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心内科常用操作诊疗常规汇总
心内科常见前十位疾病诊疗常规1

心内科前十大疾病诊疗常规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目录一、高血压病二、心绞痛三、急性心肌梗死四、急性心力衰竭五、慢性心力衰竭六、心源性休克七、阵发性室上速八、心房颤动九、瓣膜性心脏病十、心肌病一、高血压诊疗常规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3、症状、体征: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
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
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4、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
可进一步查眼底、超声心动图等。
5、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6、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需与继发性高血压鉴别。
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
7、高血压的治疗:[一般治疗]•如果超重则减轻体重•限制每日的酒精摄入量,应少于每日1盎司(30ml)的酒精{例如,24盎司(720ml)的啤酒,10盎司(300ml)的葡萄酒或2盎司(60ml)的威士忌}。
心血管内科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诊疗常规心血管内科疾病第一章冠心病第一节稳定型心绞痛【概述】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一、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
有以下特点:(一)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
(二)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妁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三)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四)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分钟内可消失。
(五)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
二、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一、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
(一)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二)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 段下移≥0.1mv,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三)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 段水平型下移≥0.1mv并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四)动态心电图:出现患者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有助于帮助诊断。
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ECT):静息时心肌缺血区在运动后可显示灌注缺损。
【概述】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代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不同的一组疾病,即粥样斑块破裂、冠脉痉挛引起非闭塞性或闭塞性血栓形成导致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表现】一、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冠脉血管内以斑块破裂、形成非闭塞性白色血栓病理改变为主。
心血管内科诊疗常规

心血管内科疾病第一章冠心病第一节稳定型心绞痛【概述】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脏负荷的增加,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一、多数的情况下,劳力诱发的心绞痛常在同一“心率×收缩压”的水平上发生,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症状。
有以下特点:(一)部位:在胸骨后中下段或心前区,手掌大小,可放射到左肩、左臂内侧或颈部。
(二)性质:为压迫性、紧迫性或烧妁性的常伴有濒死的恐惧感。
(三)诱因: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餐寒冷时均可诱发。
(四)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即逐渐加重,3~5分钟内可消失。
(五)缓解方式:停止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内缓解。
二、体征:平时一般无体征,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有暂时性心尖区收缩期杂音等。
【辅助检查】一、心电图:是发现心肌缺血,诊断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
(一)静息时心电图:多数是正常的,部分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改变或非特异ST-T波改变。
(二)发作时心电图:绝大多数出现暂时性ST段下移≥,发作缓解后即恢复;部分出现发作时一过性T波倒置或原有倒置T波直立(假性正常化)。
(三)心电图负荷试验:运动中出现心绞痛或ST段水平型下移≥并持续2分钟为阳性标准。
(四)动态心电图:出现患者活动和症状相对应的缺血性的ST-T改变的心电图有助于帮助诊断。
二、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ECT):静息时心肌缺血区在运动后可显示灌注缺损。
三、冠状动脉造影:可发现冠状动脉各分支血管狭窄性病变的程度和部位。
四、其他:(一)多排螺旋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二)心脏超声显像,发现心室壁节段性运动障碍。
【诊断和鉴别诊断】一、诊断:根据症状、体征、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冠心病危险因素、发作时心电图、冠脉造影结果等即可作出诊断。
二、鉴别诊断:应与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或消化系统疾病鉴别。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1、定义:原发性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通常简称为高血压。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例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是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低危组: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素者。
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女性(大于5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
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
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
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第四部分 心内科常规操作

第四章心内科常规操作第一节心脏电复律与除颤【术前准备】1、签署知情同意书。
2、纠正病因(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控制心衰。
3、停用洋地黄类药物24h以上。
4、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护。
5、慢性房颤患者,复律前华法林抗凝3周,INR控制在2.0~3.0;复律前l周服用胺碘酮(0.2g,3/d)。
6、准备好抢救药品。
【操作步骤】1、选择同步或非同步(除室颤外均使用同步电复律)。
2、除颤仪电极板上涂上导电胶或裹以生理盐水纱布。
3、吸氧,给予麻醉,使患者进入嗜睡状态。
4、选择输出能量,详见表4-1。
5、两个电极板分别放在前胸心尖部和胸骨右缘第2~3肋间,紧贴皮肤。
6、充电到设定能量后放电。
7、转复成功后,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和呼吸状况,并了解有无血栓栓塞。
【术后处理】1、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辅助通气,至患者苏醒。
2、监测心率、血压24小时,心电图3~4小时。
3、房颤患者,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预防房颤复发,华法林抗凝治疗4周。
表4-1 电复律/除颤能量选择室上速(PSVT) 50~150 75~93房扑(AFL) 25~50 90~100房颤(AF) 100~200 100室速(VT) 100~200 100室颤(VF) 200~360 90~100 第二节临时心脏起搏器安置术【术前准备】1、签署知情同意书。
2、调整水电解质平衡、改善心功能。
3、建立静脉通路,心电监护。
4、准备抢救药品和仪器。
【操作步骤】1、采用经皮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在X 线透视下,将起搏电极经鞘置入右室心尖部。
若无透视条件,可在电极尾端接心电图,根据图形变化判断是否进入右心室。
2、确认电极位置满意后,测定起搏阈值应<1.0V/0.48ms,将电极的尾部与起搏器连接,以3倍阈值电压行按需起搏3、将静脉鞘退出皮肤外,用缝线将导管固定于局部皮肤,局部无菌纱布覆盖。
【术后处理】1、患肢制动,平卧位或左侧斜位。
2、心电图监测起搏和按需功能。
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如下:
1、心电图(ECG)检查:
(1)让患者舒服地卧床,并确保身体的准确位置。
(2)在患者胸部、四肢上贴上电极,在确定位置后,插上导线。
(3)确保导线良好接触患者的皮肤,并检查是否有任何杂音或干扰。
(4)开始进行心电图记录,通常持续几分钟,记录心电图的图像。
2、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
(1)佩戴监测仪,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并解释如何正确佩戴。
(2)定期记录患者的活动、时间和事件。
(3)确保监测记录仪在操作期间正常工作。
(4)在监测结束后,将设备移除,并将数据传输到计算机进行分析。
3、心脏超声检查(心脏彩色多普勒):
(1)让患者仰卧位,并将传感器涂上适当的凝胶。
(2)将超声探头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获取患者心脏的图像和声音。
(3)在记录过程中,观察图像和声音,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4)完成记录后,将结果保存并发送给医生进行分析。
4、冠脉造影术:
(1)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剂,并在手腕或大腿上插入导管。
(2)通过导管插入造影剂,使其能够进入冠脉。
(3)同时进行X射线摄影,并在屏幕上观察造影剂在冠脉中流动的情况。
(4)检查冠脉是否有狭窄、堵塞和其他异常。
5、心脏起搏器植入术:
(1)给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并在胸部上做切口。
(2)将起搏器导线插入心脏,并将起搏器装置植入胸腔。
(3)连接导线和起搏器,并测试它是否正常工作。
(4)封闭切口,并确保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心血管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动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是指连续记录24h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由Holter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倡用,故亦名Holter。
【适应症】1.心悸、气促、头晕、胸闷、胸痛、眩晕和晕厥等症状性质的判断。
2.心律失常的诊断。
3.心肌缺血的诊断和评价,尤其有助于发现无症状心肌缺血。
4.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评价。
5.选择安装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评价起搏器的功能,观察与起搏器有关的心律失常。
6.心脏病患者预后的评价,通过观察复杂心律失常等指标,判断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患者的预后。
7.医学科学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如正常人心率的生理变动范围,宇航员、潜水员、驾驶员心功能的研究等。
【操作过程】动态心电图系统一般由心电图记录器、分析仪和打印机组成。
检查前用砂片轻擦患者电极粘贴部位的皮肤,选用适当的电极并固定。
目前多采用双极导联,电极一般固定在胸部。
应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选择导联,常用的导联及安放位置如下:1.CM5导联正极位于左腋前线、平第5肋间(V5位置),负极位于右锁骨下窝中l/3处。
该导联对缺血性ST段下移最敏感,且记录的QRS波振幅最高,是常规导联。
2.CM1导联正极于胸骨右缘第4肋间(v1位置)或胸骨上,负极位于左锁骨下窝中1/3处。
该导联能清晰显示P波,是分析心律失常的常用导联。
3.MaVF导联正极位于左腋前线肋缘,负极位于左锁骨下窝内1/3处。
该导联主要检测左室下壁的心肌缺血改变。
4.CM2或CM3导联正极位于V2或V3的位置,负极位于右锁骨下窝中1/3处。
怀疑患者有变异型心绞痛时,宜联合选用CM3和MaVF导联。
无关电极可置于胸部的任何部位,一般置于右胸第5肋间腋前线或胸骨下段中部。
给记录器装上电池并检查记录器功能是否正常,接上导联线并确认记录器与导联线连接正确,为患者佩戴好记录器。
取下记录器时,应先取电池后取电极,将存贮资料输入计算机后仔细阅读分析。
心脏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心脏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心脏科是专门研究心脏疾病的医学领域。
以下是心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
冠心病
- 临床表现:心绞痛、胸闷、胸痛、气短等。
- 诊断方法:心电图、冠脉造影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冠脉血运重建术等。
心肌梗死
- 临床表现:剧烈胸痛、出冷汗、呼吸困难等。
- 诊断方法: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
- 治疗方法:快速介入治疗、血栓溶解治疗等。
心律失常
-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晕厥等。
- 诊断方法: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等。
高血压
-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
- 诊断方法: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
心力衰竭
- 临床表现:气短、乏力、水肿等。
- 诊断方法:心脏超声波检查、心血管造影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心脏移植等。
瓣膜病
-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心悸、浮肿等。
- 诊断方法:心脏听诊、超声心动图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瓣膜手术等。
以上是心脏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常规。
具体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来确定。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心内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心内科是专门研究心血管疾病的科室,常用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很多,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等。
以下将对这些技术操作规程进行详细介绍。
1.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ECG):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心律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患者应保持安静,放松双肢和上半身。
(2)准备好心电图仪器,正确连接电极。
(3)涂抹导电凝胶或涂抹电极粘贴剂,使电极牢固粘贴在患者的胸部和四肢上。
(4)保持患者肢体放松和不移动,文明引导患者深呼吸或保持正常呼吸。
(5)启动心电图仪器,进行记录,持续记录至少10秒钟,确保准确和完整的心电图记录。
2.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m):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技术来检查心脏的形态和功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准备好超声心动图仪器。
(2)患者取仰卧位,左侧卧位或半左侧卧位,露出胸部。
(3)涂抹适量的超声波导电凝胶于超声探头上。
(4)保持探头与患者胸壁贴合,通过不同的探头位置获得多个心脏断面图像。
(5)记录心脏的不同部位、心室功能、瓣膜功能、血流速度等指标。
3. 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脉造影是通过X射线摄影来观察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诊断冠心病及血管病变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准备好X射线机和造影设备。
(2)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解释病情、获得知情同意、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3)局麻麻醉患者鼠尾动脉或股动脉,插入导管。
(4)将导管引导至心脏冠状动脉入口,并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
(5)通过摄影机观察、记录并分析冠状动脉的血管情况。
4.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Cardiac Pacemaker Implantation):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在患者心脏中植入起搏器设备,以补充心脏节律功能的一种方法。
操作规程如下:(1)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和准备,包括解释病情、获得知情同意、检查血常规、心电图等。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心内科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心内科是对心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专科,技术操作规范是保证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心内科诊疗指南中的一些常见技术操作规范。
1. 心电图检查(Electrocardiogram,ECG)心电图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常用检查方法,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判断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准备工作:患者应处于安静的状态,避免身体活动干扰心电图结果。
操作人员应充分说明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保证设备的操作正常。
-电极放置:应将电极贴于患者的四肢和胸部,确保电极与皮肤充分接触,并避免电极之间的干扰。
放置电极应按照心电图仪器的要求进行。
-记录时间:应在患者处于安静状态时进行心电图检查,至少记录10秒钟的心电图波形,并在记录结果上注明检查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
2. 超声心动图检查(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是通过超声波进行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检查,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在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准备工作:患者应保持平躺位,衣物应松弛以便进行探头放置和操作。
操作前应清楚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并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
-探头放置:超声心动图检查通常通过胸壁进行,操作人员应适当施加探头与胸壁的接触力,保证超声波传导良好,并尽量避免伤害患者皮肤。
-观察记录:操作人员应观察并记录超声图像,关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如心脏壁运动异常、瓣膜功能异常等,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
3.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造影检查,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和位置等。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应注意以下操作规范:-术前准备: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相关检查结果,包括血流动力学状态、过敏史和肾功能等。
同时,术前应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学资料-心脏科诊疗常规

医学资料-心脏科诊疗常规心脏科是专门研究和治疗心脏疾病的医学科目。
本文档将介绍心脏科诊疗常规。
1. 诊断1.1 临床症状观察在心脏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医生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1.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心脏病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生应该对患者进行心脏听诊、触诊、观察水肿等检查,以便确定心脏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1.3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用方法。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脏病,以及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治疗2.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脏病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医生可以开具不同类型的药物,如抗心律失常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心脏功能。
2.2 理疗理疗是心脏病治疗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常见的心脏病理疗方法包括心肺复苏、心脏起搏器植入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恢复心脏功能,延长患者的生命。
3. 预防3.1 健康生活方式心脏病的预防离不开良好的生活惯。
医生应该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惯,适当锻炼身体,戒烟限酒,以及控制体重等,以减少心脏病的发生。
3.2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是预防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应该建议患者定期进行心脏相关的检查,如心电图、彩超等,以及评估心脏健康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以上就是心脏科诊疗常规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三, 李四. 心脏科诊疗手册.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XX.- 王五, 赵六. 心脏病的预防与治疗. 医学心脏杂志, 20XX, 10(2): 123-135.。
心血管内科临床15项操作实训指导

心血管内科临床15项操作实训指导1.心电图记录及分析:学习正常心电图的识读和分析,掌握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导联识别方法,能够熟练记录和分析心电图。
2.心脏听诊:掌握心脏常规听诊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判断心脏杂音的性质和位置,对心脏疾病有初步判断。
3.血压测量:学习血压测量的方法及技巧,包括正确选择袖带大小、正确定位测量点、正确使用血压计等,能够准确测量血压。
4.心功能检查:学习心功能检查的方法,包括心脏超声、负荷试验等,能够熟练操作心功能检查设备。
5.血常规检查:学习血常规检查的方法,掌握血细胞计数的技巧,能够准确分析血常规结果,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6.心脏介入操作:学习心脏介入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冠状动脉造影、冠脉扩张术等,能够熟练进行心脏介入治疗。
7.心脏起搏器植入:学习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导管置入、起搏器植入等,能够独立完成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8.心肌病心律失常治疗:学习心肌病心律失常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植入器件治疗等,能够熟练进行相关治疗。
9.心肺复苏术:学习心肺复苏术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能够熟练进行心肺复苏术。
10.心脏手术助手:学习心脏手术助手的方法和技巧,包括手术器械准备、手术器械固定等,能够熟练协助心脏手术进行。
11.心肺功能评估:学习心肺功能评估的方法,包括运动试验、呼吸功能测定等,能够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12.心脏监测:学习心脏监测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动态心电图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能够进行心脏监测。
13.心肌梗死抢救:学习心肌梗死抢救的方法和流程,包括急诊抢救、溶栓治疗等,能够进行心肌梗死抢救。
14.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学习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原理和方法,包括抗心绞痛药物、抗高血压药物等,能够合理使用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15.心律失常的治疗:学习心律失常的治疗原理和方法,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电复律治疗等,能够进行心律失常的治疗。
心血管内科临床技术操作

心血管内科临床技术操作心血管内科临床技术操作是指在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辅助救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和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各种操作。
心血管内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临床技术操作对于提高诊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心血管内科临床技术操作包括: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心房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导管检查以及心脏外科手术等。
冠脉造影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技术,在心血管内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该技术通过插入一根导管进入患者的动脉,注入对比剂,使冠脉显影,从而观察冠脉的状况。
冠脉造影可以明确冠脉是否狭窄、闭塞以及病变的具体位置和程度,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冠脉介入治疗是一种既诊断又治疗的技术,通过将导丝和支架等器械送入患者的冠脉内,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脉,恢复正常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是常用的方法。
该技术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死、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心肌缺血,提高生存率。
心房射频消融术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
该技术通过将导管引入患者的心脏,在心房内定位出异常起搏点并进行电热消融,破坏异常传导路径,从而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房射频消融术具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创伤小等优点,适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持久性心房颤动等疾病的治疗。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是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等疾病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将起搏导丝植入患者的心脏,将起搏器连接导丝,为心脏提供电刺激,恢复正常的心律。
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可以有效控制心律失常、提高心脏的输血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导管检查是一种对心脏进行全面、准确评估的方法。
该技术通过插入导管进入患者的心脏,测量心腔内的压力、血流速度等生理参数,并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估。
心导管检查在诊断和评估心脏疾病的类型、程度以及分析心功能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心脏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疾病的最后手段。
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

心血管内科临床诊疗与操作规范心血管内科是一门专科领域,主要负责诊断和治疗与心脏和血管有关的疾病。
心脏和血管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物学系统,其正常运行对身体的健康和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诊疗和操作具有规范性和科学性,以下是一些心血管内科的临床诊疗和操作规范。
一、病史采集1.详细询问患者的主诉和病史,包括病程、症状、家族史等。
2.对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和运动进行了解,以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
3.需要详细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症状的起始时间、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二、身体检查1.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
2.定期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包括心音、杂音、心律不齐等,以及听诊肺部情况。
3.对患者的颈部动脉、外周动脉和腹部进行触诊,以评估血管的状况。
三、辅助检查1.必要时进行心电图(ECG)检查,评估患者的心脏电活动。
2.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3.必要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
4.采集患者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评估心脏和血管的血流情况。
5.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介入性检查。
四、诊断和治疗1.根据病史、身体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做出准确的诊断。
2.综合评估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和风险,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情,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等措施。
4.给予患者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帮助其改善生活习惯和应对心脏病的影响。
5.定期复诊,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五、手术操作规范1.必要时进行心脏手术或血管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成形术等。
2.手术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风险。
3.饭前禁食、术前洗净手术部位,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
4.手术结束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缓解术后并发症。
5.术后做好护理工作,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
六、术后管理与随访1.对手术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液生化指标等。
心内科常见技能操作规程

心内科常见技能操作规程目录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 心电图机操作规范............................................................................................................ 心电除颤监护仪操作规范.......................................................................................... 腹腔穿刺术 .............................................................................................................................. 心包穿刺术操作规范...................................................................................................... 动脉及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规范.................................................................. 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规范.......................................................................................... 胸腔穿刺置管术.................................................................................................................. 呼吸机操作规范.................................................................................................................. 无创性正压机械通气操作规范.............................................................................. 气管插管术操作规范...................................................................................................... 呼吸骤停的复苏技术......................................................................................................心肺复苏术操作规范【适应症】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呼吸、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
心脏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心脏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前言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心脏内科的临床医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操作规范,以确保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安全性。
本文档为心脏内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指导。
操作前准备在进行心脏内科技术操作前,医生需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其手术风险。
- 准备所需的器械、材料和药品。
- 安排患者入住手术室,并进行必要的清洁消毒工作。
操作过程心脏内科临床操作主要包括:冠状动脉造影、介入诊疗、心脏起搏、心脏射频消融、经食管心脏超声等。
在进行这些操作时,医生需要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安放好器械和设备,检查其工作状态和使用寿命,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2. 依照标准的操作流程,使用合适的器械进行操作。
3. 操作过程中,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调整操作方案。
4. 操作完成后,仔细清点手术器械和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和储存。
注意事项在进行心脏内科临床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取得相应资质的医生方可进行心脏内科临床操作。
- 操作前应仔细检查器械和设备,检查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确保能够正常使用。
- 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 操作完成后,一定要仔细清洗器械和材料,并进行必要的消毒和储存。
- 操作过程中如遇意外情况,应及时停止操作并立即上报负责人和相关部门。
结语心脏内科临床操作规范的制定,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需要临床技术操作者的严格执行和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质,以确保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时心脏起搏术一、适应症(1)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2)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3)尖端扭转室速药物治疗无效(4)药物中毒(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物),电解质紊乱(高钾血症)等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
二、方法(一)术前准备(1)药物:消毒用碘酒,利多卡因(2)穿刺针、静脉穿刺鞘、双极临时起搏导管、临时起搏器、胸穿包、换药碗、一次性镊子、针筒(1)、纱布(4)、肝素盐水、贴膜(2)(3)心电监护、除颤仪、氧气、气管插管(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注意配合的事项(5)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二)手术方法(1)监护室中无x光透视下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如患者情况特殊可护送至导管室中行起搏器植入术。
(2)穿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3)沿留置静脉鞘将起搏电极送到右室心尖部、流出道、三尖瓣下。
(4)测起搏阈值小于1mv,起搏电压大于起搏阈值的3倍。
(5)术后穿刺处缝1针,并以消毒贴膜固定起搏导管。
(三)术后处理(1)常规心电图(12导联)(2)床边胸片(后前位)(3)患者患肢制动,平卧位最佳,如患者不能坚持,可予左侧卧位。
(4)如需要选择适当抗生素。
(四)注意事项(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测P,R,BP QH,测体温Q4H)(2)注意心影大小(3)注意局部有无出血和血肿(4)注意起搏和感知功能(5)注意起搏电极的位置(6)如入锁骨下动脉拔出针头或钢丝并局部加压,勿入扩张管,应由胸外科医师手术室处理。
永久起搏器植入术(监护室)一、适应症1 病窦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晕厥发作2 房室传导阻滞或三分支阻滞伴有阿-斯综合征或类似发作3 心动过缓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引起如头昏、黑矇、心力衰竭和晕厥等症状4 有症状的II度以上A VB,不论阻滞部位和类型。
5 无症状的II度以上A VB,但心室率小于40次/分,或证实心脏停搏大于3秒。
6 由高度A VB诱发的快速异位性心律失常而需要药物治疗者。
7 颈动脉过敏:明确反复晕厥或轻压颈动脉窦引起大于3秒心脏停搏。
8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通过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减轻左心室流出道梗阻二、术前准备(1)排除药物性,可逆性原因引起的上述心律失常(2)术前常规检查三大常规,PT,APTT,血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心超,血糖(3)如病情允许常规停用抗血小板药物5-7天,术前至少停用华法令3天。
(4)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术中配合的事项(5)由手术医生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并选择相应的永久起搏器型号(6)家属付款并将付款但交到监护室(7)备皮、青霉素皮试(8)术前禁食6-8小时?(9)建立静脉通路三、术后处理(1)术后常规心电图检查(12导联)(2)术后常规床边胸片检查(后前位)(3)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3-5天(4)术后第二天、第四天、第六天换药,第七天拆线(5)术后沙袋压迫6小时(6)术后床上平卧1天,1天后可将床摇起,3天后床上活动,5天下床活动,如有心房起搏适当延长卧床时间。
(7)出监护室常规心电图检查(12导联)(8)随访时间:一般在植入术后1、3、6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1次(四)注意事项(1)沙袋压迫应压迫于囊袋上,而非伤口。
(2)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测P,R,BP QH,测T Q4H)(3)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和血肿,如发现血肿需立即标记并每日观察变化,如血肿量较大,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加压挤出积血。
(4)注意起搏和感知功能PCI术后处理常规一、适应症1 稳定性心绞痛2 不稳定性心绞痛3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4 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二、术前准备(1)常规检查三大常规,PT,APTT,血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心超,血糖、血心肌酶、血TNT检查(2)如患者无禁忌症,所有患者均需予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波立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需嚼服阿司匹林300mg,波立维300mg,低分子肝素4100u(3)向患者说明手术的过程,术中配合的事项(4)由手术医生向家属说明手术的必要,签写手术同意书(5)家属付款并将付款单交到监护室(6)备皮、青霉素皮试、碘过敏试验三、术后处理(1)术后常规心电图检查(2)术后需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渗血,足背动脉搏动情况(3)术后常规抗生素应用3天(4)桡动脉穿刺6小时拆弹力绷带,股动脉穿刺24小时拆弹力绷带(5)PTCA+STENT患者肝素停用6小时后拔鞘,30小时后拆弹力绷带(6)使用血管缝合器患者6小时下床四、注意事项(1)注意生命体征变化(测P,R,BP QH,测T Q4H)(2)注意足背动脉搏动(Q4H)(3)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和血肿,如发现血肿需立即标记并每日观察变化五、术后抗凝(1)除非真正对阿司匹林过敏,所有患者均应每天给予阿司匹林治疗。
(2)既往行诊断性心脏导管术患者和准备行PCI治疗患者均应口服氯比格雷。
裸支架至少服用1月,药物洗脱支架服用数月(雷珀霉素支架3个月,紫杉醇支架术口服6个月),无出血高危因素可口服1年。
(3)PCI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3-5天。
房室传导阻滞病因有冠心病、风湿性心肌炎、原发性硬化性退行性病变,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先天性心脏病,迷走神经张力过高,药物过量,高血钾,手术外伤等,少数为正常人。
诊断:一、临床表现1.有引起房室传导阻滞的各种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2.I度房室传导阻滞多无症状,需依赖心电图诊断。
3.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慢时可有心慌、头昏、乏力等症状。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大多数不可逆,且预后凶险,可骤然进展为高度阻滞,可发生阿-斯综合征、死亡。
4.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可有心慌、头昏、乏力等症状;易致晕厥。
可发生阿-斯综合征、死亡。
二、检查见“心电图”治疗:1.病因治疗。
对急性心肌炎所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可予激素治疗。
2.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无论有无临床症状或心室率快慢,均应安装永久起搏器。
3.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50次以上,无症状者,可不进行特殊治疗。
低于50次/分,可予药物治疗(阿托品、舒喘灵)4.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慢,有临床症状,应予人工心脏起搏。
5.避免体力劳动,禁用奎尼丁、异搏定、B-受体阻滞剂及钾盐。
无心力衰竭,亦不用洋地黄。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包括了窦房结自律功能和窦-房传导功能的病态。
可表现为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的交替出现,也可同时合并房室功能的异常。
多数患者无明确病因可查,也不伴同于其他器质性心脏疾病,可能于窦房结退行性病变有关;部分系心肌炎或缺血性病变所致。
少数由心脏手术损伤、胶原疾病或家族性疾病引起。
【诊断】1.自发的、长时间的窦性心动过缓。
2.窦房传导阻滞3.窦性停搏2秒以上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交替出现5.可合并房室结病变6.可发生栓塞7.严重心动过缓、长间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脑缺血表现,如眩晕、晕厥、阿斯综合征。
【检查】1. 阿托品试验2. 电生理检查【治疗】1.根据心率、心律及病情程度给予不同治疗。
2.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空作业。
3.禁用影响心率药物。
4.有症状或“心动过缓-心动过速”表现需安装永久起搏器。
5.电生理检查可用于检查。
心脏电复律心脏电复律时利用高能直流电脉冲直接或经胸壁作用于心脏,使心肌各部位在瞬间同时除极,使心律失常转复为窦性心律。
根据电脉冲与心动周期的关系分同步电复律和非同步电复律。
【适应症】1.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室颤或室扑是非同步电复律的唯一绝对适应症。
其他快速性心律失常均需同步电复律。
2.室速持续发作而药物治疗无效,或已出现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
3.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室上速。
4.房扑首选电复律治疗。
5.房颤新发生的房颤,时间不超过1年;二尖瓣病变修复2-3月后房颤持续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已被控制,但它引起的房颤仍持续存在。
预激综合征引起的快速房颤。
【禁忌症】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未经心脏介入治疗或手术的房颤。
2.房颤已持续5年以上。
3.有病窦或房室传导阻滞。
4.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失常。
5.严重水、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血钾、酸碱中毒。
【方法】一电复律前的准备1.控制心力衰竭,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停用洋地黄制剂24小时以上。
2.房颤或房扑复律前1周开始服用胺碘酮(0.2 tid)3.房颤发生24小时以上复律前需抗凝或予食道超声检查。
4.紧急电复律无需上述准备。
二操作方法1.复律前禁食数小时;复律前2小时给镇静剂;排空大小便;去除假牙。
2.病人仰卧;准备好抢救复苏器械和药品;建立静脉补液途径;擦拭电极板和准备安放电极板的皮肤。
观察生命体征。
3.检查除颤仪的同步性能。
4.使用地西潘10-20mg静注,使患者进入嗜睡状态。
5.电极板涂上导电糊,电极板放在胸骨右源与心尖部,用力压紧皮肤。
6.充电,房扑50-100;室上速50-100J;房颤100-200J;室速100-200J7.按同步电复律电钮,放电后立即观察心电图有无P波出现。
8.室颤时选择非同步电复律,首次就使用较高电能(300-400J)。
9.电复律后监测心率、心律、血压24小时。
10.转复后窦性心律后可根据复律前的用药及心律失常类型继续药物治疗,或递减为维持剂量。
三并发症1.心律失常2.皮肤灼伤3.心肌损伤4.肺或周围动脉栓塞附壁脱落的血栓可引起肺栓塞,往往发生在复律后1-2天5.急性肺水肿心包穿刺术【适应症】1.急性心包填塞和大量积液的慢性填塞,解除填塞或放液治疗。
2.诊断性穿刺以明确心包积液的原因。
3.心包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症】粘连性、局限性心包积液【方法】一术前准备1.所需物品:消毒用碘酒,1%利多卡因,各种抢救药品。
2.无菌的5ml和50ml注射器各1副,arrow单腔导管,胸穿包,消毒手套2副,纱布,试管,量杯。
3.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和气管插管。
4.向患者说明手术中需予医生配合的事项,家属签具同意手术书。
二手术方法1.患者取舒适的半坐位,严格消毒心前区皮肤。
2.穿刺点积液量少或疑有感染性者,宜选剑突下与左肋缘相交的夹角处,向上、向后进针。
积液量大的,可选左侧第5肋间歇1-2cm处。
穿刺前如条件许可需行心超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术前定位。
3.分层局麻到心包外层,如局麻时可回抽到心包液时,估测进针的深度,以seldinger法穿刺并留置导管。
4.抽取心包积液。
5.心包积液送常规、生化、病理检查。
三术后处理1.如仅为诊断穿刺,可不留置导管,术后静卧,24小时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2.如有大量心包积液,留置导管,每1-2日抽取心包积液并复查心超。
四注意事项1.抽取积液前一定要夹住导管,以免空气通过针管进入心包内。
2.抽取量根据病情决定,诊断性穿刺首次抽取液量小于100ml,最多可酌情至500-800ml。
化脓性者尽量抽完。
IABP术【定义】IABP是一种心脏辅助装置,靠心电图启动反搏,舒张期球囊充气,提高心脏舒张压且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或血压得到改善,收缩期球囊放气,提供主动脉内空间,使主动脉内排血阻力下降,从而使左心室更有效地排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