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丙肝不可怕丙肝的抗病毒治疗

丙肝不可怕丙肝的抗病毒治疗
SVR (%)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942研究:疗效小结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日治疗 48 周,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61%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日治疗 48 周,HCV 基因型 1 型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51% 派罗欣® 联合 利巴韦林 800 mg/日治疗 24 周,HCV 基因型非 1 型持续性病毒学应答率 78%
65% (n = 253)
Hadziyannis SJ. EASL Annual Meeting. 2002.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800 mg qd, 24 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 qd, 24 周
派罗欣® 180 mg sc qw + 利巴韦林 1000/1200 mg qd, 48 周
开发聚乙二醇干扰素经历了2代技术
IFN
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吸收过快,峰浓度高
PEG位点多样,产品均一性差
分布过广,剂量要大
PEG与干扰素结合不稳定需要制成干粉剂
消除过速,给药要频
在体内分布仍很广泛
波动过大,耐受性差
不能保证稳定1周的血药浓度
第二代大分子支链 PEG干扰素纯度更高
目前治疗丙肝的临床药物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IFN)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IFN
第一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12KD)
第二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40KD)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于诊断急性或慢性HCV感染。 ✓HCVR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1.HCVRNA定量检测:HCVRNA定量检测应当采用基于PCR扩增、灵敏度、特异度和精
确度高并且线性广的方法,其检测结果采用IU/ml表示。 2.HCV基因分型:采用基因型特异性DAAs方案治疗的感染者,需要先检测基因型。 3.HCVRASs检测:目前检测RASs的方法包括: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和新一代深度测序方
规范的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或再同时联合索磷布 韦治疗,或索磷布韦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但是治疗失败。 8.直接抗病毒药物经治:既往经过规范的DAA抗病毒治疗,但是治疗失败, 包括含非结构蛋白(NS)5A抑制剂的DAA经治和不含NS5A抑制 剂的DAA经治。 9.RAS:可导致DAA耐药的基因位点置换(氨基酸替代)。 10.HCVRNA不可测:使用高灵敏度的HCVRNA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发现低于检 测下限。
流行病学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不同性别、年龄、种族人群均对HCV易感。据世界 卫生组织估计,2015年全球有7100万人有慢性HCV感染,39.9万人死于HCV 感染引起的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2006年,我国结合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剩余的血清标 本检测了抗-HCV抗体,结果显示1~59岁人群抗-HCV阳性率为0.43%,在全 球范围内属低流行地区,由此推算,我国一般人群HCV感染者约560万.如加 上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的HCV感染者,估计约l000万例。
影像学诊断
1.腹部uS检查:操作简便、直观、无创性和价廉,us检查已成为肝脏检查最常用的重 要方法。该方法可以协助判断肝脏和脾脏的大小和形态、肝内重要血管情况及肝 内有无占位性病变,但容易受到仪器设备、解剖部位及操作者的技术和经验等因 素的限制。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为了规范和更新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抗病毒治疗,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作为公共卫生威胁”目标,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根据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特点、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药物的可及性,于2019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修订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慢性HCV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已经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DAA)的泛基因型时代。

优先推荐无干扰素的泛基因型方案,其在已知主要基因型和主要基因亚型的HCV感染者中都能达到90%以上的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并且在多个不同临床特点的人群中方案统一,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除了失代偿期肝硬化、DAAs治疗失败等少数特殊人群以外,也不需要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治疗,因此,泛基因型方案的应用可以减少治疗前的检测和治疗中的监测,也更加适合于在基层对慢性HCV感染者实施治疗和管理。

但是,泛基因型方案不是全基因型方案,对于少数未经过DAAs临床试验,或者已有的临床试验未获得90%以上SVR的基因亚型和耐药相关替代突变(resistance-associated substitution,RAS)的感染者中[1-2],还需要规范的临床试验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基因型特异性方案仍然推荐用于临床,主要考虑其在中国的可负担性优于泛基因型方案,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如失代偿期肝硬化、儿童/青少年和肾损伤等的患者)。

优先推荐不需要联合RBV的DAAs方案,但如果临床试验证实需要联合RBV方可获得90%以上的SVR,则应该参照药品说明书联合RBV,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监测RBV 的不良反应。

而且,具有RBV绝对禁忌证的慢性HCV感染者应该选择不联合RBV的DAAs 方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_上_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_上_

#地坛抗疫课堂#丙型肝炎防治指南解读(上)张为民,李蕴铷,谢雯(北京地坛医院,北京100011)中图分类号:R51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1089(2006)04-0023-03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 C 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并于2004年3月正式公布。

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

因此,任何临床诊疗指南都不应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

1丙型肝炎的病原学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 v iri d 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 C V 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

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

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quasispec i e s)。

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 A依赖的RNA 聚合酶,均为H C 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e5分钟或60e10小时、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

丙肝防治宣传教育知识

丙肝防治宣传教育知识

丙肝防治宣传教育知识
一、概述
“丙肝”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传染病,常呈慢性隐匿性感染状态,对健康危害较大的传染病,目前没有有效预防的疫苗。

我国丙肝病毒感染人数众多,传染源广泛存在。

丙肝慢性化率高达60-80%,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15-20%的慢性丙肝患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对健康和生命危害较大。

二、预防知识
1、丙肝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垂直三种途径传播。

2、拒绝毒品、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丙肝的根本措施。

3、合理安全用血可有效控制丙肝病毒传播风险。

4、拒绝不安全性行为,做好自身防护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5、感染丙肝的妇女应及时治疗,治愈前应避免怀孕。

三、检测与治疗
丙肝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和体征,及早检测是发现丙肝的唯一方法。

丙肝可以治愈。

通过规范的抗病毒治疗,95%以上的丙肝患者可以完全治愈。

及早治愈丙肝,就可以避免由慢性丙肝进展为肝硬化及肝癌,还可以防止丙肝进一步传染给他人。

国家已将部分丙肝抗病毒治疗药物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责任与义务
1、与丙肝患者的日常接触不会被感染,不要歧视丙肝患者。

2、预防丙肝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和全社会的参与。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肝癌的监测
对于已确诊的肝癌患者,通过影像 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检测等手段, 密切监测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情况。
肝癌的预防
通过抗病毒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 措施,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其他相关并发症的关注
肝外表现
关注丙型肝炎患者可能出 现的肝外表现,如关节炎 、皮肤病变等,及时评估 和治疗。
代谢综合征
丙型肝炎患者易合并代谢 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 血脂、糖尿病等,需进行 相应预防和治疗。
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纳入
近年来,多种新型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相继问 世。本指南及时将这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纳入其中,为患 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特殊人群的关注度提升
本指南加强了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丙 型肝炎防治的关注,提供了更为详细和针对性的建议和指 导。
02
丙型肝炎概述
儿童丙型肝炎特点及治疗建议
儿童丙型肝炎特点
儿童感染丙型肝炎后,症状通常较轻,但长期感染可导致肝 脏病变进展,影响生长发育。
治疗建议
对于儿童丙型肝炎患者,应根据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优先选择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同时关注药物副作用和患者耐受性。
孕妇丙型肝炎管理策略
孕妇丙型肝炎特点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 》解读
汇报人:xxx 2024-01-05
目录
• 引言 • 丙型肝炎概述 • 抗病毒治疗策略 • 特殊人群的丙型肝炎防治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应对丙型肝炎疫情
近年来,丙型肝炎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指南的制 定旨在提供全面、科学的防治策略,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丙型肝炎疫情。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毒( H B V ) 感染、 嗜酒( 5 0 g / d 以上) 、 非酒精性脂肪肝( N A S H ) 、 肝脏高铁载量、 合并血吸虫感染、 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
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

万方数据
H C V相关的H C ( 一 发生率在感染 3 0 年后为 1 %-3 %, 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 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 H C C的 年发生率为 1 %- 7 %。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 H C C的发生。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H C C发生率 相对较高。发生肝硬化和 H C C 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 肝硬化和 H C C : 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 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为最主要。有报道, 一旦发生肝硬化, 1 0 年存活率约为 8 0 %, 如出现失代偿, 1 0 年的存活率仅为2 5 %。干扰素( I F N a ) 治疗后完全应答者( 包括完全应答后复发者) 的H C C发生率较低, 但 无应答者的 H C C发生率较高。 四、 H C V传播的预防 ( 一) 丙型肝炎疫苗预防 目 前尚无有效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 二) 严格筛选献血员 严格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推行无偿献血。通过检测血清抗 一 H C V 、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 L T ) , 严格筛选献血员。应 发展 H C V抗原的检测方法, 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 三) 经皮和薪膜途径传播的预防 推行安全注射。对牙科器械、 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 理咨询和安全教育, 劝其戒毒。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 理发用具、 穿刺和纹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 四) 性传播的预防 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 , 加强管理。建议 H C 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 五) 母婴传播的预防 对H C V R N A阳性的孕妇, 应避免羊膜腔穿刺, 尽量缩短分娩时间, 保证胎盘的完整性, 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简介2019年底以来,针对丙型肝炎的筛查及管理策略,无论全球还是我国,都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同时,越来越多的DAAs获批准上市,特别是包括国产企业研发生产在内的泛基因型方案上市并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目录,DAAs药物价格以及可及性明显增加,两个分会于2022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丙型肝炎筛查及治疗的推荐意见进行再次更新,推荐意见由25条减少到20条,形成了《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重点强调了扩大筛查以及简化诊疗。

概括起来,2022年版指南主要的五大更新点如下。

一、扩大筛查,直至成人全员筛查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到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其中包括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在2015年的基础上,丙型肝炎新发感染率降低90%,病死率降低65%,90%以上的HCV感染者得以诊断以及80%以上确诊的患者得以治疗。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2022—2030年全球卫生部门关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和性传播疾病行动计划》,对于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减少新发感染以及死亡,在2020年的基础上给出了更具体的量化目标。

新发HCV感染病例由2020年157.5万例(20/10万),降至2025年100万例(13/10万),2030年35万例(5/10万);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由2020年29万例(5/10万),降至2025年24万例(3/10万),2030年14万例(2/10万)。

我国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倡议,2017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联合印发了《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2017—2020)》。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全国大众丙型肝炎知晓率较2020年提高20%,新报告抗体阳性者的核酸检测率达95%以上,抗病毒治疗率达80%以上,专业人员培训比例达100%。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 感染后HCV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 约有50%~85%出现慢性化。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 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4%;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 %~30%,一般人群为10%~15%
•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嗜酒(50g/日以上)、非酒精 性脂肪肝、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 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等可促进疾病进展
编辑课件
传播途径
• 下列途径不会传播HCV: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 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 其它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 HCV
编辑课件
自然史
• 1~3周可在外周血检测到HCV RNA。出现临床症状时, 血清中HCV RNA阳性,但仅有50%~70%患者抗-HCV 阳性,3个月后90%患者抗-HCV阳性
患者可出现抗-HCV假阳性,对于这些患者,HCV RNA的检测有助于确诊。
编辑课件
实验室诊断
• HCV RNA检测
➢ 在HCV急性感染期,在血浆或血清中的病毒基因 组水平可达到105~107拷贝/ml。
➢ 在慢性感染者中,HCV RNA水平变化范围在 5X104~5X106拷贝/ml之间,同一患者血液中 HCV RNA的水平相对稳定。
编辑课件
实验室诊断
• HCV RNA定量检测
➢ 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分枝DNA(bDNA)、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可检测HCV RNA病毒载量。
➢ 不同HCV RNA定量检测法有两种表示方法:拷贝/ml 和IU/ml ,两者之间进行换算时,应采用不同检测方 法的换算公式(如罗氏公司Cobas V2.0的IU/ml与美国 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SuperQuant的拷贝数/ml换算公 式是:IU/ml=0.854 拷贝数/ml + 0.538 )

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解读: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

最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年版)》解读: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长期以来,我国HCV抗体阳性率虽处于低流行水平,但是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据估计HCV感染者约1000万人,绝对感染人数仍高居全球第-[1-2]o2023年2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3年版)》(以下简称2023版《丙型肝炎指南》)颁布[3],将指导我国未来几年的丙型肝炎防控。

目前,8~12周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治疗可使95%以上的普通HCV感染人群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实现根治[3-4];在这种大背景下,对特殊HCV人群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做到〃一个也不能少〃,对〃治-防〃高度一体化的丙型肝炎防控意义重大。

本文主要针对新指南中未明确提及的特殊人群包括孕妇和肝细胞癌(HCe)患者的治疗和尚需解决的问题进行解读,以供临床医生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与借鉴。

1〃中国丙型肝炎母婴零传播〃的倡议HCV主要经过血液、母婴、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其中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是血液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我国现存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传播途径[3]o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2015年开始对抗-HCV阴性献血员筛查HCVRNA,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3]o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静脉药瘾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1寸亦是血液传播的范畴,是目前我国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除此之外,母婴传播便被推上前台,成为了目前第二重要的传播途径。

2023版《丙型肝炎指南》指出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风险约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3]°如前所述,丙型肝炎具有〃治-防〃高度一体化的特征,治疗或根治丙型肝炎孕妇大概率可成功阻断丙型肝炎母婴传播。

然而,在长达20余年时间里,丙型肝炎治疗一直采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方案,而此两种药物均禁用于妊娠[5-6]。

加之,由于丙型肝炎较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概率低,故而,既往丙型肝炎领域罕有类似于乙型肝炎领域的〃母婴传播阻断研究〃,甚至罕见〃母婴传播阻断〃的提法。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点汇总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0年更新版)》要点10治疗目标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是清除HCV,获得治愈,清除或减轻HCV相关肝损伤,逆转肝纤维化,阻止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肝衰竭或HCC,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预防HCV传播。

11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11.1PR治疗的适应证在DAA上市之前,PR方案仍是我国现阶段HCV 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因型HCV现症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

该方案的治疗禁忌证包括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

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合利巴韦林(RBV)治疗的绝对禁忌证和相对禁忌证(IFN联合RBV或单用PegIFN也参见此表)PegIFNα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具有精神分裂症或严重抑郁症等病史/未控制的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未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偿期的肝硬化/哺乳期女性/伴有严重感染、视网膜疾病、心功能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基础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糖尿病/除肝移植外的实体器官移植/对IFN不良反应高度不耐受/2岁以下儿童/未戒断的酗酒或吸毒相对禁忌证:中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1.5×109/L/PLT计数<90×109/L/未控制的甲状腺疾病/总胆红素>51μmol/L/年龄>70岁RBV绝对禁忌证:妊娠或短期内有妊娠计划/严重心脏病/对RBV不良反应高度不耐受相对禁忌证:男性血红蛋白<13g/dl,女性血红蛋白<12g/dl/患有血红蛋白疾病/肾功能异常,血肌酐>1.5mg/dl/未控制的冠状动脉疾病如患者具有绝对禁忌证,应考虑使用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为基础的方案。

如患者具有相对禁忌证,而DAAs获取困难,则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伴随的非HCV感染相关的其他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的治疗意愿及HCV相关肝病进展情况等综合因素,全面衡量后再考虑是否应用PR方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推荐意见及术语表(最全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推荐意见及术语表(最全版)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推荐意见及术语表(最全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更新版推荐意见及术语表(最全版)A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A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不大可能改变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B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B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有可能对该疗效评估结果的信心产生重要影响C1——强推荐,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C2——弱推荐,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一、推荐意见1 诊断推荐意见1:可以采用血清学和/或TE等无创诊断方法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或纤维化。

目前的无创方法对于肝硬化的诊断效能优于显著肝纤维化。

(A1)。

推荐意见2:血清学和瞬时弹性成像等影像学无创指标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率。

当两者结果不一致时,建议进行肝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

(A1)。

2 治疗人群推荐意见3:所有HCV RNA阳性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无治疗禁忌证,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A1)。

推荐意见4:PR方案是我国现阶段HCV现症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的首先推荐方案,可应用于所有基因型HCV感染同时无治疗禁忌证的患者(A1)。

推荐意见5:以DAAs为基础的抗病毒方案包括DAA联合PR、DAAs 联合RBV,以及不同DAAs联合或复合制剂,三种方案可涵盖几乎所有类型的HCV感染者。

即使医疗资源有限,也要在考虑患者意愿、病情及药物可及性的基础上,再决定优先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

(A1)。

3 治疗推荐意见6:抗病毒治疗前应根据病毒载量、基因分型、肝纤维化分期以及有无抗病毒治疗禁忌证等综合评估(A1)。

推荐意见7:在接受Peg IFNα联合RBV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治疗中病毒学应答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4、12、24周应采用高灵敏度方法监测HCV RNA水平,评估病毒学应答情况以指导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颁布实施《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

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追查患者家属,发现家庭有聚集感染现象)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 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

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 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

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

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 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0.3%~55.0%,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0%和15.29%。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

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开始实施,目前,《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物——《中华肝脏病杂志》。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它的问世将会给丙肝防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期,全文刊发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

现节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

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

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

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

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

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二)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

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三)HCV灭活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灭活病毒。

二、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一)世界丙型肝炎流行状况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主要原因。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二)我国丙型肝炎流行状况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一般人群抗-HCV阳性率为3.2%。

各地抗-HCV阳性率有一定差异,以长江为界,北方(3.6%)高于南方(2.9%),西南、华东、华北、西北、中南和东北分别为2.5%、2.7%、3.2%、3.3%、3.8%和4.6%。

抗- 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由1岁组的2.0%至50~59岁组的3.9%。

男女间无明显差异。

HCV 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其中以1b型为主;某些地区有1a、2b和3b型报道;6型主要见于香港和澳门地区,在南方边境省份也可见此基因型。

(三)丙型肝炎传播途径1.HCV主要经血液传播,主要有:(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

但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 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因此,无法完全筛除HCV RN A阳性者,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仍有可能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 0%。

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肤和黏膜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 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较高。

同时伴有其他性传播疾病者,特别是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

3. 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 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危险性。

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

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三、丙型肝炎的自然史暴露于HCV后1~3周,在外周血可检测到HCV RNA。

但在急性HCV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时,仅50%~70%患者抗-HCV阳性,3个月后约90%患者抗-HCV阳转。

感染HCV后,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仍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丙型肝炎慢性化率为50%~85%。

感染后20年,儿童和年轻女性肝硬化发生率为2%~4%;中年因输血感染者为20%~30%;一般人群为10%~15%。

40岁以下人群及女性感染HCV后自发清除病毒率较高;感染HCV时年龄在40岁以上、男性及合并感染HIV并导致免疫功能低下者可促进疾病的进展。

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嗜酒(50g/d以上)、非酒精性脂肪肝(NASH)、肝脏高铁载量、合并血吸虫感染、肝毒性药物和环境污染所致的有毒物质等也可促进疾病进展。

HCV相关的HCC发生率在感染30年后为1%~3%,主要见于肝硬化和进展性肝纤维化患者,一旦发展成为肝硬化,HCC的年发生率为1%~7%。

上述促进丙型肝炎进展的因素以及糖尿病等均可促进HCC的发生。

输血后丙型肝炎患者的HCC发生率相对较高。

发生肝硬化和HCC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所下降。

肝硬化和HCC是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主要死因,其中失代偿期肝硬化最为主要。

有报道,一旦发生肝硬化,10年生存率约为80%,如出现失代偿,10年的生存率仅为25%。

干扰素(IFN)α治疗后完全应答者(包括完全应答后复发者)的HCC发生率较低,但无应答者的HCC发生率较高。

四、HCV传播的预防(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

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

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

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

医务人员接触患者血液及体液时应戴手套。

对静脉吸毒者进行心理咨询和安全教育,劝其戒毒。

不共用剃须刀及牙具等,理发用具、穿刺和文身等用具应严格消毒。

(四)性传播的预防对有性乱史者应定期检查,加强管理。

建议HCV感染者在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对青少年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五)母婴传播的预防对HCV RNA阳性的孕妇,应避免羊膜腔穿刺,尽量缩短分娩时间,保证胎盘的完整性,减少新生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五、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2.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

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

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3.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4.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