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组成的结构图

合集下载

斗拱结构详解

斗拱结构详解

C
斗 拱

作用
榫卯结合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因为中
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不承重。“墙倒 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
的特点。这种结构,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气候条件下,满足生活和生产所
提出的千变万化的功能要求。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 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此外,由这种框架式木结构形成了过去宫殿、寺 庙及其它高级建筑才有的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 只是到了明清以后,由于木材逐渐短缺,结构简化,将梁直接放在 柱上,致使斗拱结构的作用几乎完全消失,变成了几乎是纯粹的装饰品
C
斗 拱
作用
免受雨水侵蚀破坏。
C
斗 拱
作用
斗拱结构 构造精巧,造 形美观,如盆 景,似花兰, 又是很好的装 饰性构件。
C
斗 拱
性。
作用
多层斗拱就
就像一个减震器, 可增强建筑物的
抗震性能。经过
造型加工和描金 油饰美化后的斗 拱,极富有装饰
C
斗 拱
中介。
作用
榫卯(sǔn mǎo)结合是抗震的关键。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
C
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
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 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
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
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 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 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古建筑之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可分为庑 殿 式 顶 、歇 山 式 顶 、 悬 山 式顶 、硬山 式顶、 攒尖式 顶和录 顶等形式。按屋檐的层数分,庑 殿 顶 、 歇 山 顶和 攒尖顶 又分为单 檐和 重檐两种。歇山式、悬山式和硬山式又分出一种没有正脊的卷 棚 式 屋顶。此外, 歇山式 还分出 一种极 少见的 十字歇 山顶。
古建筑之 歇山顶
戗 脊 :上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角 脊 :下层屋檐角部的屋脊 博 脊 :1.歇山山花下的屋脊 2.重檐屋顶,下层檐围 绕屋身的屋脊(也叫做围脊)
古建筑之 歇山顶 左图为单檐歇山(蓬莱院后院三清殿 )
悬 山 顶 五脊二坡,两侧的山墙凹进殿顶,使顶上的檩端伸 出墙外 (屋顶 左右屋 檐出山 墙), 又称挑 山。
(梁 ,台湾称为通梁,图中大通、二通即为 大梁、 二梁。 束 仔 ,位于两组斗 拱 之 间 的弯月形实心木构件,也称月梁)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架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结构框

左图为结 构 框 架 示 意 图
古建筑之 攒尖顶
下面为六角重檐攒尖顶,上面为四角 重檐攒 尖顶
古建筑之屋顶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四 角攒尖 顶)、 保和殿 (重檐 歇山顶 )
录 顶 屋顶(四边或正多边形)上部做成平顶,下部 做成四 面坡四 向(或 多面坡 多向) 。垂脊 上端有 横脊, 横脊排 水的数 目与角 数相同 。各条 横脊首 尾相连 ,故亦 称圈脊 。
营造法式之斗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营造法式之斗栱营造流程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

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

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

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

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悬山:屋面两坡五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正脊两端伸出山墙,与脊头平齐顺垂脊修造外沿以保护檀头不受风雨的侵蚀。

(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

斗拱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总而言之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

斗拱结构详解(共61张PPT)

斗拱结构详解(共61张PPT)

C斗 拱
概述
2021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的漏斗形大红色展馆,不管从 色彩、形状、结构都能够完美的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馆从古代建筑的斗拱中获得灵感和精神内涵,层层叠叠, 紧紧相扣,给人一种稳定感,仿佛可以承载万钧之重!是一种 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思的巧妙和 制式的缜密外,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可称为是中国古建筑的精 髓。在我国的很多著名的古典建筑中,相当大一局部都有斗拱 结构。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 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 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 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 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 织成一个分为假设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C斗 拱
概述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 额枋〔fāng〕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 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 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一块像盛米的斗
起源与发展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数量少, 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斗拱
翼角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祥(1)
的文殊殿,面阔7间进深4间,只用内柱2根;
移柱法和减柱法通常结合使用,如山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面阔 5间,进深4间,减去前檐全部内柱,又将后檐次间内柱内移一椽 长度; 明清的建筑中已经较少使用。



副阶周匝:在主体建筑以外另外加了一圈回廊的做法,一般应
用于较隆重的建筑,如大殿,塔等。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文殊殿平面 图
面阔(通面阔)示意图
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麟德殿发掘平面图
北京故宫太和殿平面图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2. 明间,次间,梢间,尽间:建筑开间正中的一 间称为明间(宋称当心间),左右侧的称为次间, 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9开间以上的 建筑则增加次间数。

各开间的面阔尺寸在夏、商代宫殿中都是相等的,如河南 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到南北朝时的石窟中雕刻的建 筑还有这样的做法,例如云岗21窟北魏的五重塔。后来中 部各间相等,仅端部一间减窄,如山西五台山唐代佛光寺 大殿。在宋代建筑遗物和《营造法式》中,各间面阔有相 等的;有当心间稍宽,次间稍窄的;也有各间不均的。元 以后也大抵如此。
斗拱的组成

翘头上置横拱的叫做计心造,跳头上不置横拱 的叫做偷心造。唐宋建筑斗拱常用偷心造,金 元以后多用计心造。
翘头上不置 横拱,此为 偷心造。— ———佛光 寺大殿斗拱。
南禅寺大殿转角斗拱
斗拱部件1
斗拱部件1
岱庙内复原建筑的斗拱
斗拱出跳数目的称呼


翘或昂自坐斗出跳的跳数,清代称为踩(宋代 称为铺作)。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 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一般建筑(牌 楼除外)不超过九踩(七铺作)。 跳,踩,铺作数目之间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清式斗拱CAD结构构造图

清式斗拱CAD结构构造图
仰 视 平 面1:20角 科平身科柱头科柱头科平身科角 科1:20正 立 面侧 立 面1:20角 科平身科柱头科斗拱各构件尺寸对照表柱头科平身科(斗口尺寸 : )125mm坐 斗翘头 昂二 昂正心瓜拱正心万拱 耍 头撑头木单才瓜拱单才万拱厢 拱十八斗三才升曹升子名 称规 格看面进深高(mm)备 注375125125125125775115012590017517517521517522512526001251252662.587562.5250250375 250250175175250175125125125内外贴通长分内外二段通长外 内375 250外 内外 内1035 687.5外 内1375 1134通长分内外二段1035 687.5外 内外 内375 250外 内通长分内外二段通长内外贴125125125175175175687.5375 25025025062.58752662.51251251254331752151751751759001150775500417333250500备 注(mm)高进深看面规 格名 称曹升子三才升筒子十八斗厢 拱单才万拱单才瓜拱桃尖梁头正心万拱 正心瓜拱二 昂头 昂翘坐 斗坐 斗搭交正翘后带正心瓜拱搭交正头昂后带正心万拱搭交正二昂后带正心万拱搭交闹头昂后带单才瓜拱搭交闹二昂后带单才万拱搭交正耍头后带正心万拱搭交撑头木斜头昂斜二昂搭交把臂厢拱十八斗三才升名 称规 格长宽高(mm)备 注3752013250376517517517522512531362.5250250375 175175125125外贴375 角 科500517600搭交正耍头后带单才万拱由昂上带斜撑头木375斜头翘1250188250313 翘 拱125翘 拱125昂 拱1035 1251410 125 125785 760125 1251160 950昂 拱昂 拱昂 拱昂 拱昂 拱昂 拱昂 拱1590 1010外 内通长分内外二段通长375 250外 内昂 拱昂 拱昂 拱375 250375 250昂 拱375 250外 内625 500外 内1465 970外 内分内外二段1125 耍头 拱125250耍头 拱1125 950耍头 拱125250125中国专业人士的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市场部:ivpmarket@ 技术部:ivptech@网易 NetEase电气在线 编辑部:ivpinfo@==中国专业人士的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市场部:ivpmarket@ 技术部:ivptech@网易电气在线电气设计信息网 编辑部:ivpinfo@==中国专业人士的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市场部:ivpmarket@ 技术部:ivptech@网易土木在线电气设计信息网 编辑部:ivpinfo@==中国电气行业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市场部:ivpmarket@ 技术部:ivptech@网易 NETEASE 网易-电气 编辑部:ivpinfo@==中国电气行业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市场部:ivpmarket@ 技术部:ivptech@网易 NETEASE 网易-电气 编辑部:ivpinfo@==编辑部:ivpinfo@本图纸由浩辰ICAD软件提供技术支持网易 电气 中国电气行业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网易 NETEASE ==编辑部:ivpinfo@本图纸由浩辰ICAD软件提供技术支持中国建筑行业网络家园;因为专业,所以完美150250250250250375375375375375375

斗拱整理

斗拱整理
外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外檐部位。分为柱头科、平身科、角科斗拱、溜金斗拱、平座斗拱;
内檐斗拱:处于建筑物内檐部位。分为品字科斗拱、隔架斗拱等。
五、斗拱的发展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许多资料都难以考证。大约是西周时期出现斗拱,东周时期的建筑瓦屋日趋广泛、斗拱流行。“斗拱”就是承托在横梁和立柱间的过渡部分,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木构架上,分散屋顶的剪应力,同时也能使屋顶的出槽较大,以保护台基。在商代妇好偶方彝上可以见到斗拱的雏形。完整的斗拱形象出现在战国时代。在辉县赵固发现的“刻纹铜鉴的图案中”,中心的建筑物所竖的16个立柱,顶部都有二倍于柱径的宽大部分,应是斗拱的写照。
昂,即斗拱中向外伸挑出的斜向承托构件,一昂为悬杆,以斗栱为支点来承担前檐载荷,其前端支撑屋檐重量,后尾压在大梁下起平衡作用,使出檐更深远,受力更合理。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檐的高度,由于斗栱出跳级数的增加,建筑物的高度也随之增加,建筑物的比例会再次失去平衡。人们势必要寻找出跳多但不增加建筑物高度的办法,这样昂就产生了。
二、斗拱的产生
三、斗拱的作用
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2、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在它成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作为构件大小的基本尺度(“模数”制)
辽、金的建筑就实物而言,至少在斗拱的尺寸上沿袭了唐风。独乐寺观音阁、县木塔、国寺大殿等建筑,其斗拱与柱高之比例均达一比二之多。建筑风格也以沿袭唐制为要。
宋朝则不然,这是个以“郁郁乎文哉”而著称的朝代,它有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灵魂,绝不是辽金燕云边壤之流可望其项背的。上至皇帝本人、官僚巨室,下到各级官吏和地主士绅,宋朝构成了一个比唐代远为庞大也更有文化教养的阶级或阶层。宋朝的审美趣味讲求“无我之境”即客观、蓄、外露情感和思想。他们不从现实生活中而从诗词书画中寻求诗意,趣味优雅纤细,但并不与魏晋南北朝的厌倦出世、飘逸不群同类。他们是认真的,以有史以来最为严谨的态度在探讨艺术直至每一个细节。他们大多是心境祥和,不愤世妒俗,在词曲、画及建筑等许多艺术领域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筑的整体直至细节也因此获得严谨、入的理性思考。斗拱在技巧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变得极为复杂与精美。为了建筑的外形美观,斗拱在尺寸上减小了,数量上却增加了。在柱与柱之间还增加了一攒“平身科”,即补间铺作。建筑的屋身变高,屋顶变陡,中景不再充满斗拱,而是由屋顶、屋身根据合理比例构成的。斗拱既是柱檐之间传递力的关节,也是檐下的一种点缀。江苏吴县玄妙观三清殿是南宋淳熙六年的木构古建筑,其檐下的斗拱迥异于唐风,呈现精妙温雅的气质,纵然脂粉味重些,却依旧别有一番风致,不失华夏千年文化的体面。宋代斗拱及建筑的秀美,均是一种实实在在,经得起考究、推敲的精美。然而斗拱至宋起,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雄壮而纤巧,由真结构而渐次甚至于增加了掺假成分。宋初斗拱渐见减缩,至北宋末,比例更见缩小仅及柱高的七分之二。到了南宋的苏州三清殿,斗拱的比例又更小了一些。这样尺度的斗拱隐于陡檐之下显得分量得体,大小适宜,加强了建筑的整体感。

应县木塔及其斗拱

应县木塔及其斗拱

请拱插入您的标题
右图为宋式斗拱基本构造图。在该构 造图中,为反应真实的受力情况,更 接近真实的构造情况,拱的各部分直 接简化为同尺寸梁单元,实际构造中 纵横向拱之间采用槽口卡实的搭接方 式,受力时基本无相对滑动,故该部 位简化模型中做固接处理;斗与拱销 钉连接部位也采用固接处理。防止直 角引起应力集中,将拱转角部分做倒 角处理。最后,在为梁单元分配单元 属性的过程中,对部分截面进行了轴 偏心处理,以使建成的梁单元模型最 大程度地与实体模型相似。
惟第一层塔身之外,还另加一 周副阶(亦即塔之外廊)
请插入您的标题
第一层平面处理:
1.这一层的两重厚墙占去很大面积, 外槽成了一条窄狹的走道。所以将 副阶南面一間,用磚墙隔断划人塔 身之内 , 在外观立面上显著地突出 了正面入口的地位,又使塔内多出 一間“門厅”。扩大了内部空間, 改变了内部窄狹 局 促的环境,是极 为巧妙、成功的处理手法。 2.第一层内槽安置了一个高莉11米 的龐大塑像,占滿了内槽整个空間, 用夸张方法,取得更加高大的效果。
2
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请插入您的标题
避雷科学: 应县处于雷雨地带,尤其夏季, 多雷雨,多雷电,木结构建筑 的最大威胁就是火,而雷火是 其中主要威胁。释迦塔站立了 一千年,为什么不遭雷击?第 一,塔身全木质,高度干燥, 高度绝缘,第二,木塔基础坚 硬并且干燥,数米厚的打夯灰 土层几千年过去了,依旧干燥, 地下水不能入侵,绝缘性良好。 第三,高耸入云的塔刹,以及 塔刹引出的八条铁链,形成典 型的“法拉第笼”式避雷针系 统,典型的现代一贯用的避雷 针系统。所以,上世纪80年代 成立的“应县木塔避雷机制研 究”课题组得出结论,木塔目 前不用再额外安装避雷针。 倾斜要素: 民国大修,当地百姓误认为墙 体对于木塔的载荷负担过大, 所以统统拆掉,换上门窗,变 成了现在的样子,门窗对柱子 的稳定性不再有帮扶作用,明 层的钢性大大被削弱,连为一 体的柱网变得无依无靠,为以 后明层倾斜的隐患埋下了伏笔, 也是当今木塔倾斜的根源所在。

简图看懂古建筑之梁架与斗栱(2015-16更新)

简图看懂古建筑之梁架与斗栱(2015-16更新)
29、卷刹,或卷杀,宋代栱、梁、柱等构件端部作弧形(其轮廓由折线组成),形成柔美而有弹性的外观,称为卷杀。“卷”有圆弧之意,“杀”有砍削之意。
几种特殊样式斗栱:
1、把头绞项造
把头绞项造外视图(转自直立人营造学社)
最大的特点是简单,没有出跳。
把头绞项造后视图(转自直立人营造学社)
把头绞项造是一种特殊的柱梁结合方式(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斗栱),没有出跳。具体做法是将内部伸出的梁栿端部砍成挑尖梁头或者耍头或昂的形式,与泥道栱直接相交于柱顶的栌斗上。泥道栱上再置两个散斗和一个齐心斗(类似于清的一斗三升),然后直接承接撩檐枋、檐檩等。该种形制出现较早,在唐宋前就有出现,宋元后基本没有出现。
27、平棊,qí,棊同“棋”,即今之天花板,古代也叫做"承尘"。“平棋”是天花的一种,在木框间放较大的木板,板下施彩绘或贴以有彩色图案的纸,因为是由大方格组成,仰看就像一个棋盘,故得名。“平棋”这个名称是宋式天花名称的说法。
28、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柱)相交处,承托梁枋的木构件,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减少梁与柱相接交处的向下剪力。也用在柱间的落挂下,或为纯装饰性构件。宋代称“角替”,清代称为“雀替”,“插角”或“托木”。
13、乳栿,长两椽的梁。
14、柱,是建筑物中垂直放置的主结构件,承托其上方构件的重量。
15、顺栿串,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栿串(跨空随梁枋),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16、替木,常用于槫下,头部做卷杀的短枋子。起拉接作用的辅助构件,常用于对接的槫(檩)、枋之下,与檩、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有防止檩、枋拔榫的作用,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建筑已不用。

古建筑:拆解了斗拱构件,带你看斗拱结构

古建筑:拆解了斗拱构件,带你看斗拱结构

斗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构件,还是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斗、升和矩形的栱及斜放的昂等构件组成的。

本期推送就为大家逐一拆解各个斗拱构件。

斗口清代带斗栱的建筑,部位与构件尺寸是以“斗口”为基本模数,其实也是以“斗栱”作为建筑尺度衡量标准。

斗口就是斗栱的坐斗(最下层的斗)上用来按瓜栱和头层翘(“翘”,也就是宋代时的华栱)的十字形的卯口。

千万不要错过|有人一一拆解了斗拱构件,带你看斗拱结构斗斗是斗栱中承托栱、昂的方形木块,因为状如量米的斗而得名。

栱矩形断面的短枋木,外形略似弓,有瓜栱、万栱、厢栱等种类。

升栱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栱之间的承托上层枋或栱的斗形木块,叫做升,实际是一种小斗。

昂昂位于斗栱前后中线,且向前后纵向伸出贯通斗栱的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则向上伸至屋内。

翘“翘”是清式名称,“翘”的形象与栱相同,但方向与栱不同。

清式斗栱中的栱是横向的、向左右延伸的矩形短木,而翘是纵向的、向前后伸出并翘起的短木,因前后翘起而得名“翘”。

其实,“翘”在宋代时也是一种栱,名为“华栱”、也叫“抄栱”。

坐斗在一朵或一攒斗栱的最下层,直接承托正心瓜栱和头翘或头昂的斗,叫做“坐斗”,也叫“大斗”。

栌斗坐斗在宋代称“栌斗”。

十八斗在翘或昂两端的上方,承托上一层翘、昂或栱的斗,叫做“十八斗”。

十八斗的形状与坐斗相同,但比坐斗小。

因为它的长度的一点八斗口,相当于宋代“材”制度的十八分,故而叫“十八斗”。

交互斗交互斗是宋代斗栱构件名称,也就是清代斗栱中十八斗。

平盘斗平盘斗是斗的一种,多用在角科斗栱中,一般没有斗耳,用来承托两个方向的栱或宝瓶。

斗耳斗耳是斗上面突出的部分,它的形象类似倒置的短腿小桌子的桌腿,下面平的一层类似桌面的为斗底。

斗耳的高度是斗高的五分之二。

宋代时也称斗耳为“耳”。

由昂在角科45°斜线上,与耍头齐平的昂,叫做“由昂”。

本图是清式单翘单昂五踩角科斗栱中的由昂。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斗拱结构的发展历史斗拱结构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拱形结构,常常用于建筑物的主要支撑和加固。

斗拱结构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建筑中,但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隋唐时期的斗拱结构主要是在宫殿、寺庙和官方建筑中得到应用,它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工程技术性。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斗拱结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出现在宫殿和寺庙中,还出现在民居、园林和墓葬等建筑中。

明清时期的斗拱结构则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斗拱结构相继出现,使得其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斗拱结构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拱形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斗拱结构由一系列相互依托的拱形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结构形式。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半圆形拱,二是这些拱之间相互连接的横向构件。

这些横向构件通常包括横梁、墩柱和墩壁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支撑和加固斗拱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 斗拱的承重原理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其主要原理是依靠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当外部荷载作用于斗拱结构时,上部的拱形构件可以承担一部分荷载,同时通过横向构件传递给下部的拱形构件,由下部的拱形构件来继续承担和分担荷载。

这种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使得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3. 斗拱的装饰和美学原理斗拱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美学魅力。

斗拱结构的装饰和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和线条上,它通过一系列的斜切、拼合和装饰等手法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建筑美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斗拱结构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造型和装饰来彰显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三、斗拱结构的实际应用斗拱结构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和风雨侵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形详解中国传统建筑之斗拱七踩重昂平身科古建网

图形详解中国传统建筑之斗拱七踩重昂平身科古建网

图形详解中国传统建筑之斗拱七踩重昂平身科古建网本篇斗拱名为七踩重昂平身科。

既然是详解,就从名称的意义缘由说起。

七踩,踩-这是清式斗拱的叫法。

在宋式斗拱里叫-跳。

斗拱以大斗中心算,挑出三个斗口的距离叫-拽架;斗拱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叫三踩,向内外各出两个拽架叫五踩,各出三个拽架叫七踩。

重昂,每向内外各出一个拽架就要向上加一层,就要加一个斗拱的纵向件翘或昂。

我们这攒斗拱有头昂二昂两个昂,称为重昂。

平身科,宋《营造法式》称‘补间’,是指这攒斗拱在檐下的相对位置,安放在角上的叫角科,安放在柱子上面的叫柱头科,在角科与柱头科之间的斗拱叫平身科。

上图,在大额枋、平板枋之上,左边是柱头科,右边是角科,中间的五攒斗拱是平身科,也正是我们要图解的七踩重昂平身科。

(这里说到一攒斗拱,什么是攒?攒是清代的叫法,宋式叫朵。

攒和朵的叫法,光说斗拱时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一套装配好的斗拱,在整个带斗拱的大式宫殿建筑中,它是宫殿面宽与进深的基数,两柱之间放几攒代表间量的大小。

这在以后详解大式宫殿时还要提及。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一层,大斗。

大斗,这是清式斗拱的名称,也叫坐斗,它衍生于宋《营造法式》中的栌枓,十字开口,是整个平身科斗拱支撑系统的受力底座。

由耳、平、腰、包耳、拱挡板槽、斗拴孔组成。

宋《营造法式》说:‘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

二曰交互斗。

三曰齐心斗。

四曰散斗。

’宋时栌斗。

其长与广皆为三十六分。

高二十分。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主要用于柱头。

大斗的形状与尺寸比例来自栌斗,腰、平、耳演化于欹、平、耳,如果大斗的全高为10,那么腰和耳各占四份,平占两份。

与宋式栌斗高二十分。

上八分为耳,中四分为平,下八分为欹。

开口广十分,深八分。

的比例一致。

宋式栌斗外形尺寸的长与广,由于主要是用于柱头,要大于清式大斗。

如同样比例,宋栌斗为三十六分见方,清式大斗则三十分见方,清式大斗实为三斗口。

清式斗拱的腰是直面,宋式斗拱的欹是曲面。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
斗拱
课件提纲
一、斗拱的概念 二、斗拱的组成 三、斗拱的作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斗拱的概念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的构件,它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渡构件。也可表述为 是在柱子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小斗和若干弓形的拱层纵横穿插的一套组合构件。
斗拱模型
斗拱的组成
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的支撑结构件,它由方形木块(斗)、弓形短木 (拱)在柱头上重叠而成。
斗拱构件示意图
斗拱的作用
(一)由于斗拱的层层挑出,屋面的挑檐(出檐)就可以大大增大,这样就可以防 止雨水淋湿版筑墙和裸露的夯土台基。
斗拱挑出屋檐示意图
斗拱的作用
(二)有了斗拱以后,屋面施加于大梁的重力通过斗拱的层层传递,最后把屋顶全 部的重量转移到柱头上,这样就消除了断梁的危险。
斗拱作用示意图
斗拱的作用
(三)斗拱在建筑中还具有显示等级的作用和装饰作用。在封建社会里,对 斗拱的采用是严格限制的,同时也往往以斗拱的出挑多少来表示建筑的等级,斗 拱的挑出层数越多,该建筑的等级也越高。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斗拱的构造与结构解剖图
一、斗拱简介
斗拱即斗形拱门,是属于中国传统建筑当中最常见的一种拱形结构,
它一般由拱心和拱环组成,内外同时围绕着半圆形,是中国古代建筑中非
常常见的形式之一
斗拱具有独特的结构,显得十分精巧,在当时的建筑中十分流行,它
的构造与工艺也变得非常复杂,可以说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集大成者,
它的技术既和当时的石刻技术有关,又和当时的瓦饰技术有关,而且具有
很强的象征性,象征着家庭的繁荣与富足。

二、斗拱的构造
斗拱是一种非常精细的结构,它的构造分为内拱心、外拱环、内外拱时、外拱顶四部分,它有一种十分独特的结构,由外而内依次为拱环、拱时、拱心、拱顶,其主要由拱心和拱环组成,上图为斗拱构造图:
1、拱心
拱心是斗拱最重要的结构,它由两个半圆构成,外拱环和内拱心依次
紧贴着拱心,它具有半圆形的结构,它是斗拱的主要支持构件,也是斗拱
的贯穿点,在其上利用投影原理,可以把其他三大结构紧密地组合在一起。

2、拱环
拱环是斗拱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它可以是整个斗拱构造的关键,它的
外部有一个较深的凹槽。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中国古建筑屋顶结构

营造法式之斗
斗 拱 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构件,方 形 木 块 叫 斗 ,弓 形 短 木 叫拱, 斜 置长 木叫昂 ,总称斗 拱。一般置于柱 头 和 额枋 (位于两檐柱之间,用于承托斗拱)、屋面之间,用来支撑 荷载梁 架、挑 出屋檐 ,兼具 装饰作 用。由 斗形木 块、弓 形短木 、斜置 长木组 成,纵 横交错 层叠, 逐层向 外挑 出,形 成立大 下小的 托座。 明清时 期,斗 拱的结 构作用 已逐渐 消 失,成了纯粹的装饰、等级的标志。
古建筑之 悬山顶 左图为悬山顶 (趵突泉公园西北围墙边)
硬 山 顶 五脊二坡,与悬山顶不 同 之 处 在 于,两侧山墙从下到上把檩头全部封住(屋顶左右 屋檐不 出山墙 )。硬 山顶出 现最晚 ,是随 着明清 时期房 屋墙壁 广泛使 用砖砌 以后才 大量采 用的。 六品以 下官吏 及平民 住宅的 正堂只 能用悬 山式或 硬山式 屋顶。
古建筑之 庑殿顶
古建筑之 庑殿顶
左图为重 檐 庑 殿 顶 宫殿建筑.
歇 山 顶 又称九脊顶,除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外,还有四条戗 脊 。正脊的 前后两 坡是整 坡,左 右两坡 是半坡 。歇山 顶主要 分为单 檐和重 檐两种 ,重檐 歇山顶 的第二 檐与庑 殿顶的 第二檐 基本相 同。在 等级上 仅次于 重檐庑 殿顶。 目前的 古建筑 中如天 安门、 太和门 、保和 殿、乾 清宫等 均为此 种形式 。五 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用歇山式 顶(单 檐)。
中国古建筑
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以单
间的建筑为例,从
上到下可分为四部
分,屋顶、斗拱、 墙与柱、台基。 台基
单间 的建筑
斗拱
墙与柱
屋顶最上方为一条横向的屋脊,称为正 脊 . 较大的殿宇的正脊两端有鸱 吻 或 正 吻 、 大 吻 (鸱尾、龙吻). 垂(斜)脊的外端(檐角一端)排列着 一系列 脊饰, 最外面 是若干 个小动 物称为蹲 兽 ,最后面 龙头状 的,称 为垂 兽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