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科技园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大学科技园作为以高校为主导的科技创新平台,在我国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

而其中的“三螺旋创新模式”已经成为大学科技园创新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

“三螺旋创新模式”是指大学、政府和企业三方面的协同创新模式,即通过大学科技园,政府协调以及企业参与等多方面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这种模式强调策略性、系统性和集成性,促使不同领域的创新要素形成有机整合,进而带动产业的创新升级以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研究目的和内容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梳理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相关理论和研究现状。

(2)通过对大学科技园的案例分析,深入探讨三螺旋创新模式在具体实践中的运营模式和创新成果,并分析其效果和特点。

(3)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式,了解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存在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4)根据前期研究数据,结合政策制度环境和市场需求情况,对未来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和探讨。

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1)文献研究法:梳理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

(2)案例分析法:选择多个大学科技园进行案例分析,并探讨三螺旋创新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营模式和创新成果。

(3)问卷调查法:设计问卷,采用随机抽样、面对面访问等方式进行调查。

(4)专家访谈法:选择大学科技园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深入了解其对三螺旋创新模式的看法和建议。

4.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以下成果:(1)深入了解中国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大学科技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对大学科技园三螺旋创新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进行预测和探讨,为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中国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各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一、2001年5月首批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序号所在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名称所依托高校总序号1北京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12北京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北京大学23天津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天津大学34沈阳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北大学45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业大学56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67上海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复旦大学78南京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89南京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南京大学9 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10杭州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1011合肥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科技大学11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12 济南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山东大学1213武汉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武汉大学13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14 长沙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南大学14 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15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华南理工大学1516成都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四川大学1617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电子科技大学1718重庆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大学1819昆明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云南大学19 昆明工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20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交通大学2021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工业大学2122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223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筹) 西南科技大学。

各级政府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持

(六)各级政府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政策支持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中央和省、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意见和政策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

作为主管部门的科技部、教育部有关部门先后颁布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指导和促进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成立了“中国大学科技园协会”、“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并由其出版发行了关于大学科技园的专刊与简报;先后于哈尔滨、北京和上海三次召开了全国性大学科技园工作研讨会;组织国家科学技术部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组完成了《大学科技园评估指标体系》等;由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试行办法》和新拟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办法(试行)》等相关文件,对各地方省、市、自治区科技与教育主管部门报送的申请成为国家级的创新环境好、创新资源聚集、成果转化和科技企业孵化绩效显著、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大学科技园进行考核评估,促进大学科技园的持续性发展。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包括清华科技园、北航科技园等在内的十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

本次大会上,相关会议文件和会议讨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肯定了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技术研发、中介服务和其他配套服务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提出了各项优惠政策。

在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明确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关细则,对大学科技园下一步的发展必将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教育部
•【公布日期】2009.02.16
•【文号】国科发高[2009]84号
•【施行日期】2009.02.16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
正文
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关于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通知
(国科发高[2009]84号)
各有关省、直辖市科技厅(科委)、教育厅(教委),有关高等学校:
根据科学技术部、教育部印发的《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字[2006]487号),科学技术部、教育部组织专家对2008年申请的8个大学科技园进行了评审和现场考查。

根据专家评审和考查意见,经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研究,决定认定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园等7个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见附件)。

希望你们进一步加大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经济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2008年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科学技术部
教育部
二00九年二月十六日附件:
2008年认定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单
一、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山西中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三、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五、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六、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七、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发展现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加速,国家大学科技园正成为新一代产业创新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指为促进高等院校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高等院校设立的集科技孵化、技术服务、科技金融、科技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市场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规模不断扩大从2010年到2019年,中国大学科技园数量从550个增加到了2611个,累计孵化企业超过1000万家。

据2019年中国大学科技园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有五个大学科技园跻身全球前十,分别是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上海浦东张江科技园、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软件园、深圳市福田区孙毓仁科技园。

二、孵化企业质量不断提升在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孵化作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以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为例,目前该科技园已孵化了各类企业近3000家,其中有深圳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4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8家、国家863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6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4个、深圳市工程实验室9个。

三、产业融合加速发展国家大学科技园不仅承载产业孵化的功能,还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链协同、政策创新的平台。

当下,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生命科学、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北京市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吸引了一大批重点生命科学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生命科技产业聚集区之一;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推动了智能创新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中国最大的智能终端装备制造基地。

四、服务功能日趋完善与以往相比,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功能越来越丰富完善。

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在技术、资金、人才等多个方面,国家大学科技园都提供了全面的服务。

例如,深圳市南山区高科技开发区在资金支持方面,引入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包括产业基金、企业上市、股权投资等领域,帮助企业解决了资金难题;在人才引进方面,科技园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以助力创新创业事业的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

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

国家大学科技园认定和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06-2020年)》、年)》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和规范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和运行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6]6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它社会优势资源相结合,为推动高等学校产学研结合、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服务区域经济提供支撑的平台和服务的机构。

第三条国务院科技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对本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管理和指导;高校是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的主要依托单位。

第二章功能与定位第四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是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实现产学研结合及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通道。

主要功能是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加速高校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开展创业实践,培育高层次的技术、经营和管理人才。

第六条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为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条件和增值服务的机构。

要大力提高创业辅导、技术平台等孵化条件和技术转移能力,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开拓、法律财税等专业服务能力,重点改善园区金融投资的环境与能力,拓展大学科技园的融资服务渠道。

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济社会 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 了大 学毕业生和社会劳动力 的就 在建设和发展大 学科技 园的过程 中存在 着急功近 利的思想 ,
业 。三是有利于形成一种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推 动创新型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 过分热衷于招商 引资等, 人大削弱 了大学 国家的建设 。 科技园的孵化能力和研发能力。从大学方面看,一些大学把 创办大学科技 作为一种竞相攀 比和争取优惠政策 的手段 , 而并没有把其看成是大学职能的延伸和产学研 结合 的平 台。
同时, 对 竞争力不强、 管理水平落后等条件恶劣的科技 园予 以
近年来 ,大学科技 园在优化我国 自主创新环境和增强 自 淘汰 。另外,要改变 以往政府直接操作大学科技园建设和管 丰创新能力方面做 出了巨大 的贡献, 但从总体上看 , 大学科技 理的模式 ,通过组建大学科技园有 限责任公司来管理大学科
协调 ,负责大学科技园区内的行政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等 。其 行机制 , 提 高孵化质量和水平上 , 背离 了大学科技 园建设的初
优势在于政府能在最短 的时间 内积聚大量 的创新资源,极大 衷 。

科教 导刊 r 电子版 J ・2 0 1 3年第八期 r 中J 一
1 3
3 . 1 . 2自主创新成果供 给不足, 且转化不畅
园的 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 缺少核心技术, 并且科技创新 技园, 明晰产 权, 独立经营权和财权, 促进大学科技 园的可持 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畅 。首先,大学 自主研 发的原创性 续发展 。政府也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引导人学科技 园向 成果不足 。各高校在科研课题选题立项上存在着缺 陷,较少 特色化方 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 4 7
1 大 学科 技 园的 定 义 和 功 能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

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模式、行业政策及产业现状分析我国的大学科技园区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同时也是高校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我国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发展和研究还不完全成熟,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我国大学科技园自1991年起步以来,规模不断扩大,模式日益多元,已经成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目前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有大学主导型、政府主导型、产业主导型三种模式。

为了给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国家科研事业和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出台了一些关于税收、人才引进以及创新优惠等相关政策来激励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发展中国特设高等院校教育体系,国内大学科技园区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决定了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22个大学科技园区。

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共建成并认定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1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区累计创办企业数量超过一万家。

《2020-2026年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竞争力分析及投资前景趋势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1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在30个省、市以及自治区,其中华东、华北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京、沪、苏三地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占比在37%以上,空间分布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北京和江苏分别拥有1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排名榜首,分别占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的13.04%,其次为上海,拥有13家科技园,占比为11.30%,其他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数量均在10家以下。

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优势学科,完善转化和孵化机制,有力促进园区在孵企业稳步增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10127家,总收入达到325亿元,其中2018年新孵企业数为2720家,此外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科技企业培育壮大的重要载体之一,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一批经过孵化培育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毕业”,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毕业企业10733家。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

全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名录(共115家,统计时间:2020-07-30)1. 北京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 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6. 北京化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 北师大—北中医国家大学科技园8. 北京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 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 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2. 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3.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4.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国家大学科技园15. 北京林业大学科技园16.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7.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8.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9. 保定大学科技园20. 山西中北国家大学科技园21. 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科技园22. 东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3. 大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4. 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6. 辽宁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7. 大连交通大学科技园28. 吉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29. 长春理工大学科技园30. 东北电力大学科技园31.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2.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3. 哈尔滨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5. 东北农业大学科技园36.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7. 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8.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39. 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0. 东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1.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2.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3. 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4. 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5. 上海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47. 上海海洋大学科技园48. 上海体育学院科技园49.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50.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1.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3. 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4. 南京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5. 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56.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57. 镇江国家大学科技园58. 苏州纳米技术国家大学科技园59. 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60. 南京邮电大学科技园61. 南通大学科技园62. 无锡传感网大学科技园63. 淮安市大学科技园64. 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65. 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66. 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67. 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68. 温州市大学科技园69. 中国计量学院科技园70.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71. 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2. 福州大学科技园73. 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4.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园75. 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76. 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7. 中国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78. 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79. 山东科技大学科技园80. 青岛科大都市科技园81.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82. 洛阳大学科技园83. 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84.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5. 武汉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6.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87. 湖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8.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89. 深圳虚拟国家大学科技园90.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1. 桂林大学科技园92. 海南师范大学科技园93. 琼州学院科技园94.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5.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96. 四川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7. 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8. 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99.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0. 西南石油大学科技园101. 贵州大学科技园102. 贵州师范大学科技园103. 云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104. 昆明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5.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6. 西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8.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09. 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0.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1.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2. 宁夏大学科技园113. 青海大学科技园114. 新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15. 石河子兵团大学科技园。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对策分析(一)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对策分析(一)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对策分析(一)摘要:在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分析了我国大学科技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角度,简要分析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存在问题;对策1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有近30年的历史,但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瞩目的成果,可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现将我国大学科技园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作简单探讨。

(1)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存在问题。

当前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问题,即大学科技园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建设的问题。

这有待进一步明确。

有些人认为建设大学科技园就是在组建一个企业集团,只需做调整和拼凑的工作。

这种“走捷径”的做法严重违背了国家建立大学科技园的初衷。

这便造成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与高新区等其他类型的科技园雷同,失去了大学科技园存在的真正价值。

(2)科学技术成果转化水平低。

高校在理论成果产出和基础研究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并不处于劣势,但商品化的程度却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低成为制约我国高校科技产业持续发展、赶超先进国家的主要障碍。

(3)大学科技园资金运作和投融资问题。

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成长的基础和保障,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目前多数仍以贷款方式或自己的知识产权作为资金的方式争取社会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投入。

从整体而言,由于园区创业企业规模较小。

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有许多不确定性,金融机构投入较为谨慎,多数大学科技园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始终困扰着孵化项目的转化和企业的成长,从而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发展。

(4)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由于目前参与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有各级政府、大学和社会企业等多个部门单位,加上建设模式的多样性,情况比较复杂,存在多头管理问题。

多头管理既制约发展,又在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座谈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

中国大学科技园座谈会在清华科技园召开

国家大学科技园专刊信息要览P r i m a r y N e w s 53中国科技产业S I N &T NO LO GY IND US TRY O F IN P rim a r y Ne w s中国以技术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转移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2007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达2226亿元。

“2008国际技术转移论坛”于11月12日在天津举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在论坛上指出,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途径。

曹健林介绍说,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技术转移体系的建设,自1985年提出开放技术市场、实行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中国技术转移已具相当规模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改革措施以来,中国技术转移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形成了促进技术转移的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要素流通体制的基本运行构架,搭建了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重要平台,以技术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技术转移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由开放技术市场初期的7亿元,达到2007年的2226亿元,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不断增长的巨大需求。

技术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对支撑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等各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健林表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承载着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担负着增加社会财富和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公平的双重使命,面临着促进经济发展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因而对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提出了迫切需求。

加快推动中国的科技创新,加速促进技术转移,支撑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应对全球金融风暴的重大贡献。

2008I A S P-A SPA 联合年会于10月21日在清华科技园召开,该会议在行业的影响力以及对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引起了来自中国政府、高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多方的高度关注。

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单(68家)

国家大学科技园清单(68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
12
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
46
西安高新区西工大科技园发展有限公
13
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14
燕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8
兰州交通大学科技园
15
河北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9
兰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16
沈阳工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50
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
67
大连理工大学—七贤岭国家大学科技园
34
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园
68
南家)
序号
单位名称
序号
单位名称
1
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35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36
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3
北京北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37
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4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园
38
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
5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39
成都西南交大科技园管理有限责任公
56
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3
中国矿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57
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24
常州市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
58
上海理工科技园有限公司
25
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
59
上海财大科技园有限公司
26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0
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
27
南京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61
合肥国家大学科技园

科技园运作模式(总)

科技园运作模式(总)

科技园运作模式一、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背景及中国的探索大学科技园是以研究型大学或大学群体为依托,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通过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多元投资渠道,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在大学附近区域建立的从事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活动的高科技园。

它是高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

科学园诞生于高科技发展的年代,研究型大学在科学园的创立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科学园正式成立。

这一举动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律。

因此,斯坦福大学科学园一举成功,并衍生世界著名的“硅谷”,斯坦福大学也因此成为著名的世界一流大学,扬名国内外。

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美国各种形式的大学科技园竞相建立。

之后,不仅英、法、德等发达国家,在一些新型的工业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也纷纷兴起创办高新技术园区的热潮。

我国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据了解,在此后的十几年中,各地先后建立了40多个不同形式的大学科技园。

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这些大学科技园取得的效益有限。

在现阶段中国大学科技园主要处于建设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园区功能建设,完善园区创新环境,提高园区运行质量,持续不断地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培养创新人才,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大学科技园政策及其原则分析大学科技园政策是政府为了建立和管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机构和机制。

也就是说,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市场)、法制手段,进行的调控、整合、检测、评价工作系统。

政府在促进技术创新工作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成长阶段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在大学科技园成熟阶段,政府的工作在于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政府作为大学科技园建设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大学科技园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关于构建中国大学科技园中介服务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中国大学科技园中介服务体系的思考
服务 、 对技 术 创 新 起 作用 的 一 切 组 织 、 人 及 其 活 个 动 。大学科 技 园作 为 国 家创 新 体 系 的一 部 分 , 是一
( 大学科技园创新系统的构成 一)
按 照 系 统论 的观 点 , 系统 是 由相互 联 系 及 相互 作用 的若 干要素 有 机地 结 合 成 特定 结 构 , 而具 有 从 不 同于各要 素独 立 的具 有 功能 的整体 。作 为 国家创 新 系统 的一 个子 系统 ( 合 性 的子 系统 ) 大 学科 技 综 , 园不仅 承担 着知 识 的扩 散 和 传 播 , 同时 也 加 强 了与 创新 系统 中其 他要 素 的耦 合 与 关联 , 而 使 创新 系 从
代理型 、 技术扩散 型等分类方式。各种分类 的方法 是 由研究 中介 机构 的角度来 决定 的 。本文所 要研 究
的中介 服务体 系 以技 术 创 新 为 核心 , 以促 进 技 术 创 新 为 目的 。笔 者认 为 , 中介 服 务 体 系对 于创 新 企 从
业在 创新 过 程 中所 需 的 服 务 及 其 作 用 的角 度 来 划
[ 关键 词] 大学科技 园; 中介服 务体 系; 系构建 体 [ 作者 简介] 任 杰( 9 0 ) 男 , 18 一 , 天津 市人 , 北京理工大学科 学技术研 究院助理 研 究员,主要 从 事现 代科研 管理创新 理
论 与 方 法 研 究。
霍 晶( 90 ) 女 , 18 一 , 山西省太原 市人 , 北京理 工 大学基础教 育 学院讲师 ,主要从 事组 织信息化及 人 力资源
管理研究。
[ 中图分类号 ] 6 7 [ G 4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3~ 0 1 z )5— 27~ 4 [ 10 7 7 (mo o 0 2 0 收稿 日期 ]0 9一】 0 20 2— 1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前景分析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创新创业政策的不断落实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市场展现出繁荣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从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管理模式、经济效益四个方面对该行业进行前景分析。

一、政策环境随着国家“双创”政策的开展,国家大学科技园得到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大中小企业“三同”服务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支持大中小企业走进高等院校,鼓励高等院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动产学研合作。

此外,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强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支持,通过业内的优势与补充,形成创新加速器和创新孵化器的联合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协同发展。

因此,政策环境的持续发力说明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前景广阔。

二、市场需求国家大学科技园依托于高等学府,其立足点是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而这正是经济社会持续跨越式发展的重点所在。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优化创新生态,构筑创新引擎”,并在政策性和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大量的科技企业进入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内,实现加速孵化和快速发展。

据调查,仅2019年,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孵化科技企业近5万家,其中涉及到多个高新技术领域,应用范围覆盖全国各地。

可以看出,市场需求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极大。

三、管理模式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模式是由政府、高校和科技企业三方共同组成的。

政府担负着筹集投资、资金保障、政策支持等主要职责;高校负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育苗基地和后期服务;科技企业则通过创新创业活动取得资源优化和市场扩展的机会。

因此,三方联合的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运营效率和发展速度,提升了其在科技创新业领域的竞争力。

四、经济效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

04
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政策支持不足
政策体系不完善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地区 的发展缺乏系统的政策支 持,如税收优惠、资金扶 持等。
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虽然有相关政策,但执行 力度不够,导致政策效果 不明显。
政策更新滞后
政策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 展,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
资金短缺
01
融资渠道有限
长三角地区人才聚集,为大学科技园 的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
市场竞争
随着科技园区的增多,市场竞争日益 激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 力。
资源瓶颈
土地、资金等资源瓶颈制约着大学科 技园的进一步发展。
前景展望
成为科技创新高地
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大 学科技园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
的重要高地。
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国际化合作
加强与国际先进科技园区的交流与合作,引 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产学研一体化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形成产学研 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服务升级
提升服务品质,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 持和服务。
机遇与挑战
政策支持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为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才聚集
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大学科技园内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人才流失和断层。
人才激励措施不足
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如薪酬待遇、晋升机会等,难以留住优 秀人才。
市场竞争激烈
同质化竞争严重
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科技园在功能 定位、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同质 化竞争现象,缺乏特色和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大学科技园的创新能力不足, 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导致市场 竞争力下降。

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

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

新时期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思路探讨1. 引言1.1 国家大学科技园概述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指由国家支持的高校建设的具有科研、创新、孵化、产业化等功能的园区,是高校与产业合作、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高校与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科研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创业孵化平台等,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不仅对于高校科研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推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将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1.2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重要性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

在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共享科研设施和资源,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这种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科技水平,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

通过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大学生和研究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促进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国家大学科技园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通过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可以吸引优秀的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对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的现状分析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其建设现状是当前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大科技园:依托高校创新资源优势_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

中大科技园:依托高校创新资源优势_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

典型案例中大科技园:依托高校创新资源优势 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文/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大科技园由中山大学全资建设,依托中山大学优势学科,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聚焦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五大功能,构建全链条孵化载体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孵化绩效优异,是国家大学科技园、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

依托中大科技园规划建设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入选全国首批10家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名单,致力于打造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服务中山大学“双一流”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密切产学研联系 构建中大特色创新生态体系中大科技园集聚高校孵化载体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校企合作、园区大企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大科研平台、高价值科技成果、高水平导师队伍对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作用,推动中山大学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合作共赢。

第一,推动园区企业与中山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中大科技园作为中山大学知识产权运营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提供包括但不限于专利布局、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技术需求分析、项目撮合、科技成果就地孵化等服务,中山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中大科技园”)以培育高水平创新创业群体为抓手,以孵化独角兽企业和上市企业为目标,以服务中山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为使命,正努力发展成为粤港湾大湾区乃至全国标杆性孵化载体。

[导语]中大科技园举办中山大学·广州市属国企校企合作专题交流座谈会加速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

近年来,中大科技园先后举办中山大学·广汽集团科技合作对接研讨会、中山大学·广州市属国企校企合作专题交流座谈会、新材料与人工智能未来技术成果对接会等活动,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附属医院等开展交流对接,为20余个学院、医院的150余位教授及科研人员提供支持和服务,助力学校成果向企业转化140家次。

中国的大学科技园

中国的大学科技园
的 , 以 知 识 为 基 础 的 企 业 , 发 区 是 开
帮 助地 方 完 善 产业 结 构 。我 们 提 倡
“ 区 融 合 、联 动 发 展 ”的 模 式 ,即 三
学校校区、 科技 园 区 、 公共 社 区三 方
面 融 合 起 来 , 动 区域 经 济 的发 展 。 带 大 学 科 技 园 区 除 了有 孵 化 器 的 功 能 ,
维普资讯
中 国 的 大 学 科 技 园
复 H大学嗣 校 长杨 良任 久 创新孵 化 论坛 J对比 r人 科技 和孵 化器 、J 发 的 小 点 , : 寸 提 f 要给'  ̄ 夫 科 技 更 人的发 联 r : l - hl 的 l n J
怎 样理 解 ? 将 大 学 科技 园作 为 大 学 的 一部 分 来 发 展 是 不对 的 ,它 应 该 是 大学 功 能 的 延 伸 。建 立 大 学 科技
园不 光是 为 了赚 钱 ,促 进 科 技 成 果 大 学 科 技 园的精 神 可以 感 染 学 校 内 望 我 们的 国有 大 中 型企 业 能 够 经常
杨玉 良 复 旦 大 学副 校 长 中 国科 学 院 院士 教 授 博士 生导 师 主要 从 事 高分 子 凝聚 态 物 理及 聚 合 反应 新 方 法 研究 .承 担 并完 成 科 技部 教 育 部 上 海市科委 国家 自然科 学基金及 国 际合 作 研 究项 目十 余项 .拥 有 多项 国 内 国际 专 利 ,对 科 技 企业 创 业 成长 有 独 到
3 M枷6 0
见解 。
之 间联 系的一 个非 常重 要 的节 点 。 大 学 不能 在 科 技 园 中 占太 大 的 股 权 , 样 会 阻碍 其 良好 发 展 , 这 要努 力摆 脱 行 政 干 预 ,协 调 好大 学 和 科 技 园 公 司的 关 系 。 中 国大学 科 技 园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认定首批国家大学 科技园的通知》。在该“通知”中,科技部、教育部决定认定清 华大学科技园等22个大学科技园为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
对这批大学科技园的初步统计: 它们所依托的高校67所,共投入资金170.65亿元,2000年园 内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7亿元,比1999年的134亿元增长92%。 至此,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工作初见成效。
各依托大学把高校的科技成果通过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或其它 有效形式流向企业,从而有力地拉动高校科研与市场的结合, 使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不仅是 我国大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方向,也为把我国研究型大学建 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必要条件。
总体而言, 通过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可以在资金、技术、人 才等方面为我国大学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园 北京大学科学园 1993年,清华科技园 西南交通大学科技园 南京大学科技工业园
沈阳工业学院科学园 华中理工大学科技工业园等。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成长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1999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大学科技园发展 战略研讨会”。成立了由科技部、教育部两位副部长为首的 “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
1999年9月,两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大学科技园建设试点 的通知》。这一举措得到各大学的积极响应和各地方政府的 高度重视
1999年12月,国家科技部、教育部最终确定把清华大学科技园、 北京大学科技园等15家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 试点单位,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壮大期(2000年以后)
此外,这些大学科技园还与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了良好 互动,建立了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密切协作关系。6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中,有30个位于国家级高新区内,另有2家部分在国家级高新区内。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
中国现有的大学科技园基本上都是依托国内一流大学办的, 是大学科技园与社会上其它科技园相比最为突出之处。
如:1989年东北大学率先建立大学科技园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起步期(20世纪90年中期以前)
在整个90年代前期,因为一批以重点大学为依托的科技企业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 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这些企业集团为骨干,在一些大学校园及其 周边逐渐形成一批大学科技园
1990年,东北大学科学园率先在沈阳南湖诞生。 1992年,上海工业大学科技园区
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内部环境
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
论文的数量和新产品的数量
大学功能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传统 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科技同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许多大学借鉴 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利用当地优势,结合学校的人、财、 物及科技成果等条件,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
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国外大学科技园的诞生与发展
1950年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诞生与美 国斯坦福大学
1956年北卡罗莱纳州三82年开始在全世界大学科技园发 展迅速.
科技园的成立时间(截止至2002年11月)
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
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外部环境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当前的数据:截止到2006年12月:
中国已建成国家大学科技园达62个,依托高等学校122所, 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资300亿元, 设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1200多家, 入驻企业5600家,在孵企业近2900家,其中已上市56家, 吸引留学回国创业人员6000余人, 园内在孵企业累计转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2660项, 累计被批准专利3923项,累计开发新产品5116种。 在孵企业职工总人数128000多人, 创造了约20万个就业岗位。
场经济竞争的主体。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在高校科技成果 转化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实现了技术、智力与资本的结 合,初步完成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变。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Former President:
Asia Pacific Division,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 (IASP)
目录
中国大学科技园产生的背景(Back ground)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Current view)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Strategy)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运行模式(Operation Model)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目标(Target)
中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战略
促进科技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首先创新思想在校内产生,经过努力探索形成科技成果; 其次是科技成果和社会资本结合,在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中
孵化科技成果,创建科技企业; 第三步是孵化的企业进入大学科技园产业化基地或其它工业
园中进一步发展; 第四步是科技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发展壮大,走向社会成为市
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发展 迅猛,科技与经济和社会的结合更加紧密,“科教兴国”成 为中国的基本国策
从1987年开始中国全面推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至2002年中国共有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0个,其中 国家级的有53个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激发和促进了大学科技园的 产生和发展
中国大学科技园 发展概况和运行模式介绍
The overview and operation model of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in China
陈鸿波
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副主任 世界科技园协会亚太分会前主席 Herbert Chen
Deputy Director: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Development Center (TusPark Co., Lt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