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3773e73a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9.png)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第1章绪论1.名词: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横断学科。
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科学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所以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即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
虽然人文现象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但最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历史性上,各类人文现象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离开了历史研究人文现象只能得到某个时期的片段,而不能从历史角度抽象出一般规律。
(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这正吻合了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这一事实。
我们在学习人口迁移时,会从国际人口迁移到国内人口迁移,在学习种族,民俗,民族时,划分不同的区域,探讨分布范围,界限,规律无一离不开区域。
其本质原因就是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
(三)综合性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一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4.讨论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2002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2002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19fe25ac4431b90d6d85c7a7.png)
2002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共54分)
1.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分)。
2.简述李四光地质力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分)?
3.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分)?
4.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分)。
5.拉梅奇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分)?
6.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分)?
7.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6分)。
8.简述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分)?
二、论述题(共46分)
1.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
(15分)
2.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状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13分)
3.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8分)。
最新华中师大历年人文地理全国考研真题,包括中国地理打印版.doc
![最新华中师大历年人文地理全国考研真题,包括中国地理打印版.doc](https://img.taocdn.com/s3/m/43ba7172cf84b9d528ea7ad9.png)
一、华师城环院2012年专业课真题及解析(一)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地理科学导论》试题及解析1、简答(每题10分)(1)地球系统的演化过程。
解析:教材内容,在P47,难度低。
演化过程分4个阶段,即天文时代、地质时代、生物时代和人类时代。
(2)何谓“土地承载力”?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P226,难度中。
属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内容,教材中有提到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详细论述。
回答本问题只需对“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做出详细解释即可。
2、简析(每题15分)(1)太阳活动对地球气候过程有何影响?解析:教材内容,在P24,难度低。
主要回答太阳活动对气温、降水、地磁场等的影响。
(2)地理学理论革命和计量革命有哪些共同特征?解析:教材内容,在P281,难度低。
包括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可按原文作答。
(3)地理实验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解析:教材内容,在P381,难度低。
包括三个方面的趋势,可按原文作答。
(4)在人地关系视阀中,前苏联地理学家B.B.索恰瓦提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NO.62解析:教材内容,在P211,难度低。
3、综合论述(1)论地球公转的地理效应。
(25分)解析:教材内容,在P41,难度中,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简。
(2)结合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之说,谈谈你对地理学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的认识。
(20分)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P292,在哈特向区域思想中提到“方塞插入圆孔”之说。
本题难度为高。
要想回答完整,首先需要对哈特向思想有所了解,其次还要对计量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发展及影响熟悉。
回答本题,首先要阐述一下哈特向“方塞插入圆孔”要表达的意义,即地理学不能追求一般规律和法则。
然后要对此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论证。
我个人认为此观点有道理,可以从地理学的特性即区域性和计量地理学、理论地理学的实践来证明。
(3)结合区域发展的梯度推移理论,分析一: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如何防止移入地承接落后产业和高污染产业?(25分)解析:教材相关内容,在P168,区域发展理论中有专门论述梯度推移理论。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a9f58184254b35eefd34f2.png)
人文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又称人生地理学。
它是地理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人文”二字与自然地理学的“自然”二字相对应,泛指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仅指社会文化现象。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容之一。
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地理对于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类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使得地理学人文化的趋势加强。
人文地理学地位的提高,将使地理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涵是什么?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一般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狭义的人文地理学则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968f3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9.png)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一章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考研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4056cca98271fe910ef9ea.png)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ec9d7a172ded630b1cb6b9.png)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ca0b84cc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11.png)
人文地理学课后答案[全]第一章绪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历程概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研究任务P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相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内涵是: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地球表面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类现象为研究对象,重点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学一般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人文地理学包括社会文化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狭义人文地理学指社会文化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征。
(1)社会性: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的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瘦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针织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2)地域性:地域性不仅是地理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征之一。
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
要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分析不同区域的内部结构、区域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变化之间的制约关系。
研究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分布范围、边界、类型和规律、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地图的编制是区域性的体现。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一个根本区别是,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征,重视区域特征的异同。
(3)综合性:综合性的特征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和综合性。
人文地理学从区域角度研究人类现象。
这些人类现象有着广泛的内容。
电气石之间以及电气石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键。
如果我们只分析个别地理现象,我们可能无法正确理解现象的本质和详细分析的关键。
只有通过各关键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以及地表复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8af428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8.png)
人文地理学部分复习思考题答案.doc1、思考题(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区域研究的传统: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2、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总之,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研究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1)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精神文化:一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介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它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法律、婚姻等制度以及实施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
文化区: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每种文化事物(现象)都要扩大它的空间分布范围,文化事物(现象)和文化系统覆盖的地区就可称为文化区。
《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ee7376c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2.png)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精选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第一章区位和疆界1、简述我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答:我国地表结构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展布。
影响:使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阶梯并自西向东奔流入海。
(2)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影响:我国的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五大类型,利于发展多种经营;但平地较少,人口压力大。
(3)以山地高原为主的地表结构。
影响:山地和高原的面积最广,其次是盆地、丘陵和平原,它们所占的比例都较少。
因此,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布的格式。
2、简述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及其影响。
答:(1)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展布。
这一逐级下降的态势形成了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2)西高东低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势,对河流的影响最显著,主要表现有③:①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系;②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形成了丰富的水力资源;③由于我国雨带基本上呈与江河干流平行分布的态势,使各河段的调水能力小,从而导致了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
3、概述我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答:⑪我国的山脉纵横交错,其分布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构成了我国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网格状骨架,控制着镶嵌于网格中的盆地、平原和丘陵的空间分布格式。
⑫我国南北向山脉和东西向山脉还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其中:①南北向山脉把全国分成地势显著变化的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多为海拔逾3 500米的高山和逾5000米的极高山,山脉多为北西、北西西向,而东部则多为海拔低于3 000米的中、低山,以北北东向山脉为主;②东西向山脉中,西部的昆仑山为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天山则是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东部的北列——阴山为内蒙古高原的边缘,东部的中列——秦岭不仅是长江、淮河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更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南方片区与北方片区的地理分界线,而东部的南列——南岭不仅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同时也是华中地区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界线。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王静爱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课件 王静爱](https://img.taocdn.com/s3/m/90168d260066f5335a8121d2.png)
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复合的态势
由工业、城市生活中排放物和农业面源带来的水体有机污染、 富营养化问题,以及大气二氧化硫、颗粒物污染等老环境问题还没 有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例如: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土 壤污染问题、以及在社会消费转型过程中,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 电子废物与有害建筑材料等问题;从而形成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 复合的态势,增加了防治污染的难度。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三节 大气、水体、土壤环境污染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被人体吸入后绝大部分阻留在鼻腔和咽喉部,只有很少 部分进入气管和肺内。 粒径0.01~1.0μm的细小粒子在肺泡的沉积率最高,成为肺癌的致病因子,许 多重金属化合物也会危害健康。 二氧化硫的危害较普遍又严重。SO2进入呼吸道后,因易溶于水,大部分被阻 滞在上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影响体内的代谢作用。SO2慢性中毒后,可能抑制 机体的免疫机能。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表6–1 中国土地退化分布、面积与变化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人为因素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环境中获 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也日益增加,同时,污 染物的种类越来越复杂。 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以及人口剧增等因 素使污染物的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八章 中国的环境污染
第一节 环境污染形成的因素
(二)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
人口环境容量——以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与稳定,在 保证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前提下,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 中,对人口最大的抚养或负荷能力。也是经济适度人口。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65d69e73186bceb19e8bbcf.png)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第一章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第二章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第四章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第五章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第七章1、比较分析东西方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差异。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2)、地理科学导论(10—12)等真题部分复试题目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2)、地理科学导论(10—12)等真题部分复试题目](https://img.taocdn.com/s3/m/7fa7e6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3.png)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理(06—12)、地理科学导论(10—12)等真题部分复试题目★初试:●2006——2012 中国地理▼2006年中国地理一、简答题:(共30分)1、简述青藏区的气候特点(15分)2、华北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华北区的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二、论述题:(共120分)1、纬度地带性有哪些主要表现特征?2、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共30分)3、东北区的重工业基地主要有哪些?党中央提出的振兴东北区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具有哪些现实意义?(共30分)4、试述长江中下游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
▼2007 中国地理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2、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3、东南区的区域范围与资源、环境特点及简要评价。
4、我国后备耕地资源的分布特点。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90分,第6、7、8题,每题20分,第9题30分)5、试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作用及其可能引起的环境效应。
6、试述我国风景旅游资源的类型结构和空间结构。
7、试述长江中下游区工业发展特点和主要工业基地建设。
8、试述经济区、经济区类型以及我国七大综合经济区中“中部五省经济区”的主要特点,并论述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现实意义。
▼2008 中国地理1.近百年来,我国气候变化趋势极其主要影响因素。
15’2.我国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矿产资源匹配组合特点。
15’3.区域规划含义,以及自然结构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
15’4.长江中下游湖群分区以及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15’5论述近年我国村镇建设的发展变化与今后建设发展目标。
30’6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区区域发展条件,并论述本区主要生态问题和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策略30’7论述东北区的资源优势和东北区工农业基地建设30’▼2009 中国地理一、简答(本大题共60分,每小题15分)1.中国的人文景观分布特点和空间特征。
2.谈谈你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和思路。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自然地理学课后思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ec9d7a172ded630b1cb6b9.png)
第一章 地球1. 宇宙的天体分为哪几种?P5答: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
2. 太阳系包含哪八大行星?可分为哪两组?P6答:地组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体积小,密度大,自转速度快,卫星数少)木组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体积大,密度小,自转速度快,卫星多)3. 度量天体距离的单位?P9答:天文单位:14960×410千米,光年:94600×810千米。
4. 行星的运动特征。
P6(1)所有行星的轨道偏心率都很小,近乎圆形(2)各行星轨道面都近似位于一个平面上对地球轨道面即黄道面的倾斜也都不大(3)所有行星都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除金星和天王星外其余行星自转也自西向东(4)除天王星外其余行星的赤道面对轨道面的倾斜都比较小(5)绝大多数卫星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其轨道面与母星轨道面也比较接近(6)绝大多数卫星包括土星环内,公转方向均与母星公转方向相同5. 简述地球自转的意义。
P15-16答: ①地球自转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一昼夜的节奏;(节奏)②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偏移)③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时差)④由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地球体发生弹性变形,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
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并反过来对它起阻碍作用;(潮汐)⑤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例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大陆漂移、地震、潮汐摩擦、洋流等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地球自转的影响;(流体运动)⑥当地球自转加快时,离心力把海水抛向赤道,可以造成赤道和低纬区的海面上升,而中高纬度区海面则相应下降。
6.什么是黄赤交角?其地理意义?P17答:地球自转产生的赤道面与地球公转产生的黄道面之间的夹角为黄赤交角,为23度27分。
地理意义:(1)产生四季更替;(2)产生五带7.简述地球圈层构造,外圈层对自然环境的意义。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1c95a96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d4.png)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选择题1. C2. A3. B4. D5. C6. D7. A8. B9. C10. D二、简答题1.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改造以及地理条件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文献研究等。
实地考察是其中最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并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手数据。
3.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a. 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形成、演变、布局规划等,以及城市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b. 农村与农业:研究农村地区的特征、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以及农村与城市的差异与联系。
c. 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资源与环境对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影响。
d. 人口与人类活动:研究人口分布、迁移、聚居与城市化等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地理现象。
e. 文化与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以及历史事件对地理格局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人文地理学课程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些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对人文地理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人文地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能够了解地球上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情况,从而形成对地球整体结构和各个地域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这种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跳出狭隘的本地视角,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其次,人文地理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在学习人文地理学的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们会深入思考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培养起对环境的关爱和责任感。
这种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
![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4f57f02f78a6529647d5312.png)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学考研辅导资料湖北武汉V10.1辅导资料之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笔记http://目录前言 (1)上篇总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简述中国地理区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其演变.....................................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简述我国的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简述我国地势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
6、试述我国地貌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7、简述我国气候特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8、简述我国气候形成因素.............................................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简述长江与黄河水文特征..........................................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试述长江水道的改造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试述黄河的改造利用..............................................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
![人文地理学课后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b00bf8ff0242a8956bece428.png)
人文地理学总复习题解答第一章绪论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的科学,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两个特定的内核:1.区域和空间这条研究主线;2.人地关系的传统。
对综合性和区域性做具体说明(一)综合性:比如说人口分别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政治因素、文化因素、风俗习惯、科技发展密切相关。
自然环境:地方的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因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其它地区的人民为了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争先恐后的涌向大都市导致城市人口密集历史因素:一个地区居民长期下来对该地区的环境比较适应,而不愿意离开去别的地方政治因素:战争出现人口大规模迁移这必然会影响人口的重新分布由于地理学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所以必须综合考虑(二)区域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因为不同区域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特色因此离开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就失去了凭借2.列举近代地理学派及其主要观点。
1.环境学派主要观点:(1)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2)地理环境决定论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
2.区域学派主要观点: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
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3.景观学派主要观点: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4.人地相关学派主要观点: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3.地理学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地理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试科目解析——适用于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GIS专业1、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的复习建议(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中国地理》( 1) 侧重于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因此平时复习要认真全面;( 2) 喜欢在某些领域出些综合性题目, 需要你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解, 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因此在看课本时候, 一定要理解其含义。
不能只局限于一本书, 还应看其它相关书籍。
………………( 7) 中国地理方面, 华大出题并不完全来自该书, 这与地理科学导论方面不同。
因此, 建议大家有时间时, 还应参考李振泉版《中国经济地理》, 如各种经济地理区方面, 该书介绍更为详细。
( 8) 《中国地理》更加注重对运用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解释、解决当前与地理学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的地理学能力的考察。
8道题目中, 有5道题目在教材中都没有答案。
因此对于中国地理的复习, 一方面要把握教材重点, 特别是往年真题经常考察的理论、规律、特征等内容。
另一方面, 要在平时培养地理思维, 用地理学视角来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要关注当前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如往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低碳经济, 和今年的循环经济、城市群发展战略, 其它的如环渤海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的最新发展规划, 特别是湖北省”两圈一带”的区域发展战略。
, 国家及湖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出台, 这里面凡是牵涉到地理学的内容都要格外重视。
平时能够针对这些热点问题, 找一些相关的地理学期刊论文, 归纳其中的要点, 使自己对这些热点问题有总体上的认识。
总之, 中国地理的复习单看教材是不够的, 地理学知识在现实中是大有用武之地的, 中国地理考察的是大家的地理学能力, 而并不再是记忆力。
总之, 从基础开始, 在看书背诵的时候多多地思考, 要求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储备, 但并不是脱离课本, 而是要把热点知识与课本理论联系起来。
2、考试范围和重点(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考试范围:华大官方没有关于考试范围的具体说明, 但人文地理学科本身肯定是有重点和难点的, 而且老师在出题的时候, 也不会随意而出, 因为试卷本身一方面要保证一定的难点, 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考生对该专业真正掌握的程度, 特别是一些老师所认为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对历年真题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度解析, 我们将华大人文所参考的两本教材一一进行总结分析, 以下列出各教材的考试范围: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1) 《地理科学导论》( 1)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 也是龚胜生老师侧重的研究领域, 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原则、基本内涵、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地理学对可持续发展相关内容的研究。
( 2) 近代地理学中的地理大发现、各种思想流派、区位理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 3) 现代地理学与近代地理学在思想观念、理论方面的进展, 新技术下的未来发展趋势。
( 4) 地球自转、公转、与太阳关系、圈层结构、地域分异规律、演化等方面常识考察。
2) 《中国地理教程》………………考试重点以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 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为基础, 人文地理学考试的重点内容, 具体如下:1) 《地理科学导论》( 1) 第一章: 掌握宇宙因素的地理效应; 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演化的过程和特征; 地球表层的构造, 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4) 第四章: 掌握近代地理学、现代地理学主要理论、代表人物、代表观点; 理解地理科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主张, 特别是区域学派、景观学派、环境生态学派; 掌握地理科学研究方法, 特别是现代地理学与3S结合的新方法的使用; 了解地理科学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 掌握现代地理学特征、面临的挑战及任务。
2) 《中国地理教程》上篇: 总论( 1) 中国地理区位: 掌握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 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 2) 地理景观格局: 掌握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地势即其地理意义、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青藏高原隆起对气候及地理景观的影响、中国水热条件特点、自然带的分异、LUCC。
( 3) 人口与城镇化: 掌握中国人口结构、人口密度分布、城市化进程阶段; 重点掌握”胡线”及其地理意义。
如欲了解更多能够经过qq或电话进行咨询。
( 4) 国土开发: 掌握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 了解其它资源与其开发; 熟知中国工业化进程, 掌握区域开发战略。
( 5) 区域划分: 掌握自然区划的理论、行政区划的原则和经济区划的原则, 掌握三大经济地带和七大经济区特征。
中篇: 专论………………下篇分论………………3、出题特点和趋势(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华大人文地理参考两本教材, 之前分别是白光润编著《地理科学导论》, 赵济、陈传康编著《中国地理》, 将《中国地理》更换为王静爱版《中国地理教程》, 两本教材内容差别不是太大, 王静爱版《中国地理教程》较新, 内容全面, 而且在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国土整治方面都有详细叙述, 另外在中国自然地理方面分析更为透彻, 经过专题形式编排教材体系, 让人复习更加系统和全面; 而赵济版《中国地理》虽也是一本经典教材,但版本太老, 无法紧跟时代, 而且大部分内容在《中国地理教程》中均有对应叙述。
故建议大家, 以王静爱版本为主。
但毕竟赵济版教材用了七年了。
因此, 在有时间的前提下, 可适当翻阅赵济版《中国地理》。
这两本教材是分开来考的, 以下分别总结下其出题特点和趋势;2( 1) 华大《中国地理》历年真题相关知识点重复性较高, 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如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 ) , 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 , ) , 交通运输业发展( , ) , 自然灾害( , ) , 景观区划( , , ) 及各分区发展条件。
………………( 5) 《地理科学导论》是从才开始考察。
经过近四年比较, 历年真题重复度并不高, 知识以书本为主, 大多数考题都能在书上找到答案; 而且考察的知识比较细节和全面, 因此, 扎实复习书本知识是取胜的关键。
4、地学考研中心试题解读( 地学考研中心提供)华中师范大学真题出题难度上总体上与以前年份持平, 中规中矩。
有的人在网上喊说今年的题目与往年相比变化太大, 其实我不这么认为。
《地理科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题每年都兼顾到了各个方向的考生, 由于华师的专业课是人文、自然、GIS三个方向共同使用, 因此题目中必然会在各自方向出题。
从《地理科学导论》新启用以来到年的真题都是遵循这样的一个…………还有一个特征, 《导论》由于所有的知识点有限, 重复出题是必然, 细节考试是必然。
所有的同学都抓住了最重要的东西, 可是细节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抓住, 因此导致失分。
像的”土地承载力”那个题, 其实是送分题, …………还有一个特征是理论知识越来越与现实的热点问题联系在一起, 热点问题仅仅是个引子, 答题涉及到的还是课本的知识。
像的”环境会议”以及的”宁波PX”项目, 都是涉及现实问题, 其实比较开放, 答案也不唯一, 比较好发挥。
华中师范大学城环院中国地理教程课后答案( 王静爱版, 90道)GIS遥感地理学, 考研我们做的更专业适合科目: 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 GIS资料有效期为 1月份地学考研中心人文、自然小组倾力打造之精品资料目录第一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1、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 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点。
思考下列问题: (1)2、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重点 (1)第二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2)1、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形成有何影响? ( 城环院, 基地班真题) (2)2、季风气候与多山地形对中国土地利用格局有何影响? (2)3、中国与世界同纬度国家相比, 水热格局有何特点? ▲重点 (2)4、分析中国自然地带展布与土地利用宏观格局的对应关系。
(2)5、分析中国土地覆盖/利用的区域差异。
P67▲重点 (3)6、分析中国地理景观演变的轨迹和主要驱动力。
P74 (4)第三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4)1、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2、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资源国情的影响? (5)3、如何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4、为什么”胡线”所框定的人口密度格局始终未变? ( 城环院, 基地班真题) (5)5、分析中国民族分别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5)6、分析中国城镇化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6)第四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6)1、分析中国淡水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和南水北调的意义。
▲重点 (6)2、中国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7)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8)4、化石能源利用对中国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 (8)5、分析中国东中西部矿产资源禀赋条件与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
▲重点 (8)6、对比中国各个旅游地理区域的人类遗产资源特征。
(9)7、分析1949年以来中国工业布局变化的特征和驱动力。
(9)8、对比中国各个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特征。
▲重点 (10)9、理解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 (10)第五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1)1、如何将地域分异理论用于中国自然区划? ▲重点 (11)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 城环院, 真题) (12)3、中国农业区划对生产布局有何应用价值? (12)4、中国城镇化区划有哪些基本原则? ▲重点 (12)5、中国地理分区中如何协调自然与行政边界的关系? ( 外校曾考过真题) (13)6、中国地理分区的意义是什么? ▲重点 (13)第六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3)1、简述中国土地退化的空间分布规律。
( 城环院曾考类似题目) (13)2、对比黄土丘陵与喀斯特丘陵区水土流失过程的异同。
(14)3、简述沙漠化土地形成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重点 (14)4、阐述草地退化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
(14)5、阐述土地退化对中国的区域影响。
▲重点 (15)第七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6)I1、中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重点 (16)2、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 ▲重点 (16)3、中国承灾体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对灾情放大有何影响? (17)4、阐述中国地震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
(17)5、阐述中国水灾与旱灾这两种灾害的时空分异规律及其联系。
(17)6、阐述中国台风灾害对沿海地区灾情的影响。
(17)7、阐述中国水灾、台风、旱灾、冰雹等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18)8、阐述中国地震和水灾等灾害对城市的主要影响。
(19)第八章: 课后思考题及答案 (19)1、简述中国大气污染状况和主要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