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

合集下载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浅析电影《英雄》中的影视美学艺术

202010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作者简介】王钰,昆明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影视艺术作品创作。

张名章,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传媒。

一、《英雄》电影中“暴力美学”的体现所谓“暴力美学”就是指区别于传统暴力在影视中的表现方式,不再侧重于表现暴力内容的本身,而是将暴力用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方式只是侧重形式感,追求形式的美感。

它是将暴力血腥的镜头画面进行艺术化的转换,所以人们把追求暴力形式美感称为“暴力美学”。

而这种艺术表现手法也被许多导演广泛的运用,逐渐发展成一种特定的影视的表现手法。

电影《英雄》作为张艺谋转型之后的第一部新作,制作精良的画面,强大的演员阵容,为他取得了巨额的票房。

这部影片的故事中心就是围绕着“刺秦”展开的,因此有许多杀戮的场面,但是张艺谋在表达这些场面的时候,却没有把这些杀戮打斗的场景真实地刻画出来,而是把这些血腥的、残忍的画面转化为非常柔美的、隐喻的镜头来表现,使观众没有对这些本来血腥的场面嗤之以鼻,而是多了更多的可观赏性。

在电影中选取了两段经典的打斗场景来进行分析:(一)无名与长空的对决无名在第一次上殿向大王讲述战胜的第一人就是长空,长空也是一名高手,但是在两个高手中一决胜负无疑是悲壮的激烈的厮杀,但是影片中却没有表现出来,而是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进行抚琴,琴弦断,宝剑断,长空倒地而亡。

随着老人奏出变化莫测的琴声,两人开始在雨中交战,在交战之中两人眼神对望,进入到了意念的战斗,虚实合一,展现出风平浪静的外表下波涛汹涌的内心斗争,最后长空倒地,没有痛苦的表情,也没有倒在血泊中,这本来是一场生死对决,注定充满血腥和痛苦,可是最后随着长空的宝剑断落在地上,隐喻长空牺牲,这一场悲壮的战斗结束了。

观众看到的只是战斗形式的美感,高手之间灵魂的对决,免去了血腥的场面,让场面更容易被观众接受。

(二)飞雪与如月对决无名向秦王讲的第二个故事,飞雪因为爱情杀死了残剑,残剑身边的如月为了给残剑报仇准备杀害飞雪。

电影英雄观后感

电影英雄观后感

电影英雄观后感电影是一种能够带给我们无尽想象与情感的艺术形式。

作为一位电影爱好者,我经常观看各类电影,其中《英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以观影者的角度,分享我的观后感受。

《英雄》是一部由张艺谋导演,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等一众演员主演的历史剧情片。

该片以中国秦汉时期的故事为背景,通过英雄人物的命运交错,层层推进的剧情,展现了权谋,爱情,忠诚和牺牲等主题。

观影开始,我就被电影独特的视觉美学吸引。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都以细腻的画面和优雅的构图展现,营造了一种古代中国的仪式感。

特别是在色彩运用上,每个场景都采用不同的主题色,通过红、蓝、绿等颜色的巧妙搭配,凸显了各个场景的情绪与氛围。

影片的故事情节紧凑且耐人寻味。

通过三个主要角色的独白,观众逐渐了解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身份,目的和价值观。

电影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呈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网。

故事中的每位英雄人物都有属于自己的才华和目标,他们之间的角力、纠葛以及最终的决策,让我在观看过程中久久不能忘怀。

在这部电影中,我尤其喜欢李连杰饰演的“无名”角色。

他是一个谦逊而坚定的剑客,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他的英勇行为以及内心的挣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触动。

他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同时也为观众带来了思考。

除了剧情和演员的出色表演,电影中的动作场面更是给人带来了震撼与惊叹。

导演张艺谋运用了独特的拍摄手法和特技,以及精心设计的武打动作,使得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张力和美感。

每一次剑与剑的碰撞,每一个飞舞的刀光剑影,都让我不禁屏息凝神,陶醉其中。

总结一下,电影《英雄》以其出色的视觉效果,紧张的剧情以及精彩的演员表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权谋,爱情和忠诚等主题的探索,电影唤起了观众对人类情感和智慧的思考。

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精美的制作,向观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度。

让我们不仅感叹英雄的伟大,更深切地思考了人性的复杂性和身份的价值。

《英雄》色彩分析

《英雄》色彩分析

耀色彩之美《英雄》这部影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便是耀色彩之美,把一种心理的色彩完美的用画面呈现出来。

影片在主次色彩的运用上,用得恰到好处,张艺谋不仅是一个好的导演,更在色彩方面有着很好的造诣,电影中色彩是很重要的角色,它决定着这一场电影是否给观众带来一场视觉盛宴,更确切的说是看这个导演是审美意识。

导演通过色彩的运用把风格结构有层次地展现出来,为环境、人物心境主题思想等服务。

这部电影的整体色彩风格为灰、蓝、为主色调。

影片首先进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万马奔腾的场面,山峰、尘土,马蹄,在一个灰蓝色的场景中展现出来。

我认为,这是一个历史篇,本来就应该有一种复古的冷色调为主,张导用色彩画面给我们交代了一个大概的历史时间,把观众带进这个电影故事情节中去。

接着,便是无名进宫面圣,然后像秦王讲述如何杀死残剑、飞雪、长空等人的。

直到无名讲述完怎样’“杀死”长空的时候都主要以灰蓝色调为主体,值得一提的是长空的衣着,一件黄色的服装,在灰蓝的背景中特别耀眼,这或许是张导有意而为之,长空是一个英雄人物,在无名心目中他是一个对手,是一个朋友,是武功很高的侠客,通过对衣着颜色的展示,来表现长空的性格特征与形象。

在现实打斗中颜色本位灰蓝,但当长空和无名用意念打斗时,颜色一转变为黑白,这给我们一种武学至高境界的展现,它区别与现实中的打斗,所以张导故意把这个颜色定为黑白的,让观众一眼就能看明白他们的武学境界。

接着便是无名为秦王“回忆”讲述怎样“杀死”残剑、飞雪的。

这里主要用的色彩为红色,在这一情节中导演把红色的种类运用得漓淋尽致,淡红、艳红、梅红等的运用,都体现着导演驾驭色彩的能力。

对剑字的题写都运用红色,根据不同的人物性格穿着不同的颜色,其实在无名、飞雪、残剑、如月中,性格最急的是如月,但导演却用最淡的红色来为其穿着,这运用一种对比式蒙太奇鲜活的彰显出来。

映像最深的还是那一场白杨林里面的决斗,飞雪和如月两个穿着黄色的服装,一淡一浓,在黄色的白杨林中飞舞着,让我们看到的是舞美和武美的完美结合,在这一场景的构图中,把表情、特写、叶子的飘落等处理得美不胜收。

《英雄》影评

《英雄》影评

电影《英雄》的画面内涵赏析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代帝王,其身上的是是非非为当今的电影人提供了无尽的话题。

《秦颂》,《英雄》算是秦史系列影片中十分优秀的作品。

而其中的《英雄》从画面内涵上讲算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了。

拿《荆轲刺秦王》与《秦颂》相比,本人不喜欢秦颂的画面感觉,电影终归是电影,要和现实生活不一样,而秦颂的画面太过写实,制作粗糙,毫无美感可言。

而《英雄》则不同,张艺谋用中国传统绘画的“大写意”笔法,把中国的哲学、文化、历史等等诸多元素浓缩在如此这般美轮美奂的画面意境当中,其艺术神韵在影片整体中无处不在却又藏而不露。

一:哲学意境中的暴力影片将人物在赵国书馆求字的过程表现得惊心动魄:剑法在书法当中可寻,书法又在万箭穿堂之时形成。

所谓“剑法”的几重境界,实乃人生的几重境界。

你看那万箭穿堂时刻:老者岿然不动,残剑举手接箭,都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继续书写。

表面看这只是秦军攻赵的阵势,内骨里却有无尽的禅机与“悟道”,是为秦王后面的“天下”理论做铺垫的。

查阅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论著,正有《说剑》、《天下》二篇。

几乎与《英雄》的主要情节,思想脉络完全一致。

原来,张艺谋深悟庄子学说的精髓,借助于他的“天下”学说演绎自己影片中的“天下”观念!这里不得不复叙一下庄子的故事:赵文王喜欢剑术,门下聚集剑客三千,每日对击,死伤无数。

庄子扮作剑客前往与大王“说剑”:号称自己的剑法“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

赵王兴奋,挑出剑客与他比试。

庄子不动,却说自己有“三种剑”,一种是“天子剑”,一种是“诸侯剑”,一种是“庶人剑”,他分别论述三种剑的不同制造和用法,说服了赵王以“天下”为重,不再玩剑,不再杀生。

而《英雄》显然就是将庄子的这个故事移植过来,通过几位剑客在“刺秦”过程中的转变,用现代电影手段演绎了庄子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念。

这个哲学境界就是自然生态,就是天下和平!这是真正的侠情义胆,他是要展示庄子哲学的“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是要将庄子的“无为”变成影片中的“不杀”,将三种剑变成剑法的三重境界,你就不能不佩服他的深厚功力。

《英雄》影评(精选5篇)

《英雄》影评(精选5篇)

《英雄》影评(精选5篇)第一篇:《英雄》影评英雄自从《史记》以来,“荆柯刺秦”的故事一直被人称颂,其中独立个体抵抗强权的精神更是其中的内核,而“侠”也被定义为“以武犯禁”,武侠文学和后来的武侠电影的社会功能是用侠的形象在一定程序上冲破社会禁忌,对抗强权政治,为读者或观众提供了在现实中得不到的快感。

张艺谋的《英雄》题材来自“荆柯刺秦”,它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古典美,让我们领略了古代气质的精神大餐。

当时七国争霸天下,而秦国势力最强,有一统天下之势,所以秦王成了众多刺客行刺的对象,其中对他构成威胁最大的是赵国的四名刺客:无名、残剑、飞雪、长空。

他们是对荆轲之类专为豪门贵族卖命的亡命之徒。

而在电影中,他们是一种新的身份示人,是士与侠的综合。

在短短的电影《英雄》中穿插了友情、亲情和爱情以及大情大义。

赵国大将的女儿(飞雪)为报家国之仇,与心爱之人(残剑)历经艰辛,苦练剑法,终有所成,即便决定刺秦,奈何在最后即将成功的一刻,残剑却领悟到了更深的大义——天下苍生。

与天下苍生相比,个人的得失便不再称得上什么得失,个人的爱恨、苦于众人的不理解,只能背下懦夫的骂名,然而在无名天下独一无二的剑法前,他也只能申明大义,竭力相助。

长空本着对无名莫大的信任,将自己的命运交由他来左右,更是所谓难得的知己吧!在朋友、家人、祖国与天下苍生之间,无名不得不狠下心做出抉择,然而正是这个抉择,决定了“英雄”这个称号。

在即将取得成功时选择了放弃,那是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要经历怎样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到啊!“无名”之路,是否值得我们效仿?作为无名之人,当我们在追寻一个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之时,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学会放弃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辩证法告诉人们,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举世瞩目的雕塑艺术品——维纳斯像,就是因为没有了双臂,才给人以无穷的魅力,就是因为以未完成的形体留给后代,才给后人带来无限的遐想,所以放弃便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由此看来,学会放弃,也需要懂得辩证法的道理。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

《英雄》电影美学与哲学思考电影一直是展现英雄主题的重要媒介之一。

通过影像、音乐和叙事手法的运用,电影能够塑造出充满力量和魅力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能引发观众对于人性、道德、正义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电影《英雄》就是一部充满美学与哲学思考的佳作,本文将通过对该电影的剧情、视听效果以及隐含的哲学主题进行分析,探讨《英雄》电影如何在美学与哲学层面上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触动。

《英雄》由张艺谋执导,讲述了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故事,围绕着一位刺杀秦王的刺客展开。

首先,电影在美学上的表现非常引人注目。

该片以浓郁的古典美学为基调,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乐器的演奏、中国画风格的画面、服饰和建筑等,使观众在视觉上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电影采用了大量的色彩运用,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色调,从冷色调到暖色调的转变,既能够凸显情感起伏,又能够反映角色的内心变化,让观众在视觉上享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除了美学的呈现,电影《英雄》还通过细腻的叙事手法给观众带来了思考。

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幕到最后一幕,故事以非线性的方式进行展示。

通过零乱的时间序列,电影将刺客与秦王的见面、刺客与秦王的对话等关键情节留在最后,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能够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还能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去思考角色的真实动机和故事的真相。

同时,电影中还设置了多个版本的真相,每个版本都包含着不同的冲突和价值观,这使得观众在思考每个版本的同时,也会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

在《英雄》这部电影中,美学与哲学紧密结合,通过刻画英雄形象和探索人性、道德和正义等哲学问题,将电影的内涵进一步拓展。

首先,电影通过塑造英雄形象将其与哲学思考相结合。

刺客作为电影中的主要英雄形象,具有极高的武功和智慧。

他的出现不仅为故事增加了悬念和紧张感,更让观众对于英雄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

电影通过刺客的行为和对话,提出了关于拯救百姓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冲突和抉择,引发观众对于英雄义务和牺牲精神的思考。

写写

写写

从《英雄》透视中国当代奇观电影的美学特征“过两年以后,说你想起那一部电影,你肯定把整个电影的故事都忘了,但是你永远记住的,可能就是那几秒的那个画面。

……但是我在想过几年以后,跟你说《英雄》你会记住那些颜色,比如说你会记住在漫天黄叶中,有两个红衣女子在飞舞,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有两个男子在以武功交流,在水面上像鸟儿一样的,像蜻蜓一样的,像这种画面,肯定会给观众留下这样的印象,所以这是我觉得自豪的地方。

”这是中国的“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对自己电影《英雄》的精辟概括。

的确,在21世纪以后,中国电影界陆续出现此类电影,如《无极》、《功夫》、《长江七号》等,而这类电影就是备受争议的“奇观电影”。

奇观电影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电影的数字化发展,电影处理技术的提高,电影越来越追求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吸引观众眼球,打造所谓的商业巨片,在创造票房奇迹的同时也带来了观众对电影内涵的质疑甚至不满。

它淡化了传统的电影叙事,不注重电影情节的外在真实而追求一种想象的艺术的真实。

达﹒芬奇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是源于感觉经验,在人类诸多感觉中,视觉具有独特意义,它是人类诸多感觉中的高级感觉。

因而作为电影,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当然会给观众某些视觉上刺激的快感,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黑白电影到有色电影等阶段发展而来,增强了电影艺术表现力,为的是能更好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细腻的心理描写,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拓宽观众的艺术审美想象空间,追求故事内在完整的叙事逻辑。

比如在张艺谋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就是有明显的时间顺序的,通过一位老人追忆她与爱人年轻时候的相识到结婚的往事,整个电影的叙事娓娓道来,就像从过往缓缓飘来的诗。

描写细腻,比如电影里有一个老补碗匠用原始方法补碗的镜头,感情真实质朴。

看完了令人回味无穷。

而在电影《英雄》里则淡化了叙事的因素,整个电影用了回答叙述的结构,而每一个问答都引出精彩的武斗场景.在概括与集中方面,观赏了整部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人物的台词并不像传统的叙事电影那样丰富,也几乎没有人物的心理描写,以无名和秦始皇的对话展开第一次武斗,通过镜头、场面的组接,进行省略来突出精彩画面。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第1篇《英雄》观后感电影《英雄》以其宏大的叙事、精美的画面和深刻的主题,给观众带来了一场震撼心灵的视听盛宴。

影片的画面美轮美奂,每一帧都仿佛一幅精美的画卷。

从黄沙漫天的大漠到宁静清幽的书馆,从气势恢宏的宫殿到风景如画的山水,色彩的运用和构图的精妙令人赞叹不已。

特别是在武打场面中,飘逸的衣袂、凌厉的剑招与优美的自然风光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

在叙事结构上,《英雄》采用了独特的多视角叙述方式,通过无名、残剑、飞雪等人物的不同讲述,逐步揭示故事的真相。

这种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和悬疑感,也让观众在不断的反转中深入思考真相与谎言、个人与天下的关系。

影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富有深度。

无名,这位为了刺秦苦练十年的剑客,在面对天下大义时,最终放下了个人的仇恨;残剑,心怀天下,懂得“剑的最高境界是不杀”;飞雪,敢爱敢恨,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

他们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感同身受。

电影所探讨的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它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武侠片,更是对“英雄”的定义和“天下”观念的深刻探讨。

在影片中,英雄不再是单纯的武艺高强、勇猛无畏,更是有着广阔的胸怀和为了天下苍生甘愿牺牲自我的精神。

这种对英雄的全新诠释,让我们对“英雄”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电影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

在面对战乱纷争、民不聊生的局面时,和平成为了最高的追求。

无名等人最终放弃刺杀秦王,不是因为胆怯,而是为了避免更多的战乱,为了天下的安定。

这种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和谐、安宁的向往。

《英雄》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电影的魅力和潜力。

它将历史、武侠、爱情、哲学等元素完美融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

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英雄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和欲望,而是为了天下的福祉和安宁。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或许也需要这样的“英雄精神”,去关注他人、关注社会,为了更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英雄》观后感

《英雄》观后感

《英雄》是一部视觉与思想并重的武侠电影,它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对英雄主义和人性深层次的探讨。

电影通过一个关于刺杀秦始皇的故事,展现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冲突,同时也对“英雄”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电影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

从色彩的运用到场景的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艺术感。

张艺谋导演以其独特的美学视角,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风格融入电影中,使得整部电影就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

这种视觉艺术的展现,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观赏性,也加深了观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电影的故事结构复杂而巧妙。

它通过三个不同的叙述者,讲述了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

这种叙事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悬念,也让观众对“真相”有了更多的思考。

电影中的每一次反转,都像是对观众认知的挑战,让人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不禁反思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深刻而立体。

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

李连杰饰演的无名,他的剑法高超,但他对于“英雄”的理解却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梁朝伟饰演的秦始皇,虽然是一个统治者,但他对于统一六国的执着,也体现了一种英雄的气概。

这些角色的复杂性,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

电影的情感表达十分真挚。

在追求个人理想和维护国家大义之间,角色们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牺牲。

电影中的每一次牺牲,都让人感受到了英雄的悲壮和伟大。

这种对情感的深入挖掘,使得电影具有了强烈的共鸣力。

《英雄》是一部具有深刻哲学思考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再现,更是对英雄主义和人性深层次的探讨。

电影通过“无名”的刺杀行动,传达了一个强烈的信息:真正的英雄,不仅仅是武力上的强者,更是那些能够为了更高的理想而牺牲自我的人。

总的来说,《英雄》是一部成功的武侠电影。

它以其华丽的视觉效果、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英雄概念的探讨,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既震撼又感人的故事。

这部电影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致敬,也是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付出的英雄们的颂歌。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我刚刚看完了电影《英雄》,真的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部电影由张艺谋导演,是一部以中国古代历史为背景的武侠片。

在观影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影片独特的美学风格,以及对人性、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深刻探索。

首先,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令人难以忘怀。

张艺谋导演一贯擅长运用色彩和镜头语言来传递情感,而《英雄》也不例外。

影片通过饱和的色彩和精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

每一场戏都如同一幅精心绘制的画作,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特别是影片中的武打场景,黄色的叶子飞舞,红色的花瓣漫天飘落,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这种独特的美学风格也使得影片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其次,影片对人性、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思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英雄》中,每个主要角色都有着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故事。

通过这些角色的冲突和欲望的较量,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复杂性。

同时,影片中对忠诚和牺牲精神的探索也让人深思。

为了国家的利益,主人公们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牺牲的精神令人动容。

这种对于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使得《英雄》不仅仅是一部武侠片,更具有了哲学和情感的内涵。

此外,影片的剧情与历史背景的结合也令人赞叹。

《英雄》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秦朝时期,这个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影巧妙地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虚实交错的叙述方式,将主人公的故事与历史背景相互呼应。

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武打场面,也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对历史的文化关怀也使得影片更具有观赏和教育的价值。

总的来说,电影《英雄》是一部非常精彩的作品。

通过其独特的美学风格、对人性和牺牲精神的深入探索,以及与历史的巧妙结合,这部电影展现了导演张艺谋的才华和创造力。

不仅如此,它也给观众带来了哲理上的思考和情感上的震撼。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并且会继续影响着后来的电影创作。

对于喜欢电影的观众来说,《英雄》是一部绝对不能错过的佳作。

【读后感】《英雄》观后感

【读后感】《英雄》观后感

【读后感】《英雄》观后感电影《英雄》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历史武侠片,它通过几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探讨了诸侯之间的政治斗争,捕捉出了作为中国人的核心、民族内心的多重矛盾和呼声。

影片集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理念,并巧妙地拼接成一个故事,传递出了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情感的气息。

整个电影充满了朴实无华的美,给人以深刻的触动和迷人的感觉。

电影中的三个版本传达了不同的故事,这通常会让人对电影的结构感到混乱。

然而,电影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使得观众不会感到无所适从。

观看者可以根据各个片段之间巧妙的联结,从而建立起整个故事的大致范围。

观众在电影中看到的是对千百年前的历史事件的一种解释和诠释。

电影中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细节。

首先是电影所采用的色彩理念。

在影片中,每个主角都使用一种不同的颜色代表他的身份和情感。

黄色代表秦国皇帝,红色代表赵国将军,蓝色代表燕国刺客,白色代表楚国弓箭手,黑色代表纠察队长。

通过这种颜色的运用,观众不仅可以分辨出各个角色的身份,也能够快速理解角色的情感和态度。

其次,电影中的动作场面非常精彩,展示了华夏武术的美妙之处。

动作设计与背景音乐的很好的结合,使得观众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力量。

其中最有印象的是红色赵国将军与蓝色燕国刺客的“剑与鬼影”之战,以及黄色秦国皇帝与白色楚国弓箭手的“雨中狙击”战斗。

这些场面都非常出色,完美地演绎了武侠的美妙之处。

此外,影片中的细节也非常美好。

比如,在上海影城看电影的观众们会发现,影片中的图片画面风格是以中国水墨画和山水画为蓝本设计的。

还可以看到借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的诗句,表现了民众拥护英雄,向往家园的情感。

总之,电影《英雄》深度解析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揭示了人性的脆弱性和难以捉摸的本性。

电影中寓意深刻,甚至针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思考和自我检查。

它让中国观众深刻反省自己的环境和文化。

同时,《英雄》也是一部极为注重美学风格的电影,从静态的画面到动态的场景,呈现的每一个细节都美妙非凡。

《英雄》中民族元素视觉应用符号化表达论文

《英雄》中民族元素视觉应用符号化表达论文

浅析《英雄》中民族元素的视觉应用与符号化表达【摘要】《英雄》是一部旨在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中最基本的文化原理,展示与讴歌这种东方文化熏陶出来的一群侠士在“生与死”,“个人仇恨与天下和平”之间如何进行抉择的浪漫主义影片。

而为了表现高度隐喻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体系,张艺谋运用了“中国红”、“剑”、“古琴”、“书法”等中国视觉元素来把这个深刻晦涩的思想体系具体化。

【关键词】张艺谋英雄民族元素符号化表达语言画面与声音,是电影传递信息的载体。

然而,将画面与声音完美结合,以求如实传递导演的意图的同时,在视觉和听觉上俘虏观众,却并非易事,这需要导演有深厚的表达技巧与功底。

张艺谋是我国目前最具国际影响力与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因其作品在中国传统元素的视觉应用与作为具象符号表达传统文化上有着大胆和惊人的气魄而享誉海内外。

本文以张艺谋《英雄》为例,分析民族元素在其中的视觉应用与符号化表达。

一、书法元素与舞蹈相融合在文化传播中,人们更习惯于运用图片或者文字本身,来表现书法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美。

因为正常的思维下,书法是一种呈现在纸上的,静止的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电影愿意把书法作为一种视觉元素进行表达的原因。

而对于热爱中国文化,号称“没有中国元素的电影不拍”的张艺谋,发现了书法与舞蹈都有表现形态美与韵律美的这一契合点,他认为可以用舞蹈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书法在书写过程中所蕴含的美。

张艺谋在《英雄》中,把这种理解变为了现实,向观众展示了全新的表达书法这一中国元素的方式。

书法同舞蹈一样,都同时具有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特征,因此我国自古就有书法和舞蹈各从对方的美姿中汲取灵感的传统。

据说唐代书法家张旭在观看著名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后,深得其神,把他对舞蹈的领悟渗透到书法中,造就他奇幻杂出,节奏分明的个人风格。

我们知道,中国书法的书写过程,需要运用指力、腕力、臂力,同时腰部、腿部也需要配合发力。

并且书法在书写的过程中,有轻重缓急之分,这同舞蹈在节奏和力度上的变化十分相似。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随着时间的发展,张艺谋创作的电影《英雄》上映已经有九年之久了,从当时的喧嚣到如今恢复的平静,我们重温当年的电影作品,依然有着诸多感动。

战国时期的七国并行,秦王连年宣战,将其他敌人消灭,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我们演绎了这支悲壮的英雄赞歌,解读了过去那段岁月中英雄的真正含义。

《英雄》中的艺术魅力与色彩语言是这部作品中引人注目的元素,可以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所以我们对于这部电影中的艺术美与色彩语言运用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有助于理解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深刻主题内涵。

一、电影《英雄》中的艺术美不同的电影具有不同的审美艺术,具有各自的特征,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电影《英雄》中不同以往的审美追求,张艺谋为我们用特殊的电影艺术语言制造出一个美的世界。

(一)唯美的画面不管是空旷的西部景色,抑或是淡雅的南方秀丽的山水以及威严的秦朝皇宫。

这些景物画面都为我们传送了一个信息《英雄》为我们刻意营造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唯美意境。

电影告诉我们如果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美丽,蔚蓝的天空中不断变化的云朵是美丽,广阔的黄土地是美丽,不断穿梭的利箭也是美丽。

人们的力量是美丽,速度是美丽,甚至连死亡都是壮丽的。

张艺谋用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力激发出观众们的审美愉悦感受。

(二)温婉壮美的音乐旋律电影《英雄》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典故。

我们说荆轲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曾经古诗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营造出悲伤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十分苍凉与悲壮。

而《英雄》的剧本就保存了这个主题,温婉哀伤的小提琴音乐旋律像在给人诉说往事,构建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氛围。

假如小提琴突出了电影的悲凉主题,那么沉稳厚重的大提琴音乐则突出了电影主题的悲壮。

我们从声音角度看到音乐可以营造出电影的特定情境,电影中还有其他地方用特殊的声音来表现出作品主题的。

例如交战情节中的兵刃相见,这些金属碰撞的尖锐声响仿佛带观众们回到了几千年前的秦朝;清婉悠扬的琴声《红楼梦》中当妙玉听到黛玉弹琴断裂的时候,与琴弦断裂的声响为后面紧张的剧情做好铺垫,暗叫不好,这里也有着闻琴知意的含义;当飞雪仰天哭泣与如月痛哭时的魂不守舍,哭声划破天际,深入人心,这时候的哭声可以说达到整部电影的高潮,进而强化了悲凉的主题。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

电影《英雄》电影观后感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媒介,具有联结人们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力量。

《英雄》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中国古装武侠片,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首先,《英雄》在视觉上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视觉特效,使得整个故事在屏幕上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效果。

色彩的运用非常大胆,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尾,不同场景中的色调和氛围有着明显的变化。

例如,红色代表权力和欲望,蓝色代表自由和悲伤,这种色彩构建了电影独特的视觉氛围。

此外,电影中的武打场面精彩绝伦,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布置,给观众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震撼。

其次,电影《英雄》通过情节的安排和角色的刻画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影片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战国时期,张艺谋导演通过精心构建的剧情表现了那个时代中的纷争和争斗。

不同的角色代表着不同的理念,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互相角逐,最终以权力的斗争为主线。

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每一个角色都拥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表演方式和身份地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有力。

此外,《英雄》还通过音乐的运用增强了观影的震撼力。

电影中采用了许多经典的中国音乐作为配乐,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中,感受其中的情感。

音乐的节奏与故事的发展相互呼应,激发了观众的情绪和共鸣。

同时,影片中的主题音乐《英雄曲》以其高亢激昂的旋律和强烈的节奏塑造了影片的气氛,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体验到了持续的紧张和激动。

最后,《英雄》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电影中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其中蕴含的主题和思想却是通用的。

权力、正义、爱情等观念贯穿整个故事,让观众思考这些价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电影通过展现不同角色间的纷争和较量,引发人们对于道德与背叛、忠诚与动机的思考。

观众在欣赏剧情的同时也在自己内心中进行了角力和斗争,因此电影不仅仅是一场娱乐活动,更是一次心灵深处的冲击和思考。

最新-浅谈美学意象在华语电影的表现 精品

最新-浅谈美学意象在华语电影的表现 精品

浅谈美学意象在华语电影的表现张艺谋所导演的电影《英雄》的美学意蕴有着独特的审美体现和价值指向。

本片体现了张艺谋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发展以及实践。

色彩;大音希声;中国传统美学《英雄》是一部面对国际市场的大手笔商业大片,取材于中华历史,场面之浩大,画面之精美,虽然是一部商业片却把张艺谋的弘大场面与唯美画面的能力展露无遗,通篇所散发出来的东方古典美感,十分具有东方特征和古典气质。

影片开始,便是以骑黑马,穿黑甲的秦王军队在蓝色的冷调下涌入黑色的秦王宫殿,狭窄的甬道,忽明忽暗的光线,嘈杂的车马和颇具古韵的哼鸣,塑造出秦宫的庄严肃穆。

其中的一组跟拍完美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

当壮士无名步入宫殿时,无数臣子在宫殿外着黑衣肃穆而待,只留下无名走着的大道,无名所在精确构图显出力量对比,同时对称的构图也十分符合中国的传统美学感受。

影片从一开始遍构造了一幅大场面,简单的旁白交代故事背景,宏大的构图和近景远景的交替使用,更是为整部电影奠定了基调。

《英雄》这部电影充满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符号,比如大量的中国先秦的器物古代凉亭、对称美的宫殿、车马、文臣武将的服饰、书柬、案几、酒杯、钟鼎等等,这些大量的中国古代器物将随着电影传递到世界很多地方,对于西方观众来讲千年东方古国的神秘感本身是种吸引力,对于我们来说,也提供了一个对于历史的想象空间。

而正是这种历史想象空间,更能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无名所处的环境。

在无名和长空的对决中,无名说,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原理相同,都讲究大音希声的境界。

最高的音乐境界就是无声之声,音乐用耳朵听不见,要用心去听。

此处呼应下文中,无名所悟的剑术的最高境界是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这也是中国传统意向中最玄妙的悟的境界。

《英雄》之中悟的传统美学一直贯穿始终。

而它也是大音希声思想的具体体现。

古琴之声悟剑道枪道,用剑一字悟天下之道。

秦军伐赵一战,是影片中对比强烈的一战。

秦军之玄色铠甲,白色翎毛划破长空,赵人都身着红衣,用赵国的字抵御利刃。

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

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

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21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新的开端,用电影这个平台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了解到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累与华夏文明中丰富多彩的美之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用色方面让人目不暇接,从红色的狭隘、蓝色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的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沉默,静止,优雅之美加入其中。

中国人崇尚侠义,因为侠是中国文化中无私、伟大、不羁的象征,侠之大者以天下先正是说明这点。

整个影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导演所用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不仅起到烘托剧情与起到暗示主角心理反映的作用,还能使影片各个阶段表现的意境和审美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影片中应对故事情节也只有三种主色调。

第一种色调的色彩:红,这种颜色给人以热情、兴奋、嫉妒、怒火等多种感情色彩。

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如月心中的愤怒与嫉妒,还有赵国破城不降的惨烈。

这一段开头部分是秦军攻打邯郸,土黄色的大背景中,穿着红衫的赵人在孤城中显得那般壮烈,宁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章子怡饰演的如月是侍仆身份,使她对主人残剑之情了无着落,然而残剑心中只有飞雪,这正是如月人生之陷,最后只有以身殉情殉义。

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中的对打,剑风刀浪,卷起黄叶满天。

我们听到了苍老的琴声,鼓童的声响,还有女高音抒情的咏叹,三种声音交融荡气回肠,流泻出爱的柔情、怨的委婉及恨的感伤。

看《英雄》,享受色彩的力量

看《英雄》,享受色彩的力量

看《英雄》,享受色彩的力量张艺谋导演在国内所处的地位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为许多普通观众最熟悉的一个国内导演名字,他的作品至少有一种“大而精致”的保证。

这种印象一般就是从《英雄》开始的。

而一些别的人,对《英雄》和这之后的张艺谋电影评价都不高。

他们觉得早年在《红高粱》、《活着》里的那股精神气,似乎随着《英雄》开始逐渐丢失了,而张艺谋则成为一个“冲奥”话题里的专属导演。

可我总不爱把电影拉扯上太多的过往和话题。

就《英雄》而言,我爱这部电影,而且仅仅就画面这一个方面就已经足够了,足够让我忘记这部电影在别的方面为人所诟病的种种缺点。

而这部电影最让人过目不忘的,就是画面上那各有意义,极度唯美的色彩安排。

黑色。

北方玄武。

黑色属水,代表沉静内敛。

而这也是个下雨的场景。

比试开始前极度对称的构图,紧张感一触即发。

而在这之后,电影用黑白的画面来表现2人的精神交锋。

无名讲述的长空的故事是缺乏情感因素的,只有武功上的较量。

红色。

南方朱雀。

红色属火。

火是激情热烈。

在无名所讲述的残剑飞雪故事里,书馆里的镜头是大块的红色调。

红色代表了狂热和鲜血,而这个版本的故事里,也是充斥了情欲、妒恨、感性的交错关系,血红的色调也更增加了情绪的感染力。

黄色。

中央黄龙。

黄色属土。

土是平和安顺,胡杨林里的打斗是这部电影最唯美的画面之一,而故事中飞雪在杀死残剑后心灰意冷,一直在被动躲避攻击。

而步步紧逼的如月在一点点打击飞雪的和平之心。

在飞雪杀死章子怡扮演的侍女后,画面由黄色变化成血红,代表这个故事里只是飞雪短暂的进入平和安顺的状态,她再度变化成一个血红的、被情感支配的女人。

蓝黑皆属水。

而这里又出现了水上的打斗。

这是秦王所猜测的残剑飞雪的故事。

而与黑色的沉稳、不动声色不同的是,蓝色是最冷的色调。

秦王的故事里飞雪为了爱人牺牲了自己,是一个忧伤而富戏剧色彩的故事。

白色,西方白虎。

白色属金。

白色是素洁和真实。

如同无名所讲的最后的版本,飞雪和残剑并不如秦王蓝色故事里那样只是恩爱为彼此牺牲,他们之间也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残剑对秦王的态度和飞雪已经截然不同。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电脑技术制作的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其中,尤以超级英雄电影的上座率以及票房回报率奇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英雄电影的论文篇一[摘要]陈英雄把恬淡冷静的东方文化理念同西方电影艺术,通过独特的思维方式相结合。

他的代表作中,既带有故乡情结也带有欧洲式的东方情节中对越南文化的捕猎。

他讲求诗意的描述,运用电影语言,打动观众心灵,如诗一般。

即使是面对饱含着苦难、泪水和绝望的土地,陈英雄依然葆有诗意。

本文从陈英雄的电影文本出发,通过对陈英雄的文化背景的探究分析其电影文本和文化内涵,从而在更高更广的领域里加深了对陈英雄导演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东方文化;越南电影;导演风格越南,这个曾被称为“印度支那”的中国近邻,长达几十年的战争,使它远离了我们的视线,也使世人对它产生了误解与好奇。

90年代以后,越南又回到了我们的视线中。

殖民地题材电影成为提供美丽幻象和慰藉现实的电影潮流。

在《情人》《印度支那》等异国情调的影片引起西方电影界关注的同时,一部《青木瓜之味》让我们看到了更接近真实的越南。

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陈英雄虽然是法国文化培养出的电影导演,但是他具有越南传统文化中的静谧、羞怯的气质,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观察、表现事物的电影思维以及表现手法,一种恬淡静谧、文雅敦厚的东方艺术。

一、陈英雄的文化背景陈英雄导演是当今国际影坛上一位颇为著名的亚裔法国导演。

他出生在越南,14岁移民到法国。

最初研读哲学,而后偶见一部让他感动的越南裔导演拍摄的影片后,便决意改学电影。

而这一决定开启了他的电影人生。

于是,陈英雄进入著名的专门培养电影摄影师的路易卢米埃尔学院,学的是摄影技术,因为他认为导演的场面调度能力应该从观看影片中学习。

就这样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后开始了他的电影导演生涯。

陈英雄在影视作品中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影像表现手法。

他在20年的时间里,仅拍摄了5部电影,但这却毫不影响他成为亚洲电影界的著名导演,这得益于他的影片散发出的浓烈的个人风格。

电影英雄观后感范文

电影英雄观后感范文

电影《英雄》的影评吊足了的胃最终吃了一顿饱饭。

在一片狼籍的中国电影饭桌,英雄是一道真正的招牌菜。

集中了华人乃至世界顶尖的制作群体,投入3000万美金,英雄成为我所见过制作最为精良的中国电影。

很久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让眼睛,耳朵如此兴奋了。

张艺谋的专业精神令人敬佩,如果谁要向张艺谋竖中指,还是先鞠个躬再说。

看过片子绝对同意这种评价:英雄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我觉得如果早些时候拍出来,英雄还可以拿去做申奥片。

所有关于中国的符号,英雄里都不遗余力地再现:围棋,书法,剑,古琴,山水,竹简,弓箭,威威楼宇,漫漫黄沙,青山碧水,红墙绿瓦。

英雄电影的画面,极具中国画的意境。

如果不去做申奥片,英雄还可以去做中国旅游的广告片,或是爱国主义教育范本,的确,我相信每个看过电影的都会为我大好江山,我泱泱大国击节赞叹,相信这部电影全球放映后,会加快留学人员归国效力,加大各国人民来华旅游观光力度。

有几个镜头给人留下强烈印像:李连杰一剑刺中甄子丹,为描述剑之快,镜头在李连杰的脸一点点穿破雨水的画面中一一定格。

李连杰与梁朝伟在九寨沟一场对决戏,二人蜻蜓点水,水面及水下的镜头,绝对可以写入武侠片视觉经典。

我也相信很多人在章子怡和张曼玉比剑那段漫天黄叶的戏中瞠目结舌,尽管那段戏倒更像属于日本人的意境。

在听觉方面,英雄把武侠片的音效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不再像以往武侠片强调刀剑,拳脚,飞行的强烈夸张表现,相反,英雄的录音和拟音方面都相当克制,他们更重视体现"绵长""幽远"的意境,更强调声音的质感。

这些克制后表达出的竟境令人大开"耳"界。

在影院,正对画面,背景声安静得像清澈的湖水,在一片衣袍挥舞和鼓声的中低音中,剑声划破空气的锐响,配合人影腾挪的声音,枪剑相撞后的渐弱的震颤声,极富韧性极具质感。

让人印像深刻的是为描述李连杰剑法之准,他一剑横贯毛笔,从劈裂笔杆竹质到笔尖毛质声音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美育论文题目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学院文法与经济学院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001班姓名李仪学号201006113014大学美育论文——从电影《英雄》中看出中国审美之意境摘要: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关键词:中华武术想象空间色彩人身价值人格魅力21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出了一个新的开端,用电影这个平台让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国,了解到中国5000年的文化积累与华夏文明中丰富多彩的美之意境。

如果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让世界沉浸在中华武术的神秘中,那么电影《英雄》则是把中国人对美的追求和向往的意境之美呈现给了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

曾经看过许多著名导演拍摄的众多影片,如张艺谋的《英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红高粱》等,陈凯歌的《无极》,冯小刚的《天下无贼》,《集结号》,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只有张艺谋的《英雄》。

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是导演张艺谋的作品。

而我最欣赏张导的原因则是他是一个有着民族性格的作家。

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仁义,正直等许多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当他把这些融入作品中时,便产生了一个个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电影《英雄》中由为匪害民到为抗日保国而牺牲的郑三炮,电影《英雄》中的为天下苍生而放弃私仇的无名莫不如此。

而我最喜欢《英雄》的更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它本身。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导演高超的电影指导技巧,而且能深深体悟到其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会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终身受用的东西。

90分钟的电影是短暂的,它所向人们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这不仅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还在丰富画面的同时表现了中国式审美的要求和刻画。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在用色方面让人目不暇接,从红色的狭隘、蓝色的忧郁、绿色的激荡到最后白色的殊途同归,一点点的把中国人所特有的含蓄,沉默,静止,优雅之美加入其中。

中国人崇尚侠义,因为侠是中国文化中无私、伟大、不羁的象征,侠之大者以天下先正是说明这点。

整个影片里包含了三个故事,每一个故事中导演所用的颜色也各不相同,这不仅起到烘托剧情与起到暗示主角心理反映的作用,还能使影片各个阶段表现的意境和审美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而影片中应对故事情节也只有三种主色调。

第一种色调的色彩:红,这种颜色给人以热情、兴奋、嫉妒、怒火等多种感情色彩。

这是无名给秦王编造的残剑飞雪的故事,因为这根本是编造的,红色的基调反映出无名心中的躁动;如月心中的愤怒与嫉妒,还有赵国破城不降的惨烈。

这一段开头部分是秦军攻打邯郸,土黄色的大背景中,穿着红衫的赵人在孤城中显得那般壮烈,宁死不屈、不降的精神显示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章子怡饰演的如月是侍仆身份,使她对主人残剑之情了无着落,然而残剑心中只有飞雪,这正是如月人生之陷,最后只有以身殉情殉义。

飞雪与如月在胡杨林中的对打,剑风刀浪,卷起黄叶满天。

我们听到了苍老的琴声,鼓童的声响,还有女高音抒情的咏叹,三种声音交融荡气回肠,流泻出爱的柔情、怨的委婉及恨的感伤。

那低咽的琴音把人带进了历史的梦乡,对国家、大地、民族的怀想,诉说着英雄念天地之悠悠的无尽衷肠!第二种色调的色彩:蓝,蓝色一直是忧郁的代名词。

片中,梁朝伟饰演的残剑更是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以翠绿色的山峦作底衬,乳白色的淡淡薄雾随风飘荡,在淡蓝色的湖面之上,无名与残剑决斗,两人以轻功踏水而行飘飘欲仙,剑光纵横激斗不休,湖面波纹轻荡,如同轻灵的蝴蝶在巨大宝石之上翩翩起舞。

打斗正酣时,一滴飞射的水珠落到了残剑死去爱人的尸体上,正在决斗的残剑立即转身去擦,对身后利剑来袭毫不在意。

而将要得胜的无名看到此处更是强转其剑也不伤人。

这正显示了,中国人所崇尚的爱情与道义。

让观众在蓝色中了解属于中国人平静、爱情、牺牲,和英雄惜英雄时所表现出的无私品质。

第三种色调的色彩:绿,这种色彩给人以生机、博爱、超脱、浪漫之感。

在影片中导演用这种颜色阐述中国式的大爱无疆。

残剑与飞雪冲破三千铁甲围困杀入秦宫,二人怀着对秦国破赵的国恨家仇刺杀秦王,以将生死置之度外。

但残剑却在即将手刃仇人时放弃了。

我们在此时可以看出他眼中的那份挣扎,因为在他心中,国破家亡的仇恨比不上天下的归一与百姓的安生。

这是一个侠客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宁愿自己去独自承担那份失败和质疑。

一袭绿衣的残剑与秦王在绿幔间仗剑飞翔,生死相搏,天下的命运,国家的恨仇,都在这绿色迷宫中团团转转,纠缠不清。

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残剑收剑而立,剑上还带着一丝亲王的鲜血,在这一刻残剑心态已经返朴归真,柔和的绿色更为他这一刻的放弃添上一些祥和,与宁静。

但白色和黑色呢,这分明也出现在影片里。

其实这就是最大的一个故事,也这是张艺谋给我们讲的故事:整个影片。

黑色从影片的开始、秦宫的面对、无名长空的决战一直到无名的结局几乎贯穿影片。

而秦军百万雄师的盔甲也是黑色,这有什么寓意呢?我认为张艺谋这样设定是将黑色当成了一种历史进步的必然,黑甲的秦军很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虽然在这过程之中充满了血腥的战争与可歌可泣的无数英雄,但我们并不能否认秦的统一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机遇。

而白色出现在无名真实的叙述中和残剑飞雪的结局上,我想这是片中无名、残剑、飞雪三个赵国刺客心中矛盾的写照。

国恨家仇不共戴天,但天下分离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中国需要统一,需要一个贤主治理破碎的山河,所以三人选择了以死的方式报效祖国,并给予天下苍生一个脱离苦难的机会。

这是一种放弃,一种信任,一种责任,是中国侠客以天下为先道义的抒发,更是中华对侠客正义行为审美意境的最深诠释。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导演高超的电影指导技巧,而且能深深体悟到其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意义,从而引发我们对社会会人生和命运的思考,进而提升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为我们留下终身受用的东西。

首先,就电影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说。

从整体上讲,电影由于节奏快,镜头转换迅速,场景多,一般不能有太多的对话,更多的应该是依靠动作和表情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电影《英雄》做得相当成功。

一部片子的好坏,对白应该占很大的比重。

但《英雄》中的情节,我觉得可以从人物的行为中真切感受到。

对白—似乎只起上下连接的作用。

同一句对白,用在四个不同的场面,残剑在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的原因而死。

意境仍然存在,张艺谋让对白的作用退居二线,人的心灵多表现在行为上,让动作上的一针一线来编制影片,分寸把握的恰到好处,张导的指导能力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影视制作中,关于电影对白的另一个要求就是服从人物的性格,遵照生活中的习惯,区别说话时的不同对象和场景。

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心中感到无比的压抑,因为影片中不仅气氛悲凉,对白也毫无新意,甚至觉得有点苍白,有时同一句话竟说了好几次,如“为了天下”这句台词就分别由残剑,无名和秦王说过。

可是在看过几遍之后,我渐渐地感觉到这并非导演的疏忽或其他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有意安排的。

虽然对白相同,但是由不同的人物在不同的场景说出却有着不同的深刻含义。

以上面的“为了天下”为例,由残剑说出显示出他胸怀天下的阔大胸襟,由无名说出则表现了他以大局为重的高尚情怀,由秦王道出则折射出他对残剑的敬佩和觅得知音的欣慰。

一句简单的对白却包含了众多的深意,不仅符合影片对对白的要求,更兼收别出心裁之效。

再次,影视作品中对情节的要求则是事件之间的发展要具有相互的合理的逻辑联系,更符合生活中的基本逻辑,因为观众也是在认同生活中的逻辑的前提下接受作品的叙事的。

首先,战国时的流传至今的许多刺秦的故事是真实存在的,这符合人们传统的认识思维。

然而,刺客放弃刺秦看似不可能,其实这也是符合逻辑的。

看似偶然,其中却包含着必然。

因为战国时长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人民渴望和平,渴望统一和安定,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况且,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国泰民安,为了天下苍生免遭涂炭而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这样一来,刺客以天下为重放弃复仇就成了完全可能的事情。

最后,影视制作中对影视文学构思的要求是主题要具有进步性。

影视创作的主题必须在思想上,道德上,历史观上与广大人民的发展相一致,影视作品的主题应该是人民的利益,真善美的希望和理想的具体体现。

任何电影作品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所以《英雄》也不例外。

这部电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战国时刺客刺杀秦王,但为了“天下”最终放弃了刺秦的故事。

故事中的秦王为了统一天下,结束战乱,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而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刺客为了国耻家仇而行刺秦王,于是两者之间产生。

了激烈的矛盾冲突,但是双方在较量中逐渐找到了契合点,那就是以天下,以百姓为重。

最终刺客为天下而献身,秦王一统天下,结束了长久的分裂和战乱。

从这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当今我们国家所要大力弘扬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明显地感觉到当今海峡两岸人民对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的热切期盼,更能深刻地体悟到导演对于国家热爱祖国,国家利益至上的爱国精神得以弘扬的坚定信念。

电影《英雄》在国内取得票房的巨大成功,报送奥斯卡,但未曾获奖,其中缘由所在,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美术欣赏知识以及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似乎从来不吝惜以浓墨重彩来表现其个人对中国古老文化及对中国现代电影的笃悟。

《英雄》不是单纯的行侠复仇的故事,而是站在历史发展和国家命运的高度上诠释侠义精神,比一般武侠片更大气,境界更高;《英雄》从艺术风格上讲是纯唯美主义的,符合武侠片的原则,不仅画面充满美的震撼,而且在武打设计上也具有强烈的形体美和动态美。

与武打、格斗联袂展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琴、棋、书、画、山水、色彩、戏曲等艺术形式。

琴:《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强调北方大地的情怀。

《序曲》像歌剧的序曲,充满阳刚、苍茫的大地情怀。

《天下》是整个音乐的主题,表现天下和平、国家统一的愿望,音乐深沉、深远。

《棋馆古琴》里听到帕尔曼小提琴和中国古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东西方不同的浪漫融合到一起。

剑术、枪法打斗在一起,与琴韵节奏共振,动人心魄。

《在水一方》:梁朝伟、李连杰水中的激战,谭盾用了很多“水乐”,让人在非常安静中听到激烈的争斗,安静、缥缈而又激烈、深厚。

音乐有效地把视听效果结合起来,制造出空间,弥补了画面不足之处,把导演不能说的潜意识说出来。

只可惜的是,观众总觉得这些音乐有些熟悉,不是在《卧虎藏龙》里都听过了吗?棋:围棋是一项高雅的竞技运动,也是一门艺术、一种文化,武功的境界,与棋艺的境界也颇有相通之处,棋馆一战以意念相搏形式出现,高手过招,精神格斗代替体力上的格斗!书:无名从“剑”字笔画中领悟剑术、“天下”二字重如泰山,所谓字如其人,影片中多次提到古代书法,即通过书法展示人物性格特征,(赵国书馆书生们舍生取义等)影片主题也通过书法展示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