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春晓》
《春晓》原文阅读及赏析
《春晓》原文阅读及赏析【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出处】唐·孟浩然《春晓》【意思1】春天夜里,好睡得很,直到黎明时刻,仍在床上迷糊地睡着,丝毫不觉得外面已是天光明亮了,此时只听见户外处处是小鸟的叫声;便想起昨天晚上的风雨非常大,树上的花朵不知飘落了多少呢?【意思2】春天夜里睡得很香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清晨处处听到鸟鸣的声音。
诗句平易浅近,自然天成。
【鉴赏1】春夜香甜好睡,根本不知道天早就亮了;醒来的时候,只觉得耳边到处都是鸟儿的啼叫声。
原诗描写好梦方醒,聆听悦耳的鸟语,春光是何等的美好动人。
【鉴赏2】春眠太酣,不知不觉天已破晓。
晨光中到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叫,婉转、悦耳,啁啾起落,远近应和,令人应接不暇。
这里写春光烂漫,百鸟闹春,春意激荡,怎能不让人大得春的真趣?语言平易浅显,自然醇厚。
【举例】春天困意正足,不知天已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的鸣叫。
语出唐·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描写春晨清丽的景*和气氛。
比喻在不知不觉中美好的事物已大量涌现。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现*爱鸟养鸟协会已有会员两千多人,全市至少有16万人养鸟。
(王增年《*有“招鸟工程”》,《*青年报》1993年6月13日)【全诗】《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全鉴赏诗】《春晓》是一首千年传诵的五言绝句。
它写了诗人春朝初醒时特有的心理感受,表达了诗人喜春而又伤春的复杂心情。
春日昼长夜短,气候和暖,人本慵懒易困,多睡贪眠,所以,一觉睡到天大亮,这便是“春眠”的一般特点。
特别是作为隐士的孟浩然,既无农夫晨耕垄亩的系念,亦无朝臣五更待漏的悬心,他在“春眠”时无牵无挂,坦然自适,睡得格外安稳香甜。
另外,因夜间的一阵风雨,曾将诗人惊醒,打扰了他的睡眠,风雨过后,诗人又重新入睡,故而清晨醒得很晚。
“春眠不觉晓”一句,既写出了春眠的一般特点,又写出了隐逸士大夫春夜酣睡的特有情趣。
《春晓》原文及赏析
《春晓》原文及赏析《春晓》原文及赏析《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赏析《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
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
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
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
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
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春晓》原文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翻译赏析
孟浩然《春晓》翻译赏析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①春晓:春天的清晨。
晓,指天刚亮的时候。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没有察觉到早晨的来到。
③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闻,听到;啼,鸣叫。
④夜来:夜里。
孟浩然春晓译文:春日酣梦不知不觉到了早晨,到处都是鸟儿明快的啼叫声。
想起夜里的那阵阵风雨声,感叹不知多少花儿零落在庭院。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这首诗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除了语言明白晓畅、音调琅琅上口之外,还在于它贴近生活,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赏析二:《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象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春晓》原文及赏析
《春晓》原文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春晓》赏析
《春晓》是一首感悟春天的古诗词,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
这首诗以“春晓”为主题,充分体现出诗人对春天的敬畏和热爱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心中对于春天所隐含的力量的认识。
诗中第一句“春眠不觉晓”,表达了此时此刻正春意盎然,但大地依然安睡,没有风景也没有动静,宁静如此。
第二句“处处
闻啼鸟”,则是春晓到来后,窗外满园郁郁葱葱,鸟儿亦纷纷
在枝头歌唱,把大地装点得格外美丽。
诗人用三句极简的诗句,就完美地刻画了对春天的全貌。
春天象征着复苏,新生,以及希望。
诗人在诗中传递的是,一切的复苏始于春晓,即使前方的路艰难,我们依旧要勇敢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赢得胜利。
古人云:“人生短短几十年,要想不被潮流所淹没,只有努力奋斗,勇敢去追求梦想。
”
总而言之,《春晓》是一首寓意颇深的古诗词。
诗中淡然的气
息,使人不禁感叹春晓时节,岁月如梭,我们也要在漫漫人生路上一如既往,勇敢地前行。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晓》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春晓》原文及赏析_二
年级语文知识点_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解释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词语解释
晓:早晨,天亮。
闻:听见。
啼鸟:鸟鸣。
诗文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总结:以上便是为小朋友整理的二年级语文知识点的
相关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取得好的成绩。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村居》原文及赏析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作、做、坐、座的用法与区别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二年级 gt; 语文 gt; 二年级语文知识点。
幼儿唐诗《春晓》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春晓》原文|译文|鉴赏《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幼儿唐诗《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春晓》古诗全文
《春晓》古诗全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哎呀,你说这多妙啊!就像我早上睡个大懒觉,迷迷糊糊中根本不
知道天已经亮了,这不就是“春眠不觉晓”嘛!想想看,你是不是也有
那种睡得超级香,都忘了时间的经历?
“处处闻啼鸟”呢,就好像我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那声音清脆悦耳,好像在说:“快起来啦,美好的一天开始啦!”难道
你听到鸟叫的时候,不会心情一下子变好吗?
“夜来风雨声”,这让我想到了有一天晚上,外面呼呼地刮着大风,
哗哗地下着大雨,那声音可吓人啦!就像有个凶猛的怪兽在外面咆哮,你难道不会害怕吗?
“花落知多少”,就好像我看到昨天还开得娇艳的花朵,经过风雨的
洗礼,不知道掉了多少,心里忍不住有点小伤感。
这不就跟咱们精心
准备的东西被弄坏了一样,会觉得可惜嘛!
我觉得啊,这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春天的早晨描绘得活灵活现,
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真不愧是经典之作!。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通用8篇)《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春晓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翻译: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
作者以“不知——知;知——不知”的句式,将春天的景物展现给读者。
不知清晨,但是却知道报晓的鸟儿鸣叫;知道春风春雨的光顾,却不知道落英多少。
诗人就是这样在反复周折的句式中来描写大好春光的。
全诗以清新活泼、明朗畅晓的语言来描写春天的秀丽景色,抒发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并且给人留下鸟啼无意,而落花有情的不尽韵味。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篇2原文:横溪堂春晓宋代:虞似良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译文: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将一把青色的秧苗,插入水中。
那秧苗瞬间变得青葱。
就好似农夫的手,将它染绿。
天空中,飘洒着朦胧如烟的细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和煦的春风,吹绿了无边无际的稻田。
白鹭飞来,望着那无涯的青翠,竟找不到落脚的地。
注释:一把青秧(yāng)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míng)冥。
青秧:绿色的秧苗。
趁手:顺手、就手。
趁,随即。
轻烟:淡淡的烟雾。
漠漠:烟雾迷漫的广大无边的样子。
冥冥(mǐng):形容天气昏暗。
雨冥冥:天气阴沉沉的,将要下雨。
东风染尽三千顷(qǐng),白鹭(lù)飞来无处停。
孟浩然《春晓》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_写作技巧
孟浩然《春晓》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后入长安谋求官职,考进士不中,还归故乡。
《春晓》即是他隐居鹿门山时所作。
《春晓》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后为荆州从事,患疽卒。
曾游历东南各地。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孟浩然《春晓》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孟浩然《春晓》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
不觉晓:不知不觉的天亮了。
闻啼鸟:听见鸟叫。
闻,听。
古诗《春晓》配图古诗译文: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的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古诗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
“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
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很香。
以致旭日临窗,才酣梦初醒。
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
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
春天的早晨,鸟鸣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做了适当的调整。
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
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惜春也是爱春,而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
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年—740年),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与王维并称“王孟”。
他的诗清新淡雅,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存世。
孟浩然《春晓》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
孟浩然《春晓》古诗讲解和赏析小学生必学古诗词孟浩然是唐代文学家中以山水田园诗最为出色的代表之一。
他的诗作以情趣婉约而脱俗,与自然融为一体。
其中,他的《春晓》被视为小学生必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和赏析孟浩然的《春晓》。
《春晓》原文如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清晨为主题,通过描述春日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早晨景象。
春天的清晨,阳光暖暖地洒在大地上,温暖的空气中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气息。
而人们在这个美好的时刻,还在沉睡中,却已能够听到到处响起的鸟儿鸣唱声。
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活力和美好。
接着,诗的后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通过对夜晚风雨声和花落的描绘,进一步加深了对春天的表达。
夜晚的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落,表明春天已经来临,轻柔的春风和雨水带走了冬天的寒冷,万物复苏。
花的凋落也象征着岁月的流转,对比之下,更突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
诗歌情感鲜明且意境深远,表达了孟浩然对春天的深深眷恋和感悟。
同时,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使诗作更富有感染力。
其中,“春眠”与“晓”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春天的醒目和活力。
同时,“闻啼鸟”与“夜来风雨声”构成明显反差,通过对声音的描绘,以感官的方式向我们传达出春天的到来。
孟浩然的《春晓》适合小学生学习,无论是从诗歌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对于诗歌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学习这首诗,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加对自然的感悟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敏感性和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孟浩然的《春晓》,小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和魅力,培养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和赏析这首诗,小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运用对比等修辞手法,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总之,孟浩然的《春晓》是一首简短而具有深意的古诗,其浓郁的春意和巧妙的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成为小学生必学的经典之作。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精选9篇)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晓原文、翻译、赏析篇1《春晓》原文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注释1、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昨夜。
4、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翻译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春晓》赏析文字如行云流水,层递自然,由境及意浑然一体,极富韵味。
以五言擅长的孟浩然的这首《春晓》,正是这样的一首诗。
虽只是短短的五言绝句,没有华丽的辞藻,也不用任何奇绝的手法,只是淡淡地说来、静静地描述,从全诗的字句无须注释就可见诗句是何等的平易与质朴,却最能体现孟浩然诗“其淡如水,其味弥长”的艺术特色,也最为历代人们津津乐道而至今盛传天下。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喜爱它、赞美它,从初读似乎的平淡无奇,越读越觉得诗中别有天地,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诗人描写的是春天。
春天万物萌生,百花齐放,是人们最喜爱的季节。
描写春天的诗不计其数,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山青花欲燃”(唐·杜甫《绝句二首》),“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等等。
但孟浩然在这里既没有描写春天那姹紫嫣红的色彩,也没有去描写那迷人、醉人的芬芳,撷取的是自己早晨刚刚苏醒时那一刻的感受,而且仅仅是从听觉去感受。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晨,平和而安详,悦耳动听的鸟啼声声入耳,而且是“处处”,即远处近处,此起彼伏,此唱彼和,让人应接不暇。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希望帮助到您。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原文春晓(唐代: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译文: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已破晓,搅乱我酣眠的是那啁啾的小鸟。
昨天夜里风声雨声一直不断,那娇美的春花不知被吹落了多少?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知识点注释:①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②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③啼鸟:鸟的啼叫声。
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赏析:《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
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
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
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春晓》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春晓》古诗赏析
《春晓》古诗赏析《春晓》古诗赏析《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翻译春夜酣睡天亮了也不知道,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儿啼叫。
想起昨夜里风声紧雨声潇潇,花儿不知道被打落了多少?《春晓》注释⑴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昨夜。
⑷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⑴。
夜来风雨声⑴,花落知多少⑴。
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⑴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⑴“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⑴“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
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
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
《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
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
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
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
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
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
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
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
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
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
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一、诗文《古诗二首》是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之一,主要包括了两首古代诗歌作品。
这两首诗分别是《春晓》和《小石潭记》。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两首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二、诗文内容1.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接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色。
诗人通过“春眠不觉晓”来表达春天清晨人们总是舍不得离开温暖的被窝,感到十分困倦的情景。
接着,诗人用“处处闻啼鸟”表达了春天早晨鸟儿啼鸣的声音萦绕在耳边。
然后,诗人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来暗示春天的风雨会导致花朵凋零,生命的无常以及人们对于春天美好景色的珍惜之情。
通过《春晓》这首古诗,孩子们能够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自然界的变化。
同时,也能够培养孩子对于自然的观察力和对于诗歌艺术的欣赏能力。
2. 《小石潭记》石潭水清浅,石上无留脚。
云树若有情,钟声响无悔。
《小石潭记》由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以简洁清新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小石潭的景象。
诗中描述了石潭的水清澈而浅,人行走在石头上也不会留下脚印。
接着描述了四周的云和树仿佛有了感情般的变化,最后以“钟声响无悔”表达了时光匆匆流逝,钟声敲响以后不会回头,人们对光阴逝去的悔恨。
《小石潭记》通过简短的文字描绘了小石潭的景象,寓意深远。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首古诗,孩子们能够培养观察细节的能力,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三、课文分析与学习方法1. 课文分析《古诗二首》是著名的经典诗歌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思想内涵。
这两首古诗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透过这两首古诗,可以引导学生感受到美的力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学习方法在学习《古诗二首》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反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的意思,感受到诗歌的美。
《春晓》 文章解读
《春晓》文章解读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
本文将对《春晓》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意境、艺术特点以及对人生的启示。
《春晓》全诗如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以描绘春天的清晨为主题,以字字铿锵,句句含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用简洁的四个字,将春天的清晨生活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人在懒洋洋的春晨中醒来,表示春天的魅力会引人沉醉,让人不愿离去。
第二句“处处闻啼鸟”则展示了自然界的活力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在这个时候,鸟儿正在枝头啼鸣,它们的歌声充斥在空气中,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与活力。
接下来的两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描写了春天的变幻无常。
前一句表达了春日的短暂,虽然经历了夜晚的风雨,但春天依然能够继续存在。
后一句则直接点明,花儿开放的多少全凭风雨情况。
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态度,意味着人生也有起伏不定的时刻,我们要学会顺应变化,抓住机遇。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生机勃勃的热爱之情。
具体而言,孟浩然通过“春眠不觉晓”的夸张手法,突出了春天的美妙和吸引力。
他用“处处闻啼鸟”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它散发出的活力。
最后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则是带有哲理意味,通过夜晚的风雨和花朵的凋零来表达生活的短暂和无常。
整首诗言简意赅,却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和思考的余地。
《春晓》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美丽和生命的脆弱。
它告诉我们,春天是多么美好和珍贵,与此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人生有时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面对生活的变化,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顺应自然的变迁,抓住每一个机遇。
总而言之,孟浩然的《春晓》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变幻无常的生活,展示了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活的无常。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独特情感,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启示。
春晓古诗简介
《春晓》作者: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1、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2、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3、“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4、“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译文:春天气候宜人正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到处都听到鸟叫声。
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风雨声,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花呢。
赏析:《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
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了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
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
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
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
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我确立教学目标为: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规范的书写。
2、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能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五、品
配乐朗诵
体会意境
这首诗短短的二十个字,其中有鸟语、有花香,这么美丽的景色,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它读好,现在,老师也给你配上音乐,自己练习读一读,好吗?
同学试读,这么美的图画,读的美一点,配乐读。尝试背诵
①同桌之间互相背一背。
②指名背诵。
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
内容项目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得分
识字写字
2
3
5
朗读背诵
3
5
2
情感体会
3
5
2
课题名称
古诗二首《春晓》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一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吴春艳
一、教材内容分析
古诗《春晓》被编排在北京课改实验教材第二单元,是一首富有情趣的五言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篇即兴之作。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无穷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如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又悠远深厚。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里,蕴藏着数不尽的珍宝。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这些,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无不流露着诗人喜春爱春的感情,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清泉,晶莹透澈,读之如饮美酒不觉自醉。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学词、学句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词句为重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再现古诗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通过朗读领悟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1、合作法:
针对于字词合作交流认读,诗句的理解也是在合作交流中达到教学目标的。
2、体验法:
用灵巧的小手画出自己心目中的“春晓图”,并结合书上的插图用以体验和感悟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PowerPoint,增强直观性,趣味性。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九、教学流程图
一、导:
创设情境、诗意导入
二、解:
略解题意,简介作者。
三、读:
出示古诗,认读生字。
四、悟:
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五、品
配乐朗诵,尝试背诵
六、观、画结合,陶冶情操
十、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课程基本结束时,指导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自评。
学生自评表
7、讲述古人“击掌而歌,踏足而歌,手舞足蹈”的典故,鼓励学生试着模仿。强调“晓、鸟、少”是韵脚,要适当延长,整首诗语速应较慢。
8、游戏:帮拼音宝宝回家。
(同学们的抽屉里放好生字的拼音和生字卡片,请对号入座。)
学生自读,找出生字
听准字音
学生依据课后拼音自主认读生字
鸟风雨声多
同桌之间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认字的情况。
(在春天的夜晚里睡得十分香甜,不知不觉中天已经亮了。醒来后听见到处是鸟叫的声音。
回想起昨夜曾听到风声和雨声,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风雨打落了。)
古诗词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对于刚学古诗的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学习古诗词,重在读,读中“解”。由于这是课堂难点,所以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借助图片理解诗意较为容易一些。
创设情境、诗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入
1、播放音乐《春晓》
2、张贴挂图
导语:同学们,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来了。你们看:草儿青了,树儿(绿了),花儿(红了);你们听:鸟儿唱起了欢快的歌,蜜蜂(在嗡嗡地闹着)……用鼻子闻闻,到处都是花香;用手摸摸,小河的水(已经解冻)。多么迷人的春色,多么美好的春光啊!你们喜欢春天吗?
和你们一样,从古到今,许多诗人都喜欢春天,赞美春天。我们同学能背上几首有关春天的古诗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于这首古诗并不陌生,有的甚至在幼儿园时就已经会背诵了。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体会到什么”。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做简单讲解。关于识字写字,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规范学生书写,从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观、画结合,陶冶情操
1.展示春景,请你欣赏。
2.学生作画《春晓图》
欣赏
绘画
用绚丽的色彩,描绘他们对春天的畅想。既加深了对古诗的感悟,又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在欢快愉悦中结束本堂课的学习。
七、作业
1、把《春晓》有感情的背诵给家人听。
2、积累描写春天的古诗。
巩固记忆
拓展积累
八、板书设计
春晓(鸟风雨声多)
学生介绍自己识字记字的方法。
同桌互读,
纠正字音。
指名读
学生根据韵律击掌踏足朗诵。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学生试读
全班齐读
男女对读
游戏
学会生字新词,加强语基的积累。掌握识字的方法,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识字认字的能力。
调节课堂的紧张气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多种方式的朗读是为了让学生“会读”。
春晓是春天的早晨.这首诗写的就是春天早晨美丽的景色。
唐朝大诗人孟浩然。
设计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全诗。
了解作者,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喜爱。
三、读:
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孟浩然是怎样写春天早晨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1、出示诗歌。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圈起来,一会想办法解决。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春晓>>。(揭示课题)
学生们倾听着美妙的音乐,欣赏着动人的美景,边听边填词,感受雨后春天早晨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景。
(喜欢……)
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古诗积累的本领。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初步感受春天美丽的景色。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法
1、读书法:
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以识字、学词、学句和朗读背诵训练为重点,我在教学中主要以读为主,读中熟字,读中解词,读中学句,读中悟情。
2、创设情境法:
利用文中插图,配乐朗读等方法为学生创设美丽的春晨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美景之中,从而使情感得到升华,与作者产生共鸣。
学法
巩固识字效果
四、悟:
学习古诗,理解内容
1、结合插图,倾听配乐朗诵。
2、你从古诗中听出了什么?(或者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指导:第一句诗中抓住“春眠”、“不觉”
第二句诗中抓住“闻啼鸟”
第三四句抓住“花落知”还是“知花落”等词语进行讲解
3、结合着这幅图来说诗意。
看插图,听朗诵
学生自主交流
观察书上的插图,合作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2、教师范读,请同学们认真倾听,听准字音。
3、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那是因为老师结交了好多的生字朋友,不信你也来试一试?
4、你又新交了哪些朋友呢?快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5、这么好的朋友,见面可要认识啊,你怎么记住它呢?(规范书写)
(强调“声、知、少”都是翘舌音。)
6、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就再来秀秀自己诵诗的本领吧。
揭示课题
二、解:
略解题意,简介作者。
过渡语:春晓是什么意思呢?
1、春是什么?
2、“晓”这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啊?可不容易理解,谁能根据这个字的组成猜一猜呢?
(教师提示晓的偏旁。晓:日字旁,日出而晓。)
3、那么诗题《春晓》又怎么理解呀?
4、它是谁写的呢?
5、简介:孟浩然
春天。
根据字形理解“晓”这个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