方式 例如:
பைடு நூலகம்每一名儿童观察6分钟,1分钟观察,一分钟记录, 一分钟间歇,重复上述过程。
(5)行为分析
整理观察记录资料; 撰写观察分析报告。
(5)行为分析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例如】
表1 幼儿规则意识操作性定义
类型 编号 行为类型 操作性定义
A类型 自主式规则意识 能自觉遵守规则,如:自觉排队,遵守 游戏规则 B类型 自我中心式规则 为了自身的行为而忽视某些规则,如: 意识 上课随便说话、下位 C类型 指责性规则意识 指责他人违反规则的行为,并要求他人 改正
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法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 间隔由两种: 规律性间隔, 随机性间隔。 时间间隔:事先确定观察时间,选定具体时段, 用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观察。 例如: 每周一、三、五下午3~4点,对大班10名幼儿 每名观察6分钟,持续6周。
使用条件
只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 只适用于外显行为,不宜于观察内在行为; 必须确定观察目的、被试的数量、观察的范围和 时间等; 必须对观察的行为与事件给以明确的操作定义; 应当制定时间取样观察记录表。
从被试多种行为中,选出一种有代表性的 行为进行观察,在自然的情境中,等待所要 观察的行为出现,然后记录这一行为的全貌。
【案例1】达维的幼儿争执事件
对幼儿园儿童在自由活动时间内发生的争执事 件进行观察记录,观察对象为40名2-5岁的 儿童,其中男孩19人,女孩21人。观察过 程是等待争执事件的发生,直至行为停止, 全程记录。具体包括: 争执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争执持续时间; 争执发生的背景、起因;争执什么(玩具、 领导权);争执者所扮演的角色;争执时的 特殊言语或动作;结局如何;后果与影响。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1)确定目标行为 婴幼儿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外显的 行为。 【例如】 幼儿规则意识
2.时间取样的操作步骤
(2)对目标行为进行操作性定义
即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婴幼儿行为 进行描述,将抽象的行为转换成较为直观的、可 观测行为描述。
【例如】 幼儿规则意识:
幼儿按照老师或同伴一起制定好的规则做出相应 的行为,对他人没做到或破坏规则表示不满。
√ √ √ √
√
5.23
9:00-9:30
10:00-11:00
√
社会性游戏观察记录表
游戏类型 无所事事 旁观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合作游戏 被观察的儿童 ①②③④⑤⑥ 1 2 3 4 5 6 ……
时间间隔可以是:10秒钟观察,10 秒记录,等40秒观察下一名儿童。
(4)进行观察记录
记录形式:
(3)制定观察记录表
表2
幼儿信息记录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是否为独 父母是否 教养方式 生子女 离异 李宜恒 男 四岁 否 否 父母教养
(3)制定观察记录表
观察 日期
规则意识行为类型
观察时间
8:00-8:20
A类型 √
B类型
C类型
5.22
9:00-9:30 10:00-11:00 8:00-8:20 √
【操作练习】
1.操作下定义 很新概念 分类定义 2.观察表格设计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操作性定义
婴幼儿攻击性行为:婴幼儿对其他人大喊 大叫,表现出愤怒的情绪,并伴随拍、推、 踢、戳及用东西打人的行为,以及破坏物 品的行为。
序号 1 2 3 4 类别 操作性定义 破坏物品 踢桌子、扔玩具、破换玩具等 攻击他人 推、拍、戳及用东西打其他人 语言辱骂 用不文明的言语辱骂其他人 乱发脾气 冲他人哭闹、尖叫、踢打、扔东西
缺点
只适用出现频率高的外显行为和事件。 只能获得行为出现频率的资料,不能保留行 为的具体内容,行为过程及性质。 不能保留行为发生的顺序,难以揭示行为的 因果关系。 将贯穿行为分解为若干成分,破坏了行为的 完整性,难以识别行为的相互关系。 行为类型的建构,容易带有主观偏见。
第二节 事件取样观察法
1.事件取样法的概念
【例如】
婴幼儿吮吸手指行为: 是指两岁以上婴幼儿经常有吸吮手指、衣 角、或是被角等行为。 幼儿同伴交往: 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 的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交 流信息,沟通情感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例如】
【练习】
社会性游戏操作性定义
游戏类型 操作定义
无所事事 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玩弄自 己的身体,走来走去,爬上趴下,东张西望。 旁观 观看他人游戏,有时凑上来跟玩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 主意,但自己并未直接参与游戏。 单独游戏 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 平行游戏 在同一个地方玩,各玩各的,互不影响,互不干涉。 联合游戏 在一起玩相同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 做自己想做的事。 合作游戏 有目的、有组织、有领导、有分工,承担角色任务,互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