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软膏剂的制备

合集下载

制备硫磺软膏实验报告(3篇)

制备硫磺软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硫磺软膏的制备方法及步骤。

2. 了解硫磺软膏的成分及作用。

3. 掌握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硫磺软膏是一种常用的外用药物,具有杀菌、止痒、消炎、收敛等作用。

其制备原理是将硫磺与适宜的基质混合均匀,制成具有一定稠度的膏状制剂。

三、实验材料1. 硫磺:纯度为99.5%以上。

2. 凡士林:作为基质。

3. 甘油:作为润滑剂和保湿剂。

4. 羊毛脂:作为基质,提高软膏的粘稠度和稳定性。

5. 红花油:作为香料,增加产品的香气。

6. 研钵、研杵、烧杯、玻璃棒、量筒、天平、电炉、温度计等。

四、实验步骤1. 称取硫磺5g,置于研钵中。

2. 加入适量的甘油,研磨至硫磺完全溶解。

3. 加入凡士林和羊毛脂,继续研磨,使基质与药物充分混合。

4. 加入红花油,搅拌均匀。

5. 将混合好的药物与基质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6. 将烧杯置于电炉上,加热至60-70℃,使软膏剂均匀熔化。

7. 用温度计监测温度,保持温度在60-70℃。

8. 待软膏剂熔化后,离火冷却至室温。

9. 将冷却后的软膏剂倒入模具中,制成所需的形状。

10. 待软膏剂凝固后,取出即可。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软膏剂外观:制备的硫磺软膏呈淡黄色,均匀细腻,具有硫磺的特有气味。

2. 质量评定:对制备的硫磺软膏进行质量评定,包括以下指标:(1)外观:观察软膏剂的外观,应符合规定;(2)熔点:测定软膏剂的熔点,应在60-70℃之间;(3)酸碱度:测定软膏剂的酸碱度,应符合规定;(4)重量差异:测定软膏剂的重量差异,应符合规定。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硫磺软膏,其外观、熔点、酸碱度、重量差异等指标均符合规定。

实验过程中,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确保了软膏剂的质量。

七、实验讨论1. 在制备硫磺软膏的过程中,硫磺的纯度对软膏剂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因此选用纯度较高的硫磺。

2. 在研磨过程中,加入适量的甘油有助于硫磺的溶解,提高软膏剂的均匀性。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软膏剂是一种半固体制剂,由药物、基质和辅料组成。

它具有易于涂抹、易于吸收、不易挥发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烫伤、创伤等疾病的治疗。

本文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硬脂酸、白石蜡、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双氧水、红色食用色素、生理盐水、药品。

2. 软膏剂制备:(1)将硬脂酸和白石蜡放入烧杯中,加热至完全溶解。

(2)将液体石蜡、凡士林、甘油放入另一烧杯中,加热至完全溶解。

(3)将步骤(1)和(2)中的溶液混合,搅拌均匀。

(4)将药品加入步骤(3)中的混合溶液中,继续搅拌。

(5)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和双氧水,使溶液变红,搅拌均匀。

3. 实验结果:制得了一种红色软膏剂。

实验讨论1. 软膏剂的基质和辅料选择软膏剂的基质和辅料是影响制剂性质的关键因素。

硬脂酸和白石蜡是常用的基质,能够增加软膏剂的稠度和黏度,使其易于涂抹。

液体石蜡和凡士林是常用的辅料,能够增加软膏剂的柔软性和光滑度,使其易于吸收。

甘油是一种保湿剂,能够增加软膏剂的润滑性和渗透性,使其易于吸收。

2. 软膏剂的药物选择软膏剂的药物选择是根据治疗需要进行的。

本次实验中选用了红色食用色素作为模拟药物,以检测软膏剂的制备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药物的种类和浓度需要根据疾病的不同进行选择。

3. 软膏剂的制备过程软膏剂的制备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搅拌速度。

温度过高会使基质和辅料熔化,影响软膏剂的稠度和黏度;温度过低会使基质和辅料凝固,影响软膏剂的柔软性和光滑度。

搅拌速度过快会使药物分散不均,影响软膏剂的稳定性;搅拌速度过慢会使药物不易溶解,影响软膏剂的治疗效果。

4. 软膏剂的性质评价软膏剂的性质评价需要包括稠度、黏度、柔软性、光滑度、润滑性、渗透性等指标。

本次实验制得的软膏剂颜色鲜艳,质地柔软,易于涂抹。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进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

结论本次实验制备了一种红色软膏剂,达到了预期的制备效果。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3)设计乳剂基质处方时,有时加少量辅 设计乳剂基质处方时, 设计乳剂基质处方时 助乳化剂,可增加乳剂的稳定性, 助乳化剂,可增加乳剂的稳定性,处方 中月桂醇硫酸钠即为辅助乳化剂。 中月桂醇硫酸钠即为辅助乳化剂。
(4)决定乳剂基质类型的主要是乳化剂的 决定乳剂基质类型的主要是乳化剂的 类型,但还应考虑处方中油、 类型,但还应考虑处方中油、水两相的 用量比例。例如,乳化剂是O/W型,但 用量比例。例如,乳化剂是 型 处方中水相的量比油相量少时, 处方中水相的量比油相量少时,往往难 以得到稳定的O/W型乳剂基质,会因转 型乳剂基质, 以得到稳定的 型乳剂基质 相生成W/O型乳剂基质,且极不稳定。 型乳剂基质, 相生成 型乳剂基质 且极不稳定。
2.卡波沫凝胶基质的制备 . 【处方】 处方】 甘油 1%苯甲酸钠水溶液 苯甲酸钠水溶液 蒸馏水 卡波沫940 卡波沫 三乙醇胺
24.4g 1ml 24.7ml 0.25g 0.25g
【制备】 制备】 (1)在搅拌下,将卡波沫940缓慢加入 )在搅拌下,将卡波沫 缓慢加入 甘油中,搅拌至卡波沫940全部分散 全部分散。 甘油中,搅拌至卡波沫940全部分散。 (2)加水,搅拌均匀后,加三乙醇胺, )加水,搅拌均匀后,加三乙醇胺, 搅拌均匀后,加苯甲酸钠水溶液, 搅拌均匀后,加苯甲酸钠水溶液,搅拌 均匀后,即得。 均匀后,即得。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 仪器:水浴,研钵,软膏板,软膏刀, 仪器:水浴,研钵,软膏板,软膏刀, 显微镜。 显微镜。 材料:蜂蜡、植物油、硬脂醇、白凡士 材料:蜂蜡、植物油、硬脂醇、 液体石蜡、月桂醇硫酸钠、 林、液体石蜡、月桂醇硫酸钠、尼泊金 乙酯、甘油单硬脂酸甘油脂、石蜡、 乙酯、甘油单硬脂酸甘油脂、石蜡、硬 脂酸、双硬脂酸铝、氢氧化钙、 脂酸、双硬脂酸铝、氢氧化钙、甲基纤 维素、甘油、苯甲酸钠、 维素、甘油、苯甲酸钠、羧甲基纤维素 卡波沫940、三乙醇胺、双氯酚酸 钠、卡波沫 、三乙醇胺、 钾。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七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熟悉常用软膏基质的主要性质。

2、掌握软膏剂的一般制备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指药物加入适宜基质中制成的一种易涂布于皮肤、粘膜或创面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它主要起保护、润滑和局部治疗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占软膏剂组成的绝大部分,除起赋型剂作用外,还对软膏剂的质量及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

软膏剂常用基质有:油脂性基质(烃类、类脂类及动植物油等)、乳剂型基质(O/W型和W/O型)和水溶性基质。

基质应无刺激性,使用前应在150℃干热灭菌1小时,过滤备用。

软膏剂基质的制备方法可根据药物及基质的性质选用研和法、熔和法或乳化法。

含固体药物时应研成极细粉,并用少量基质或液状石蜡研成细糊状,然后加其余的基质混合均匀。

制备用具均应灭菌,并应在无菌操作柜内进行操作。

对于软膏剂的质量评价,除应检查熔点外、酸碱度、粘度、稳定性和刺激性外,其释药性能等也是重要检查项目。

三、实验内容(一)仪器与材料仪器:蒸发皿、乳钵、电热水浴器、电炉、温度计、显微镜、等。

材料:(写实验时所用到的)(二)实验部分1、O/W型乳剂型软膏基质[处方]硬脂醇 1.8g 白凡士林 2.0g 液状石蜡1.3ml月桂醇硫酸钠 0.2g 尼泊金乙酯0.02g 甘油1.0g蒸馏水适量共制成20g[制备](1)取油相成分硬脂醇、白凡士林、液体石蜡于蒸发皿中,置于水浴上加热至70~80℃左右混合熔化。

(2)另将水相成分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硫酸钠)、尼泊金乙酯、甘油和计算量蒸馏水置小烧杯中,于水浴上亦加热至80℃左右。

(3)在搅拌下将水相成分以细流状加入油相成分中,在水浴上继续保持恒温并搅拌至呈乳白色半固体状,然后在室温下继续搅拌至冷凝,即得O/W型乳剂型基质。

[操作注意] 油相和水相应分别于水浴上加热并保持温度在80℃,然后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边加边不断顺向搅拌。

2、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软膏基质[处方] 羧甲基纤维素钠 1.2g 甘油 3.0g尼泊金乙酯 0.04g 蒸馏水加至20g[制备](1)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乳钵内,加甘油研匀,加入12ml水使完全溶解。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1. 引言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制剂,主要用于皮肤病变的治疗和保护。

它通过局部应用使药物在皮肤上保持长时间的接触,从而发挥治疗的效果。

本实验旨在通过制备软膏剂来学习制剂及其制备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并了解软膏剂的特性和应用。

2. 实验原理软膏剂的主要成分为基础膏体和活性成分。

基础膏体通常由油脂、水和乳化剂组成,具有良好的润滑性和黏稠度。

活性成分则是药物的主要成分,用于治疗特定的皮肤病变。

在制备软膏剂时,需要先将基础膏体中的油相和水相分别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将两相混合并搅拌均匀,最后加入活性成分并继续搅拌,得到最终的软膏剂。

3. 实验步骤3.1 准备基础膏体:根据制剂配方,将所需量的油脂、水和乳化剂称取在不锈钢容器中。

3.2 加热油相:将容器放入加热设备中,以适当的温度加热,使油脂融化。

3.3 加热水相:将另一个容器放入加热设备中,将水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

3.4 混合油相和水相:将加热后的油相和水相分别倒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并通过搅拌器将两相混合均匀。

搅拌的速度应适中,以防止形成过多的气泡。

3.5 加入活性成分:将预先称取的活性成分加入到混合的油水相中,并继续搅拌以确保均匀分散。

3.6 打磨与过滤:对混合物进行打磨和过滤,以确保软膏剂的质地细腻,去除其中的杂质。

3.7 放置冷却:将制备好的软膏剂放置于室温下冷却,使其凝固并形成细腻的质地。

3.8 装瓶保存:将软膏剂装入干净的容器中,并密封保存,避免受到外界环境的污染。

4. 结果与讨论通过本实验,成功制备了一种软膏剂,具有均匀细腻的质地。

软膏剂可以通过改变基础膏体的成分和比例来调整其黏度和润滑性。

同时,在加热油相和水相时,必须注意控制温度,以避免过高或过低对制剂质量的影响。

活性成分的加入应在混合油水相均匀后进行,并通过搅拌使其均匀分散,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最终制备的软膏剂应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并能够保持药物的稳定性和高渗透性。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

《药剂学》软膏剂的制备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并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4.了解糊剂的制备原理和方法5.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不同类型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二、基本概念与实验原理概念软膏剂是指原料药、药材、药材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具有适当稠度的半固体外用剂型。

配制环境要求:无菌软膏剂的配制、灌装(或灌封)需在C级环境下进行软膏基质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型剂,可使软膏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还具有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用。

软膏剂的基质有以下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性基质、水溶性基质,可根据主要的性质及临床治疗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软膏类型:溶液型,混悬型和乳剂型制备方法:研和法、熔和法、乳化法。

质量标准(1)均匀、细腻,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2)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于皮肤或黏膜,涂布后能软化而不熔化。

(3)性质稳定,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象。

(4)无刺激性、过敏性及其它不良反应。

(5)用于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6)必要时可向软膏剂中加入乳化剂、保湿剂、防腐剂、抗氧剂和透皮吸收促进剂等附加剂。

(7)所用包装材料,特别是直接与软膏接触的内包装材料不应与药物或基质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

(8)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置避光容器中密闭保存。

糊剂(Pastes)概念糊剂系指用适宜基质与大量粉状药物混合制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

其含粉量通常为25%~50%,多为具有吸湿、收敛性亲水性药物,如淀粉、氧化锌、碳酸钙、白陶土、碳酸镁等。

糊剂类型(1)油脂性糊剂用油脂性基质和多量粉末药物制成。

(2)水溶性凝胶糊剂以蒸馏水加甘油,淀粉或水溶性高分子物质为基质,所含固体粉末长较油脂性糊剂为少。

质量要求全质均匀、细腻,有较高的硬度、较低的油腻性和较强的吸收水分能力,适用于分泌液较多的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的干燥、收敛和保护作用。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软膏剂主要是液体软膏类、膏剂类和复合型软膏类。

下面就详细介绍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一、液体软膏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需加入所需的药物、抗菌剂和稀释剂。

2、调制:将药剂加入string介质中,搅拌均匀,调节到满足要求的浓度;然后置于50℃-60℃温热水浴中,用移液泵将药液抽取出来。

3、收缩:将收到的药液放入流变仪中进行收缩实验,即不等时液体变稠试验,夹具温度在20-28℃,搅拌速应在250秒-1至400秒-1之间;4、处理:在罐中按照规定的温度--80℃--搅拌进行处理,处理时间8-12小时,完成调制的反应;5、装瓶:制好的软膏用清水冲洗后装瓶,鉴于膏剂应用范围广,最好用金属瓶和透明的塑料瓶来装;二、膏剂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准备并调配药材、抗菌剂等,满足药物的要求。

2、分散:将药材和抗菌剂分散在原料中,这需要用乙醇对药材进行研磨,直到达到有效的粉碎度要求,经过萃取、抽滤,获得药物浆体;3、预沉淀:将药物浆体置入石英槽中外加热,控制25℃-65℃,持续加热,直至药剂被分解;4、贴片:待贴片剂凝结完全后,用糊板将其贴在烘箱罩上,烘箱内温度设定在50℃-60℃;5、箱包及包装:已烘熟后的膏剂再用纸张包装,再用纸盒或塑料盒包装,成完整的装备。

三、复合型软膏类1、配方:根据不同的配方,准备药物、抗菌剂及固体浆料等,按照规定放入搅拌机中,搅拌均匀,使比重稳定,控制其流变行为;2、调温:将搅拌好的配方加入罐中,放入温控箱,温控箱温度在50℃-60℃,配方可以被熔化,提高均匀性;3、滴加:将高熔温的配方加入管中,用移液针管搅拌均匀,保证比重的恒定;4、冷却:将搅拌好的配方加入模具、模型内,再将其放入恒温冷却水池中,冷却到40℃左右;5、裁切:待冷却完毕后,用切边机将模型内膏剂裁切成若干块,并将裁切好的膏剂根据规格进行分装,即可完成复合型软膏剂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

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1. 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2. 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 熟悉皮肤给药制剂的体外透皮实验4. 了解应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软膏稠度的方法。

二、实验指导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包括软膏剂、乳膏剂和糊剂。

软膏剂(ointments)系指药物与油脂性或水溶性基质混合制成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因药物在基质中分散状态不同,分为溶液型和混悬型。

乳膏剂(creams)药物溶解或分散于乳状液型基质制备的均匀半固体外用制剂。

乳膏剂根据基质的不同,分为O/W型和W/O型乳膏剂。

糊剂(pastes)是指大量的固体粉末(一般25%以上)均匀分散在适宜的基质中所组成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可分为单相含水凝胶性糊剂和脂肪糊剂。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具有润滑皮肤、保护创面和局部治疗作用,广泛应用于皮肤科和外科一些疾病的治疗。

某些药物能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治疗作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由药物、附加剂和基质组成。

基质是软膏剂的赋形剂和药物的载体,对软膏剂的质量、药物的释放与疗效有影响。

常用的基质分三类:油脂性基质、乳状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理想的基质应该是:①性质稳定,与主药和附加剂不发生配伍变化,长期贮存不变质;②无刺激性和过敏性,无生理活性,不妨碍皮肤的正常生理;③稠度适宜,润滑, 易于涂布;④具有吸水性,能吸收伤口分泌物;⑤易洗除,不污染衣服;⑥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

各种基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有一种基质完全符合以上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治疗目的与药物性质,混合使用各种基质,调制成理想的软膏基质。

皮肤用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方法有熔和法、研和法和乳化法三种,需根据其类型、制备量与设备条件选择制备方法。

它们的工艺流程为熔和法固体基质熔化物 液化基质 可溶性药物混合 不溶性药物搅拌至冷 挥发性药物成品研和法不溶性药物 糊状物 加少量基质(等量递加)逐渐加基质至足量 成品 乳化法均质机匀化物 乳状物 搅拌 乳膏灌装 溶解成品搅拌过筛,加液研磨冷至60℃以下加入加热 加液体(半固体)基质过筛,加液研磨搅拌皮肤用半固体制剂中药物的释放性能影响药物的疗效。

实验二十八 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二十八 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二十八 软膏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研和法、熔和法和乳化法等软膏剂的制备方法,能根据基质类型及处方组成合
理地选择制备方法。
2.掌握药物加入基质的方法。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
药品 水杨酸、PEG4000、羊毛脂、凡士林、硬脂酸甘油酯、硬脂酸、液状石蜡、甘油、三
氯叔丁醇、CMC--Na、纯化水、氧化锌、淀粉;
30 克
制法:取 PEG4000、PEG400 加热至 65℃,搅拌成膏状,即得。
处方(2): CMC--Na
2.5g
甘油
7.5g
三氯叔丁醇 0.25g
蒸馏水
ad 50g
制法:取甘油与 CMC--Na 研匀,加至热蒸馏水中,放置溶解,加三氯叔丁醇和蒸馏水至所
需量。
5.质量检查
检查者
日期
品名 项目
结果判断 审定标准
外观 涂展性 四、实验指导 软膏剂的制法有研合法、熔和法和乳化法,制备时应按所用基质的类型、制备量及设备 条件等合理选择制法。乳化法专用于乳剂型基质软膏剂的制备。 操作时应注意:①采用熔和法时,高熔点的基质应先熔化,然后再加入低熔点的基质; ②不溶性药物粉碎过筛后,以等量递加法与基质混匀,若采用熔和法或乳化法,则应不断搅 拌至冷凝,以防止因药物沉降而使其分散不均匀,冷凝后应停止搅拌,以免带入空气而影响 质量;③采用熔和法或乳化法时,若处方中含挥发性药物或不耐热药物,则应在基质冷却至 40℃以下后加入;④根据含药量以及季节的不同,可用蜂蜡、石蜡、液状石蜡、植物油等以 调节软硬程度;⑤乳化法中油水两相的温度多控制在 80℃左右,并应注意两相的混合方法; ⑥含水杨酸、苯甲酸、鞣酸等药物的软膏剂,制备时应避免与金属器具接触,以防变色。
五、思考题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

软膏的研制实验报告引言软膏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剂形式,由于其方便使用和渗透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中。

本实验旨在研制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材料与方法1. 材料:- 载体油相:白凡士林- 水相:甘油、聚山梨酯20- 药物:抗菌药物(以灰霉素为代表)2. 方法:- 准备药物负载软膏:将适量的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按一定比例(如3:1)加热混合,制备油相基质。

将甘油和药物溶解在水中,制备水相溶液。

将油相基质以小滴加入水相溶液中,同时边搅拌边加热至软膏完全均匀。

- 药物释放性能测试:在离心管中取一定量的药物负载软膏,放入透析膜袋中,并将透析膜袋封口。

将透析膜袋浸入含有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的磷酸盐缓冲液中,保持一定时间。

每隔一段时间取出透析膜袋中的药物负载软膏样品,测定释放的药物量。

结果与讨论1. 软膏制备: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混合比例对软膏的稳定性和渗透性有一定影响。

当白凡士林和聚山梨酯20的比例为3:1时,软膏的质地较为均匀,易于应用在皮肤表面,且在体温下不易变色。

2. 药物释放性能:通过药物释放性能测试,我们发现药物负载软膏样品在模拟皮肤温度和体液条件下释放药物的速率较为稳定。

初期释放速率较快,后期逐渐趋于平稳。

这是由于软膏中的药物通过透析膜袋逐渐被扩散出来。

结论本实验成功研制出一种具有良好药物渗透性和稳定性的软膏,并验证了其在体外的药物释放性能。

研制的软膏可应用于外用药物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 张颖, 李明, 陶元红. 软膏剂及其临床应用[J]. 医药导报, 1999, 12(9):16-18.致谢感谢实验中指导老师和实验室同学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谢提供药物和材料的厂家。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药剂学实验:软膏剂的制备(含现象结论及讨论)

软膏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含现象结论及讨论)实验日期:202X年X月X日 T:24℃ RH:40%一、实验目的1.掌握不同类型基质软膏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剂质量评定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和法、融合法、乳化法。

根据药物和基质性质、制备的量及设备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研和法:固体药物→研细→加部分基质→研磨至糊状→递加其余基质研磨→成品融和法:基质→水浴加热熔化→加入其他基质→搅拌至基质全熔→搅拌下加入药物→搅拌冷却至膏状乳化法:油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约80℃;水溶性组分→搅拌下加热至与油相相同温度;将水、油溶性组分加到一块搅拌冷凝至稠膏状→成品三、仪器与材料仪器:水浴锅,研钵,软膏板,软膏刀,显微镜等。

材料:水杨酸,凡士林,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羊毛脂,三乙醇胺,甘油,羧甲基纤维素钠,苯甲酸钠,纯化水。

四、实验内容1.油脂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液体石蜡适量(约4 g)油脂性基质凡士林加至200g 油脂性基质制法:取水杨酸置于研钵中,加少量液状石蜡研磨成糊状,分次加入白凡士林,研磨均匀,加入剩余的液体石蜡调节稠度,即得。

2.O/W型乳剂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2.0 g 主药硬脂酸 4.8 g 与三乙醇胺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单硬脂酸甘油酯 1.4 g 辅助乳化剂白凡士林0.4 g 油脂性基质羊毛脂 2.0 g 油脂性基质液体石蜡 2.4 g 油脂性基质三乙醇胺0.16 g 与硬脂酸形成有机胺皂作乳化剂纯化水加至40.0 g 水性基质制法:取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白凡士林、羊毛脂和液体石蜡于烧杯中,水浴加热至80℃搅拌熔化。

取三乙醇胺和计算量纯化水于另一烧杯、水浴加热至80℃,搅拌均匀。

同温下,将水相与油相混合,水浴上不断搅拌,后取出于室温搅拌。

在有水杨酸的研钵中加入O/W型乳剂基质,即得。

3.水溶性基质软膏的制备处方:水杨酸 1.0 g 主药羧甲基纤维素钠 1.2 g 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甘油 2.0 g 油脂性基质苯甲酸钠0.1 g 防腐剂纯化水16.8 ml 水性基质制法:取羧甲基纤维素钠置于研钵中,加入甘油后研磨均匀,然后边研磨边加入溶有甲酸钠的水溶液,待溶胀后研磨均匀,即得水溶性基质。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回复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回复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回复真实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目录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器材与试剂四、实验步骤五、实验结果与讨论六、实验总结与心得七、参考文献一、实验目的1.了解软膏剂的制备原理和生产过程;2.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3.检验制备软膏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软膏剂是一种质地柔软、易于涂布于皮肤或粘膜表面并能长时间停留的制剂。

它主要由药物、基础质和辅助添加剂组成。

软膏剂的制备原理是通过溶剂法将药物溶解在基础质中,再加入辅助添加剂进行混合、均匀分散,最后通过适宜的乳化、乳杂化技术使制剂均匀一致。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器材:磨粉机、移液管、玻璃瓶、批号桶。

2.试剂:药物(以阿昔洛韦为例)、基础质(以白软膏为例)、辅助添加剂(以白石蜡和液状石蜡为例)。

四、实验步骤1.将药物称量后进入磨粉机磨成细粉。

2.将磨碎的药物加入基础质中,加热并搅拌均匀使药物溶解在基础质中。

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避免药物分解或药效降低。

3.将辅助添加剂加入药物与基础质混合物中,继续搅拌均匀。

辅助添加剂的加入可以改善质地、加强黏附性和增加稳定性。

4.装入容器,待制剂冷却后,检查外观和质地。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本次实验选取阿昔洛韦为药物,白软膏为基础质,白石蜡和液状石蜡为辅助添加剂。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后,获得了一批制剂,并进行相关检查。

实验结果表明,制剂外观为白色乳膏状,呈均匀的质地,无气泡和颗粒。

在质地方面,制剂具有良好的涂敷性和黏附性,符合预期要求。

经过注意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等操作,药物成功溶解在基础质中,达到了预期效果。

辅助添加剂的加入进一步改善了制剂的质地和稳定性。

根据实验结果,本次制备的软膏剂达到了预期的要求,并符合软膏剂的质量标准。

然而,本实验只是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实际的软膏剂制备需要根据药物特性、目标使用部位和制剂要求进行调整和优化。

六、实验总结与心得本次实验以软膏剂制备为主题,通过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加深了对软膏剂制备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实验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软膏剂的制备

实验十一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掌握软膏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指导1.软膏剂是由药物与基质组成,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占软膏组成的大部分,所基质对软膏剂的质量、理化特性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质本身具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

常用的基质有三类:即油脂性基质、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不同类型的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吸收的影响不同,其中以乳剂基质释药为最快。

不同类型软膏的制备可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制备量及设备条件不同而分别采用研合法、熔融法和乳化法制备。

若软膏基质比较软,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可用研磨法。

若软膏基质熔点不同,在常温下不能与药物均匀混合,或药物能在基质中溶解,或药材须用基质加热浸取其有效成分,多采用熔融法。

乳化法是制备乳膏剂的专用方法。

2.制备软膏的操作注意事项(1)选用油脂性基质时,应纯净,否则应加热熔化后滤过,除去杂质,或加热灭菌后备用。

(2)混合基质的熔点不同时,熔融时应将熔点高的先熔化,然后加入熔点低的熔化。

(3)基质可根据含药量的多少及季节的不同,适量增减蜂蜡、石蜡、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等用量,以调节软膏稠度。

(4)水相与油相两者混合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以下,且两相温度应基本相同,以免影响乳膏的细腻性。

(5)乳化法中两相混合时的搅拌速率不宜过慢或过快,以免乳化不完全或因混入大量空气使成品失去细腻和光泽并易变质。

(6)不溶性药物应先研细过筛、再按等量递增法与基质混合。

药物加入熔化基质后,应搅拌至冷凝,以防药粉下沉,造成药物分散不匀。

(7)挥发性或易升华的药物和遇热易破坏的药物,应将基质温度降低至30℃左右加入。

(8)处方中有共熔组分如樟脑、冰片等共存时,应先将其共熔后,再与冷至40℃以下的基质混匀。

(9)中药煎剂、流浸膏等可先浓缩成稠膏,再与基质混合。

稠膏应先加少量溶媒(稀乙醇)使之软化或研成糊状后,再加入基质中混匀。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回复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 -回复

软膏剂制备的实验报告-回复
实验名称:软膏剂制备
引言:
软膏剂是一种局部外用制剂,具有黏度适中、易于使用、良好的外用性能以及较长的残留时间等特点。

本实验旨在通过学习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掌握制备软膏剂的基本步骤和相关原理,并评估其质量。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软膏剂制备的基本步骤;
2. 理解软膏剂的制备原理;
3. 评估软膏剂的质量。

二、实验原理:
软膏剂制备主要包括固体脂类和液体油类的混合、加热溶解、加入活性成分、调整黏度和添加辅助剂等基本步骤。

1. 固体脂类和液体油类的混合:软膏剂的基础是由脂类组成的基... ...
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软膏剂制备的基本步骤,理解了软膏剂的制备原理,并评估了软膏剂的质量。

我们成功制备出具有良好外用性能的软膏剂,并完成了对其质量的评估。

然而,也需要注意到该实验中只是简单介绍了软膏剂的制备过程和相关原理,还有许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没有涉及,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软膏剂的特性和应用,开展更为复杂的制备工艺和质量评估实验,以期更好地应用该制剂。

此外,软膏剂的制备是一项综合性实验,需要熟悉所使用的原材料和实验操作,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在实验过程中还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综上所述,软膏剂制备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内容,对于掌握制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能够对软膏剂的制备有个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产和研究中。

3软膏剂的制备

3软膏剂的制备

表 1 四种软膏测定数据表
时间
数据项
OD530
5
C,mg/mL
Rel,%
OD530
10
C,mg/mL
Rel,%
OD530
20
C,mg/mL
Rel,%
OD530
30
C,mg/mL
Rel,%
OD530
45
C,mg/mL
Rel,%
60
OD530
A
B
C
D
C,mg/mL
Rel,%
OD530
90
C,mg/mL
剂型基质
(1)分类 分为油包水(W/O)型与水包油(O/W)型两类。
(2)特点 ①对油和水有一定的亲和力,可与创面渗出物或分泌物混合;
②对皮肤的正常功能影响小,并且可促使药物与皮肤接触。 (3)O/W
型乳剂基质 一般 O/W 型乳剂基质中药物的释放和穿透较其他基质快。但
是,当 0/W 型乳剂基质用于分泌物较多的皮肤病时,可与分泌物一同重
pH 影响弱酸性与弱碱性药物穿透吸收,当基质 pH 小于弱酸性药物的 pK a 或大于弱碱性
药物的 pK a 时,这些药物的分子形式显著地增加,脂溶性增大而利于穿透。基质中含有其
他附加剂能影响药物的吸收,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油脂性基质中能增加药物的吸收,丙二醇与
表面活性剂同用,能促进水溶性药物穿透毛囊;基质与皮肤的水合作用,能增加药物的穿透,
力差;女性较男性皮肤薄,屏障机能亦较弱,故其穿透、吸收能力较强;婴儿的表皮比成人
薄,故穿透能力比成人要大。
五、参考文献
1.
陆彬.药剂学实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2.
奚念朱.药剂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软膏剂制备实验报告

软膏剂制备实验报告

软膏剂制备实验报告软膏剂制备实验报告引言:软膏剂是一种常见的外用制剂,具有易于使用、便于携带和长效的特点。

本实验旨在探究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性质,并通过实验验证所制备软膏剂的质量。

材料与方法:1. 材料:白凡士林、液体石蜡、甘油、蓖麻油、纯净水。

2. 仪器:电子天平、电热水浴锅、搅拌器。

3. 实验步骤:a. 将白凡士林和液体石蜡按照2:1的比例称取。

b. 在电热水浴锅中加热,使其融化并保持温度在60℃左右。

c. 将甘油、蓖麻油和纯净水按照2:1:1的比例混合。

d. 将混合液缓慢加入融化的白凡士林和液体石蜡中,同时用搅拌器搅拌均匀。

e. 将混合物继续加热搅拌,直到温度降至室温。

结果与讨论:在制备软膏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白凡士林和液体石蜡的比例对软膏剂的质地有重要影响。

过高的液体石蜡含量会导致软膏剂过于油腻,不易吸收;而过低的液体石蜡含量则会导致软膏剂过于稀薄,不易施用。

因此,我们选择了2:1的比例,以获得适宜的软膏剂质地。

此外,甘油、蓖麻油和纯净水的混合液也对软膏剂的性质产生影响。

甘油具有保湿作用,能够使软膏剂更易于涂抹和吸收;蓖麻油则具有滋润和抗炎作用,有助于缓解皮肤问题;纯净水则用于稀释混合液,使软膏剂更易于制备和使用。

在实验中,我们按照2:1:1的比例混合了甘油、蓖麻油和纯净水。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制备的软膏剂质地柔软,易于涂抹,并且在皮肤上迅速吸收。

这表明所制备的软膏剂具有良好的外用性质,适合用于保湿、滋润和护理皮肤。

结论:本实验成功制备了软膏剂,并验证了所制备软膏剂的质量。

通过控制白凡士林和液体石蜡的比例以及甘油、蓖麻油和纯净水的混合比例,我们获得了质地柔软、易于涂抹和吸收的软膏剂。

这为今后的药物外用制剂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然而,本实验只是初步探究了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和性质。

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进一步优化配方,调整不同成分的比例,以获得更适合特定用途的软膏剂。

同时,还可以通过测定软膏剂的pH值、粘度和药物释放性能等指标,对软膏剂的质量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药剂学实验:实验五 软膏剂的制备

药剂学实验:实验五 软膏剂的制备
象,且能保持药物的固有疗效; • ④无刺激性、致敏性等不良反应; • ⑤用于溃疡创面的软膏应无菌。
3.本实验采用乳化法
三、仪器和材料
仪器:药物透皮扩散仪,研钵, 水浴锅,烧杯,玻棒等。
材料:水杨酸,液状石蜡,凡士林,羊毛脂, 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三乙醇胺, 甘油,石蜡,司盘80,乳化剂OP, 蒸馏水等。
五、实验结果
1、分析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 2、软膏剂检测结果
观测项目 扩散性与渗透性 涂展性 水溶性 外观及细腻
现象与结论
3.半透膜扩散法测定软膏剂体外释药结果
时间/min 5
O/W型乳膏 A值
释药量
10
20
30
45
6W / O型乳膏 A值
释药量
累积药量
注意事项
1.每组4人,需要仪器组件为扩散池、接受池、磁力搅拌子,固定 夹, 半透膜、玻棒、取样针、注射针筒各一个,烧杯2个,试管5支。
一、 实验目的
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
2.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 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3. 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1.基质的作用和选择
• 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它使软膏剂具有一定的特性且影响软膏剂的 质量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基质本身又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
• 软膏剂的基质有下列三类:油脂性基质、乳剂型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可根据主药的性质及临床治疗的要求选用适宜的基质制成软膏剂。
2.软膏剂的质量要求
• ①要有适当的粘稠性,易涂布于皮肤或粘膜上而不融化; • ②应均匀、细腻、软滑,涂于皮肤上无粗糙感; • ③性质稳定,应无酸败、异臭、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变质现
2.安装扩散装置需要2人配合,避免悬空操作。 3.每次抽取6.5ml不需稀释直接测定吸光度,即刻而缓慢补液。 4.实验结束扩散装置保留在仪器上,统一回收。 5.未用完的软膏剂先清空再清洗,以避免下水道堵塞,烧杯清洗后倒

软膏的制备 实验报告

软膏的制备 实验报告

软膏的制备实验报告软膏的制备实验报告引言:软膏是一种常见的外用药物剂型,其具有质地柔软、易于涂抹、长时间留在皮肤表面等特点,因此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实验旨在研究软膏的制备方法,探讨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一、材料与方法1. 材料:(1)基础油:白凡士林、液体石蜡;(2)活性成分:药物A、药物B;(3)辅料:乳化剂、防腐剂、香精等。

2. 方法:(1)称取适量的基础油,加热至70℃左右,使其融化;(2)将活性成分溶解在基础油中,搅拌均匀;(3)加入乳化剂,继续搅拌直至乳化剂完全溶解;(4)根据需要,加入防腐剂、香精等辅料,搅拌均匀;(5)将混合物倒入容器中,冷却至室温。

二、结果与讨论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制备了一种软膏剂。

该软膏质地柔软,易于涂抹,且在皮肤表面停留时间较长。

2. 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因素:(1)基础油的选择:基础油是软膏的主要成分,其选择直接影响软膏的质地和稳定性。

白凡士林和液体石蜡是常用的基础油,两者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混合使用。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两者的混合物,以获得较好的质地和稳定性。

(2)活性成分的溶解:活性成分是软膏的药理活性部分,其溶解度对软膏的药效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活性成分溶解在基础油中,利用热力和搅拌来促进其溶解,以确保药物的均匀分布。

(3)乳化剂的选择:乳化剂的添加可以促进基础油和水相的乳化,提高软膏的稳定性和质地。

在本实验中,我们选择了适量的乳化剂,并通过搅拌使其充分溶解,以确保软膏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4)辅料的添加:辅料如防腐剂和香精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以提高软膏的保质期和使用体验。

在本实验中,我们根据实际需求添加了适量的防腐剂和香精。

3. 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本实验仅探讨了软膏的基本制备方法和关键因素,未涉及具体药物的选择和配方优化。

在实际制备软膏时,需要根据具体药物的特性和需求进行配方设计和优化。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参数也可能对软膏的质量产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实验五软膏剂的制备及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实验五软膏剂的制备及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实验五软膏剂的制 备及软膏中药物释 放度的测试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01
CATALOGUE
实验目的
掌握软膏剂的制备方法
01
掌握软膏剂的基质选择原则和制备工艺流程。
02
熟悉各种软膏剂基质的性质和特点,以便根据药物性质和临床
需求选择合适的基质。
掌握基质与药物的比例和混合方法,确保药物均匀分散在基质
05
CATALOGUE
实验结论
对软膏剂制备及药物释放度测试的总结
实验过程
本实验通过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制备了多种软膏剂,并对其药物释放度进行了测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的制备方法和条件对软膏剂的药物释放度有显著影响。某些制备方法 能够更好地控制药物释放,使药物在皮肤上缓慢释放,从而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药物释放度测 试仪、恒温水浴、计时器等仪器

安装测试装置
将软膏剂置于药物释放度测试仪的 测试室中,安装好恒温水浴和计时 器。
检查测试环境
确保测试环境温度、湿度等符合实 验要求。
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设定测试条件
根据实验要求设定恒温水浴的温度、计时器的时长等 条件。
开始测试
启动计时器,观察并记录药物从软膏剂中释放的情况 。
影响因素
药物释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软膏剂的组成、制备工艺、药物性质和皮肤特性等。对这些因素进 行分析,有助于优化软膏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
结果与疗效的关联分析
疗效评价
为了评估软膏剂的效果,需要进行疗效评价。这可以通过对照实验的方式进行,比较使用软膏剂组与对照组之间 的差异。

实验五 软膏剂的制备及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实验五 软膏剂的制备及软膏中药物释放度的测试
7
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油脂性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8
(二)O / W 乳剂型基质的水杨 酸软膏制备
9
(三)W / O 乳剂型基质的水杨 酸软膏制备
10
(四) 水溶性型基质的水杨酸软膏制备
11
(五)凝胶扩散法比较软膏剂中 药物释放速度
12
(六)应用锥入度仪测定软膏稠度
13
(七)实验结果
14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
1、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 3、实验内容 4、处方及制备方法
(处方分析、制备工艺及观察的现象等原始记录) 5、讨论及思放度的测试
1
实验目的
1. 掌握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基质软膏剂的制法、操作要点及操 作注意事项。
2. 掌握软膏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3. 掌握软膏中药物释放的测定方法,比较不同基质对药物释放 的影响。
4. 了解应用插入式稠度计测定软膏稠度的方法。
2
实验指导
➢软膏剂(Ointments)
是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具有适 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可在局部发挥疗效或起保护和润滑皮肤的作 用,药物也可透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产 生全身治疗作用。
3
软膏剂的组成
4
软膏剂的基质
5
制备方法
6
质量检查
➢主药含量 ➢物理性质:熔程、粘度、流变性 ➢刺激性 ➢稳定性 ➢释放度 ➢吸收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一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不同基质软膏剂的制备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2.掌握软膏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

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

二、实验指导1.软膏剂是由药物与基质组成,基质为软膏剂的赋形剂,占软膏组成的大部分,所基质对软膏剂的质量、理化特性及药物疗效的发挥均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基质本身具有保护与润滑皮肤的作用。

常用的基质有三类:即油脂性基质、乳剂基质和水溶性基质。

不同类型的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吸收的影响不同,其中以乳剂基质释药为最快。

不同类型软膏的制备可根据药物和基质的性质、制备量及设备条件不同而分别采用研合法、熔融法和乳化法制备。

若软膏基质比较软,在常温下通过研磨即能与药物均匀混合,可用研磨法。

若软膏基质熔点不同,在常温下不能与药物均匀混合,或药物能在基质中溶解,或药材须用基质加热浸取其有效成分,多采用熔融法。

乳化法是制备乳膏剂的专用方法。

2.制备软膏的操作注意事项(1)选用油脂性基质时,应纯净,否则应加热熔化后滤过,除去杂质,或加热灭菌后备用。

(2)混合基质的熔点不同时,熔融时应将熔点高的先熔化,然后加入熔点低的熔化。

(3)基质可根据含药量的多少及季节的不同,适量增减蜂蜡、石蜡、液状石蜡或植物油等用量,以调节软膏稠度。

(4)水相与油相两者混合的温度一般应控制在80C以下,且两相温度应基本相同,以免影响乳膏的细腻性。

( 5)乳化法中两相混合时的搅拌速率不宜过慢或过快,以免乳化不完全或因混入大量空气使成品失去细腻和光泽并易变质。

( 6)不溶性药物应先研细过筛、再按等量递增法与基质混合。

药物加入熔化基质后,应搅拌至冷凝,以防药粉下沉,造成药物分散不匀。

(7)挥发性或易升华的药物和遇热易破坏的药物,应将基质温度降低至30C左右加(8)处方中有共熔组分如樟脑、冰片等共存时,应先将其共熔后,再与冷至40C以下的基质混匀。

(9)中药煎剂、流浸膏等可先浓缩成稠膏,再与基质混合。

稠膏应先加少量溶媒(稀乙醇)使之软化或研成糊状后,再加入基质中混匀。

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乳钵、水浴、软膏板、软膏刀、蒸发皿、烧杯、电炉、温度计、药筛、乳匀机等。

药品与材料: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凡士林、甘油、羊毛脂、液体石蜡、三乙醇胺、包装材料等。

四、实验内容(一)盐酸黄连素软膏【处方】盐酸黄连素0.5g 凡士林适量液体石蜡适量【制法】取盐酸黄连素置乳钵中,加少量(约2ml )液体石蜡,研磨至均匀细腻糊状,再分次递加凡士林至全量,研匀即得。

【功能与主治】抗菌、消炎。

用于化脓性皮肤感染。

【用法与用量】外用,涂敷于患处。

【注】盐酸黄连素应与液体石蜡先混合使成细糊状,以利于与凡士林混合均匀。

混合时应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

(二)W O型乳剂基质【处方】白蜂蜡12g 石蜡12g 液状石蜡56g 硼砂0.5g 蒸馏水适量制成l00g【制法】取白蜂蜡、石蜡与液状石蜡,置容器中在水浴上加热熔化后,保持温度在70C左右;另取硼砂溶于约70C的水中,将水相缓缓加入油相中,不断向同一方向搅拌至冷凝,即得。

【作用与用途】滋润皮肤,也作作软膏基质用。

【注】1 •处方中蜂蜡含有少量高级脂肪醇为W/z O型乳化剂,尚含有少量高级脂肪酸,高级脂肪酸与硼砂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钠皂,为O/ W型乳化剂。

因处方中油相大于水相,故形成的是W/0型乳剂基质,如果增加水相比例(大于50%),则形成0/W型乳剂基质。

2.油、水两相混合时温度应相同,并不断搅拌至冷凝,搅拌是做乳化功,乳化功越大,乳膏越均匀细腻。

(三)0/W型乳剂基质【处方】硬脂酸17g 液体石蜡25g 羊毛脂2g 三乙醇胺2g 甘油5ml 尼泊金甲酯0.1g 蒸馏水加至100ml【制法】取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在水浴中加热至熔,继续加热至75 C ;另将三乙醇胺、尼泊金甲酯及蒸馏水25ml,加热至75°C,慢慢倒入硬脂酸等混合物中,随加随搅拌,加完后继续搅拌至40C(此时基质乳化后由细变粗,又由粗变细)即得。

【注】1 •本品为0/W型乳剂基质。

处方中硬脂酸、液体石蜡、羊毛脂作油相;甘油、三乙醇胺、蒸馏水作水相;部分硬脂酸与三乙醇胺形成三乙醇胺皂作乳化剂;甘油为保湿剂;尼泊金甲酯为防腐剂。

2.羊毛脂为类脂类,基质中加入羊毛脂,增加了对皮肤的亲和性,有利于药物透入真皮中发挥作用。

3.本品除用尼泊金甲酯作防腐剂外,亦可用尼泊金乙酯及苯甲酸钠等(四)黄芩素乳膏【处方】黄芩素细粉(过六号筛)4g 冰片0.2g 硬脂酸12g 单硬脂酸甘油酯4g 蓖麻油2g 甘油10g三乙醇胺1. 5ml尼泊金乙酯0. 1g 蒸馏水50ml制成100g 【制法】1 .将硬脂酸、单硬脂酸甘油酯、蓖麻油、尼泊金乙酯共置干燥烧杯内,水浴加热至50C〜60C使全熔。

2.将甘油、黄苓素、蒸馏水置另一烧杯中,加热至50C〜60C左右,边搅拌边加入三乙醇胺,使黄芩素全溶。

3.将冰片加入(1)液中溶解后,立即将(1)逐渐加入(2)中,边加边搅拌,至室温,即得。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燥湿。

用于急、慢性湿疹,过敏性药疹,接触性皮炎,毛囊炎,疖肿等。

【用法】外涂,一日2 次。

必要时用敷料包扎。

有渗出液、糜烂、继发性感染的病灶,先用0. 05%高锰酸钾或0. 025%新洁尔灭洗净拭干后,再涂药膏。

(五)油脂性基质黄芩素软膏【处方】黄芩素细粉(过六号筛)4g 凡士林87g 羊毛脂9g【制法】称取凡士林,加羊毛脂,水浴加热熔融后,加入黄芩素细粉,搅匀,放冷即得五、软膏剂质量检查1 •刺激性检查采用皮肤测定法,即剃去家免背上的毛约2. 5cm,休息24h,俟剃毛所产生的刺激痊愈后,取软膏0.5g均匀地涂在剃毛部位使形成薄层,24h后观察,应无水疱、发疹、发红等现象。

每次试验应在3 个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并用空白基质作对照来判定。

2.pH值测定取软膏适量,加水振摇,分取水溶液加酚酞或甲基红指示液均不得变色。

3.无菌检查依法检查(《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X rn B)无菌检查法,主要检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

4.稳定性试验将软膏装入密闭容器中添满,编号后分别置保温箱(39C± 1C)、室温(25± 1C)及冰箱(0C 土1C)中一个月,检查其含量、稠度、失水、酸碱度、色泽、均匀性、酸败等现象。

在贮存期内应符合有关规定。

六、思考题1.软膏剂的制法有哪些?如何选用?2.分析乳剂基质处方,写出制备工艺流程及应注意哪些问题?油、水两相的混合方法有几种?操作关键是什么?3.制备软膏剂时处方中的药物应如何加入?实验十二黑膏药的制备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掌握黑膏药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注意事项。

2.判断炸药、炼油的程度及膏药的老嫩度。

3.熟悉黑膏药的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

二、实验指导1.黑膏药系以植物油炸取药料,去渣后在高温下与红丹炼制而成的铅硬膏。

炼膏药的植物油以麻油为最好。

油在高温条件下炼制,发生氧化、聚合、增稠作用,同时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低分子的醛、酮、脂肪酸等分解产物。

这些低分子物质,对皮肤可产生刺激性,这种刺激性物质俗称“火毒”。

通常利用其能溶于水或具挥发的性质,将炼成的黑膏药趁热以细流倒入冷水中可部分挥发、溶解除去。

2.黑膏药制备工艺流程为基质原料的选择一药料的处理一炸药一炼油一下丹一去火毒—摊涂—质检—包装。

3.红丹的主要成分为PbQ和少量PbQ若红丹含有水分时易聚结成颗粒,下丹时易沉于锅底,不易与油充分反应,故在使用前应炒去水分,过五号筛备用。

红丹在高温下与脂肪酸作用,生成脂肪酸铅盐,此铅盐又可进一步促进油丹化合起催化作用,使油继续氧化、聚合、增稠为黑膏药基质。

3•丹与油的比例,一般为500g油用150g〜210g。

4.黑膏药处方中的药料可分为一般药料(粗料)和细料药两类。

粗料药提取时按药料的性质分先炸和后炸,质地坚硬药料先炸,一般者后炸,炸至药料表面深褐色内部焦黄色为度;细料药如麝香、冰片、乳香、没药、血竭、樟脑等可先研成细粉,在摊涂前于70C左右加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

5.炼油为关键操作,油温应控制在320C〜330C,炼油程度以达到“滴水成珠”为度。

炼油时应注意安全、劳动保护及通风,并控制温度,以防着火,一旦着火立即覆盖铁锅盖,并撤离火源。

6.膏药程度的判断:若膏药粘手或撕之不断表示过嫩,可继续加热或适当补加红丹;若膏药撕之较脆表示过老,可加嫩油或嫩膏调节;若膏不粘手,粘度适当,即表示油丹化合良好。

三、实验设备器皿、药品与材料设备器皿:火炉、小铁锅、铁锅盖、漏勺、油勺、过滤筛、温度计(500C)、丹罗、搅棍、水盆、等药品与材料:麻油(或花生油)、红丹、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赤勺、栀子、大黄、蓖麻子、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蜈蚣、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丹、裱褙材料等。

四、实验内容(一)拔毒膏【处方】白蔹苍术连翘黄芩白芷木鳖子生穿山甲赤勺栀子大黄蓖麻子金银花生地黄当归黄柏黄连各100g 蜈蚣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丹各18g 麻油7500g【制法】1 .配料按处方将上述药炮制合格,称量配齐。

将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樟脑、红升等药分别研细粉,过筛,(100目)混合均匀。

2.炸药将白蔹等17味,予以碎断。

另取麻油7500g,置于铁锅中,将白蔹等倒入,加热炸枯。

捞除残渣,取油过滤,即为药油3•炼油将药油继续炼至“滴水成珠”。

4•下丹取红丹加入油中搅匀,使生成物由黄褐色变为黑褐色,取少量滴入水中,数秒钟后取出,撕之不粘手,柔韧钢劲,断面有声既可。

4.去火毒取上述炼成的膏药以细流倒入水中,充分揉搓,再换水浸泡,少则1天, 多则数日,每日换清水1次,摊涂前取出凉干。

5.摊涂将已去火毒的膏药加热熔化,于70C以下加入细料药物搅拌均匀,按规定量摊涂于裱背材料上,即得。

每张膏药重0. 6g或1. 5g。

【功能与主治】拔毒止痛。

主治痈疽肿痛,已溃未溃,疼痛不止。

【用法与用量】用时温热化开,贴于患处,1〜3日换药一次。

贮于阴凉干燥处。

【注】1 •处方中的药料应按性质分先炸和后炸,如生穿山甲等14味药应先炸;金银花、蜈蚣后炸;细料药如血竭等7味药可先研成细粉,在摊涂前于70E左右加入熔化的膏药中混匀,即得。

2.炼油至“滴水成珠”为度。

炼油时应控制温度,以防着火,一旦着火立即覆盖铁锅盖,并撤离火源。

3.下丹速度应适宜,太快则反应剧烈药油易溢出,且膏药质地不匀;过慢则油温下降,油丹反应不完全,影响膏药质量。

4•膏药制成后应除去“火毒”,否则对皮肤易引起刺激性。

五、黑膏药质量检查1 .外观检查外观乌黑光亮,油润细腻,厚薄均匀,无红斑,无飞边缺口,老嫩适中。

2.重量差异按《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IP规定的方法和标准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