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采用M i l l i s e c o n d 公 司的专业心理 学软件I n q u i S i t 3 . 0 进行 I A T 实验 ,考 察被试 在 “ 高薪 ”、 “ 低薪 ” 2 个维度 上 的态 度 ,每一 反应 的反应 时及正确 率均 由计算机 自动 记 录 。经过2 O 个心 理学专 业研 究生评 定和筛选 ,最 终确定 了 与 “ 积极 ”有关 的属 性词 :光荣 、杰 出 、成功 等8 个 ;与 “ 消极 ”有 关的属性词 :肤浅 、笨拙 、 自卑等8 个 ,与 “ 高 薪 ”职业 有 关 的 目标 概念 词 :医 生 、律师 、会 计师 等8 种
验I A T 效应 非常显著 ,大学生群体存在 “ 高新; 积极 ,低薪= 消
极 ” 的 内隐职 业态度 ; ( 2 )大 学生 的 内隐职 业 态度 在 性 别和年 级上 均 差异 不显 著 ; ( 3 )大学生 的 内 隐职业 态度 在年 级 间差异 显著 。 【 关键 词 】大 学生 ;职 业刻板 ; 内 隐联 想 测验 1 、 引 言 刻板 印象是 社会心 理学 、认知 心理学领 域令 人瞩 目的 研究 焦 点之 一 ,社会 心理学 认为 刻板 印象是 指社 会上对 于 某一类 事物 产 生的一种 比较 固定 的看法 ,通 常与 种族 ,地 区 ,性别 ,职业 ,年龄 等有 关 ,普遍认 为它 与某 些特征 和 行为 相联 系 。而 从认 知理论 的角 度 出发 ,刻 板 印象可 以定 义为 ( H a m i 1 t o n &T r o l i e r , 1 9 8 6 )“ 一种 涉及知 觉者 的关 于 某个人 类群 体 的知识 、观念 与预 期 的认 知结 构 ”。职业 作 为刻板 印象 的一 项重要 内容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逐渐 受到 了广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对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的实证研究
更趋于激发负性刻板印象的现象[ 6 1 。刻板印象存在
1 您认 为男 性独 生子女 … ? )
愚 笨 的 聪 明 的
强烈的 “ 内一外群体效应” 。大部分研究表明,群 体效应显示 出内群体偏爱的特点 ,小部分研究查 明在弱势群体中存在外群体偏爱的现象1 7 1 。本研究 考察独 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对其 自身所属 群体

教 育论 坛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14 6 2—2 期 2 1 年第 56 01 - 期 总第 72 4 页
象作为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理论 评价组合 。本研究的词汇 ( 褒义词和贬义词)选 成果丰富[ , 。而 国内外刻板 印象的研究 ,多 择主要是根据对这两个标准进行罗列。也就是说 , 4 悯 ・ 集中于三个方面 ,即性别刻板印象 、职业刻板印 通过 5 级计分的语义问卷让被试在热情 ( 是否喜
象与地域刻板印象 , 鲜有独生子女刻板 印象的研 欢)与能力 ( 是否敬佩)两个维度上进行选择并 究。基于此 ,有必要运用刻板印象领域 中丰富的 报告他们对于这些群体在能力方面 ( 个形容词 6
理论成果开展独生子女刻板印象研究。因此 ,需 为能胜任的、自信 的、有能力 的、有效率的 、聪 要对下列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大众是否对独生子 明的、技能熟练的)与热情方面 ( 个形容词为: 6 女群体产生认知误差?是否对独生子女群体存在 友好 的、好意 的、可信赖 的、热情的 、温和 的 、
刻板印象?若存在对独生子女 的刻板印象 ,它是 真诚 的)上 的得分 。以下是从 问卷中选取的部分
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是能力方面的还是热情方面? 项 目:
近年来 ,刻板印象的另一研究热点为 “ 内一 外群体效应 ” ( t -u g u et,即人们对 ie otr p fc n r o e ) 与 自己无关的群体 比所属群体知觉为更相似 ,并

刻板印象研究报告

刻板印象研究报告

刻板印象研究报告刻板印象是指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一种固定的、片面的、不准确的看法或评价。

刻板印象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认知偏差,常常受到媒体、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刻板印象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1. 刻板印象的定义和特点:刻板印象是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一种固定的、片面的、不准确的看法或评价。

刻板印象常常是基于个人或社会的刻意或无意的歧视、偏见、偏好等因素形成的,并不符合真实的事实和情况。

2. 形成刻板印象的因素:- 媒体影响:媒体在报道中常常夸大或负面化某些群体的形象,加深了刻板印象的形成。

- 社会经验: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积累的经验也可能导致刻板印象的形成。

- 群体特征:某些群体的共同特征或行为也容易形成刻板印象。

3. 刻板印象的影响:- 歧视和偏见:刻板印象会导致歧视和偏见的存在,使得某些群体在社会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 自我充实预言:被贴上刻板印象标签的个体可能会因此而认同并符合这种标签,从而影响其自我价值感和自我实现。

- 社会融入:刻板印象会导致某些群体在社会中受到排斥和歧视,从而影响其社会融入和发展。

4. 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通过实验来探究刻板印象的形成和影响。

- 调查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个体对于刻板印象的态度和看法。

- 观察研究:通过观察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了解刻板印象如何影响其社会交往和行为。

5. 刻板印象研究的趋势:- 多元化研究:刻板印象研究开始关注不同的群体和多元化的刻板印象现象。

- 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借助大数据技术,研究者可以更全面地分析刻板印象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中的传播和影响。

- 干预和改变:研究者也开始尝试通过教育、宣传和干预等方式来改变刻板印象,促进社会的公平和包容。

总而言之,刻板印象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它对于理解人类思维、个体行为以及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改变刻板印象,我们可以建立更公平、包容和理解的社会。

刻板印象教育的研究案例(2篇)

刻板印象教育的研究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

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个体的认知、行为和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消除刻板印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刻板印象教育”的理念。

本文以小学三年级为例,探讨刻板印象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的1. 了解小学三年级学生刻板印象的现状。

2. 探索刻板印象教育的有效策略。

3.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消除刻板印象。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刻板印象教育的相关文献,了解刻板印象教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2. 问卷调查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刻板印象现状的问卷调查。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刻板印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4. 实验研究法:通过实验研究,验证刻板印象教育的有效性。

四、研究过程1. 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刻板印象教育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刻板印象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刻板印象的定义及分类。

(2)刻板印象对个体认知、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刻板印象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2. 问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对小学三年级学生进行刻板印象现状的问卷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1)性别、年龄、年级等基本信息。

(2)对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刻板印象认知。

(3)对自身和他人的刻板印象态度。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刻板印象教育的实施过程和效果。

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案例:某小学三年级开展了“消除刻板印象,促进民族团结”主题活动。

活动内容:(1)组织学生观看民族团结宣传片,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2)邀请各民族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消除学生对不同民族的刻板印象。

(3)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民族团结知识。

活动效果:通过活动,学生们对民族团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刻板印象得到了有效消除。

活动后,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民族团结,积极参与各类民族交流活动。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

研究结果
结果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在中日不同文化背景下, 无论内隐测验还是外显测验结果均显示出较为一 致的性别刻板印象。
1
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中存在中日性别认知差异。在
中国,男女两性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性别比另一
2
性别有更多的优点;在日本男性和女性均认为女 性的优点显著多于缺点,男性的缺点显著多于优
点。
2 日本社会是男性中心社会,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
别角色意识较强。另一方面,“日本是母性原理驱动的社会”“日本的国民 性是女性化的”。日本社会是母性原理优于父性原理的社会,“母子一体” 是根本特征,导致日本社会是“永恒的少年”型社会
思考
启示及思考
性别刻板印象
1 性别刻板印象普遍存在,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这种机制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有中 日的跨文化一致性?
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中存在中日性别认知差异
2 文化对外显性别刻板印象中存在认知差异,这种认知
差异是性别刻板印象导致的文化差异,还是文化差异 导致的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差异?
思考
3 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深远,性别刻板印象对个体可能造成消 极影响,因此,“超越性别角色”的教 育将变得比较重要。
最后一页
THANKS 谢谢聆听
阅读报告
性别刻板印象之内隐与外显性别效应的中日跨文化研究
目录
1 研究问题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启示及
研究问题
中国和日本同为亚洲国家,文化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就性别来说中国和 日本同为亚洲国家,文化背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就性别文化来说,中国和 日本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女性普遍走出家庭,与男性同等就业,而日本是 “男主外,女主内”的“男性中心”社会,许多高学历女性结婚后自愿放弃 工作,做全职家庭妇女。从就业率来看,中国女性就业率为72.88%日本女 性就业率为39.1%。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王沛(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兰州,730070)摘要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2)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一外群体效应0。

关键词:刻板印象内隐效应内一外群体效应1问题的提出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属性的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1]同时,近来关于刻板化信息表征的另一个研究焦点则是/内)外群体效应0(the inter2out group eff ect))))人们会对与自己无关的群体比所属群体知觉为更加相似、并且更趋向于激发消极的刻板印象的现象。

[2]由于刻板印象加工的内隐性以及内)外群体效应实质上涉及到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独特性这个核心问题,加之对于这两个议题的研究尚处于莫衷一是的阶段,因此笔者试图利用记忆的再认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认知的间接测量方法来探讨刻板印象的自动化加工抑或内隐加工效应以及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效应,进而探索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些更深层面的因素及其加工通路。

2方法211实验材料54张25@15cm的卡片。

其中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两个职业标签分别与9个肯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

另外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否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剩余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中性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不同意义的卡片按随机概率排序。

其中,用以构成词对的形容词是通过从预测被试对于大学生和建筑工人的印象而得到的形容词集合中挑选出来的。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在华留学生对中国人外显和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级 创 新 实 验 项 目( H B 2 0 0 0 3 5 6 )
21
・卷
总第 1 6 1 期
2 0 1 4 年第 8 期
总第 8 2 2 页
想测验应用于对性别刻板印象 、 地域刻板印象 、 种
族刻 板 印象 等 。
本研究 由留学生同学担任主试 ,中国学生不
象印象。结果发现 : ( 1 ) 在华 留学生对 中国人既有积极印象亦有 消极印象, 但总体上积极印象
显著多于消极印象。( 2 ) 在华 留学生对中国人的 内隐刻板印象呈积极方面, 在华时间较长的留 学生对 中国人的消极印象高于在华时间较短的留学生。
关键 词 : 刻板 印 象 内隐联 想 测验 I A T效 应 自由联 想 测验
以反应 时 为指标 , 通过 对 概念 词 和属 性 词之 间 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关注、同时做 出了各种针 务 , 对 性 的研 究 。 以往 的研 究 由于 社会 刻 板 印象 的具 的 自动 化联 系 的评 估 进而 对个 体 的 内隐 态 度等 进
蔡华俭, 2 0 0 3 ) 。 因为众多的社会认知 体 内容即 目标群体 的主要特征会随着评价者 、 评 行间接测量( 价对象 、 评价时间和不同情境而变化 , 所 以多以对 现象多与评价性联想有关 ,因此内隐联想测验提 迅速运 用于 内隐态度 、 内隐刻板印象 、 内隐 某 些 群 体 进 行 描 述 性 研 究 为 主 。 自由 联 想 ( f r e e 出后 ,
1 9 9 5 ) 。 国 内外学者 多采 用 自由联 想测 验 获得 对 以
1 。 引言
Wa l t e r L i p p ma n n在 1 9 2 2年 提 出 刻 板 印 象

大学生城乡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大学生城乡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摘 要 : 学生对农村人 的印象和城 市人 的印象存在显著差异 ; 大 外显印象和 内隐印象 之间呈不 显著 低相关。 被试 的性 别和生源地在 内隐和外显测量 中作用均不显著。 关键词 : 乡刻板 印象 ; 城 内隐联想测量; 外显测量 中图分类 号 :84 2 B 4 .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6 2— 7 5 2 1 )2— 0 5—0 17 4 5 (0 10 0 2 2


究生共 同归并整理出农村人 的概念词 6个 , 城市人概 念 词 6 ; 人属性 词 l 个 , 市人 属性词 l 个 。 个 农村 O 城 0 其次 , 以挑选出的属性词为基础 , 按照随机顺序排 列编制成“ 印象调查问卷” 。该问卷要求被试评价两个 对象在 2 个词上的符合程度 , 6 0 按 点计分。1 代表“ 完 全不符合” 6代表 “ , 完全符合” 。问卷中包含 l 0个城 市人 的属性 词 和 l 农 村 人 的属 性 词 。城 市 人 的 属 O个 性词有 : 忙碌 、 时尚、 奢侈 、 富裕、 冷漠、 文明、 见多识广、 圆滑 、 放 、 资 ; 村 人 的 属 性 词 有 : 朴 、 实 、 开 小 农 纯 朴 勤 劳、 憨厚、 热情好客 、 良、 善 节俭 、 朴素、 贫穷、 保守。 ( ) 三 数据 处理 采用 S S I. PS 15进行统计分析。 ( 结果 四) 首 先计算 在 l O个城 市 人 属性 词 上 , 市人 的得分 城 与农村人得分的差异 ( c 用 j n表示)再计算 出在农村人 , 1 个属性词上, O 农村人得分与城 市人得分 的差异 ( 用 玎 表示 )用配 对 t 验来 检 验两 个 指标 的差 异 , 果 _ i c , 检 结
第2 6卷
第 2期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本文概述《内隐社会认知:刻板印象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是一篇探讨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特别是刻板印象形成与影响的深入研究。

这篇文章全面介绍了内隐社会认知的理论背景,深入剖析了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证研究了刻板印象对人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内隐社会认知的基本概念,指出这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无意识地、自动地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和评价的心理过程。

接着,文章详细阐述了刻板印象的定义、特征和形成过程,指出刻板印象是内隐社会认知的一种重要表现,它通常基于个体对某一群体或类别的固有印象和偏见,进而对新的个体或事件做出快速、简单的判断。

在理论介绍之后,文章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深入探讨了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些实验涵盖了不同的社会场景和群体,包括性别、种族、年龄、社会地位等,通过实证数据揭示了刻板印象如何影响个体的知觉、判断、决策和行为。

文章还深入讨论了刻板印象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指出其既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认知效率,也可能导致偏见、歧视和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文章总结了内隐社会认知和刻板印象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深化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建议。

这篇文章不仅为我们理解人类内隐社会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也为消除刻板印象、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刻板印象的理论框架刻板印象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认知现象,其理论框架基于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刻板印象被视为一种快速、自动的信息处理过程,人们通过类别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信息简化,形成对某一群体或个体的固定认知。

这种认知一旦形成,便会在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中产生深远影响。

社会心理学视角则强调刻板印象的社会功能,认为它是人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快速适应和互动的一种策略。

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快速判断他人的社会角色、行为预期和情感反应,从而减少社交成本和提高互动效率。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相貌刻板印象是指人们根据他人的外貌特征,形成的对其智力、能力、品质等方面的一种评价。

这种刻板印象往往是主观、片面和歧视性的,对招聘者和求职者都可能造成不公平的待遇。

在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内隐性研究成为一项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内隐性研究,以及如何减少其对招聘结果的影响。

相貌刻板印象的内隐性研究是指探究招聘者在招聘过程中是否存在对求职者相貌的潜在偏见,而无意识地影响了招聘决策。

过去的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陌生对象时,往往会根据其外貌特征快速形成判断和评价。

这种偏见可能对招聘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因为求职者的外貌往往被看作是评估其能力和资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一项关于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内隐性研究发现,招聘者在面试过程中会对相貌端正的求职者给予更高的职位评分。

这种评分差异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来自于招聘者对求职者外貌的内隐偏见。

此外,研究还发现,对女性求职者来说,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可能比男性更加明显,这可能与社会对女性外貌的重视程度有关。

为了减少相貌刻板印象对招聘结果的影响,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提高招聘者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招聘者应该意识到自己可能会受到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并尽量以客观的标准来评估求职者的能力和资质。

其次,建议在招聘过程中加入更多的客观评估方法,如面试技能、工作经验和能力测试等,来减少对相貌的过分重视。

另外,一些研究认为,在面试过程中采用匿名形式,即招聘者无法看到求职者的真实相貌,也能有效减少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招聘者更加关注求职者的能力、经验和资质,而不是外貌。

此外,研究还发现,培训和教育也可以帮助减少相貌刻板印象的内隐偏见。

提高招聘者的意识水平,并向他们传达相关的培训和教育知识,可以使他们更加注重真正重要的能力和品质,而不是求职者的相貌。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实验研究

射测量 、 记忆测验 、 基于反应 时的范式 , 以及刻板印 前 的就 业形 势 下 , 了解职 业刻 板 印象 的特 点及 其发 展 象 解 释偏 差 ( S E B) … 。 规律 , 对 指 导大 学生 科学 择业 以及 在 不 同的职 业 岗位 G r e e n w a l d于 1 9 9 8年 提 出 了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上 更好 更快 地做 出成 就具 有积极 作 用 。 ( I mp l i c i t A s s o c i a t i o n T e s t ,I A T) , 该 方法 以其 创新 性 研 究 实施 引 起 了研究 者 的关 注 。 内隐联 想 测 验 在 生理 上 基 于 ( 一) 材料 神 经 网络 模 型 , 该模 型 认为 , 信息 被储 存 在 一 系列 按 选择 2 4 种 常见 职业 , 编制 《 职业社 会地位评定 照语 义关 系 分层 组织起 来 的神 经联 系结点 上 , 因此 可 表 》。要求被试根据对职业的认识或第一印象 , 选择


以通过测量两个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 , 明确 符合职业社会地位 的选项 ( 包括高 、 低)。根据 5 0 个 这 两者 的联 系 J 。大量 以 I A T作 为测 量 方法 的研究 被试 的评 定结 果 , 计 算 每个 职 业 在 高 、 低 两 个 选项 上
证 实 ,I A T效 度 较 高 , 容 易重 复 测量 且重 测稳 定 性 很 的频率 , 频率最高 的选项即为该职业 的社会地位评定 高, 且 结构 设计 巧妙 , 可 以相对较 好地 控制 无关 变量 。 结果 。根据 每个 职业评 定 最高 选项 的频 率排 序 , 分别 因此 ,I A T被 广泛 用 来对 个体 内隐态 度 、 内隐刻 板 印 选 出高 、 低社会 地 位职 业 的前 4个职 业 。评定 结果 为

内_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_连淑芳

内_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_连淑芳

内-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连淑芳(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36)摘 要 本研究以地域刻板印象和地域内-外群体偏爱的两种IAT 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实验。

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明显地存在;上海人的内隐效应大于外地人,外地人仍具有一定的内隐效应但也显示具有一定的内隐偏爱;上海人与外地人存在着内群体偏爱,值得注意的是外地人还有一定的对弱势的认同,具有外群体偏爱;实验证明我们设计的IAT 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优点是高效、经济、方便和实用。

关键词:内隐刻板印象 内-外群体偏爱 IAT 纸笔测验1 引言 早期研究的观点显示:低地位群体成员追求积极的社会识别,并拒绝关于其群体的令人不快的刻板印象,具有内群体偏爱。

到了20世纪末,研究似乎在低地位群体的成员中重新发现了外群体偏爱,于是考虑这样的可能性:社会不平等的某些方面是被弱势群体的成员内在化的[1]。

一个重要的异议是在部分低地位群体成员中,外群体偏爱可能不反映真正的内在化,如Scott (1990)提出依从权威和外群体偏爱是战略性的,公众表现与人们私下的态度相去甚远[2]。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看看能否用检验无意识的IAT 测量获得地域刻板印象和内-外群体偏爱,从而减少社会期望和实验需要所带来的影响。

并且考察具有地域特色的上海人和外地人在这些方面的情形有否不同。

2 实验方法2.1 被试上海大学2002级大学生107人,随机分组,每人可获得课外科研活动学分。

剔除有百分之二十以上错误率的被试12名。

有效被试为上海人45人,外地人50人。

2.2 设计采用2×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为:测验(IAT1vs IAT2);地域(上海人vs 外地人);IAT 阶段(相容vs 不相容)。

因变量为:正确的分类个数。

两种IAT 的次序,一个IAT 内两个不同阶段的次序,被试对分类项目做记号的旁边先后次序,阶段中刺激项目的次序和不同地域被试都完全做到被试间平衡设计。

关于刻板印象实验报告(3篇)

关于刻板印象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通过干预措施改变刻板印象的可能性。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分析刻板印象的形成原因,并尝试通过干预措施来改变刻板印象。

二、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随机抽取10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男女比例均衡,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材料:采用刻板印象量表(Stereotype Content Model, SCM)对实验对象进行测量,量表包含性别、职业、地域等不同方面的刻板印象。

3. 实验程序:(1)首先,对实验对象进行基本信息收集,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等。

(2)然后,对实验对象进行刻板印象量表(SCM)的施测,包括性别、职业、地域等不同方面的刻板印象。

(3)干预措施:将实验对象分为两组,每组50人。

第一组为干预组,第二组为对照组。

干预组在完成SCM量表后,接受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包括:观看相关视频、阅读相关文章、参与小组讨论等。

对照组则不进行任何干预。

(4)干预结束后,对两组实验对象再次进行SCM量表的施测,比较干预前后的刻板印象变化。

三、实验结果1. 刻板印象的形成(1)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别刻板印象方面,女性普遍认为男性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领导力,而男性则认为女性具有较强的情感表达能力和照顾他人的能力。

(2)职业刻板印象:在职业刻板印象方面,人们普遍认为医生、教师等职业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而销售人员、娱乐业从业者等职业则被认为道德水平较低。

(3)地域刻板印象:在地域刻板印象方面,人们普遍认为某些地区的居民具有特定的性格特点,如南方人热情好客,北方人豪爽直率等。

2. 刻板印象的改变(1)干预组:在干预措施实施后,干预组的刻板印象发生了显著变化。

性别、职业、地域等方面的刻板印象均有所降低,且在干预后的测量中,干预组的刻板印象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2)对照组:对照组在干预后的刻板印象变化不显著,与干预前相比,刻板印象得分没有明显变化。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实验研究1.引言刻板印象是指过去经验影响人们把某一品质归因于某一社会群体或阶层,但是人们自身并没有内省地识别(或不能准确地识别)这一过去经验(Greenwald & Banai)。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典型内隐刻板印象,Jacoby,Kelly,Brown,和Jasechko(1989)曾运用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证明在名声判断中存在内隐记忆操作。

后来Banaji和Greenwald对Bacoby等人的实验程序进行改进,运用信号检测论研究也发现被试对男性姓名的判断标准低于对女性姓名的判断标准,即在性别上倾向于将男性视为更著名一些,表明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存在。

Devine(1989)等人在其研究中指出,刻板印象中既包含意识的成分又包含无意识的成分,且这两部分是各自独立操作的。

Banaji和Greenwald也在研究中发现,内隐的和外显的性别刻板印象是相互分离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女性越来越多的参与到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在大学生族群中,女性变强是一种普遍存在并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正常现象,这些都使外显性别刻板印象发生了变化。

但人们的性别角色概念是否真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这必须通过对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的测量来探究。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是一种自动化的认知过程,它与其他自动化认知过程不同之处在于:被试没有意识到先前经验对自己的行为或判断产生了影响,一旦被试意识到这一影响,内隐效应就会消失或发生翻转。

因此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都选用间接测量的方法。

本实验采用基于内隐记忆的“瞬间成名”测试来揭示在记忆错觉表象下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一内隐社会认知因素。

实验假设被试对不同性别人名的判断标准存在显著差异,且被试性别与人名性别间存在交互作用。

2. 实验方法2.1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双盲法,由主试告知被试将参加的是记忆实验。

实验为2×2混合实验设计:自变量:1)被试间变量:被试性别(男生/女生)2)被试内变量:人名的性别(男性人名/女性人名)因变量:被试对人名是否为识记过的著名人物做出的判断2.2 被试选取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中抽取男女生各50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

大学生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比较研究摘要】目的考察大学生被试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中的态度。

方法采用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刻板解释偏差测量)和外显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测验(自陈式职业性别态度量表),考察山东师范大学51名本科生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结果实验1,男性归因的SEB分数显著高于0(t(50)=0.00,p<0.01),女性归因的SEB分数与0没有显著性差异(t(50)=0.88,p>0.05)。

大学生被试在积极情境中对男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显著多于在相同情境中对女性行为者的内归因数量(χ2=6.84,p<0.01),在消极情境中差异同样显著(χ2=6.86,p<0.01)。

实验2,句子主语与刻板印象一致性间的交互作用显著(F(1,49)=5.83,p<0.05)。

结论实验1的结果表明,从被试总体对行为的解释数量上看,大学生被试存在明显的男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但是,大学生被试的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不明显。

从对被试解释的内外归因上看,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外显的男性和女性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内隐和外显态度上的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存在一致性。

即大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性别刻板印象。

【关键词】刻板解释偏差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大学生外显报告Implicit and Explicit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lege Students’ Occu pation-sex Stereotpyes【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ttitude from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Methods Based on 51 participants selected from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using the 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 and explicit reports,the present study investigated college students’occupation-sex stereotype.ResultsExperiment1,The SEB score about attributing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zero(t(50)=0.00,p<0.01),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female attribution between SEB score and zero, (t(50)=0.88,p>0.05). In the positive situation,the amount of implicit reason to mal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female (χ2=6.84,p<0.01).The similar result appeared in the negative situation(χ2=6.86,p<0.01). Experiment 2, the subject of sentence and stereotype consistency have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F(1,49)=5.83,p<0.05) .Conclusion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1,it can be seen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distinc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or male comparing with femal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explaining the number of behavior.To some extent undergraduate have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holding inner or outer reasons in explaining behavior.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2, it can be seen that college students have apparent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 From the results of text 1 and text 2,it was consistent between the subjects, implicit and explicit occupational attitudes. In another word,It is a universal phenomon that college students implicitly have occupation—sex stereotype.【Key words】stereotypic explanatory bias(SEB) occupation-sexstereotpye undergraduate explicit reports1 引言1.1 刻板印象及相关研究方法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新闻工作者W.Lippman于1922年在《公众舆论》中首次提出的。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招聘过程中的相貌歧视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相貌对招聘决策的影响。

相貌刻板印象是一种内隐性偏见,往往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影响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包括在招聘过程中。

研究显示,相貌对求职者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能力和经验的评价,深入探讨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是十分必要的。

这也是本研究进行的背景和动机。

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相貌刻板印象在招聘过程中的表现形式和可能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制定更公平的招聘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和建议。

【200】1.2 研究目的该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对求职者的影响,并分析其中存在的内隐性歧视现象。

通过研究相貌刻板印象在招聘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人们潜意识中的偏见和歧视态度。

本研究旨在提出应对措施,促进公平就业机会的实现,进一步探讨如何消除招聘过程中的相貌歧视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对求职者的影响,可以为未来招聘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重要参考。

希望能为推动公平就业机会的落实和促进社会公平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歧视现象招聘过程中的相貌歧视现象是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关注的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招聘者往往会在面试过程中对求职者的外貌进行评判,这种评判往往是主观的,并且可能基于对某些特定相貌特征的刻板印象。

一些研究发现,招聘者更倾向于选择外貌端正、符合常规审美观念的求职者,而忽视那些外貌与传统标准不符合的人。

这种偏见不仅会影响求职者在招聘过程中的机会,也可能导致人才浪费和劳动力市场的失衡。

相貌歧视现象的存在不仅令人担忧,同时也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种偏见违反了平等就业的原则,剥夺了个体的公平竞争机会。

相貌歧视也可能导致企业团队的单一化,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绩效表现。

我们有必要认真对待招聘过程中的相貌歧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大学生城乡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大学生城乡刻板印象的内隐和外显研究
第1卷 第4 6 期
湖 o. 6 No4
Au .2 1 g 01
2 1 年 8月 J 0 1 OURNAL oF uNAN H UNI ERS TY V I oF TECHNOLOGY OCI L S ENCE S A CI EDI ON TI
v ri e f r t o w e s T e r s l s o e a r e i e e c n i r s in b t e i e p e a d r rl e st s a t e k . h e u t h w d t tma k d df r n e o mp e so ewe n c t p o l n a i e w h f y u p o l t x s d e p e s l e i e .N in f a t o r l t n w sf u d b t e n e p ii a d i l i s r oy e f r a n r i t o sg i c rea i a n e w e x l t n in c o o c mp i t t e tp so b n a d r a c e u u l
大 学 生城 乡刻 板 印象 的 内 隐和外 显研 究
孙 利
( 湖北第 二师范学院 教育 与心理科 学系 , 湖北 武汉 400 ) 325
摘 要: 对武汉市大学生有关外显和内隐城乡刻板印象及其一致性进行了考察。5 6名大学生参与考察并描述了对城市
人和农村人 的主要 印象, 这些 印象中挑 选 出 1 在 0对描述城 市人和农村人 的属性词 , 6对农村人 和城 市人 的概 念词。 由此 编制
问卷对来 自4所 高校的 46名大 学生被 试进行 了外显调查 , 6 两周后对 7 2名被 试进行 内隐联 想测验(A ) IT 。结果显 示 , 大学生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

招聘过程中的相貌刻板印象内隐性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影响及内隐性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貌刻板印象对招聘的影响进行分析,结合内隐性研究方法,揭示了相貌刻板印象在招聘中的潜在作用。

结果分析显示,相貌对招聘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但内隐性因素也需引起重视。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讨论,进一步揭示了相貌刻板印象对招聘的影响机制。

强调了在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希望能为招聘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相貌刻板印象,招聘过程,内隐性研究,影响因素,实际案例分析,结果分析,重要性,建议和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个人形象和外貌的重视日益增加,在求职招聘中,候选人的相貌往往成为评判其能力和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准。

相貌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潜在歧视问题也日益凸显。

研究发现,招聘中相貌刻板印象往往会对候选人的面试结果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拥有符合主流审美标准的外貌的候选人更容易受到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面试机会和职位。

而与此相对的是,那些外貌与主流审美标准偏离的候选人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对招聘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内隐性研究方法,对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为打破外貌偏见,实现公平和公正的招聘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招聘过程中相貌刻板印象对求职者的影响,以及了解内隐性对此现象的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相貌刻板印象在招聘决策中的作用,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歧视,从而促进公平、公正的招聘实践。

深入研究内隐性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认知过程,从而拓展我们对招聘决策背后机制的认识。

中医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

中医刻板印象的内外群体效应

引言刻板印象(stereotype )是人类社会认知领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刻板印象一词最早是由Lippmann 于1922年提出,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人或某一群体的固定印象。

例如,认为“法官是公正的”,就是对人们对法官这一职业群体所持有的一个刻板印象。

除了职业刻板印象,根据社会范畴的不同,人们还持有性别刻板印象、种族刻板印象、年龄刻板印象、阶层刻板印象等。

研究表明,刻板印象的不可避免性是其重要特点,会给个体造成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且这种偏差是由于个体自身存在的态度或主观经验的不足而导致的。

刻板印象就像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捷径,用类似“贴标签”的形式,帮助大脑归类和整理。

但若用刻板印象作为认识现实世界的一种手段,或在人际交往中过度依赖刻板印象,把对于某一群体的刻板印象应用到该群体中的某个成员身上,而忽略了群体的内部差异和发展变化,甚至还用早就过时的刻板印象套到现实中,那便会出现问题。

比如使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消极的刻板印象蒙蔽甚至束缚。

众所周知,我国的中医学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学科。

它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治疗依据。

一代又一代中医人从纯粹医药经验的积累,经过理论总结形成体系,再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才使得中医能够经久不衰。

在此次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中医也显示出了应有的作为。

经医疗专家团队临床数据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法,相较于单纯使用西医疗法,能更快地有效改善发热、乏力等症状,从而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的治愈率。

但仍有部分人对中医怀有刻板印象,中医见效慢,不是科学,从而对中医产生抵触心理。

若不及时降低中医刻板印象的消极影响,会对我国中医的发展产生阻碍。

此外,研究表明,群体分类会对刻板印象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刻板印象的内-外理论,个体对于不同群体的评价倾向主要表现为内群体偏爱和外群体贬损,也称为内-外群体效应。

内-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

内-外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实验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Implicit Effect of Ingroup/outgroup Favoritism 作者: 连淑芳[1]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436
出版物刊名: 心理科学
页码: 93-95页
主题词: 内-外群体;内隐效应;IAT纸笔测验;因变量
摘要:本研究以地域刻板印象和地域内-外群体偏爱的两种IAT为实验材料和测量工具,通过它们之间的相关研究进行实验.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和内群体偏爱的内隐效应明显地存在;上海人的内隐效应大于外地人,外地人仍具有一定的内隐效应但也显示具有一定的内隐偏爱;上海人与外地人存在着内群体偏爱,值得注意的是外地人还有一定的对弱势的认同,具有外群体偏爱;实验证明我们设计的IAT纸笔测验版本是可行的,优点是高效、经济、方便和实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王沛(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兰州,730070)摘要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2)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一外群体效应0。

关键词:刻板印象内隐效应内一外群体效应1问题的提出最近的许多研究表明,有必要在意识性认知以外检验刻板印象的内隐运作程度,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成员所具有的属性的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1]同时,近来关于刻板化信息表征的另一个研究焦点则是/内)外群体效应0(the inter2out group eff ect))))人们会对与自己无关的群体比所属群体知觉为更加相似、并且更趋向于激发消极的刻板印象的现象。

[2]由于刻板印象加工的内隐性以及内)外群体效应实质上涉及到刻板印象加工机制的独特性这个核心问题,加之对于这两个议题的研究尚处于莫衷一是的阶段,因此笔者试图利用记忆的再认研究范式以及社会认知的间接测量方法来探讨刻板印象的自动化加工抑或内隐加工效应以及刻板印象的内一外群体效应,进而探索影响刻板印象形成的一些更深层面的因素及其加工通路。

2方法211实验材料54张25@15cm的卡片。

其中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两个职业标签分别与9个肯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

另外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否定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剩余18张由/大学生0、/建筑工人0分别与9个中性意义形容词配对的卡片(每张卡片也是1个词与1个词配对组成),不同意义的卡片按随机概率排序。

其中,用以构成词对的形容词是通过从预测被试对于大学生和建筑工人的印象而得到的形容词集合中挑选出来的。

212被试50名某师范大学二年级学生,19男,31女,年龄22)24岁。

213实验设计采用2(两种职业标签:大学生、建筑工人)@2 (二种加工方法:数据加工(记忆)与概念加工(词对合理性判断))@3(词性:褒义词、中性词、贬义词)组内、组间混合设计。

其中,加工方法为组间变量,因变量为旧字符串的检出量。

同时,依照加工方法将被试分成2组各25人。

第一组,在学习阶段采用概念加工方法,指导语为/请看下面54张卡片,对每张卡片上的名词与形容词搭配组成的词对的合理性作-不合理.、-不太合理.、-一般.、-比较合理.、-合理.判断。

如果你认为合理就请在记录纸上-合理.一栏空格里打-<.。

若认为-不合理.就请在-不合理.一栏下面空格里-<.,其余类推。

要求1张卡片只作一项选择,注意按序号依次填写,请不要疏漏。

每张卡片呈现时间1秒,间歇时间015秒0。

第二组,在学习阶段采用数据加工方法,指导语为/请看下面54张卡片,请念出卡片上形容词的第二个字。

每张卡片呈现时间1秒,间歇时间015秒0。

214实验程序学习阶段:按不同的加工方法,采用相应的指导语,分别要求概念加工组(第一组)和数据加工组(第二组)被试对54张卡片进行学习。

延迟阶段:让所有被试都进行职业偏好测验,要求根据自己的爱好对问卷中罗列的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排序。

目的是破坏被试的长时记忆效应。

测验阶段:材料:将54张学习过的卡片随机排列,然后再补充27张经过随机均等处理的类似的卡片作为干扰材料。

这些材料一起组成再认测验的单178心理科学2001年第24卷第2期词词表。

再认测验的指导语为:/请大家从这张单词词表中判断出新、旧卡片,如果认为是刚才看见过的就在记录纸上相应序号的右边空格中打-十.,没有看见过的就打-一.。

请按序记录,不要疏漏0。

3结果与分析多因素方差检验的结果为:性别无差异(P=. 486);加工方式也无显著性差异(P=.805);标签(建筑工人和大学生)的主效应显著(P=.000***);词性的主效应也显著(P=.001***);标签与加工、标签与词性的交互效应显著(P=.009***、P=. 000***),但是标签与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 635);标签@加工@性别三因素的交互效应(P=. 010**);而与词性有关的交互效应则都不显著。

这说明主变异源首先应当是/标签0,其次才是/词性0。

同时,加工方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褒义词都有差异;贬义词中只有大学生词对有差异;中性词则无差异。

词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建筑工人词对中只有褒义词有差异;大学生词对中只有/大学生)中性词0词对有差异。

从而出现了实验性分离现象:建筑工人词对的再认趋向于贬义词对、大学生词对的再认趋向于褒义词对。

表1被试内效应检验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值P职业标签15610025511621000***标签@加工171626715111009***标签@词性22211591411801000***标签@性别1123212281635标签@加工@性别171434713221010**词性2131924715821001***词性@加工2162513401712词性@性别2197215291591标签@词性@加工23212882016611000***表2被试间效应检验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1,46)P加工1162110611805性别14199614961486加工@性别11101911011752从上述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标签所激发的刻板印象效应是十分显著的,它不受加工方式和性别、甚至是词性的影响。

这说明刻板印象具有很强的内隐性和顽固性。

词性主效应标志着刻板印象在实验情景中的作用及其方向。

具体地,所有的中性词不受加工方式的影响,所有的褒义词都受到了加工方式的影响,贬义词在总体上不受加工方式的影响、只有/大学生)贬义词0词对受到了加工方式的影响;同时,涉及建筑工人的词对中只有褒义词存在组间差异,涉及大学生的词对中只有中性词不存在组间差异。

这说明对外群体(建筑工人)的刻板印象十分顽固,基本上(尤其是贬义词)不受加工方式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内隐加工的特点;对内群体(大学生)的认识则比较宽松随意,具有较大的情景性和随意性。

表3加工方式的单因素方差检验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值P建筑工人)褒义词1191220712441010**大学生)褒义词1201480715251009***无关褒义词171220511571028*建筑工人)贬义词191680213281134大学生)贬义词1151680610781017*无关贬义词1132015491463建筑工人)中性词11128015821449大学生)中性词161480119491169中性无关词1720119031174表4词性的单因素方差检验变异源自由度均方F值P建筑工人)褒义词12412201018771000***大学生)褒义词1161194613161010**建筑工人)贬义词181882210961150大学生)贬义词1181878717181000***建筑工人)中性词11109014861480大学生)中性词141119113101250建筑工人)单词191268161614304讨论刻板印象是存在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无意识的内隐影响。

就实验设置而言,存在两种刻板印象)))大学生与建筑工人刻板印象。

由于被试是大学生,实验者提出了这样的预期:被试关于建筑工人刻板印象的效价趋于消极、而对大学生刻板印象的效价则趋于积极。

如果存在刻板印象的话,必然会影响被试的再认成绩。

这一点已经为本实验所证实,并且表明刻板印象的影响不因加工方式的不同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同时,刻板印象对再认成绩的影响线路也恰恰了证实了实验者的预期。

这表明标志着刻板印象的标签的社会范畴决定着对于预先呈现刻板印象信息的记忆。

伴随刻板印象信息的呈现,被试表现出内隐刻板印象形成的证179第2期王沛: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外群体效应的实验研究据,并且与其自身的所属的群体有关。

对社会群体在文化上流行的刻板印象,多可能会产生刻板印象判断。

即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隐存在的。

内隐刻板印象形成的发现表明:社会范畴可能塑造与调节着预先经验对判断的影响的其他观察相一致的刻板印象信息的内隐影响。

[3]刻板印象知识信息会影响思维与行为,我们可以清楚地将其认定为一种机制。

本研究捕捉到的内隐刻板印象形成效应证实,刻板印象知识信息可以影响个体对社会群体的判断,并且是在对这种影响无意识的情况下。

在本研究中,无论是概念加工还是数据加工,内隐测验结果普遍表现为肯定大学生而否定建筑工人的倾向,这是为什么呢?(1)态度启发1985)1989年,Pratkanis和G reenwald等人的研究发现,假如新信息适合于存在的认知系统,人们可能接受有关的新信息,这就是一种态度启动了一个特殊的认知系统。

这一认知系统是怎样形成的呢?阿瑟#斯塔茨与同事们发现与积极词语相结合的无意义音节比与消极词语结合的评价积极。

最近研究也表明刻板印象的形成与信息量及其倾向有关。

(2)作为自尊(self-enhance ment)的归类过程刻板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归类过程。

强调归类过程根源的最有名的理论当属社会认同理论(the social identity the ory)。

[4]该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个体的自尊部分来自其所在社会群体的成员关系。

由于人们总想维护积极的自我认知,因而他们在主观上愿意坚持对其所属群体的赞许性评估。

但是由于不存在计算某个社会群体满意度(desirability)的一种客观准绳:因而这样的评估在本质上是主观的。

因此,人们会通过在心理上建立起与一些外群体相比更加优越的主观感受而抬高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对/大学生0肯定多,说明在内隐操作的过程中,可能被试将/大学生0类同于自我某一方面或与自我有关的积极事件联系起来了。

反之,可能有关事物与自我肯定相逆,导致否定的自动化评估。

(3)内)外群体效应社会归类过程的一个根本的基础是对所属群体(内群体)和无关群体(外群体)的分化。

内)外群体的分化对于理解群际冲突与行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一点早就为社会心理学家们认识到了。

尤其是Tajfel等人关于群体的创造性发现,成为20多年来在一系列相关主题、包括群际区别、内群体偏差、群际变异性知觉以及外群体同质性等议题的后继研究中的催化剂。

这些发现同时也成为群际研究文献中几个重要的理论拓展的基础。

此研究对内)外群体效应问题的研究至少有四个方面是独特的:(1)它对真实的社会群体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并且证实了内)外群体效应;(2)它依赖于刻板印象特质(形容词)的当前激活的评估与概括化的最新成果来评估刻板印象;(3)对所知觉到的刻板印象性的判断表明,在整体上被试较内群体要更加刻板化地知觉外群体,即呈现典型的内)外群体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