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无政府主义

合集下载

马修阿诺德

马修阿诺德

马修·阿诺德的遗产许知远2003年6月15日10:41文化能做什么?诗人马修·阿诺德在1860年代试图在英国讨论这一问题时,文化似乎正陷入一个真正可悲的境地。

在出版于1869年1月的《文化与无政府状态》的序言中,46岁的教育调查委员会巡视员阿诺德引用了当时最为流行的论调--“那些奢谈‘文化’的人,无非是一知半解地摆弄希腊、拉丁那两门死语言而已”,“当下最愚蠢的高谈阔论莫过于满口文化了……要论掉书袋、缺心眼、少理智,没人能比得过文化人。

”这是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一个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所说的帝国的年代,英国不仅拥有世界最强大的武装,它还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生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与纺织品,伦敦是国际商业与金融的中心;这也是一个民主兴起与物质至上主义兴起的年代。

“英雄崇拜症”患者托马斯·卡莱尔1967年将民主体制比作“尼亚加拉大瀑布”,英国政府“迟早有一天会跳下去”,贵族政治与文化传统在民主化浪潮中越来越遭遇严峻的挑战。

而新兴的中产阶级则纷纷陷入了典型的物质崇拜症中,这种精神直到1909年仍让H·G·韦尔斯惊奇不已:“作为这个阶级,他们谈的、想的和梦的都是财富。

”马修·阿诺德发现,他的同胞竟然将煤与钢铁视作“国脉所系”,机器则成了公众的信仰。

在这个熟知希腊与罗马文化的英国学者眼中,这是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

贵族们充满傲慢,鄙薄大众文化的兴起,虽然在他们身上存续着很多杰出的传统,却常常是沉溺于形式主义当中;中产阶级常常被报刊称作国家的支柱,却往往阴郁沉闷、眼界狭隘,“相信日子富得流油便是伟大的幸福”;而刚刚获得政治地位的劳动阶层,仍然被贫困与无知困扰着,在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他们是危险、不安与盲动的代名词。

阿诺德给这三个阶级分别命名“野蛮人”、“菲利士人”与“群氓”,它们力量的此消彼长,使传统的社会组织陷入瓦解,混乱与迷惘接踵而至。

讲稿1:无政府主义思潮

讲稿1: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思潮
• 无政府主义,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主 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反映小资产阶级 和流氓无产者要求的社会思潮。 • 无政府主义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代表人 物有德国的施蒂纳、法国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 宁和克鲁泡特金。 • 基本主张是:反对一切权力和权威,主张个人的 绝对自由,否定一切国家政权和任何政治组织, 要求建立无命令、无权力、无服从、无独裁的 “无政府”的社会。
• “四一二”政变后,部分无政府主义者放弃了“安 那其主义”的信仰,成为国民党的达官贵人。 • 1928年,李石曾等在上海筹办劳动大学,出版 《革命周报》刊物。上海自由书店出版了十余种 无政府主义书籍。 • 抗战后,无政府主义者先后出版《惊蛰》、《破 晓》等刊物,宣传“全面抗战”、妇女解放。无 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逐步退出了政治舞台。
• 天义派与新世纪派基本观点一致,要求排除强权 的代表——政府。 • 刘师培:“独立、自由二权,以个人为本位,而 平等之权必合人类全体而后见,故为人类全体谋 幸福,当以平等之权为尤重。” • 新世纪:“众生一切平等,自由而不放任。”自 由就是无政府,平等就是共产。 • 主张绝对自由、反对强权、排斥国家政权、当前 要推翻满清政府、最终废除政府。
• 《自由录》《进化》月刊、《奋斗》旬刊、 《学汇》副刊、《互助》月刊等。 • “五四”时期的无政府主义派别主要有:1、 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正统”无政 府主义,标榜为“师复主义”的继承人。2、 以朱谦之为代表的“新虚无主义”。3、以 郑太朴为代表的“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 • “五四”时期无政府主义继续宣扬师复主 义。
• 两派的差别: • 1、在中西文化的取向上,天义派钟情于国 粹,新世纪派带有更多的欧化倾向。天义 派认为无政府主义在中国是自古就有;新 世纪派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有较多的自 然科学知识,反对崇仰旧学,主张“尊今 叛古”,对传统文化采取了激烈批判的态 度。

陶渊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陶渊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陶渊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陶渊明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古往今来,中国历代文人对国家权力都有一种本能的——如果不是病态的——极端痴迷,这种对权力的崇拜深入骨髓。

不要说怀疑权力、批判权力,就连远离权力都只能是穷途末路下的无奈选择。

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与君王宝座共生互荣,那是他们最金碧辉煌无上庄严的美梦。

他们几乎不能想象没有国家,或者没有君王的生活,更不能想象,不凭借这样的权力而能实现人生理想。

即使隐逸如王维、旷达如李白皆不能脱此窠臼。

王维弱冠即出仕,一生累任高官,李白亦对功名孜孜以求,终不能释怀。

至于其他文人名士,更以为国效力为天经地义,以致君尧舜为最高理想,甚至以赴难殉国为最大荣耀,忠君报国的情怀是无可置疑的主旋律。

文人大都有怀才不遇之感,愤世嫉俗之心,越是自命不凡越免不了愤愤不平,但他们的不平不满往往只局限于呼唤明君,而不是挑战权力。

倒是上古之时,大字不识的老农一曲《击壤歌》声振寰宇,发出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为饮,耕田为食,帝力于我有何哉?”的铿锵反问。

千古之下,唯有异代不同时陶渊明之《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林深处,有一个无忧无虑自得其乐的人间天堂。

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并非虚构,而是纪实之作,并详加考证。

是耶非耶暂且不论,但这样的考证本身,不免落下“认真你就输了”的感觉,隐生焚琴煮鹤买椟还珠之叹。

陶渊明想要表达的,不过是一种简单的无政府主义理想而已。

一、国家权力不但不是幸福的必要保障,反而是祸乱之源。

陶渊明笔下,并没有想当然地假设权力尤其是君王权力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而恰恰相反,政府才是灾难不幸的最大根源、幸福生活的最大障碍。

人间仙境的桃花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可见,桃源人民不在任何政府或君王的统治之下,他们是忍受不了强秦的暴政,逃出了国家权力的魔掌,才另外开辟了一方天地。

政府于他们是祸而不是福。

待误闯入桃源的武陵人欲归之时,村中人特意殷殷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六章 无政府主义

第六章  无政府主义

• (2)复兴的体现:新无政府主义
• ——代表人物:默里· 罗斯巴德、乔治· 伍德科克、默里· 布 克勤、乔治· 莱基等。
• ——思想:否定现存制度、否定政府权力,主张建立无政 府的理想社会。 • ——基本主张:反对现代福利国家和官僚制度对社会的控 制,反对城市化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生态危机,要求实现面 对面的直接民主,追求俭朴、自由的生活。 • ——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反对采取恐怖手段,更注重道 德观念的变革。


2. 低潮(20世纪30年代末—60年代初)
3. 复兴(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
• 1. 无政府工团主义(20世纪初—30年代)
• (1)代表人物
——法国乔治· 索列尔
• (2)主张
——认为工会不仅是改善工人待遇的工具,也是社会转 变的渠道。 ——主张通过工会组织的罢工这一合法斗争形式瓦解旧 的社会秩序,继而由工会接管并组织社会生产,建立新的 社会。
留 法 时 期 李 石 曾
李 石 曾
吴 稚 晖
褚 民 谊
抗 战 结 束 后 被 公 审 的 褚 民 谊
张 静 江
(3)特色和基本主张:
• (3)特色和基本主张:
• ✿介绍欧洲等地无政府主义者观点、生平和著作
无政府主义
前言
什么是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标志 ▲又译为“无强权主义”、“无治
主义”、“安那其主义”,是一种 反映小资产阶级要求的社会思潮。
▲产生于近代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盛行于19世纪后办期的欧洲。 ▲代表人物:德国的施蒂纳、法国 的蒲鲁东、俄国的巴枯宁和克鲁泡 特金。
• ▲基本理念是将政府看作各种社会问题的主要根 源 ,主张在没有国家强制性权威的条件下组织社 会,以实现人的自由。

culture and anarchy摘抄

culture and anarchy摘抄

culture and anarchy摘抄文化与无政府主义(Culture and Anarchy)是一本由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化评论家马修·阿诺德于1869年发表的作品。

这本书探讨了文化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方法。

阿诺德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

他提出了“文化”这一概念,不仅仅指艺术、文学和知识,更包括了道德、人类关系、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培养智力和审美能力,并且有助于个体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然而,阿诺德在书中也指出了文化与社会的冲突以及文化的缺失对社会造成的危害。

他认为当前社会的问题在于文化的低下水平,导致道德堕落、社会不和谐和个体无法实现最大潜能。

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文化与政治之间应该保持平衡,并且文化应该起到引导和指导政治的作用。

阿诺德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文化水平,特别是对广大群众的教育。

他强调教育应该关注人类的整体发展,促进道德和审美的提升,培养人们的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

他建议建立一个以文化为基础的社会体系,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来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在《文化与无政府主义》中,阿诺德还讨论了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力量,能够为社会提供道德和价值观的指导。

然而,他也指出了宗教在过度强调教条和限制思考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而言,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这本书提出了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它呼吁社会关注文化的提升,并通过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本书对于我们理解和发展现代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

试论近代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朱洪涛[摘要]自清末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为救亡图存而提出了各种主张,从而形成了各种新的社会思潮,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者所提出的各种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但是这些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们注定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梦。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作者简介]朱洪涛(1980),男,山东临沂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专门史专业2007级研究生。

一、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产生和在近代中国出现与泛滥的原因无政府主义,按法文译音又叫(安那其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流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潮。

它最早出现于18至19世纪初的欧洲,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葛德文和德国的施蒂纳,他们把无政府主义的观点比较系统地表达出来,但未形成一个政治思想流派。

无政府主义正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始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几乎与马克思主义同步诞生。

法国人普鲁东被称为近代无政府主义之父,他崇尚绝对的个人主义,他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继普鲁东之后,19世纪60年代,出现了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又出现了以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

巴枯宁鼓动暴动、暗杀等极端的推翻政府的手段;克鲁泡特金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宣扬采取恐怖主义,清算财产进行公平的分配,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社会。

无政府主义在欧洲出现后,几经演变,形成了各种流派。

但是一般来说,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施蒂纳为代表的个人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另一类是以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为代表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无政府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在20世纪初年的中国出现和泛滥,并非是偶然的,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首先,中国是个小生产者犹如汪洋大海的国家。

读《新文化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社会革命观》有感

读《新文化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社会革命观》有感

读《新文化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社会革命观》有感作者:支丽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4期自海通以还,新学渐兴,域外学术书籍译介遂成为近代中国“输入学理,再造文明”(胡适语)之重要途径;而对外国学者中国史研究著述的译介,不仅有益于学术的繁荣发展,更有益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因“身在此山”而形成的某些局限。

一、《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简介“文革”结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开始,沉寂已久的学术开始复苏,由于较长时期的自我封闭,学界对国外学术的了解尤其必要、急迫。

这种形势,为海外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介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而开风气之先且成效显著的则为中国的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在国门初启的1980年创办的不定期刊物《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

该刊编者在创刊号中明确表示其“目的在于及时介绍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情况,了解外国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动态,沟通中外学术交流”,承认“近年来,在中国近代史这个学术领域内,国外的研究工作发展较快”,“一些我们还未涉及的问题,国外也有了较深入的研究;国外还不时对我国近代史研究的某些观点提出不同意见,进行商榷和争论。

凡此种种,都需要我们及时了解,以改变闭目塞听的状况,活跃学术空气,促进研究工作的发展”。

“所以文章主要看是否有新观点、新资料或新进展,至于内容与观点正确与否,则不一定要求”。

从1980年创刊到1995年终刊,《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15年来共出版27辑,发表了400余篇近800万字的译作。

其中有国外学术期刊的论文翻译,也有著作摘译,文种涉及日、俄、法、德等诸多语种,以较快的速度,较为全面地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了外部世界的有关信息,对学术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对学术发展如此重要的刊物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停刊,学术界至今仍为之惋惜。

二、个人的见解通过资料的查找及这系列期刊的翻阅,第14辑《新文化运动回顾——新文化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及其社会革命观》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为此我认真的阅读了这篇文章。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影响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影响

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影响作者:张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0期课题项目:集宁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对巴金的影响,项目计划编号是jsky2013008摘要: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是在“五四”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文化思潮,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有志青年。

尤其是对巴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由于某种机缘,年仅十五岁的巴金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政治主张,并且成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可是在现实中却屡遭碰壁,为了坚持自己的信仰,巴金不自觉地走上了文坛,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情怀。

本文主要从以下方面针对无政府主义对巴金文学创作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巴金文学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01巴金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封建大家庭,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涉猎了大量书籍。

在转职于无政府主义研究的同时也兼顾文学创作。

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巧合”,最终让巴金成为了中国文坛的巨匠。

因此无政府主义文学思潮对巴金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无政府主义无政府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极端表现。

无政府主义强调自由,他们认为权威和自由是相对的,他们崇尚自由,反对权威,致力于废除国家和政权,实现个人的充分自由。

无政府主义的倡导者们企图消灭政府和国家,希望在社会中建立没有国界,没有政权,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大同世界。

在中国的文化界,陶渊明可以说是无政府主义的先祖,他对中国的政治失望,希望建立“男耕女织不相失”的桃花源般的人间仙境。

由于在作品中寄托了很多人类共同的美好的理想,因此创作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二、巴金作品中的所体现的无政府主义文化思潮巴金在其六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可以把他的创作分为前后期,其无政府主义主要体现在其前期的文学创作中。

其前期的文学创作主要有诗集《被虐待者的哭声》;短篇小说集《将军》、《光明》、《电椅》、《抹布》、《沉默》、《沉落》、《神、鬼、人》;中篇小说《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雪》等;长篇小说《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家》等;以及散文集《海行杂记》、《旅途随笔》、《忆》等。

英国19世纪中后期的散文家和诗人

英国19世纪中后期的散文家和诗人

英国19世纪中后期的散文家和诗人英国19世纪中后期的散文家和诗人(English Prose-Writers And Poets Of The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时代背景:英国十九世纪中叶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工业与商业迅猛发展,工业化在十九世纪末得以完成。

十九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当时的哲学和宗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划时代的著作《论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

进化论让很多人坐立不安,因为该理论直接挑战了圣经中上帝创造万物等基督教观念。

1871年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给英国统治阶级以巨大震撼,英国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再一次被激化,第一国际及其第一国际英国支部的成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的传播,导致80年代早期社会主义组织的接踵诞生。

另一方面,业已衰退但仍然强大的英国统治阶级仍拥有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力量,直到19世纪末波尔战争(1899-1902)的爆发才使得大英帝国开始显露衰败迹象。

大英帝国到20世纪才在经济、政治与军事方面最终走向瓦解。

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文学特点: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见长,既包括小说(故事性散文fictional prose),又包括非故事性散文(nonfiction prose)。

一批有影响力的非故事性散文作家及作品较之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而言更能体现维多利亚时期的精神,其领尖人物有将历史与现在结合的Thomas Carlyle托马斯·卡莱尔,揭示艺术与社会关系的John Ruskin 约翰·莱斯金,最具乐观创作态度的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托马斯·巴宾顿·麦考利以及达尔文理论的支持者Thomas Henry Huxley托马斯·亨利·赫胥黎。

作家及其作品:Matthew Arnold马修·阿诺德:最著名的诗歌有经常被人引用的短篇抒情诗Dover Beach《多弗海滩》,最重要的文学评论著作有Essays in Criticism《评论文集》,演讲集Culture and Anarchy《文化与无政府主义》Culture and Anarchy《文化与无政府主义》:阿诺德的社会批评代表作,标题中的“无政府主义”指的是1867年改革议案通过之前的“公众”混乱状态,阿诺德认为由美妙与光明代表的文化即将征服“无政府主义”,他称这种文化(美妙与光明)为希腊文化,以区别于只以“赚钱和挽救灵魂”为两个关注的主旨的清教徒的希伯来道德思想体系。

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思潮
第五章
无政府主义思潮
一、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 原因
• 无政府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无政府主 义来源于古希腊文anarchia,原意是“无权力、 无秩序的状态”。汉语中的“无政府主义”一词 直接引用日文中的汉字。还有人把“无政府主义” 译作“无治主义”、“自由社会主义”、“自由 共产主义”。五四时期通行的音译是“安那其主 义”。 • 创始人是德国的施蒂纳(1806-1856)和法国的 蒲鲁东(1809-1865)。19世纪末一度在欧洲工 人运动中盛行,并在20世纪初流传到日本。蒲鲁 东是最早使用“无政府主义”一词的人,被称为 “无政府主义之父”、“无政府主义者的始祖”。
• 刘师培还提出《人类均力说》,这是其无政府共 产主义的纲领。具体规划了一个理想社会。规定 每千人为一乡,每乡设老幼栖息所,不论男女一 生下来就入栖息所。儿童6岁入学,10岁至20岁 从事实学,半天读书,半天学习制造物品。从20 岁至50岁,则按年龄分档,定期转换工种,分别 从事筑路、开矿、伐木、建筑、制造工具机器、 纺织、缝纫、烹调等各种劳动。农忙时,所有人 都去干农活。还规定,在未来社会,每人每天劳 动2小时,就足够维持生活所需,其余时间可以娱 乐休息。
四、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衰落
五、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意义、局限
• 由于无政府主义先在国外风行,当时旅居欧洲和 日本的人员及留学生便成为无政府主义传播的最 早媒介,无政府主义也从西欧和日本两条途径传 入中国。 • 中国最早传播无政府主义的是一批主张改良或革 命的知识分子。 • 1907年是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一 年。这一年,在东京和巴黎分别成为中国无政府 主义的两个中心,成立无政府主义团体,出刊物。
• 50岁以上复入栖息所,担任养育幼童和教育工作。 如此,则苦乐适均,“处于社会,则人人为平等 之人;离于社会,则人人为独立之人。人人为工, 人人为农,人人为士,权利均等,义务相均,非 所谓大道为公之世耶?” • 3、主张废除私有制度、姓氏、婚姻与家庭。 • 抨击私有制度,认为“今日悲惨黑暗罪恶危险之 社会,究其原因,所能,各取所需。”

“无政府主义”旗帜下的人与文

“无政府主义”旗帜下的人与文

“无政府主义”旗帜下的人与文摘要:巴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级作家,不仅具有世界影响意义,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

在七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巴金其文、其人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而巴金研究也不断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存在。

本文以1934年巴金第一本自传《巴金自传》为研究对象,总结《巴金自传》的特点、地位,结合巴金的人生经历来分析巴金“无政府主义”的驳杂思想及“为生命、自由写作”的文学观。

关键词:巴金;自传;无政府主义;文学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传记的写作与出版蔚然成风,其中,自传写作的数量较之以前,有明显的进益和拓展。

萧关鸿在《中国百年传记经典・序》中提到“进入30年代,写作自传渐成风气。

其中以作家自传或回忆录最有影响。

倡导传记文学的胡适身体力行写出《四十自述》。

较有影响的自传有郭沫若《我的童年》、谢冰莹的《女兵自传》、瞿秋白的《多余的话》,上海第一出版社曾以‘自传丛书’为名推出《巴金自传》、《从文自传》等一批优秀自传,一时蔚为壮观。

”这些无疑都是对传统的突破与超越,也是现代传记兴盛的特殊标志之一。

巴金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存在,其传记写作数量很多,各种自传、评传、他传、散记等。

1933年巴金写了原题为《断片的回忆》的自传,1934年上海第一出版社出版时改为《巴金自传》。

这一自传在特殊背景下具有其与众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一、童年感性记忆的记录“自传首先是一种叙事,它遵从的是一位个人的‘历史’的时间顺序。

我们强调‘首先’,是因为在实际中,自传当然可以包括许多论述,但论述是从属于叙事的。

”巴金的自传是一些零碎的回忆,以片段的形式回忆了自己的家庭、童年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之路、心灵世界。

因此,传记的内容、记述方法与风格并不统一。

我们需要通过具体分析来审度《巴金自传》的特点与叙事风格。

《最初的回忆》以孩童的笔触和对话的方式记述了童年时代幸福、简单、平和的生活:温柔的母亲、天真的丫头香儿、伙伴“大花鸡”、仆人杨嫂。

略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略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略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摘要近代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想的自由传播提供了机会,无政府主义思潮就是其中重要的思潮之一。

中国无政府主义基本主张主要是:第一,反对强权和专制统治,对私有制度极端仇视,幻想保持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

第二,强调“互助”是人的天性,合群是人的本能,主张人与人的自由联合。

第三,中国的无政府主义的最大贡献也许在于提出了不断进行社会革命的主张。

无政府主义的主张归根结底是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它注定是一棵不结果实的花。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互助目录1.无政府主义思想 (3)2.中国的无政府主义思潮 (3)2-1.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发展轨迹 (3)2-2.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 (5)3.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没落 (7)3-1.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批判 (7)3-2.脱离中国革命的很本任务 (8)3-3.团体的分化瓦解 (8)总结 (9)参考文献 (9)1.无政府主义思想无政府主义是一政治哲学思想,包含了众多哲学体系和社会运动实践,它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提倡个体之间的自助关系,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它的政治诉求是消除政府以及社会上或经济上的任何独裁统治关系。

无政府主义思潮兴起于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时期的欧洲,当时,机器大工业生产使生产力获得了释放,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社会两极化趋势日益明显。

城市小资产阶级日益沦为雇佣者赚钱的工具,生存空间受到挤压,政治上被边缘化。

他们对现存政权强烈不满,仇视私有制度和强权,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

这使当时社会中纷纷出现一些无政府主义者。

早期无政府主义者仇视一切组织、制度、国家和政权,认为国家纯粹是人类愚昧的虚构的产物,最理想的社会制度是以个人领有为基础的互助制。

以后的一些无政府主义思想家都也认为互助是人类的本能,主张以没有权利支配的各个团体的自由联合代替国家政权,以共产代替私有,强调个人的无限自由,反对任何形式的约束,主张通过恐怖行动,以绝对平均主义实现社会公正与平等。

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摘要]:近代中国各种思潮风起云涌,而无政府主义思潮则是其中颇为因人注目,并发生了很大影响的一种。

尤其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由空想而科学的转变过程中,几乎随时可见马克思主义拥护者与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争论和斗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浅析无政府主义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首先是对无政府主义由来进行简单的概述,进而看中国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无政府主义的纷争,最后对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历史作用作简要综述,并给出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无政府主义流派马克思主义影响与作用引言:早在晚清革命运动时期,革命者就已经在无政府主义里发现了与自己相似的观点和语汇。

1906—1907年,巴黎和东京分别成立了中国的无政府主义团体,前者由李石曾、吴稚晖领导,受克鲁泡特金影响,提倡科学主义和未来主义的无政府主义,实施工读计划,提出知识与劳动结合的教育理念。

后者由刘师培、何震领导,主要受列夫·托尔斯泰影响,关心妇女与农民问题,美化中国古代的乌托邦思想,提出农村公社等设想。

在20年代初,无政府主义是中国革命思想及话语的核心,历史上许多后来被归纳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思想言论,最初是通过无政府主义的渠道提出和传播的。

无政府主义内涵宽泛,内部纷争复杂。

晚清时期,无政府主义潮流存在着多种不同,比如马叙伦所说的“天然自由”、张继对无政府主义暴力手段的关注、蔡元培的乌托邦幻想。

民国初年,刘师复领导的广州无政府主义团体,体现出纯粹性和忠诚性特色;而江亢虎的国家社会主义则主张人道主义和非极端主义,被批评为不纯粹的无政府主义。

新文化运动期间,无政府主义作为激进主义的核心得以广泛转播,北大教师中的三个团体之一即为无政府主义组织,与“《新青年》派”和“保守派”并列。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钱玄同、倡导过“新村运动”的周作人,都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者。

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重要参与者、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匡互生,即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

无政府主义浅议

无政府主义浅议

无政府主义浅议近一个时期,无政府主义成了热门货,不少人都在评论它,批判它。

报刊杂志也发表了不少文章,有评论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在欧洲的产生和传播的,也有介绍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后产生的影响,更有针对目前社会上极少数人中的无政府思潮加以揭露批判的。

无疑,这是好现象,应当肯定。

它说明广大群众经过文化大革命,对无政府主义已深恶痛绝,迫切希望安定团结。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评论和批判中,有些说法不一,甚至根本对立,使人不明是非,难以适从。

仅举两例:第一,无政府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自输入中国以后,是否起过积极作用。

有些文章指出:“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在政治上反对清朝政府,在文化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曾起过一些积极作用。

”“五四运动前,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无政府主义曾起过一些反封建的进步作用。

很多无政府主义者曾参加了辛亥革命,从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出发,无政府主义者也曾激烈地反对过封建的家族和婚姻制度。

”但有的文章则认为,“打着‘无政府革命’的旗帜,贩卖假共产主义的理论,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前中国无政府主义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动。

”这些人(指最先把无政府主义贩卖过来的人)“并不是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而是几个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

“他们引进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的烙印”。

显然,这两种论调是不一致的。

作者对自己的论点也尽管作过一些分析说明,但缺乏充分的事实根据,有的则以个别事例来说明一般。

比如有一篇文章为说明最先把无政府主义贩卖过来的人,是买办官僚和封建政客。

举了张静江是“上海张园主人之子”;“刘师培原是一个典型的士大夫”;“李石曾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吴稚晖更是一个到处钻营的无耻政客”。

这里,作者为什么不提张继、刘师复?张继1906年就根据幸德秋水的日译本编译出版了《无政府主义》的小册子,1907年和刘光汉在东京组织无政府主义团体“社会主义讲习会”,创办《天义报》。

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论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

无政府主义在中国2009年04月28日21:20凤凰网历史综合【大中小】【打印】已有评论0条无政府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经历了三个阶段:1919年五四运动前为传入和初步传播阶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为泛滥阶段,1924年后为破产阶段。

无政府主义出现于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

20世纪初期被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及反清流亡者,当做一种“社会主义”思想加以接受,并由他们传入国内。

1907年,刘师培、张继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办“社会主义讲习会”,并刊行《天义报》(后改为《衡报》),形成中国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天义派”。

同年,李石曾、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形成中国另一个最早的无政府主义派别“新世纪派”。

他们鼓吹个人冒险,用暗杀恐怖手段推翻政府等无政府主义理论,对当时正在酝酿的反清革命产生过一定影响。

但直至辛亥革命爆发,其流传范围仍主要限于国外的留学生中。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人们对北洋政府绝望情绪的增长,无政府主义开始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思潮。

其代表人物为刘思复。

1912年夏,他在广州发起成立中国第一个无政府主义组织“晦鸣学社”。

接着在上海成立“无政府共产主义同志社”,并先后出版《晦鸣录》(又名《平民之声》)、《民声》、《新世纪丛书》、《无政府浅说》等宣传无政府主义的刊物和小册子,形成了融合克鲁泡特金(1842~1921)无政府共产主义和托尔斯泰泛劳动主义、无抵抗主义的中国无政府主义学说。

其主要内容是:①反对一切剥削、压迫和权威,要求个人绝对自由;②宣扬总同盟罢工式的“革命”,反对革命政党的领导作用;③反对科学社会主义。

传播范围也扩大到了某些地区的手工业工人中。

1919年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当各种“新思潮”在中国思想界迅速传播时,无政府主义也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广泛传播。

各地先后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三十多个,出版刊物七十多种,形成了无政府共产主义、无政府个人主义等不同的派别。

无政府共产主义派又称“正统派”,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北京“实社”和“进化社”为代表社团,《进化》月刊为其主要宣传阵地,是当时影响较大的一个派别。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

无政府主义与恐怖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联系
• 恐怖主义是个人无政府主义的一种形式, 实在一个极度压迫的现实情况下产生的, 如阿富汗人民受到炮火蹂躏,巴勒斯坦人 民每天生活在疯狂犹太疯狂复国主义专政 暴行的阴影下,恐怖手段是反击高压的国 家的一种恐怖方法,在那种极端情况下, 这也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无政府资本主义与古典经济学
无政府资本主义的经济要求
• 无政府资本主义反对国家进行不正当性的垄断行为以及对 于个体主权的侵犯,并支持反中央集权而自由放任的资本 主义制度。无政府主义强调对于个人自由与个人所有权的 保护,主张废除以非自愿的税赋来支撑的政府垄断,而改 由人们自愿出资的私人公司来提供对于个人自由和财产的 保护服务。也因此,他们相信所有的产品和服务—包括对 于人们自由和财产的保护都必须经过自由市场的机制来提 供。对于无政府资本主义者而言,财产是可以透过自愿的 贸易、送礼、或抛弃行为来转换,但若经由非自愿的征收 来取得他人财产则是一种非法的方式—无论此种征收行为 是出自其他个体、团体、或是国家都亦然。
现代索马里
• 最近以来,索马里常被举出作为现实世界里没有 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法律系统的例子。自从 1991年以来,整个索马里都没有国际间承认的政 府出现,很大一部分的领土是由一些未被承认的 微型国家所统治,例如索马里兰、邦特兰。其他 包括首都摩加迪休在内的领土则被一些互相竞争 的军阀们分割统治。也因此在许多地区都没有正 式的商业管制和执照规定,个人和商行则支付金 钱给私营的保安公司和地方军阀,而不是“纳税” 给一个国家。
我们如何看待无政府主义
• 经济上:18大以后,尤其是18届三中全会,明确 指出要政府减权放权,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 的干预。但却不是像无政府主义说的那样,及时 合理准确的政府宏观调控是十分必要且必不可少 的。 • 政治上: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内部矛盾,尤其是 复杂的外部国际环境,为维持社会稳定,保卫我 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至少现阶段我们政治上需要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

三种无政府文化

三种无政府文化

摘要: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建构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中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

本文指出了温特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认为这样的分类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无政府文化建构主义是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个较新的研究方法,虽然年轻却并不边缘。

现今几乎所有的国际关系学者都不会质疑建构主义作为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外第三种主流学派范式的地位;大部分介绍国际关系理论的教科书即使不介绍激进主义也不会缺漏建构主义的章节。

建构主义能够取得这样的理论地位实质上是要归功于亚历山大?温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温特在书中全面提出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是建构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一个新的理论能够得到广泛的关注与承认并跻身主流,不仅在于其论证的严密逻辑,还在于这一理论确实独辟蹊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或是运用一个全新的方法,讨论了学界之中从未触及过的研究范畴。

显然,温特的建构主义符合了这些要求,尤其是他对于无政府状态的三种分类,在我看来正是讨论了之前国际关系理论中不会触及的理论大前提,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填补理论空白。

与结构现实主义一样,建构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结构影响了作为个体施动者的国家。

只是温特走得比华尔兹更前的是,他提出国际体系结构不仅影响到国家的行为,更能够影响国家的身份与利益。

前一种影响温特称之为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行为的因果作用,而后一种就是他所谓的国际体系结构对国家身份与利益的建构作用了。

温特之所以要辨明这一建构作用的目的是想证明国际政治的变化是存在可能性的,也就是说,在传统国际政治理论中所认定不可能发生改变的前提假定,例如无政府逻辑,实际上是一种可以沿着时间进行线性发展进步的。

因为,无政府逻辑实质上是由国家以及国家间的相互关系结构来决定的,而由于国家的身份与利益是社会建构的,而非生来固有的,因此无政府逻辑也并非是一个永不变化消亡的终极定量。

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张亚东【摘要】无【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1999(000)002【总页数】6页(P54-59)【作者】张亚东【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社会科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2 期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张亚点摘要元政府主义这一社会学说在“五四”时期对中国有重大影响。

元政府主义的整体性社会否定态度、整体性的社会改过方式以及浓厚空恕性的社会理也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起丁启蒙作用,从而也椎动丁“五四”新文化运动。

关键词元政府主义整休性社会否定态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当我们根据历史留传下来的习惯将那场旨在引进“民主”、“科学”的文化运动表述为“新文化运动”时,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一名词只是从文化形态上描述了那场文化运动,并且在其中隐含着一种价值判断的意思,却没有涉及到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内涵和性质。

现在看来,这决非是无意的疏漏而是一种不得已。

“新文化运动”本身非常复杂和芜杂,任何对之进行的概述。

都得冒一定的风险。

各种学说之间巨大的歧义性,使人们只能从形态上对之进行大致的描述。

因此,尽管是同一名词,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往往意味着不同的涵义。

事实上,对这一名词歧义性的争论早就开始。

胡适将其称之为自由主义的文化运动;共产党的史学家将其看作是中 \ 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尽管其时的许多知识分子对共产民主义的理解是多么的浅阻。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更是将其归因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文化保守主义者从一开始就对其充满咀咒,将其看作是中国一系列危机的祸首。

①对于受其影响的学生来说,情形同样如此。

1936 年毛泽东在会见斯诺时所说的一段话,现在看来是颇具有代表性的:“在这个时候 0918-1919 年),我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大杂始。

我憧憬19 世纪的民主、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但是我反对军间和反对帝国主义是明确无疑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读书报告
一、书名:《文化与无政府主义:政治与社会批评》
二、作者:(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
三、出版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四、页数:245页
五、内容大意:
本书正文部分包括六个篇章,是由马修·阿诺德写的一系列期刊论文整理而来。

这些论文于1867-68年在Cornhill杂志上第一次出版,并于1869年收集成为一本书,书中的序言是1875年添加的。

编者将序言放在最后,此外还有引言和结论,又因为本书为中译本,书的开头即是译者为此书作的译本序。

译本序从书本的标题,写作风格,阅读障碍到阿诺德的生平,作品介绍和作品影响都做了细致评判,很大程度上便利了读者阅读。

值得一提的是,译本序后的附录给出了文章中经常出现的关键词,中英对照提高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回归正文,引言部分阿诺德提出了写本书的目的,即要做一番调查研究看看文化究竟为何物,有何益处,我们对他有何特别的需要。

他还要找出明确的证据,使得对文化的信仰能落实在稳固的根基之上。

第一章标题为美好与光明,在本章阿诺德给文化下定义,认为文化即对完美的追求,文化是超越阶级、工具手段、宗派、个人小利益的力量。

追求完美就是追求美好与光明,让天道与神的意旨通行天下。

第二章标题为随心所欲,各行其是。

主要谈了完美的另一种品格即光明的问题,批判了英国国民盲目追求、张扬个人自由,进而指出没有稳定秩序和安全感的社会无法生存和发展,从而提出文化要建立的是国家,是集体的最优秀的自我,是民族的健全理智。

第三章标题为野蛮人、非利人士和群氓。

野蛮人喻指英国的贵族阶级,非利人士喻指中产阶级,群氓喻指劳工阶级中的一部分群众,提出了各个阶级的优缺点。

文章集中批判了英国国民的自我满足感,批判他们缺乏理智之光,提出他们需要以国家的权威进行正确引导。

第四章标题为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

此处希腊精神的主导思想是知,希伯来精神的主导思想则是行,阿诺德在此崇尚希腊精神,批判希伯来精神,更加崇尚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两者之间的平衡。

第五章标题为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

此文阿诺德继续论述希腊精神的重要性,即注重文化,以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人性的理想指导我们的人生。

第六章标题为自由党的实干家。

文章从宗教、政治、道德、经济各方面论述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文化的指引和帮助下,真正有效的改革规划才会出现并且成熟起来。

结论部分阿诺德一如既往的倡导文化建设和法治建设,反对无政府主义,他希望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能够合成一股,思想走正道,行动强有力,推动人类走向完美。

最后的序言部分,阿诺德花了很大的篇幅从宗教和教育两大块论述文化的重要性,一一论述了上文所提的各个观点,同时指出了文化
具有灵活性、过渡性、暂时性的特点。

六、读后心得:
本书与我们通常读到的社会学、政治学或史学的著作很不一样,全文充斥着讥讽、挖苦的口吻,大量引用其他人的评论,而且很大篇幅的涉及社会现状和宗教等题材,给读者增加了很大的阅读困难。

但是谁也不可否认,此书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的瑰宝。

书中所讨论的虽然是19世纪60年代的英国的具体社会问题,但是阿诺德的言论于当今社会仍具有很大的功用。

当今社会的“全才”与“偏才”之争,“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争,大学教育的方式和原则,以及当代大学生的拜金主义与对真知的追求都能在书中找到痕迹,阿诺德认为教育机构应以培育有文化的、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为己任,而那些培养采矿师、工程师或建筑师的教育机构不是造就完美的人。

阿诺德所倡导的通过文化追求美好与光明,推进人类走向完美,也引起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深思。

当越来越多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迷失自己,急功近利的谋求金钱权势,人们不得不在内心深处反省什么才是美什么才是善。

当中国大部分国民陷入自我感觉良好的自我膨胀感之时,我们是否看到了文中的“野蛮人”“非利人士”、“群氓”的身影?“小悦悦事件”折射出人们愈渐增加的冷漠感,此时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反省一下,当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提升至世界第二的地位时,我们在文化层面上的修养是否也达到了世界水准?当越来越多的人追求个人自由,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时,我们是否曾考虑过阿诺
德对于文化需要建立国家观念的诉求在中国仍举足轻重?
当我们意识到这些问题时,不得不运用阿诺德提倡的方式来端正世风。

我们需要倡导以美和智的文化——通过阅读、观察和思考通向天道和神的意旨——来对抗随心所欲、我行我素的个人主义与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缺乏秩序、准则和方向感的无政府主义,以期实现文化、人性整体和谐、全面发展的完美,从而确立国家的观念、集体的最优秀的自我,和民族的健全理智。

七、评语:
阿诺德在本书中对于社会各个层面的分析与批判,对于个人的成长,社会的进步以及增强国家凝聚力都有很好的建言作用。

不过文中也有过于偏激的地方,虽然阿诺德多次提出人们在希伯来精神和希腊精神两者之间出于平衡状态,文章大篇幅的赞扬希腊精神,提升希腊精神的重要性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让人不敢苟同的一面。

作为唯物主义者,行动或者说是实践往往是先于文化发生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希腊精神的加强仍旧需要希伯来精神的积极引导;而认为那些培养采矿师、工程师或建筑师的教育机构不是造就完美的人也略失偏颇,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是仅仅通过文化的进步来实现的,它还得依靠先进的技术和专业的人才。

由于阿诺德是以文化或者说是广义的教育作为走向完美的途径和手段,这也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如何以具体的手段和步骤来完善我们自身乃至社会仍然需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for the analysis and criticism of all levels of society in this book for personal growth, social progress and enhancing national cohesion have a very good suggestions role. But also there is too extreme, although Arnold repeatedly asked people for a state of equilibrium
between Hebrew spirit and the Greek spirit, article length praised the Greek spirit,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the Greek spirit has a rational side , but also people can not agree. As a materialist, action or practice is often the first in culture, we should recognize that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Greek spirit still need positive guidance of the Hebrew spirit; and that those who cultivate th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the mining division, engineer or architect also slightly biased not to create the perfect 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not just by cultural progress, it had to rely on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fessional talent. Arnold is a culture or a broad education as ways and means to perfect, which left us thinking, how specific tools and steps to improve our own as well as social and still need to make unremitting efforts and struggl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