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r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457-01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条件日益改善,如何养生保健成为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可惜的是仍有些人在养生保健方面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养生保健进行正确的观念引导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养生”一词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须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

数千年来,中华养生文化秉承《黄帝内经》的核心理论传承发展,生生不息,形成了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中华养生文化始终把人置身于天地之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正是这种与天地协调一致,和谐共存的理念才使中华养生文化久盛不衰,源远流长。

养生就是养阳气,万物生长靠太阳,阳气就是人体的太阳。把人体中的生命托起来,他就能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常久的健康。任何人,只要注意时时呵护阳气使阳气旺盛,就百病不侵,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充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由于传统的中医知识没有在社会上普及,很多人搞不明白阳气虚弱后,身体会有哪些变化和表现。一般来讲,有以下症状就意味着人体阳气衰弱或受损。

1、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但脸色青白灰暗无光泽,不是非常红润,类似于亚健康状态;或面色熏黑(肾气不固以致外露之故,很危险)

2、抵抗力下降,明显怕风,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容易感冒(阳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之故);或喜喝热茶、热汤,腰背部有督脉阳气不升)。

3、食欲不好或大便稀薄,不成形,经常慢性腹泻,特别是熬夜后、吃寒性食物后。劳累或受寒后容易拉肚子(脾胃有赖于先天肾阳之温熙,方能蒸化水谷。阳衰,肾火不升脾土,以致不健运之故)。

4、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大多为脾胃两虚)。或劳累后体力恢复困难,受伤后愈合慢(阳气功能之一表现为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青少年及儿童一般阳气充足,所以体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很快)。

5、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或容易出汗,夜间多尿(阳衰、阳失统摄之故)。

6、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不育或肤色灰暗;男性阳痿,早泄等。

7、腰部酸痛,周转不灵,精神萎靡不振,少气懒言等(脾肾两虚之故)

以上是阴盛阳衰的表现,总根源就是阳气虚弱。时至今日,上述症状不再专属久病体衰之人,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具有以上部分症状。可以说:阳气虚弱是现代多数人的通病。凡阳气虚弱明显者,一定要注意调养身体,否则接下来就可以得大病。

《黄帝内经》把预防疾病提到了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创立了养生说“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忘井,斗而铸锥。不疑晚乎”。大意是说聪明人不会等到疾病已经产生了才去治疗,而主张未病先防,这好比治理国家一样,不要等到战乱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理,而要治于未乱之先。假使疾病已经发生了,而后想到才去治疗,等到战乱已经形成了才去治理,这就好比一个人口渴了才想去钻井。战斗开始了才想到铸造武器,这不是太晚了吗?这种未病先防的思想和现代“预防为主”的基本精神无疑是一致的。

从平衡论我们知道:阴阳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阴阳平衡绝不等于阴阳平等。《黄帝内经》认为:人体阴阳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黄帝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只有当阳气饱满且处在潜藏封固的状态下,才能阴平阳秘。也只有阳气致密,无所妄耗,方能固生命之本,说明阴阳的协调,关键在于阳气的旺盛和饱满。

《黄帝内经》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是故阳因上,卫外者也”。也就是说,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作用很强大,是生命的根本,是协调阴阳,保证健康长寿,抗御病邪侵袭的关键,如果阳气不固密导致“失其所”了就会折寿,就会短命,治病和养生的真谛就是激发,护住阳气。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

们身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体五脏六腑,经脉官窍,皮毛肌肉,但有一处阳气不到,就会得病,这是统摄所有疾病的主要原因。

人体正常生理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二者相对平衡协调的结果,人体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以阳气为主的阴阳对立统一协调的正常关系遭到破坏所致。

人身阳气(命门真火)亦称真阳、元阳、元气、龙雷之火,由这些称谓便知它是人体中绝顶重要的东西,有它才有生命,无它便无生命可言。故古人认为:一切阴(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精血津液)皆是静的,谓之“死阴”;唯独阳(命门真火)是灵动活泼的,阳气一绝,生命便告终结,剩下的之是一个躯壳而已(故人的寿命称为阳寿)。

以上浅谈了中医对养生保健的认识,既然阳气如此重要,如何保健养生,才能使阳气旺盛呢?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几十年,在康复一些慢性疑难杂证,康复亚健康状态方面总结了许多经验,浅谈如下:

1、远离伤阳的行为:空调普及,抗生素滥用,啤酒饮料冰镇,夜市狂食等。

2、注重养生: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3、有病看中医:可以多采用针灸推拿,拔罐,穴位埋线,刮沙等传统疗法。

作者简介:

随志化(1963- ),男,汉族,河南夏邑人,大学本科毕业,

副主任医师,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首届继承型高级人才班学员,中医科主任,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