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论50页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PPT42页)

国学经典(PPT42页)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 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国学经典导论06-02知言养气与刚毅人格

国学经典导论06-02知言养气与刚毅人格
国学经典导论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鉴赏
第二节 知言养气与刚毅人格
主讲 万平教授
国学经典导论
孟子的文学鉴赏理论在儒家文学思想中具 有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1)舍生取义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作为传统道德 观念的“仁义礼智信”,“义”是框架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封建社会的思想体系 中,义是判断是非与道德善恶的标准。在很 多情况下,义还表现为一种社会理念和道德 原则。
国学经典导论
(4)知言养气 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
美丑的能力。“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 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 配义与道。”可见孟子的“气”指的是由 内在道德原则的凭恃而产生的无所畏惧的 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 夫。”
再次,孟子意识到了文学作品接受者在批评鉴赏 活动中的主体能动作用。
国学经典导论
(3)知人论世 由于不同的时代,往往有着不同的生存状
况和精神世界,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个人的 生平、阅历,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把 握好作品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环境之间 的关系;然后才能领会其作品的深刻思想和 复杂感情。
国学经典导论
(2)以意逆志
孟子认为,文学语言有其特殊性,如暗示、委婉、 夸张等,说诗的人不应拘泥于语言文字而妨碍对诗 人之志的正确理解。对于这个观点,有三点启示:
首先,孟子看到了诗歌语言有其艺术表现的特殊 性;
其次,孟子注重文学作品内容、、理解;

国学经典导读PPT精选文档PPT文档35页

国学经典导读PPT精选文档PPT文档35页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国学经典导读PPT精选文档
46、法律有权打破平静。——马·格林 47、在一千磅法律里,没有一盎司仁 爱。— —英国
48、法律一多,公正就少。——托·富 勒 49、犯罪总是以惩罚相补偿;只有处 罚才能 使犯罪 得到偿 还。— —达雷 尔
50、弱者比强者更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 威·厄尔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国学经典普及诵读版系列50页word

国学经典普及诵读版系列50页word

国学经典普及诵读版系列老子感应篇老子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老子感应篇老子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

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模,以败人功;损人器物,以穷人用。

国学经典导读第五章课件

国学经典导读第五章课件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 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 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也是增强并推进民族 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32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二)精神激励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无论在历史上还 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成为维系中 华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 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 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
11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以人为本
儒道合流、儒道互补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宁静致远”、修己慎独,刚健有为与致虚守静相统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于在生活中发现 美、欣赏美和享受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万钟如 浮云,视功名如敝屣。从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使中国 人具有了似乎与生俱来的内心自我调适功能,能很好地 适应人世浮沉荣辱的变化,克服心理疾患。
• 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 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 •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 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 中国文化中强调“人禽之辨”, 即为人的本质属性张本,强调人之所 以为人的本质。
7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以人为本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是, 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能力,将道德实践 提到至高地位,强调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 与道德实践上的主体性、自觉性,以道德 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以道德自省自觉抵制 宗教强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四)贵和尚中
孔子也主张重和去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国学经典导读(PPT33页)

国学经典导读(PPT33页)

集: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集部:《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杜甫出生在郑州巩义, 杜甫作为“集”的代表,数数出自他诗中的成语:
暴殄天物——“吾徒胡为纵此乐,暴殄天物圣所哀。”《又观打鱼》) 并蒂芙蓉——“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进艇》) 惨淡经营——“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文采风流——“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英姿飒爽——“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飞扬跋扈——“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赠李白》) 日暮途穷——“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 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指挥若定——“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咏怀古迹》 炙手可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 白衣苍狗——“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可叹》。 冰壑玉壶——“炯如一段清冰出万壑,置在迎风寒露之玉壶。”《入奏行赠西山检察窦侍御》 冰雪聪明——“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 波澜老成——“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敬赠郑谏议十韵》 别开生面——“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国学和现代学术的大致对应关系(按内容分)
(张岱年,《〈国学入门丛书〉序》)
成德的 根本
治学的 工具
情感的 抒发
致用的方术
《四库全书》
经: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经: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
经部经典:《四书》、《易经》、《书经》、《诗经》、 《礼记》、《左传》;

国学导论 第一章

国学导论 第一章
29
四、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二)如何看待新国学运动的兴起 有识之士出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深担忧与 民族自尊的自我维护,面对当代社会道德沦 丧与人类生存危机的忧患意识,面对西方文 化霸权,为捍卫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发起的运 动。
30
五、科学与人文精神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传统之于当代的意义 (三)科学与人类的未来 (四)人文的魅力
(三)汉学化的国学(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浙江海 宁人,清末秀才,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
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 人,光绪年间举人,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独立之精神,自 由之思想”。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
6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1906年,章太炎在日本 创办国学讲习会。“夫 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 之源泉也”
7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一)政治取向的国学

国粹派的主张1.排满革命、救亡图存;2.颂扬“国 学”,反对帝制;3.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 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4.提出“中西文化观”强调 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 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 所需要的东西。
(二)文化取向的国学 反对者:辜鸿铭 视频“辜鸿铭与胡适的 辩论”胡适与辜鸿铭的 辩论_clip.f4v
11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三)学术研究取向的国学 (1)1922 年,北京大学成立国学研究所
12
一、国学观念的发生与演进

《国学经典选读》课程导论教学课件

《国学经典选读》课程导论教学课件

孔文伏 子王羲 所所所 传演创
《易经》的作者是我们的历代祖先.不是 某某一个人,是中华远古历史的传承。
• 20世纪末,人类的两个家园遭到了 前所未有的破坏。一个是人类肉体 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另一个是人 类心灵赖以栖居的精神家园。“国 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修复中华 民族的精神家园,乃至人类的精神 家园。
七略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 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 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官修 分类目录《七略》。
四部
中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 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 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 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经典选读
弘扬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文化
什么是国学?
• 国学的本义是国家级学校,历代有所变化。
• 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子弟学校,逐渐发展为 国家的最高学府,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经过考试,量 才授官。
•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 宋时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 清两代设立国子监,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设学部, 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以来逐 渐形成的。
我们平时所说的“汉学”、“中学”所指仅 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
在这里,“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 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 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
所谓国学
一、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创造的全部的文明财 富和精神资源。

国学经典PPT课件

国学经典PPT课件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7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014 2013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2012
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2010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2011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2012
国学经典国学国学经 典国学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 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二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三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Please add a title here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国学 经典国学经典

国学导论·巴蜀文化共68页

国学导论·巴蜀文化共68页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国学导论·巴蜀文化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臣 视 君 如 腹 心 ; 君

君 视 臣 如 手 足 , 则
1、王国维:
(1877—
1927),
字伯隅、静安
,号观堂、
永观,浙
江海宁人。我国
近现代在
文学、美学、
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
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
2、梁启超:
(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 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著述达1400 万字。满门俊秀,9个子女,三个院士: 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航 天专家梁思礼。



受然
外之
物气
的产
引生
诱的
,前
坚 持 正
提 条
义件
。:


——
舍二 义 生 鱼 者 亦 我 孟
生者 亦 亦 而 不 我 所 子
《 而不我我取可所欲曰
告 取可所所熊得欲也:
子 义得欲欲掌兼也,“
上 者兼也也者,;熊鱼
》 也,;,也舍二掌,


❖孟子认为,正义的价值高于生命的 价值。
❖“舍身取义”是大丈夫遵循的最
一、家世与母教
孟子(前372年—前289
年)(据元 ·程复心《孟子 年谱),名轲,字子舆,山 东邹城人。
《孟氏旧谱》说:“孟子 父名激,字公宜,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迁 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由 母亲抚养成人。没有 伟大的孟母,就没有 伟大的孟子。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 我 知 言 , 我 善 养 吾 浩 然 之

敢 问 夫 子 恶 乎 长 ? ” 曰 :
即 坚 持 不 懈 地 德从 。内 在 聚 集 善 行 义
提 高 对 道 的 领 悟 ; 一 是 “ 集 义 ”
基 本 途 径
: 一 是 “ 明 道 ” , 即



“ 直
然 之
养气
而 无 害 ”

基 本
。方
3、“杀猪取信”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4、孟子“去妻”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


齐国(齐威王 )——宋国(宋君 偃) ——邹国 (邹穆公 )——滕国 (滕文公 ) ——魏国 (梁惠王 梁襄 王 )——齐国 (齐宣王 )
武能志得

不淫,志 《 能,独, 滕 屈贫行与
丈 夫
文 夫,贱其民 公 。此不道由 下 之能。之
2、性善论
❖ 孔子的“性相近,习相远”说; ❖ 道家的“性自然”说; ❖ 法家的“性好利”说; ❖ 荀子的“性恶”说; ❖ 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说”等。 ❖ 孟子是中国思想家中第一个系统地论述“人
性善”的哲人。
我也 也。 ,仁 我、 固义 有、 之礼 也、 。智,仁 礼也 也; ;羞 是恶 非之 之心 心, ,义 智也
也 要 承 认 别 人 也 是
仅 自 己 是 “ 人 ” , 而 且
以 “ 人 ” 来 对 待 人 , 不
孟 子 认 为 , 仁 者 必 须
也 者 , 人 也 。 ”
孟 子 进 而 提 出 : “ 仁
人 。 ”
孔 子 提 出 : “ 仁 者 , 爱
敌就 孟 ”是 子 。行 认
仁为 政最 ,理 “想 仁的 者政 无治
精 神
》 谓移富;
——
大,贵不
丈威不得
屈原行吟泽畔:“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
固将愁苦而终穷。”
李白愤怒高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文天祥临死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屈原
李白
文天祥
谭嗣同
2、浩然之气
上 》
间,应该互敬、互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之 。 ”
之 ; 敬 人 者 , 人 恒 敬
爱 : “ 爱 人 者 , 人 恒 爱
人 之 间 , 应 该 互 敬 、 互
发 现 和 自 我 认 识 。 人 与
“ 人 ” 自 身 价 值 的 伟 大
子 思 想 的 发 挥 , 是 对
“ 人 ” 。 这 是 孟 子 对 孔
有 之 ; 是 非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恻
心 , 人 皆 有 之 ; 恭 敬 之 心 , 人 皆
恻 隐 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羞 恶 之
·

《 孟 子 告 子 上 》 :

臣 视 君 如 寇 仇 。 ”
之 视 臣 如 土 芥 , 则
臣 视 君 如 国 人 ; 君
之 视 臣 如 犬 马 , 则
3、章太炎:
(1869—1936) 初名学乘,字枚 叔。后改名绛, 号太炎。浙江余 杭人。清末民初 民主革命家、思 想家、著名学者, 研究范围涉及小 学、历史、哲学、 政治等,著述甚 丰。
草 》 等 。
散 文 诗 集 《 野
《 朝 花 夕 拾 》
高人生准则。
❖ 宋神宗熙宁 年) ,《孟 入科举考试
❖ 元丰六年 孟子首次被 “邹国公”, 配享孔庙。
四年(1071 子》首次被列 科目。
(1083年) , 官方追封为
翌年被批准
南宋朱熹把《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 ,孟子 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 “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孟子》一书是孟子
的言论汇编,由孟子
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 成。共有7篇传世。包 括:《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
公》、《离娄》、
《万章》、《告子》、
《尽心》,每篇均为 上下篇,共261章,约 35000字。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 孟子进而提出:“仁也者,人也。” 孟子认为,仁者必须以“人”来对待人,不仅自己是“人”,而且也要承认别人也是“人”。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是对“人”自身价值的伟大发现和自我认识。人与人之
·
——
《 孟 子 公 孙 丑
生 者 , 非 义 袭 而 取 之 也 。 ”
与 道 ; 无 是 , 馁 也 , 是 集 义 所
于 天 地 之 间 。 其 为 气 也 , 配 义
大 至 刚 , 以 直 养 而 无 害 , 则 塞
曰 : “ 难 言 也 。 其 为 气 也 , 至
气 。 ” “ 敢 问 何 谓 浩 然 之 气 ? ”
没没 儒了是孟 继孟
有有 学孔他子 承子
完 善 的 儒 学 。
孟 子 也 就 没 有
孔 子 就 没 有 孟
发 展 阶 段 。
提 高 到 了 一 个
子 的 思 想 学 说
全 面 地 继 承 和
一 生 的 主 要 贡
和 开 拓 者 。
者 , 而 且 是 发
不 仅 是 孔 子 学
如子 新,发献 扬说
此, 的把展, 者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