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要求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要求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要求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民事诉讼是一种通过法院解决民事争议的途径,各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合理有效的举证能够有助于维护当事人的权益,促进司法公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本文将对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要求进行探讨。
一、举证责任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主要指诉讼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当承担的举证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原告应当举证证明自己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有辩护责任,可以举证事实反驳原告的主张。
换言之,原告在起诉时应当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而被告可以提供相关证据来反驳原告的诉讼主张。
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
即如果原告主张某一事实存在,就必须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
被告可以通过提供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或者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抗辩。
二、举证的证明范围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举证的证明范围是指举证所涉及的内容和要求。
当事人在举证时需要将证据与所要证明的事实对应起来,以确保证据的证明力和相关性。
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范围应当以诉讼请求和答辩为界限。
即当事人所提供的证据应与其诉讼请求或答辩内容有直接的关联。
同时,这些证据还应当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充分性和重要性等要素,以便在法庭上得到法官的认可。
三、举证的举证期限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要求也包括举证的举证期限。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举证的举证期限应当在开庭前的最后期限内完成。
对于原告来说,应在开庭前的合理期限内将证据提供给法庭,以避免证据采集不及时或者遗漏的情况。
对于被告来说,应当在答辩期限内提供相关证据,否则可能会被法庭认定为丧失举证权。
当然,法院也允许当事人提出书面申请延长举证期限,但必须经过法庭的批准,并且需要提出充分的理由。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争议案件中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举证责任主要分为原告举证责任和被告举证责任两个方面。
一、原告举证责任原告举证责任是指原告在诉讼中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合法性。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原则上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也就是说,原告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
在具体操作上,原告可以通过提供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方式来完成举证责任。
1. 书证书证是指以书面形式记录的公文、合同、凭证等文件。
原告可以通过提供合同、收据、发票等书证来证明其权利主张的合法性。
在提供书证时,原告需要注意保证其真实性和合法性,如提供的合同必须是合法有效的,发票必须是真实性的,以免在法庭上遭到质疑。
2. 物证物证是指能够直接证明争议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实物。
原告可以通过提供相关实物来证明其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证明争议事实的真实性。
比如,在一起交通事故的民事诉讼中,原告可以提供车辆损坏的照片、事故现场的照片等物证来证明车辆受损的事实。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通过证人对关于争议事实的口头陈述来证明其真实性的方式。
原告可以向法庭传唤证人,并要求其提供证言以证明其权利主张的合法性。
在传唤证人时,原告需要注意证人的可靠性和证言的完整性,以免证人证言不利于自己的主张。
二、被告举证责任被告举证责任是指被告在诉讼中需要提供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被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从而抵制原告的主张。
被告的举证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反诉事实的举证责任当被告提出反诉时,被告需要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反诉。
被告可以通过提供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方式来完成举证责任。
反诉事实的举证责任同样适用举证的一般要求,即需提供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证据。
2. 证明主张符合法律的举证责任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被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行为符合法律规定。
研究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
研究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础性法律,规定了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举证责任的含义、适用范围、举证的方式及相关的争议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举证责任的含义及适用范围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为了支持自己的主张或抗辩而提供证据的责任。
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举证责任一般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
主张权利的当事人应当举证,以证明其行使的权利或主张的事实。
同时,被告方在作出反驳或抗辩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举证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适用范围通常以民法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的内容以及法律规定为依据。
例如,在合同纠纷中,买卖双方应当就合同的成立、履行等事实予以证明。
在侵权纠纷中,原告应当证明被告的行为构成侵权行为,被告则需要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没有过错。
举证责任的适用范围主要依据具体案件的事实和法律规定。
二、举证方式及相关争议问题在民事诉讼中,举证方式主要包括书证、物证、证人证言、鉴定意见等。
当事人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供证据,以证明自己的主张或抗辩。
1. 书证书证是最常见且被广泛采纳的证据形式。
它主要包括书面合同、凭证、公函、通知书等。
当事人可以通过提供这些书面文件来证明案件中的事实。
2. 物证物证是指有形的、客观存在的物品或现场等,作为证据来证明案件中的事实。
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损坏的车辆可以作为物证来证明事故发生的经过。
3.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在法庭上证人通过口述方式陈述自己知道的与案件有关的事实。
证人的证言对案件的判决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证人证言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
4. 鉴定意见鉴定意见是指由法院委托专门机构对案件中的专门问题进行鉴定,并出具书面意见。
例如,在知识产权纠纷中,法院可以委托专门的技术鉴定机构对相关技术问题进行鉴定,以辅助判断。
在实际的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常常涉及以下争议问题:1. 举证能力当事人的举证能力是指其提供证据的能力。
论民事诉讼典型案例举证责任的法定化
前 最 高人 民法 院 院长 肖扬在 第七 次全 国 民事
审判工作会议上说: 坚持司法统一, “ 必须注重正确
行使 自由裁量权 ” 审判 实践 中, 。 由于不同法官对法 律规定理解上 的不 同,或者法律原本就缺乏对新情 况和新 问题 的具体规定 ,出现 了对类似案件法律适 用标准不统一 的现象 。个 别法官滥用 自由裁量权, 导致不同地 区、甚至同一地 区法院对 同类案件的裁 判结果也各不相 同,由此 引来社会非议 。【 3 】 近 年来 ,全国各地纷纷发生同类性质案件,如 新闻侵权案、性骚扰案、超市搜身案、超市保 管案 、 银行 吐假钞案等,这些案件在诉讼 中都存在 原告举
一
些举证 责任分 配规则及其例 外规则 , 以此规范法官的 自由裁量权,将四种典 型案例 中的举 证责
关键词 :举 证;倒 置; 自由裁量权;法定化
中图分类号 :D 2 . 90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 1 5( 0 1 5 0 — 4 0 9 8 2 1 )0— 1 O O 3 3
一
1 0 - 3
矢三 峡 学 院 学 报
行了其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法 官对于双方证据
的强弱态势却仍无法做出明确的判 断,即待证事实 仍然真伪不 明时 ,法官就应适用举证 责任分配的一 般规则 ,其 目的是运用这种一般规则来确定结果意 义上 的举证责任究竟属于哪一方当事人 。
( 一)确定是否属于法律或司法解释规定的举证责任倒置情形
法 官对 是否属 于举证责 任倒置 的判 断也包括两个层 次:首先 从 《 民事诉讼法》及其 司法解释 中寻求适
用个案 举证责任倒置 的依据 ;其次从民事实体法及其 司法解释 中寻求适用个案举证责任倒置 的依据 。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作者:崔小青一﹑引言举证责任是指诉讼当事人要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否则该当事人可能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举证责任的法律制度,早在罗马法中已确立,即“谁主张,谁举证”。
现代的举证责任制度就是从罗马法发展而来。
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
举证责任的分担则又是举证责任的核心问题。
目前公认的两大举证责任分担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与“举证责任倒置”。
前者因为是主要原则,故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很重视。
后者因为是补充原则,对其重视程度有些不够。
实际上,加强对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研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实际意义。
举证责任分配是民事证据规则的核心部分,而举证责任倒置是举证责任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举证责任倒置在民事证据规则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试就以下问题做些肤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指基于法律规定,将通常情形下本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一般是原告)就某种事由不负担举证责任,而由他方当事人(一般是被告)就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承担举证责任,如果该方当事人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推定原告的事实主张成立的一种举证责任分配制度。
所谓举证责任倒置正是相对于举证责任“正置”原则而提出的,是与“谁主张、谁举证”相对应的概念,二者间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构成了完整的举证责任分配体系。
三﹑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因及价值原因:举证责任倒置,是相对于正置而言的。
所谓举证责任正置,指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证明规则。
之所以要进行举证责任倒置,主要是针对特殊侵权行为条件下,受害人相对于侵权行为人,远离诉讼证据,易发生举证困难或举证不能情形,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受害人提供证据,势必使其陷于极端不利的诉讼地位,无异于让其败诉。
另一方面,一般侵权案件,证明积极事实比证明消极事实要容易许多,但特殊侵权案件因为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如医疗纠纷、专利侵权等,或基于管理责任,在是否存在主观过错以及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明上,加害人距证据较近,或者这些证据本来就掌握在加害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举证能力上较受害人有相当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让加害人证明“无”比让受害人举证证明“有”往往更容易一些。
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证据举证的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证据举证的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当事人争议的核心,而如何举证以及举证的法律效力是参与诉讼的当事人需要了解和掌握的重要问题。
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当事人证据的举证有着明确的规定,旨在维护公正、公平的诉讼环境。
一、举证责任的落实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举证责任原则上由谁主张就由谁举证。
当事人主张的事实,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应当由主张的当事人举证。
举证责任的落实在实践中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特别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因此,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把握好举证责任的分配,显得尤为重要。
二、证据的形式1. 书证:指书面文书,包括公文、契约、信件、会议记录等。
书证在民事诉讼中具有较高的法律效力,举证方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件复印件,并在提交书证时盖章或者签名。
2. 物证:指与案件有关的物质证据,如毒品、刀具等工具物证。
当事人应当将物证交给法院保存,并提交清单和鉴定书等相关证明文件。
3. 证人证言:指对案件有知情能力的人的证言。
证人应当真实陈述,且承担作伪证的法律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尤其是涉及到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事项时,证人证言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4. 鉴定意见:通过司法鉴定机构出具的鉴定意见,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事人可申请法院进行鉴定,并在举证期限内提供书面申请及相关费用。
三、保密与公开在涉及个人隐私的证据举证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当事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权。
法院在收集、分析和使用证据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公众利益和社会公正的案件,应当予以公开。
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直播、录像等方式进行公开庭审,增加司法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证据的价值评估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对当事人提交的证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价值评估。
具体来说,法院会评估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重要性以及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等。
对于证据中存在的瑕疵或争议,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提供补充证明或者出示其他证据,以充分保障当事人的权益。
《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是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原则决定了各方当事人需提供证据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案件的审判结果和程序进程。
因此,本文将对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内涵、发展及其实际应用,为法律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内涵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根据法律规定和案件性质,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提出证据并证明其主张真实性和合理性的责任。
这一原则的目的是确保案件的公正、公平审理,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发展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在传统诉讼理论中,通常由原告承担初步举证责任,以证明其主张的基本事实;而被告则需提出相反证据或进行反驳。
然而,随着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司法实践的深入,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逐渐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实践应用(一)一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一般原则是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要求,由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
此外,还考虑案件的性质、类型、诉讼阶段等因素进行分配。
对于涉及法律事实认定的问题,一般由当事人自行承担举证责任;而对于法律推定、事实自认等情形,举证责任可能转移给对方当事人。
(二)特殊原则在特定类型的案件中,如知识产权纠纷、环境污染纠纷等,由于涉及到较高的技术要求和复杂性,往往采用特殊的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
例如,在知识产权纠纷中,往往由原告承担初步举证责任,证明被告侵犯了其知识产权;而被告则需要提出合法来源抗辩等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
五、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问题与挑战(一)证据难以获取和保全在民事诉讼中,部分案件涉及的证据可能难以获取或保全,如证人证言、物证等。
这给当事人提供了较大的举证难度,可能导致举证责任的分配不够公正和合理。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和诉讼程序
法律基本知识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和诉讼程序法律基本知识-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和诉讼程序一、引言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重要法律法规,规定了诉讼的基本原则、程序以及举证责任等重要内容。
本文将重点介绍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和诉讼程序,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举证责任1. 原告的举证责任原告在民事诉讼中通常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即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事实。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原告应当提供能够证明其主张的证据,并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原告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法院可能会判定其主张不成立。
2. 被告的举证责任与原告相比,被告的举证责任相对较轻。
被告可以通过举证来辩驳原告的主张或提出反诉。
被告提供的证据可以有助于推翻原告提出的指控或主张。
3. 法院的举证责任在特定情况下,法院也有举证责任。
例如,在某些案件中,证据可能由于各种原因而难以取得或者由于被毁等原因无法提供。
此时,法院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主动调查取证,确保案件审理的公正和公平。
三、诉讼程序1. 立案民事诉讼程序的第一步是立案。
原告需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诉状,提出诉讼请求,并附上相关证据和申请书等材料。
法院收到诉状后,将依法审查立案条件,决定是否受理诉讼。
2. 启动程序一旦诉讼符合立案条件,法院将发出传票通知被告。
被告在收到传票后需按照规定的期限做出答辩。
在答辩中,被告可以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作出回应,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事实依据。
3. 举证和质证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法庭上进行举证和质证。
原告应当按照法院的要求提交证据,并予以阐述和解释。
被告也有权提供自己的证据来回应原告的主张。
法院在庭审中对所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核和认定,并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的陈述和意见。
4. 辩论和结案举证和质证阶段之后,法庭将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辩论。
双方可以就案件事实、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辩论和辩驳。
辩论结束后,法庭将开始进行案件的审理和裁决。
5. 判决和执行经审理后,法庭将作出判决并宣布。
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标准
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标准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标准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据以支持其主张或抗辩。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举证责任和标准是民事诉讼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直接关系到案件的审理和裁决结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举证责任和举证标准两个方面来探讨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问题。
一、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法中,举证责任是指在起诉方提起诉讼后,由各方当事人根据法律规定分别提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或抗辩。
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进行了明确规定,主要包括起诉方的举证责任、被告的举证责任以及共同举证责任。
1. 起诉方的举证责任起诉方即原告,在提起诉讼时,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其主张。
起诉方对诉讼事实的主张应当有相应的证据,如果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法院将不能认定其主张的事实成立。
2. 被告的举证责任被告在受到起诉后,若对起诉方主张的事实予以否认,应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抗辩。
被告的举证责任通常是证明起诉方主张的事实不存在或是提出反证,以推翻起诉方的主张。
3. 共同举证责任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起诉方和被告对某一争议事实的证明都存在困难时,法院可以按照共同举证的原则,要求双方当事人协力提供证明该争议事实的证据。
二、举证标准举证标准是指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对所提供证据的认定和采信的标准。
民事诉讼法对举证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事实的认定、举证的轻重责任和证据的推定等。
1. 事实的认定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对事实进行认定需要依法采集、审查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
法院对证明足够、充分并有利于其主张的证据予以采信,对不足以证明或无法证明其主张的证据不予采信。
2. 轻举证责任与重举证责任根据不同情况,法院对举证责任的轻重有所区别。
在一般情况下,原告提出的主张如果涉及诉讼的基本要素,原告应承担重举证责任。
而被告提出的反诉或提出抗辩如果与原告的主张有直接关系,被告承担相应的轻举证责任。
3. 证据的推定在民事诉讼中,法院根据经验和常理,可以根据已经明确的事实推定其他事实的存在。
《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研究》范文
《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证明责任的分配是司法审判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不仅关系到案件的公正审理,也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研究,对于完善我国民事诉讼制度,保障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原则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的基本概念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对自己主张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
当双方当事人对某一事实存在争议时,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以及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问题。
三、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的原则(一)谁主张,谁举证“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
即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提供证据的责任,如果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那么该主张将无法得到法院的支持。
(二)公平、公正原则在分配举证责任时,法院应遵循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在保证案件公正审理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如举证能力、举证难易程度等因素。
(三)有利于查清事实原则法院在分配举证责任时,应以有利于查清事实为原则。
当某一事实的查清对案件的审理具有重大意义时,应由能够更好查明该事实的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
四、民事诉讼举证证明责任分配的实际运用(一)合同纠纷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在合同纠纷案件中,一般遵循“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
如买方主张卖方违约,需提供合同、交易记录等证据证明卖方存在违约行为。
同时,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和有利于查清事实原则,对于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举证责任分配也应进行合理调整。
(二)侵权纠纷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在侵权纠纷案件中,一般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即被告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行为与原告的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自己没有过错。
这有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转移规则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转移规则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转移规则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和被告在争议事实上存在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下,根据法律规定,举证责任有可能发生转移。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转移规则。
一、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由诉讼各方共同承担,但原告在举证责任上有首次举证的义务。
原告应当提供能够足以证明其主张的证据材料,确保其请求能够被法院受理。
二、举证责任转移的情况根据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举证责任有时会发生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证据易于掌握的一方当存在证据易于掌握的一方无法提供相关证据时,法律规定可能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
例如,某起交通事故中,被告拥有事发时的监控录像,但被告无法提供该证据。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要求被告提供监控录像,转移举证责任。
2. 法定证明责任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法律规定了一方负有举证责任。
例如,在劳动合同纠纷中,用人单位通常需要提供与解雇有关的证据,包括劳动合同、辞退通知等。
这种情况下,法律明确了被告(用人单位)负有法定证明责任,即举证责任转移到被告。
3. 事实调查难度大在某些案件中,事实调查的难度较大,一方很难提供充分的证据。
例如,某起医疗纠纷案件中,原告声称自己因医疗事故导致残疾,但因医疗记录不完整,较难确定医院是否存在过失。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转移举证责任。
4. 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如果一方在诉讼过程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或法庭指示,可能会导致举证责任的转移。
例如,被告拒绝提供必要的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告的合法权益。
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转移举证责任。
三、举证责任转移的影响举证责任的转移对诉讼各方有重要的影响。
举证责任的转移意味着在争议事实上,一方在无法提供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法院可能会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据。
这可能会导致诉讼各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占用更多的诉讼成本。
此外,举证责任的转移还可能对案件的结果产生重要影响。
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是怎样的
you're uinique, nothing can replace you.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是怎样的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于诉讼中所主张的案件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同时指在诉讼结束之间,如果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应当由该当事人承担败诉或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是很重要的,毕竟最后法官作出判决都是根据证据来的,此时当事人就要格外注意举证责任的问题了。
那么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是怎么规定的呢?以下是具体介绍。
一、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是怎么规定的1、《民事诉讼法》第64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3、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
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4、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形成的,该证据应当经所在国公证机关予以证明,并经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所在国订立的有关条约中规定的证明手续。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的证据是在港、澳、台地区形成的,应履行相关证明手续。
5、当事人提供外文书证或外文说明资料,应附中文译本。
6、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二、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1、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2、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17条所列条件之一的,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取证。
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证据推定
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证据推定在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和证据推定是两个关键概念,直接关系着案件的审理和判决结果。
本文将就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和证据推定进行探讨。
一、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必须就其主张的事实提供足够的证据予以证明。
我国法律采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即谁主张某项事实存在,谁就有举证责任。
这是基于公平和效率的考虑,使当事人对真实情况负有更明确的责任。
在举证责任方面,对原告和被告有所不同:1. 原告的举证责任原告的举证责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其主张的权益归属关系提供证据,二是对主张的事实提供足够的证据。
般情况下,原告举证需要提供起诉状、证人证言、书证等证据来支持其权益主张的基础。
2. 被告的举证责任被告的举证责任一般是在原告证明了其主张的事实之后才出现。
被告在民事诉讼中主要有两种举证方式:一是对原告的证据进行反驳,提出抗辩事实并提供相应的证据;二是对反诉事实进行举证,即反诉原告提供证据证明其反诉主张。
二、证据推定证据推定是指根据某种法定或推定的法则,对缺乏或不完全证据的事实从逻辑上进行假定,推定为存在或不存在。
这样的推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 公认事实的推定公认事实是指法院、仲裁机构或相关法律条文规定的在一定情况下不需要提供证据就被认定为存在的事实。
比如,公认事实可以包括法定的血缘关系、民事法律规定的职能(如当事人享有某种利益)等。
2. 反质证据的推定当原告提出某项事实主张并提供证据之后,如果被告无法提供有力反驳证据,法院可以推定原告的主张为存在。
3. 暗示推定暗示推定是指根据普通人的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从已知事实推定未知事实。
比如,如果某人醉酒驾驶车辆并发生交通事故,法院可以推定该人在驾驶时不具备正常判断能力。
4. 法定推定法定推定是指法律明确规定某些事实的存在或不存在,不需要事实当事人提供相应证据。
比如,《婚姻法》规定,有夫妻名份的男女双方,法院按照夫妻关系处理。
论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证据规则
论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证据规则一、引言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对于举证责任和证据规则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与证据规则,旨在加深对相关法律问题的理解与应用。
二、举证责任的原则与方式举证责任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主张,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我国倾向于采用无责任证明原则,即每一方都应当为自己的主张举证。
举证责任的方式可以分为主次两种:1. 原则上举证方式是自由的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3条的规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应当由主张人举证。
原则上,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提供合适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这种自由的举证方式,为当事人提供了灵活的证明手段,更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可能存在反向举证责任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据法律的规定,可能存在反向举证责任。
比如,在一些环境污染案件中,被告需要提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没有造成环境污染。
这种反向举证责任的存在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护环境权益。
三、证据规则的适用与约束证据规则是指在民事诉讼中,各种证据的使用和约束原则。
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对于证据规则也做出了详细的规定。
1. 真实性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7条规定,证据必须是真实的。
这一原则保证了审判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也确保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因此,在举证的过程中,当事人应当保证提供的证据是真实可信的。
2. 勘验与鉴定原则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时可以进行勘验和鉴定。
勘验是指法院依照当事人的申请或者依职权进行的现场勘查,鉴定是指法院委托专门的鉴定机构对涉及案件的技术性问题进行鉴定。
3. 倒置的证明责任原则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提供足够的证据,可以推定对方的主张为假。
这就是倒置的证明责任原则,也称为推定原则。
在适用这一原则时,法官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
四、举证责任与证据规则的衔接举证责任和证据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保障。
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一)
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一)内容提要: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制度之一,其设立目的的主要是解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是法官如何裁判问题。
所以无论大陆法系抑或英美法第都一向重视该制度的研究、运用。
但由于受传统审判理念的影响,我国对该制度重视不够。
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通过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这一制度的地位相对凸显出来,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和立法不完善,实践中有许多案件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无法解决。
理论准备不足表现在对该制度研究不够集中,多采列学说而陈其利弊,缺乏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层面的分析;立法不完善表现为虽有《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但规定过于笼统且存在诸多缺陷,远不足以适应诉讼中纷繁复杂的情况需要。
鉴于此,笔者通过举证责任分配的法系分析、价值分析,提出了一种重构我国举证责任分配规则体系的思路。
关键词举证责任分配基本要求体系建构引言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民事诉讼的核心制度之一。
其设立目的主要是解决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官如何裁判问题。
因为当事人为使法官确信自己主张的事实存在,虽竭力举出证据证明之,但这种事实毕竟为发生在过去的事实,具有不可回溯性,所以当事人的证明活动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事实存否不明的结果;而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权的行使者,须保障民众对国家所享有的司法请求权的实现,必对当事人的请求做出答复。
举证责任分配制度即是产生于这种需求。
本文拟通过对两大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学说理论或制度规定的考察,总结出举证责任分配的一些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的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在文章的最后,尝试对我们如何完善该制度作一构想。
一、两大法系举证责任分配考察(一)大陆法第淮责任分配的考察大陆系法关于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学说众多,形成了大陆法第法学研究的一大奇观。
大陆法系举证责任分配学说尤以德国颇丰,其他各国均从德国引入,而实现理论的本土化。
所以,本文拟以德国为重点考察对象。
1、罗马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罗马法学家对于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提出了两大原则:(1)原告应负责举证义务。
民事诉讼案件的举证责任与权利
民事诉讼案件的举证责任与权利在民事诉讼中,举证是一项重要的法律程序。
它涉及到诉讼双方的权利与责任,直接影响案件的结果。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的责任,而举证权利则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获取对方证据的权利。
一、举证责任在民事诉讼中,原告通常承担举证责任。
原告应当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诉讼请求。
举证责任的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即谁主张某事实存在,谁就应当提供证据来证明其主张的真实性。
举证责任的原则有助于维护诉讼的公正性和效率性。
如果原告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法院将难以判断案件的真实情况,可能导致无法正当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然而,举证责任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被告也可能承担举证责任。
比如,当原告提供了初步证据,足以证明被告应当承担某种责任时,被告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
二、举证权利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不仅有举证责任,也享有举证权利。
举证权利是当事人获取对方证据的权利,有助于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平等性。
举证权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获取对方证据的权利:当事人有权要求对方提供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法院可以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请求,要求对方提供相关证据。
这有助于确保诉讼双方在同等的条件下进行辩论,避免一方当事人拥有更多证据的不公平情况。
2. 要求法院调取证据的权利: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调取第三人的证据。
比如,当事人可以要求法院调取银行账户、电话通话记录等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
这有助于确保案件的证据充分、客观、公正。
3. 要求法院传唤证人的权利:当事人有权要求法院传唤证人来提供证言。
证人的证言可以对案件的真实性起到重要的证明作用。
当事人可以通过传唤证人来获取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质证对方的证人来削弱对方的主张。
举证权利的保障有助于确保诉讼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当事人可以通过行使举证权利来获取对方的证据,从而提供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倒置
非 议 。作为 核心 词 的“主 张 ”既包 括肯 定性 主张 ,也包 括单 纯 的否 识 。我 国法 律用“以事 实为 依据 ,以法律 为准 绳”表 达 了这 一基 本
定性 主 张 。在 民事诉 讼 中,主 张往 往 以双方 当事 人各 执一 词 的肯 要求 。举证 责任 倒置 规则将 举证 责任 分 配给接 近证 据或 举证 能
定性 事实 和否 定性事 实成 对 出现 ,根 据“谁主 张 ,谁 举证 ”,双方 当 力较 强 的一方 ,以承担不 利法律 后果 的风险督 促该方全 力收集 调
事人 均 负举 证责 任 ,在 双方 都举 证 不能情 形下 ,理论 上就 可 能产 查证据 ,证 明案件 事实 。从而 使案 件事 实得 以最 大限度地 重现 ,
生 就 同一事 实 正反 两 方面 的主 张均 得不 到支 持 的怪异 情形 。因 “以事实 为依 据”的 目标得 以实现 。 比如 在 因产品 制造方 法发 明
此 ,在 实际操 作 中 ,“谁 主张 ,谁 举证”缺 少可操 作性 。事 实 上 ,在 专 利 引起 的专利侵 权诉 讼 中 ,原告对 被 告的产 品制度 制造 方法
的概 念 ,它 是为 修 正法 律要件 分类 说而 提 出的 ,是 在一 定 的法律 证证 明几 方没 有侵权 则容 易 多了 。因此 ,由被 告方承 担没有 侵犯
价值 导 向下 的对举 证 责任 的非 常规安 排 。
原告 专利权 的举 证责 任有利 于 查明案 件真 实 。
二 、举 证 责任 倒置 的产 生背 景
争 ,“鱼与 熊 掌不 可兼得”下的艰 难抉择 。本 文还 时我 国举 证 责任倒 置制度 的立 法现 状进行 了评 价 ,提 出了 自己粗 浅的 建议 。
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
适用 条件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0 909(090 .3-2 10.5220 )6340
其主张或其提供的证据不能证 明其主张的真实性, 则其要承担因此而 产生的败诉的后果。 在案件审理过程 中, 有两种情况 : 其一, 若依照基
本 的“ 主 张 、 谁 谁举 证 ” 则 双 方 当事 人 举 出 的证 据 已经足 够 , 件 待 原 案
L g l y t m n o it e a S se A d S cey
20 . 0 96(中 )
{占 I 轧金 ; J
论 民事 诉 讼 举 证 责 任
尚江 涛
摘 要 民事诉讼 离不开证 据 , 据制度 是 民事诉讼 制度 的核 心 。 证 民事诉 讼证据 制度 , 人 民法院对所 收集 的证 据 , 据 就是 根 证据 的构成要件 , 结合案件 的具体 情况通 过 ‘ ‘ 去粗存精 、 去伪存 真 、 由此及 彼 、 由表及里” 的分析 , 而正 确认 定案件 事 实的过 从 程所依 据 的原 则 、 准等规 定的 总和 。从 其逻 辑构成 来看 , 以分 为举 证 制度 、 证制度 、 制度 。举证 制度 是对 当事人 标 可 质 认证 提供证 据的规 范 , 质证 和认证 制度 , 对人 民法院审查 、 实及 采信证据 的规 范 , 是 核 又可统称 为证据 评价 制度 。 关键 词 举证责任 举 证责任 分配 中图分 类号 : 95 D 1 证据是诉讼活动 的灵魂。 关于诉讼 的证 明标准 问题是我 国理论和实务界共同关注 的一个热点问题 。理
论界有“ 客观真实说” “ ,法律真实说” “ ,实质真实说” “ ,两个基本说” 等 证事实已经清晰, 则依据该查证的事实作 出判决; 其二, 案件事实仍无 等 。在各种说法中,客观真 实说” “ 占有较显赫地位 , 高等院校法学本 法查清, 或根据现有证据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证据链条, 则根据举证责
[实用参考]“水晶球之谜”-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
“水晶球之谜”,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与证明标准“水晶球”之谜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与证明标准(一)为什么要讲证明责任问题为什么要讲证明责任问题?因为在民事诉讼法学界能够称之为猜想级的首选是证明责任,我们一般叫做举证责任。
既然是一个猜想级的问题,我们可以想象它有多么复杂,而证明责任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懂?只要你学了大学本科,只要你在司法部门工作,没有人不知道“谁主张,谁举证”,但“谁主张,谁举证”究竟谈的是什么问题呢?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解决了什么问题呢?我们能不能在审判实践中说你主张了就应当加以证明,没有证明你的主张就不能够成立?有一个案例,是司法考试的一个案例,我们不妨从这个案例入手,这是一道考试题,内容很简单:一个女孩去超市买东西,超市保安怀疑她偷了东西,然后把她叫到经理办公室或某一个封闭的空间,这个女孩认为保安强行搜了她的身,就向法院起诉,要求超市赔偿10万元,主要是精神赔偿。
那么问题就来了,有没有搜身谁来证明?是由原告来证明超市保安人员强行搜身、脱衣呢,还是由保安来证明他没有搜身呢?问题在于,如果原告在法庭当中指出超市保安因为强行搜身扒去衣服或者强制性地让自己脱掉衣服,提出这个主张以后她应当不应当来加以证明?大家可能异口同声地说肯定要加以证明,明明“谁主张,谁举证”,但对方也有一个主张,提出“我没有强行搜身”,是否也应当加以证明呢?如果他不提主张的话,很可能导致这种情形,原告说超市保安因为强行搜身所以是有过错的,行为是违法的,因此应当予以赔偿,对方只有不说话,因为他只有一说话,就要举证,反而给自己找来麻烦。
当然,法官会指出“你怎么答辩?”“我的答辩是我没有强制搜身”,“那你既然没有强制搜身的话就要举证,因为你必须对你的主张加以证明”。
问题就在于,在很多情形下,一方证明存在而另一方证明不存在,其结果是双方都没有能够证明。
这个案件我们先假设原告没有证据证明,因为只有她一个人,关键是当时又没有带MP3,如果带了MP3,她稍稍一聪明,一按录音键,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标准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标准民事诉讼是指民事纠纷当事人通过法院解决争议的一种法律程序。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和标准是其中一个关键问题。
本文将探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标准,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举证责任的定义和理论基础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进行证明的责任。
在民事诉讼中,通常分为原告的举证责任和被告的举证责任两种情况。
举证责任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方面:1. 举证责任的平衡原则平衡原则认为诉讼是平等争辩的过程,当事人应当公平地分享证明责任。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原则,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事实主义原则事实主义原则是指法院在判决案件时应以事实为依据,根据证据来认定案件的真实情况。
在这种原则下,举证责任作为当事人了解案件事实、澄清真相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
二、原告的举证责任和标准1. 原告的举证责任原告作为诉讼的提起方,有举证的主要责任。
原告在起诉状中应当明确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引述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在举证阶段提供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2. 原告的举证标准原告的举证标准是指原告提供的证据在数量和质量上必须足够充分、确凿有力,能够使法院更加相信原告的主张成立。
具体来说,原告需要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证人证言、书证、物证等证据,以及相关的鉴定结论等。
三、被告的举证责任和标准1. 被告的举证责任被告在诉讼过程中也有举证的责任。
被告需要对原告的主张提出辩解,并针对原告提出的证据提出相应的反驳和异议。
2. 被告的举证标准被告的举证标准是指被告需要提供与其自身辩解相一致的证据,以便驳斥原告的主张。
被告的证据可以是反证、否认或证明事实不符等,需要有充分的证明能力,以抵消原告的证据。
四、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和标准的应用在实际的民事诉讼过程中,举证责任和标准的应用具体取决于案件的具体情况和法律规定。
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法律规定和专家鉴定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判断举证责任和标准的合理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内容摘要: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主张包括反驳对方的主张提出相应的证据证明。
这是当事人追求诉讼上胜利的基本要求。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于诉讼中所主张的案件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同时指在诉讼结束之时,如果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应当由该当事人承担败诉或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
《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收集、提供证据。
”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当事人应是举证责任的主体。
从立法上体现对于举证责任的全面认识,始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的颁布与实施。
《证据规则》对于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既确立了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也明确了相对于该分配原则的例外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证责任倒置;同时作为上述两类规定的补充,赋予了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在法无明文规定时自由裁量分配举证责任的权利。
举证不能是指当事人举不出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或所举证据不足以证明自己的主张。
关键词:民事诉讼,举证责任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对自己的主张包括反驳对方的主张提出相应的证据证明。
这是当事人追求诉讼上胜利的基本要求。
因举证责任在诉讼活动中将随着当事人的举证和查明的案件事实不断发生转移,此时,审理案件的法官对举证责任分担的正确理解和适用,将对当事人的胜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为对举证责任分担的不同理解,将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
因此,正确理解和适用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对于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从而使案件公正、高效地予以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举证责任的概念。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于诉讼中所主张的案件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同时指在诉讼结束之时,如果案件事实仍处于真伪不明状态,应当由该当事人承担败诉或不利的诉讼后果的责任。
举证责任具有双重含义,具体包含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和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其主张的事实所负担的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是指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主张该事实的当事人所应承担的不利后果。
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强调的是当事人举证的行为,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强调的是在作为裁判基础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时,法院如何裁判的问题。
行为意义的举证责任与结果意义的举证责任都是举证责任含义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64条的基础上,在第2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举证责任的双重含义作了全新的表述:“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的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准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上述举证责任的双重含义,是正确适用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前提。
案件审理中,对于如何判断当事人是否完成举证,举证责任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转移,是经常让法官头疼的问题。
而正确理解举证责任的含义,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很有帮助。
不论依据什么样的证明标准,当事人提供的证据都应当证明其事实主张,才完成举证,一方当事人完成举证,举证责任才能转移给对方当事人。
在当事人不提供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情况下,不发生举证责任转移的问题。
一般而言,人民法院的民事裁判应当以证据支持的事实为根据,依据实体法律规范确定民事责任的承担。
证据对事实的证明存在三种情况,一是证明事实为真实,一是证明事实为虚假,一是事实真伪不明。
前两种情况,不论事实被证明为真或者为假,人民法院均可以依据实体规范作出裁判。
但在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实体法规范无从适用,人民法院只能根据举证责任规则进行裁判,由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负担不利后果。
二、举证责任的主体《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当事人有权委托代理人收集、提供证据。
”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从上述规定不难看出,当事人应是举证责任的主体。
实践中对于诉讼代理人能否作为举证责任的主体有不同的看法。
诉讼代理人有法定代理人和委托诉讼代理人。
法定代理人由于其法律地位基本等同于当事人,因此,其作为举证责任的主体应是不争的事实。
《民事诉讼法》第50条及第61条第1款规定的“代理诉讼的律师和其他的诉讼代理人有权调查收集证据。
”这一规定赋予了诉讼代理人既可以基于委托人的委托行使诉讼权利,同时也可以依法享有收集证据的权利。
可见,委托诉讼代理人作为举证责任的主体应是有法可依的。
人民法院不应是举证主体。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所设定的是以当事人举证为原则,以人民法院调查取证为补充的证据收集范式,但是我国的民事诉讼体制仍未彻底摆脱原苏联民事诉讼的旧体制,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轻视当事人举证责任的习惯作法,仍然认为“当事人举证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相结合,是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特点。
因此,不能因为强调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而忽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工作”。
我国审判实践基本上仍然沿用的是民诉法(试行)的职权主义的诉讼制度。
而在立法上,我国《民事诉讼法》仅用10条款对证据问题作了规定,而这些规定并未涉及到当事人收集证据的程序与手段。
之所以在立法上作此规定,应该说是我国民事诉讼中贯穿的一直是“以事实为根据”的思想,“以事实为根据”,作为一种司法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以事实为根据”并不是说只有法官亲自调查所认定的事实,才是可以认定的客观事实,应当理解为“以证据所证明的事实”为审判依据。
在民事诉讼中,完全由法官调查取证,是不可能做到裁判公正的。
原因主要有:一是法官在调查取证中,很难保持中立、独立和清廉的立场;二是人力、办案经费的紧缺,由法官包揽调查取证在资源上也无法保障;三是法官包揽调查取证,严重影响诉讼效率,造成诉讼迟延。
而以当事人作为举证主体,有以下优势:第一,当事人负责举证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提供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当事人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有收集并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的内在动因。
第二,当事人举证,能够最充分地揭示、发现证据的潜在证明力和价值,使裁判者更准确、全面地判断证据。
第三,当事人负责举证,有利于增进诉讼公平。
正如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在其名着《正义论》中所提出的,为法官拉上一层“无知之幕”,以避免偏见和预断。
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人民法院有权收集证据的职责,是人民法院的一种职能行为,它仅限于“当事人及其代理人依法律规定的原因不能收集、而主动要求法院收集的证据”的范围,人民法院不具有承担举证责任的客观基础,不需承担举证责任的不利后果。
因此,不能将其在某些情况下调查收集证据视为其举证责任的体现,从而认定其也是举证责任的主体。
三、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从立法上体现对于举证责任的全面认识,始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则》)的颁布与实施。
《证据规则》对于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分配做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既确立了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也明确了相对于该分配原则的例外规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举证责任倒置;同时作为上述两类规定的补充,赋予了法官根据个案具体情况,在法无明文规定时自由裁量分配举证责任的权利。
(一)、举证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
《证据规则》第二条依据法律要件分类说确立了我国举证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证据规则》第二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法律要件分类说,又称规范说,是由德国天才诉讼法学家罗森贝克提出来的举证责任分配理论。
规范说主张以法规要件分类为出发点,并主要以法律条文的表意和构造为标准分析法律规定的原则和例外,以及基本规定与反对规定之间的关系。
罗森贝克认为,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只有一条原理,即“对不适用某一法律规定就不能获得诉讼请求效果的当事人而言,其应当对该项法律规定的构成要件在事实上为存在,承担主张和证明责任”。
规范说将民事实体规范按对立关系分为两大类:一是权利发生规范,又称基本规范、请求权规范,指能够发生一定权利的法律规范。
二是对立规范,罗森贝克又将对立规范分为三种:其一是权力妨碍规范,即在权利发生开始时,对权利的发生效果进行妨碍,使权利不能发生的法律规范。
其二是权利消灭规范,指在权利发生之后,能使已经存在的权利归于消灭的法律规范。
其三是权利限制规范,即在权利发生以后,准备行使之时,能对该权利的效果加以遏制和排除,使该权利不能实现的法律规范。
在对法律规范进行上述四种分类基础上,罗森贝克提出了自己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即“主张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权利发生的法律要件存在之事实承担证明责任;否认权利存在的当事人应当对妨碍权利的法律要件、权利消灭的法律要件或权利限制的法律要件之存在的事实承担证明责任”。
规范说所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是:基于我们现实生活中事实过程的复杂性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法律规范系统的复杂性,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须坚守这样的信念,即必须信任所给予的现状的正确性和理智性,如果与现实的正确性和理智性作对,就必须证明现实的反面 .表现在诉讼中,也就是要承担举证责任。
同时,从实体法的角度观察,规范说与进攻者原则,与对占有的保护,对权利安定的保护以及禁止私力救济是一致的。
规范说对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实现了诉讼武器均等、风险均分、机会均等的基本原则,同时也阻止了累讼和阻碍司法的危险。
由于该规则与每个人应当对其行为负责的思想也相吻合,而这种自我负责的精神正是权利交换必不可少的,在符合实体法目的的同时,也符合诉讼的目的,具有诉讼威慑功能和诉讼预防功能,体现了证明接近、对证明手段的保护和避免消极性证明的思想 .规范说产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德国,从产生至今,一直被奉为举证责任分配的通说。
虽然对规范说的批判学说被不断提出,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相关学说可以取而代之。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规范说已经经历了相当时间的实践检验,属于人类法律文化的共同遗产。
我国的法律体制深受大陆法系传统的影响,因此,借鉴吸收规范说确立我国的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并不存在实质性障碍。
我国作为成文法系国家,既定的法律秩序及立法模式使得立法者不可能在制定法的每一个条文中对法律适用都明确举证责任的分担,这样做既不符合制定法的传统表现形式,也不具备可行性。
同时,由于成文法系国家进行的诉讼均为法规出发型诉讼,注重裁判的统一性、法的安定性及可预测性,因此,确定一条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就具有了极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证据规则》借鉴其他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和学术界通说,依据规范说,在第二条确立了举证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