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精心整理)
代码00466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P1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一、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P1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的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P1但从总体上来看,它更偏重于应用学科和社会学科。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P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
1925年他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了808天追踪研究的基础上,写出了著名的《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该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
同年,在此基础上,他又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该书被誉为儿童心理学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典范。
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主要受近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进化论思想和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在对自己孩子3年的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并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
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因此,普莱尔被尊称为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
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L.Hollingworth)提出要研究人的一生心理发展。
1930年,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P11一、探索心理发展的规律为社会实践服务P11二、探索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其素质P13三、探索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P13第三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4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P14(一)客观性原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面貌,以达到对其真理性的认识。
(二)发展性原则:是指坚持用发展变化析观点来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所涉及的问题。
(三)教育性原则:是指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知识点总结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知识点总结:有趣的知识大冒险》嘿,各位小伙伴们!今天咱就来唠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知识点总结这个话题。
这可真是一场有趣的知识大冒险啊!先来说说发展心理学这块儿。
哎呀呀,从娃娃到老年,这人的一生在这知识点里可真是展现得淋漓尽致。
咱得搞清楚小娃娃咋学会说话、走路的,青春期的孩子们为啥叛逆得让家长头疼,还有老了以后又会有啥心理变化。
每次学到这些,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时间旅行者,在不同年龄段来回穿梭,观察着人们的心理动向。
真是有趣极了!有时候我就想,如果我能穿越回去,给小时候的自己讲讲这些知识点,那我小时候得少走多少弯路啊!哈哈。
教育心理学也不容小觑啊!怎么教学生,怎么让他们爱学习,这里头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我学到那些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忍不住想象自己要是个老师,该怎么运用这些招式来搞定那帮调皮的学生。
比如说怎么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怎么因材施教,感觉就像掌握了一堆秘密武器,随时准备在教育战场上大显身手。
总结这些知识点的时候,那可真是像在整理一个超级知识宝库。
有时候感觉自己像个探险家,在知识的海洋里淘宝贝,找到一个有用的知识点就像发现了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
而且啊,每复习一次,就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就像把宝石打磨得更加闪亮。
不过呢,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啦。
有时候那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真能把我绕晕,感觉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知识的迷宫。
但是咱不能怕呀,得鼓起勇气继续往前冲。
而且有时候学习累了,我就会幻想自己考完试后的轻松愉快,那简直是太美好啦,为了那一刻,再辛苦也值得!总之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自考知识点总结就像是一场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冒险。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发现、成长。
小伙伴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征服这座知识的高峰,收获属于我们的胜利果实吧!。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0466最新资料

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1.1 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广义的包括动物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院是人类的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
狭义的就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
(填空)1.2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儿童心理》,这本书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1.3 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
(使用方法:观察法)1.4 最早正式研究老年心理学的著作----《衰老:人的后半生》---1929年霍尔出版(单选)1.5世界上第一本以发展心理学命名的著作---《发展心理学概论》----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沃斯。
(单选)1.6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荣格(单选)1.7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3.8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多选)答:(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教育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伦理性原则3.9 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3.10 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①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②成本低、费用低,省时省力③避免研究结果受到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3.11 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3.12 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1)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2)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3)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
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总论:探讨本学科的历史发展、确定 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并阐明本学科 进行科学研究的路线和方法等问题。
主要包括:学习理论、学习心理、知 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教学心理、 教学的设计及其成效的考核与评估、 教师心理
11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 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实践性原则 (四)综合创造性原则
12
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 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 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它 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
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 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 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
44
(三)阐明了教学与发展与的关系
1、“最近发展区”思想(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ZPD)
维果斯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 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 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 斯基把两种水平之 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它表现为“在有指 导的情况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 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 间的 差异。”
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这种横断与 纵向的交叉研究。
13
1、教育心理实验 是自然实验法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探讨在改变教育
教学过程影响下的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 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优点:与自然实验一样 缺点:不如实验室控制严格,进行因果分析不太容易 等
14
2、观察法 这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使用观察法要注意: (1)在观察前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详的计划 (2)观察中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尽量避免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心理特征、过程和问题的学科。
它关注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情感、认知和身体等方面。
本文将从该学科的历史、理论和应用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当时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社会和情感发展,以及教育对其发展的影响。
这些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上半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理论也逐渐形成,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上。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他提出了认知结构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通过不断调整已有的认知结构来适应新的环境和经验,从而实现认知的发展。
这个理论不仅对儿童认知发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教育实践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除了认知发展,社会和情感发展也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在社会发展方面,亨利·温曼提出了父母-儿童关系的理论,认为父母与儿童的亲密关系对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情感发展方面,爱德华·斯普林格提出了情感的阶层理论,认为个体在情感发展中会经历不同的阶段,从基本的需求满足到建立稳定的情感关系。
这些理论为教育者和家长提供了指导和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与教育实践密切相关。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他们还可以通过了解个体的情感发展水平来建立积极的教育关系。
此外,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为教育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依据。
例如,教育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教育政策,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总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发展和教育方面的心理特征、过程和问题的学科。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重点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行为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是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运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开展研究,以直接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的研究。
其特点是在行动中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和为行动而研究。
行动研究的过程包括计划,行动的实施和总结与反思。
2.专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是指能够运用广泛的结构良好的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教师。
其特点有专家水平的知识特点,高效和创造性的洞察力。
3.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5.图式:图式就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6.同化与顺应: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皮亚杰认为,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7.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围绕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3、学习的最佳期限。
8.偶发记忆: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记忆的目的性较差,在记某些材料的时候,往往把一些并不重要的东西记住,而将一些重要的东西忘记了,这就是偶发记忆,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记忆现象。
9.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一种以注意障碍和(或)多动为主要症状的身心疾病。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多种多样,有的仅仅出现注意障碍,有的则会活动过度,而有的儿童这两个问题都会出现。
注意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涣散,对所有的事物或活动包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均无法集中注意力;活动过度主要表现为冲动、多动、情绪不稳定、控制力差、无法安静下来等等。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一)2024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2(一)引言概述: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包括认知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性别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正文内容:
一、认知发展
1. 感知与感知发展
2. 认知发展的关键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 潜在能力和动态评估的重要性
4. 语言和符号发展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5. 认知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社会发展
1. 社会情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 同伴关系发展和友谊的重要性
3. 自我概念和身份认同的发展
4. 遵纪守法和社会道德的发展
5. 社会发展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情感发展
1. 情绪的起源和发展
2. 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的发展
3. 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性
4. 儿童与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问题
5. 情感发展在教育中的影响
四、性别发展
1. 性别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2. 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
3. 性别差异的原因和影响
4. 性别发展中的性教育问题
5. 性别发展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1. 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支持和指导
2. 探索性学习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
3. 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的心理学观点
4.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教育中的作用
5. 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的心理学视角
总结:
本文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主题,从认知发展、社会发展、情感发展、性别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等五个大点进行了阐述。
通过了解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并且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精选文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提出成熟决定论的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是-—格塞尔2。
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3。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4。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皮亚杰5。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6。
高尔顿主张用什么方法来推断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统计法7.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是哪个年龄段——4-5岁8.皮亚杰研究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临床法9。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维果茨基10。
我国近现代,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的第一本发展心理学著作的人是——陈鹤琴1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12。
哪种流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否认遗传的作用——行为主义13.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年龄段是——3到6,7岁14。
先天愚型又称--唐氏综合症15.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6.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段是—-0到3岁17.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是哪个年龄段——5到6岁18。
以下哪种流派的心理发展理论强调“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维果茨基心理发展理论19.主要是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年龄段是—-11、12到14、15岁20.几岁左右的婴儿已能分辨出照片上人的性别,但还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2岁21。
格塞尔于1929年设计了什么实验-—爬梯实验22。
言语的发展从婴儿多大能说出第一批真正理解的词开始的——1岁左右23.幼儿几岁时能正确辨认前后方位—-4岁时24.幼儿几岁时能够辨别上下方位——3岁时25。
婴幼儿期哪方面的增加是人一生中最快的——身高26.高中阶段处于哪种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创造性思维27.幼儿几岁时开始以自身为中心够辨别左右方位—-5岁时28。
几个月大的婴儿其眼睛的调节功能已基本上接近成人的水平-—4个月29.青春初期是哪个阶段——高中阶段30。
大脑皮质完全成熟大约要到多少岁左右——13岁31。
大脑皮质开始成熟,大约从几岁开始——9岁32。
王大顺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最权威)

王大顺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最权威)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简单题)(一)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的研究是基础(二)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条件的揭示是重点(三)讲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是目的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论述题)基本任务包括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两方面:1,作为基础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揭示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从而使心理科学领域中向纵深发展。
2,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根本任务在于研究如何应用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学习特点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
三,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作用(简答题)(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三)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四)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研究学生是学习的主题,任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学生自己而起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否定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地位。
第二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简答题)(一)客观性原则: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揭示而不凭臆测加以歪曲。
(二)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察主要表现在整体性、层次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自组织性上。
(三)发展性原则: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它表明在对个体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应采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对其加以分析。
(四)教育性原则:要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五)实践性原则:要求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密切联系的过程来考察和研究。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在自然的生活环境或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学生的外部行为表现(言语、行为、表情等),从而对其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复习提纲

江苏自学考试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466第一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P5)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
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变化:(P10) 神经元的修剪原则——“用进废退”。
3.大脑各部分的发育完善:(P12)①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
1②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③颞叶位于额叶的下方,耳朵的正上方,16岁之前颞叶还处于生长阶段,16岁后才开始修剪和髓鞘化。
颞叶主要负责加工听觉刺激和语言信息。
④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和学习的关系最为密切。
⑤小脑位于脑的后下部,它负责人的运动协调,与平衡、调节身体姿势有关。
⑥杏仁核,和我们的“本能”有关,决定的是较低级的反应。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定义:(P14)指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有续的,模式化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含义: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随着年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得以改进,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
大致体现为:①反应活动从混浊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化;②反应活动从不随意、被动向随意、主动演变;③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④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注意:如果出成简答题,问“心理发展的含义是什么?”必须首先回答发展的定义。
2、心理发展的实质:(P15)1)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发论观点: 内发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
必须要牢记的几个人物以及其著名言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内发论观点以霍尔、彪勒为代表。
以弗罗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以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派。
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铄论观点: 外铄论观点认为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学习理论一、奥斯贝尔意义接受理论1.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1)意义学习实质:意义学习就是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联系(2)意义学习的条件: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生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性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
2.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1)实质: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实质是概念同化的过程(2)先行组织者二、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1.准备率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时。
当某一次给予某一反应,准备连接时,给予连接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2.练习率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也就是刺激-反应之间的连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
3.效果率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景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学习源于观察与模仿①观察学习,社会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以通过直接经验产生的学习②替代强化,因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强化,因而自己的相应行为倾向间接地受到社会强化的情况2.已经习得的行为未必表现出来四、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1.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
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2.把重点放在外形的形容词上,而不是放在需要动词,需要的满足的内部心理方面3.强调环境条件和自己,但不否认人们具有需求价值信念以及意图4.讨论的重点是先行的刺激-反应行为-行为的结果五、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1.频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某种行为练习越多,习惯形成的就越迅速,马上把反应出现的次数作为解释反应的保留或淘汰的原则2.记忆力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先进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完整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_分章练习题(有答案)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三章单选题1.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是( C )P58A.环境B.成熟C.遗传D.教育2 .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是知识的( D ) P72A.积累B.迁移C.学习D.领会3.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为( D )P63A.发展B.发育C.遗传D.成熟4.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 P78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5. 常见的由基因异常而导致的遗传性疾病为( B )P60A.唐氏综合症B.苯丙酮尿症C.特纳氏综合症D.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6. 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性(或性状),以此来推断遗传的作用的方法,称为( D )P58A.高尔顿法B.基因突变法C.消除法D.孟德尔法7. 知识的( A )是教育和心理发展之间的中间环节。
A.领会B.灌输C.传授D.接受8. 印刻现象可以作为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的证据?( A )A.关键期B.形式运算思维C.表征D.表象9. 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称作( D )A.学习B.发展C.遗传D.成熟10. 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称为( B )58A.成熟 B.遗传 C.发育 D.发展11. 关键期这一概念,其最基本的含义是来自动物习性学家所提出的( C )A.图式 B.平衡 C.印刻 D.发展12. 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 )A.唐氏综合症B.特纳氏综合症C.克兰费尔特氏综合症D.杭亭顿舞蹈症13. 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 )P62A.孟德尔法B.高尔顿法C.家谱分析法D.基因突变法14. 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D )P68,71A.遗传与环境 B.遗传 C.环境 D.教育15. 提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B )P69A.高尔顿 B.霍尔 C.伍德沃斯 D.皮亚杰16. 提出著名的成熟决定论的心理学家是( D )P64A.华生B.霍尔C.埃里克森D.格塞尔17.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心理发展的动力是( D )P74A.遗传的作用B.环境的影响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D.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18. 用家谱分析法研究遗传与智力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科学家是( C )P62A.霍尔 B.孟德尔 C.高尔顿 D.彪勒19. 广义的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狭义的环境主要指( C )P65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教育 D.心理发展20. 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是( D )P74A.需要 B.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C.新的需要和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个体的实践活动21. 洛伦兹提出印刻与学习有四点不同,以下说法与其观点不符..的是( B )P79 A.印刻不依赖于任何一种强化,而学习则依赖于强化B.印刻是可逆的,而学习则是不可逆的C.印刻可能形成得非常快,有时只要一次尝试就形成了,而大多数学习则需要多次尝试D.印刻只会在发展早期的“关键期”内发生,而大多数学习可以在任何时期内发生22.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人的心理发展等于遗传和环境的乘积。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历年真题及答案(吐血整理版)

一、单项选择题1.当一个人的思维发展处于"每个人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时,其思维发展处于 C.相对论阶段2.影响小学生性格发展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家庭教育方式3.自我形象受到空前关注是在 C.高中阶段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D.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得分5.根据个体认知发展水平作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阶段的心理学家是 B.皮亚杰6.在弗洛依德的人格动力结构中,受快乐原则支配的部分是 A.原我7.可以为“教育万能论”提供支持的心理学理论是 B. 行为主义理论8.在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识记 A. 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效果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9.下列人际关系属于小学儿童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是 B. 同学关系10.曾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如果给他十几个健康的婴儿,他可以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训练成医生、律师或是乞丐,无论他们的出身及种族是什么。
他完全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可以造就一切。
这位心理学家是属于下列哪一个心理学流派的? B. 行为主义1.最早对成人期的心理进行发展理论研究的心理学家是 D.荣格2.对研究的问题了解有限的条件下所进行的实验,称为 B.探索性实验3.将内部图式加以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的过程叫 C.顺应4.埃里克森认为,幼儿阶段(3~6岁)心理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矛盾是 C.主动性对内疚感5.以下称为先天愚型的是 A.唐氏综合症6.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似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这种方法称为 C.家谱分析法7.婴儿(2岁左右开始)表现出怕黑、怕狼、怕坏人,属于 B.预测性恐惧8.幼儿获得知识经验,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和言语能力,以及培养良好个性的最佳途径是 B.教学游戏9.婴幼儿动作发展是从身体中部开始的,越是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越是远离身体中轴的部位,动作发展越迟。
这体现了婴幼儿身体发展遵循 B.由近及远原则10.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的反映属于 A.时间知觉11.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属于 D.成人感12.情绪情感表现可以用“疾风暴雨”来形容的是 B.初中生13.有的高中生对“现实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低,对“理想的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他们属于 B.自我否定型14.在心理学领域,衡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一般使用的概念是 C.智商15.以下不属于元认知成分的是 D.元认知结构16.动物心理实验的首创者是 A.桑代克17.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D.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18.区分多种刺激的不同之处,如区分戌、戍、戊、戎四个字属于 B.多重辨别学习19.陈述性知识的核心成分是 C.概念和命题20.对具体加工方法的选择、运用和调整指的是 B.精加工策略21.学习之间发生迁移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没有发生变化,即抽象的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经验的组成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种学习之中。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精心整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实质与规律的科学.1.2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1。
3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1。
4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断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1.5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观察的结果。
1。
6实验法: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1.7调查法: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极其有关条件。
1.8问卷法: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1.9测验法: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1.10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2.1人格:是一个人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
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并且其中也有一些占优势的习惯系统.2.2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工作。
2.3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2.4顺应: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2。
5平衡: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2.6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2.7假设-演绎推理: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
2.8命题推理:指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以进行的推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单题、论述题、填空题)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单题、论述题、填空题)1、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是什么?正确答案:(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3)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到高三阶段);(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具有片面性和表面性。
2、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正确答案:【(1)激发学习积极性(2)因材施教(3)加强直观性教育(4)循序渐进(5)多练习3、教师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精加工策略?正确答案:【1.课堂教学速度适当;2.教学中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3.在知识教学中贯穿方法的教学;4.训练学生选择、运用和调整精加工的方法。
4、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扮演哪些角色?正确答案:【1.教书的角色: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执行者和教学过程监控者的角色。
2.育人的角色:言传育人者和身教育人者。
3.管理的角色:学生集体的领导者和纪律的监督和维持者。
4.代理的角色:家长的代理者5.研究的角色:知识的学习者和教育的研究者。
1、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的关于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阶段是什么?正确答案:【 1.阶段1 性反感期 2.阶段2 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 3.阶段3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4.阶段4 浪漫的恋爱期2、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正确答案: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评人到评己4.从片面到全面。
3、简述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正确答案:【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4、影响测验信度的因素有哪些?正确答案:【(1)测验长度(2)测验项目的质量(3)样本的性质1、美国心理学家赫洛克提出的关于青春期性意识的发展阶段是什么?正确答案:【 1.阶段1 性反感期 2.阶段2 向往年长者的“牛犊恋”期 3.阶段3 接近异性的狂热期 4.阶段4 浪漫的恋爱期2、学生道德评价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正确答案1.从“他律”到“自律”2.从效果到动机3.从评人到评己4.从片面到全面。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是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智力、情感和行为发展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认知、社会、情感、语言和性别等方面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儿童的出生到青春期末期,以及青春期后的成年发展。
它提供了解释人类行为变化的框架,并指导实践工作,例如儿童保护和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则关注学习和教育行为。
它帮助教师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也提供指导课程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以下是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几个方面。
1. 人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如何发展的领域。
它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如注意力、记忆、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在童年时期发展迅速,但在成年后趋于稳定。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许多研究提出了关于思维和行为发展的模型。
其中,许多模型都以建设性学说为基础。
例如,许多模型认为,儿童从早期的感性认知到逻辑认知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
他们添加并逐渐扩展其对世界的认知模式。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不同岁数下的儿童都面临着独特的认知挑战。
2.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分支领域。
这个领域主要关注儿童如何与社会进行交互和沟通,例如如何与同龄人交往以及如何与成年人协作。
社会发展的很多理论都与同伴关系和互动有关。
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了解社会沟通和合作的不同方面如友谊和合作等。
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创造健康的环境,促进青少年的行为和发展。
3.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研究人类情感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主题包括儿童心理健康、自我观念、情绪、动机和性格等。
情感发展也包括了解如何调节情绪以及与其他人的情感互动。
儿童情感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学习过程,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研究了解情感发展如何通过认知发展、社会开发和早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实现。
此外,情感管理技能也有助于帮助社会群体做出有益的决策。
发展及教育心理学

发展及教育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它们研究的是
人类在生命过程中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教育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首先,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的身心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人类从婴儿到成年的各个阶段,从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
展的角度来分析和理解人的成长和发展。
发展心理学主要有两个重要的理
论框架,即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这些
理论帮助我们了解人类在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情绪发展,以及重要的生活事
件对个体成长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则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理和理论,以促进学习和
教学的效果。
它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优化教育环境和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涉及许多领域,包括学习理论、教学
方法、评估和测量、学习障碍和特殊教育等。
教育心理学的目标是提供有
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教学策略的指导原则。
教育心理学还可以为发展心理学提供有关学生在不同教育环境下发展
的研究结果。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都有重要影响,教
育心理学通过研究学校和家庭等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为发展心理
学提供更多实证证据。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是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学科领域。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生命周期内的身心发展,而教育心理学研究教
育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影响。
两者相互交叉,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
支持和指导原则,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促进。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章发展理论第一节身体脑神经系统的发展1.发展: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2.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是两个半球的背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顶叶前部的功能是接受各种不同的感觉信息,后部负责逻辑和空间知觉。
3.枕叶位于脑的后部,主管视觉。
4.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是最迟发育完善的,功能也是最齐全的。
主要负责说话、写作、计算、音乐等认知加工,还具备分析、应用、评估的功能,它和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第二节心理发展的实质:1)内发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
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的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
(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弗洛伊德)2)外铄论观点: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取决于个体生存发展的外在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置的特定环境中教育他们,那我愿意担保,任意挑选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定向、能力、天资和他的祖先种族,都可以把他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强盗。
)3)建构观点:皮亚杰认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在主客体及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主体不断建构心理结构,从而产生心理的量变和质变而实现的。
(心理的发展起源于个体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的一种建构过程。
)社会文化历史观点:维果斯基个体心理的发展谁在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的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下,个体借助于语言符号而进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致使其心理活动逐渐由外部想内部转化,心理机能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全套313页PPT课件

• (四)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 (五)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
• (六)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不 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 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 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 1.心理学家所讲的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 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 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 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 力的缺失。
• 局限: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偏向滞后; 只注意到普遍性规律,忽视特殊性规律。
• 教育意义: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 征,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教育要 照顾儿童的个别差异。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列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前苏 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维列鲁 学派)的创始人,前苏联心理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对 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等学科都 作出了贡献,并留下了186种200多万字的文献著 作。
• (三)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 •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
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 首先,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
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 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 水平; • 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 是由环境决定的。 • 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 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 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 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 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1.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科的主干学科之一,它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与发展以及为了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的人类学习与教育实质与规律的科学。
1.2横断研究设计:就是在同一个评价时间内,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研究,比较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所观察或实验的某种心理活动上的差异,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依据。
1.3纵向研究设计:就是对同一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里的某种心理活动进行评价,比较两次或两次以上的观测结果,以此作为这种心理活动在这些年内发展变化的依据。
1.4聚合式交叉设计:将横断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综合起来,构成聚合式交叉设计。
1.5观察法: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行为表现、然后观察的结果。
1.6实验法: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1.7调查法:指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向被试或有关人员了解其某种心理活动的发生极其有关条件。
1.8问卷法: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学生心理活动的数据资料的方法。
1.9测验法:指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学生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
1.10生态学运动:指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出现的一种强调在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被试的心理特点的普遍倾向。
2.1人格:是一个人行为系统,即动作的总和。
它是后天形成的,是人的各种习惯系统的产物。
并且其中也有一些占优势的习惯系统。
2.2 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工作。
2.3图式: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2.4顺应:指内部图式改变,以适应环境现实。
2.5平衡:指同化作用服从于客体的性质,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态。
2.6守恒: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
2.7假设-演绎推理: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先提出一系列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进行验证,从而得到答案。
2.8命题推理:指不必一定按现实的或具体的资料做依据,只凭一个命题就可以进行的推理。
2.9组合分析:指认知达到形式运算阶段的个体,不进可以从单一角度对问题作假设-演绎推理,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对构成问题的全部因素作各种组合,然后逐一进行分析,最后达到对问题的解决。
2.10心理发展: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的转化过程。
2.11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和交往掌握精神产生的手段,它带有自发的性质;狭义的教学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最系统的交际形式,它“创造”着儿童的发展。
3.1遗传: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再表现的现象。
3.2孟德尔法:主要通过选育来观察生物产生(或消除)某个特征(或特性),来此推断遗传作用,一般来说,该方法能查明单个基因或多个基因的作用。
3.3唐氏综合症:又称先天愚型,表现在第21对染色体中多一个染色体,导致儿童发育中严重的身体异常和智力缺陷。
他们肢体发育短粗,体态动作笨拙,生活不能自理,智力测验分数严重低下,智商在50-60之间。
3.4家谱分析法:就是选出一个具有某一特征的对象作为指标个案,然后从这个指标个案出发,调查其家族史中出现相识特征的对象的数目。
3.5成熟:指随着年龄增长自然而然出现的个体身心的成长变化。
3.6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个体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3.7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3.8利手:也称优势手,指个体在活动中惯用的手,利手可分为右利手、左利手、双利手。
4.1游戏: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4.2创造性游戏:是指幼儿通过创造性想象而形成的游戏。
4.2教学游戏:指结合一定教学目的而编制的游戏。
4.3活动性游戏:指发扎幼儿身体技能的一种游戏。
4.4视敏度:指辨别物体(或物象)细微差别的能力,俗称“视力”。
4.5颜色视觉:指个体对光谱上不同长波的光线的辨别能力。
婴儿对低频率(1000赫兹)4.6方位知觉: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的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的知觉。
4.7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
4.8短时记忆: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4.9长时记忆: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4.10具体形象思维:指幼儿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而不是凭借对事物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来进行的。
4.11理解:是依据旧的知识经验去掌握新的直晒经验的过程。
4.12积极词汇: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4.13消极词汇:指虽有些正确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的词。
4.14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无声地、简略的、压缩的、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言语。
4.15笑:是情绪愉快的表现。
、4.16依恋:指婴幼儿对某个人或某些人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开的一种情感。
4.17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主体对自己的反映过程,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调节。
4.18气质:是婴儿出生后最早表现出的最为明显的、稳定的个性特征。
4.19链概念:维果斯基用大小、颜色、形状不同的几何体,要求幼儿对它们进行分组,结果发现幼儿分类的标准不断变化,一会以形状分类,一会以颜色分类,一会以大小分类。
4.20积极词汇:指幼儿既能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汇。
4.21消极词汇:指虽有些正确理解但不能正确实用的词。
4.22内部言语:是言语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无声地、简略的、压缩的、在外部言语基础上产生的言语。
5.1学习:侠义的学习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账务只是机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5.2学习动机:指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的进行的一种心理倾向性。
5.2兴趣:是一种立秋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5.3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所做出的评价和学习行为倾向。
5.4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的反映。
5.5观察品质:指在观察过程中表现出现的个体差异。
5.6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记忆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控制。
(重点)5.7元记忆体验:指伴随在记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5.8元记忆监控:指主体在进行记忆活动的过程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记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的,自觉地监督、控制和调件。
5.9舌尖体验:就是话在嘴边但一时说不出来5.10判断:指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
5.11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许多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
5.12直接推理:指由一个前提本身引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5.13间接推理:指有几个前提推出某一结论的推理。
5.14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5.15道德感:是人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5.16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索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5.17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美的特征的情感体验,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的情感。
5.18意志: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困难来完成预定的目的和任务的心理搓成。
5.19自我意识:指个体对其自身特点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20社会认知: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识,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的认识。
5.21角色:指个体采取他人的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必要的社会认知技能。
6.1注意的选择性:是指个体在某一时刻只注意某些对象而不注意另一些对象。
6.2注意的转移:指个体将注意有意地从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
6.3理想:即符合客观规律并有可能实现的幻想。
6.4空想:即不符合客观规律又没有可能实现的幻想。
6.5成人感:指初中生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承认,渴望参与成人的活动,要求独立,希望得到自尊的体验。
6.6自尊感:指对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之间相互关系的反映。
6.7自卑感:指一种轻视自己、不相信自己、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一种自我体验。
6.8发展任务:是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应该达到的成就。
6.9谋求独立:指初中生从他们的父母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6.10确定自我:指初中生要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并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6.11性别角色:指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
6.12正式交往:指初中生在开展各种课外小组活动时与教师的交往。
6.13非正式交往:指教师参与初中生各种节假日活动时的交往。
7.1情绪体验:指人在主观上感受和意识到的情绪状态。
7.2自觉性:指人对自己行为的目的和动机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能坚持下去,使自己的行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志品质。
7.3果断性:指人善于及时而合理地采取决定的意志品质。
7.4自制性:指人善于支配自我和克制自我的意志品质。
7.5坚韧性:指个人在行动中能不断克服困难去完成艰巨任务的意志品质。
7.6人生观:是个体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7.7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看法。
7.8代际差异:指两代人在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差异。
8.1群体差异:指的是以人的某种属性相区别的群体之间的差异。
8.2个体差异:指的是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又称个别差异。
8.3常模参照评价:将对一个人的测评结果同对一个组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8.4准则参照评价:确定一个明确的最后标准,然后定期进行测量,以确定一个人达到目标的速度。
8.5智商:是通过智力测量所得的结果。
8.6特殊才能:指个体在其特殊领域中表现出较高能力。
8.7一般特质:指在一定社会文化形态下,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概括的倾向,它没有具体性,是性格的共同部分,且不能使一个个体同另一个个体相区别。
8.8特有特质:是由个体生活方式的特定环境造成的,它是使个体相互区别的主要因素,决定着个体的行为方式。
8.9首要特质:指代表个体最独特性格的特质。
8.10中心特质:指代表个体性格特质的核心部分。
8.11次要特质:指代表个体在特定情境中才表现出来的一种暂时的性格特质。
8.12基倾:指个体在特殊情境下表现某种行为的倾向,它不一定通过学习获得。
8.13基本特质:位于基倾智商,它是由多个基倾所构成的。
8.14类型:位于基本特质之上,它是由设计范围更广的多种基本特质构成。
8.15超常儿童:通常主要指智能明显超过同年龄儿童一般发展水平的儿童。
8.16智力落后:一般来说,凡是智力(指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等)低于同龄儿童的症状就是智力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