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2.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形状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提问: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有哪些?第二环节: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

3.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三环节:地球公转1.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2.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更替、五带划分。

3.举例说明地球公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第四环节:实际案例分析1.分析案例:北京时间的计算方法。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2.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六环节:课后作业1.列举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结合实际,谈谈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1.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理解是否清楚?2.学生是否能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3.学生是否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补充:一、地球自转1.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入:“同学们,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我们先来了解自转的基本情况。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旋转,这个方向是从西向东,周期是一天。

”“谁能告诉我,地球自转会产生哪些现象?”学生回答:“昼夜交替。

”教师追问:“很好,那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学法指导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学生自主学习、同桌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自转自西向东24小时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球的运动公转自西向东一年四季变化、五带。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

地球的运动教案(精选14篇)地球的运动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四季的划分2.地球的自转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的度数;五带的名称和范围3.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力量目标通过观看地球自转时地球上消失昼夜更替现象和地球公转时地球上不同纬度消失昼夜长短的变化,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力量。

德育目标1.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了解地球上的很多自然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神的力气,从而对同学进行唯物论和无神论的教育。

2.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使同学熟悉到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和变化教学方法地球仪教学用图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一刻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中的。

地球,作为一个星球也不例外。

一方面,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在不断地变化运动着,例如火山喷发就是地球内部组成物质变化达到肯定程度的结果;另一方面,地球作为一个整体,也在进行着有规律的运动。

大家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地球一方面自身在自西而东的在进行着自转运动,另一方面,它还围着太阳进行着自西而东的公转运动。

今日,我们首先来学习地球的自转运动。

二.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 阅读p9~p10)(板书)其次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绕地轴转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天(24小时)4.昼夜更替现象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绕太阳运动2.方向:自西而东3.周期:一年4.轨道:椭圆轨道5.特征:地轴总是倾斜的,与公转轨道平面成66.5°的夹角。

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四周。

(地轴的指向不变)6.季节的变化(师):地球始终处在不停的有规律的运动之中。

对于这一点,过去的人却不是这么认为的,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认为地球是静止的,只是这些日月星辰在运动,并且有人认为这些自然现象是神、是上帝在主宰着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优秀教学案例教案
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4.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4.小组合作: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共同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通过分工合作、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实践操作:本案例设置了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提高地理应用能力。通过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如GPS、遥感等,观察和分析地球运动相关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6.情感教育: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同时,培养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7.反馈与评价:本案例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通过评价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效果。
2.启发式教学:本案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地球运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地理素养。
3.多媒体教学:本案例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运动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同时,多媒体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2.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自我检查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

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1、昼长(板书)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

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

2.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PPT、教学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地理图册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观察地球运动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生活、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等。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形状变化、黄赤交角变化等。

(三)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台风、海浪、气候变化等。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模拟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地球运动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详细讲解(一)重点讲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运动,这个运动产生了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交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地球的自转》
理科第4组 NO.14
高中地理刘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要认识和掌握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区分恒星日和太阳日掌握自转角速度、线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学生结合相关示意图概括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宇宙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提高自己的地理文化素养,培养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及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太阳自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抽象,重难点较多,且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视运动来分析推理。

在学习活动中,对知识、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

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与联想能力,将静态与动态、时间与空间要素有机结合,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演示法、情境法、图解法、画图法,演示加强学生的认识。

这样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设疑导入】我们的地球为什么不是正球型呢?古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总结讲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要辩证的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正确,但对于江西而言却是很不科学的。

学完本节内容,同学们便会知道问题的原因,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13,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自转》2、类比情境,剖析问题
【新课讲究】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的运动知识,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形式有自转、公转的两种形式。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地球的自转【板书】
一、地球自转的特征
1、地球自转的定义
(让学生自己波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提问】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地轴就是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的有这么一根轴吗?
【讲解】正确。

地轴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

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那么,地球自转方向是怎么样的呢?(自东向西旋转)
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角度演示地球仪自转)请同学们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再看,自西向东旋转
【板书】
地球自转方向
侧视:自西向东
俯视:北极俯视——逆时针
南极俯视——顺时针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2、自转周期
【提问】假如今晚8时在某一地点看到某一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地点看到同一颗恒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到呢?
【总结】由于在计算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分别是太阳日和恒星日
【板书】
太阳日:是指连续两次看到太阳的时间间隔,时间是24小时,是我们平常所使用的时间
恒星日:连续两次看到同一恒星的时间间隔,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恒星日=3分56秒
这样说可能同学们还很难区分太阳日和恒星日是吧?那我们请一位同学上来和老师一起做一个小游戏,来区分太阳日和恒星日。

【游戏】安排一个同学上台,充当太阳,老师自己当地球,首先面对太阳,然后地球绕着太阳一边自转一边公转,自转一周360度后问学生,老师是否还对着太阳,让他们自主思考,老师边转边讲解。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360度后并不是对着太阳,没看到太阳,所以太阳日是比太阳自转360度所用的时间更短。

太阳日是24小时,地球自转一周是24小时。

又因为当以遥远的恒星当参考物时,可以忽略地球的公转,所以一个恒星日就是地球自转一圈360度所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
太阳日—恒星日=3分56秒
【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看书引导】请同学们看P14图1.16,思考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角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
【板书】角速度和线速度
根据自转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多少?回答15°/小时
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外,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都是一样的。

根据360°/24小时来推算,地球自转角速度大约15°/小时,1°/4分钟,1″/4秒。

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及南北极点角速度为零。

线速度是随着纬度升高而减小V=V0*cosα(V0:赤道线速度α:纬度)3、创设情境,巩固提高
【情境1】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时间来说明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
【情境2】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水平运动的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情境3】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的时刻来说明同一时刻不用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课后探究】自己动脑创建一个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实验,例如:运用一个装满水的脸盆,放在水平且不易震动的地方,待水平静之后往水盆里放置一根木质牙签,在牙签的一段做好标记,并记好牙签位置,等过几个小时再去观察,就会发现牙签的位置已经转动了一个角度。

4、布置练习,回顾新知
发射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线速度密切相关,据此分析,
1、下列发射场最有利于发射卫星的是()
A、拜科努尔(46°N)
B、肯尼迪(28°N)
B、C、酒泉(40°N)D、库鲁(5°N)
2、地球同步卫星的绕地运行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自转速度比较,他们是()
A、角速度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3、北京和香港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相比较,正确的是()
A、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B、两地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小于香港
D、角速度相同,线速度北京大于香港
4、行驶的帆船,线速度最大的地方是()
A、船的最前端
B、船的最末端
C、船的底部
D、桅杆的顶端
答案:D、C、C、D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了实验探究法。

自然地理属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中的很多规律都是可以通过实验验证的,地球的自转运动就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探究。

其次,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问题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的,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客观方面:学校教学题材还不够完善,实验操作难度大。

主观方面:学生各自知识储备不一样,所以对同一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