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称谓大全

合集下载

古代称谓

古代称谓




古代别称 1.桑梓:家。 6.汗青:史册。 7.轩辕:祖国。 8.三尺:法律。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 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 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 季表示排行。 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 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古代敬辞 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 包涵:请人原谅; 斧正:请人改文章; 留步: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 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 府上:称对方房屋; 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 赐教:给予指教; 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 璧还:归还物品。
古代称谓
1、直呼姓名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 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联系。字是为了便 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2、称号 :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 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 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 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 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古代称谓
4、称斋名 :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 5、称官名或官地 :如唐代诗人孟称浩然是襄阳人, 故而人称孟襄阳; 6、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 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古代谦辞
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 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 谦称自己。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 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 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 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中国古代称谓大全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称谓方面很讲究,主要有尊称和谦称,其它有自称、他称、鄙称、专称、代称、惯称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称谓大全,欢迎大家参考!中国古代称谓1一、人的称谓:(一)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

(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

二、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三、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2、对将军:麾下。

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

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

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

贤:称平辈或晚辈。

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贤弟(对方弟弟)。

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

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

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

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

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

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

古人称谓大全

古人称谓大全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

如:赐教:别人指教自己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如:请问:希望别人回答请教:希望别人指教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如:高见:指别人的见解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华翰:称别人的书信华诞:别人的生日华厦:别人的房屋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如:贤弟、贤侄等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

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常用敬辞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晋见:即进见觐见:(书)朝见(君主)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

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古人称呼一个人的15种方式山上千海1、【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等。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等。

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等。

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7、【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古代称谓、常识

古代称谓、常识

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韩非子道家:庄子、列子墨家:墨子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古代称谓大全

古代称谓大全

一、父族:1、父母:称已故父亲为显考;称已故母亲为显妣。

自称孝男某名。

称自己的已故父母,为先父、先母。

2、爷爷:称已故爷爷为显祖考;称已故奶奶为显祖妣。

自称孙某名。

人称自己的已故爷爷、奶奶,为先祖考、先祖妣。

3、爷爷的父亲:称曾祖。

自称曾孙某名。

4、爷爷的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

自称侄孙或又孙。

5、父亲之胞兄弟:称伯父、叔父大人。

自称脉侄。

6、父之胞兄弟之妻:称伯母、叔母。

自称脉侄。

7、兄长之妻:称尊嫂,自称夫弟。

嫂嫂回称夫弟:称贤叔,自称愚嫂。

8、弟弟之妻:称贤弟妇,自称夫兄。

弟妇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9、侄子之妻:称贤侄媳,自称愚叔、愚伯。

父(侄子之父)回称伯叔翁。

10、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孙。

11、祖母之亲叔伯:称外曾伯祖、外曾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曾又侄。

对他人对他12、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

自称愚甥孙。

13、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

自称愚姨侄孙。

14、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

自称表侄。

15、祖母脉侄之妻:称表伯叔母。

自称愚姨侄。

16、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

自称表内侄。

二、母族:1、母亲之父母:称已故外公为外祖考;称已故外婆为外祖妣。

自称愚外孙。

2、母服内伯叔:称外伯祖、外叔祖大人。

自称愚外侄孙。

3、母服内伯叔母:称外伯祖母、外叔祖母。

自称愚外侄孙。

4、母亲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

自称愚姻内侄孙。

5、母之胞兄弟及妻:称舅父母大人。

自称愚外甥或外侄。

6、母亲之胞姊妹:称姨妈。

自称姨甥或姨侄。

7、母亲之姊妹夫:称姨丈大人。

自称愚姨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

自称愚姻侄。

9、母之表兄弟妻:称表舅母。

自称愚表侄。

10、母服内之侄儿:称贤表兄弟。

自称愚表兄弟。

11、母服内之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

自称表夫兄弟。

12、母服内之侄女:称贤表姊妹。

自称表兄弟。

13、母之侄女丈夫:称表姊妹夫。

自称姻弟。

14、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

自称愚表兄弟。

15、母亲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

自称姨表姻弟。

中国传统特定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特定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特定称谓⼤全中国古代⼈物并称、特定称谓、民俗说法⼤全:⼈物⼆圣:(1)周⽂王、周武王 (2)周公、孔⼦。

⼆王: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

⼆陆:西晋⽂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乔:三国时期⼀对姐妹花,以美貌出名。

⼤乔为孙策妻⼦,⼩乔为周瑜妻⼦三皇:燧⼈、伏羲、神农。

三圣:(1)尧、舜、禹。

(2)禹、周公、孔⼦。

(3)⽂王、武王、周公。

三杰:西汉张良、萧何、韩信。

三曹:三国曹操、曹丕、曹植⽗⼦。

三李:唐朝李⽩,李贺,李煜称为“诗家三李”三袁:明代⽂学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被称为“公安三袁”三苏:北宋散⽂家苏洵(号⽼泉,字明允)和他的⼉⼦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三绝:唐⽂宗时,诏以李⽩之歌诗,裴旻之剑舞,张旭之草书为三绝四君:春秋孟尝君(齐)、平原君(赵)、春申君(楚)、信陵君(魏)。

四杰:唐代⽂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家:北宋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芾、蔡襄被称为宋四家。

四才⼦:明朝祝枝⼭、唐寅、⽂征明、周⽂彬被称为江南四才⼦。

四学⼠: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称为“苏门四学⼠”四圣:草圣张旭,诗圣杜甫,画圣吴道⼦,茶圣陆⽻为唐朝四圣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圣:孔⼦及其弟⼦(含再传弟⼦)颜⼦、曾⼦、⼦思和孟⼦的合称。

孔⼦,儒家学派的创始⼈,被后世尊为“⾄圣”;颜⼦,即颜渊,孔⼦弟⼦,被后世尊为“复圣”;曾⼦,孔⼦弟⼦,被后世尊为“宗圣”;⼦思,孔⼦之孙,被后世尊为“述圣”;孟⼦,孔⼦再传弟⼦,被后世尊为“亚圣”。

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另⼀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五⼦: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

六君⼦: (1)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害死杨涟、左光⽃、魏⼤中、周朝瑞、袁化中、顾⼤章等六⼈于狱中,号称“六君⼦”。

(2)清戊戌变法运动失败时,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弟、杨深秀、康⼴仁同遭杀害,世称“戊戌六君⼦”。

古代女子称谓

古代女子称谓

古代女子称谓
在古代,对女子的称谓有很多种,每个时代的称谓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女子称谓:
1. 夫人:这个称谓通常用来尊称已婚的女子,尤其是丈夫地位较高的女子。

2. 小姐:这个称谓在古代较为常见,主要用于称呼未婚女子。

3. 姑娘:这个称谓在古代也很常见,用来称呼未婚的年轻女子。

4. 娘子:这个称谓主要用来尊称已婚女子,特别是丈夫地位较高的女子。

5. 少妇:这个称谓通常用来尊称已婚的年轻女子。

6. 妾:这个称谓在古代用于称呼地位较低的已婚女子。

7. 美女:这个称谓在古代主要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8. 才女:这个称谓用来尊称有才华的女子。

9. 皇后:这个称谓是古代对皇帝妻子的尊称。

10. 公主:这个称谓是古代对皇帝女儿的尊称。

以上只是古代女子称谓的一部分,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称谓。

在古代,不同的地区、民族和阶层可能会有不同的称谓。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的身份称谓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
1. 君主类:
- 皇帝/天子: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如中国的皇帝、罗马的凯撒大帝。

- 英王/法王/德皇:各国的国王。

- 王子/公主:王室子女的称号。

- 国君/藩王:统治诸侯的君主。

2. 贵族类:
- 侯爵:低于王爵,高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伯爵:低于侯爵,高于子爵的贵族地位。

- 子爵/男爵:低于伯爵的贵族地位。

- 亲王/公爵:特殊高贵地位的贵族称号。

3. 士人类:
- 大夫: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卿、低于公。

- 卿:古代中国的官员称谓,高于大夫、低于王。

- 文官/武官:古代中国的官员划分,分为以才学为主的文官和以武力为主的武官。

- 出使大使/公使:代表国家出使他国的高级外交官。

4. 常人类:
- 士人: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

- 隐士/仙人:追求自我修养、与尘世隔绝的人。

- 商人/贸易商:负责商品交易的人。

- 百姓/庶民:普通民众的称谓。

5. 佛教/道教类:
- 和尚/僧人:出家修行的佛教徒。

- 圣人/道士:修炼道教的人。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古代不同身份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的身份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身份称谓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地位的差异。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不同身份称谓的大全吧。

1. 君王,古代君王的称谓有很多,比如“陛下”、“圣上”、“明君”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君王尊崇的表示。

2. 贵族,贵族在古代社会地位非常高,他们的称谓有“大人”、“公子”、“卿”等,这些称谓都是对贵族身份的尊称。

3. 文官,古代的文官身份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称谓有“大人”、“大夫”、“郎君”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文官身份的尊称。

4. 武官,武官在古代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的称谓有“将军”、“大将”、“校尉”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武官身份的尊称。

5. 士人,古代的士人地位介于文官和武官之间,他们的称谓有“先生”、“士人”、“秀才”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士人身份的尊称。

6. 庶民,庶民是古代社会的主体,他们的称谓有“老百姓”、“百姓”、“庶民”等,这些称谓都是对普通人的称呼。

7. 奴隶,在古代社会,奴隶是最底层的人群,他们的称谓有“奴才”、“奴婢”、“奴隶”等,这些称谓都是对奴隶身份的称呼。

以上就是古代不同身份称谓的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不同身份的尊重和区分。

通过了解这些称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称谓,对古代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古代称谓词

古代称谓词

三.别称
1.季父:叔父
2.门生、受业:学生
3.家子:长子
4.庶子:妾生子
5.嫡子:妻生子
6.良人、郎君:丈夫
7.细君:妻子.
8.寒窗:学校.
9.同窗、同门、同砚:同学
10.东床、坦腹、东坦、娇客:女婿
11.泰山、父人、外父:岳父
12.泰水、外姑:岳母
古代称谓词
一.对他人的尊称
1.令尊:别人的父亲.
2.令堂:别人的母亲.
3.令爱:别人的女儿.
4.令兄:别人的兄长.
5.令妹:别人的妹妹.
6.令正:别人的妻子.
7.贤阁:别人的妻子.
8.跨灶:贤能的儿子.
9.府上:别人的庭院.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贤契:称学生.
11.高足:别人的学生.
12.令郎、令嗣:别人的儿子.
13.令婿、令倩:别人的女婿.
14.伉俪、佳偶:称人夫妇.
二.谦称
1.家父、家严、家君:自己的父亲.
2.家母、家慈:自己的母亲.
3.家兄:自己的兄长.
4.舍妹:自己的妹妹.
5.犬子、豚子:自己的儿子.
6.寒舍、舍下、草堂:自己的家.
7.拙荆、拙内、荆室、山荆、内子、内人、内助:自己的妻子.

古代称谓

古代称谓
• 古代将凡血缘相近的同姓本族和异性外族都称作 亲属。具体称谓如下:
• 祖(王父、祖父) 父之父。祖母、王母 父之母。 • 曾祖父(母) 祖之父、母。 • 高祖父(母) 曾祖之父、母。
• (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 祖)。
• 曾孙 孙之子。玄孙 曾孙之子。来孙 玄孙之子。 世父(伯父) 父之兄。 叔父 父之弟。
•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 妻。
• 从、族
•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嫂 兄之妻。 弟妇 弟 之妇。甥(外甥) 姊妹之子。
• 舅(舅父) 母之兄弟。 •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
父。
•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 妻之母。 • 姨(姨子) 妻之姊妹。 妻侄 妻之兄弟之子。 • 姑(婆) 夫之母。 • 娣姒、妯娌 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 两婿互称。
• 古今对父母的称谓
• 父母又称高堂、椿萱双亲、膝下、考妣等。
• 古今对夫妻的称谓
• 夫妻在古今称谓有结发、鸳鸯、伉俪、配偶、伴侣、连 理、秦晋、百年之好等。
• “丈人”古代不仅指岳父
• “丈人”现在通常指称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就不仅 指岳父了。“丈人”主要有4种说法:其一,“丈人” 是对老者和前辈的尊称;其二,“丈人”指家长或主人; 其三,“丈人”是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其四,“丈人” 代表岳父。
• 古今妻子称谓:
• 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明清时一二品官的妻子封夫
人,近代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现在多用于外交场合。
• 荆妻:谦称荆人、荆室、荆妇、拙荆、山荆、贱荆,表
贫寒。
• 娘子:古人对自己妻子的通称。糟糠:形容贫穷时共患难的 妻子。内人:尊称别人妻称贤内助。

常用古称谓名举隅

常用古称谓名举隅
陛下、天子、皇上、万岁:古时对皇帝的尊称
单于、可汗:古代北方部落对君王的尊称
朕、寡人、孤家:皇帝的自称
公、卿、子、君、夫子、足下、先生:古时对有学问的人或在朝为官的人的敬称
臣、愚、妾、鄙人、下官、不才、晚生:古时对自己的谦称
野老、鄙夫:村野百姓
小民:普通百姓
氓隶:旧时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蔑称
黔首:秦时老百姓
布衣:平民,多指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白丁:平指普通百姓
郡望:魏晋至唐时,每郡的显贵称“郡望”,意为世居某地为人所仰望的人。
胄:古代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后:国君的正妻称皇后,即后

古代文化常识——称谓称号

古代文化常识——称谓称号

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返回
(5)称对方亲眷 ①令堂。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②令尊。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③令兄。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④令弟。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⑤令妹。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⑥令坦。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⑦令郎。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⑧令爱。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⑨千金。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⑦弱息。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儿。
⑧息女。古人对外人称自己的女儿。 臣有息.女.,愿为箕帚妾。 ⑨小女。对人称自己的女儿。 贫贱有小.女.。
(《汉书·高帝纪》) (《宋史》)
2.敬称
返回
(1)称君王
①陛下。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②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冯谖客孟尝君》)
返回
(3)称师长 ①夫子。尊称,译为“老师”或“您”。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论语·子张》)
②丈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译为“您”。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③老。对老年人的尊称。如张老、谢老等。
(《论语·微子》)
④父(fǔ)。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对老年人的尊称。周代贵族取字时,
(2)批判性的:
返回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近内远礼曰炀
(3)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m ǐn) 2.庙号
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谥号较长,不便称呼, 所以唐宋以后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 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古代时候的“称谓”大全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使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对不同身份和地
位的称呼。

下面是古代时候常见的各种“称谓”大全。

1. 帝皇:用于指称最高统治者,如皇帝、天子等。

2. 太后:用于指称皇帝的母亲,通常是已故皇帝的妻子。

3. 皇后:用于指称皇帝的妻子,通常是由太后指定。

4. 王:用于指称地方上的统治者。

5. 太子:用于指称皇帝的儿子,也可以指地方上王的儿子。

6. 公主:用于指称皇帝的女儿,通常用于外交婚姻。

7. 贵族:用于指称统治阶级的成员,分为不同等级,如公、侯、伯、子、男等。

8. 士人:用于指称受过良好教育、具备文人才能的人。

9. 仕宦:用于指称担任官职的人,如宰相、太守、州牧等。

10. 老师:用于指称受人尊敬的教育者,如先生、师傅、导师等。

11. 侍从:用于指称宫廷内的仆从和侍奉皇室的人。

12. 赋税户:用于指称负责缴纳赋税的人。

13. 商人:用于指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

14. 农夫:用于指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15. 工匠:用于指称从事手工艺制作的人。

这些是古代时候常见的一些“称谓”,以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对于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称呼。

了解这些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中国古代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复杂,人们之间的称谓也非常讲究。

在古代,称谓不仅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中国古代的称谓大全。

1. 君。

君,是对君主的尊称,也可以用来称呼贵族。

在古代,君主是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被称为君。

2. 臣。

臣,是对君主的臣民的称谓。

臣民对君主效忠,尊敬君主,称自己为臣。

3. 王。

王,是比君还要高一级的尊称,是对国家的统治者的尊称。

在古代,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4. 帝。

帝,是对皇帝的尊称。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被尊称为帝。

5. 太子。

太子,是对皇帝的儿子的尊称。

太子是未来的继承人,地位非常高。

6. 公。

公,是对贵族的尊称。

贵族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享有特权和地位,被尊称为公。

7. 侯。

侯,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高于一般的贵族。

8. 伯。

伯,是对贵族的尊称。

伯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侯。

9. 子。

子,是对封建社会中的贵族的尊称。

子是封建社会中的地方统治者,地位低于伯。

10. 士。

士,是对有学问、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士在古代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11. 庶民。

庶民,是对一般平民百姓的称谓。

庶民是封建社会中的最底层阶层,地位低下,没有特权。

12. 婢女。

婢女,是对女性奴仆的尊称。

在古代,婢女通常是贵族家庭的奴仆,地位非常低下。

13. 郎。

郎,是对年轻男子的尊称。

在古代,郎是年轻有为的男子的尊称,通常是指有才华、有学问的年轻人。

14. 女子。

女子,是对年轻女子的尊称。

在古代,女子通常是指年轻的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男性的支配。

15. 贤良。

贤良,是对有德行、有才华的人的尊称。

在古代,贤良是非常受尊敬的社会阶层,他们通常是文官,担任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职务。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的一些称谓大全,这些称谓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

中国传统称谓大全古代称谓大全1、古代年龄称谓总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是六十岁。

古稀是七十岁。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期颐指一百岁。

不满周岁——襁褓;2~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3~15岁——舞勺之年;15~20岁——舞象之年;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15岁(女)——及笄之年;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20岁(女)——桃李年华;24岁(女)花信年华;至出嫁——梅之年;至30岁(女)——半老徐娘;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100岁——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2、古代年岁的别称:总角:指童年。

中国古文称呼

中国古文称呼

中国古文称呼
在中国古代,人们之间的称呼通常依据社会地位、年龄和性别来决定。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文称呼:
1.君:用于尊称国君、皇帝等地位高的统治者,也可以用于
对长辈或上级的尊称。

2.臣:用于自称作为国君、皇帝等的属下或臣子。

3.朕:指皇帝自己,用于自称。

4.官人:用于对官位较高的人的尊称。

5.夫子:用于对学问深、地位高的学者的尊称。

6.先生:用于对有学问或地位较高的男性的尊称,相当于"
先生"或"先生"。

7.夫人:对已婚女性的尊称,相当于"夫人"或"夫人"。

8.小姐:对未婚女性的尊称,相当于"小姐"。

9.兄长:用于对年纪较大、地位高的男性的亲切称呼,相当
于"兄长"或"哥哥"。

10.弟弟:用于对年纪较小或地位低的男性的亲切称呼,相
当于"弟弟"或"弟弟"。

这些称呼在古代社会中很常见,但现代社会的称呼方式已经有所变化,更多地使用现代化的称谓,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的称谓种类繁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称谓及其解释:
1.帝王自称:孤、寡、朕。

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常用的自称,用以表
示其威严和尊贵。

2.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这些称谓体现了古代官吏的
谦虚和自谦。

3.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这些称谓显示了
读书人的谦逊和自知之明。

4.对亲属朋友的称呼: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


些称谓用于称呼自己的亲属朋友,体现了亲近和尊重。

5.其他自谦词: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称妾。

这些都是古
人在特定场合下的自谦称呼。

6.对帝王的敬称: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

这些敬
称表达了对帝王的崇敬和尊重。

7.对将军的敬称:麾下。

这是对将军的一种敬称,表示对其的敬意
和尊重。

8.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
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

这些敬称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以示尊重和敬意。

9.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的敬称:圣。

这是对品德高尚、智慧
超群的人的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

以上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些称谓,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和人际关系。

由于古代社会等级制度严格,称谓也往往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

同时,这些称谓也体现了古代人的谦逊、尊重和礼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来源:互联网┊ 2009-06-23 发布┊ 92399 浏览┊收藏0岁度:小儿初生之时。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1岁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9岁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10岁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12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15岁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

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及笄:女子十五岁。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16岁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古文人把瓜拆分为两个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中云:“若品岩赠张洎‘功成当在破瓜年’则八八六十四岁”。

《通俗编·妇女》“宋谢幼盘词‘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20岁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2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30岁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

古代三十岁为壮。

唐魏征《是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时放克壮。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

40岁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

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

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还历寿:61岁的寿辰。

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岁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悬车之年:指70岁。

77岁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

”《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

”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

耄,八九十岁的年纪。

耄,七八十岁的年纪。

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

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

”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岁。

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岁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岁上寿:九十为上寿。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

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99岁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岁期颐:指百岁高寿。

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

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

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

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指一百岁。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

《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

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

”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上寿:百岁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岁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140双稀、双庆——一百四十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

儿童垂发叫髻。

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

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

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

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龆[tiao]:儿童换牙。

龆年:童年。

髫[tiáo]年:童年。

髫[tiáo]龄:童年。

束发:是指青少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膝下:幼年,言子女幼年仅能依附父母的膝下。

《孝经圣治》:“故亲生只膝下。

”孺子:儿童。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也用作老人对年轻后生的称呼。

《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

’”另外称成人的有:冠者:指成年人。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曲礼上》)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孟子·滕文公下》:“丈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