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影响
摘要:禅学的“佛性真如”在园林中则为“禅房花木深”的意象,想要一观花木,则必须经历一番“曲径通幽处”的心理探索,因此,在私家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也
有“幽幽曲径”的的理景手段。

由古至今,依此法造景的园林不在少数,正是这幽
曲小径,营造出了曲折幽深的空间和一种妙趣无尽的心灵探寻过程,最终经过一
番搜求须索之后获得豁然开朗的顿悟境界。

关键词:禅学;中国私家园林;园林精神
作为一个规划人,禅学一直是兴趣所致,却了解甚少的领域。

对我而言,神
秘又充满吸引。

最初看到的是任晓红所著的《禅与中国园林》一书,感悟颇深,其
中“禅、园林、景观、悟”相关相依,又有着道不清的微妙关联,但是禅悟究竟为何,却需细细领悟。

还记得季羡林先生在《禅与中国园林》一书中,提到“人性中皆有悟, 必功夫不断, 悟头始出。

如石中皆有火, 必敲击不已, 火光始现。

然得火不难, 得火之后, 须承之以艾, 继之以油, 然后或可不灭。

故悟必继之以躬行力学” 。

由此可见,禅学的深意离不开“无我”和“空”的境界,但仍是抽象和不易理解的。

那么禅学与私家园林的关系是什么呢?对私家园林又有什么影响呢?我想通过以
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禅学与私家园林的关系
1.1 禅学对私家园林尺度的关系
中国私家园林尺度由魏晋到唐宋逐步缩小,了解到的原因之一是禅学思想中“从芥子中观须弥, 以小见大”。

由魏晋到唐宋这一时期, 园林审美趣味和审美尺度
的变化确实受到了禅学思想的影响。

同时,也有政治、道德、经济等条件的约束。

士人阶层是营造的园林的主力军,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审美意识,
这些人所往往会成为人们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后来园林尺度的逐渐缩小,也是因人
们对士人营建园林模仿学习的结果。

1.2 禅学对私家园林的营建
在西汉时期,东方朔提出“避世于朝庭间”的主张,南北朝之后“庄老告退”,
山水精神的解放,文人士大夫们不再“心游太玄”或“游心于寂寞”,园林精神带来
了现实的快乐感。

这便引发了隐退于富饶庄园、美丽林泉之中的“肥遁”现象。

二、禅学对私家园林的塑造
2.1 曲径通幽的禅学思想
禅学的“佛性真如”在园林中则为“禅房花木深”的意象,想要一观花木,则必
须经历一番“曲径通幽处”的心理探索,因此,在私家园林景观设计中,常常也有“幽幽曲径”的的理景手段。

由古至今,依此法造景的园林不在少数,正是这幽曲
小径,营造出了曲折幽深的空间和一种妙趣无尽的心灵探寻过程,最终经过一番
搜求须索之后获得豁然开朗的顿悟境界。

2.2 奥旷兼用的禅观表达
“奥”与“旷”从表象意义来看是指“幽深”与“开阔”的空间感,是中国古典园林较
常见的手法之一。

然而,对于园林中那些有着更深涵义的禅性景点而言,“奥”与“旷”又有其特殊而独到的意蕴。

以禅的眼光来看,“奥”是与“性”、“体”、“内”、“静”、“藏”等境界相通的,而“旷”则与“心”、“用”、“外”、“动”、“显”等境界相关联。

而且“奥”与“旷”又与儒家的“仁”与“智”、“内圣”与“外王”相沟通,形成一种深
刻的文化寓意。

2.3 景点的禅境塑造
“互妙”说源于佛家彼此的“缘起论”,“缘起”指事物不能孤立存在,事物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彼此构成的状态。

实际上就是园林造景过程中的“呼应、对景”等
一些手法,而取得的相得益彰的效果。

可以是“动”与“静”、“虚”与“实”、“体”与“用”的互妙,也可以是“色”、“形”、“声”、“味”的互妙。

私家园林“互妙”构成的设
计方法使景观要素更加灵动而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使景点意象具有了禅智的思
想高度。

禅对审美观照方式的影响“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会心得概式”的园
林游赏方式。

三、禅学对园林的精神影响
3.1 文人自然山水园林的禅旨追求
私家园林与佛学之间的联系更广泛、更本体、更切近禅学的本质。

这是因为
文人士大夫们无需象帝王那样去过多关注园林生活中“教”的部分,而是可以依照
自已的心性在园林审美中自由地体悟“禅”的境界。

谢灵运的《山居赋》,赋中首
先从佛道的高度对园林境界作了形而上的标定:“夫道可重,故物为轻;理宜存,故事斯忘”。

对于这类园林而言,园林境界就等同于禅佛境界,二者已很难区分。

隋唐之后,文人对自然山水园林的禅旨、禅境追求更加自觉。

王维“好道南山”的辋川别业和白居易“香火结社”的庐山草堂,经典地代表了文人自然山水园林中
一种趋向禅悦之风的趣味,这种园林旨趣对后世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2 园林中禅性景点的普化
经过隋唐禅佛教的兴盛和弘扬,至宋以后修禅养性已经成为社会上(尤其是
文人士大夫)普遍的文化现象了。

文人们以禅为诗,以禅为画,以禅入园境,禅
成为他们人生情趣和心灵寄托的最佳表现方式。

大文豪苏东坡诗句“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便深达此意。

充分说明宋之后佛禅的普化。

当然,园林作为参禅证道的理想场所,势必要适应这种习禅风气的空间场所需求。

私家园林对禅学的需求反映积极,宋之后文人士大夫们的园林中几乎都少不
了佛教性建筑景点,尤其是与参禅正道相关的景观小品。

还有一些私家园林原本
就是由寺庙改建的,杭州吴山路上的杨园是由宝莲寺改建的,元代著名的狮子林
也是由寺庙改建而成,而明代著名的拙政园竟是由“大弘寺”改建而成。

这些园林
当然会有许多禅性建筑或小品景点。

3.3 居室情趣的园林化
从古至今,中国私家园林的魅力不仅仅展现在室外,居室情趣的园林也日渐
兴起。

居室情趣的园林化最早可追溯至东晋末画家宗炳的居所。

宗炳好山水、爱
远游,隐世达三十余年;唐宋之后,居室墙壁上作山水园林性绘画、题字的渐渐
增多。

明清之后在素雅风尚影响下,画轴字幅逐渐取代了壁画,而字画的内容中,文人写意山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明清的文人中也不乏有喜欢山水壁画的。

如李
渔曾请四位名手在他的居室壁上“着色花树而绕以云烟”,而且画中的树枝是用铜
干装饰成立体的,虚实结合,别有情致。

窗的设计也有园林情趣化的体现,观窗
外之景,如观活画,十分有创意。

四、结语
关于禅学在私家园林中的影响和发展,我想,除了上述论述之外,应该还有
更为深远的其他内容,这只是我对禅学,对中国私家园林的初步认知,以后从深度、广度上都应继续探索。

一方面,这需要对禅学进行详细解读和感悟,了解禅
学的深层含义和对人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仅谈到的几点论述,也有许多彼此交
汇之处,这样,分清各种手法运用的目的就变得非常重要,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有真正的参透禅学真谛,影响人生态度和审美,才能更好的了解中国私家园林中
的意境,也同样能反馈自身,修身养性。

从而真正的做到由内及外,由此及彼,真正做到禅学与园林精神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性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年版.
[2]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