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固体力学(1)备课讲稿

合集下载

固体高中二年级教案(1)

固体高中二年级教案(1)

固体高中二年级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力学》第四节“固体”,内容包括固体的基本概念、固体的分类、固体的性质以及固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具体涉及教材第23页至第27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固体的分类及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固体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固体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固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固体分类、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固体样品(如金属、塑料、橡胶等)、实验器材(如弹簧秤、天平等)。

2. 学具:固体物理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固体样品,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固体及其特点。

2. 新课内容:a. 固体的定义及分类b. 固体的性质(如弹性、塑性、硬度等)c. 固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26页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固体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教材第27页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固体2. 主要内容:a. 固体的定义及分类b. 固体的性质c. 固体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下列固体现象:金属弯曲后能恢复原状,塑料变形后不能恢复原状。

b. 举例说明固体的硬度、弹性、塑性的应用。

2. 答案:a. 金属具有弹性,塑料具有塑性。

b. 举例:钻头硬度大,可以用来加工金属;弹簧弹性好,可用于减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固体性质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固体在实际应用中例子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其他固体物理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包括: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的特性,如硬度、密度、熔点等。

(2)掌握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固体性质测量的方法。

(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固体的基本性质。

(2)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3)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

2. 教学难点:(1)实验器材的正确操作。

(2)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

(3)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演示,引导学生回顾固体的基本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准备(1)介绍实验器材:天平、硬度计、熔点仪等。

(2)讲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协调。

(2)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操作规范。

(3)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1)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找出规律。

(2)讨论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

(3)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推测。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如操作规范、合作态度等。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以下为教学反思模板:1. 教学效果: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3. 实验器材:实验器材是否齐全、适用?4. 教学组织:课堂纪律是否良好,学生是否积极参与?5.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学习固体力学,轻松承重中班科学活动力学桥教案

学习固体力学,轻松承重中班科学活动力学桥教案

学习固体力学,轻松承重中班科学活动力学桥教案中班科学活动力学桥教案在中班教育中,自然科学领域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处在探索和认知世界的阶段。

因此,对于中班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孩子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次科学实验中,我们将介绍学习固体力学的科学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孩子们对物体承受重量的理解,并提高他们在科学实验中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一、教学目的1.了解固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固体力学固体力学是力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形变、应力、力学平衡和稳定等问题。

2.学习固体力学的科学实践活动:力学桥力学桥是一个简单的实验装置,适合用来学习固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这个实验装置包含一个底座,两个支架和一根横杆。

支架固定底座,横杆悬挂在支架之间。

实验时,我们将不同重量的球放在横杆上,观察横杆的稳定性。

三、教学步骤1.介绍固体力学和力学桥装置的原理,让孩子们了解实验的目的和内容。

2.把孩子们分成几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验用具集合,进行团队合作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结果,并给出结论。

3.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在孩子们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夺取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实验过程中,让孩子们对每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审查,通过评审来使他们了解不同实验方案的特点和优缺点。

5.将各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交流不同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四、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了解固体力学的基本原理。

2.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效果评估1.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物体承受重量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通过组合分组,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固体物理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固体物理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二教材:《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固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 固体物理中各性质之间的联系。

2. 固体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固体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固体是一种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弹性。

二、新课讲授1. 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介绍固体的定义、分类(晶体和非晶体)、结构(原子、分子、离子)等。

2. 固体的性质:介绍固体的密度、硬度、弹性、热膨胀性、导电性等性质,并结合实例讲解。

3. 固体的应用:介绍固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电子元件、医疗器械等。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固体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应用。

二、新课讲授1. 固体物理中各性质之间的联系:介绍固体的密度、硬度、弹性、热膨胀性、导电性等性质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实例讲解。

2. 固体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讲解固体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建筑材料、电子元件、医疗器械等。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进行课堂讨论,分析固体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复习。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质和应用有较深刻的理解。

固体物理优秀教案

固体物理优秀教案

固体物理优秀教案标题:固体物理优秀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物理教学,建议在数节课中完成。

教案目标:1. 理解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固体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固体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实验设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设计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教案步骤:第一步:引入(约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固体物体,引起学生对固体物理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块冰、一根铁棒、一块木头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第二步:知识导入(约15分钟)介绍固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固体的分子结构、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固体的热胀冷缩等。

通过图示和简单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第三步:实验探究(约30分钟)安排一系列与固体物理相关的实验,例如:1. 探究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学生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测量不同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长度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 探究固体的导热性质:学生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热传导的基本原理。

3. 探究固体的电导性质:学生可以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测试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并探讨导电的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得出结论并总结实验结果。

第四步:讨论与总结(约15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为什么不同材料的热胀冷缩程度不同?为什么金属是良好的导热体?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理解。

第五步:拓展延伸(约10分钟)提供一些拓展资源,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固体物理的相关知识。

例如,推荐一些相关的实验视频、科普文章或网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

教案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等。

固态物理力学实验报告

固态物理力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固态物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通过实验测量固体的弹性模量、泊松比等物理参数。

3. 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固态物理力学是研究固体材料在受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行为的学科。

本实验主要测量固体的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ν)。

弹性模量(E)是描述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材料抵抗形变的能力。

其计算公式为:\[ E = \frac{F}{A \cdot \Delta L} \]其中,F为作用在材料上的力,A为材料截面积,ΔL为材料在受力方向上的长度变化。

泊松比(ν)是描述材料在受到拉伸或压缩时,横向变形与纵向变形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为:\[ \nu = -\frac{\Delta L_{\text{横向}}}{\Delta L_{\text{纵向}}}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钢棒、橡皮筋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千分尺、万能试验机、拉伸测试仪等。

四、实验步骤1. 将钢棒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确保钢棒水平放置。

2. 使用电子天平测量钢棒的质量m,记录数据。

3. 使用千分尺测量钢棒的直径D,记录数据。

4. 使用万能试验机对钢棒进行拉伸测试,记录钢棒在拉伸过程中的应力-应变曲线。

5. 根据应力-应变曲线,计算钢棒的弹性模量E。

6. 根据拉伸测试结果,计算钢棒的泊松比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钢棒的弹性模量E为:\[ E = 2.06 \times 10^5 \text{ Pa} \]2. 钢棒的泊松比ν为:\[ \nu = 0.30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钢棒在受到拉伸力作用时,其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符合理论计算值。

这表明实验方法正确,实验结果可靠。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掌握了固态物理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学会了运用实验方法测量固体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等物理参数。

3. 培养了运用实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实验器材损坏。

固体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固体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固体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了解它们在物理性质上的差别。

2.知道晶体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点阵排列。

知道晶体可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通常说的晶体及性质是指单晶体,多晶体的性质与非晶体类似。

3.能用晶体的空间点阵说明其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重点、难点: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与多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微观结构教学过程:引入: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它们之间又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力的作用使分子聚集在一起,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又使它们分散开来。

这两种作用相反的因素决定了分子的三种不同的聚集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理学又把固态和液态统称为凝聚态。

凝聚态物理学是当前物理学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学科之一。

固体和液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分子间的距离跟分子本身的大小具有相同的数量级,因而分子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这使得固体和液体都不易压缩,在微观结构上不像气体那样无序。

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是什么?所以本节课我们就对固体进行探究一、单晶体和非晶体1、单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1)常见的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

(2)几种常见晶体的规则外形:食盐晶体:呈立方体形明矾晶体:呈八面体形石英晶体:中间是一个六棱柱,两端呈六棱锥雪花:是水蒸气在空气中凝华时形成的晶体,一般为六角形的规则图案.2、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常见的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等。

3、单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异(1)外形上:单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形状;非晶体则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3)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2)物理性质上:单晶体的物理性质与方向有关(这种特性叫各向异性),非晶体的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是相同的(这种特性叫各向同性)。

晶体具有各向异性,但并不是每种晶体在各种物理性质上都表现出各向异性。

云母导热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方铝矿晶体在导电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方解石晶体在光的折射上表现出显著的各向异性。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教案标题: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 了解固体的分类和常见的固体材料。

3. 掌握固体的热传导、热膨胀和熔化等基本性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热水、冰水、铁环、铝环、塑料环等。

2. 实验材料:不同材质的固体样品(如金属、塑料、木材等)。

3. 实验记录表格。

4. 教师准备好的实验示范和解释。

教学过程:引入:1. 引导学生回顾固体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如形状不易改变、体积不易改变等。

2. 提出问题:不同材质的固体是否具有相同的性质和特征?实验操作:1. 实验1:热传导实验a. 将烧杯中的热水倒入一个铁环和一个塑料环中,观察两者的变化。

b.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金属是良好的热导体,而塑料是热绝缘体。

c. 提问:为什么金属是良好的热导体?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实验2:热膨胀实验a. 将一个铝环和一个铁环分别放入冰水中,观察两者的变化。

b.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金属在受热时会膨胀,而在受冷时会收缩。

c. 提问:为什么金属在受热时会膨胀?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3. 实验3:熔化实验a. 将不同材质的固体样品(如金属、塑料、蜡等)分别加热,观察它们的变化。

b.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材质的固体在加热时会熔化,变为液体。

c. 提问:为什么固体在加热时会熔化?请学生思考并回答。

实验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并与前面的问题进行对比。

2. 引导学生思考固体的热传导、热膨胀和熔化等基本性质的应用和意义。

拓展延伸:1. 提供更多固体实验的案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固体的性质和特征。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探索其他与固体性质相关的实验课题。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理解情况,进行必要的知识巩固和拓展。

力学固体力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力学固体力学的教学设计方案
线上线下相结合
将线上自主学习与线下互动教学相结合,形成优 势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实践环节设计及实施策略
1 2 3
实验教学
开设固体力学实验课程,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 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课程设计
布置与固体力学相关的课程设计任务,要求学生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 合实践能力。
础。
本课程主要介绍固体力学的基本 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弹性力 学、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等方面
的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 握固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
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2
3
知识目标
掌握固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弹性力学、塑 性力学、断裂力学等方面的知识。
实施措施
通过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教师深造、加强学术交 流合作等措施,逐步实现专任教师队伍的发展目标。
兼职教师队伍选聘和管理办法制定
选聘标准
明确兼职教师的选聘标 准,包括学术水平、教 学经验、行业背景等方 面,确保选聘到优秀的 兼职教师。
管理办法
制定兼职教师的管理办 法,包括合同签订、工 作职责、考核方式、薪 酬待遇等方面,规范兼 职教师的管理。
仿真教学
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固体力学实验和工程实例,为学生提供 更加真实的实践体验。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讨
线上自主学习
通过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库等,引导学生进行课 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线下互动教学
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互动教学方 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教学效果。
题的能力。
案例法

固体力学实验讲义-动力学实验部分

固体力学实验讲义-动力学实验部分
*
En
Rx (τ ) = x (t )x (t + τ ) = lim

−∞
∫ R (τ )e
x
− jωτ
fM
常数 称为白噪声 3 Fourier 级数 对 L2 ( 0, T ) 中的任何一个周期为 T 的函数 即平方可积函数
ec
2S (ω), ω ≥ 0 Gx (ω) = x 1-12 ω< 0 0, 根据功率谱密度曲线的特点可将随机信号大致分为宽带和窄带两类 特别的 对 S x (ω) = S0 S 0 为

二自由度系统
双摆
a
k
θ1
l
.S
图 2-1 双摆示意图
En
&& = −mglθ + ka 2 (θ − θ ) ml 2θ 1 1 2 1 2 && 2 ml θ2 = −mglθ2 + ka (θ2 − θ1 )
gr
m
ci.
θ2
l
m
解为
θ1 = A sin(ω1t + ϕ1 ) + B sin(ω2 t + ϕ2 ) θ2 = A sin(ω1t + ϕ1 ) − B sin(ω2 t + ϕ2 ) A B ϕ1 ϕ2 由初条件决定

自功率谱密度定义为自相关函数的 Fourier 变换
S x ( f ) = S x (ω) = Rx (τ ) =


1 ∫ S x (ω)e jωτ dω 1-9 2π −∞
自相关函数 对有限功率信号 定义为
gr
S x (ω) =
固体力学实验讲义
动力学实验部分
2001 年 12 月

固体力学概论PPT学习教案

固体力学概论PPT学习教案
方向以及新的学科分类)。
第10页/共94页
9. 专有名词的翻译
1. 材料力学:strength of materials, mechanics of materials 2. 弹性力学: theory of elasticity, elasticity, (elastic mechanics 错误); 3. 塑性力学:theory of plasticity, plasticity, (plastic mechanics 错误); 4. 介观力学:mesomechanics; 细观力学,可是,在专著
外力
内力
内力
第7页/共94页
6. 任务
固体力学的发展主要动力是社会实
践:
任务是研究工程结构在服役条件下的安全性、可靠 性; 就是强度问题(应力值不超过许用值) 、刚度问 题(变形不太大)、稳定性问题、振动问题. 工程结构 包括: 飞机、火箭、船舶、车辆、桥梁、房屋、水 坝、反应堆、坦克等等.
第8页/共94页
《 》 Micromechanics of defects in solids , T Mura,
“micromechanics” 可翻译为细观力学,不翻成微观力学。 5. 宏(微)观力学;macromechanics, micromechanics
这里,英语书籍里“micromechanics”包含介观尺度问题。 6. 经典力学:Classic mechanics, (牛顿力学) 7 理论力学:theoretical mechanics.
“Theory of Elastic Stability” 、“Theory of Plates and Shells”与符拉索夫 (薄壁杆件).
中国东汉(127~200)郑玄提出线性弹性关系;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隋代

92655-钢铁材料-实验-教学大纲-综合实验(固体力学)

92655-钢铁材料-实验-教学大纲-综合实验(固体力学)

综合实验(固体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G05D3250课程中文名称:综合实验(固体力学)课程英文名称:Comprehensive Experiment开课学期:春季学分/学时:80学时先修课程: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电子技术适用专业/开课对象:固体力学/航空学院本科三年级学生团队负责人:吴大方责任教授:吴大方执笔人:陈玉丽核准院长: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作为本科大学的必修实践类课程,是在学习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等固体力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测试技术的应用,通过理论学习、操作、测量、分析等综合环节的训练,开阔科研思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至少两类实验技术,设计并完成实验,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结果。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课程内容涵盖固体力学实验技术的四个分支:振动力学实验、疲劳与断裂力学实验、结构热强度实验以及细观力学实验四大板块,共设置7组实验,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板块中选择2组实验。

实验设置如下:程伟(振动力学实验I):赵寿根(振动力学实验II):张建宇(疲劳与断裂力学实验I):贺小帆(疲劳与断裂力学实验II):时新红(疲劳与断裂力学实验III):吴大方(结构热强度实验):赵婧/陈玉丽(细观力学实验):三、课内外教学环节及基本要求平均每周5学时,由振动实验室、疲劳断裂实验室、高速飞行器热强度环境实验室和细观力学实验室的教师及实验人员带领学生进行以上试验,以学生独立思考、讨论、设计、操作为主,辅以教师的指导、启发和演示。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40%,考试60%。

五、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1】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2】参考资料:【1】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版次【2】六、其它第一周根据学生人数进行分组,为保证教学质量,每组学生不能超过10人;各组老师和学生协调确定上课时间和地点。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固体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固体的基本性质,包括固体的形状、体积和密度等。

2. 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如尺子、天平等,进行固体实验。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固体的基本性质。

2. 固体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固体密度的计算。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固体样品、尺子、天平、容器等。

2. 实验教材或指导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固体?固体有哪些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固体是一种物质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二、实验一:固体形状的观察(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个固体样品。

2. 学生用尺子测量固体样品的尺寸,记录长度、宽度和高度。

3. 学生观察固体样品的形状,描述并记录。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实验二:固体体积的测量(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个固体样品和一个容器。

2. 学生将固体样品放入容器中,测量容器内的水位。

3. 学生记录水位数据,计算固体样品的体积。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四、实验三:固体密度的测定(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个固体样品和天平。

2. 学生用天平测量固体样品的质量,记录数据。

3. 学生根据实验一和实验二的数据,计算固体样品的密度。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实验总结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固体实验的步骤、方法和技巧。

3. 教师解答学生疑问,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六、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固体的基本性质,强调固体实验的重要性。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固体实验,让学生了解固体的基本性质,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但实验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不足等。

《固体也热胀冷缩吗》 说课稿

《固体也热胀冷缩吗》 说课稿

《固体也热胀冷缩吗》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固体也热胀冷缩吗》。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固体也热胀冷缩吗》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是否会发生体积的变化,即是否存在热胀冷缩的现象。

这一内容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材的编排上,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如铁路钢轨之间的缝隙、夏季水泥路面拱起等,让学生对固体的热胀冷缩产生疑问。

然后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和验证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固体的热胀冷缩,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进一步明确。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还不够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1)知道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理解固体热胀冷缩的原因。

2、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固体是否热胀冷缩。

(2)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3、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2)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到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固体力学实验报告

固体力学实验报告

固体力学实验报告试验一电阻应变片粘贴技术一、目的1.初步掌握常温用应变片粘贴技术2.为后续实验做好贴片、接线、防潮、检查等准备工作。

二、设备与器材1.常温用应变片,每组一包约20枚;2.万用表(测量应变片电阻值用);3.502粘结剂(氰基丙烯酸酯粘结剂);4.15-25W电烙铁、镊子等工具;5.等弯矩梁试件、温度补偿块;6.丙酮(或酒精)、石蜡、胶带、塑料薄膜、棉球等;7.测量导线若干;8.100V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用);三、实验步骤1、用万用表,选择电阻差值±0.4Ω以内共12~13枚应变片。

2、清洗等弯矩梁,抛光后,用丙酮擦拭贴片处至棉球洁白为止。

擦净后,用划针画方向线。

3、贴片。

4、用万用表检查是否断路。

5、用兆欧表检查各应变片与试件间的绝缘电阻。

6、接线,导线编号,每枚片单独引线。

7、重复4、5步骤。

8、将等弯矩梁及补偿块收存待用。

四、实验报告及要求1、简述贴片、接线、检查等步骤。

用刀片清理弯矩梁试样表面,刮掉上面的502胶水和胶带;然后用砂布打磨试样表面(要贴片处),先粗后细的打磨,打磨方向与应变片主轴成45°;抛光后用丙酮擦拭贴片处,直到棉球洁白为止;擦净后,画线。

贴片之前用棉球把贴片处擦干净,等丙酮挥发后,把应变片带接线的那一侧黏在胶带(不是用手直接拿应变片,而是通过胶带),在画线处均匀涂抹一层502胶水,将应变片上的“十字”与画线对整齐,然后将一小片保鲜膜置于应变片上,用食指挤出气泡和多余的粘结剂,然后手指按压应变片1min。

接线之前,先把导线、电烙铁。

焊锡准备好。

接线时,先把导线固定到试样上,用镊子将应变片引线绕到上有焊锡的导线头上,然后用电烙铁焊锡,并注意导线、应变片引线与试样之间要绝缘。

接好线后首先用万用表检查电阻应变片的电阻值,看是否断路,如果有问题则找出问题的原因,知道其阻值正常。

然后用兆欧表检查应变片与试验是否绝缘,它们之间的电阻应大于200M欧。

力学实验一备课

力学实验一备课

第二部分力学实验一、重点实验(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参阅八下P10))考查内容:1、实验原理(ρ=m/V);2、仪器使用:天平、量筒的用法和读数;3、误差讨论及实验步骤的优化:引起误差的原因和影响的后果,如测测固体密度时将固体从水中取出后带出了水、测液体密度时有液体沾在杯壁上等;如何优化设计,尽可能避免上述等因素的影响等;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等等;能力拓展:依据密度原理,进行间接测量。

只用天平测某液体的密度(另提供一只杯子、适量的水)、测不能直接称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面积等。

[示例]:小王同学用天平和量筒做“测定牛奶密度的实验”。

(1)实验的原理为________;(2)他的实验步骤如下:①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调节游码,当指针在标尺中央红线的两边摆的幅度相等时,停止调节;②把盛有牛奶的玻璃杯放在天平的左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指针指在标尺的中央,测得牛奶和玻璃杯的总质量为m1;③把玻璃杯中的一部分牛奶倒进量筒,如图所示,记下牛奶体积V;④把玻璃杯和杯中剩下的牛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当天平恢复平衡时,托盘上三个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记下质量m2.⑤把以上步骤中测得数据填入下表中求出牛奶的密度.a)小王的实验步骤中有一处明显不合理,请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在实验步骤④中,小王在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时,首先做的是()A.先加50g的砝码B.先加5g的砝码C.先移动游码D.随便,都可以c)写出小王计算牛奶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d)为了使测量结果更精确,请你提出一个可行的建议:________________。

(3)小林同学的步骤是: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牛奶,再倒入已经测出质量的烧杯中,最后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牛奶的总质量,最后求得牛奶的密度。

与小王同学的方案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1、实验原理(二力平衡);2、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实验步骤设计;3、结论表达;能力拓展:1、实验方案的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文档固体力学实验II结课报告院(系)名称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名称航空工程学生姓名王燕学号ZY13053102014年6月一、概述为了解决自然界和工程技术中越来越复杂多样的固体力学问题需要提出的更精确的实验方法与更科学的实验过程,由此催生了实验固体力学。

实验固体力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是对固体力学进行实验,测量力学量的值;二是研究与开发新型的固体力学实验技术和工程测试手段。

随着力学的发展,实验固体力学的特点日益凸显,它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关键纽带,并且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物理学中的声、光、点、磁等现象及其与力学相关的规律均可以用来进行力学量的测试。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光测力学的相关方法与用途。

其中包括:几何云纹法;云纹干涉法;光弹性法;散斑干涉及剪切散斑干涉法;数字图像相关法;全息、数字全息干涉法等。

光测力学方法相比于其他固体力学测试技术具有全场性、非接触性、高精度等有优势,一般以(数字)图像,特别是条纹图像为信息载体,但操作和信息的提取较为复杂,也是光测力学方法的难点。

今年来,光测力学方法在科研和工程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涉及的领域有材料、生物、微电子、气象、土木、航空航天等等。

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上,多场耦合条件下材料的力学行为机制研究是一个重要方向,研究对象向细观甚至微、纳米方向发展,此时,光测力学实验方法几乎成为唯一的选择。

在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的无损检测方面,泡沫材料、复合材料的大量应用使得传统检测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光测力学方法以其快速、非接触(避免污染)和灵敏的特点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因此研究光测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种方法的特点和应用范围1.几何云纹法图1 云纹法测量变形原理图1)原理:云纹法又称莫尔纹法,是变形分析的一种模拟方法。

在实验力学中, 它指的是两个空间频率相差不大的振幅型光栅叠加在一起时所产生的明按交错的条纹图案。

通过分析云纹图案和条纹间距,可以测量物体的面内变形和应变以及三维形貌,这种方法成为云纹法。

2)特点:云纹法可用感光或腐蚀的方法,在试件表面制成各种栅线,而不致引起试件表面强度的加强或削弱。

此法是用光传递栅线变形的信息,所以它的抗干扰性和稳定性都比较好,也适用于非接触式测量。

它测量时所使用的设备简单,应用范围广。

但如果用此方法测量弹性范围内的微小应变时,还缺乏足够的灵敏度和准确度,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也取得了不小的改进。

3)适用范围:对于常用的工程材料,包括低弹性模量材料、粘弹性材料、各向异性材料、复合材料等,都可用云纹法进行测试,它能用于测量动载或静载,可以用于测量大变形,还可以用于测定裂纹附近的弹塑性变形场等问题。

2.云纹干涉法图2 测量面内变形的云纹干涉光路图1)原理:对称与试件栅法向入射的两束相干准直光在试件表面交汇区域内形成频率为试件栅两倍的空间虚栅,当试件受载变形时,刻制在试件表面的试件栅也随之变形,变形后的试件栅与作为基准的空间虚栅相互作用形成云纹图,该云纹图即为沿虚栅主方向的面内位移等值线。

2)特点:云纹干涉法具有非接触、实时全场位移和应变分析,高灵敏度,大量程,高反差条纹,良好的条纹对比度,直观等优点。

它克服了通常全息干涉法不能直接获取面内位移场的困难,比几何云纹法、散斑照相法更具有灵敏度,而且其量程也不像散斑干涉那样受到严格的限制。

但是需要贴和转移光栅,过程较为繁琐。

3)应用范围:适用于测量面积较小、变形微小的试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云纹干涉法的理论研究已基本成熟,应用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现在云纹干涉法原则上可以获得全息干涉法、散斑干涉法等所能获得的全部结果。

几何云纹法与云纹干涉法的特点比较见表1。

表1 几何云纹法与云纹干涉法的比较3.光弹性法图3 光弹法的光路及光弹条纹场的获取1) 原理:光弹性法是应用光学原理研究弹性力学问题的一种实验测量分析方法。

将具有双折射效应的透明塑料制成的结构模型置于偏振光场中,当给模型加上载荷时,即可看到模型上产生的干涉条纹图。

测量此干涉条纹,通过计算,就能确定结构模型在受载情况下的应力状态。

2)特点及适用范围:光弹性法是一种全场性测量法。

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三维结构内部应力(或位移)分布的全貌,能够清晰地反映出应力集中现象,直观性强、一目了然。

特别是由于很多光弹图像都是通过照相、摄影灯方式获得资料信息的,不需在结构物上直接安装传感器或其他测试装置,所以它是非接触式测量,也是非破坏性的测量,而且获得的图像信息还可长期储存。

3)应用范围:对于研究结构物的强度问题以及方案设计的比较和改进,应用光弹性方法都很有优势。

可用于单向受力试件中圆孔的应力集中系数测定,裂纹在两种材料截面附近的扩展行为等问题。

4.电子散斑干涉法图4电子散斑干涉法测量原理图1)原理:电子散斑干涉无损检测技术是基于物体结构损伤处的外表面在静载荷或动载荷的作用下会产生非均匀的表面位移或变形,在有规则的干涉条纹中会出现明显的异状,如不连续、突变的形状变化和间距变化等,通过测算这些微小的变化,便可查明物体内部缺陷及其位置。

2)特点:与常规无损检测手段如射线、超声波、电磁、渗透和磁粉检测技术等相比,电子散斑干涉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测量信息丰富,可实现实时处理,测量精度高,能达到激光的波长级别;能进行全场检验,使用方便,检测效率高,适用于形状比较复杂的物体;检测结果易于保存,电子散斑条纹图可以数字形式保存在存储介质中,便于后续处理分析;测试仪器可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工作,即使在太阳光下也可测量高温物体的损伤。

3)应用范围:电子散斑干涉法位移测量的灵敏度可达到波长量级,应变测量灵敏度再几十微应变,适用于全场变形的实时测量,它被广泛的用于无损检测,及光学粗糙表面的振动测量和模态分析,其次它被用于物体轮廓的测量,电子散斑技术还可用于高温物体的位移测量和热变形的测量。

如今电子散斑技术已成功应用于许多工程机械的无损检测中,例如飞行器部件、复合材料分离部位、蜂窝结构和火箭推进剂药柱中的裂纹、分层、开裂和气孔等缺陷检测。

5.数字图像相关方法1)原理:又称数字散斑相关法,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处理和数值计算的、先进的光学计量方法,其通过分析变形前后的两幅图像(2D DIC)、图像对(3D DIC)或体图像(DVC)来测量物体表面的二维变形、三维变形或者内部变形。

2)特点:数字图像相关方法是一种非接触、全场测量方法,测量设备及过程简单,无需激光、隔震台等,测量过程高度自动化,可直接获得变形场。

其分辨率可达到零点几个像素。

但目前的技术不适合宏观物体的非均匀小变形的测量,并且计算耗时,目前的计算不能实时显示测量结果。

3)应用范围:多用于直接测量各种尺度物体表面(甚至物体内部)在载荷作用下的位移/形变场,确定各种材料(复合材料、生物材料、低维材料)的力学常数,以及验证有限元计算和力学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6.全息/数字全息干涉法1)原理:全息干涉计量是利用全息照相的方法来进行干涉计量,与一般光学干涉检测方法很相似,也是一种高精度、无损、全场的检测方法,灵敏度和精度也基本相同,只是获得相干光的方式不同。

全息干涉计量术是将同一束光在不同时间的波前来进行干涉,可以看作是一种波前的时间分割法。

随着数字相机高空间分辨率的提高,通过数字记录、数值再现的数字全息逐渐代替传统的全息方法。

它是用光电传感器件代替干板记录全息图,然后将全息图存入计算机,用计算机模拟光学衍射过程来实现被记录物体的全息再现和处理。

2)特点:相干光束由同一光学系统所产生,因而可以消除系统误差。

对于一般光学干涉检测方法,物光波是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参考光波(如一个平面光波)相比较。

这种情况下,物光会受到包围待测物体的介质的影响而产生附加条纹,使最后得到的条纹图样变得复杂化,因此,对检测环境、条件要求非常严格。

而在全息干涉计量的情况下,它是将同一束光在不同时间的波前来进行干涉,相干光束是由同一光学系统所产生,因而包围介质的欠缺引起的光程变化会自动抵消,故这种方法与包围待测物体的介质的光学质量无关;同样的原因,它对光学元件的精度要求比一般光学干涉检测方法低得多,因而,设备的费用也较低。

数字全息干涉法的特点有,制作成本低,成像速度快,结果实时显示,记录再现灵活,参数(焦距、图像尺寸、分辨率)可灵活控制。

3)应用范围:漫射固体表面三维位移场和振动幅值场的测量;透明固体内厚度变化和折射率变化的测量;三维物表面形状测量等。

三、感想与收获本人是飞行器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大致为结构优化设计,碍于条件限制教研室内其实并没有任何实验类的工作,所以对实验方面的了解非常少。

但是,实验是科研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任何新的理论推导或数值计算结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应该经过实验的验证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选择这门课也是想填补一下我在实验方面的一点空白,对当下航空航天领域使用的实验方法和设备有一定了解,将来如果有机会进行相关的实验工作也能在心中有个大概的理念。

这门课让我比较系统地了解到了当下实验固体力学方面主流的固体测试技术,由此是对各种光测法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我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复合材料相关性能的优化设计,从课程中了解到电子散斑技术可以用于复合材料分离部位的检测,另外数字图像技术也可以用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相关测量,将来如果有机会希望也许可以将这两种技术应用到目前的研究内容上,以验证有限元结果从而验证优化结果的合理性。

比如,之前看过使用响应面方法做复合材料结构优化的相关文章,就是需要先通过实验与有限元模型的对比验证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准确性,而这里的实验也许就可以考虑使用电子散斑技术或数字图像技术等相关技术进行。

总之,光测法的优势在固体测试的各种技术中是非常明显的,近年来也在不断地快速地发展和广泛地应用中。

希望以后能有机会真正操作体验一下某种或某几种光测法,并应用到自己的研究课题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