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的得体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言语得体策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言语交际策略。《牛津英语词典》对Tact的释义为“合适的,恰当的跟别人打交道,避免冒犯,或赢得善意的快悦和微妙的感觉;跟人们交往或协调艰难的局势或微妙的情景的技巧或判断力;在适当的时间说适当的事或做适当

的事的本领。[1]

” 钱冠连先生认为言语得体不是语法或者修辞上的事,而是语言符合之外的事,即对人、对事、对社会规范、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的话。吕叔湘先生也曾经谈到过,把话说好并没有一套固定的办法,“此时此地对此人说此事,这样的说法最好;对另外的人,在另外的场合,说的还是这件事,这样的说法就不

一定最好,就该用另一种说法。”

[2]

从前有个故事,说的是主人有一天请客,已经准备了一桌饭菜。一会儿来了两个客人,还有一个,左等不来右等不来,主人说:“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其中一个客人心里暗想:说该来的不来,那是说我们不该来的倒来了,于是,拂袖而去。他刚走,主人又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剩下的客人心想:不是该他走,那是该我走了,于是也悄悄离开。主人两句不得体的话,没有想到竟然把客人都撵走了。

在我们日常言语交际中,说话不得体的大有人在,他们说话伤了人,可是还不明白究竟为什么伤了人。可见,言语得体是言语交际得以成功的关键,同时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对适当的人

言语交际当然离不开听话人。言语的目的就是通过给听话人传递信息,以引起某种预期的反应。如果说话不看对象,那么只能瞎说一通,乱弹琴。不要说别的,即便是恭维,也得看对象,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像一句俗话说的那样,“马屁拍在了马腿上”。比如,“你长得真苗条!”这句话对于女人来讲可算是一句恭维[收稿日期]2011-12-04

[作者简介]李佳(1980-),女,硕士,哈尔滨商业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1—0122—02

话,然而你面对一个孕妇这么说,人家能高兴吗?《鬼

谷子・转丸第十三》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古人早就注意到说话要因人设语,有的放矢,对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说法。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听话人,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孩子说话喜欢用拟声词、迭词,因此,在与小朋友进行交谈时,应该尽量使用类似的话语,这样他们听了会感到亲切。幼儿园里的阿姨之所以受小朋友的欢迎,主要原因是它们善于使用小儿语。但是,如果给大学生上课也使用小儿语,结果只会是哄堂大笑。大学生渴望自主自强,希望老师把他们看作成年人,如果老师以朋友式或朋友式的身份与他们交谈,他们会非常高兴,反之会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对立。

与异性交谈,要特别注意对方的心理特点。陈建民在《说话的艺术》一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个老师写了一句话让学生标点,这句话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结果,男同学这样标点: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而女同学标点却是:女人如果没有了,男人就恐慌了。这里标点的不同表明不同性别的人各站在自己性别的立场上产生不同的言语反应,这种差别多半是由性别的心理差别造成的。所以,在与不同性别的人交谈的时候,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听话人的心理特点。

第二,交谈中,说话者的任务是有效地传递信息,使听话者接受并且理解,进而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说话人必须使自己的话语适切于听话人的文化修养和知识水平。由于文化程度、生活经历、思想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人类进

浅谈言语交际中的得体策略

李 佳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摘要:言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言语得体是言语交际得以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从“言语交际的对

象”,“言语交际的时间”,“言语交际的空间”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言语得体是言语交际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

关健词:言语交际;言语得体;得体策略

・123・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Journal of Harbi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行思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大脑以现有的知识为中介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过程”[3]。在这个过程中,现有的知识作为中介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歌德所说:“各人所见的只是他所懂得的”。所以,单凭自己的意志来说话,不考虑对方的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很可能使听话人感到不知所云,甚至引起误会。

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个普查员到一位农村老太太家里了解情况:

普查员:您有配偶吗?

老太太愣了半天,反问:什么配偶?

普查员只得换了一种说法:就是老伴呗。

老太太笑了:你说老伴不就懂了,俺们哪知道你们文化人说的什么配偶呢?

普查员没有考虑到农村老太太的接受水平,用了“配偶”一词,这就难怪老太太不知所云了。

第三,言语要切合听话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尽量使言语纳入“心理相容”的轨道。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作家去一所监狱给犯人做报告。犯人们是怀着各种猜疑和恐惧的心理来听他“训话”的。为了缩短交际距离,这位作家在称呼上斟酌良久,“叫同事吧,对方不够资格;叫罪犯吧,也不行,这种称呼带有鄙视,犯罪的人也最讨厌这个词。”经过反复思考,他最后用了“曾经触犯了国家法律的年轻朋友们”这一称呼,结果一出口,引起全场人的热烈掌声,有的还落下了眼泪,交际双方的距离拉近了,讲话得到了良好的效果。探究其成功交际的原因就是这作家了解罪犯的内心活动。孔子说道:“不可与言而与言,失之言也”。值得深思,值得记取。

二、在适当的时间

对于同一个听话人,在同一个空间,由于时间不同,同一句话不一定时时刻刻都得体恰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例如:gay是形容词,原义是lovely,至今,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仍然这样认为。60年代,同性恋者首先使用了这个词来称呼他们自己,现在gay表示“同性恋”的意思已经广为人们接受,所以如果使用“Are yougay?”来询问“对方是否快乐”,在今天我们看来是不得体的,这句话会使听话人误解为询问他是否是同性恋,受话人有理由认为这是一种无礼的冒犯。19世纪欧洲小说中描述夫妻对话时的互称非常的正式(Mrs.××;Mr.××),有孩子的夫妇则称对方为mother,father。但是在21世纪的今天,欧洲人如果用上述称呼,一定会令他们的爱人感到不自在、生疏。目前夫妻间得体的称呼是:“darling, sweetheart, pet, dear, love .”在中国文革之前说一个人有“修养”,是指有一定的知识或艺术水平,而在文革中,变“黑”,变“修”,“修养”几乎与“反动”等值,用来批评别人。因此,如果在文革中用这个词来形容对方有知识懂艺术,不仅语言不得体,还会给受话人带来巨大的麻烦。文革之后,这个词又恢复了褒义,可谓“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鲁迅曾经在《论讽刺》中对于说话不看时间的言语交际进行了批判与讽刺:

两位胖胖的先生,彼此弯腰拱手,满面油晃晃的

正在开始他们的攀谈。

“贵姓?”

“敝姓钱。”

“久仰,久仰!还没有请教台甫......”

“草字阔亭。”

“高雅高雅。贵处是……?”

“就在上海……”

“啊,那好极了,这真是……”

在现代的言语交际中,听到这样的“攀谈”,怎能不叫捧腹大笑。什么“草字”,“久仰久仰”,“高雅高雅”,不仅陈腐,而且虚情假意,用鲁迅的话“压根儿不像活人说的语言”。

上面是从历时的角度解释言语交际需要适切于时间,下面再说共时角度。共时也具有相对性。“如果我们把某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当成一个共时平面,那么,在这个平面之内的一个时间也得分阶段。阶段不同,也是时间不同。在一个时间的不同阶段,同一个话语,就会由恰当变成不恰当,或者反过来也如此”[4]。比如,在两个人谈恋爱的初期,彼此互称姓名,当双方的感情日益加深,称呼也会从原来的姓名变为妮称,如“丹丹”、“佳佳”、“丽丽”等。待到爱情瓜熟蒂落时,双方的称呼又会变成“亲爱的”、“小心肝儿”、“大宝贝”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三、在适当的空间

言语交际要“因地制宜”。譬如说,中国人在路上遇到熟人,经常说“吃了吗?”用这样的话来打招呼没有人会觉得奇怪。可是,如果是在厕所,这句话就显得不得体了,会引起对方不雅不敬的联想。所以,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地点可以引起不同的效果,也就是说,说话时必须根据具体的地点,选择恰当的话语。有这样一个笑话:郑人谓玉未理者为璞,周人谓鼠之未腊者为璞。周人怀其璞而谓郑贾曰:“欲买璞乎?”郑贾曰:“欲买之。”出其璞视之,乃鼠也,因谢不取。

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类似的笑话。有人在晋南平陆县的葛赵一带用“老师傅”来称呼一位年老的农民,原意是为了表示尊敬,结果却遭到了唾骂:“你才是老师傅!”这是因为“老师傅”一词在这个地方是个骂人的词。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地方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要将话语与空间进行匹配,作到入境随俗,这样才能使言语交际正常进行,达到成功。

【参考文献】

[1] James A.H.Murray.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volumn2 [M].2001:533.

[2]陈建民.说话的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35.

[3]姜剑云.言语学概要・说话的奥秘[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1.

[4]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87.

 (责任编辑:杨晓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