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公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之喉痹

合集下载

《内经·素问》论肝(一)

《内经·素问》论肝(一)

《内经·素问》论肝(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0103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

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0201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防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中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中医:咽喉与脏腑的关系

咽喉与脏腑的关系五脏六腑中,咽喉与肺、胃、脾、肾、肝的关系较为密切。

㈠咽喉与肺络属关系肺之经脉循喉咙;喉下接气道,与肺相通,为肺之系,乃肺之苗。

《太平圣惠方》卷35说:“喉咙者........ 为肺之系。

”《经验喉科紫珍集.原序》说:“喉乃肺之苗。

”生理关系肺司呼吸,喉为气道,乃呼吸出入之要塞,咽喉通利,才能一呼一吸,荣卫行焉。

《太平圣惠方》卷35说:“喉咙者,空虚也,言其中空虚,可以通于气息,呼吸出入,主肺气之流通。

”喉为肺之阊阖,保护肺脏。

《医贯》卷1说:“气口有一会厌,当饮食方咽,会厌即垂,厥口乃闭。

水谷下咽,了不犯喉,言语呼吸,则会厌张开。

”肺主气,喉主发音,肺气清,喉窍利,则声音宏亮。

《景岳全书》卷28说:“声由气而发,肺病则气夺,此气为声音之户也。

”《辨证录》卷10亦说:“肺主气,气通则声音响亮,气塞则声音瘩哑。

”总之,肺主气,宣发肃降,肺气充沛,宣肃调畅,则肺之津气上承,咽喉得养,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而咽喉为呼吸出入之门户,咽喉清利,则气道通畅,呼吸匀调,肺脏安和,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赖、相互配合。

病理关系肺失调和,可致咽喉疾病。

若外感六淫,肺失宣肃,邪壅咽喉,或肺经蕴热,上攻咽喉,发为咽喉病证。

《太平圣惠方》卷35说:“若风热邪气,搏于脾肺,则经络痞塞不通利,邪热攻冲,上焦壅滞,故令咽喉疼痛也。

”《医林绳墨》卷7说:“咽喉之症,皆由肺胃积热甚多,痰涎壅盛不已,致使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于是有痰热之证见焉。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紧喉风,此证由膏梁厚味太过,致肺胃积热,复感风邪,风热相搏,上壅咽喉肿痛,声音难出,汤水难下............................... ”。

若肺脏虚损,气津不足,咽喉失养,甚或虚热上攻,发为咽喉病。

《杂病源流犀烛》卷24说:“又有脾肺虚热,上攻咽喉生疮者。

”“喉燥痛,水涸火炎,肺金受克故也。

”《血证论》卷6说:“又有津液干枯,肺萎叶焦,声音嘶小者。

慢性咽炎----阴虚火炎,用镇阴煎和引火汤

慢性咽炎----阴虚火炎,用镇阴煎和引火汤

慢性咽炎----阴虚火炎,用镇阴煎和引火汤。

平时就是干痛.不是很痛.一点上火的刺激的东西都不敢吃”,这是肾水不足导致的。

这种症状,若应用清热解毒的路子来治疗,是越治越重,若干年都不会好。

治疗这种慢性咽炎,建议试一下张景岳的“镇阴煎”:熟地30-60g,牛膝6g,炙甘草3g,泽泻5g,肉桂3g(研末冲服),制附子6g(先煎半小时)。

一般三剂可愈。

该方主治肾阴虚导致的肾水不足类的慢性咽炎。

所谓水浅不能养龙,肾中的阳气无所依托,则飞跃于上,导致了喉咙处的症状。

镇阴煎主要是补足肾水,同时方子里还用了一点补阳的药物,起到引火下行的作用,使得肾经之火重新来回到自身的地点。

傅青主的“引火汤”同理也可治疗咽喉部的此类症状。

你的舌图拍的很清晰,可以看出你舌边、尖较红,舌上有芒刺,舌边有齿痕,舌面无苔,总的来说是心、肝火旺,脾阳亏虚,肾阴不足,建议在上方的基础上加怀山药30g、知母、黄柏、莲子心各6g。

服用镇阴煎效果观察这次用镇阴煎的过程也比较反复。

一开始遵罗大医嘱,只开了2贴(没加肉桂),中间停了1天,结果喉咙深处(确切说像是肺部)又痒得厉害,然后咳嗽,然后不断清嗓子。

赶紧服用第3贴(又没有加肉桂)后,感觉效果奇好,喝下去就感觉肺上不有“热感”,整天都不痒不难受。

于是大呼罗大万岁。

可惜,第二天情况来了大逆转,因为只买了3贴,就没有用药,结果又开始痒痒难受。

第三天,继续痒痒难受,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大有演变为有感冒的倾向。

当天晚上赶紧又抓了7贴,赶紧连夜服用,第四天效果不明显,第五天(4月29日),一早醒来就觉得很好,不痒了。

然后到今天,已经过去4天了,没有再痒痒,也不咳嗽,也没有异物感了。

今晚会有最后一煎。

接下来我会继续观察,看看是不是还会反复。

如果不再反复,基本上就可以确定“镇阴煎”对慢性咽炎的疗效是OK的。

当然,需要说明一下,我可能不属于慢性咽炎,因为以前没有出现过类似情况,这次出现类似症状持续有近1个月(不知道该判断为首发咽炎、急性咽炎、还是慢性咽炎?)近期学习中医书,看到一些关于慢性咽炎和口腔溃疡的原因和治疗方法镇阴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处方】熟地30~60克,牛膝6克,炙甘草3克,泽泻4.5克,肉桂3~6克,制附子1.5~2.1克,或3~9克。

中医慢性喉痹的研究进展

中医慢性喉痹的研究进展

中医慢性喉痹的研究进展夏梦竹; 郭瑾; 姜夏婷; 朱亮; 李继安; 王秀萍【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9(017)020【总页数】3页(P32-34)【关键词】喉痹; 咽炎; 病因; 病机; 研究进展【作者】夏梦竹; 郭瑾; 姜夏婷; 朱亮; 李继安; 王秀萍【作者单位】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河北唐山063210; 河北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河北唐山063210【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现代生活环境的恶化,雾霾天气的长时间出现,慢性咽炎的患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现代人的常见病。

而慢性咽炎极易反复发作,如果治疗不当甚至能引发支气管哮喘、肺炎等疾病,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

现代医学在临床上主要以消炎药物和手术来治疗并防止其并发症,但存在容易再次发作等问题。

而中医学对于喉痹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能调和阴阳,改善患者体质,减少慢性喉痹的复发几率。

古代医家对喉痹的论述散在于各种古籍文献之中,整理和发掘古籍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喉痹发病的病因病机与治法,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1 喉痹概念中医对喉痹的认识有两种——广义喉痹和狭义喉痹。

广义喉痹是多种疾病的总称,包含喉痹,乳娥,白喉,喉风及部分口腔疾患等疾病。

狭义喉痹专指咽部有红肿不适,食难下咽,语言不出等症状的咽部疾病。

喉痹一词首现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太素》中提到:“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中有记载:“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隋代的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中有过这样的记载:“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得入也,人阴阳之气出于肺循喉咙而上下也。

风毒客于喉间,气结蕴结而生热,故喉里肿塞而痹痛。

”汉唐时期的《小品方》中记载:“治喉痹者,喉里肿塞痹痛,水浆不下入,七八日即杀人,治之方。

”宋代的《太平圣惠方》记载过:“伤寒先厥,发热下利,利必自止。

傅山引火汤——精选推荐

傅山引火汤——精选推荐

傅⼭引⽕汤妙⽤引⽕归源引⽕归源是针对虚⽕上浮、⽕不归源⽽设的⼀种治疗⽅法。

本法⾸见于《伤寒论》,其通脉四逆汤、四逆汤被后世认为是此法的具体应⽤。

唐·王冰注释《内经.⾄真要⼤论》“微者逆之,甚者从之”的⽅⼤义时说“夫病之微⼩者,犹⼈⽕也,遇草⽽娲,得⽊⽽燔,可以湿伏,可以⽔灭,故逆其性以折之攻之。

病之⼤者,犹龙⽕也,得湿⽽焰,遇⽔⽽燔,不知其性,以⽔湿折之,适⾜以光:啖诣天,物穷⽅⽌矣。

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遂之,则燔灼⾃消,焰⽕扑灭。

”应是本法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先明确提出“引⽕归源”,并娴熟运⽤。

所谓引⽕归源,顾名思义,就是引虚浮之⽕,(亦称离源之⽕)归于本源。

欲⽤此法,⾸先必须了解引⽕归源之⽕是什么⽕?它是的产⽣机制是什么?引⽕归源之源是指何处⽽⾔,引⽕归元的代表药物是什么?只有这些问题解决了,才能在临床上正确⽽恰当的运⽤。

引⽕归源,临床上就必然有离源之⽕的见证。

这个⽕,是指临床上的浮阳、浮⽕、虚⽕、阴⽕,也叫龙⽕;源,亦作元,主要指肾,因肾为阳⽓之根,阴⽕之宅,故本法⼜称“导龙⼊海”。

⽽这种⽕为什么会离源呢?“源”⼜是指的哪⾥呢?综合历代医家古籍所载,本⼈认为,这种“源”当指命门。

祖国医学认为“命门为元⽓之根,真⽕之宅......五脏之阳⽓,⾮此不能发。

”命门⽕是推动⼈体脏腑功能活动的源动⼒。

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曾说:“天⾮此⽕,不能⽣物,⼈⾮此⽕,不能有⽣......”由此可见这种命门之⽕对于⼈体的重要性。

⽽命门之⽕⼜赖真阴制约藏⽽不露,以⾏温洵之职,若真阴不⾜以制阳,则此⽕离源⽽起,升腾上炎,⽽成龙雷之⽕。

所谓虚⽕者,因虚⽽致也;龙⽕者,⽔亏⽆所潜藏也;浮游之⽕、⽆根之⽕者下⽆真阴为引坠之根也,此诸⽕皆为肾⽔涸竭、真阴亏损所致。

那么,引⽕归源的代表药物⼜是什么呢?鄙⼈认为⾸推⾁桂,祥考“⾁桂”⼀药,⾟⽢⼤热,⼊肺、脾、⼼、肾、胃诸经,为桂树之⽪,厚⽽油多者佳,故⼜称油桂。

新建 浙中大 各家学说病案

新建 浙中大 各家学说病案

朱震亨——滋阴降火法丹溪治一妇人,患心中如火一烧,便入小肠,急去小便,大便随时亦出,如此三年求治,脉滑数,此相火传入小肠经,以四物加炒连、柏、小茴香、木通,四帖而安。

(《古今医案按·卷六》)分析本案为相火妄动,传入小肠,致小肠分清泌浊之功能亢进所致。

故用四物补阴养血,连、柏清相火,木通导热从小便而出,小茴香温散,入下焦,亦取反佐之意。

此方实体现了朱氏治火证三法:实火当泻、虚火当补、郁火当发。

诸药相合,既清妄动之实火,又补阴血,稍佐温散以防冰伏邪热,颇合症情,故能四帖而安。

气病治疗经验例一陈择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

有久喘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

脉皆大豁,众以为难。

予曰:形瘦者尚可为。

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

(《格致余论·呃逆论》)分析本案为痢后呃逆,伴饮食大减,其脾胃之气已大伤;诊其脉皆大豁,应指大软而空虚,为脾胃气衰,相火上冲之象,而病后发呃,往往是病情危重的表现,但诊其形瘦,为脉、证、形相符,故谓“尚可为”,丹溪用人参白术汤补脾益气和胃、大补丸降阴火,药证相符,故经治七日得愈。

薛己(重点)薛己治一妇人,善怒,舌本强,手臂麻。

薛曰:舌本属土,被木克制故耳,用六君加柴胡、芍药治之。

(《名医类案·卷九》)分析此案病证表现十分简单,一为善怒,二为舌本强,三为手臂麻。

肝主怒,怒伤肝,故病位责之于肝,而脾之经脉连于舌本,舌本强故归之于脾,手臂麻者,筋脉失养之故。

综合分析,病位在肝脾,以六君子汤补脾益气,培土抑木,加柴胡、白芍,疏肝和肝,以顺达肝气,使木郁得平,清阳得升,舌本自和。

薛氏治郁之法,多以逍遥散加味,此疏肝解郁之常法。

又常用补中益气、六君子汤加减,本案即以健脾益气培其本,佐柴胡、白芍和其肝,正是丹溪治郁思想的体现。

张介宾1、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医案例举】其治王蓬雀↑([29]),年出三旬……患喉痹十余日……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

引火归元资料

引火归元资料

医治疗上有引火归元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温阳之品。

引火归元是张景岳提出的。

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寓之于里。

若真阴不足,则阳无以依附,虚阳外浮,这是其一;其二,若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真寒假热现象;这些都可以使用引火归原的方法治疗。

中医认为肾藏精,肾中真阴包含着命门之火,即所谓的肾阳,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

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有密切关系。

脏腑有命门火的温养,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

如果肾阴亏竭,阴不含阳,就会出现虚阳上越的病症,表现为上热下寒、面色浮赤、头晕耳鸣、口舌糜烂、生疮等。

其实“引火归元”从本质而言,是用温热药治疗阴虚阳亢的方法,经常使用附子,肉桂等药。

但是我觉得即便是使用引火归原法,出现第一种情况的时候,会在滋肾阴的药中添加引火归原的药物,而第二张情况,无须说,定用大量回阳救逆之法。

而阴虚火旺,不单单是指肾阴虚。

胃阴虚、肺阴虚这些位于上位的脏腑,没有必要使用引火归原法。

还是随证治之比较好。

一命门相火学说是引火归原的理论基础。

引火归元,也称引火归原,又名导龙入海,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

引火归原的“火”,又称“相火”、“命门之火”、“龙雷之火”、“浮阳”、“浮火”等。

.“相火”一词源于《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素间·天元纪大论》)之说.君火居于上焦,主宰全身,相火居于下焦,温养脏腑,以潜藏守伏为宜.君火和相火在人体内,一主后天,一主先天,各安其位,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活动.命门相火与心之君火相通,君火为神用,相火为根本,君火是由相火派生的。

刘河间首创命门相火之论“左肾属水,右肾属火,游行于三焦,兴衰之道由此也。

故七节之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门相火也”。

张子和则称相火为龙雷之火,“夫君火者,犹人火也,相火者,犹龙火也。

人火焚木其势缓,龙火焚木其势速”。

朱丹溪承袭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诸家之学,著“相火论”,提出相火既为肝肾两脏专司,复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等诸脏腑的观点,后世言相火者,大都以丹溪之说为其理论基础。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2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2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2热阵热阵四味回阳饮: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制附子(二、三钱)炙甘草(一、二钱)炮干姜(二、三钱)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close六味回阳饮: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制附子(二、三钱)炮干姜(二、三钱)炙甘草(一钱)熟地(五钱,或一两)当归身(三钱,如泄泻者,或血动者,以冬术易之,多多益善)水二钟,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如肉振汗多者,加炙黄四、五钱或一两,或冬白术三、五钱;如泄泻者,加乌梅二枚,或北五味二十粒亦可;如虚阳上浮者,加茯苓二钱;如肝经郁滞者,加肉桂二、三钱。

理阴煎:此理中汤之变方也。

凡脾肾中虚等证,宜刚燥者,当用理中、六君之类;宜温润者,当用理阴、大营之类。

欲知调补,当先察此。

此方通治真阴虚弱,胀满呕哕,痰饮恶心,吐泻腹痛,妇人经迟血滞等证。

又凡真阴不足,或素多劳倦之辈,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发热,或头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虽渴而不喜冷冻饮料,或背心肢体畏寒,但脉见无力者,悉是假热之证。

若用寒凉攻之必死,宜速用此汤,照后加减以温补阴分,托散表邪,连进数服,使阴气渐充,则汗从阴达,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于时用者也,神效不可尽述.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炙甘草(一、二钱)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或加肉桂(一、二钱)水二钟,煎七、八分,热服。

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阴煎;再加人参,即名六味回阳饮。

治命门火衰,阴中无阳等证。

若风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见发热身痛,脉数不洪,凡内无火证,素禀不足者,但用此汤加柴胡一钱半或二钱,连进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阴盛而邪有难解者,必加麻黄一、二钱,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

此寒邪初感温散第一方,惟仲景独知此义。

第仲景之温散,首用麻黄、桂枝二汤,余之温散,即以理阴煎及大温中饮为增减,此虽一从阳分,一从阴分,其迹若异,然一逐于外,一托于内,而用温则一也。

衄血(《医述》)

衄血(《医述》)

衄血(《医述》)经义阳络伤,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素问》)哲言师曰∶尺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金匮》)血从鼻出者,谓之鼻衄;从汗孔出者,谓之肌衄;从齿龈出者,谓之齿衄;从舌出者,谓之舌衄,心与肝也;从委中出者,(谓之腘血,肾与膀胱也,)谓之腘衄(此亦谓朘衄juān nǜ,或与耳衄有关。

腘血,证名。

临床以腘窝(委中穴或委中穴附近)出血为主证。

《证治汇补·胸膈门》:“……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

谓之腘血。

”并指出此证由肾与膀胱经虚热所致。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主张用十全大补汤治疗。

)(《医学入门》)吐血出于胃,吐行浊道;衄血出于经,衄行清道。

喉与咽二者不同也。

盖经者走经之血,走而不守,随气而行。

火性急速,故随经直犯清道而出于鼻。

其不出于鼻者,则夹火凌金,渗入肺窍而出于咽,为咳咯也。

胃者守营之血,守而不走,存于胃中。

胃气有伤,不能摄血,故令人呕吐,从喉而出于口也。

(《赵氏医贯》)衄血一证,诸家但谓其出于肺,盖以鼻为肺之窍也。

不知鼻为手足阳明之正经,而手足太阳亦皆至鼻,故仲景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此太阳之衄也。

《原病式》曰∶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则血妄行而为衄。

此阳明之衄也。

若以愚见,则凡鼻衄之血,必自山根以上、精明之次而来,而精明一穴,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此诸经皆能为衄也。

然行于脊背者,无如足太阳为最;行于胸腹者,无如足阳明为最;而尤有最者,则又惟冲脉为十二经之血海。

冲之上俞,出足太阳之大杼;冲之下俞,会足阳明之气街。

故太阳阳明之至,而冲脉无不至矣;冲脉之至,则十二经无不至矣。

所以衄之微者,不过一经之近,而衄之甚者,则通身形色尽脱,岂特手太阴一经而病至如是耶?(张景岳)耳衄者,有肝肾二经之殊。

不肿不疼者,为少阴之虚;暴出疼肿者,为厥阴之火也。

眼衄亦属厥阴,以卒视无所见者,为实火;常流血泪者,乃风热也。

慢性咽炎中药治疗

慢性咽炎中药治疗

慢性咽炎中药治疗慢性咽炎的病因有多方面,综合起来分为以下三类:外界因素:生活地域气候寒冷、干燥,工作环境空气被粉尘、化学气体污染,烟酒、辛辣饮食长期刺激,都易得慢性咽炎。

局部因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

邻近器官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牙跟炎、龋齿、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炎性分泌物流入咽部,或慢性鼻病造成鼻通气困难而用口呼吸;以及咽部长期受刺激而呈慢性炎症改变。

全身因素:长期生活不规律;疲劳、精神紧张,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细菌和病毒容易反复感染。

过敏体质的人对外界环境、气候的改变过度敏感,容易感冒,引起咽炎。

慢性咽炎一般用中药为佳,其病因主要是因脏腑功能紊乱而引起热毒郁积上浮咽喉所致,目前治疗该病的西药效果都不是太理想,由于致病原因不同,患者每个人所表现的症状也各不相同,因而,针对病理不同用药尤为重要,外邪侵袭上犯咽喉者以疏风清热,消肿利咽为治,肺肾阴虚,虚火上炎者,以滋养阴液,降火利咽为主。

咽炎中医称喉痹,咽为胃之关,喉为肺之门,外感之邪入肺易伤喉,饮食不当入胃易损于咽,咽喉为邪毒好浸久留之地。

咽炎病因临床有内、外之分,外因多为风寒之邪,或风热之邪,《温病条辨》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咽喉居上,首先感受外邪;内因多为素体阴虚,又嗜食辛辣煎炒,痰热蕴结,上灼咽喉或日久耗伤肺肾之阴,导致虚火上炎,灼伤津液成痰,痰热循经上扰咽喉,清道失利所致。

饭菜中含盐量高,会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各种病菌在上呼吸道存活;其次,高盐饮食会降低黏膜抵抗疾病的能力,导致免疫力下降,各种病菌乘虚而入,引发咽炎。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自己和家人别吃太咸。

如果患有咽炎,各种炒货和腌制品最好少吃,因为这些食物又咸又干,会加重炎症。

为了保护咽喉,平时不要吃太咸、太辣的食物。

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蜂蜜、番茄、杨桃、柠檬、海带、萝卜、芝麻、梨、荸荠、白茅根、甘蔗等食物,具有清热退火、润养肺肾阴液的作用。

张介宾

张介宾
“似阳非阳” 的 “真寒假热 ” 证和“似阴 非阴”的“真热假寒”证,就是病变之变。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类为阴阳病变之 变。辨证关键:审其内证,辨其脉象。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3)治法之常,治法之变
常法——以寒治热,以热治寒。“扶阳抑
阴”,“补阴抑阳” 变法——“寒因寒用”,“热因热用”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3)治疗:
“阴阳相济”法则。
“其有气因精而虚者,自当补精以化气;精 因气而虚者,自当补气以生精。”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 使气中生精。”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 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 而泉源不竭。”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1、阴阳一体思想
景岳明确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著名 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普遍规律,他在《内经》 及王冰等理论的指导下,深入阐发了“阴阳互 根”的原理,指出:“阴阳之理,原自互根, 彼此相须,缺一不可。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 则阳无以化”。
“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太极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 阳为天地之道也。”《类经· 阴阳类》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1、阳非有余(论阳气的重要性)
(3)阳气易失难复
“难得而易失者惟此阳气,既失而难复者亦惟此 阳气。”是故阳非有余。 阳气之于人既然如此可贵,故张氏说:“天之 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 阳。”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2、阴亦不足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教研室
一、生平和著作
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 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4岁 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

咽喉病证:喉痹的诊疗

咽喉病证:喉痹的诊疗

咽喉病证:喉痹的诊疗喉痹是因外邪侵袭,或气血阴阳失调,虚火上灼,咽喉失养所致,是以咽部肌膜红肿疼痛,或干燥、异物感、咽痒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咽喉疾病。

临床上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分。

急喉痹相当于西医急性咽炎,是因外邪侵袭,以咽部肌膜红肿疼痛,咽中痰涎增多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咽喉病。

本病多发于秋季及冬春之交,以风热邪毒致病者居多,故四、五版教材《中医耳鼻喉科学》皆称为风热喉痹。

慢喉痹相当于西医慢性咽炎,是因脏腑之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咽喉失养,气血痰浊郁滞所致,以咽部微干、痒、痛不适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慢性咽喉病。

本病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顽固难愈。

以往教科书一般认为多属虚火之证,故亦称虚火喉痹。

[历史沿革]喉痹一词,始见于《内经》。

《素问•阴阳别论》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内经》论述喉痹病因病理及其针灸治疗的原文计有10多条,同时还论述了与现代所说之喉痹有关的嗑肿、噬痛、咽干、咽燥等病症。

《灵枢•经脉》关于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则颈肿、喉痹;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嗑干及痛;《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等论述,最早提出了喉痹一病与肺、肾、胃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关于少阴咽痛诸证,所论猪肤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通脉四逆汤、大承气汤等方,以及《金匮要略》中“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麦门冬汤主之”等论述,对后世关于喉痹的病因病理与辨证论治的认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有喉咽肿痛候、咽喉不利候、喉痛候等的病因病理论述。

宋代《御药院方》卷九有急喉痹、慢喉痹之名,指出:“龙脑散,治不测急、慢喉痹,咽肿塞不通”。

明代窦梦鳞《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有风热喉症、酒毒喉痹、风毒喉痹、风热喉痹、阴毒喉痹等病症的论述。

在古代文献中,有关咽(噬)肿、咽(噬)痛、咽(瞌)干、咽燥、咽喉疼痛、咽喉不利,以及喉风等多种病证或症候,可能均与本节所述喉痹有关。

试析潜阳类中药在阳虚虚阳上浮证中的运用

试析潜阳类中药在阳虚虚阳上浮证中的运用

试析潜阳类中药在阳虚虚阳上浮证中的运用邵春林;唐梅芳【摘要】阳虚虚阳上浮证的病机为阴寒内盛,元阳亏虚不能潜藏于下焦两肾而上浮,临床特征为“上热下寒”,治当温阳潜阳。

潜阳药可使虚阳在获得温阳药补益后顺利潜降至下焦,归于本位,有承上启下之功,故其选择至关重要。

潜阳药当选气凉(平和者更佳)、味酸咸、质重之品,宜选用龙骨、牡蛎、磁石、山茱萸、砂仁、肉桂等。

上述诸药自身又各具特点,还须辨证运用方能获得良效。

附验案1则予以佐证。

【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6(048)009【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虚阳上浮;中医病机;潜阳类中药;治疗应用【作者】邵春林;唐梅芳【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00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血管内科,上海2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7阳虚虚阳上浮证是指肾中元阳亏虚而上浮,其治疗关键是将温阳药的大辛大热摄纳到下焦以治本。

但温阳药药性上升,需借助潜阳药的敛降作用方能奏效。

目前临床多注重平肝潜阳、育阴潜阳,分别治疗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阳亢证,但其中选用的潜阳药并不完全适用于元阳亏虚所致的虚阳上浮证。

笔者试从阳虚虚阳上浮证的病因病机入手,对潜阳药的选择和辨证运用做一分析。

近年来,由于空调、冰箱的普及使得外感和内伤寒邪患者明显增多,又因烦劳、睡眠不足使得阳气的消耗急剧增加而补充却远远不足,更兼西药大量不当使用及苦寒清火中药(含食品、保健品)的非辨证应用更是额外戕伐阳气,故临床所见阳虚患者甚众。

阳虚虚阳上浮证的病机为阴寒内盛,元阳亏虚不能潜藏于下焦两肾,表现为两方面的症状:其一,阳有向上向外运动发散的特性,虚阳畏寒不能归于下位而上浮,因而人体上部、外部出现虚热证,如面赤身热、头晕头痛、咽痛耳鸣、失眠汗出、口腔溃疡等;其二:阳虚则阴盛,下焦失去元阳的温煦,人体内部、身半以下出现虚寒证,如纳呆泛恶、腰腹冷痛、身重肢冷、经少闭经等。

镇阴煎的功效与作用

镇阴煎的功效与作用

镇阴煎的功效与作用
关于《镇阴煎的功效与作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了解镇阴煎对人的健康是十分有益处的,可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它的作用。

实际上掌握这种作用是很有必要的,下边我们就看来一下。

特异药方生产
熟地30~60克牛膝6克生甘草3克泽泻4.5克肉桂粉3~6克制附子1.5~2.1克,或3~9克
特异功效与作用生产
治肾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沦陷,血随而溢,以至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脚厥冷,危在转瞬间而血不可以止者。

冷服亦治格阳喉痹上热者。

特异使用方法使用量生产
自来水400ml泡服。

特异摘抄生产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大伙儿如今懂了镇阴煎的功效了吧,但是该药并不适感用以全部症状,这一点是需要留意的地区,此外在应用镇阴煎医治疾患的
情况下,一定要留意药品的恰当应用,以防给人体产生不适感。

《景岳全书》阳证阴证辩(九)

《景岳全书》阳证阴证辩(九)

《景岳全书》阳证阴证辩(九)凡治伤寒,须先辩阳证阴证。

若病自三阳不能解散,而传入三阴,则寒郁为热,因成阳证。

盖其初病,必发热头痛,脉浮紧,无汗,以渐而深,乃入阴经。

此邪自阳分传来,愈深则愈热,虽在阴经,亦阳证也。

其脉必沉实有力,其证必烦热炽盛,此当攻里,或消或下,随宜而用。

若内不有热,安得谓之阳证乎?若初起本无发热头痛等证,原不由阳经所传,而径入阴分者,其证或厥冷,或呕吐,或腹痛泻利,或畏寒不渴,或脉来沉弱无力,此皆元阳元气之不足,乃为真正阴证。

经曰∶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

此以传经不传经而论阴阳也。

阴阳之治,又当辩其虚实如下∶一、治伤寒,凡阳证宜凉宜泻,阴证宜补宜温,此大法也。

第以经脏言阴阳,则阴中本有阳证,此传经之热邪也。

以脉证言阴阳,则阳中最多阴证,此似阳之虚邪也。

惟阴中之阳者易辩,而阳中之阴者为难知耳。

如发热狂躁,口渴心烦,喜冷,饮水无度,大便硬,小便赤,喉痛口疮,声粗气急,脉来滑实有力者,此真阳证也。

其有身虽热,而脉来微弱无力者,此虽外证似阳,实非阳证。

观陶节庵曰∶凡发热面赤烦躁,揭去衣被,唇口赤裂,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虚狂假斑,脉大者,人皆不识,认作阳证,殊不知阴证不分热与不热,须凭脉下药、至为切当。

不问脉之浮沉、大小,但指下无力,重按全无,便是阴脉,不可与凉药,服之必死,急与五积散,通解表里之寒,甚者必须加姜附以温之。

又曰∶病自阳分传入三阴者,俱是脉沉,妙在指下有力无力中分,有力者为阳,为实为热,无力者为阴,为虚为寒,此节庵出人之见也。

然以余观之,大都似阳非阳之证,不必谓其外热、烦躁、微渴、戴阳之类,即皆为阴证也,但见其元阳不足,而气虚于中,虽有外热,即假热耳,设用清凉消耗,则中气愈败,中气既败,则邪气愈强,其能生乎?故凡遇此等证候,必当先其所急。

人知所急在病,而不知所急在命,元气忽去,疾如绝弦,呼吸变生,挽无及矣。

治例另列后卷。

伤寒纲领,惟阴阳为最,此而有误,必致杀人。

然有纯阳证,有纯阴证,是当定见分治也。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毒草部附子:(百二六)气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热,阳中之阳也。

有毒。

畏人参、黄、甘草、黑豆、绿豆、犀角、童便、乌韭、防风。

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

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

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除呕哕霍乱,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胀满泻痢,肢体拘挛,寒邪湿气,胃寒蛔虫,寒痰寒疝,风湿麻痹,阴疽痈毒,久漏冷疮,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

大能引火归源,制伏虚热,善助参、成功,尤赞术、地建效。

无论表证里证,但脉细无神,气虚无热者,所当急用。

故虞搏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吴绶曰;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脉沉细者,尤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

近世阴证伤寒往往疑似而不敢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

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此二公之言,皆至言也,不可不察。

惟孕妇忌服,下胎甚速。

合葱涎塞耳,亦可治聋。

辩制法∶附子制法,稽之古者,则有单用童便煮者,有用姜汁盐水者,有用甘草、黄连者,有数味皆兼而用者,其中宜否,最当详辩。

夫附子之性热而刚急,走而不守,土人腌以重盐,故其味咸而性则降。

今之所以用之者,正欲用其热性以回元阳,以补脾肾,以行参、、熟地等功,若制以黄连,则何以藉其回阳?若制以盐水,则反以助其降性。

若制以童便,则必不免于尿气,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气大虚者,极易呕哕,一闻其臭,便动恶心,是药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达脾?惟是姜汁一制颇通,第其以辛助辛,似欠和平,若果直中阴寒等证,欲用其热,此法为良;至若常用而欲得其补性者,不必用此。

又若煮法,若不浸胀而煮,则其心必不能熟,即浸胀而煮,及其心熟,则边皮已太熟而失其性矣;虽破而为四,煮亦不匀。

张景岳咽喉论治九条白话简析

张景岳咽喉论治九条白话简析

张景岳咽喉论治九条白话简析
张景岳张景岳咽喉论治九条白话简析:
一:火证喉痹:火重者用抽薪饮,火轻者用徒薪饮,肝胆火用龙胆草栀子芍药,胃火用生石膏,便秘加大黄芒硝,注意热结于上,宜清降,忌用散风升阳剂。

(此处经验经常为胡氏咽炎疗法所习用,效果很好,肝胆火也可用夏枯草,胃火生石膏可配知母,便秘可用草决明大黄热结于上,可用芩连)
二:阴虚喉痹:火重者用滋阴八味煎,加减一阴煎,火微而不喜冷物,及大便不坚小便不热者用六味地黄一阴煎之类。

若因思虑焦劳,兼动心火者,用二阴煎。

(阴虚喉痹,亦可分肾阴虚,肺肾阴虚,胃阴虚,肺肾阴虚等之别,滋阴降火即可)
三:格阳喉痹:此证上热下寒,全非火证,六脉微弱,全无大滑,且下体全无火证,腹不喜冷,即其侯也,首选镇阴煎,次选八味地黄汤。

(亦可用交泰丸)
四:阳虚喉痹:此证少见,但如作火治,则祸如反掌。

(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五:喉癣:此水亏实火证,宜用阴虚喉痹之法,若多咳嗽肺热,用四阴煎,若满喉生疮,破烂而痛,用牛黄益金散。

(可用吹药为主,若不愈,可用烙法)
六:瘟毒喉痹:即大头瘟,宜清诸经之火,或泄阳明之热,当查缓急治之,用东垣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大效)
七:锁喉风:如喉头水肿,凶险难治。

(类似于西医之喉头水肿之类)
八:杨梅结毒:喉间溃烂作痛,久不愈,此非喉痹,乃杨梅疮,宜仙遗粮汤,甚者,用土茯苓煎汤吞五宝丹。

(宜用吹药)
九:骨骾于喉之证。

张景岳列此九证,用于慢性咽炎者,常见不过阴阳火毒四证,但对于诸证,又须做到胸中了了。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阴虚喉痹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阴虚喉痹

中医证病基本概念系列——
阴虚喉痹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
发挥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关于中医证病基本概念
“阴虚喉痹”
以供大家了解和掌握。

阴虚喉痹
病名。

见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咽喉·证治·阴虚喉痹》“阴虚喉痹,其证亦内热口渴,喉干或唇红颊赤,痰涎壅盛。

然必尺脉无神,或六脉虽数而浮软无力,但察其过于酒色,或禀阴气不足,多倦少力者是皆肾阴亏损,水不制火而然。


指喉痹之因于阴虚者。

若因肾阴亏损者,症见咽干少津,咽喉微痛而渴欲饮水不解,至夜尤甚,或耳鸣盗汗,腰膝酸软、牙龈出血、尺脉无力等,若因肺胃阴伤者,症见咽干不适,渴欲饮水不解,唇燥,干咳无痰等。

《景岳全书》咽喉

《景岳全书》咽喉

《景岳全书》咽喉经义《忧恚无言篇》曰∶咽喉者,水谷之道也。

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详前声喑门)《阴阳别论》曰∶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

《厥论》曰∶手阳明少阳厥逆,发喉痹、嗌肿。

《经脉篇》曰∶足阳明之别,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

其病气逆则喉痹瘁喑。

三焦,手少阳也。

是动则病嗌肿喉痹。

小肠,手太阳也。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

肾,足少阴也。

是所生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

《骨空论》曰∶督脉为病嗌干。

《五音五味篇》曰∶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

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脉解篇》曰∶厥阴所谓甚则嗌干热中者,阴阳相薄而热,故嗌干也。

《奇病论》曰∶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

《杂病篇》曰∶嗌干,口中热如胶,取足少阴。

《杂病篇》曰∶喉痹不能言,取足阳明;能言,取手阳明。

《热病篇》曰∶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

《缪刺论》曰∶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刺足下中央之脉各三。

嗌中肿,不能内唾。

时不能出唾者,刺然骨之前,出血立已。

左刺右,右刺左。

《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司天,三之气,喉痹目赤,善暴死。

少阴司天,嗌干肿上。

《至真要大论》云∶岁太阴在泉,嗌肿喉痹。

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

太阴之胜,喉痹项强。

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喉痹头痛嗌肿。

论证(共三条)喉痹一证,在古方书虽有十八证之辩,而古人悉指为相火。

然此证虽多由火,而复有非火证者,不可不详察也。

盖火有真假,凡实火可清者,即真火证也;虚火不宜清者,即水亏证也;且复有阴盛格阳者,即真寒证也。

故《内经》曰∶太阳在泉,寒淫所胜,民病嗌痛颔肿,其义即此。

何后人之弗究也。

喉痹所属诸经,凡少阳、阳明、厥阴、少阴皆有此证,具列如前,但其中虚实各有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岳公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之喉痹
*导读:余友王蓬雀,年出三旬,初未识面。

因患喉痹十余日,延余诊视。

见其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
余友王蓬雀,年出三旬,初未识面。

因患喉痹十余日,延余诊视。

见其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

及察其脉,则细数微弱之甚。

问其言,则声微似不能振者。

询其所服之药,则无非芩、连、栀、柏之属。

此盖以伤阴而起,而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

即水饮之类俱已难入,而尤畏烦热。

余曰∶危哉,再迟半日,必不救矣。

遂与镇阴煎,以冷水顿冷,徐徐使咽之。

用毕一煎,过宿而头项肿痛尽消如失。

余次早见之,则癯然一瘦质耳,何昨日之巍然也。

遂继用五福饮之类,数剂而起。

疑者,始皆骇服。

自后,感余再生,遂成莫逆。

(《景岳全书》卷二十八)
镇阴煎(《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由熟地、牛膝、炙甘草、泽泻、肉桂、制附子组成。

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

冷服亦治格阳喉痹上热。

五福饮(《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由人参、(心)熟地黄、(肾)当归、(肝)白术、(炒)(肺)、炙甘草、(脾)。

治五脏气
血亏损。

医之能愈疾,此亦能之,彼亦能之。

而真正能愈顽疾者,必有非常之医,然后能疗非常之疾。

然必须有大小方圆全其才,仁圣工巧全其用,能会精神于相与之际,烛幽隐于玄冥之间者的真医,而可担起死回生之任。

景岳公治上例正是也。

头面浮大,喉颈粗极,气急声哑,咽肿口疮,痛楚之甚,一婢倚背,坐而不卧者,累日矣,此类症状,乍一看,谁能不当火治呢?况之,咽喉之疾,火证俱多,泻火解毒,通泄逐邪,亦是不二法门。

然景岳公诊其脉细数微弱之甚,问其言,则声微似不能振。

询其所服之药,则无非芩、连、栀、柏之属。

辨为以伤阴而起,而复为寒凉所逼,以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

遂与镇阴煎,以冷水顿冷,徐徐使咽之。

越宿头项肿痛尽消如失,继用五福饮数剂而起。

景岳公治阴虚于下、格阳于上之喉痹,经用镇阴煎滋阴潜阳而获良效。

此类病证,若用芩、连、栀、柏等苦燥寒凉之品,则会使寒盛于下,而阳浮于上,不唯不能使症状减轻,反而愈治使病情愈重。

本案的难点在于病机分析。

做到病机分析正确不容易,这要求临床医生有很深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两者缺一不可。

张氏在本案中用滋阴温阳药治疗喉痹的经验及其思路,颇具新意,值得借鉴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