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中枢神经系统是我们身体的指挥中心,负责处理和传递信息,控制我们的行为和反应。

理解它的解剖结构,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人体,也能为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基础。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1.1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核心,负责思考、感知、记忆和情感等复杂功能。

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右半球通过一条叫做胼胝体的结构连接。

每个半球又分为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

额叶主要与决策、问题解决和运动控制有关;顶叶则处理触觉和空间感知;枕叶负责视觉信息的处理;而颞叶则与听觉和语言理解密切相关。

1.2 小脑小脑位于大脑的下方,外观看上去像个小球。

尽管它的体积不大,但在运动协调和姿势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脑能处理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感觉信息,帮助我们保持平衡和精准运动。

二、脊髓的角色2.1 脊髓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其他部分的主要通道,位于脊柱内,保护得相当周全。

它由一系列神经节组成,负责传递运动信号和感觉信号。

脊髓还控制一些反射行为,比如触碰到热物体时的迅速撤回手。

2.2 脊神经从脊髓延伸出来的脊神经负责将信息从身体各个部位传回大脑,或将大脑的指令传递到肌肉。

每一对脊神经都与特定的身体区域相关联,因此它们在感觉和运动的调节中至关重要。

2.3 反射弧反射弧是一种特殊的神经传导路径,当我们受到刺激时,它能快速做出反应,而不需要经过大脑的处理。

这种机制在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伤害时非常有效,比如当我们触碰到尖锐物体时,身体会立刻做出反应。

三、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机制3.1 颅骨和脊柱大脑和脊髓的保护不仅依靠神经组织本身,还依赖于外部的结构。

颅骨将大脑包裹得严严实实,脊柱则是脊髓的保护者。

这些骨骼结构在外部冲击下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3.2 脑脊液脑脊液是一种清澈的液体,充满在大脑和脊髓周围。

它不仅起到缓冲作用,保护神经组织免受撞击,还能运送营养物质和废物,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

脑脊液的平衡对于正常的神经功能至关重要。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解剖

1h CT
3h MRI T2WI
3h DWI
5d CT 弥散加权像诊断超早期脑梗死
星形细胞瘤囊变区 扩散呈低信号
DWI用于肿瘤鉴别诊断
脑脓肿扩散呈高信号
rCBV↓ 脑PWI示左侧基底节区中心梗塞形成
(局部血容量下降)
脑功能成像(BOLD—fMRI)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
皮质脊髓束走行
1 动眼神经 2 滑车神经 3 三叉神经眼支 4 三叉神经上颌支 5 展神经 6 颈内动脉 7 垂体 8 视交叉
海绵窦结构
脑膜解剖
脑有三层被膜:从外到里即硬脑膜、蛛网膜和软 脑膜
1 硬脑膜:分为两层,内层衬于颅骨表面,既骨 膜,外层深入大脑表面,形成大脑镰、小脑幕。 两层硬膜之间可形成静脉窦系统。硬脑膜与蛛网 膜之间为硬膜下腔
脑正常影像解剖
概论: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脑: 包括大脑(端脑) 、间脑、小脑、脑干、岛叶、
边缘系统 脑室池系统: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诸
脑池 动脉系统: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 静脉窦:上矢状窦、直窦、横窦、窦汇、乙
状窦、颈内静脉
一 大脑
大脑(端脑):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大脑半球由浅到深分为:皮质、髓质和基
小脑上蚓
小脑下蚓 小脑扁桃体
小脑扁桃体 小脑下蚓部
齿状核
小脑MRI表现
小脑上、中脚
小脑上脚
小脑中脚 小脑下脚
小脑上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后下动脉
大脑后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前上动脉
椎动脉
小脑血供
小脑血供
四 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与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解剖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解剖学,顾名思义,即为研究神经解剖的学问。

它是神经科学的基础,掌握神经解剖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与神经系统相关的各种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它由大脑和脊髓组成,其作用是接收、整合和传递信息,以控制身体内各个器官的正常运行。

一. 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两个半球,左半球和右半球,两半球彼此之间通过大脑半桥相连。

大脑半球的表面被覆盖着许多大脑回和裂,不同的回和裂上有着不同的功能区,比如控制动作的前中央回,控制言语的前额叶回等等。

大脑的结构主要分为基底节、丘脑、海马体、杏仁体等多个部位,这些结构的功能各不相同。

1. 基底节基底节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主要控制人体运动和规划动作。

它由若干个核团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黑质,它能够释放出神经递质多巴胺,促进神经元的活动,调节人体的运动和认知能力。

2. 丘脑丘脑是大脑的一部分,它位于脑中央,主要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它通过控制松果体、下丘脑等神经结构,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比如睡眠、食欲等。

3. 海马体海马体位于大脑的颞叶,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部位。

它主要负责控制学习、记忆等功能。

在海马体中可以发现大量长期形成的突触,形成了神经网络,对于人类的认知和记忆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杏仁体杏仁体是大脑中较为原始的结构,与大脑皮层处于不同的区域,它位于颞叶的前部。

杏仁体主要参与了情绪和记忆的形成和加工,尤其是它对于情绪的影响更为显著,可以使人产生快乐、悲伤、愤怒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二. 脊髓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最重要的神经组织之一。

脊髓主要负责传递大脑发出的指令到各个部位,比如控制肌肉收缩、感觉信息的传递等等。

脊髓位于脊椎内,是一个长约45厘米的管状结构。

脊髓可分为灰质和白质两个部分,灰质位于中央,白质则位于周围。

1. 灰质灰质位于脊髓中央,呈蝴蝶状,它主要由神经元和突触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大脑皮层得功能与结构性分区-内 侧面
Figure 13、11b
Association Areas-联络区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得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得白质(髓质),它 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得皮质外,更重要 得就是大脑皮层以外得脑与脊髓,把皮层运 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得感 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 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与底面某些脑叶 得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括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要 功能就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记 忆、睡眠、性欲、食欲等得调节。
额叶得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 谢谢大家
半球内侧面得沟与回
半球底面
• 额叶底面纵 行得纤维束 为嗅束,其 前端膨大称 嗅球,嗅球 与嗅神经相 连。嗅束向 后扩大为嗅 三角,连于 海马回前部 与海马回钩 等嗅觉高级 中枢。
大脑半球上面观
岛叶
CNS得灰质与白质
• 通过前脑得额切面(冠切面)
–大脑皮层
–大脑深部灰质 (基底节)
脑干得生理功能
• 最重要得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生 命活动得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 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三阶段:神经中枢,将传入 神经元传来的信号整合处理, 最终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 枢,产生感觉。
运动传导通路
01 02 03 04
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层到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的神经传导路径 ,包括三个阶段:大脑皮层、传出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
第一阶段:大脑皮层,发出运动指令,通过传出神经元传递给运动神 经元。
02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面有许多沟回和裂隙,内部则由不同功 能区域组成,如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等。
03
大脑皮层是大脑表面最发达的部分,负责处理复杂的感知和思维活动 。
04
大脑内部还有许多核团和传导束,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协调各个器官 和系统的功能。
小脑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负责 协调身体的自主运动和平衡。
小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表 面有许多小的叶和沟回,内部 则由许多神经元和纤维组成。
小脑通过与大脑、脑干和脊髓 等部位的连接,协调身体的运 动和平衡,维持身体的稳定和 姿势。
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通道, 负责传递神经信号和调节自主神经系 统的功能。
脑干内部有许多神经核团和传导束, 如延髓、桥脑和中脑等,这些区域分 别负责不同的功能。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本的 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血压等。 桥脑位于延髓上方,负责协调身体的 运动和感觉信号的传递。中脑则位于 桥脑上方,是视觉和听觉信号传递的 重要区域。
脑桥与延髓
01
脑桥是连接中脑和小脑的重要通 道,负责协调小脑和脑干之间的 神经信号传递。
02
延髓是脑干的最下部,控制着基 本的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和 血压等。
03 脊髓的解剖
脊髓的结构
01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上接脑干,下至尾骨,由 灰质和白质组成。

人体解剖学_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学_中枢神经系统PPT课件

三叉神经中脑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三叉神经运动核
ppt精选版
85
下丘横切面
上丘横切面
滑车神经核
三叉神经 中脑核
黑质
三叉神 红核
动眼神经核
经中脑核
动眼神经副核
ppt精选版
86
二、小 脑
位置 位于颅后窝,在延髓和脑桥的后方,借
ppt精选版
75
三叉神经根平面
ppt精选版
76
主要结构:
1.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运动核、中脑核 2. 丘系带
ppt精选版
77
下丘平面
ppt精选版
78
ppt精选版
79
主要结构:
1. 下丘 2. 中央灰质 3. 滑车神经核 4. 三叉神经中脑核 5. 丘系带 6. 大脑脚
ppt精选版
80
上丘平面
(1)延髓
延髓脑桥沟 橄榄 锥体
锥体交叉
ppt精选版
舌咽神经根 迷走神经根
副神经根 舌下神经根
32
(1)脑桥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展神经 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
小脑中脚
ppt精选版
33
(3)中脑
脚间窝 大脑脚 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
ppt精选版
34
脑干的外形(背侧面)
ppt精选版
35
(1)延髓
小脑下脚 舌下神经三角
概述
与脊髓比较,脑干有下列特点:
1.由于中央管在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敞开 成为第四脑室底,运动核与感觉核从在脊髓的
背、腹关系变成为内、外关系。
2.灰质被交叉的纤维分割成不连续的细胞团 块(神经核)。
3.脑干纤维投射更复杂。
4.脑干网状结构更复杂。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第一节影像检查技术要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像学检查以CT、MRI为主要检查方法。

一.X线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对颅骨的显示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特别对怀疑侵犯颅骨的病变、颅骨的先天性畸形等病变X线检查有很大的价值。

⒉局限性:中枢神经系统X线检查的作用正在被逐渐减弱,对颅内病变的显示明显不如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由于脑组织与脑脊液的密度相似,除钙化外单凭头颅平片不能进行明确诊断。

二.CT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CT以其图像密度分辨率高,图像清楚,可直接显示传统X线检查无法显示的结构和病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高,检查方便、迅速、安全。

已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和普遍应用的检查技术,CT检查广泛适合于颅脑、骨性椎管及椎管内病变的检查,可显示颅内主要结构,对于皮质骨、钙化的显示均优于MRI。

对于病变内的钙化灶、累及骨质的病变具有独特的价值。

⒉局限性:CT对脑、脊髓和软组织细节的显示稍逊色于MRI。

三.MRI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 MRI因其具有对人体无电离辐射损伤、安全、无创;对脑质、脊髓和软组织的分辨力优于CT;能直接进行多方位成像,便于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可分别在T⒈T2和质子密度等多参数成像取得正常组织与病变之间的影像对比,可进行脑功能和组织生化代谢方面的研究等方面的优点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主要检查技术。

MRI特别适合颅脑、椎管内和脊髓病变的检查,是颅颈交界区、颅底、后颅窝及椎管内病变的最佳检查方式和脊髓病变的首选检查方式。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可用于头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

⒉局限性:带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绝对禁忌检查;对体内带有铁磁性物质或异物的病人亦有严格限制,有的绝对禁忌MRI检查;MRI对皮质骨、钙化的显示不如CT;设备昂贵,检查费用较高。

四.X线血管造影检查适应征与局限性⒈适应征:血管造影在神经系统的血管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介入治疗中发挥着其他检查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讲解

中枢神经系统详细讲解

中风后的预防
是治疗中风的根本 预防的目标
危险因素的控制 发现中风的原因:
血管病变? 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必要时外科或介入治

TIA概述
概念: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 短暂但反复发作的供血障碍,导致供血 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一般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24 小时内完全恢复。
❖ TIA或脑卒中病史
❖ 其他:肥胖、无症状 性颈动脉狭窄、酗酒、 吸烟、抗凝治疗、脑 动脉炎等
不可干预 ❖ 年龄 ❖ 性别 ❖ 种族 ❖ 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基本病因 1、血管壁病变 1)高血压性脑细小动脉硬化 2)脑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 3)血管先天性发育异常和遗传性疾病 4)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静脉炎 5)中毒、代谢及全身性疾病导致的血管壁病变 2、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8.脑室上层面:可 见双侧额、顶叶的 脑沟、皮质、髓质 和大脑纵裂。
中枢神经系统的MR影像解剖
矢状面也是头颅MRI 的常用检查层面,可 显示中线结构的形态 及其毗邻关系,明确 幕上和幕下结构。在 正中矢状面上,可见 中间的胼胝体,由前 向后分为膝部、体部 和压部,脑干从上向 下依次可识别中脑、 脑桥和延髓。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房纤颤等 3、其他原因:血管内异物如空气、脂肪等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心 脑 血 管 的 构 成 简 图
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 大血管分叉处及弯曲处
颅 内 外 大 动 脉 常 见 病 变 部 位
病理生理
基本要素 血管壁、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三大因素
➢ 椎动脉(VA)为左右锁骨下动脉的第一 个分支,即其与供应上肢的血液同源。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生理学)

基底核
位置
位于大脑髓质深部、背侧 丘脑上外侧的灰质团块
组成
尾状核 豆状核 屏状核 杏仁体
尾状核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纹状体
尾状核 豆状核
新纹状体 壳 苍白球—旧纹状体
豆状核 尾状核头
尾状核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背侧丘脑
杏仁体
尾状核尾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背侧丘脑、基底核示意图
内囊前肢 最外囊 内囊膝 外囊
内囊后肢
尾状核头 屏状核 背侧丘脑
大脑半球水平切面(示内囊)
内囊模式图
皮质核束 皮质脊髓束
丘脑中央 辐射
内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丘脑前辐射 额桥束
皮质红核束
听辐射
内囊损伤“三偏综合征” 对侧肢体偏瘫(皮质脊髓束)
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丘脑中 央辐射)
双眼对侧半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
视辐射
1.脊髓的位置
6个沟裂
前正中裂1 后正中沟1 前外侧沟2 后外侧沟2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 前正中裂 脊髓结构示意图
前正中沟 前外侧沟
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 下端:在成人平第1腰椎体下缘
(新生儿可达第3腰椎下缘平面)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腰骶膨大
前面
后面
2.脊髓的形态
脊髓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 全长粗细不等,有两处膨大。
前正中裂 前外侧沟
颈膨大
后正中沟 后外侧沟
特点
颈膨大 C4-T1 2个膨大 腰骶膨大 L2-S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侧面:四叠体(顶盖):上丘(视觉反射神经)、 下丘(听觉反射中枢)、上丘臂(连间脑外侧膝状 体)、下丘臂(连间脑内侧膝状体)、滑车神经根。
中脑导水管上连第三脑室,下连第四脑室。
二、脑干内部结构
由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构成。灰质形成的细胞核断 续地存在于白质之间,但仍 保持着有规律的节段性排列。
后角固有核:
胸核(背核或Clarke核(柱)):C8-L3节段。
㈡白质
灰质周围,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组成。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后索又被后中间沟分为内侧 的薄束,外侧的楔束。
白质前连合:中央管前方,左、右前索间的白质 部分称之。
背面:形成菱形窝上半部,与延脑上半部的 背面共同构成第四脑室底。小脑上脚(结合 臂)、前髓帆(上髓帆)。
㈢菱形窝:
窝的境界: 上外侧界——小脑上脚; 下外侧界(内侧 → 外侧) —— 薄束结节、楔束 结节、小脑下脚;
外侧角——第四脑室外侧隐窝。
结构:髓纹、正中沟、界沟、前庭区、听结节、 内侧隆起、面神经丘(面丘)、舌下神经三角、 迷走神经三角、最后区、蓝斑
第二节 脑干
脑:端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桥脑(脑
桥)、延脑(延髓)6个部分。
脑干:中脑、桥脑、延脑的合称,向下连脊髓,向
上与间脑相连,是大脑与小脑、脊髓之间联系的干
一、脑干外形
㈠延脑: 倒 置 圆 锥
体,下界平枕骨大孔 与脊髓直接连接,上 面腹侧以延脑桥脑沟、 背侧以髓纹和桥脑分 界。
脊髓表面的纵行 沟裂都延续到延脑。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舌下神经根丝(前 外侧沟)、舌咽、迷走、副神经根丝(橄榄后方)
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小脑下脚(绳状体)
㈡桥脑:较延脑膨大,上缘与中脑的大脑脚相接。
腹侧:延脑桥脑沟中自内→外:展神经、面神经、 前庭蜗神经根。基底部、基底沟、小脑中脚(桥 脑臂/脑桥臂)、三叉神经根、桥脑小脑三角。
1.前角:
短宽,颈膨大和腰骶 膨大处特别发达。
α运动神经元:大型细胞, 轴突占前根运动纤维 2/3 , 分 布 到 骨 骼 肌 的 梭外肌纤维,传递随意 运动冲动;
γ运动神经元:小型多极细胞,散在于α-运动神经元 之间,其轴突占前根1/3,分布至骨骼肌梭内肌纤维, 维持肌张力。 Renshaw细胞:接受α -运动神经元的返回侧支,其 轴突再与α -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电生理证实, Renshaw细胞对α -运动神经元有反馈抑制作用。
第十六章 中枢神经系统
组成:
脑 位于颅腔内。 脊髓 位于椎管内。
第一节 脊髓
一、位置和外形
位置:椎管内
外形:前后略扁的圆柱 形。上端在枕骨大孔处 与延脑相连,成人脊髓 下端平对第1腰椎体下 缘,全长45cm;新生 儿下端平对第3腰椎体。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T12-S3 脊髓圆锥:腰骶膨大向 下急剧缩小的一个圆锥 形末端。 终丝:脊髓圆锥向下延 为一根细长的无神经组 织的丝,止于尾骨背面 的骨膜。
⑷动眼神经核(Ⅲ):中脑上丘平面、中脑水管腹 侧,发出的纤维经脚间窝外侧缘出脑,支配除外直 肌、上斜肌以外的其余眼球外肌和上睑提肌。
2.特殊内脏运动柱 位于一般躯体运 动柱的腹外侧,支配 由鳃弓衍化而来的骨 骼肌(咀嚼肌、面肌、 咽喉肌、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由下→上:
⑴副神经核:脊髓颈 段上6个节段的前角 外侧区,发出的纤维 在上部颈髓前、后根 之间出脊髓→椎管内 上行→副神经脊髓根 →枕骨大孔→颅腔。 支配:胸锁乳突肌、 斜方肌。
界沟以内:脑神经运动核,相当于脊髓灰质前角、侧角;
界沟以外:脑神经感觉核,相当于脊髓灰质后角。
内脏运动、内脏感觉核团:分别靠近界沟内、外侧。
与躯体相关的机能柱则离界沟较远。
6种脑神经核机能柱:
脑神经核团在脊髓 4种核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特殊躯 体感觉、特殊内脏感觉、特殊内脏运动 3 种核团,共有 7 种核团。但由于一般内脏感觉核和特殊内脏感觉核是一个 核团(孤束核),孤束核的颅侧接受味觉纤维,其余部分 接受一般内脏感觉纤维。因此脑干中实际存在 6种核团的 机能柱,内→外:
⑵疑核:延脑的橄榄上部至内侧丘系交叉平面、三 叉神经脊束核和下橄榄核之间的网状结构中,发出 的轴突自上而下依次加入舌咽神经(Ⅸ)、迷走神 经(Ⅹ)、副交感神经颅根(Ⅺ)。 上端的神经元→舌咽神经→茎突咽肌; 大部分神经元→迷走神经→软腭、咽、喉和食管上 部骨骼肌; 下端的神经元→副神经颅根→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咽支、喉返神经→咽喉肌。
C1-4节段:C1-4椎体 C5-8、T1-4节段:-1椎体 T5-8节段:-2椎体 T9-12节段:-3椎体 L1-5节段:10-12胸椎体 S1-5、C0:12胸椎体至第1腰椎体
三、内部结构
中央管:脊髓中心部,纵贯脊髓全长,向下达脊髓 圆锥处,扩大称为终室。内含脑脊液。
灰质:中央管周围是呈“ H” 形的灰质,由神经细胞 的胞体及纵横交织的神经纤维构成。 白质:灰质的外面是白质,主要是纵行排列的纤维 束。
1.固有束:
紧贴灰质表面,分别位于三个索内,即前固 有束、外侧固有束和后固有束。主要由后角细胞 轴突构成,行程不超越脊髓。 功能:联系脊髓不同节段,脊髓借固有束可完成 节段或节段间的反射。
2.上行纤维束
⑴薄束和楔束:位 于后索,是后根内 侧部纤维在后索的 直接延续。
肌、腱、关节本 体感受器;皮肤 精细触觉感受器 周围突 T5 节段以下脊神经节细胞 → 中枢突 → 薄束 T4节段以上脊神经节细胞→中枢突→楔束 →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
功能:向脑传导本体 感 觉 —— 来 自 肌 、 腱 和关节等处的位置觉、 运动觉及振动觉和精 细 触 觉 —— 辨 别 两 点 距离和物体的纹理粗 细等。 纤维排列:内 → 外: 骶、腰、胸、颈
⑵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 束:位于外侧索的边缘。
L3以上同侧背核→脊髓小脑后束→ 小脑下脚→小脑
腰骶膨大节段的两侧中间内侧核→ 脊髓小脑前束→小脑上脚→小脑 功能: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 肌、腱及关节的反射性本体感觉。
分群:
内侧群:支配颈部、躯干固有肌、脊髓全长;
外侧群:支配四肢肌,见于颈膨大和腰骶膨大。
2.中间带:前、后角之间。
侧角:C8-L3中间带向外突出形成,内有中间外侧核, 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S2-4节段为骶副交感核。
中间内侧核:中间带内侧贯穿脊髓全长。
3.后角:尖部、基底部
后角边缘核(边缘层): 胶状质:
㈣第四脑室
位于延脑、 桥脑和小脑之间 的脑室,顶朝小 脑、底为菱形窝。
顶:前部——小脑上脚、前髓帆;
后部——后髓帆(下髓帆)、第四脑室脉络组织、 第四脑室脉络丛
底:菱形窝
交通:第四脑室正中孔、第四脑室外侧孔(成对)
㈤中脑
腹侧面上界 是间脑的视束、 背侧面上界是上 丘的上缘。
腹侧面:大脑脚、脚间窝、动眼神经根、后 穿质。
下行纤维束组成。
网状结构:纵横走行的纤维相互交织成
网状,一部分神经元散在其中或聚集成核 团而形成,脑干中的网状结构比较发达。
㈠脑神经核
脑神经核的配布: 脊髓灰质:前角 ——躯体运动、侧角 ——内脏运 动、后角——感觉,以腹背关系排列。 脑干灰质:中央管逐渐背移并敞开过渡到第四脑 室,与脊髓中央管周围灰质相当的结构则铺于第 四脑室底。运动性核团和感觉性核团的排列关系 则由腹背方向变成内外方向,两者间以界沟分界。
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根的根丝相连的一段脊 髓称为一个脊髓节段。共31个节段:C 8节、T 12节、L 5节、S 5节、CO 1节。 马尾:腰、骶、尾神经根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 行,围绕终丝周围形成马尾状结构称之。
临床腰椎穿刺部位:
第3、4腰椎间或第4、5腰椎间穿刺。
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成人):
灰质:
脑神经核:后10对脑神经传入纤维的终止核 (感觉核)和传出纤维的起始核(运动核); 非脑神经核:与脑神经不相关的脑干中固有的 核团,主要在上、下行通路中起中继站的作用, 或与各级脑部、脊髓有广泛的联系(如薄束核、 楔束核、红核等)。 网状结构核:脑干网状结构中。
白质:由脊髓与间脑、大脑、小脑间的上、
⑶脊髓丘脑侧束:
位于外侧索的前部、 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对侧后角固有核 → 白质前 连合交叉 → 脊髓丘脑侧束 →丘脑。 功能:传导痛觉和温度觉。 纤维定位:前外侧→背内 侧:骶、腰、胸、颈。
⑷脊髓丘脑前束:
位于前索、脊髓丘脑侧 束的前内侧。
后角固有核(主要对侧、少 量同侧) → 白质前连合交叉 (同侧不交叉) → 脊髓丘脑 前束→丘脑 功能:传导粗略触觉和压觉。 纤维排列:与脊髓丘脑侧束 相当。
⑶面神经核:桥脑下部、网状结构的腹外侧。发 出的纤维行向背内侧,绕展神经核的背侧形成面 神经膝,再沿面神经核外侧在延脑桥脑沟外侧出 脑→面神经运动根→表情肌。面神经核可分为上、 下两群细胞。
⑷三叉神经运动核:桥脑中部、三叉神经桥 脑核的腹内侧,发出的纤维构成三叉神经运 动根→下颌神经→咀嚼肌等。
②皮质脊髓前束:位于脊髓前 索的前正中裂两旁,一般只下 降至胸部,大多经白质前连合 交叉,止于对侧的前角运动细 胞(也有一部分止于同侧前角 运动细胞),主要是支配躯干 肌的细胞。
⑵红核脊髓束: 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腹侧、 脊髓小脑后束的内侧,人类此 束较小,只达脊髓上部。 中脑红核 → 交叉 → 脊髓外侧索 → 后角 → 中继后至前角运动神 经元。 功能:调节(兴奋)屈肌的活 动和肌张力。
四、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
2.反射机能 脊髓反射:通过脊髓装置所完成的反射 躯体反射:是指一些骨骼肌的反射活动 牵张反射:如膝反射 屈曲反射: 内脏反射:
竖毛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
四、脊髓的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