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_胡正宁

合集下载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 (2)

明清时期的江南文化与社会 (2)

戏曲音乐繁荣与民间娱乐
明清时期江南戏曲音乐繁荣发展,出现了昆曲、京剧等多 种戏曲形式,这些戏曲形式在唱腔、表演、服饰等方面都 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间娱乐丰富多彩,包括舞龙舞狮、打莲湘、荡湖船等民 间舞蹈,以及评弹、苏州评话等曲艺表演,这些娱乐活动 为江南民众带来了欢乐和享受。
05
科技发展与教育普及
民间抗争运动及政府应对措施
要点一
民间抗争运动频发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民间抗争运动不 断,如抗租、抗税、抗官等斗争。这 些运动反映了民众对社会不公和政治 腐败的不满。
要点二
政府应对措施
为应对民间抗争运动,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如加强地方控制、实行保 甲制度等。同时,政府也试图通过改 善民生、减轻民众负担等方式来缓和 社会矛盾。
尽管政府努力改革赋税制度,但仍难以摆脱财政困境。一 方面,江南地区经济繁荣,税收基数大,政府财政收入相 对较高;另一方面,政府开支庞大,包括军费、官俸、河 工等支出,导致财政压力巨大。
社会负担加重
赋税制度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 也加重了社会各阶层的负担。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社 会群体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教育体系完善及书院制度盛行
官学教育
明清时期官学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包括国子监、府学、县学等各
级学府,培养了大量士人。
书院制度
书院作为民间教育机构在明清时期 盛行,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为士人提供了自由讲学、研究学 问的场所。
教育内容与方法
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经 世致用。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 、自学等,强调学生独立思考和实 践能力。
民间信仰与习俗的影响
民间信仰和习俗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江南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 影响。同时,民间信仰和习俗也是江南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的体现。

江南认知与中华认同——他者与北魏胡汉共识的形成

江南认知与中华认同——他者与北魏胡汉共识的形成

江南认知与中华认同——他者与北魏胡汉共识的形成江南地区的认知与中华认同在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

江南地区一直以来都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与北方地区有着较大的差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人民逐渐形成了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共识,与北方地区形成了共同的认知。

在古代中国历史上,江南地区因其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而成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江南地区的人民在耕种、渔业、贸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江南地区与北方地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和差异。

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江南地区逐渐与中原地区形成了紧密的联系。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南朝刘宋与北方的北魏进行了长时间的对抗。

这一时期,南朝江南地区的人民开始逐渐认识到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并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产生了更多的接触。

这种接触使得江南地区的人民对中原地区产生了认同感,并与之形成了共同的认知。

在中国历史的其他时期,江南地区的人民也与中原地区的人民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这种交往不仅有经济上的交流,还有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交流。

这种交流促使江南地区的人民对中原地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逐渐形成了对中原地区的认同感。

同时,中原地区的人民也对江南地区有了更多的认知,逐渐认识到江南地区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人民的认知逐渐与中原地区的人民形成了共识。

这种共识不仅体现在对中原地区的认同上,还体现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上。

江南人民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历史和命运。

他们开始强调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并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总之,江南地区的认知与中华认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的。

江南人民通过与中原地区的接触和交流,逐渐认识到中原地区的重要性,并与之形成了共同的认知。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与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历史。

这种认知与认同不仅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凝聚力。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_范金民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_范金民

明清地域商人与江南文化范金民内容提要明清时期的各地地域商人,在江南刻书印书,贩纸贩书,收藏书画彝器,繁荣了江南文化,推动了江南工艺品市场的发育成长。

商人作为文化投资者的角色应予重视。

商人建戏馆,请戏班,捧名角,赞助戏曲演出,推介戏曲流派,使得江南戏曲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各地商人建造了数百所寓有地方建筑特色的会馆,崇拜寓意各异的地方神灵,从事各种民俗活动,资助各种宗教文化设施,在江南营造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

各地商人长袖善舞,与江南达官名士觥筹交错,以厚资博高名,各有所好,相互利用,谱写了近世士商关系的新篇章。

关键词明清江南地域商人文化活动明清时期的江南,商品生产持续发展,商品流通蔚为壮观,商人活动十分活跃,是全国极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高度发达的经济,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江南教育发达,黉序崇宏,书院林立,书肆栉比,藏书宏富,文才辈出,文士汇聚,学术流派先后辉映,精英文化繁荣昌盛,大众文化精彩纷陈,地域文化璀璨夺目,又是全国极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社会各个阶层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江南文化,构筑了江南文化的宏伟大厦,也为江南文化的建设作出了相应的贡献。

本文仅从商人活动的角度,考察外籍地域商人在江南的文化活动,探讨其与江南文化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丰富和深化明清江南社会经济的研究。

经营文化商品明清时期的江南,苏州、南京、杭州、常熟、无锡、湖州等地是著名的刻书印书中心,刻印书籍数量之多,类别之众,校勘之精,堪为全国翘楚。

万历时胡应麟说:/吴会、金陵擅名文献,刻本至多,巨帙类书咸会萃焉。

海内商贾所资,二方十七,闽中十三,燕、越弗与也。

然自本方所梓外,他省至者绝寡,虽连楹丽栋,其奇秘,百不二三,盖书之所出,而非所聚也。

0¹而南京、苏州等刻书中心汗牛充栋的书籍,不少就是由外地商人刻印的。

明末徽州休宁人胡正言,弃官后寓居南京,在其十竹斋中,雇佣了十数名刻工,用五色套印出了5十竹斋画谱6、5笺谱6,不论花卉羽虫,色彩逼真,栩栩如生,成为学画的范本,/销于大江南北,时人争购0。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动的插图、图表和文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我国江南地区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知识,对于江南地区的开发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过于注重表面现象,缺乏对历史事件深入、全面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充分研究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历史背景。

江南水乡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文化特色

江南水乡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文化特色

江南水乡的历史演变与区域文化特色江南水乡是一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地方,其别具一格的水乡文化在历史上深深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中心之一,其历史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文化、建筑风格和美食等角度,深入探讨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特色。

第一章:历史演变江南水乡是一个独特的自然地貌,平原地势低洼,水网密布,自然资源丰富。

在古代,江南水乡的稻米种植业和商贸业繁荣发展,成为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中心,因此,江南水乡得以留下了许多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曾经是江南水乡地区的领主。

在汉代,华容县(今天的苏州市)成为了贵族和富商居住的地方。

唐代,江南水乡成为了物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有许多诗和画描绘了那个时期的江南水乡。

宋代,吴越国婆罗洲城(今天的嘉兴市)成为了婆罗洲港口,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的作用。

元代,江南水乡充满着笛子之声,它成为了苏州园林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的物产丰富,商业繁荣,城市建设不断改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开始形成。

现代,江南水乡地区的城市化不断推进,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章:传统文化江南水乡历史上的繁荣和发达,留下了许多的传统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古典园林和水墨画。

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它以艺术性、观赏性和文化性为特点,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以及“昆山莫厘山庄”等著名的古典花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美感吸引了大量游客。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江南水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充满自然、柔和和隽永的水墨画风格。

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著名画家的水墨画作品,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貌和韵味。

第三章:建筑风格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是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在古代,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南京建筑、苏杭建筑和南方水乡特有的南式建筑等不同文化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建筑风格。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1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开发过程以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展示了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引导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江南地区的开发历程可能较为陌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需要结合地理、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意义。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历史的认识多来源于教材和影视作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史实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往来等方面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和时空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认识江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手工业发展和商业往来等方面的史实。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讲授法:教师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保证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课件:江南地区地理环境、开发过程及相关史实的图片、图表和文字资料。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

【学习情景】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发展【学习情景】传统的进展_江南水乡文化概论【学习情景2】江南文化传统的历史进展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受了几个阶段,商周以前是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战国是成型期,是进展过渡期,魏晋是转型期,宋元是成熟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展中,江南文化特征经受了由尚武向崇文的改变,文化地位也经受了由偏远到中央的改变。

一、商周以前——江南文化的发轫期江南的文明源远流长,与的文化一样古老绚烂,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到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极其绚烂的文化。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宁绍地区的河姆渡文化、湾以北及太湖周围的马家浜文化、南京北营文化和等。

河姆渡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总体水平可以和北方的仰韶文化相当,但其文化面貌和仰韶文化彻低不同。

它拥有丰盛的原始,如陶、骨、木、象牙、等,艺术风格总体上写实而朴实。

河姆渡文化证实了的多源性,也证明了长江下游是我国早期文化的另一个中央。

良渚文化产生于新石器晚期,距今大约5000年。

良渚文化已经进展到较高的水平,它是吴越文化进入了文明的标记。

其玉器种类数量繁多,堪称璀璨夺目,而琮、钺、璧等大型玉礼器最为宝贵。

良渚玉器造型上具有人工化、图案化、装点化的倾向,线纹雕刻精细无比,图案带有较强的天、地、人相交流的深刻寓意。

纤巧、和美、柔润而优雅,与同时期北方的红山文化的玉器所表现出的粗犷、质朴、豪放显然不同。

吴越居民在种植,陶器、玉器的生产及渔猎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原始文化,尤其是玉器最能体现江南先民的艺术,并为后世艺术的进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而玉所体现的和美、柔润的精神理念对后来江南文化特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春秋战国——江南文化的成型期春秋,吴、越两国逐渐强大,江南文化崛起。

在和西邻的争战中不断进展壮大,鲁定公四年(前506)吴王阖闾在伍员、的辅佐下大败楚国,国势以及在诸侯间的威望达到顶峰。

同时,越常、在楚人文种、的辅佐下,与吴王阖闾、夫差连年交战。

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江南水乡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片独特景观,其遍布着河流、湖泊、运河和水网,与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城风光。

自古以来,江南水乡就是文人雅士眷恋的地方,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

然而,江南水乡的历史变迁却也颇具传奇色彩。

春秋时期,吴国的建立,标志着江南水乡成为一个单独的政治实体。

此后,历经秦、汉、南朝、唐、宋、元等朝代的更迭,江南水乡也不断变迁。

到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发展的同时,江南水乡的文化传承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古代水乡文化的传承,经历了许多的波折。

在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繁荣,商人们相互之间的竞争加剧,于是便通过名帖、姓名等方式将自己的财富和家族的荣誉进行传承。

有的甚至在自家屋角或花园门口竖立铜牌,以此展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样的文化传承方式在当时颇为流行,可以说是江南水乡文化传承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另外,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也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之一。

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独具特色,最为突出的是其“院”的数量和结构布局,院与院之间通过楼、廊、桥等建筑物相连,形成了蜿蜒曲折的景观,给人一种穿越水乡的感觉。

同时,水乡的传统建筑还注重使用木材和青砖制作门窗、土坯墙和瓦装饰等建筑元素,这种简朴而有精致感的建筑风格,一直被人们所传承和喜爱。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江南水乡的历史建筑受到严重的威胁。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土地的流转,城市化进程和建设进度的加快,很多传统建筑和文化古迹都被破坏或被拆除。

这些鲜花般的江南水乡建筑之一,如今留存依旧,颇具观赏性的建筑也难以为继,若不能及时加以维护和保护,传统江南水乡文化也将逐步消失。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江南水乡文化的保护,许多有社会责任感的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到文化传承的保护工作中来,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大众对江南水乡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人文素质。

总之,江南水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水乡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相互交融,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这里的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一种“水与人,自然和谐”的精神内涵。

影响江南文化历史演进的四大元素,其中之一深刻影响江南重商传统

影响江南文化历史演进的四大元素,其中之一深刻影响江南重商传统

影响江南文化历史演进的四大元素,其中之一深刻影响江南重商传统一提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的画面就会出现在眼前。

江南不仅风光好,气候好,人杰地灵,而且自宋代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物质文明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风格独特、气质不凡的江南文化。

江南文化烟雨婉约,经世务实,重乡土重教育,由此耕读传家,文人辈出,于思想、文学、艺术和经济等领域别树一帜。

江南文化版图的界定人们对江南总是充满好感,江南的小桥流水,红鱼紫蟹,亭台楼阁,旖旎风光,常常让人钟情,令人神往。

那么江南究竟在哪里,江南的文化版图如何界定。

实际上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即它一定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因此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从地理概念的角度来看," 江南 " 区域有时大有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即 " 苏锡常 "、" 杭嘉湖 ",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

关于这个大区域概念,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

另外,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江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和多水,这里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雨水多,河水多,因此气候湿润,万物滋润,人也和润。

又因为河网密布,所以行舟方便,交通便捷。

比较优秀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人们可以丰衣足食,安生乐业,久而久之形成了文明祥和的江南文化。

再从区划概念的角度来看,江南的概念是逐步形成的。

从马家浜文化和良诸文化的考古发现,早在5000 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已经有了较高的文明程度。

商末周初,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江浙地区逐渐形成,自那时起的吴越文化便是日后江南文化的重要本土根脉。

正式把 " 江南 " 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唐代,贞观元年 ( 627 年 ) 唐太宗分天下为 10 道,其中就有江南道,这个江南道区域甚广,包含几乎今天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江南文化视域下乾隆南巡刻石探析

江南文化视域下乾隆南巡刻石探析

在历代帝王巡游中,清代乾隆皇帝的南巡最为世瞩目。

它前后共计6次,分别发生在乾隆十六年(1751)、二十二年(1757)、二十七年(1762)、三十年(1765)、四十五年(1780)、四十九年(1784)。

时间上,六次南巡首尾相距33年,每次历时100余日;地理上,跨越直隶、山东、江苏、浙江4省,往返水陆行程约3000公里。

这种大规模、高频率的巡幸,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南巡负载了清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多重使命,另一方面,它对巡游地江南[1]地区的山水名胜、文物遗产等产生了相应影响。

南巡期间,乾隆创作了大量诗文、绘画作品,催生了规模可观的刻石活动。

这些诗碑、崖刻将御制山川名胜品题永久性地烙印在江南土地上,成为一种展示着政治权力和文化意义的特殊的空间景观和文本景观。

不仅如此,它们还是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提升了江南名胜的声誉与知江南文化视域下的乾隆南巡刻石探析刘欢萍内容提要清代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催生了大量刻石。

它们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生产主要缘于地方官绅邀宠志恩、刻意逢迎,同时也不乏皇帝本人的彰功显绩自我炫耀。

异于普通刻石,南巡刻石具有御制性、官方性的特质。

它们以特有的形式见证了清帝巡狩巨典,记录了一代帝王对江南风物文化的恋慕之情。

更重要的是,这些刻石为江南的山水名胜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对江南地域名胜及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发挥着深远影响。

关键词乾隆南巡刻石江南文化御碑亭刘欢萍,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210093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10&ZD069)、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2012C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十二五”规划课题重点项目(JSNU2014ZD0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博士专项科研项目(JSNU2015BZ22)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承蒙范金民与程章灿两位导师悉心指教与斧正,谨致谢忱。

[1]据清代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及文化特点,结合乾隆南巡路线,参考当今学界对“江南”的讨论,本文中的“江南”概念,主要指乾隆时期太湖、钱塘江流域“八府一州”为核心的区域,即江宁、镇江、常州、苏州、松江、杭州、嘉兴、湖州八府及太仓州。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掌握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江南地区的历史对他们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逐步引导他们了解江南地区的相关历史。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掌握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以及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手段,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江南地区的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江南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江南地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导学生思考江南地区为何能在东晋南朝时期得到发展。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从、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4.讲授法: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详细讲解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及其历史意义。

5.提问法:教师针对讲解内容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6.课堂小结:让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江南地区东晋南朝时期历史的印象。

江南文化的内涵嬗变与江南形态的历史演进

江南文化的内涵嬗变与江南形态的历史演进

江南文化的内涵嬗变与江南形态的历史演进刘士林摘要:江南既是一个在历史上持续变化的空间概念,也是一个在逻辑上不断生成的理论概念。

从上古至宋元时期,以南京为政治中心的江东地区为主要空间形态,以肇始于魏晋、成熟于南宋的江南诗性文化为主流精神方式,江南不仅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基本范围,也在多元一体的古代区域文化中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文系统。

从明清至近代,以地理上的“八府一州”为核心区,以文化上的“江南城市诗性文化”为新形态,江南内涵发生了第二次重大的演化、变革和深刻的改写、重构。

从1843年上海开埠到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以全球化、工业化和都市化为三大主题,一个以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为主体的当代江南不断演进并日益稳定下来。

长三角城市群的未来,就是江南地区的未来。

关键词:江南;江东;八府一州;长三角;诗性文化作者简介:刘士林,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402(2023)10-0018-16在当代江南研究中,不管从什么学科或领域出发,都会碰到同一个问题,即“江南是什么”,或者“你说的是不是江南”“你说的是哪一个江南”等。

在某种意义上,这个问题就是禅宗讲的“第一义”问题,也是西方哲学讲的“本体论”问题。

它不仅决定了一切知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19ZDA18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江南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BH153);上海交通大学“双一流”建设新一批智库基地城市科学研究院建设项目(WH421120001)。

18《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0期识体系的根基是否稳固,也深刻影响着全部价值判断的方向是否正确。

对于江南研究也是如此,如果这个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或形成一些基本共识,江南研究就很难获得一门人文科学必备的逻辑和理性的根基。

历史上“江南”的地域变迁

历史上“江南”的地域变迁

历史上“江南”的地域变迁作者:安在桃来源:《小康》2019年第05期“风到这里就是粘,粘住过客的思念;雨到了这里缠成线,缠着我们流连人世间。

”江南的雨甚至可以滋润到人心田里去。

人们印象中的江南以才子佳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著称。

那么,从历史地理的角度来看,“江南”究竟指哪里呢?现代认知上的“江南”其实是唐宋人的认知,一般指的是吴语(俗称“江南话”)区。

“江南”概念曾在明清时期又出现过偏差,吴语区意义上的“江南”,其实是晚清时期又兜回来的。

“江南”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概念,从古到今,它是一个变化的地理概念,起码一开始和今人认知里的长三角无关。

战国以前,“江”甚至不是长江的专称。

比如,“吴王起师,军于江北,越王军于江南。

”(《国语·吴语》)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从未以长江为界,两军对峙之“江”,自然不是长江。

《国语》韦昭注:“松江也。

”在今天浙江嘉兴附近。

在秦汉之际,江南更多地是指长江中游的南部,为诸侯国楚国故土,主要是湖北和湖南。

不过,相对于长江中游的江南而言,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

古江东最为有名的典故当来自西楚霸王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提到了“江东子弟”“江东父老”等典故,“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渡江而西”,它是指与“江东”相对的是“江西”,这个“江西”当然不是现在的江西省。

它是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即今人所称的“江北”。

“江东”、“江西”的概念一直沿用到东汉和三国,孙策托孤张昭就提到“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古人地理左东右西,东晋、南朝之时,又常称江东为“江左”。

东晋、南朝偏安于江左,故而常把江左当成它们的代词。

热门电视剧《琅琊榜》背景为萧梁时期,于是主人公梅长苏就有了符合时代特色的外号——“江左梅郎”。

明确的“江南”概念是从唐代“江南道”开始。

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按照天下山川形势,分为十个“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实录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课堂实录2019年9月18日上午,我校七年级(1)班历史课堂上进行了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的授课。

本课由历史老师李老师主讲,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氛围热烈。

一、导入环节李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并请学生们回忆“东晋和南朝”这一时期的时间背景。

学生们纷纷回忆起东晋和南朝的时间跨度大约有370年,从公元317年至589年。

这一时期包括东晋、刘宋、南齐、梁、陈五个朝代。

二、课堂讲授1.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李老师进一步讲解了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资源。

正是依托这些自然条件,东晋南朝时期这一时期江南地方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机遇。

2.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随后,李老师重点讲解了江南地区经济的繁荣。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大规模的门径移民和对湖泽地的开发,成为湖泽地利用的重要模式。

据史实记载,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十分繁荣。

这一繁荣的原因在于,江南地区的经济形态过渡快,逐渐转化为以农业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种植业、畜牧业、水稻种植、丝绸生产十分兴盛。

3.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最后,李老师讲解了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

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文化特别繁荣,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瑰宝。

其中文学和绘画成为了南方文化的代表,这一时期有“江南小品”、南朝传奇、杂剧、假史、文学的“九家”、宫廷绘画,以及丹青山水等众多文化艺术精品。

三、综合讨论在李老师的讲解下,能够确切的了解到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繁华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进行了积极的讨论。

1.为什么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学生钟老师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呢?”学生们通过思考,得出了答案:首先,江南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为此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同时,南朝时期有一批勤劳勇敢的开垦者,他们在残酷的环境中不断奋斗,就为江南地区经济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南方各族群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南方各族群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南方各族群历史文化的演进与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南方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广泛的地域、气候、民族和文化背景。

长期以来,南方地区各族群的历史文化不断演进,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

一、历史文化的演进南方地区是古代中国的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南方地区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

南方各族群的历史文化演进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古代南方各族群的文化传统古代南方各族群包括夏、殷、周、楚、越、吴、闽、粤等,他们在地理、气候和文化上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在这些族群中,有的是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转移,有的则是源于当地原住民的文化进化。

例如,夏、殷、周等族群是源于中原文化的转移,而楚国则是源于漕水文化的进化,越国、吴国、闽国、粤国则是源于南方原住民文化的进化。

2. 南方民族的历史文化南方地区的民族有众多,他们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传统。

例如,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在历史上都曾经在南方地区建立起雄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3. 古丝路的延伸作为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南方地区承载着千年的古代丝路。

在南方地区的丝路沿线,形成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宗教寺庙等,如莫高窟、大雁塔等。

4. 时代的变迁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南方地区的文化也发生了不同的变迁。

例如,在唐宋时期,南方的文化发达,形成了诗词、文学等方面的独特风格;而到了明清时期,则以宁静高雅、自然朴素为主要特点。

二、多元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南方地区的文化也在不断地演进。

在现代化的背景下,南方地区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1. 各地方文化的融合由于南方地区在地理、气候和民族等方面的独特性,各地区在文化传统和发展方向上也差异很大。

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各地方文化开始向多元化和融合性发展。

例如,粤剧、婺剧、昆曲等地方戏剧相互熏陶,形成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传统戏曲文化。

蒙元时期江南文化的历史演变

蒙元时期江南文化的历史演变

蒙元时期江南文化的历史演变【核心提示】在江南地域文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蒙元时期应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元朝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期割据分裂的状态,江南文化逐步融入中华多民族文化体系的整体范畴中,并融入了北方文化、草原文化、域外文化等诸多要素,不再是南朝移植在南方的中原文化,也不再是南宋局促一隅的南方文化,江南文化从此开启了由单一民族和某一地方创造的区域文化上升整合为中华民族和域外世界共同精神财富的道路。

谈到江南文化的繁华荣光,人们往往羡谈唐宋抑或明清,有意无意地避开蒙元时期,认为此阶段是江南文化的衰落枯竭期。

事实上,不加特定的分析,简单地说元代统治优于或劣于前代,并非史学者应有的审慎态度。

元代江南文化继承唐宋以来的传统,遵循区域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借助于蒙元统治带来的大一统局面,使江南文化在更广阔的时空范围内传播,获得中国及域外世界的识别、认同和肯定。

南北互动中的“江南文化”宋金、宋蒙之间的军事对峙,使南北长期处于隔绝的状态,文化发展各异其趣。

元代大一统使南北交通重新畅通,书籍、人员往来重归畅通。

伯颜攻克临安后,奉命将宋室一切“经史子集、禁书典故、文字及书画、纸笔墨砚等物”起运至大都,成为元廷的重要文化收藏。

大量文化典籍北上对江南来说是一大文化损失,不过这无意中也促成南北文化的交流。

《元史·齐履谦传》载:“履谦笃学勤苦,家贫无书。

及为星历生,在太史局。

会秘书监辇亡宋故书,留置本院,因昼夜讽诵,深究自得,故其学博洽精通。

”古代文化传播手段和媒介有限,相对依赖于人口流动,统一使北人南下,南人北上顿成潮流之势。

江南与蜀地、中原不同,在宋元易代之际破坏并不严重,江南地区丰厚的文化积淀基本未坠,这种文化延续构成了江南对北方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基础。

时人记载:“昔江南平,中土士人南下,若水之趋下。

”剧作家关汉卿在宋亡后即从大都来到杭州,作曲《杭州景》描述其切身感受:“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巷地人烟凑集”,初来人间天堂,对他来说真是“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名师整理)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省优质课获奖课件

第一个时期:西晋的兴亡 第二个时期:东晋和十六国 第三个时期:南北朝(南朝)
2019/12/15
3
西晋的兴亡 西晋代魏 三国结束 八王之乱 少数民族内迁 西晋灭亡
2019/12/15
4
司马

魏 280年
26266西年3年晋
完成统一


2019/12/15
5
晋武帝为巩固统治,大封皇族为 王,并让他们到各地掌握实权。
原因
2.江南地区的开发 表现
影响
2019/12/15
14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东晋 南朝
420年
刘裕 2019/12/15
宋齐梁陈
15
西汉时期南方的经济情况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或火 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2019/12/15
工具
②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
发展
③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④南方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经济重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019/12/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4
时间:317年-420年
东晋的
南方政 兴亡 权更替
门阀士族政治:“王与马,共天下” 事件:北伐中原(淝水之战)
王朝:宋、齐、梁、陈
《史记*货殖列传》
16
南朝时南方社会的经济情况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 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 天 下。
——《宋书》
2019/12/15
17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

区域历史研究中的太湖流域_江南_还是_浙西_

区域历史研究中的太湖流域_江南_还是_浙西_

区域历史研究中的太湖流域:“江南”还是“浙西”高逸凡范金民( 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 太湖流域是一个地理概念,它是由以太湖为中心的各水系河流湖泊所组成的一个碟形洼地区域。

该区域内部社会文化相近,社会经济连成一体,行政沿革上也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区域研究中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对象。

但是在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领域,学者习惯以“江南”等同于太湖流域的概念,诚不甚允当。

作为地理和历史概念的“江南‛,自秦汉以来从未真正与太湖流域相重合,与太湖流域等同的“江南‛,其实是一个文化心理上的概念,且开始于近代。

以“江南”为名开展研究,容易造成研究范围的混乱。

相比之下,‚浙西”作为历史上存在过的行政概念,区划范围上承东汉吴郡,与太湖流域高度一致,迄明初乃分属直、浙,时逾1200 余年,而传统的“浙西”概念在明清时期仍然有其影响力。

从“浙西”入手本地区的区域历史研究,更有利于增强学术的严谨性。

为使这一观点立足于更为坚实的基础上,有必要对“浙西”的历史作一番详细的梳理。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浙西; 江南中图分类号: K928〃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605X( 2014) 04- 0059- 10The Taihu Lake Basin in the Regional History Study:‚Jiangnan”or“West Zhejiang”GAO Yi -fan FAN Jin -m in( History Depart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A b s t r a c t: The Taihu Lake Basin is a g e og raphical c o ncept; it is a dish - shaped depressi o n c o nsisted of ri v er s y stems cen- tered o n the Taihu Lak e〃 Within this re g i o n,there are similar s o ci o- culture,united s o ci o- ec o n o m y,and a c o mm o n hist o rical o ri g in b o th o n administrati o n and culture,s o hist o rians ha v e tended t o see it as an ov erall re g i o nal in their research〃 But in the research o n s o cial and ec o n o mic hist o r y,sch o lar s used t o the“Jian g nan”and Taihu Lake Basin as the same c o ncept,w hich is inappr o priate〃“Jian g nan‛,as a g e og raphical and hist o rical c o ncept,their sc o pe s has ne v er reall y c o nsistent w ith the Ta ihu Lake Basin〃 The s o- called re g i o nal of“Jian g nan‛,w h o se c o nsistent w ith the Taihu Lake Basin is actuall y a cultural ps y ch o- l og ical c o ncept f r o m the be g innin g of m o dern times〃Research under the title of“Jian g nan”is eas y t o cause c o n f usi o n am o n g the research o bjec ts〃B y c o ntrast,‚West Zhejian g‛,as an e x isted administra ti v e c o ncept in the hist o r y,the sc o pe of its area w hich inherited f r o m the eastern Han d y nast y’s Wu Pre f ecture,w as hi g hl y c o nsistent w ith the Taihu Lake Basin,until its di v i- si o n in the e arl y y ear s of the M in g d y nast y〃 It’s a hist o r y of m o re than o ne th o usand t wo hundred y ears,and the traditi o nal “West Zhejian g”c o ncept still had its in f luence in the M in g and Qin g d y nastie s〃 The wo rk w e ha v e d o ne su gg ests that c o nduc- ted re g i o nal hist o r y research f r o m the perspecti v e of“West Zhejian g”sh o uld be m o re c o nduci v e t o enhance academic ri go r〃 In o rder t o supp o rt this v ie w,it is necessar y t o clear the hist o r y of“West Zhejian g”〃Key words: the Taihu Lake Basin; We st Zhe jiang; Jiangnan安徽史学2014 年第4 期一、引言: 太湖流域与“江南”、“浙西”( 一) 太湖流域太湖流域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太湖水系的集水区。

《2024年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范文

《2024年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范文

《明代中后期(1506-1644)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篇一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旅游活动研究一、引言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明代中后期(1506-1644)的江南地区可谓是一段极为辉煌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交通的便捷,旅游活动也呈现出空前的活跃状态。

江南地区的山水、古镇、文化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围绕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旅游活动进行详细研究。

二、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社会背景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商业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推行和文化教育的普及,文化氛围浓厚,文人墨客辈出。

此外,交通的便利也为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江南地区的旅游景点与特色1. 自然景观:江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水秀美,湖泊众多。

如苏州的园林、杭州的西湖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吸引了大量游客。

2. 古镇古村:江南地区的古镇古村保存完好,如乌镇、周庄等。

这些地方以古色古香的建筑、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游客。

3. 文化遗迹:江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有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苏州的拙政园、杭州的岳王庙等。

这些景点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的历史文化魅力。

四、旅游活动的形式与特点1. 文人墨客的游历:在明代中后期,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游历江南地区,欣赏自然风光,品味当地文化。

他们的游记和诗文记录了旅游的过程和感受,成为研究当时旅游活动的重要资料。

2. 官方组织的游览:当时的官府为了展示地方的风貌和文化,也会组织一些大型的游览活动。

这些活动往往具有很高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大量游客参与。

3. 商业性旅游活动:随着商业的繁荣,一些商家也开始涉足旅游业务,如提供食宿、导游等服务的旅店和旅行社。

这些商业性旅游活动为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五、旅游活动的影响1. 促进文化交流:旅游活动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各地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是因为南京是移民城市的缘故。 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以 《浙江苏郡同官
录》为中心,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法,整理了清代末年 苏南地区出身中下级官僚的履历,从而观察帝制晚 期中国江南地区出身官僚的家族与家庭构成、入仕 途径和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官僚的社会存在
2
社科经纬
问题。他指出,在清代晚期,捐纳在相当程度取代了 科举,成为包括一些著姓望族在内的社会成员寻求 改善(或维持)既有社会地位,尽可能地实现上行流 动的主要工具。作者同时也认为,捐纳固然为广大社 会成员提供了社会流动的重要工具。但是,这一工具 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能忽视的。由于捐纳出身者的 不断增加,不仅捐纳出身之人,即便是正途出身官员 也难以谋到正式官职,使得清代晚期出现了一大批 候补官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晚清的政治走 向。
书籍,为回应北人以维护地域尊严,南人亦撰写了许 授在对古代江南城市进行研究后指出,这种转变直
多书籍来宣扬本土的历史传统、文明教化、贤圣俊 到南宋才较明显地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初兴的市民
哲、风俗物产乃至自然山水。胡教授指出,江南文化 阶层更多地停留于由经济活动和商业精神结合起来
的转型发生于西晋永嘉年间,此前以“轻死易发”为 的社会联合体,而且受到既有政治权力体系和占有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澎生研究员 所提交的论文,探讨了“贾师与十八世纪苏、松棉布 业的管理架构”的问题。文章依据《布经》与苏、松地 区工商业碑刻等两类史料,通过对苏、松棉布字号的 经营概况的把握;贾师的“配布”与“看布”机能的分 析;以及字号商人与贾师共同构成的管理架构的刻 画等,意图将棉布业的生产、行销等过程放在当时历 史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互动脉络下 去分析,从而思考棉布业在十八世纪的苏、松地区展 现出的历史形态。
特征的江南文化可归入旧江南文化的范畴,此后的 优势地位的小农经济的双重限制,故而始终没能成
江南文化则属于以“艺文儒术”为表征的新江南文化 为城市社会的主导力量,导致在古代中国未能出现
范畴。
西方意义上那种市民社会。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李天石教授研究了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中心、历史系夏维中教授
宋代的江淮漕运,尤其考察了目前学界尚缺少关注 以明末的宜兴民变为例,考察了明末缙绅的财富积
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书记张异宾教 古、历史记忆等;或通过对常见的传世文献作重新审
授,江苏省文史馆赵安东副馆长,南京大学历史系主 读,就一些老问题得出了新解。如上种种,均体现了
任陈谦平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赵副馆长介绍 与会学者们不倦探索的学术追求。
了江苏文史研究馆长期以来在江南地域文化研究方 面所作的努力,并提到目前文史馆正与南京大学合
3
人物及人群,有华谭、陆倕、叶梦得、冯子振、倪瓒、张 放弃割据的念头,回到与北方士族合作的道路上来, 国
士诚、蒯光典等个人,有宜兴陈家、洞庭席家、南京士 也为后来东晋的建立奠定了心理基础。

绅等家族,有移民、进士、官僚、学人、僧侣、慈善家、
南京大学历史系胡阿祥教授探讨了两晋南朝的 学
贾师、船商、娼妓、一般市民乃至造反或从叛的民众, 人口南迁对江南地区学术文化的影响,主要考察了 术
域盛衰格局;而在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刺激下,新 为,讨论中国古代的城市社会时,有必要将城市居民
文学素材大量涌现,促成了文学创作新面貌的产生。 与市民阶层这两个概念区别对待,前者只是一个个
地理学方面,人口大迁移造就了一个“地理大发现” 居住在城市中的个体,只有当他们因共同的意识形
的时代,南下北人为了介绍新生活环境而写作大量 态和价值取向而形成群体时,后者才真正出现。陈教
2012
日本德岛大学葭森健介教授对五代以前江南地
年 第
区的民变作了考察,按照运动的空间范围将民变分
为两大类:一类是太湖周围及杭州湾南岸地区的小

范围反叛,这类民变的领导者大多为地方豪族,叛乱
薄弱;其二,南京士绅很少在附近大置田产,这与南 京周边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好有关;其三,南 京士绅更多是依靠不同家族间的相互支撑 (如通过 同城联姻)而非本宗族的力量来维持其精英地位,这
变革论、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说在过去的中国国内学 的市镇,发达的家庭手工业,在地方上享有巨大权力
界属于强势话语,而他则建议从唐宋变革的角度来 的士绅家庭,在南京及其周边均很少见,南京士绅的
审视明清的发展趋向。
独特性及其形成原因有这样几点:其一,明初徙民实
2 江南地域的社会结构与群体特征
京的政府行为改变了南京城的人口结构,原先住民 大量被驱逐,导致南京士绅与周围地区的联系十分
3 江南地域的市场、消费与社会变迁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王鸿泰副研究 员以明清江南为观察对象,将当时河豚、烟草等原属
少数人享用的高档消费品逐渐转变为市场常见商品 的现象作为案例,指出在江南地区发达的市场机制 下,个人感官欲望不断被具体化为商品,而此种商品 在进入市场后,又继续刺激了更多人的感官欲望,甚 至发展到连人也能成为商品的地步。
1 江南地域社会的历史演进
作撰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一书,期望大
韩国延世大学校金裕哲教授认为,上古时期的
会的举办对《通览》的完善有所促进。
江南开发,是汉人和土著少数民族的融合过程,孙吴
与会学者围绕“江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进”的主 时期江南的汉化基本实现,江南真正被纳入到中华
题,就江南地域的文化、经济、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 文明的范畴。金教授同时认为,江南地域文化的产生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学院蒋明宏教授的发言, 分析了明末东林党祸发生后,东林学风的变化以及 变化本身对于东南地区的诸方面思潮、民间行为方 式、社会发展取向和近代化路径等各方面的影响,归 纳了此种变化的特征,并进一步阐发了东南地区在 此种变化下如何进行历史定位的问题。
南京大学历史系范金民教授对明清时期江南地 区进士群体的关注研究由来已久。明清时期,江南进 士以其人数多、名次前、仕宦显而成为最著名的地域 人文集团。他通过对明清两代进士人数、地域分布、 产生原因以及事功方面等的分析,展示了明清时期 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江南进士群体的整 体历史面貌。同时也对明清两代进士群体之间的异 同点作了比较与概括,认为因时世不同,清代江南进 士的声势没有明代江南进士显赫,对于地方官府和 地方事务的影响力,较之明代江南进士相差甚远,士 人的气节和社会责任感也无法与明人相比,而其讲 究声色奢华却一如明人。江南进士是盛世的良臣,而 非衰世的能臣,雍容华贵、宏篇巨著,增添了绚丽的 华章,而开拓进取、力挽狂澜,却往往难见其踪影。
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内容的要点和话题涉及江 发展与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并
南的政局演变、民族分布、社会变迁、都市文化、城市 推测传统上学界所认定的生活在江南的一些汉人大
景观、都城地位、水陆交通、学风嬗变、城镇经济、商 族如顾、陆、朱、张等,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后裔。
品商贸、财富积累、乡村冲突、文学艺术、人物交往、
的发运使一职。李教授指出,宋代的年均漕粮总数为 聚与乡村冲突等问题。因限于资料,学界对崇祯五年
中国古代最高,而以漕粮为重中之重。宋代发运使一 (1632) 发生在宜兴的大规模民变长期未有专文论
职的任用,其特点有三:其一,发运使位高权重,朝廷 述。夏教授利用近年新出版或发现的《宜焚全稿》和
任用较为谨慎,充任者提升亦较快;其二,任职者一 《宜兴亳里陈氏家乘》等材料对此展开了研究,指出:
扬州大学图书馆王永平教授以华谭为例,着重
中外交流、文人风气、信仰崇拜、谶纬妖术等诸多方 讨论了南方本土士人在东晋王朝形成过程中所起到
面;所关注的时段,涵盖了上起史前下至民国的各个 的历史作用。西晋在统一南方后,原吴国士人华谭向
主要历史时期,尤其集中于作为江南文化迅速转型 晋武帝建议大力度起用南方人物,以缓和南北矛盾。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邱仲麟研究员 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兰花的种植与销售为中心,进 一步考察兰花贸易在当时地区贸易之间的流通情 况,尤其是对几条重要的兰花贸易路线进行了爬梳, 指出了贸易路线对江南市场上出现的兰花品种及价 格的影响,揭示了兰花作为一种观赏文化兴起的内 在社会经济基础。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刘石吉研究员讨 论了清代长江下游水运交通与城镇兴衰之间的关 系。刘先生认为,形成江南三角洲市镇与商品经济 发展最重要的交通要素无疑是水运,就清季江南市 镇的兴衰现象观察,苏南的东半部有大规模的市镇 崛起,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受到海运兴起与通商口岸 的影响。但在江南的西半部,彼时市镇有大量递减与 衰退现象,其症结则是太平天国之乱与京杭运河航 运功能的丧失,而通商口岸对这一地区市镇经济的 影响则相对薄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教授则通过对明 清时期以太湖流域地区先后多次发生的妖术恐慌事 件的梳理与考察,认为妖术是植根于基层社会的文 化变种,是社会失序的结果与表现形式。民间宗教一 方面经过改造而符合统治者口味的同时,与其同宗共 祖的妖术却也为民间社会所继承,且在下层民众当中 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妖术恐慌生存空间的大小,正 是政府在基层社会控制力量强弱的一个指示器。
3
国 导因是政府破坏了他们所生存地区的既定社会秩 际 序,依赖的力量是当地豪族共同体中的成员,此种叛 学 乱反映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江南的地区自立性 术 也被逐渐激发;第二类是沿海岸线及江河流域的大 动 范围反叛,这一类叛乱的领导者,有天师道、风水师 态 乃至海盗,其所利用的社会力量主要为非农业人口,
县的层面对宋、明两代的地方财政作了比较。在对两 缙绅阶层,却一直过着较为节俭的生活。
朝基层财政制度加以复原后,刘教授认为,从宋到
南京大学历史系罗晓翔副教授对明中后期南京
明,中国的地方财政体系发生了巨大转变,货币化严 士绅家族的社会形态作了探讨。她指出,虽同处江
重倒退,而劳役制则得到复兴。另外提到,十六世纪 南,但明代南京与苏州等城市相比颇有不同,如密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