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毒理学一般毒性

合集下载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毒理学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毒理学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毒性分级
大鼠一次经口LD50 (mg/kg)
6只大鼠吸入4小时,死亡2~4只的浓度(ppm)
兔经皮LD50(/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g/kg
总量(g/60kg)
剧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一)试验动物
选择原则: 急性毒性试验要求选择对化学毒物的代谢和毒效应表现与人的反应尽可能一致的试验动物。 动物易于获得 品系纯化 价格较低和易于饲养等条件。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最好用两种种属的动物 啮齿类:小鼠、大鼠、豚鼠或家兔; 非啮齿类:狗或猴。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先考虑白色家兔。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大鼠。
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急性毒性试验中,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的大体病理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对有改变的脏器进行取材做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试验需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脑电图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100~
44~
0.5~
30
低毒
500~
1000~
350~
5~
250
实际无毒
5000~
10000~
2180~
>15
>1000

毒理学基础——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作用

毒理学基础——外源化学物一般毒性作用
1.实验动物选择 2.受试物处理 3.染毒方式选择 4.剂量及分组 5.观察周期、记 录内容 6.计算和评价
观察周期及内容
• 3. 观察时间和周期
• 高剂量组动物染毒后常在数分钟或数十分钟 内出现死亡,染毒后应立即开始观察动物的中毒 表现和死亡情况。

给药当天应连续或多次观察,以后可根据情
况,每天2次或多次观察直到试验周期结束。
• 隔夜禁食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实验动物选择 2.受试物处理 3.染毒方式选择 4.剂量及分组 5.观察周期、记 录内容 6.计算和评价
2. 受试物的处理
受试物的成分、配方应稳定不变: 一般为新鲜配置(除非是很稳定的): 水溶性: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注射用:生理盐水 脂溶性:色拉油、玉米油等
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第一步工作
40
1 2
3
4 5
LD50 的 局 限 性
41
LD50相近,但是毒性特 征、毒作用带或致死剂 量范围可明显不同;
用LD50来描述急性毒性需
全面描述中毒体征及程度、 出现体征的时间、死亡前征 兆、死亡的时间和剂量组间 分布、存活动物的体重变化 和恢复情况、死亡动物的病 理变化等。 42
半数致死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的有关参数
8
难 点
1. 2.
确定受试物的急性毒性参数,其中最重要的参数 是半数致死剂量 LD50
3.
初步评价外源化学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以及其他毒理试验提供接触
4.
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为毒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7)行动灵活、反应敏捷。

食品毒理学章课件(共46张PPT)

食品毒理学章课件(共46张PPT)
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慢性毒性试验的染毒周期一般为6个月至2年,甚至终生染毒。 3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观察长期接触受试物的毒效应谱和靶器官
确定长期接触受试物的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人类接触的安全限值提供依 据。
4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设计
4.1 实验动物 首选实验动物是大鼠 断乳不久的实验动物,5-6周龄
蓄积作用。
2 蓄积毒性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物质蓄积:若能用化学方法测得体内存在该化合物的母体或其代谢产物
,即为物质蓄积; 功能蓄积:经长期接触后在机体内测不出该化学物质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
,却出现慢性毒性作用时,称为功能蓄积。
3 蓄积毒性试验方法 3.1 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中毒效应(或死亡)的累积剂量 [ED50(n)]与一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 [ED 50(1)]的比值,即: K=ED50(n)/ED50(1) 蓄积系数的分级标准 K<1 高度蓄积 1≤K<3 明显蓄积 3≤K<5 中等蓄积 5≤K 轻度蓄积
第三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 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外源化合物所引起
的毒性效应。
亚慢性毒性试验的设计原则 剂量上限应小于急性毒性LD50的剂量
每次接触的剂量相等 “连续多日”约相当于实验动物寿命的1/30-1/10
2 慢性毒性作用 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长期(甚至终生)反复接触低剂量的化学毒
食品毒理学章课件
第一节 毒物因素
一、外源化学物的结构
1 取代基对毒性的影响 烷烃类物质中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毒性增强。取代基越多,毒性越
大。如CCl4>CCl3>CCl2>CCl。
化学物中引入羧基或磺酸基后,脂溶性降低,水溶性升高,易排泄,毒 性降低。如苯甲酸的毒性低于苯。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6 第6章 一般毒性作用及其试验与评价方法

2、剂量设计与分组
• 根据受试物或其近似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选择与本实 验相同动物物种或品系,相同染毒途径的LD50值作为 参考值,选择剂量系列。 • 一般分四组:高中低三个剂量组及一个阴性对照组
3、确定实验动物染毒方法: 灌胃
4、观察周期及观察内容
观察周期:一般为14天或24h,但计算出LD50时应注明
• 品种、品系的选择 • 健康状况:健康成年动物
小鼠、大鼠测半数致死量,狗观察毒性反应。
• 年龄:大鼠180-240g,小鼠18-25g(35-50日 龄),家兔2-2.5kg,豚鼠200-250g,狗10-15kg。 • 性别:雌、雄各半,雌性实验动物要求是未 经交配和受孕的。 • 各剂量组动物数: 小动物数量为每组 10 只,大动物也应每组 6 只。
‘一次接触’
(P122)
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的注射接触,“一次接触”,是指 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
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接触,“一次接触”是指在一
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此外,当化学物毒性较低时,需要给予动物较大剂量时, 可在 24 小时内分多次给予,这时的急性接触即为“多 次”。
免费茶水的重金属严重超标
一份外国学者的研究指出, 中国13个品牌的香烟重金属含量超标
第二节 蓄积毒性
一、基本概念 P138
当化学毒物连续、反复进入机体,而且进 入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与排出的速度 (或总量)时,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 贮留的现象--蓄积作用(accumulation) 化学毒物容易蓄积的组织和器官——贮存库
急 以性 死毒 亡性 为的 终上 点限 参 数 急 非性 毒 作致 性 用死 的 为性 下 终急 限 点性 毒参 性数 ,

《一般毒性及评价》课件

《一般毒性及评价》课件
染毒前,首先要除去染毒部位的被毛。
脱毛方法有多种,主要有机械法和化学法。
在脱毛后观察24h,确认没有损伤后,再行染毒。
脱毛区面积不可过大,一般要求不超过体表面积 的10-15%。
动物体表面积(S)与体重(W)有关
常用经验公式计算体表面积,确定脱毛区范围大 小。
经皮肤染毒时,还应选择适当的溶剂或赋形剂, 溶剂或赋形剂要对皮肤无刺激、无损伤,且易均 匀涂布。
(3)吞咽胶囊:将受试化学物按所需剂量装入药 用胶囊内,试验时将胶囊放在动物的咽部,强迫 动物吞咽。
2.经呼吸道染毒
气态和易挥发的液态化学物及气溶胶,均有可能 经呼吸道吸入。
本途径常用于研究气体、蒸气、粉尘、烟、雾等 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
气管注入:是将液态或固态外源化学物注入麻醉 实验动物的气管内,使之分布于肺脏。仅用于制 备化学物对肺脏的中毒模型。
5.2.2.3 实验动物 的染毒方法
选择染毒方法的原则:尽量使受试物与人在生活 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途径相一致。
不同的染毒途径使受试物吸收率和吸收量差异很 大
食品中化学物主要是经口给予,并多采用灌胃法
1.经口(胃肠道)染毒
经口染毒是化学物毒性试验均应采取的方式,通 常化学物急性毒性大小就是以经口LD50值来比较 的。
3.经皮肤染毒
经皮肤染毒:用于评价经皮肤吸收的外源化学 物,如化妆品、农药、外用药物、环境污染物及 职业接触的一些工业毒物。
研究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应当尽量选择皮肤解 剖、生理与人类较近似的动物为对象,目前多选 用家兔和豚鼠。
经皮肤染毒是指将化学物涂布于动物体表,以 观察化学物的经皮吸收毒性和刺激性。
5.其他
生理状况、健康及营养状况对毒性试验结果亦有 重要影响。因此要求实验动物是未交配和未受孕 的动物。

大学课件-食品毒理学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慢性毒性

大学课件-食品毒理学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慢性毒性
K=ED50(n)/ED50(1) K=LD50(n)/LD50(1)
1.固定剂量法
• 先求出LD50(常选用大/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方法进行染毒) • 然后选取相同条件的40只(或更多)实验动物,分为两组
(染毒组,对照组),每组至少20只,雌雄各半。 • 试验组在1/20~l/50LD50的范围内选定一个剂量 • 每日以固定剂量、定时和相同途径进行染毒,试验期间观
2、实验动物染毒期限: 亚慢性毒性试验
–工业毒理学——1-3个月 –食品毒理学——3-6个月 –环境毒理学—— 3-6个月 慢性毒性试验 –工业毒理学——6个月或更长 –食品毒理学——1年以上或2年 –环境毒理学—— 1年以上或2年 –致癌试验—— 接近或等于动癌瘤
性肝坏死、亚急性肝坏死

汞、铅
变性、坏死、炎症、萎缩、 中毒性肾病、急性肾小管坏死、肾
纤维化
固缩

CO、铅
变性、坏死、出血、水肿、 中毒性脑水肿、中毒性脑病
脱髓鞘、神经胶质增生
肺 氯气、纯氧、铍、 水肿、出血,肺泡炎、 中毒性肺水肿,化学牲肺炎、弥漫
白草枯
纤维化
性肺泡损伤、肺透明膜病
心血管 钡、CS2 血液及造血 铅、苯
亚慢性试验评判:
NOAEL < 100Intakehuman —— 放弃 100Intakehuman < NOAEL < 300Intakehuman —— 继续慢性试验 NOAEL > 人的可能摄入量的300倍 —— 不必慢性试验,直接进行毒性评价
4
慢性试验评判:
• NOAEL < 50Intakehuman —— 放弃
系,则为强蓄积性。
20 d蓄积实验法结果评价表

食品毒理学第6章

食品毒理学第6章

三、急性毒性试验方法要点
1.实验动物的选择 (1)原则 (2)具体要求 (3)实验动物的性别:雌雄各半。 (4)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数量:一般4~6组, 每组10只。 (5)实验动物的预检:1~2周的检疫期。 (6)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大鼠、小鼠:隔夜禁食(禁食4h);染毒后禁食4h。 禁食时要保障饮水。
5级(高毒) <1 剧毒
1~50 <10
10~
<5 5~ 44~
7滴~1茶匙 0.1 <0.05
0.05~ 0.5~
4级(中等毒)
高毒
1~
51~500
1茶匙~35克
35~350克
3 30
3级(低毒)
中等毒 低毒
501~5000
50~ 100~
2级(实际无毒) 1级(无毒)
实际无 毒
5001~15000
(2)预试验 ①设定以此预期值作为待测化学物的中间剂量组, 并在该剂量的上下各设计l~2个剂量组作为预 试验剂量。 ②根据确定的剂量组进行染毒。 ③根据预试验的死亡 Nhomakorabea料确定组距。
可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出剂量分组:
i=(lgLD90-lgLD10)/(n-1) 或:i=(lgLD100-lgLD0)/(n-1) 式中i为组距(相邻的两个剂量组对数剂量之差); n为设计的剂量组数。
注意:
1.急性接触的次数:一次或24h内多次。 2.中毒效应出现的时间:一般为7~14天。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1. 测试并求出毒物的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 参数,通常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并根据LD50的 大小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2. 通过观察动物的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 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3. 为亚慢性、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试验 提供接触剂量和观察指标选择的依据。 4.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食品毒理学: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

食品毒理学:食品中常见毒性物质
知 山 知 水 树 木17 树 人
二噁英生殖毒性
知 山 知 水 树 木18 树 人
重金属污染
• 牙龈铅线系长期接触铅者齿龈边缘上由 硫化铅颗粒沉积而形成的宽约1毫米的 蓝黑色线带
《英国医学杂志》 (BMJ)2009年
由随唾液排出的铅与齿列间食物残渣中蛋白质腐败分解产生的 硫化氢作用而生成
知 山 知 水 树 木 树人
• 另外在取蜜时,为了赶走蜜蜂,喷洒苯酚,使具 有丰富营养的蜂制品污染知上山苯酚知 。水 树 木22 树 人
抗生素残留
水产品中的氯霉素
2001年初奥地利发生虾过敏反应事件,德国媒 体作了多次报道,使我国出口欧洲的冻虾等产品 被运回,2001年9月21日,欧盟发布了 2001/699/EC指令借口全面停止从中国进口动物 产品,美国、加拿大也对氯霉素作重点检出。 欧盟对氯霉素的最大残留限量(MRL)从原先的 10μg/kg提高到0.1μg/kg,标准提高了100倍, 美国规定CAP的MRL值为0,既不得检出。
市场隐患 陈化米 被抛光后作为 新米出售
知 山 知 水 树 木9 树 人
细菌性食物中毒
• (1)感染型 因病原菌污染食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随同食
品进入机体后,直接作用于肠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和链球菌食物中毒等。 • (2)毒素型
由致病菌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因食入该毒素而引 起食物中毒,如:葡萄球菌毒素和肉毒梭状芽孢杆菌 毒素等。 • (3)混合型
• 细菌毒素
知 山 知 水 树 木6 树 人
真菌毒素的污染
霉菌毒素是生产菌在适合产毒的条件下所产生的次 生代谢产物。在食品加工时,虽然加热、烹调等处 理可杀死霉菌的菌体和孢子,但它们产生的毒素一 般不能被破坏,如果人体内的毒素量达到一定程度, 即可产生中毒症状。

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

一般毒性作用及评价
TI=LD50/ED50
急性毒性的参数
✓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
•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
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 Zac=LD50/Limac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 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式中:Xm——最高剂量对数
i——组距,或公比的对数值
∑p——各组死亡率的总和
LD50标准误差SlgLD50 SlgLD50=i × √∑pq/n
式中:p—各实验组死亡率;q—各实验组存活率
i—组距 n—试验动物组数
LD5095% 可信限= lg-1(lgLD50±1.96 × SlgLD50)
: 例题 小鼠腹腔注射敌百虫的急毒及LD50计算,n=5
• 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 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 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急性毒性的参数
✓ 半数致死剂量(LD50):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死 亡反应时的药物剂量。
急性毒性的参数 ✓ 剂量-反应曲线
✓ ED,TD
急性毒性的参数
组,以4为公比,或0.6组距向上、下个推两个剂量组。
组别 1 2 3 4 5
剂量 2.5 10.0 40.0 160.0 640.0
对数值 1.6021-0.6*2 1.6021-0.6 1.6021 1.6021+0.6 1.6021+0.6*2
LD50计算
lgLD50=Xm-i(∑p-0.5)
⑤实验动物的预检
✓ 给药前检疫观察:
实验动物选择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三、最大无作用 毒理学试验剂能量够确定的是未观察到损
害作用的剂量(NOEL)。 NOEL是毒理学的一个重要参数,在制 订化学物质的安全限值时起着重要作用。
21
三、最大无作用 剂量
• 注: 急性、亚急性、亚慢性、慢性毒性
试验都有各自的NOEL和LOEL。 在讨论NOEL或LOEL时应说明具体条
14
二、阈剂量
(一) 阈剂量(threshold dose) 指在一定时间内,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
径与机体接触,使机体开始出现不良反应的最低 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即:使机体某项观察指标产生超出正常变化范围 的最小剂量。
15
二、阈剂量:类 型 1. 急性阈剂量(acute threshold dose,Limac):
第三节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一、致死剂量 二、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 三、毒作用带
1
0 概述
任何化学物的毒性大小均不同。
• 描述或比较外源化学物毒性大小毒性参数
的方法:
安全限值
同剂量化学物引起毒作用强度;
同毒作用强度所需化学物的剂量
2
0 概述
毒性参数类型:
• 毒性上限参数:
急性毒性试验:受试动物致死
与化学物质一次接触所得; 2. 慢性阈剂量(chronic threshold dose,Limch):
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所得(针对车间环境)。
16
17
二、阈剂量
• 慢性毒作用的敏感阈剂量最低;
• 因人与动物的敏感性差异,在剂量
外推到人时设置“安全系数”。
车间内接触的化学品:<10,如敌

食品毒理学.7

食品毒理学.7

7.2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二、蓄积毒性试验方法及其评价
蓄积系数法 生物半减期法 蓄积率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7.2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法是一种以生物效应为指标,用 经验系数(K)评价蓄积作用的方法,即将多次 染毒与一次染毒所产生的毒性效应(死亡)进行 比较。 蓄积系数(K)是多次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 效应(或死亡)的蓄积剂量[ED50(n)]与一次染毒 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 [ED50(1)]的比值,即: K= ED50(n)/ ED50(1);或K= LD50(n)/ LD50(1)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7.1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2、动物品系、性别、年龄和体重
纯品系:大鼠/SD、Wister;
小鼠/昆明种、NIH、ICR
一般雌雄各半;
刚成年;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7.1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二)动物的数量和分组 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 小鼠(10↑)、大鼠(6~8)、家兔(4的动物和资源的浪费。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7.2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蓄积作用 外源化学物连续、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 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的速度或总 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 留,这种现象称为化学物质的蓄积作用。 储存库 易蓄积的组织部位称为储存库,常见的有 血浆蛋白、脂肪组织、肝脏、肾脏、骨骼等。
(mg/kg)
<5 5~ 44~ 350~ 2180~
食品毒理学 Food toxicology
7.1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1994]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食品毒理学·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
影响LD50的因素(对于同一种化学物质):

动物种属 接触途径 性别 年龄



实验室环境 喂饲条件 染毒时间 受试物浓度 溶剂性质 实验者操作技术 的熟练程度
8
一、致死剂量:半数致死量
•据报道,用26种化学物质对大鼠灌胃染毒,
并对每种化学物质LD50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
39
四、参考剂量和参考浓度
② 在动物实验(和在人体实验)确定NOEL的资
料的质量可影响SF的选择。
③ 如果缺失重要的资料,则增加SF。
④ 最初的毒性反应的类型和重要性可改变SF,
因此对可逆的毒效应SF降低。
40
四、参考剂量和参考浓度
⑤ 实验动物数量不足可能增加安全系数。
⑥ 剂量-反应关系的形状可影响SF的确定。
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 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 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24
四、毒作用带:急性毒作用带

有人提出:用毒物引起致死效应的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斜率代表急性毒作用带 的宽窄,来评价毒物的危害性:
1 LD84 LD50 2 LD50 LD16
•指某一种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
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在生活环境中,MAC是指对大气、水体、土壤等
介质中有毒物质浓度的限量标准。
30
二、最高容许浓度
在生产环境中,MAC指车间内工人工作地点的空
气中某种外源化学物的不可超越的浓度。 由于接触的具体条件及人群的不同,即使是同一 化学物质,它在生活或生产环境中的MAC也不相 同。

13
一、致死剂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均致死剂量左右。
三、急性毒性分级 目前国际上对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的标准不统一。 外源化学物急性毒性分级(WHO)
大鼠一次经 口LD50 (mg/kg) 6只大鼠吸入 4小时 死亡2~4只 的浓度 (ppm) 对人可能致死剂量 兔经皮 LD50 (mg/kg) 总重 (g/60k g)
毒性分 级
Wistar 大鼠 豚鼠
(一)物种选择
种类选择的依据:
对化合物的毒性反应及代谢过程与人相似 自然寿命不太长 易于饲养和实验操作
经济并易于获得
(二)品系选择
品系指计划交配的办法获得的起源于共同祖先 的一群动物。同一品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来 源、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稳定 的遗传性能。 1、近交系动物 指采用连续20代以上兄妹交配或亲子交配而培育 的纯品系动物。遗传上高度一致,基因纯合度可达 98.6-99.8%。
单位体重 (g/kg )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1 1~ 50~ 500~ 50000~
<10 10~ 100~ 1000~ 10000~
<5 5~ 44~ 350~ 2180~
<0.05 0.05~ 0.5~ 5~ >15
0.1 3 30 25 >1000
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1994]
特点:
a.实验结果比较准确,可以避免遗传组成不同或 个体差异太大等所引起的误差。 b.实验结果的平均性较一致。每组仅用较少数的 动物,即能看出显著性来。 c.实验结果的重复性较大。 e.易于获得预期结果。 f.近交衰退。
2、突变系动物 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通过自然突变或人工定向
突变的方法,使其某基因发生突变并丧失原有的正
直接回归法
将剂量对数值与死亡 率(概率单位)的关系, 进行直线回归,用最小 二乘法求出a、b值。代 入直线方程:y=a十 bX。式中,X为剂量对 数值,y为死亡率的概 率单位。利用此式即可 求得受试化学物的LD50 及其95%可信区间。
百分率-概率单位换算表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0 .. 3.72 4.16 4.48 4.75 5.00 5.25 5.52 5.84 6.28 1 2.67 3.77 4.19 4.50 4.77 5.03 2.28 5.55 5.88 6.34 2 2.95 3.82 4.23 4.53 4.80 5.05 5.31 5.58 5.92 6.41 3 3.12 3.87 4.26 4.56 4.82 5.08 5.33 5.61 5.95 6.48 4 3.25 3.92 4.29 4.59 4.85 5.10 5.36 5.64 5.99 6.55 5 3.36 3.96 4.33 4.61 4.87 5.13 5.39 5.67 6.04 6.64 6 3.45 4.01 4.36 4.64 4.90 5.15 5.41 5.71 6.08 6.75 7 3.52 4.05 4.39 4.67 4.92 5.18 5.44 5.74 6.13 6.88 8 3.59 4.08 4.42 4.69 4.95 5.20 5.47 5.77 6.18 7.05 9 3.66 4.12 4.45 4.72 4.97 5.23 5.50 5.81 6.23 7.33
(二)急性毒性实验的其他方法
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和LD50的缺点: ①消耗的动物量大 ②获得的信息有限 ③测得的LD50值实际上仅是近似值
五种化合物的LD50值的实验室间变异 化合物
五氯酚 水杨酸钠 苯胺 乙酰苯胺 氯化镉
范围(mg/kg)
74~620 930~2328 479~1169 723~3060 105~482
4、封闭群动物
指在5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血缘,仅由同一
品系的动物在固定场所保存繁殖的动物群。个 体间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学差异。封闭群动物 个体间差异的大小,取决于祖代的来源 。
(三)微生物控制的选择
1、无菌动物 germ free animal, GF 指体内外均无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经 人工剖腹产净化培育而来。
对放射线耐受性强,淋巴细胞白血病发 病率6%,化学致癌物质不能诱发乳腺癌 和卵巢囊肿,对结核杆菌有感受性。
乳腺癌自发率低,肺癌发病率为26%, 网状细胞瘤8%,血管瘤6%,淋巴肉瘤45 %,乳腺癌3%,对放射线极为敏感。
可用于营养与肝癌发生率关系的研究, 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有抵抗力,对酒精过 敏。也可作为许多瘤株的宿主。
其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期毒性中值。
(2)试验:以文献LD50为中值,取倍差,设3-4
个梯度,找出大致的LD10-90的范围。
(3)正式试验: I=(logLD90-logLD10)/(n-1)组距,即相邻 两个剂量组对数差或相邻组比值的对数值。一般 设5-7个剂量组。 限量实验:毒性较小的化学物若无法求得LD50, 则进行限量实验,单次染毒剂量5g/kg(体重), 食品毒理学实验——15g/kg(体重)。
应选用健康动物。一般试验前检疫观察5-7天
二、常用染毒方法
(一)经口染毒 1、灌胃 是将液态受试化合物或固态、气态化合物溶于 某种溶剂中,配制成一定浓度,装入注射器等定 量容器,经过导管注入胃内。 优点:剂量准确 缺点:工作量大;可能损伤食道或误入咽胶囊
将一定剂量受试化合物装入药用胶囊内
表5-1 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及不同体积染毒柜应放置 动物数关系
动物种 属 小鼠 大鼠
呼吸通气 量 (L/小时)
1.45 10.18
最低需气 量 (L/小时)
2.45 30.5
不同容积染毒柜放置动物数(只)
25L 3~5 50L 6~10 100L 12~15 1~2 300L 36~40 5~6
浓度计算: C=a.d/L×1000×1000(mg/m3) a-加入化合物量(ml),d-比重,L-容积(L)
比值(最大值/最小值)
8.38 2.50 2.44 4.23 4.59
1、固定剂量法
单次口服固定剂量试验法结果的评价
剂量 (mg/k g)
试 验
存活数<100%
结 果
100%存活 无明显中毒表现 用50mg/kg试验
100%存活 毒性表现明显 有毒(Toxic) (LD50=25200mg/kg) 有害(Harmful) (LD50=2002000mg/kg) LD50>2000mg/kg
二、急性毒性评价方法
(一)经典的急性致死性毒性试验
1、实验动物
选用成年健康动物,常用大鼠和小鼠。各剂
量组雌:雄=1:1,出生2-3个月。数量10-
20只最佳。大动物每组6只。实验前至少观察一 周,选取其中健康动物,随机分组。
2、染毒剂量设计 (1)查阅文献: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 理化性质,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 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
2、动式吸入 染毒柜——空气流动 面罩吸入——避免化合物 经皮吸入 优点:剂量准确 缺点:装置复杂;消耗 大;可能造成污染 (三)经皮肤染毒 用于研究化合物经皮肤吸收的毒性作用及化合 物对接触皮肤的局部作用(皮肤刺激和致敏)
第二节 急性毒性及其评价方法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 实验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外来化合物 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观察期可在1-7天。 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的方式或途径不同,“一 次”的含义也有所不同。凡经口接触和各种方式 的注射接触,“一次”是指在瞬间将受试化合物 输入实验动物的体内。而经呼吸道吸入与经皮肤 接触,“一次”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期间内实验动 物持续地接触受试化合物的过程
第四章 环境化学物的一般 毒性及其评价
第一节 化学物毒性评价的实验基础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 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
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
科学研究的动物。
以选择哺乳动物为主。可采用2-3种,啮齿类
和非啮齿类。常用大鼠(rat)、小鼠(mouse)、
豚鼠、家兔和狗,尤以大鼠使用很多。
2、悉生动物 gnotobiotic animal, GN
指体内带有已知微生物的动物。是经人工有计
划地将已知菌投入动物体内。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specific pathogen animal, SPF 指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即无 传染病的动物,容许携带非特定微生物。
SPF动物群的建立,其原种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 或悉生动物才能保证。 4、清洁动物 Clean animal,CL
或与食物中的化学成分起反应。
(二)经呼吸道染毒 1、静式吸入 在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定量的易挥发液 态化合物或气态化合物。将动物置于其中,一般2h 。尤其是适用于小动物接触易挥发液态化合物的急
性毒性研究。
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消耗化合物少 缺点:柜内空气组成、环境条件不稳定;化合物浓 度难以恒定。
5.0
高毒(Very toxic) (LD50≤25mg/kg) 有毒或高毒 用5mg/kg进行试 验 有毒或有害 用50mg/kg试验
50.0
用500mg/kg试验
500.0
用2000mg/kg试验
2000.0
用500mg/kg试验
该化合物无严重急性中毒的危险性
2、急性毒性分级法
3. 上、下移动法(up/down method)或阶梯法 第二个动物接受化学物的剂量由第一只动物 染毒后的反应决定,如果动物死亡,则下一个剂 量降低;如果动物存活则下一个剂量增高,但是 实验需要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剂量范围,使得大 部分的动物所接受的化学物剂量都会在真正的平
也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动物体内外不携带人
畜共患疾病的病原体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