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有效的实践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为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和解码,这在教育中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呈现和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与理解。
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时,需要将复杂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以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而学生则需要通过解码来获取和理解这些信息。
控制论关注的是系统的控制与调节,在教育传播中,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教学目标。
比如,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改进教学内容。
系统论则将教育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只有当整个系统协调运作,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心理学领域,认知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也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理论支撑。
认知心理学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记忆、注意力等方面,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学生是如何加工和存储知识的。
教师可以依据这些理论,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行为,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抑制不良行为。
此外,教育学中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也是教育传播学的重要基础。
例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新知识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情境,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
有了这些坚实的理论基础,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方面,教育传播学发挥着关键作用。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模式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教学传播信息选择教学传播媒体通道传递接收和解释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送4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①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②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③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使个人的学习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三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动,并与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修正学习措施,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安排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意:三个"符合",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三个"考虑",即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教师的可行性、考虑环境的可能性。
教育传播理论
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
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如图1-4 所示图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To Whom) 、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 五W 模式” 。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 控制分析研究“ 谁” ,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研究“ 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对象) 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 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 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基础之五-教育传播理论
⑶施拉姆循环模式请尝试用你自己的语 言来解释施拉姆模式, 并分别用实例来说明 老师和学生的编码与 译码过程和现象
⑷贝罗模式(S-M-C-R模式)
信息源 Source
传播技术 态度 知识
社会系统 文化
信息 Message
通道 Channel
成分
结构 视
听
内
符
触
容 处理 号 嗅
味
受传者 Receiver
⑴香农-韦弗传播模式(续)
受传者收到信息后,将产生反应,并通过 各种形式给传播者“反馈”信息。
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干扰信号,干扰信号可 影响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等部分, 简化集中表现对信道的干扰。
优秀的传播者,应经常注意受传者的反应, 修正传播内容,使适合受传者的需要、兴趣 和经验,以加强传播效果。
三、媒体传播理论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1)主要观点
戴尔将人们学习的各种渠道统称为获得经 验,将各种经验按照抽象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进 行了划分,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三大类11个层 次(先是10个层次,后改为11个层次) 。
戴尔的“经验之塔”
⑵⑴
教最
学底
活层
动的
应行 从为 具最 体具 经体
观察之后,也许会直接介入活动。
“经验之塔”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有问题?去提问吧!第五节教育传播理论传播(Communication)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交流的社会现象,是由传播者运用适当的媒体,采用一定的形式向接受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它是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将相应内容传递给教学对象的过程。
一、传播模式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复杂过程。
传播学者研究传播过程,往往先将这个过程简化为若干个组成要素,然后分析这些要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样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模式。
这里介绍在当前比较有影响的几种传播模式。
(一)拉斯威尔传播模式1948 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威尔 (Haold Lasswell) 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
如图 1-4 所示图 1-4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该模式简要阐述了传播行为包括的五个要素:谁(Who)、说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 、对谁说 (To Whom) 、有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 ,这就是著名的“五 W 模式”。
从拉斯威尔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我们得到传播研究的五大内容:1. 控制分析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2. 内容分析研究“说什么” ( 或称信息内容 ) 以及怎样说的问题。
3. 媒体分析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4. 受众 ( 对象 ) 分析研究那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传者,了解其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5. 效果分析研究受传者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媒体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他的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教育传播理论学课件ppt
面对面传播
如教师授课、讲座等,具 有直接、互动性强的特点 ,但传播范围有限。
现代教育传播技术
数字媒介
在线教育
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传递 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能够 实现个性化教育。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教育,打破地 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多媒体教学
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等装备进行多媒 体展示,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 趣。
总结词
传统课堂的教学特点与挑战
详细描写
传统课堂具有教师主导、面对面交流等教学特点,但也 面临着学生参与度低、教学效果评估困难等方面的挑战 。
总结词
传统课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详细描写
为了提高传统课堂的教学质量,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 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期发 展的需求。
案例三:家庭教育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探讨
教育传播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环境
教育传播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教师通过各 种媒介和手段,如PPT演示、视频资料、实物展示等,向 学生传递知识信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互动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教育传播的重要环节,教师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 理解和吸取。
总结词
家庭教育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探讨
详细描写
家庭教育中的信息传播具有亲情性、个性化、私密性等特 点,但也面临着沟通障碍、教育资源有限等方面的挑战。
详细描写
家庭教育是教育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家庭教育中 的信息传播模式进行探讨,可以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特点 和规律。
总结词
家庭教育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挑战
信息准确度
评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学习 者接收到的信息无误。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的教育领域,教育传播学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它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丰富多样,其中包括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信息论为教育传播中的信息传递、编码与解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在教育过程中,知识、技能等都可以被视为信息,而教师需要有效地对这些信息进行编码,以适合学生的接收和理解;学生则需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解码,转化为自己能够掌握和运用的知识。
控制论则强调在教育传播中对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的调控,通过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以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获得反馈,从而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系统论则将教育传播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媒体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各个要素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实现教育传播的最佳效果。
传播学中的一些经典理论也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关键要素:谁(Who)、说什么(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在教育传播中,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学过程,明确教师作为传播者的角色和任务,确定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渠道,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评估教学的效果。
香农韦弗模式则重点关注了传播过程中的噪声干扰,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传播中要尽量减少各种干扰因素,如环境噪音、学生的注意力分散等,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
在心理学方面,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于教育传播学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心理学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
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教师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策略。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首先,传播学的理论为其提供了重要支撑。
比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型,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一模型在教育中有助于我们理解知识是如何从教师传递给学生,以及学生的反馈如何影响教学的调整。
符号学理论也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符号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中无处不在,从语言文字到图像、动作等。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符号的特点和功能,以更有效地传达教学内容,学生也需要学会解读和运用这些符号来获取知识。
此外,心理学的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不可或缺。
认知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如何感知、注意、记忆和思考。
例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信息进行整合和理解,教师需要根据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在教育场景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知识的传播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在实践应用方面,教育传播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教师可以根据传播理论,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媒体。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直观的图像或视频来辅助讲解,增强信息的传递效果。
在远程教学中,教育传播学的作用更加凸显。
通过网络平台,教学信息得以跨越时空传递给学生。
但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何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优化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工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都是重要的传播方式。
清晰、生动的语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而恰当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语言符号则能够增强信息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健康教育传播理论有哪些
健康教育传播理论有哪些
《健康教育传播理论有哪些》
健康教育传播理论是指在促进健康行为和健康保健方面的理论框架和原则。
它是研究和实践健康教育传播的指导原则,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采取健康行为,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在健康教育传播理论中,有以下几种重要理论:
1.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该理论认为,健康行为取决于个人对健康问题的认识和对行为的评估。
它包括对健康问题的认识、认为自己会受到健康问题的威胁、采取行动的信念、采取行动的期望值等要素。
2. 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该理论强调了个人学习和社会环境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它包括自我效能、行为观察、模仿学习等要素。
3. 传播学理论(Communication Theory):该理论提出有效的健康教育传播需要正确的信息源、传播渠道和受众接受信息的能力。
它强调了信息的传递、接受和理解过程。
4. 社会支持理论(Social Support Theory):该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对个人的健康行为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包括情感性支持、信息性支持、估价性支持和行为性支持。
以上这些理论为健康教育传播提供了相关的理论框架和原则,有助于指导健康教育传播的实践。
在实际的健康教育传播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健康问题和受众特点,针对性地运用相应的理论进行设计和实施。
通过健康教育传播理论的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预防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其中,传播学中的信息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关键的理论支持。
信息论强调信息的传递、编码、解码以及噪声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在教育情境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就是信息源,通过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编码,学生接收并解码这些信息。
然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干扰因素,如同类知识的混淆、学习环境的嘈杂等,这些都属于“噪声”,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接收和理解。
符号学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包括语言、图像、手势等多种形式。
在教育中,教师运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知识和思想,学生则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来获取意义。
但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符号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清晰、准确且具有普遍性的符号,并注意解释符号的含义,以减少误解。
另外,传播模式理论对于理解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香农韦弗模式揭示了信息传播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解码、信宿和噪声等。
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教育传播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教学内容的编码是否恰当、传播渠道是否畅通、学生的解码能力如何等。
教育传播学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可以指导教师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即确定要传递的信息。
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并将其进行有效的编码,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例如,对于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实例、比喻等方式进行编码;对于复杂的知识体系,可以采用图表、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呈现。
同时,教师还要考虑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课堂讲授、在线教学、小组讨论等,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高效地传递给学生。
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
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理论与实践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的现状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正在不断地迎头猛进,如今,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和教育工作当中,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成为一种更加普遍的教育方式,而且正在不断地迭代升级。
在这个环境下,教育传播面临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1 传统教育传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传播以教师教授知识为中心,教育信息主要通过传统的媒介,比如讲台、书本、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方式传递。
这些传统媒介的信息传递效率低下、过程繁琐、时间成本高。
而且,信息来源也比较有限,教学资源难以实现全面覆盖。
这些不足已经制约了教育传播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以顺应新媒体时代的需求。
1.2 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的机遇尽管传统媒介有其局限性,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为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平台,同时也为教育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
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可以突破传统教育的瓶颈、扩大教育的覆盖范围、优化教育的质量,提高教育的效果。
同时,新媒体的出现,可以让文化、知识和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下的新理论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理论主要有三个:信息传播理论、数字化教学,以及信息素养理论。
2.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以传播学为基础,强调信息的传递是一种信息流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消息传递、信息转化和接受信息三个基本要素。
其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信息的源头、信息的内容、信息的传递途径,以及信息的接受者等方面。
其中,源头是指信息的创造者或发放者;信息的内容包括信息的质量、准确度和完整度;信息的传递途径包括传递渠道、传递方式等;接受者则是针对接收者的思考和行为做出相应的解释和预测。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中,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进行探究,以更好地实现教育传播的目标。
2.2 数字化教学数字化教学是新媒体时代下的教育传播理论中的又一个重要方向,它将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式,由传统方式转变成数字化方式。
数码技术属性的信息传递让传统的教育内容可以更好地被呈现,同时也因此可以更好地被记录、分享和传播。
教育技术学 第六章 传播理论
不共识-> 共识-> 不共识->
谐振律
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 “固有频率”
选择律
“代价与效果比”
匹配律
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
传播技术
态度
成分
结构
视 听 触
知识
内 容 社会制度 文化 处理 符 号
嗅
味
SMCR模式(D.K.Berlo)
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
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Who
谁 教师或其他信息源 教学内容
第六章 传播理论
任课教师:钱玲 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技术系 Email:iceqianling@
教育技术的传播学基础
传播是利用媒体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 的过程。 传播的类型
教育和传播的关系
教育的本质 传播的本质 教育与传播的共性 教育传播
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 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都是教育。广义的教育 可以分为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和社会教育。 狭义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 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 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构成要素:不论是广义和狭义的教育,其基本构成要素 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传播的概念
强调“信息共享”的概念
传播是变独有为共有的过程(亚历山大.歌德)
强调“影响”的概念
( 1 )传播是传播者传递刺激以影响接受者行为的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教育传播学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融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旨在研究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揭示教育传播的规律和效果,为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详细探讨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1、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的诸多理论为教育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例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强调了信息的发送、传递、接收和反馈过程,这对于理解教育信息的传播流程具有重要意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为分析教育传播中的要素和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2、学习理论教育传播学与学习理论密切相关。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在教育传播中,通过设计有效的刺激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反应。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这启示教育传播要关注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主张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中主动建构知识,教育传播应创造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建构。
3、教育技术理论教育技术学的相关理论为教育传播学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法指导。
例如,教学设计理论帮助规划教育传播的过程,选择合适的媒体和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学习理论研究如何通过多种媒体形式呈现信息,提高学习效果,为教育传播中的媒体选择和运用提供依据。
二、教育传播学在实践中的应用1、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在教学设计中,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帮助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设计教学评价。
例如,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选择直观形象的图像、生动有趣的动画或深入浅出的文字来传递知识。
在课程开发中,运用教育传播学原理规划课程结构、组织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以清晰、有序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
2、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传播效果。
教育传播学指导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媒体。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指导。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传播学中的信息论为教育传播学奠定了基础。
信息论关注信息的产生、传递、接收和处理,在教育中,教学内容就是信息,教师需要将这些信息有效地编码传递给学生,而学生则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正确解码和理解。
例如,在讲解复杂的数学概念时,教师要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直观的示例来编码信息,以便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
其次,符号学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包括语言、图像、动作等。
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符号进行交流。
比如,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展示的图表,以及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都是在传递符号信息。
学生对这些符号的解读和理解能力,直接影响他们对知识的获取。
再者,控制论的观点强调了教育系统中的反馈机制。
教育过程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一个动态的交互过程,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会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这些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心理学的相关研究。
认知心理学揭示了人类学习和认知的过程,如注意力、记忆、思维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社会心理学则关注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互动,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在实践应用方面,教育传播学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
比如,对于需要直观展示的实验过程,教师可以选择视频教学;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来帮助学生理解。
教育传播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是一种关于教育交流的观念和模型。
它是一种基于传播学的学科,将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旨在研究人们如何接受和传播教育信息的过程。
教育传播理论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育传播理论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理论框架以及实践应用情况。
一、基本概念教育传播理论是一门研究学科,它对教育、媒体和传播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
它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传达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教育的过程离不开审核、编排、传播和反馈回访等环节。
因此,教育传播理论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标的传播:这涉及到教育内容的设计、组织和传播过程,以及教育目标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教育信息的传播:这包括教育信息的编制、传播渠道的选择和实现,以及对于教育信息传播的形式和内容的监控与关注。
3.教育受众的传播:教育接受者与传播者间的互动,受众文化、心理与态度特征,对于教育信息的接受、表述、传播和评价等。
二、历史背景教育传播理论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当时教育传播理论主要集中在对于公共教育和大众传媒的研究上。
20世纪4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金纳思考如何利用有机条件反应的技术进行教育,这一思路引发了教育界广泛关注。
20世纪50年代,美国日久节目出现,不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推动了教育节目的出现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社会变革和群体关系的多元化,教育理论逐渐从客观的知识传递,向个体情感体验和沟通交互方面转化。
三、理论框架教育传播理论的主要理论框架包括:1.传播过程模型:该模型认为,教育传播是一个信息传递和反馈的过程,它由源头、信息、媒介、受众和效果等五个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都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教育传播的生态系统。
2.信息处理理论:该理论模型认为,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转化和处理是基于人类认知活动的。
它从人的思维和记忆机制的角度来探讨教育信息的传递和接受。
3.多媒体理论:随着新媒体应用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育正在逐渐替代传统教育,并成为教育传播理论的新研究方向。
教育传播理论 ppt课件
信息来源原理:
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 效果;
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 的传播效果。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 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 心朋友。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 应正确、真实、可靠。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抽象层次原理 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 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 下移动; 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 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 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
重复作用原理:
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 好的传播效果;
6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
❖ 共识律 ❖ 谐振律 ❖ 选择律 ❖ 匹配律
网上表情符号
❖:-)
:-D
:-0
❖ :-()
:-o
❖8-)
;-)
初一学生的作文:
❖ 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200。我的GG带着他 的“恐龙”GF也在2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 PMP ,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后来, 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7456!大 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
4. 教育传播方式
❖根据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划分为:
自学传播 个别传播 课堂传播 远程传播
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 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
❖ “7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
3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教育传播理论_现代教育技术(第2版)_[共2页]
6 顶端,抽象程度最高,但在使用时,它们总是与“塔”中其他层一起发挥作用。
也就是说,学生在自己的全部学习经验中,程度不同地都在进行抽象思维。
“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是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而位于塔的中部的广播、录音、照片、幻灯、电影电视等介于做的经验与抽象经验之间的视听媒体,既能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又便于借助于解说或教师的提示、概括、总结,从具体的画面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定理,形成规律,是有效的学习手段。
因此,它不仅是视听教育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之一。
2.视听媒体的教学功能(1)提高学生视听觉的认知能力对于视觉材料而言,最基本的要求是所呈现的画面尽可能清晰,不论是亮度、对比度、色度都要符合人们的习惯;合理的构图,使画面变得好看且能理想地表现主题。
对于听觉材料而言,除了语言是否清晰、标准,口齿是否伶俐,表达是否有情感等方面以外,制作时必须选用音、色、情俱佳的人来完成。
另外,诸如录音技术、场地、使用环境等条件也会影响到听力的正常发挥。
对于声画合一的视听材料,除满足上述的要求外,还需注意声画合一的合理性,重视整体效应。
(2)视听教学媒体使课堂更具趣味性视听媒体对教学内容的表达可依据教学材料的抽象程度制作成不同形象层次的形式。
它比教师的口授具有更为广阔而形象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吸引注意力、培养技能、提高思维能力、指导思考等,并使其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3)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好的视听媒体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在较短时间内呈现大量的信息内容并且呈现的教学信息有很高的“清晰度”,能被学生很乐意地接受,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
(4)视听教学媒体改变了学习方式,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视听教学媒体的存在,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或课堂之中,可在任意时空进行,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尤其是当设计了供个人使用的视听媒体后,学生可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学习。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
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一):传播理论hsyjjy 2004-11-20 下午 07:27:52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他综合了多门相关学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许多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新观念、新理论,他们交叉渗透,形成了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推动着本学科的持续发展。
一、教育技术学的信息论基础:教育传播学我们知道,大众传媒播最鲜明的特点就是“迅速、广泛”。
而我们的教学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因此用传播学理论来研究媒体与教学过程,探索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是很有价值的,这也是教育技术学的一个传统研究途径,并由此诞生了教育传播学。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他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他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ure,意思是共用或共享。
现在一般将传播看做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一)教育传播过程一般把教育传播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来描述:1.传播的准备:目的、对象等的确定、提出系列传播任务、进行教育传播决策。
教育传播的对象群是确定的,但是存在着多样性和动态性,因此应有预测性分析研究。
2.教育传播的实施:信息的开发、收集、加工、发送等。
3.教育传播作用于学生心理:教育信息引起学生的注意,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在感觉通道中消化和筛选,作用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引起学生精神状态的变化或行为出现反应。
4.教育传播的调整:根据传播效果的分析,及时调整传播进程或进行补救。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当媒体应用于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时,称之为教育传播媒体,他成为连接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中介物。
人们把他当成传递和取得信息的工具。
在一般的教学理论研究中,将教育者、学习者、学习材料三者作为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他们在教学环境中,带有一定的目标性,经过适当的相互作用过程而产生一定的教学效果,为讨论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教学系统的三元模型。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在当今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对于优化教育过程、提升教育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融合了教育学、传播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有效的实践指导。
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奠定了重要基石。
比如,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包括信源、编码、信道、解码和信宿等。
这一模式让我们明白,在教育中,教师作为信源,需要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如课堂讲解、在线课程等),学生作为信宿,要进行正确的解码和理解。
再比如,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为我们分析教育传播过程提供了全面的框架。
它让我们思考教育传播中的主体(教师)、内容(教学材料)、渠道(教学方法和手段)、对象(学生)以及最终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心理学方面,认知学习理论对教育传播学有着深远影响。
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传播中,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育传播者在设计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背景,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建构。
教育传播学的实践应用十分广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幻灯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地理知识时,通过播放有关自然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理环境的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在线教育是教育传播学实践应用的又一重要领域。
教育技术传播理论
传播过程
传播者把信息解码, 传播者把信息解码,通过某种媒体传播出 受播者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 去,受播者受到噪声干扰的信号,并经译 码了解信息的意义, 码了解信息的意义,并且产生一定的效果 和反馈
传播理论
深入研究传播的有效方法之一:模式方法 模式方法 模式方法是通过科学的抽象,把传播的全 模式方法是 过程分解为若干组成要素,然后分别研究 各个组成要素在传播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 作用,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 用,并用最简要的方式描述出来 。
当传播用于教育目的并具有教育相关性时, 就称为教育传播。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 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 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 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 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 流活动。
基本要素
传播者 信息 媒体 编码 译码 受播者 噪音 反馈 效果
第二课 传播理论
传播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播理论和早期系 统观同时影响视听教学领域,视听教学论 演变为视听传播论
传播
传播是利用媒体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 传者的过程。 分为四大类:自然的传播、动物的传播、 类 人的传播、机器的传播 传播的主要功能有:传播信息、协调行为、 教育、娱乐等
教育传播
传播理论
亚里士多德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施拉姆模式 贝罗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亚里士多德模式
拉斯韦尔模式
香农—韦弗模式
施拉姆模式
贝罗模式
韦斯特利—麦克莱恩模式
退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与教育一、什么是传播二、教育传播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四、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一、什么是传播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动物传播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传播信号:传播并非人类特有现象。
动物社会传递信息的常见信号就有以下几种:1.气味。
(分泌特定气味的荷尔蒙-一般草食和肉食动物)2.发光。
(萤火虫求偶)3.超声波。
(蝙蝠)4.动作。
(灰雁动作信号,蜜蜂的“8字舞”)5.声音。
(鸟语)局限性:动物传播与人类传播不能同日而语的,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表现在:第一.动物的信息行为是一种先天的本能行为,取决于体内的信息功能和遗传基因,而非后天的系统学习;第二,动物传递和接收信息的过程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的过程,而不伴随复杂的精神和思维活动。
—句话.动物传播只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被动的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和自身进行能动的、创造性改造。
受过训练的黑猩猩也无法表达抽象的、过去的和未来的事物。
克里特岛居民使用的45个图形符号(约公元前3500年)胡正荣《传播学总论》云南丽江纳西族象形文字丽江古城的“德克士炸鸡”招牌1. 传播现象普遍存在人类独有的传播形式:语言、文字,音乐、摄影、美术、戏剧、电影、电视、舞蹈——人的全部行为2.怎样看待传播活动?传播是人类的日常行为;传播是易于习得的交流工具;传播的历史就是人类的年龄。
传播与个体、群体、社会的关系?3. 对传播的不同描述拉丁文:Communicare使共同、共用、共享英文:Communication通讯、传达、联系、传播、沟通、传染等中文:传播、传通、传意4. 传播的定义一般认为传播是指至少有两方通过信息交流而达到相互影响的活动过程。
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府,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而象征副则具有人类语义性质特点: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它以传播者发出刺激为开头,以受传者产生反应为结果。
没有反应,不算传播。
基本条件: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与通道。
目的:分享信息,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建立共识,不断调节各自的行为态度。
人类传播的发展轨迹传播媒介的进化1)拉斯韦尔直线式传播模式图5. 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拉斯韦尔(sswell)1948年提出的传播过程的模型,简明地表达了传播过程中要素(五W:传者、内容、渠道、受传者、效果)及其功能,以及信息传播是如何进行的。
根据其要素的功能(作用)来研究如何提高传播的效率和效果。
2)贝罗模式贝罗传播模式这是用以阐明思想传播系统结构的一个静态模式。
贝罗模式由四个要素构成,即信源、信息、通道和受播者。
它还指明了影响各个要素传播功能的条件。
在影响传、受双方本身传播功能的条件,包括:传播技术(语言的清晰度与说话技巧、文字描写技巧、思维缜密性、手势与表情自然逼真等)态度(自信心、爱好、双方的了解程度等)知识(传者与受者对内容的了解程度等)社会系统(传者与受者的社会地位等)文化(传者与受者的文化背景等)。
在“影响信息传播功能的条件因素中:内容是指传者为达到目的而选取的材料,它包括信息成分与结构;符号是指内容的表现行使,包括语言、文字、图象与音乐等;处理是指传者对选择并安排符号所做出的决定;通道是指传播信息的各种方式,如口耳相传方式,书写与阅读方式等。
二、教育传播传播过程:教育过程:学教师教教育内容反馈信息学生传播者传信息反馈信息受传者受1. 教育与传播从传播本身具有的教育意义来看,任何一种人类传播形式都具有教育作用。
离开了传播过程,教育就不能实现。
教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传播过程。
教育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
2 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共同经验原理教师与学生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范围内,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要使学生了解一件事物,教师必须用学生经验范围内能够理解的比喻,引导他们进入新的知识领域。
教育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
共同经验模型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抽象层次原理传播的内容必须在学生能明白的抽象范围上进行,并且要在这个范围内的各抽象层次上下移动;既要说出抽象要点,又要用具体事物来支持;讲了熟悉的具体事物,又要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得出抽象的概念。
重复作用原理:将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场合重新呈现,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同一概念用不同的方式去重复呈现,能增强教育传播效果。
信息来源原理:有信誉的可靠的传播来源对人们有较佳的传播效果;当传者是受者乐于接受的对象时,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教师应以自己的言行树立为学生认可的形象与权威,同时也要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师选用的教材、资料的内容的来源应正确、真实、可靠。
最小代价律与媒体选择原理:最小代价律: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大的收获媒体选择原理:预期选择率=可能得到的报酬/需要付出的努力。
教育媒体制作和选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与教育媒体。
要做到:方便省事;显著突出;吸引人;针对需要;注意受众已有的传播习惯。
3. 教育传播的特点明确的目的性传者的导控性受传者的特定性内容的系统性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效果的确定性①明确的目的性。
教育传播是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为目的的一种传播活动。
②传者的导控性。
传播者(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对受传者(学生)具有导控性质,带有一定的强迫性。
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③受传者的特定性。
教育传播有特定的对象④内容的系统性。
教育传播的内容是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选定的。
一定要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并且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
⑤媒体和通道的多样性。
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将多种媒体组合利用,既可以面对面传播,又可以远距离传播。
⑥效果的确定性。
传播者通过讲授、练习、实验、复习及测验等教学环节来保证教学效果。
4. 教育传播方式根据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关系结构可划分为:自学传播个别传播课堂传播远程传播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模式2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教学信息的传播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教学传播信息选择教学传播媒体通道传递接收和解释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送4 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以下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的:①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②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③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
5 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师在所传授的学科领域是与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水平的差距,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掌握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二是要有一定的传授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如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方法,能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设施;三是要有一定的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能力,包括对自身、对学生和师生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实现其功能的条件主要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动,使个人的学习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二是学生要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各种接受信息的通道必须畅通无阻,并有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三是学生要有自控能力,能够调节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行动,并与教师密切配合,充分利用来自各方面的反馈信息,修正学习措施,完成学习任务。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看内容的选择内容的安排从教学方法的角度看:教学方法的选用要注意:三个“符合”,即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符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三个“考虑”,即考虑学生的适应性、考虑教师的可行性、考虑环境的可能性。
从教学媒体的角度看,教学媒体的选用要考虑:学习任务的因素学生特点的因素教学管理的因素经济成本的因素6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共识是指:一方面教师要依据学习者已有知识、技能的水平和特点,来建立传递关系;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特点,要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体来为学习者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材料,以便使学习者已有的知识技能与即将学习的材料产生有意义的联结,从而达到传播的目的。
谐振是指:是指教师传递信息的“信息源频率”同学生接受信息的“固有频率”相互接近,两者在信息的交流和传输方面产生共鸣。
选择是指:是指任何教学传播活动都需要对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媒体等进行选择,这种选择是适应学生身心特点、较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前提,并旨在以最佳的“代价与效果比”成功地实现目标,即最小代价原则。
匹配是指:是指在一定的教学传播活动环境中,通过剖析学生、内容、目标、方法、媒体、环境等因素,使各种因素按照各自的特性,有机和谐地对应起来,使教学传播系统处于良好的循环运转状态之中。
网上表情符号:-) :-D :-0:-() :-o8-) ;-):-) 最普通的基本笑脸,通常加在句尾或文章结束的地方。
表示开玩笑的意思,或表示微笑。
:-D 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
:-0 “哇!”表示吃惊或恍然大悟。
:-() 更大的“哇!”:-o 有什么精彩的?怎么目瞪口呆的!8-) 同样是笑脸,但笑的人眼睛很大。
;-) 抛媚眼,含有别意!初一学生的作文:那个星期天,妈妈带我去逛200。
我的GG带着他的“恐龙”GF也在200玩,GG的GF一个劲地对我PMP ,那“酱紫”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
后来,我和一个同学到网吧“打铁”去了……7456!大虾、菜鸟一块儿到我的烘焙机上乱灌水?打铁是一项体力活儿,在网络上发一篇质量高的文章又何尝不让人身心疲惫呢?称打铁,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唉!我们这些光光,休息天没有事情可干,只好在网上打打铁了。
”“PMP”(拍马屁)、“酱紫”(这样子)、“偶(我)”、“KPM”(肯德基、比萨饼、麦当劳)三、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2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3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4 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5 传播过程的功能条件6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四、教育传播与教育技术1. 起源研究同一种现象:各种媒体纷纷进入教学过程20世纪:20年代视觉教育运动30年代视听教育运动40年代传播学兴起50年代运用传播理论研究教学过程60年代“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提出,建议将“视听教育”改为“视听传播”。
70年代“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即AECT)2. 定义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种根据种种具体目标,对教与学总体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