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人物形象

合集下载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三国演义》由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末期开始描写,至西晋初期国家重归统一结束,以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形成演变,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名著《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特征和性格分析内容摘要:《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乱世枭雄”曹操的形象,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雄才伟略、爱惜人才、慷慨豪迈。

曹操复杂的性格特征不是简单的“奸”与“雄”的相加,而是特定的历史条件造就了曹操的双重性格,而有时“奸”与“雄”甚至是相互融合的,性格的多个侧面互相渗透各显特征。

本文试图从《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中的“奸”——诡谲狡诈、玩弄权术、猜疑多变、心狠手毒与“雄”——机警多智、雄才伟略、爱才若渴的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的复杂性格。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性格两面性有机统一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典型,向来有所谓的“三绝”的说法,就是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

《三国演义》中性格最复杂的人便是曹操,一方面,他求贤若渴,唯才是举;一方面他又嫉贤妒能,摧残人才。

一方面他慷慨豪迈,气势恢弘;一方面又小肚鸡肠,睚眦必报;一方面他开明公正,一方面又狡诈多疑。

作者罗贯中吸取以“拥刘贬曹”的影响和三国戏为素材创作的《三国演义》塑造的曹操这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奸”与“雄”的有机统一。

一、“乱世之奸雄”曹操的“奸”,表现在多个方面:诈伪,善作表面文章;残忍,心狠手辣,杀人如麻;多疑,猜忌之心重;善变,诡计多端等等。

(一)诡谲狡诈、玩弄权术《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曹操一出场,首先介绍他的“劣行”: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

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状。

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

操故无恙。

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精选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精选

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精选
1.刘备:仁政爱民,重情义,忠义,有才智谋略,礼贤下士。

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心胸坦荡,胸怀宽广,爱惜人才,知人善用,法纪严明,关心百姓疾苦。

2.关羽:武艺超群,神勇威猛,谋略过人,忠义,但骄傲不听劝谏。

3.张飞:耿直,粗犷,性格豪爽,直来直去,爱憎分明,粗中有细,有一定的计谋,但又鲁莽。

4.曹操:虚伪奸诈,残酷暴戾,自负多疑,足智多谋,有韬略,有过人的胆识,文学修养高。

5.赵云:勇敢善战,忠心侍主,光明磊落,处事谨慎,考虑周到。

6.吕布:武艺超群,但见利忘义,反复无常,有勇无谋,鼠目寸光,刚愎自用。

7.周瑜:足智多谋,才智过人,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忠心不二,举贤妒能。

8.孙权:有才智谋略,注重招揽人才,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胸怀宽广。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谈《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其中作者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比较强,所以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既要尊重原著的精神及其思想内涵,同时也不能歪曲历史夸大其词有所失真。

以下将从三个方面讨论曹操形象的塑造。

一、曹操的人格思想。

曹操是官宦出身,自小受“正统教育” 的影响,有一种治理国家的思想基础。

同时曹操又生逢乱世,结交广泛,使得他的人格思想具有复杂性。

自信、自卑的双重人格是突出表现。

(一)、曹操待人宽容而严苛,乐观而刻薄,率真而猜忌。

曹操的一生都是在自信与自卑之间寻找平衡。

曹操的自卑首先来自于其不明不白的身世。

曹操的父亲是曹**,曹**是曹腾的养子。

曹腾虽贵为费亭侯,却自幼是一个宦官。

曹操父祖对宦官出身之自卑情结的写照!它深深植根于曹操的潜意识中。

曹操的自卑也来自于他的相貌。

《三国演义》中,也只有短短八个字“身长七尺,细眼长髯”。

难怪匈奴使者来朝拜他时,他会自卑到让相貌出众的崔琰顶替他,自己充当卫士站立一旁,由此留下了“捉刀”的典故。

曹操的自卑还来自于他极度的猜疑。

最能反映曹操多疑性格的事件是他逃亡途中杀吕伯奢一家。

相较于隐性的自卑感,曹操的自信更流于外表。

建安四年,张绣再次向曹操投降,曹操并没有借此报仇,反而执起张绣的手,为他盛宴欢迎,而且让其子娶张绣的女儿,拜扬武将军,表现了非同寻常的气度。

曹操最突出的自信表现是对陈琳。

陈琳原是袁绍帐下的文书,在声讨曹操的檄文当中,把他祖孙三代骂了个狗血喷头。

对此,曹操不仅不生气,反而从纯文学的角度来加以欣赏。

(二)曹操胸襟宽广,却又心胸狭窄。

1、《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能写出如此大气诗句的人自然不应该是小心眼,可曹操偏偏还是小心眼。

荀彧,是大家公认的三国时期正直的化身,他因为功高盖主而被杀;杨修,是因为他总提示曹植而不顾曹操的面子而被杀;许**,为曹操**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人物,因为指着曹操的鼻子大叫“阿瞒,如果没有我你会如何如何”折了曹操的面子而被杀;孔融,一个大才子,因为曹操嫉妒其才华而被杀;更荒唐的是,曹操居然因为华陀不肯留在许都做他的专职医生而被杀,由此截断了中国最早的外科手术,让中国的外科医学晚成熟了一千年。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以下是曹操在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特点:
政治家和军事统帅:曹操被描绘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他有着出色的谋略和军事才能,能够灵活运用兵法,制定明智的决策。

他的军队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使他在混战的三国时期崭露头角。

权谋高手:曹操以其权谋和智谋而闻名,常常通过计谋和策略达到他的目的。

他在政治斗争中善于运用手段,以实现自身的权力和统治目标。

仁爱一面:尽管曹操在历史上有一些残酷的行为,但在小说中,他也展现了一些仁爱的一面。

例如,他对待手下的将领有时是宽容的,对待俘虏也有时显示出仁慈之心。

文学才华:曹操被描绘成一个具有文学修养和才华的人物。

他善于诗歌、音乐,对文学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力,这使得他在形象上更为丰满。

家庭观念:尽管曹操是位军事政治家,但他在小说中也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

他对待家人的态度相对温和,有时甚至显示出为人父母的责任心。

总体而言,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角色,他的形象融合了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多重特质。

小说中的曹操形象也受到了后来文化作品的多次演绎和解读,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三国志曹操传 人物形象

三国志曹操传 人物形象

三国志曹操传人物形象
曹操传中,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冷静、聪明、果断且有野心的人物。

他天生聪明睿智,机智过人,精通军事战略和政治手腕,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

他能够凭借自己的智谋统一中原,建立起强大的政权。

曹操传中描述了曹操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他拥有出色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培养和发掘人才。

曹操的军事手段多样化,可以灵活应变,是一个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的领导者。

曹操的性格也被描绘为坚毅果断、有决断力和勇气。

他常常采取冷静的态度,沉稳应对各种局势,对失败从不气馁,总能迅速调整计划,寻找新的解决方法。

尽管曹操有时候会采取一些残酷的手段,但无疑,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不畏困难和牺牲。

另外,曹操的形象也有一些另类的一面。

他对待文化事业颇为开明,提倡崇尚文化,支持文化人才。

他本人也是一位文人,以文才和诗词赋章声名远播。

尽管他是一个侵略者和政治家,但他的胸怀博大,对文化的重视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

总体而言,曹操在曹操传中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和战略家。

他的军事才能、决断力和聪明智慧使他成为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然而,他也被视为一个复杂的角色,既有他的优点,也有他的缺点,这使得他的形象更加丰富多维。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三国演义》人物曹操之形象分析报告
一、曹操之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位具有崇高理想和宏伟野心,拥有高超智
慧和军事才能的“英雄”。

他具有出色的忠贞精神和丰富的人文素养,具
有勤勉、慎言、宽容的美德,具有坚韧不拔的作风。

他本着为帝国恢复昔
日荣光的奋斗精神,号令天下,收复失地,称霸中原,并统一天下的热血
梦想,把中国演变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使统一的中原再次繁荣
昌盛。

曹操一生中因耿介、勤俭、坚定不移的态度而受到尊重,他有着不屈
的硬汉抗争精神,让他与世无争,主导大局。

曹操具有高超的军事能力,
出色的政治手段,精明的策略,穷追猛打的防御态度,对战略的高度洞察,博大的胸怀,无微不至的注意力。

在先天上他有着极为强大的自信,他凭
借天赋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英雄,一代独具匠心的长
久传奇。

二、曹操的伟大
曹操在文学上的伟大指的是他拥有伟大的理想主义,信仰完美的梦想。

曹操深信,他能够重整中国,使中国强大,实现梦想。

他拒绝被称降服,
他把一切都当做实现梦想的工作。

曹操的思想源自古代的思潮,他追求完
美的梦想,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决心实现它。

曹操的军事伟大在于他善于使用army,善于指挥,善于运用战术。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人物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也是《三国演义》中备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以其政治手腕、军事才能和文学造诣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早年从政,曾在官府担任过多个职务。

他以才智过人,富有军事天赋,逐渐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崭露头角。

在乱世之中,他利用机会迅速崛起,建立了自己的政治势力。

作为一名军事家,曹操善于运用兵法,提倡谋略和战术。

他在许多战役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如合肥之战、赤壁之战等。

尤其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多次佯攻,却被周瑜、刘备联军的火攻打败,这是他在军事上的重大失败。

然而,曹操并非只是一个军事家,他也是一位文化人。

他倡导文化教育,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聚集了一批文化名士。

他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创作了不少诗词和文学作品,被誉为“诗仙”。

曹操的治国思想和政策也值得关注。

他倡导“明严治军,以安内乱”;在政治上重视人才选拔,推行改革,整顿官员体制;在农业方面提倡节约,提高国家的物资储备。

这些措施为魏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更加多面。

他被塑造为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有统一国家的雄心壮志,也有对待部下的宽容和仁慈。

他虽然表现出强势和果断,但也有时展现出人性的柔情和沉思。

总的来说,曹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政治才华、军事能力和文化造诣使他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他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
丰富多彩,同时也让人们思考权力与道德、成功与失败等诸多议题。

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曹操都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人物。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汇总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

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

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

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

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

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

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

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

”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

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

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

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

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

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

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

曹操的性格特点四字词语

曹操的性格特点四字词语

曹操的性格特点四字词语
生性多疑、阴险搅诈、一代枭雄、爱惜人才、滔光影囵、好色之徒、有智有谋,曹操的性格特点是大气洒脱、胆识过人、唯才是举,但生性多疑,也有狡诈狠毒的一面。

他是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在东汉末年崭露头角,统一了北方地区,创建了曹魏,在历史上是一位枭雄。

乱世枭雄、阴险奸诈、生性多疑、治世能臣。

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对酒当歌,望梅止渴。

魏武帝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诗人。

东汉末年宰相,太尉曹嵩之子,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东汉末年,面对天下大乱,以汉献帝刘协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地区,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重视手工业、安置流民、实行“租调制”,促进中原地区经济生产和社会稳定。

建安十八年(213年),获封魏公,建立魏国,定都邺城。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册封魏王,权位在诸王之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3月15日),曹操去世,谥号为武,安葬于高陵。

其子曹丕称帝,追封皇帝,谥号为武,庙号太祖。

曹操喜欢用诗歌、散文抒发政治抱负,反映民生疾苦,是东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鲁迅称赞“改造文章的祖师”。

擅长书法,被唐朝张怀瓘《书断》评为“妙品”。

后世给予曹操的评价不一,有如下:乱世枭雄、阴险奸诈、生性多疑、治世能臣。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一、引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其中塑造了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

其中,曹操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形象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曹操的性格特点、才华智慧、政治手腕等方面展开分析,深入探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曹操人物的形象。

二、人物形象分析1. 贪财冷酷的形象曹操在《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被塑造成一个贪财且冷酷无情的形象。

他在小说中经常以剥削、压榨手段谋取金钱,对待敌人更是毫不留情。

这种形象给人留下了一个铁血军阀的印象,同时也表现出曹操的政治手腕和决断力。

2. 才华横溢的形象除了冷酷的形象外,曹操在小说中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他善于用兵,善于用人,对待部下宽厚大度,因此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部下们的忠诚。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的领袖魅力和战略眼光。

3. 政治手腕高超的形象曹操在政治上展现出高超的手腕和智慧。

他善于运用权谋、排除异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也善于与各方势力周旋,虽然表面上对各方求和,但实际上却暗中谋划着将其他势力一一吞并。

这种形象展现了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和权谋的精湛。

4. 人性化的形象尽管曹操在小说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冷酷的形象,但也有许多人性化的一面。

他对待部下宽容大度,对待敌人公平公正,这也使得他在小说中不乏忠臣良将。

他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十分仁慈,对待儿子曹丕更是寄予厚望,这展现了曹操的家国情怀之一面。

三、曹操形象对后世的影响《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铁血军阀的形象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对于曹操的一个普遍印象。

曹操的才华和智慧也给后世政治家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勉励后人勤奋好学,谋定而后动。

再次,曹操政治手腕的高超也成为后世政治家学习的对象,他的谋略、权谋被引为典范。

曹操在小说中展现的人性化形象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四、结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塑造的曹操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展现了一个复杂多面的历史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曹操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重要人物,更是三国中魏国的代表性人物。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首先,作为一代霸主,他雄才大略、见识高超。

这一方面在与同为奸雄的袁绍的外宽内忌、多谋少决的对比中突出得更为鲜明。

如曹操入冀州后,有须发皆白的父老数人跪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歌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使百姓“可望太平矣”。

其次,虽然曹操奸诈巧伪,但同时也具有仁德之心,争取民心,爱惜百姓。

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为必患,但是他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为也。

”在关羽挂印封金离去时,曹操又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裴松之赞扬曹操有王霸之度,休美之心。

再次,曹操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他领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奔,他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

”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典韦、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十分信任,委以重任,后来均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但另一方面,曹操信封的人生原则又是:“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当争取民心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抵触时,她就会视民命如草芥。

如杀吕伯奢、血洗徐州。

同时,对待部下,他是阴险和残酷的,如借仓官的头来稳定军心,割发代首、梦中杀人等。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假名借势之举,确实是一种明智的表现,是他成就霸业的一个重要策略和手段。

但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种“欺君罔上”的行为,因之小说一再骂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特点
1、曹操:阴险奸诈,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曹操形象上是一个既凶残奸诈又有雄才大略的政治野心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

但小说在揭露和批判他的恶德的同时,又充分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才智与胆略,他具有卓然超越于董卓、袁绍等人之上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气度。

曹操有着过人的胆识才干,谋略超群;求才若渴、用人惟才又自负猜忌。

2、刘备:有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有着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性格的核心是“忠义”;善于招揽人才,有着胆识、胸襟和谋略的人杰。

3、孙权:有才智、谋略的统帅
孙权可以说算得上是三国中的明主,在他治下的江东,人才济济,最后更是越来越强盛。

曹操对这位后辈的评价是“生子当如孙仲谋”,个人认为十分对。

可以说,孙权是有才智、谋略的统帅;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具有忍辱负重、能屈能伸的坚韧品格。

4、诸葛亮: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忠贞不渝
诸葛亮智慧过人,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博望、七擒孟获等等,都表现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诸葛亮治国有方,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曹操的人物特点包括聪明智谋、果断坚决、勇猛果敢以及权谋政治手段的运用。

首先,曹操是一个聪明智谋的人物。

他具备良好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把握机会。

在战争中,曹操总能够通过利用敌人的弱点、运用兵法战术获取胜利。

他在官渡之战中精确地分析了袁绍的形势,并采取了攻势战术,最终击败了袁绍,确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也精通政治,他善于利用和团结各方势力,通过政治手腕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次,曹操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物。

他决策迅速,敢于冒险。

曹操曾多次面对危机和困境,在关键时刻能够凭借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化解危机。

在赤壁之战中,他决定放弃追击敌军,遵循军师荀彧的意见,避免了孙刘联军的反击导致全军覆灭。

曹操还展现了他的果决和无畏的勇气,他在宴会上杀死了董卓,为整个中原地区的政局带来了重大改变。

第三,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敢的人物。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中,曹操都展现出了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果敢的行动。

他亲自领兵征战,屡建战功,体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的勇武本色。

曹操对待敌人也毫不手软,他斩杀了不少敌对势力的将领,以震慑敌军。

最后,曹操善于运用权谋政治手段。

他擅长运用智慧和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曹操能够伪装自己,与对手周旋,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在与刘备的较量中,曾让刘备误以为自己大意而不加警惕,最终被曹操抓住机会围杀,显示出他出色的心计和权谋手段。

总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聪明智谋、果断坚决、勇猛果敢以及权谋政治手段的特点。

作为一个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既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有非凡的政治手腕。

曹操的人物特点使他成为这部古代长篇小说中备受瞩目和争议的人物之一。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200字

对曹操的人物评价200字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他被誉为“一代奸雄”,其才能、谋略、胆识等方面都非常出色。

他在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推行屯田制、改革赋税制度、实行科举制度等,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军事上,他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多次征战沙场,取得了许多胜利,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之一。

在文化上,曹操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诗歌、散文、书法等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被后人称为“曹操文化”。

然而,曹操也有一些争议,尤其是在《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被描绘成奸诈、狡猾、阴险的形象,给他带来了一些负面评价。

但实际上,历史上的曹操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形象,他也有许多正面的品质和贡献,如他的求贤若渴、重视人才、注重文化建设等。

因此,对于曹操的评价应该是全面的、客观的,既要看到他的缺点和错误,也要看到他的贡献和成就。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三国演义》中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分析在三国中,说曹操是性格最复杂的人物,恐怕没人会有异议。

毛宗岗老先生将曹操同被称为智绝的诸葛亮、义绝的关羽一起并成为《三国》中的三绝,称其为奸绝。

时以知人著称的许劭更是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有人说他残忍,有人说他宽容,有人说他是个伪君子,也有人说他是个真小人,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曹操一定是一个勇武果敢且应变冷静的人。

曹操是在破黄巾中崭露头角而被封为校尉的,其身上必有战功。

我们都知道孟德献刀的故事,曹操敢于只身行刺有三国第一战将吕布护卫的董卓,且行刺失败后迅速应变以献刀为名搪塞过去,骗过董卓后并没有迟疑迅速打马飞奔而去。

其胆略、果敢可见一斑。

曹操有他残忍、心狠、嗜杀的一面,在和陈宫逃亡的过程中,因错杀吕伯奢一家而逃跑,路上遇到吕伯奢二话不说拔剑就结果其性命,并且说出了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在其后来争天下的过程中,屠城之事屡有发生,可见其不仅残忍、心狠,而且对于百姓性命视如草芥。

这点与携民渡江的玄德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说在当时实际意义上的统治者眼中布衣百姓之命不值钱,那么像杨修、毛玠这样的名士亦有不少死于曹操之手,还有我们后世视为医术化身的华佗,不也是孟德公下的手么?不能只说曹公的残忍、弑杀,其爱才、宽容大度、礼贤下士之处亦颇具国士之风。

张辽被捕后大骂曹公,曹公久闻文远大名,不忍杀之,在刘备劝说之下,笑颜以对,晓以大义,终始文远归心。

云长屯土山约三事而归曹公帐下,曹公对其之优待可谓前无古人而后亦无来者。

而云长公五关斩六将破坏曹公边防不说,所投之处还是曹公之大敌袁绍,曹公却能赠金银锦袍在先、送文书放行在后,足可见其宽容大度,曹公喜爱关羽,抛开关羽的勇武逸群不谈,让他更加喜爱的是关公的人品和义气,足可见曹公亦是一个重义气之人。

袁绍征讨曹操欲师出有名,命其幕僚——“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起草《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可以说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骂了个遍,然曹操将其俘获后却称其檄文能治透风,而对其大加封赏。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曹操、刘备、诸葛亮形象
曹操的一再诈瞒,而且那么坚决和自然,那 么从容又坦然,可见他的狡诈。
2、玩弄权术,残暴嗜杀
管粮官任峻部下仓官王垕人禀操曰:"兵多粮
少,当如之何?"操曰:"可将小解散之,权且救 一时之急。"垕曰:"兵士倘怨,如何?"操曰:" 吾自有策。····操乃密召王垕入曰:"吾欲问 汝借一物,以压众心,汝必勿吝。"垕曰:"丞相 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 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但不杀 汝,军必变矣。····出榜晓示曰:"王垕故行 小斛,盗窃官粮,谨按军法。"于是众怨始解。
1、奸佞狡诈,生性多疑而残忍
曹操的多疑与残忍表现在他的滥杀无辜,错杀好人。
例: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
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 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曰: “缚而杀之,何如?” 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 获。”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 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心多,误杀好人 矣!”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 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 操曰:“伯奢到家,见杀 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 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 我。”陈宫默然。
曹操明知错杀吕伯奢却不悔过,可见其假仁义与多 疑残忍的一面。
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 操曰:“可支 一年。” 攸笑曰:“恐未必。” 操曰:“有半 年耳。” 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 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 操挽留 曰:“子远勿嗔,尚容实诉:军中粮实可支三月 耳。” 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 也。” 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 遂附 耳低言曰:“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攸大声曰: “休瞒我!粮已尽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之曹操》——汉语言传统文化艺术节名著大讲坛讲稿莆田八中傅朝晖大家好。

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历史上,大家对曹操都有不同的评价,或称其为英雄,或评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来讨论一下曹操,通过他与身边人的一系列故事来了解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

有诗云: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中国人对“三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

当然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丰满。

曹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格,表现张力极强的人物。

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

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

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

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

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

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

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

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

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

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

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

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

”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要来论一论曹操的性格1、曹操的“奸”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

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

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

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

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该算是曹操的叔父了。

曹操行刺董卓未遂后出逃,一路被董卓追杀。

后得到中牟县令陈宫的鼎力相助。

陈宫以为曹操是“天下忠义之士”,乃收拾盘费,弃官而随曹操。

行了三日,到了成皋地方,投宿在吕伯奢家。

见是故人之子来到,吕伯奢自然喜出望外,赶紧去买酒,并让家人杀猪招待曹操一行。

曹操是个多疑之人,此时又被董卓追杀,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话语,以为是要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一连杀了屋中的八人。

当搜到厨下缚有一猪时,方知是误杀。

于是与陈宫匆匆逃走。

可巧路遇沽酒而归的吕伯奢。

曹操一不做二不休,趁其不备,“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陈宫大惊,责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曹操却说出了他的处世格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一语点破了这个千古“奸绝”的真面目。

而对曹操这句话的最好注释的例子,是之后的“吾好梦中杀人”的诡语以及杀杨修等故事。

《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这样写道:“曹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

’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

操跃起,拨剑斩之,复上床睡。

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

操痛哭,命厚葬之。

”至此,不少人以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中的奥妙,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更加厌恶,继而起了杀心。

到了后来,曹操对杨修的厌恶之心愈发剧烈,终以“惑乱军心”之罪斩了杨修。

这一则则故事,编织得天衣无缝,蕴意深刻,把曹操那副奸相刻画得入木三分。

祢衡是个耿直而有正义感的文人。

他当面指责曹操,对曹操进行了最无情的揭露与最严厉的鞭笞。

曹操肯定是很生气的,但表面上却不带出来。

他采取了另一种方式:借刀杀人。

他想除掉祢衡,却又不愿留下“害贤”的话柄。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人:刘表。

刘表一向听不进不同意见,于是曹操把祢衡送给刘表。

刘表却没杀祢衡,而是学曹操,把祢衡转送给江夏的黄祖。

最终,祢衡因辱骂黄祖而被黄祖所杀。

这下,曹操高兴极了,因为他成功实现了他的“借刀杀人”计划。

2、曹操的“雄”——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也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

他在那个动乱的年代,表现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

曹操出场后,《三国演义》的重点是写他如何精心筹谋、驰骋疆场、统一北方。

当时,孙权年少,诸葛亮尚未出山,刘备也只不过是个浪迹天涯、寄人篱下的人。

而这个时候,曹操在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逐步成长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讨伐董卓的斗争中,曹操成了领导核心。

在他的发动、组织、领导下,那些豪门士族、即十七路诸侯,都响应他的号召,纷纷前来与他会盟。

这些事,初步显示了曹操的魄力。

以后的斗争中,曹操各个击破徐淮,以弱胜强战官渡,奇兵出塞征柳城等,指挥得尤为妥当。

还有以后的日夜兼程击当阳,战术多变讨关西,知己知彼算合肥,离间孙、刘解襄、樊等,无不是其非凡军事才能的体现。

曹操也很重视将士在战争中的作用。

每次作战的关键谋略,以及巩固根据地、屯田解决军粮等,他都能充分听取属下谋臣将士的意见。

这对战争胜利是极其有利的。

官渡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一次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曹操的胜利,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能听取将士谋臣的意见。

而袁绍则不同,不听劝阻,催军进发官渡,筑土山,立高橹,乱箭射曹军营。

当此之时,曹操又“请谋士求计”并采纳刘晔之策,“连夜造发石车数百乘,分布营墙内,正对土山上云梯。

候弓箭手在上放箭时,营内一齐曳动石车……由是北军不敢登高射箭。

”当袁军改为暗掘地道直透曹营时,曹操“又问于刘晔”,合计掘长堑,截阻敌军深入。

他还采用荀彧的“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的计策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在用将截击袁军粮车时,曹操征求了荀攸的意见,将这一任务交由徐晃。

“火烧乌巢”的关键行动,他更是大胆采用了许攸之计。

诸如这些,都是曹操虚心求取属下计策的表现,也是他取胜的一大动因。

另外,曹操还善于灵活运用战略战术。

在统军打仗时,曹操采用集中兵力、力避两面作战。

攻、守方向总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如对孙权、刘备作战,或东攻西守,或东守西攻,皆依照实际情况而定,集中兵力对付一方。

建安十九年,曹操率军进驻合肥,准备攻孙权,当夏侯渊占陇右的消息传来后,他又决定乘胜西取汉中。

命令东线留张辽等七千人守城,大军进攻汉中。

结果东西线都取得很大胜利。

曹操指挥作战,常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或使敌自斗,从中获利。

在逐鹿中原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精彩。

面对众多强敌,先拉谁先打谁,再拉谁再打谁,最后消灭谁,都按实际情况,筹划得清清楚楚。

一个个地吞掉对方,使大大小小的对手一一倒台。

最终奠定了自己称雄的基础。

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施厚恩以结其心”,这是他笼络人才的有效手段。

曹操对关羽即是如此。

关羽归降后,“操待之甚厚,小宴三日,大宴五日。

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关羽髯长,曹操就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

看到关羽马瘦,又将赤兔马送给他。

关羽每有战功,曹操还封以重金。

如此等等。

只为笼络人心。

可惜曹操未能留住关羽。

此外,曹操还“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

早在战国时代,蔺相如就对廉颇用了这种方法。

在廉颇的多次刁难下,蔺相如表现出了他坦荡的襟怀,从而使廉颇自惭形秽。

作为一个有着极大野心的政治人物,曹操也具备了这样的气度。

张绣,在汉末诸军阀中是相当狡猾而又有一定影响的人物。

他几次出尔反尔,依了曹操又反了曹操。

最后势单力薄走投无路时,曹操派人去招安他。

张绣果然赴许都投降。

《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有一段简短而又有分量的描述:当然,曹操虽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也并非完美绝对。

他也是凡人,也会犯错误。

在统一北方后,他率大军南下,轻取荆州,骄傲自负的情绪日益滋长,终于导致赤壁之战的惨败。

虽然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很多,但其骄傲轻敌、自负狂妄的思想绝对是一个重要原因。

不管怎样说,曹操晚年的骄傲、自负的弱点,远不能抹杀他作为我国古代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光辉形象。

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一方面,他是一个“大奸大诈”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知人善任、不记前嫌、极富领导才能与作战方略的军事家。

他的“奸雄”本质,也是在那个动乱年代的他之所以纵横中原的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