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阴阳、五行与《易传》
用“阴阳”或“五行”来解释自然现象乃至社会现象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殷商西周之际。
一、阴阳说
“阴阳”是中国哲学的最基本范畴。古往今来,人们常用“阴阳”来解释种种事情,判断各种行为。它似乎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
(一)早期的阴阳:
1、表示自然现象
早期的阴阳,最初的意思非常简单,分别指太阳照到没照到:阳就是有太阳,晴天;阴就是没有太阳,阴天。后来,渐渐地被用来描述地,说地也有“阴阳”,比如山南为阳,山北为阴。可见,阴阳的早期含义就是对天地现象或者说是最简单的自然现象的描述,没有任何哲学思想,神秘思想。
在传世文献中,甲骨文之后很长的时间里,阴阳的意义只是用来表示下雨、不下雨;低处、高处;背阴、向阳等等,有时候也引申为白天和黑夜。
《诗经》为我们探讨阴阳思想提供了很好的例证。《诗经·公刘》在描述周人先祖公刘率众迁徙时,使用了阴阳一词。这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最早把阴阳合用的文献。诗中说:既溥既长,既景既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意思是说:“到了一个地方,先要搞清楚它的宽度和纵深,然后观测日影确定方向,再到山坡上,看高、看低,看东、看西;看南、看北来研究它的阴阳;再看看有没有可供使用的水源。”显然。这里的阴阳就是对地理环境阴阳向背的描述。
2、内涵日益抽象化
随着文化的发展,阴阳的内涵日益抽象化。
阴阳可以指天上的两种现象,地上的两种现象,甚至于天地之间的白昼和黑夜。也就是说,“阴阳”既可以表示时间,也可以表示空间。请注意这里的阴阳是无形无象,介于虚实之间的东西。它没有形状,你不能说阴阳是扁的还是圆的;它也是不可触摸的,但是它有“象”。形与象的不同在于前者更具体一些;后者更抽象一些。比如一个地方背阴,“背阴”只能是象,不能使形,形必须是长的或方的或圆的。阴天也是如此,只是一种现象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大小。
所以,阴阳介于虚实之间,确实就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
(二)《易经》的阴阳观念
经过提升得以具有哲学意味的阴阳观念还有待于与《易经》的结合。
1、《易经》: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但是它又不同于一般单纯的卜筮之书,在卜筮的形式和外壳之下,通过生活经验和精神智慧的积累,易经孕育出哲学的内容,已经铸造出中国哲学的概念和具有哲学性质的世界模式,因而标志着中国哲学的开端。
①何谓易?
为什么曰《易》?一说易是飞鸟的形状、蜥蜴的颜色,用以象征宇宙万物的千变万化。一说易由“日”“月”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阴阳二元论。东汉的郑玄对这个名
称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说“易”有变易、简易、不易三种含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所以说变易;变化不息的宇宙有一定法则,所以说不易;宇宙变化的法则,人们可以认识,遵循它来规范行为,所以说简易。
②《易经》的组织结构
《易经》有符号和文字两部分。
符号部分:
最基本的符号是阴、阳。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
“—”与“--”这两种符号连为三叠而成八卦:
旧时有先天八卦歌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记住这个口诀,就能把八卦的名称和形状记住。
文字部分:
《易经》的文字部分共450条,4900多字。分卦辞和爻辞。
卦辞是以文字定全卦的意义。如首卦乾卦:“元亨利贞”,元是大,亨是吉,贞是卜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吉,占此卦举事有利”。
爻辞是对每一爻的意义的文字解释。
2、《易经》的阴阳观念
①表现在阴爻、阳爻符号中
大家都知道,《易经》是讨论阴阳的,庄子干脆说:“《易》以道阴阳(《易经》是用来阐述‘阴阳’的)”。但是《易经》恰恰没有怎么谈阴阳。阴阳在《易经》中只出现了一次,还只有一个字:“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很多学者认为这不能说《易经》中已经有了阴阳观念,但是更多的学者认为,不管卦辞中有没有阴阳二字,以阴爻、阳爻为标志,六十四卦所表示的阴阳观念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而阴爻阳爻符号所具有的抽象水平,已经达到了哲学概念的抽象水平。因而阴阳作为中国哲学特有的和最先出现的矛盾观念,在《易经》中实际上已
经形成和出现了。
②表现在卦象中。
《易经》的阴阳观念除了阴爻阳爻基本符号外,还非
常清楚的表现在卦象中。
其一:八卦中乾坤二卦对偶,其余的六卦都有阴有阳
为阴阳合体。
其二:八卦可以分为四组,每一组都是一阴一阳。乾
坤(天地)、巽震(风雷)、坎离(水火)、艮兑(山泽)。
在《易经》的卦象和卦爻辞中,阴阳观念在客观上表示天地万物存在的普遍现象,实质上是一种天道观;在主观上表现出主体在人事活动中两种相反的精神状态,又是一种人道观。一般说,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精神,阴则代表消极、向下、退守、柔弱的状态。由于《易经》从天地万物复杂的现象和人事活动的各种经验中,概括出阴阳这一矛盾,不能够把它作为观察天地万物变化和人事吉凶最基本的原则,从而追求天道与人道的协调,这正标志着中国哲学思维的开始,后来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3、《易经》的变易思想
《易经》没有直接说明阴阳变易的原因,但是从卦象变化的卦辞解释中至少暴露出两点:
其一,阴阳消长;
阴阳消长主要表现在阴爻、阳爻的增加或减少,由此引出卦象的变化和卦序的推移。
其二,阴阳交感。
主要表现在上卦下卦之间的交互作用。如泰卦的结构是上地下天,否卦的结构是上天下地,前者预示天地交泰的变化,后者则表示不会变化。
(三)西周末年:阴阳与气结合
“阴阳”后来被提升为天地之间的“气”。西周末年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观点。
《国语·周语上》记载公元前780年,周幽王二年,西周泾渭洛三河流域地震,伯阳父分析其原因,说了下面这一段话:
“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周幽王二年时,西周三川都发生地震。伯阳父说:周将要灭亡了!那天地的气,有自身的规律;若是违背它的规律,民众就乱了。阳气埋伏于地下不能出,阴气受压迫而不能上蒸,于是就有地震发生。这是以“气”来解释地震这一自然现象。
在这里伯阳父提出“天地之气”的概念,并直接把它与“阴”“阳”联系起来,这的确代表了中国自然观的传统。这一点,被后来的不同哲学流派所继承,并作出了各自的解释。
(四)《老子》:阴阳二气成为万物生演的内在根源
及至《老子》,阴阳二气成为万物生成、演化的内在根源,这就把阴阳理论发展为先秦最深刻的哲学形而上学。
(五)当阴阳被诠释为“气”的时候,应该注意两点:
1、考察“阴阳”,应该侧重于它们的运动。
与我们常常理解的阳气在上,阴气在下的看法不大一样,阳上阴下展现的只是一种静态的不动的状态。中国传统观念恰恰强调:阳气在下,阳气的特点是由下向上蒸发;阴气在上面,阴气的特点是由上往下压迫。
《庄子》里有一个定义式的解释:“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这里讨论的不是阴阳在什么地方,而是关注二者向什么方向运动的问题。阴气出乎天而阳气发乎地,是一个重要的辩证观点,是从运动中了解阴阳,参悟世界。这是阴阳被提升为气之后,产生的一个重要的观点。
2、应该把阴阳理解为统领天地之间的一切事物的纲领性概括性的气。
在阴阳被理解为气后,还出现了一个观点,叫做“天有六气:阴阳、风雨、晦明”。这六气包括阴阳,但是阴阳不同于其它四气。他们不是具体的气,而是概括性的、一般性的气。《庄子》里面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