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史及生烃史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㈠地球化学方法恢复古地温
地质温度计和温标:对温度敏感,受温度作用后的结果是不可逆 的,某一物化性质仅受温度控制且温度范围较宽,在岩石中分布广 泛。 镜质体反射率Ro 固体沥青反射率 自生成岩矿物 常用的温标: 矿物包裹体 磷灰石裂变径迹 生物标志物异构化 牙形石色变指数
1. 镜质体反射率法 (和固体沥青反射 率)
在沉积盆地的热史研究中,对热传导往往作如 下假设: •在一个给定时间内,地温只沿垂直地表方向发 生变化 •一定范围内(如同一岩层)的介质是各向同性 的固体,及在所有方向上以及点与点之间的温 度变化都是连续的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密闭系统内部的温度差将随着时间的推移 而均一化 设介质的热导率为k,则单位时间内流过单位面 积的热流量(q)为:
2. 磷灰石裂变径迹(AFT)
基本原理
裂变径迹。通过一定的方法可在不同显微镜下观察到。 裂变径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与238U含量成正比 •由于沉积盆地的形成时间小于238U的半衰期6.99×1017 年),238U含量是稳定的 •同一岩石样品中径迹形成速率为常数。 裂变径迹在不断形成,不同的径迹产生于热史的不同阶 段。————可重建较精确的热史。 磷灰石的径迹具有退火特性。退火温度范围:50~125℃。
4、地温梯度
G=((Tz-Ts)/(Z-h*))*1000 G—地温梯度,℃/ km Z----测温点的深度,km Tz---地下深度为Z处的温度 Ts----地表恒稳带的温度 h*----地表恒稳带的深度 可以用油井的测温资料求现今地温梯度,但要校正
(三)沉积盆地的热状态
三、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的基本方法
•对于层状岩石,单层内部的热导率可以看作各向同性的, 但层之间差别较大。
•根据一维稳态热传导原理,同一时刻盆地中某一点自下 而上的热流应该是个定值。
Q=ki . (dT/dZ)
•因此,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地温梯度的纵向变化主要由 岩石的热导率的不同引起。 •根据地温梯度可以求出热导率:并联和串联两种方式
㈡地球热力学方法恢复热史
1. 只考虑热传 导的 Mckenzie法----适用于拉 张型盆地
(二)地温场的有关概念 地温-----指地下岩石中各点的温度值 地温场——某一瞬间地下温度的空间分布 岩石的温度在介质中分布状况与空间和时间四维 坐标有关 T=f(x,y,z,t) 稳态地温场——场内各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非稳态地温场——场内各点的温度随时间而变化 地质历史时间某一时刻的地温场为稳态场 地质历史时期的地温场为非稳态场
( Ei / RTk ) 2 + a1( Ei / RTk ) + a 2 I ik = Tk A exp( − Ei / RTk )[1 − 2 ( Ei / RTk ) + b1( Ei / RTk ) + b 2
式中,A 频率因子,其值为1*1013S-1 Ei 活化能,kcal/mol; R 气体常数,1.986cal/(mol*K); a1,a2,b1,b2为常数。
统计表明,油田储量与热流关系密切
石油储量与地温梯度关系密切
地温梯度: 高值区 >4.0
石油储量密度 比中值区高9倍 比低值区高120倍
天然气储量密度 比中值区高5.6倍 比低值区高28倍
中值区2~4
低值区<2
对于油气的生成而言,时间因素可以补偿地温 的不足
地热对沉积盆地的成岩作用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Fk = ∑ f i {1 − exp[ −( I ik − I ik −1 )(t k − t k −1 ) /(Tk − Tk −1 )]}
i =1
20
式中,fi 第 i种反应的权系数,I = 1, 2,。。。,20; Iik 见下式; tk 某地层底界的第k个埋藏点的埋藏时间,Ma; Tk 某地层底界的第k个埋藏点的古温度,0C。
杨万里(1984)
•运用Ro、埋藏点的受热时间,获得经受的古温度的图版
Ro----TTI关系模型
t----地层埋藏时间,Ma T(t)----地层经历的温度史,℃
t
TTI =
∫2
0
T ( t ) − 105 10
dt
在化学反应中,温度每增加10 ℃,反应速度约增加1倍 在固定的温度范围内,时间长短对反应结果有影响。
进入生油窗80℃,石油大量生成100~140 ℃,凝析油140~180 ℃,干气160~250 ℃
应用包裹体恢复古地温的几个条件
a) 包裹体在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相对时间 b) 含包裹体岩石所经历的埋藏史和构造史 c) 包裹体中流体的相态、成分、压力——温度性质
4、粘土矿物转化法 5. 牙形石色变指数法
• 最大温度模型 • Ro----TTI关系模型 • 化学动力学模型
最大温度模型
影响沉积物有机质成熟度的两个因素——时间和温度 中,加热时间的影响是有限的。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是经历的最高温度的 单一函数,加热时间可以忽略。 指数关系: Ro=a exp(bTmax) a , b----待定系数,不同地区取不同值 Tmax——经历过的最大地温,℃ Baker,Pawlewicz(1986): Ro= exp(0.0078Tmax-1.2) 李雨梁(1990): Ro=0.1589 exp(0.010546Tmax)
二、地温场及沉积盆地的热状态
太阳辐射热 外部热源(宇宙热源) 地球的热源 潮汐摩擦热 宇宙射线 陨石坠落产生的热能 放射性衰变热 内部热源(行星热源) 地球转动热 地球残余热 重力分异热
(一)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球内热的主要来源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 主要的放射性元素是 U、Th、K ,岩石的生热率 大小取决于它们含量 U、Th、K大部分集中于偏酸性的岩浆岩中,且 主要集中于地壳及地幔顶部 变质岩中产热率随变质程度的增高而降低,沉积 岩产热率很低
Welte和Yukler(1981):
Ro=1.301Lg(TTI)-0.5282
石广仁等(1989,1996) 认为在不同地区或不 同地层中,Ro和TTI 有不同关系。
Easy%Ro 模型(化学动力学模型)
Easy%Ro 模型(化学动力学模型): Burnham 和 Sweeney (1989) 提出了镜质体反射率Ro 计 算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其反应活化能采用频带分布,即将Ro的 成熟过程视作为若干个平行反应,并通过实测数据建立了Ro与 降解率之间的关系(VITRIMAT模型)。1990年进行了简化改进, 称 Easy%Ro 模型。 Ro = exp(-1.6 + 3.7 * Fk) 其中,Fk 第K个埋藏点化学动力学反应程度(降解率)
3、岩石的热导率 定义:单位时间内流过单位面积的热量与地温梯度 之比。
k =
Q * dt dZ ⋅ A ⋅t
k—热导率,W/(m.k)或W/(m.℃) Q*---热量,mJ dT/dZ----温度梯度, ℃/km A----面积,m2; t---时间,s
不同岩石和介质具 有不同的热导率。
岩石热导率与岩石 的成分、结构、含 水性、温度和压力。 层状岩石的热导率 具有各向异性的特 征,顺层面热导率 大于垂直方向。 孔隙度和含水量对 岩石热导率有较大 影响。
•地热的构造意义在于它是促使盆地沉降的驱动 力
有机质热解成烃的地球化学过程, 有机质热解成烃的地球化学过程,实质 上就是由地热能转化为油气热能的过程, 上就是由地热能转化为油气热能的过程, 即吸热反应过程。 即吸热反应过程。油气所具有的内能既包 含了有机质从生物能继承下来的能量, 含了有机质从生物能继承下来的能量,又 包含了新增加的所吸收的地热能。 包含了新增加的所吸收的地热能。
•对于岩性差别较大的层状岩层地区 dT/dZ是变化的。由于穿过所有 水平岩层的热流相等,深度为Z处的温度为:
dZ T ( Z ) = Ts + Q ∫ 0 k (t ) Z T ( Z ) = Ts + Q ∑ k
Z
Z---地下埋深,km T(Z)----为Z点的温度,℃ Ts------外推的地表温度, ℃ k----Z深度的热导率,W/(m. ℃) Ts、Q可以根据测点的温度、深度和热导率按照最小二乘法求得。
第六章 盆地热史和生烃史分析
一、地热与油气 二、地温场及沉积盆地的热状态 三、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的基本方法 四、油气生成基本理论 五、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 六、油气生成史的定量计算
一、地热与油气
地温是控制油气生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之一 统计表明,油田储量与热流关系密切 石油储量与地温梯度关系密切 地热对沉积盆地的成岩作用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盆地的古地温与盆地的沉降发育历史有关 地热是沉积盆地向油气盆地转化的关键因素。地热与地质时间 的综合就是沉积盆地的热演化史
dT q = −k ⋅ dZ
q-热流强度,mw/m2 k-热导率,w/(m.℃) dT/dZ---温度梯度(地温梯度), ℃/km 单位时间内通过地壳和盆地单位横截面积的 热量,称为大地热流(强度) 热量,称为大地热流(强度)
2、大地热流 大地热流—在单位时间内以热传导方式从地球表 面单位面积散失的热流量 按照前述假设,并定义从内部往外流的大地热流 是正值,观察点在地史中某一时刻的大地热流值为:
dT Q (t ) = − k ⋅ dZ
Q(t)-某一时刻(t)的大地热流,mw/m2 k-热导率,w/(m.℃) dT/dZ---垂向温度梯度, ℃/km
根据一维稳态热传导的原理,在地史中某一时 刻的地温场可看作稳定的地温场,即通过岩石介质 各点的大地热流量是相等的。因此对于给定地区, 或平面上的某一井点,可以根据垂向热流相等的原 则来处理地热问题。不同地区的热流值不同,并随 着地史演变而变化。这是地史模拟中必须遵循的原 则。 现今的大地热流值是通过测定地壳不同深度的温 度和测量段内各种岩性的热导率求取的。
Ro法正演热史的过程 a) 重建地层埋藏史(包括剥蚀史) b) 给定地温史(地温梯度史或热流史),结合 埋藏史算出各地层的古地温场 c) 利用上述三个模型之一,计算各层的Ro史 (理论Ro史) d) 用实测地层现今Ro和理论Ro(现今点)进行 对比。如结果拟和很好,则认为给定的地温 史为实际经历地温史。否则,重复b) ,c)直到 符合为止。
在沉积盆地热史分析中不能用现今热导率取代地 史过程中的热导率——孔隙度和含水量随地质时期 不同而在变化。 k(Z)=(kf)φ. (ks) 1-φ
k(Z)---任一深度Z的热导率,W/(m.℃) kf----孔隙流体的热导率,W/(m.℃) ks-----骨架颗粒的热导率,W/(m.℃) φ-----地下孔隙介质的孔隙度,由埋藏 史分析得到
1、地热的传递
热的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热辐射只在地温>500℃才起作用。 热对流出现的必要条件是地下水循环,只出现在有 热液活动的断裂带或火山活动区域。 热传导是盆地内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地壳是由固态岩石组成的,故热传导是其主要方式。 沉积盆地的热能主要以传导传热方式进行。 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量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 的地方转移的现象称为热传导。
AFT参数及其热史意 义
1) 裂变径迹年龄 随着埋深的增加及裂变径 迹退火程度的增加,径 迹年龄逐渐减小。
2) 平均裂变径迹长度 随埋深加大:平均径迹长度减小 3) 径迹长度分布:范围变大,标准偏差增大
AFT退火动力学模型
利用AFT模拟热史
3、矿物包裹体分析法
矿物包裹体 矿物包裹体的描述参数:气/液比、大小、颜色、 形态、分布、数量。 包体测温的均一化方法(一般需要进行压力校 正) 刘德汉统计:
热史的恢复就是恢复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古地温场 热史分析的基础是地史模型
地球化学方法 恢复热史的方法 地球热力学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
地球化学法:也称温标法。根据地质温度计热史模型计 算热史。 地球热力学方法:采用热力学模型(如 Mckenzie 法, Flavey法)对热史进行计算,但其结果往往没有办法进行 检验。在有些地方不同的热史模型甚至得出的结论相反。 但在缺乏现今地温资料的地区仍然有意义。 结合法是反演技术,即根据已知的盆地今地温,反演出 该盆地的热流史和地温史,并要求其与地球化学资料(如 Ro等)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