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说课稿(公开课)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b0220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c.png)
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等对传统忠诚观念的批判。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环节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问题一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他如何应对困境?
问题二
苏武的忠诚和信仰对他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问题三
苏武传中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分享个人阅读心得和体会
分享一
在阅读苏武传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苏武的忠诚和坚 韧不拔的精神。他的坚定信仰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让我深受 感动。
倒叙手法
开篇先写苏武出使匈奴的 背景和原因,再回溯其成 长经历,使故事更具悬念 和吸引力。
顺叙与插叙相结合
在叙述苏武出使经过时, 穿插描述其家庭背景、与 副使张胜的关系等,使人 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苏武与副使张胜 、匈奴王单于等不同人物 的性格、行为,凸显苏武 的忠贞不屈和高尚品质。
语言风格特点
01
先秦时期
忠诚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君主和国家的绝对服从和献身,如屈原等忠臣形
象。
02
秦汉时期
随着统一国家的建立,忠诚观念逐渐演化为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和献身
,如苏武等忠臣形象。
03
宋元明清时期
忠诚观念进一步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和道义的坚守和献身,如岳飞、文
天祥等忠臣形象。同时,忠诚观念也开始受到一些挑战和反思,如明清
质朴自然
语言平实,不刻意追求华丽辞藻 ,以简洁明快的叙述展现故事情
节和人物形象。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苏武忠贞品质 的崇敬之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细节描写生动
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如苏武手 持旌节、北海牧羊等场景,使读 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主人公的
艰辛与坚韧。
情感渲染和意境营造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8e4c93a19e8b8f67d1cb931.png)
《苏武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知识和能力要求:1. 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2. 掌握文中的主要文言实词和虚词;3. 掌握并会翻译一般的文言句式;4. 培养阅读传记文言文的能力;5. 学习《汉书》精妙的艺术手法(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苏武牧羊的历史,感受苏武忠君爱国的光辉形象,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3•在学习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思考和认识二、说教法过程和方法:1、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2、质疑学习,培养质疑能力3、养成对文言字词句的质疑能力,并初步解决问题4、逐步培养对文章内容的探究质疑能力,形成个性化阅读5、计划用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理念:1. 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2. 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3. 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4. 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第三课时教学理念: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1980baf61fb7360a4c652b.png)
《苏武传》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合作学习,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培养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的能力和习惯。
2、探究学习,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学习苏武的民族气节,弘扬爱国主题。
【教学重难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学习概括内容要点的技能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内容,概括内容要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一)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播放李娜的《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新教材新学案》(第66页)和课文注释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b699245caaedd3382c4d313.png)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班固的《苏武传》(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本课总共安排3个课时完成,现在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苏武传》(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4单元讲读课文。
这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作品,他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经艰辛而不傉使命的事迹,塑造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气势)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经过了之前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要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
”因此,我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如下:1、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相关文体知识及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语法现象,并翻译全文。
3、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翻译全文。
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点拨法、启发法来推进教学,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理念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三步走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5min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责任。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be40ebcc7931b764ce15c4.png)
苏武传一、导入新课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与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教学过程(一)传记写作的要点(幻灯展示:范曾《苏武牧羊图》)幻灯片中对于苏武只有一个解释:前140—前60,同学们,你能从中读出什么信息呢?苏武活了80岁。
而本文,作为一篇传记,写了苏武多少年?有没有写80年?写了19年。
这19年每年都写了吗?没有。
问一个写人物传记怎么写的问题。
写人物传记,要不要把这个人物的一生列成一个大事年表?要针对人物身份抓住关键情节来写。
写苏武,他是一个使臣,要抓住他在出使之时遇到特殊变故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通过这些突出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
这是一种传记写作的方法。
也是文学创作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归纳主要故事情节班固虽然是个史学家,但他在写苏武时花尽了心思,80年,没有写太多,对苏武的身世,只有一处交代,只在文章开头交代,“武,字子卿。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稍迁至栘中厩监”。
整篇文章侧重写他出使匈奴这19年的艰辛历程。
在这19年当中,没有一年一年地写,那作者抓住了什么样的核心事件?(遇到了意外之变的时候,面对劝降时他是如何表现出的。
因此,整个传记的重心在哪里呢?发生叛乱是个意外之变,在这时,苏武是如何表现的呢?)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板书:自杀反劝降北海牧羊)这三个情节构成了苏武人生当中最精彩的篇章。
(三)通过问题归纳苏武形象与精神特质A.讲解“自杀”情节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思考1、如何理解苏武的两次自杀行为?(我们先找到文中关于自杀情节的描写。
齐读3、4两节)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苏武的形象在这两段中是通过两次自杀表现出来的,自杀的情节,在文中是哪几句话?(1)欲自杀(2)引佩刀自刺问一个问题:他在知道这个事情之后,马上就要自杀,那在他自杀之前,留下了什么话?也就是他自杀的原因是什么?(找原文)(1)事如此,此必与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5199c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c.png)
《苏武传》优秀说课稿【背景材料】一、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相关评论(其冬,丁令盗武牛羊)卫律为丁令王使人盗之,以困武。
冀其终降,以分谤也。
(王必欲降武)时陵为右校王,故因其称。
(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十七)如以后世史法论,图画麒麟阁功臣事,必当属之《霍光传》后矣。
此知班氏犹得《春秋》“微而显”“志而晦”之旨也。
苏武唯此一事,足以伸眉身后,故班氏特以此事系之传后,以慰千载读史者之心。
良史用心之苦,非晋、宋以后史家所知。
李慈铭《汉书札记》)三、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d01c493bb4cf7ec4afed08f.png)
《苏武传》说课稿-中学语文论文《苏武传》说课稿雷盼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
“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cd991e89b89680203d8254a.png)
《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定量的文言文,加之人教版语文书对于文言文的注释相对清楚,因此学生对文意应该能通过自我预习和教师教学点拨掌握。
在构思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就将重点放在了人物刻画上。
本文的人物刻画方法有很多:环境衬托,语言、动作刻画和对比衬托。
在这篇传记中,作者为了刻画苏武的形象,塑造了三个降臣与之相对比,这就使得苏武的形象更加的鲜明生动,加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生对对比就有所认识,所以将对比手法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无疑能让学生掌握对比的作用和运用,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避免刻画人物的单一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引导分析讲解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白《汉书》的文学和史学地位,使其对《汉书》有个全面的了解,着重提出其文学上的成功之处,将教学目标明确。
其次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梳理文章情节,使学生了解卫律劝降和李凌劝降的背景。
接着明确卫律和李凌劝降的段落,让学生对其进行自我翻译。
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但是可能缺乏相对应的理解能力,在没有全篇讲解翻译的基础上要学生做到梳理情节有点困难;还有就是要学生短时间的弄清楚三段话具体的翻译和含义,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是难上加难。
因此这两点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难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可能会采取一些传统的灌输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明白。
其次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分析对比手法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采用到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在文章到中存在的对比,然后让学生自我慨括对比展现的人物形象。
尝试让学生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比如说会设计“卫律和李凌同为降臣,两者在劝降上有什么不同,两者之间性格又有什么不同?”“文章中卫律、李凌等人物在苏武形象的刻画上起到了什么作用?”等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ae07e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97.png)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苏武传》,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苏武传》全文阅读,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和崇高精神。
2. 重点词汇:掌握文中重点词汇,如“节”、“牧羊”、“匈奴”等。
3. 句子翻译:翻译文中重点句子,理解句子背后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武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苏武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总结苏武的精神品质。
4. 重点讲解:教师讲解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5. 情感教育:传承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复习《苏武传》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苏武及其时代背景。
五、评价反馈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心得体会和拓展阅读。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检验学生对《苏武传》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苏武在面对困境时坚守节操的事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高尚品质。
2. 情境创设: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处于苏武的位置,思考如何作出选择,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激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活力。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苏武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译文。
2. 网络资源:查找与苏武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教学手段。
3. 课外读物:推荐苏武相关书籍、论文,拓展学生视野。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互动环节的表现,评价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74d64f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2.png)
2024《苏武传》说课稿范文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之一,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历史传说。
下面我将就这部作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苏武传》是我国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学选读部分。
它通过苏武传奇的故事,展现了苏武的坚定品格和崇高精神,是中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培养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感受苏武的崇高精神。
②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③情感目标:通过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苏武的故事情节,把握苏武的崇高精神。
难点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苏武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内容,我选择了问题引导法和讨论交流法作为主要的教法。
学法是:研读方法、阅读攻略及多元评价方法。
通过这些教法和学法的结合,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思考中进步。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苏武传的教学材料、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和相关的阅读材料。
借助多媒体技术,我将呈现苏武传中的关键情节和形象描写,提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呈现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苏武传的认知和兴趣。
环节二、阅读理解以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读完苏武传,然后回答一些与故事情节相关的问题。
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苏武的行为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环节三、课文赏析通过分析苏武传中的精彩段落和描写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的艺术魅力。
环节四、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进一步了解苏武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bddbf3458f5f61fb636662f.png)
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苏武传说课稿【1】一、说教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学习人物传记,要在读懂本课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笔下人物的感情倾向,注意传记作品多样的叙事手法,学习传记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是要面对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对于人物形象的把握也不能很到位。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梳理其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我把学习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分析多个人物形象,及其所采用的细致入微地描写,体会苏武高尚的民族气节。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学生学习。
2.分角色朗读法。
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3.表演式教学。
引导学生从表演中体悟苏武的人物形象。
说学法1.自主合作探究法根据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教学。
2.小组合作讨论法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总结学习经验。
五、说教学过程本课围绕一个“节”字入手,先梳理文章,再分析人物。
在说、演、悟中,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设置以下环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2.初读文本,从文章梳理知节3.品读课文,从人物形象析节4.迁移拓展,从古今故事谈节5.课后作业,从颁奖词中论节1.新课导入,从说文解字知节说文解字,一课一字。
节,繁体字�,形声字,从竹从即,左形右声。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cf2468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62.png)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教案
一、教案背景
《苏武传》是中国古代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它讲述了苏武在匈奴生活的艰辛、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以及最终顽强的回归故土的故事。
通过学习《苏武传》这一古代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坚持不懈精神,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教案目标
1. 能够简单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能够分析《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案内容
1. 教学活动一:导入学习
导入学习《苏武传》前,可以通过展示与《苏武传》相关的图片或简单介绍古代匈奴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学活动二:阅读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苏武传》,并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讨论,
包括以下问题:
- 苏武为什么要被俘虏?
-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是怎样的?
- 苏武是如何坚持回归故土的?
通过上述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3. 教学活动三:主题和价值观分析
分组讨论,让学生讨论《苏武传》所传达的主题和价值观,例
如坚持不懈、爱国主义精神等。
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让小组代表
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教学活动四:写作训练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苏武传》的理解,写一篇有关苏武的心得体会或传人故事。
五、教学评估。
《苏武传》说课稿
![《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edbf6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9.png)
《苏武传》说课稿一、说教材《苏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人物传记,收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中。
本文以苏武为中心,通过讲述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国的感人事迹,展示了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格魅力。
本文在课文中的作用和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传承:本文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篇章,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2. 道德教育:本文以苏武的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等品质为榜样,为学生树立了一个光辉的道德典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3. 写作技巧:本文运用了丰富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抒情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写作的范例。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期间经历了种种艰辛,始终坚定信仰,忠诚于国,最终得以回归汉朝的故事。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成语、典故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
(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评价苏武的人物形象。
(3)学会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正直、勇敢等品质,树立道德榜样。
(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苏武人物形象的评价。
(3)写作技巧的学习与应用。
2. 难点:(1)对课文内涵的深入挖掘。
(2)苏武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3)写作技巧的灵活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充分挖掘苏武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苏武传》的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并将我的教法与他人区分开来,以下为具体教学方法的亮点:1. 启发法:- 我将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苏武为何能在困境中坚持信仰?”“苏武的行为对我们今天有何启示?”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5fbc26ba0d4a7303763a87.png)
苏武传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苏武传》是高中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下面是WTT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苏武传》公开课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等文言文基础知识;2.分析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研读体会文章鲜明突出的对比与生动入微的细节对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作用;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卫律劝降、苏武牧羊、李陵劝降等重点段落,对比分析人物的思想品质;2.从文中归纳出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言行选择?【教学设想】1.为避免课堂流于枯燥的字词讲解,在课前布置学生做好译注等准备工作;2.课文篇幅较长,语句较生拗,应让学生多读,以培养文言文语感;3.在欣赏课文时,以讲述故事的方式来将重点由“言”转移至“文”上,吸引学生兴趣。
【辅助手段】PPT,板书【课时安排】4课时公开课为第3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标题:苏武传)故事讲到苏武奉命持节出使匈奴,被牵连入匈奴国中叛乱事,他两度寻死,慷慨陈词,终于消弭了可能导致两国发生误解争端的危机,扭转了外交上的被动局面。
但是不料匈奴公然违背两国通好的宗旨,粗暴扣留了苏武等使节,要逼迫他们投降,以此来羞辱汉朝。
卫律的威逼利诱以失败告终。
(板书:苏武-张胜,苏武-卫律)匈奴明白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便改变了劝降策略。
二、研读:“乃幽武至大窖中,绝不饮食。
” 想以摧毁折磨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可是苏武“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顽强地活了下来。
以至于“匈奴以为神”。
于是匈奴变更为残酷的方式,“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
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把他单身流放到气候苦寒的无人之地,这已经够残酷了,何况又被判处了终身流放。
但“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又顽强地活了下来。
高中语文《苏武传》说课稿
![高中语文《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e4fd3a40508763230121267.png)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班固的《苏武传》(板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本课总共安排3个课时完成,现在我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内容。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苏武传》(手势)选自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第4单元讲读课文。
这是汉代史学家班固的作品,他通过记述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经艰辛而不傉使命的事迹,塑造了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气势)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经过了之前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这为学习这篇文章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本文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提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他们树立爱国主义精神。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要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学会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
”因此,我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相关文体知识及本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语法现象,并翻译全文。
3、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根据本文的教学目标及本文的特点,本文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语法现象,翻译全文。
难点:理清故事发展的情节,初步鉴赏苏武形象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点拨法、启发法来推进教学,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来学习。
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理念指导下,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三步走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5min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一个中国梦”,中国梦的实现不仅是每一位中国人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位青少年的责任。
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更需要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古往今来我国涌现出了无数的爱国志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武传》,去认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4b70ec3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5e.png)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苏武传》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 教材背景《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古文阅读教材。
主要讲述了西汉末年,匈奴势力崛起,边疆频繁发生战乱的时期,苏武被匈奴俘虏的故事。
2. 教材内容《苏武传》以苏武为主人公,通过描述苏武在匈奴人的俘虏生活中所面临的艰辛与痛苦,突出了他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故事结尾,苏武成功逃脱,并最终回到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3. 教材特点《苏武传》是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它具有以下特点:•语言古朴、凝练,需要学生理解古汉语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内容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忠诚、坚守信仰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苏武传》的故事背景,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理解古文中的词语、句子的意思,培养对古文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一些阅读策略,帮助理解古文的深层含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对古文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对古文中的价值观念进行思考和分析。
3. 情感目标•启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感受苏武坚守信念的情感力量;•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和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三、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理解古文中一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学会分析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
2.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中较复杂的句子结构和词义;•理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能够运用阅读策略,理解古文中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古文相关的图片、音频等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的内容和情感。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互相帮助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能力。
《苏武》说课稿(公开课)
![《苏武》说课稿(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58ebadef9b89680203d8257e.png)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分析苏武的“威武不 能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爱国 义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究苏武寻死与求生背 后的深层意蕴
教法学法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话教学法: 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生之间对话 师生之间对话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3、“生”和“死”的选择: 教师明确:面对“义”,
(2)拓展联系,在“义”面前,有 有人引颈就刃,舍生取义 的人选择了生,有的人选择了死, ;有人发出“活着比死更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能举出 难”的沉吟而为义隐忍苟 哪些这方面的例子?
布置作业
存。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 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灭 ,这两种精神都是必不可
总结:当“义”与“利”矛盾时, 苏武不为利动;当“生”与“义” 发生矛盾时,他毫不犹豫地舍生取 义;无论求生还是寻死,都是苏武 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大义的方 式,苏武真是爱国的义士,出使的 大丈夫。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用文中一个词 语评价苏武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义士
为什么称 苏武为义士
利与义的选择 生与义的选择 生与死的选择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1、利与义的选择: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明确:当“义”与“利”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矛盾时,苏武不为利动, 士,吾亦为之。”孔子又说:“不 不计较个人、乃至家庭的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 “义”与“利”的面前,苏武是 利益,始终把忠君爱国放 怎样选择的? 在首位。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实用教案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实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77172e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a.png)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对于苏武传中某个人 物或事件的看法,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
小组讨论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讨 论,探讨苏武精神在 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 值。
小组可以分享自己的 实践经验和思考,促 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 启发。
小组可以讨论如何将 苏武精神与现代社会 相结合,提出具体的 实践方案。
课程总结与回顾
苏武的精神品质包括忠诚、坚韧、勇敢、智慧等方面,这些品质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苏武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意志,不屈不挠地 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04
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评价
Chapter
苏武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了汉代历史散文的最高成 就,是《史记》之后又一重要 的历史著作。
塑造了苏武这一忠贞不屈、坚 韧不拔的爱国志士形象,成为 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 响,为历史小说、戏剧等提供 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分析
采用了对比、衬托等手法,通过 李陵、卫律等人物的对比,凸显
的个人背景和使命等。
苏武在匈奴的生活
03
了解苏武在匈奴的生活状况,包括他的生活环境、与匈奴人的
交往以及他的精神追求等。
不同版本苏武传比较阅读
1 2
不同史书中的苏武传
比较《史记》、《汉书》等不同史书中对苏武传 的记载,分析其中的异同点。
文学作品中的苏武形象
探究文学作品中塑造的苏武形象,如诗歌、小说 等,分析不同作者对苏武形象的塑造和解读。
苏武传公开课优秀实用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探讨 • 文学价值与艺术成就评价 •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 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5cb8f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da.png)
人教版必修4语文《苏武传》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 教材概述《苏武传》是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文章。
通过讲述苏武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忠诚、坚贞不渝精神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
2. 教材重点本篇文章的重点是通过苏武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忠诚的意义,探讨忠诚精神的力量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3. 教材难点本篇文章的难点在于古文语言的理解和鉴赏,涉及到一些古代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苏武传》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掌握古文阅读技巧,包括识字、理解语义和把握文意的能力•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并能运用到文本阅读和文学鉴赏中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掌握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学生对忠诚价值的认识和体验,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忠诚、坚韧不拔精神的认同感和追求•提高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期许和动力三、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人教版必修4语文教材•《苏武传》古文文本•相关的古代文化背景材料和解读资料2. 教学环境•教室内准备干净整洁,桌椅摆放整齐•准备一块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设备好投影仪和计算机,以备展示相关教学资料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导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他们对于忠诚的理解和有关忠诚的例子。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苏武传》和忠诚的主题。
2. 预习任务(10分钟)•让学生在课前阅读《苏武传》这篇古文,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并总结故事的主题,理解故事背后表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3. 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分组让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各自小组的理解和解读。
•老师引导全班展开讨论,梳理故事情节的主线和发展。
4. 学习古文语言(20分钟)•分析古文语言的特点和特色,通过示范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古文的词汇和句式。
《苏武传》 说课稿
![《苏武传》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f1611a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2a.png)
《苏武传》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武传》。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的一篇人物传记。
这篇传记出自班固的《汉书》,通过对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极其艰难的困境中坚守节操,最终得以归汉的事迹,展现了苏武的忠贞爱国、坚贞不屈的伟大人格。
这篇文章在人物刻画、情节安排、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学生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的经典范例。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高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但对于像《苏武传》这样篇幅较长、语言较为复杂的文言文,学生在理解和把握上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苏武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的认识可能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苏武的形象。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苏武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文章内容。
(2)分析苏武的形象,体会其精神内涵。
2、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历史背景。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体会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讲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文化常识,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分析苏武的“威武不 能屈、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的爱国 义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探究苏武寻死与求生背 后的深层意蕴
教法学法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对话教学法: 学生与文本对话 生生之间对话 师生之间对话
导入新课
复述情节
教学过程
1.学生齐读课文3-8段,然 后复述这一部分的情节。 2.教师展示情节概括,并让 学生指出重点词句的意义和 用法 。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张胜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为众人止。律讯武,武曰:“屈节辱命,虽生 ,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为卫律所救。律拟之以 剑,武不动;律诱之以富贵,武不应;律软硬兼施,武骂 律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幽于大窖,绝不饮食,啮雪吞旃 ,数日不死;牧羝于北海,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食而食 ,杖汉节牧羊。当其时也,陵谓武汉武帝刻削寡恩、法令 亡常,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 ,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 ,无所恨。”陵劝降再,武拒之以“效死于前”,陵喟然 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 霑衿,与武决去。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方面的知识; 感受苏武爱国义士的光辉形象;探究苏 武遵从的“义”的内涵。 2、在朗读复述中熟悉课文情节,在文本 分析和拓展联系中感受苏武的形象以及 探究其遵从的“义”的内涵,在仿写中 加深对苏武形象的认识。 3、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 气节。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3、“生”和“死”的选择: 教师明确:面对“义”,
(2)拓展联系,在“义”面前,有 有人引颈就刃,舍生取义 的人选择了生,有的人选择了死, ;有人发出“活着比死更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能举出 难”的沉吟而为义隐忍苟 哪些这方面的例子?
布置作业
存。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 于世界东方五千年而不灭 ,这两种精神都是必不可
教学片段展示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 为之。”孔子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在“利”与“义”的面前, 苏武是怎样选择的?
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
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面对“生”与“ 义”, 苏武是怎样选择的?
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后来又要 千方百计地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明确:并不矛盾,无论求生还是寻死,都是苏 武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大义的方式。死可 以明义,生可以践义。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用文中一个词 语评价苏武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义士
为什么称 苏武为义士
利与义的选择 生与义的选择 生与死的选择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1、利与义的选择: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明确:当“义”与“利” 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矛盾时,苏武不为利动, 士,吾亦为之。”孔子又说:“不 不计较个人、乃至家庭的 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 “义”与“利”的面前,苏武是 利益,始终把忠君爱国放 怎样选择的? 在首位。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当“义”与“利”矛 盾时,苏武不为利动;当“生” 与“义”发生矛盾时,他毫不犹 豫地舍生取义;无论求生还是寻 死,都是苏武捍卫国家尊严、维 护民族大义的方式,苏武真是爱 国的义士,出使的大丈夫。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
课 题 爱国真义士 出使大丈夫
----《苏武传》第三课时人物形象分析
《苏武传》
教学设想
教学流程
教学设想
教学背景 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学法
《苏武传》为古代人物传记,这些传记的主人公都 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写的人”。 《苏武传》生动刻画了一个“威武不能屈、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爱国义士的光辉形象。
教法学法
导入新课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教学过程
图片和《苏武牧羊》 民歌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苏武,一个响亮的名 字,一个永远的标志, 朔雪因他而晶莹洁白, 汉节因他而名扬世界。 苏武“渴饮雪,饥吞 毡,牧羊北海边。心 存汉社稷,旄落犹未 还,历尽难中难,心 如铁石坚”的爱国形 象永垂青史,彪炳千 古。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2、“生”与“义”的选择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明确:当“生”与 孟子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义”发生矛盾时, 而取义者也”,面对 “生”“义”,苏武是怎样选择 他毫不犹豫地舍生 的? 取义。
导入新课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教学过程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1、阅读课后练习三李陵《答 苏武书》中的一段文字, 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 谈一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 人物的认识。 2、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应如 何继承与发扬“义士”精 神。
爱国真义士 出使大丈夫
义与利 不为利动 苏武 义士 生与义 舍生取义 生与死 生可以明义 死可以践义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苏武所践行的“义” 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忠君爱国、不辱 使命、报恩、坚守信念、 坚守个人节操……
复述情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探究“义”在当代的表现 和 内涵。
导入新课 复述情节
教学过程
有一种爱,不存在于男女之 间,有别于亲人之间,却比 血更浓艳,比海枯石烂更壮 美,这种爱是对一片土地的 热爱,是对一种信仰的热 爱,是对一个民族的热爱。 有一种气节,倔强不屈,从 骨子里渗透出来,坚毅刚 强,支撑起我们的血肉之躯。 拥有这种爱和气节的人便是 “义士”。
教学过程
为什么称苏武为义士 3、“生”和“死”的选择: 明确:并不矛盾。无论求
分析形象
探究内涵 总结归纳 布置作业
(1)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 生还是寻死,都是苏武捍 度自杀,后来又要千方百计地活 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大 下去,这是否矛盾?
义的方式。 死可以明义,生可以践 义。
导入新课
复述情节
教学过程
总结:当“义”与“利”矛盾时, 苏武不为利动;当“生”与“义” 发生矛盾时,他毫不犹豫地舍生取 义;无论求生还是寻死,都是苏武 捍卫国家尊严、维护民族大义的方 式,苏武真是爱国的义士,出使的 大丈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拓展联系: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
考的问题,在“义”面前,有的人选择了生 , 有的人选择了死,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想想 能举出哪些这方面的例子?
明确:面对“义”,有人引颈就刃,舍生取义; 有人发出“活着比死更难”的沉吟而为义隐忍 苟存。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东方五千年 而不灭,这两种精神都是必不可缺的。
以苏武的事迹为材料,将 下面一段话补充完整。
“义”高于一切。孟子曰:“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古往今来,为这至高 无上的“义”, 有多少义士豪杰甘愿抛 头颅、洒热血,他们如群星般在历史的天 穹上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义士是为了郑国 安危、深明大义、夜缒秦营的烛之武;义 士是为报知遇之恩、不畏强秦、慷慨赴死 为了国家尊严、忠贞不 的荆轲;义士是( 屈、北海牧羝 )的苏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 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 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 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 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了一定的基础,对怎样阅 读古代人物传记作品有了一定的基础。 这篇文章有比较多的生字、通假字、古今异义 等现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对 苏武牧羊的故事有所了解,但是对其他情节不 太熟悉;不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苏武的形象; 无法理解苏武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