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

余匡复

内容提要

“《浮士德》是歌德的精神自传”这一结论不能涵盖《浮士德》全部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它却是打开《浮士德》丰富思想宝藏的一把钥匙。

浮士德变化中的精神世界—主观世界反映了欧洲300多年变化中的物质世界——客观世界浮士德这个特殊个体反映了人类这个普遍群体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浮士德》还是诗化形式(不是“散文化”形式)的歌德思想的百科全书。

歌德(1794-1832)的诗剧《浮士德》是欧洲文学史上最艰深难懂的作品,连德国人都对它望而生畏。许多德国人只看它易读的上部,不敢翻开它深奥的下部。自1832年《浮士德》全剧发表以来,研究《浮士德》的论著已有几千种,到本世纪之初(《浮士德》发表100周年时)就已达2千种之多。从歌德的同时代人谢林、黑格尔到当代的《浮士德》研究专家,对这部名震环宇的巨著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纳粹统治者——希特勒也要利用《浮士德》,他的御用文人竟把希特勒这个法西斯头子比喻为浮士德,把希特勒的对外侵略比喻为浮士德开拓事业,把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永不满足、自强不息的浮士德精神比喻为纳粹党的战斗精神……。可见,对《浮士德》,既有学术上的百家争鸣,也有政治上的歪曲利用。

歌德为创作《浮士德》贡献了一生,从20来岁写到80来岁。歌德自己把写《浮士德》看作是他一生的“主要工作”。当他临死前一年(1831年)完成了《浮士德》后,他曾欣慰地对他晚年的挚友艾克曼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是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紧要了。”[1]但歌德生前却没有把他化费一生心血的《浮士德》全部发表,他把全稿封装捆扎之后,请艾克曼把全稿在他死后再予刊印。(歌德生前发表的仅是《浮士德》的第一部、第二部的第三幕及第一幕的一部分)。歌德在他临死前五天,在给好友威廉·封·洪堡的长信中对此作过解释,他写道:“……我从计划写作浮士德至今已有60年之久……毫无疑问,如果能在生前将这份严肃认真的傻事办成,奉献给我衷心感激的远近各处的亲爱的朋友,让他们与我共享这一作品并听到他们的反应,那将是一种无比快慰的事当今的世界荒唐而纷乱,所以我相信,我在这项奇异的工作上所付出的诚实的多年如一日的努力将得不到好报,它将被抛在一边像一个报废了的破船躺在沙滩上,接着被时光的沉沙掩埋,指导糊涂行为的糊涂的学说正统治着这个世界。”[2]

歌德的一生充满了精神上的痛苦(正是这种痛苦使歌德写下了不朽之作),歌德一生又常为人误解,遭人抨击。可是歌德的本性又不善争论,不爱争论。这一切使歌德不愿把复杂的《浮士德》在他生前全部发表。具体的原因也许可归纳为下面三个[3]:《浮士德》并不是超越时代的,全剧有具体针对性的段落可能会引起争论,遭到非议,歌德讨厌这种争论和非议。[4]浮士德内容非常复杂,它的全部发表必然引起各种人等对《浮士德》的各种看法,歌德不愿在生前看到对他的作品的种种误解。歌德认为自己这部工作了60年的诗剧是一部并非常人所能知解的不适合大众胃口的严肃的作品。他认为“凡是适合大众胃口的,就广为流

传……而严肃的真正优秀的作品难以取得同样的成功。”[5]他断然不愿在生前看到他年的心血“象破船一样躺在沙滩上”受到冷落。[6]不仅仅是《浮士德》的内容,它在当时十分超前的(前卫的)形式也难使当时的读者理解和接受我们今天的许多读者也许还不能全部理解和接受《浮士德》的荒诞、象征、幻想、想象力丰富的表现手法。《浮士德》极富哲理的内涵、它的概括力、它对许多问题诗化的象征性解答——所有这些复杂的内容决定了它复杂的形式,使《浮士德》变得莫测高深。但歌德追求的正是“莫测高深”,他说“我毋宁更认为,一部作品愈莫测高深,愈不易凭知解力去理解,也就越好。”[7]

正因为《浮士德》是复杂的,立体的、哲理的,所以《浮士德》才如此吸引人,如此说不尽,如此解释不完,如此有价值。歌德1831年7月20日写完《浮士德》全稿后给瑞士画家和艺术史家约翰·亨利·迈耶(1760-1832)的信中曾这样写道“现在全稿放在我的面前,只有很小的地方我还须加以改正,我把它封好,然后它将增加我以后几卷的特殊份量。象人类历史和世界历史一样,最后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同时提出了一个新的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它肯定会使那些善解神色、暗示和小小指点的人感到高兴,他甚至会发现比我能给的更多的东西……”[8]

一部复杂的、哲理的、优秀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往往在接受过程中超过了作者原来想象,这在接受史上屡见不鲜。

歌德在他的自传著作《诗与真》里(中译本书名改为《歌德自传》)说“我所写出来的一切,只是一大篇自白的片断,这本小书(指《诗与真》——余注)就是

想使这篇自白变得完整的一个大胆的尝试。”[9]歌德的每一作品,甚至一首小诗都有创作的契因和缘起,都是他经历、感受、体验、思想的产物。《浮士德》是歌德创作了一生的作品,因此它反映了歌德一生的经历和一生的思想感受。《浮士德》全剧虽然思想非常丰富,但它的核心是浮士德的精神发展。了解歌德所处的时代,歌德的经历,歌德所受的影响及歌德的精神发展是理解浮士德精神发展的前提。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谁要是不能置身于歌德的《浮士德》所表现的那个追求和怀疑的时代,就会把《浮士德》看成一部奇怪的作品。”[10]

从浮士德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我们随处发现歌德自身精神发展的影子。象浮士德一样,歌德的精神发展同样经历了知识追求→爱情、感官享乐追求——政治权力追求——美的文艺追求——事业追求——社会理想追求这几个阶段。我们从歌德创作《浮士德》近60年的全过程中看到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全过程,从浮士德的经历中看到了歌德的经历,从浮士德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看到歌德精神发展的几个阶段。《浮士德》全剧融歌德社会观、历史观、人生观、宗教观、自然观、科学观、美学观……于一体,它是歌德思想的百科全书”。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这一个角度来分析,《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精神自传,这部“自传”既反映了歌德实际的生活经历,更反映了歌德自己精神发展和精神追求的经历。

从了解歌德所处的时代和歌德的经历和追求为切人口,再来理解《浮士德》,那么难解难读的《浮士德》便会变得易解易读。但是《浮士德》不能仅仅看作歌德的精神自传而已,它还反映了欧洲自15-16世纪文艺复兴到19世纪上叶拜仑逝世为止的300多年的历史发展,艺术地总结了这300多年的欧洲历史变化,并描绘了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的图象——人类的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