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英——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分析
气一元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
客气和主气(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客气。
《伤寒论》是按阴阳大小排列,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遵循了《内经》客气的推算顺序。
客气属于天气,古人用客气说明一年节气的异常变化,用以测变。
故《伤寒论》论述疾病的方法同样是遵从天人一体观和道法自然。
《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
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
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何谓下?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主气的规律。
主气排列顺序: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
主气属于地气,即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六气,分主于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显示着一年四季中正常的不同变化,所以它的次序是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之序而排列的。
主气与客气分别对应天地规律中的常与变。
主气是古人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观察出来的六条恒常不变的法线。
客气的客观规律虽然是每年变化的,但主客气共同体现了自然界的一团和气。
)这个刚才已经提过了,因为我这节课主要安排的临床,所以这些东西(不讲了),在今年八月份省中医召开的研讨会很详细地讲过。
(主气——不易,客气——变易,六经、[六病]——简易)这里提一下,这个是我提出来的,主气、客气、六经,对应的是不易、变易和简易。
因此大家走出不同的医路,再好不过了,不可能有两个人走相同的路,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它有不易,必定就有变易,但是变化当中。
因为我们的人生有涯,所以希望走捷径,那就是简易。
主客气是一气,不是我说的。
大家看《黄帝内经》告诉了我们,你们下去慢慢琢磨琢磨。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曰三阴三阳也。
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
”在天为气,在地成形,阳化气,阴成形;在天为风,在地为木——东方之气化;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南方之气化;在天为湿,在地为土——中央之气化;在天为燥,在地为金——西方之气化;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北方之气化。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2009年11月19日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到这里,感恩广州中医药大学,感恩无私教诲我的老师,感恩所有支持和帮助过我的朋友,2002、03年我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妇科跟随罗颂平老师进修学习了一年,我的妇检技术是罗老师手把手教会的。
05-08年因为被选拔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骨干,三年的理论学习是在这所大学完成的。
今天是继10月19号大学城的那次学术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临床》之后的深入。
上一次主要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我们讲的以理论为主,这次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因此今天我们主讲临床。
希波克拉底誓言1、简陋而可口的饮食比精美但不可口的饮食更有益。
2、寄希望于自然。
3、人生矩促,技艺长存。
4、机遇诚难得,试验有风险,决断更可贵。
5、暴食伤身。
有听过我的课的人都知道,我用这一张PPT替代了“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
相信同学们也知道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的一位医生,在欧洲他被誉为“医学之父”,把他这几句经典的语言拿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是想告诉年轻的中医学子们,古今中外医者之路的宗旨是一样的,真的很想让你们从现在开始,不管是学习还是临床,希望能走“无偏不成家,成家必不偏”这条路。
治病求本那么很多人就问,我走到今天,是怎么走过来的?就源于四个字——“治病求本”。
因此关键是,就因为想找到这个本,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因此指导我临床用药的就是从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到腑脏学说,用一根线贯穿起来,其实我想很多人很清楚,大道无言呐,而能够用语言描述的都已经是低的东西,但是我们要让年轻的一代人走这条路,还不得不去说,但是我们也很清楚,中医学,我们读大学走的这条路不过是学习中医的一条路而已,包括我今天所走的中医之路,也不过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一条而已。
因此今天讲的是一家之言。
希望大家“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
具体这个“本”,如果听过上次的课,就简单了。
(吕英4)-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系列讲座-托透
• 舌暗郁红,苔黄;脉沉细。
扎阳根 托透
• 黄芪500g • 红参45g • 生半夏90g • 炙甘草60g • 4剂,每15日一剂 • 海藻甘草汤:以加强相反相激,磨积散结之力。 乌梅120g 皂角刺10g 干姜60g 细辛45g↓后下5分钟 白芷10g后下5分钟 海藻60g
病例三
舌腹扁平苔藓恶变术后
• 19/6左前臂亦出现簇状疱疹,色嫩红,局部肿胀。
• (肌腠伏邪外显,局部六气绞结,以风湿热毒为主)
• 食欲稍减,食量可; • 大便日1-2解,偏烂,畅顺,偶有未消化食物,肠鸣音明 显。 • 舌郁红苔薄白;脉沉细。
轻散邪热 化湿解毒
• 鸡蛋花10g • 蝉蜕10g • 白鲜皮15g • 炒谷芽15g • 公英90g • 3剂 • 用法: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煮取 扁豆花10g 白薇10g 侧柏叶15g 腊梅花10g 甘草10g 生晒参15g 茯苓皮10g 葛花10g
• 服上药第1剂后夜间无咳嗽;
• 服第2剂药后咳嗽消失; • 精神可; • 纳寐可,二便调; • 舌红苔白,脉沉滑。 • 予李可培元固本散2号方善后调理。
分 析
• 结合病史,考虑此患儿三阴冰伏,经过前七诊治疗,患儿
里气增强,此诊伏邪有典型的可视的外透之机,予开门逐 盗方顺势托透,抽通腠理,将离位之六邪归位,并合上大 破格救心汤增强元气,但扶其正。
开门逐盗方合大破格加减
• 麻黄5g 细辛30g 蒸附片200g
• 干姜90g
• 生半夏30g
炙甘草120g
五味子15g
红参45g
山萸肉90g
• 生龙骨30g
• 4剂
生龙牡30g
活磁石30g
• 用法:每3日1剂,每剂加水1000ml,一直文火煮1小时, 煮取300ml,分3日,每日1次服。
吕英——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 膀胱属足太阳,对应壬水之气。《外经微言》曰: “过寒则遗,过热则闭。” 尿频说明了膀胱过 寒。(联系前列腺炎、膀胱憩室、先天尿道发育 不全)
• 人体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网络,但同气相求是真理。
• 肺与膀胱:肺主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 《灵 枢· 本藏篇》云: “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 经前与肝主疏泄、藏血相关——开合枢与六经, 厥阴主合。《伤寒论》顺序:太阳——阳明—— 少阳——少阴——厥阴——太阳。(联系乌梅丸 配伍理解厥阴病的寒热虚实错杂)
• 生命无大小,疾病亦无大小。 • 理法方药只有一个宗旨:气! • 不是药量越大药效越强。(多米若骨牌效应)
• 将先后天八卦、河洛数理、五运六气、六经辨证、 十二经脉、脏腑学说用一根线贯穿。
• 一妇女每月经前3-5天必定出现:寅时小便一次, 白天尿频、量少,经来自行消失。分析如下: • 《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寅时对应十二经脉 的手太阴肺经(辛金之气),肺主通调水道。 [子午流注——十二地支——六气——运气学客 气推算规律:如子午之上,少阴主之。]联系过 敏性咳嗽。
君火之下
阴精承之
• 典型病例——支气管扩张病 • 患者、女、63岁,反复咳嗽,咯血30年。西医 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曾中、西医间断治疗,病 情反复。在本专家门诊纯中药治疗三个月。就诊 时症状以气短,乏力,稍劳累则咯血,血量时多 时少,血色以鲜红为主,发作时必服止血药。舌 偏淡,苔略白腻,脉细。 • 六味地黄丸+柴胡、升麻、北芪
吕英医生谈五运六气与中医临床-PPT文档资料共41页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不要轻言放弃,否则对不起自己。
2、要冒一次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 去做,并愿意去冒险的人。“稳妥”之船,从未能从岸边走远。-戴尔.卡耐基。
梦 境
3、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 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吕英医生谈五运六气与中医临床-PPT文 4、守业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的发展。 5、当爱不能完美,我宁愿选择无悔,不管来生多么美丽,我不愿失 去今生对你的记忆,我不求天长地久的美景,我只要生生世世的轮 回里有你。 档资料
气一元论与临床-吕英3-9讲稿
谢 谢!
上善若水
二诊:2008年4月9日 腹痛偶发作,1~2次/日,大便日解一次,质 已转软。舌暗,苔薄白腻,脉细滑。 诊断:同前。 分型:釜底火弱。 治法:温益元阳,调达肝气。 方药:生生不息加桂枝生姜 熟附子3、干姜3、炙甘草6、生姜15、桂枝2、 山芋肉3 3剂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400ml文火煎至100ml 分早、晚服。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终始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 得道。” 真人——道生;至人——淳德全道;贤人— —合同于道
《素问· 六节藏象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 本,本于阴阳,故其生五,其气三。”
《素问· 气交变大论篇》第五段:《上经》曰: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 以长久。此之谓也。何谓也?本气位也(自然本 来面目)。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 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故太过者先(于) 天(而至),不及者后天,所谓治化,而人应之 也” 。——自然规律
病例二:
姓名:杨** 性别:男
初诊:2008年3月27日:
年龄:1岁
现病史:颜面湿疹2个月,舌暗红,苔浊白,
指纹青达气关。
诊断:奶癣(婴儿湿疹) 分型:先天元阳不足 治疗:扶益元阳 方药:龙吟汤 桂枝2、赤芍7、熟附子3、干姜3、炙甘草6、 山芋肉6、回龙汤27ml 用法:每日一剂,加水300ml文火煎至100ml 分早、晚服。
பைடு நூலகம்
黄杰熙:气味酸温,而非平,温者木之气,故得 木气最全,归入足厥阴肝经。色紫黑,黑者入肾 经,滋水。紫者入心补火,则肾肝心一气贯通而 入肺,成天元一气,上下舒和之态。人之将脱, 元气上脱,必经肝经而奔上,山茱萸味酸补肝血 而敛元气以归根,气温畅肝之气而上达以调肺气, 而主呼吸,故山茱萸为治气上脱之无上妙药。 固得木气最全,既可敛,又能疏,虚证用之能敛 补,实证用之能疏通,敛正气而疏通邪气。 ——生生不息汤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
吕英医生的医案(三)病例十四:女 29岁未婚这是病人发给我的治病资料:接手李可老中医的患者。
长期以来主要症状有:1. 长期便秘。
服用李老的药后多数时候每天有大便,量尚可。
但停药后回复秘结、量极少。
2. 白带偏多,长期有点粘稠,色略黄。
2006年7月初十分劳累,那时开始,明显增多,色黄、粘稠,气味酸。
一天有时可流满两整张护垫。
3. 01年内科门诊发现左下腹有一硬块,后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但该部位时有隐痛,偶尔刺痛。
快步走时常常感觉有硬物在该处作痛。
05年2月,CT照出在“膀胱、子宫左上方位置见一椭圆形实性密度肿块影,大小约为5.1cm×4.3cm,CT值约为50Hu,肿块边缘清,与子宫分界不清,内部密度均匀,未见低密度坏死灶及钙化灶,膀胱稍受压移位,直肠形态正常,未见占位。
”后再经多次B超检查均正常。
4. 长期畏寒怕风,尤其腰、膝、脚。
极易感冒,常常有痰。
月经前膝、髋关节及小腿易酸痛。
5. 时有腰痛,左肾部位摸之较冷,有时冷痛。
6. 中后部舌苔长期剥苔。
7. 眼常干涩,偶有目痛。
有砂眼。
常有色黄、粘稠的眼睛分泌物,早起后尤多。
8. 休息不好时,膻中处易痛。
9. 昏沉、易疲劳,睡时不易醒,但梦较多。
10. 出汗少,尤其是下半身。
11. 易口干,特别是早晨起床时。
12. 有时尿频。
尿频发生时常常是在未时,或疲劳时。
13. 月经一般都是26天一个周期,每次都要7天才完全干净。
病史:上小学前曾患慢性肾炎。
上学后的尿常规检查均正常。
生活史:初中时常冬泳。
学生时代经常熬夜,运动较多。
现在情况:休息较晚(子时)、不运动、不吃生冷和刺激性食品、怕酸。
2006-7-21李老诊:寒凝三阴,气血阻滞,少腹左侧徵块八个月。
舌中剥、脉细数,按之散。
制附片45g (每日加10g,至服后半小时内全身发热、唇舌微麻为度)干姜、红参须、白术各90g,灸甘草120g、赤石脂 30g、紫油桂12g研服、车前子10g(包)、麻黄10g、辽细辛45g、吴茱萸30g、生姜45g、葱白4寸、大枣30枚。
师父吕英教授讲内经图与气一元论
师父吕英教授讲内经图与气一元论内经图与气一元论李可中医药学术流派国家传承基地主任吕英教授大家下午好!现在什么都不要想,把你所有人生,从一出生,甚至从受精卵结合的一刹那,那个中阴身一投胎到现在的你,所有的东西都不想,给脑袋一片净土来听这些东西。
内经图都知道吧,就是一个腔,其实就是那个脊柱,那个形、上面头都是空的,那么优美。
比如我们的高山流水写的那么优美,上焦怎么样、中焦怎么样、下焦怎么样,都是已经连带到后天了,真正的就是一个空腔。
我把所有的,从太阳到厥阴,厥阴再到太阳,其中非常关键的厥阴和阳明主阖这一块从头给大家讲到尾,看看能不能用十分钟讲完。
先这样想,这个人体的气就是在这里面运行的,“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
就在这个腔,我们在干什么,现在这个人是病了的人,这个邪气进来之后,如果是按照仲景是《伤寒杂病论》的顺序,从皮毛而言,是先从毛进,皮就是里,毛就是表,再从皮和肌而言,皮是表,肌是里。
就是这么一层一层往里压,因为人而言,皮毛是最大的保护。
所以不管是从什么地方进入,腠理、毛孔、汗孔、玄府、鬼门是指的同一个,就是指皮毛这一块,不管是从头还是从脚,先不分,就是邪气进来了。
进来之后,如果是非常简单的,就在这个层次,不管你是什么症状,那么在表的这一块,如果是外感风寒表实证,憋的很实,就是麻黄汤;稍微往里一点,皮肌之间,叫外感风寒表虚证,就是桂枝汤;如果都有,麻二桂一。
其实从毛开始就有问题了,这是最表层,但是大家想过没有麻附细是干什么的,因为太阳是主表的,人身最大的皮毛,然后太阳在哪里?主气图告诉我们它在终之气,叫太阳寒水之气,这个气的根是在地球的最中心,或银河系的黑洞那里,在一个圆的球心那里,这个也叫做太阳寒水之气,这是它住的地方,但是虽然它在最里面,但它偏偏跟最表的皮毛是有关联的,所以我们有手足太阳经嘛。
其实真正到了那一块,经脉只是其中一点点哦。
因为我们就这样讲讲就很多东西,天、地,天地怎么来的?是从先天乾坤两卦化合出来的,所以先天八卦没有方位,只有数,没有东西,就是混元一气。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二)-吕英2009年3月16日
十二消息卦图:
河洛
玩《河图》者,须向合处留神。请大家对应中医 学概念。 以在内为生数者,谓其中包罗含蓄,不可限量, 后此无穷作用,随所成就者,皆由此生。
成数附于其外,外则事体既成,可见之象也。然 必附于生数而两不相离,明事物所成,其始必各 含有生机。既成后,则成之象著,而生之机隐矣。 (一体一用)
六气配合年周期,每气两月: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 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 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 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
节:每月以日月相会定为节 气:每月以日月斗相会定为气 定节气的标准:以北斗来聚会为准 闰月:若本月北斗不来相聚,则节与气均不 成立,便作为闰月。 君火:冬至太阳出于地下十二宫的辰宫。古 人观察到辰是一年中太阳运行的开始点,故 名君;太阳之体为火,故称君火。君火为相 感之火,是日月合朔之火,日月对望时是最 明亮的,故曰“君火以明”。是自然界真正 的火。
地支的方法与天干同理,只是地支是十二个,
在临床上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我们只要记住从
1900开始的地支就可以了,1900年的地支是子,
六十年是一甲子,那么1960年的地支也是子。
1910的地支就是子后面的第二个戌。
亥是子后的第一个,戌是第二个(每十年倒数二 个),所以1910年的地支就是戌,依次类推,
《洛书》之象,成数既偏布于四正四隅,而生数 亦遂散处焉。(对万物的一种认识方法,是用的 表达。)
生成合聚,命为先天,生成散处,命为后天。 理数:理不缘数而存,数必依理而准,若言数而 不本诸理,则《河洛》,如是之数,要他何用? (何谓一?)
若言理而必徵于数,则伏羲先天图,何尝有数可
开合枢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渗透和影响摘要:在先秦时代,不同的哲学思想在激烈的辩论中不断地涌现和成熟。
其中,“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但充实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还对中医的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治疗疾病,讲究的是从根本上去治疗,在研究中医的理论时,我们也要回溯其根源,理解其哲学思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深层含义。
“一元论”正是古人物质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种宇宙观念,在中医学当中有着明显的渗透和影响。
关键词:气一元论;中医学;渗透;影响引言中国古代哲人对“气”的根本认识是:“气”是一种“物”,是一种生成天地万物的“物”。
气和物质属于典型的统一体,因为它们很小,所以被称为“无形”。
但这并不意味着气就没有,只是很难被人察觉。
“气”是由它的运动和它所生成的物质所反映出来的。
“气”的原意是客观的、动态的物质的存在,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范畴。
从广义上讲,天地万物,包括精神层面的一些现象,都可以称为“气”。
它同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之一。
一、当代中医学发展所面临的挑战钱学森曾明确地指出,中医学理论如果不实现现代化是很难发展的。
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只有国民理解中医,才能够首选中医,中医才有市场;只有学子们理解中医,才能够学好中医,中医才有疗效。
象现在这样,中医理论仍然停留在几千年前,国民不理解中医,那么中医的作用就会下降。
而学习中医专业的学生如果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重要的话,中医就一代不如一代,再如此下去,中医危矣!在古代,中医是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的,学中医也非常容易,“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很形象的比喻。
而现代人却理解不了中医了,大学生学上五年毕业了还是什么都不懂。
原因何在呢?原来,我们从小学的就是西方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反而弄丢了,可中医恰巧是国学的一种有效的体现。
没有它做基础,中医当然理解不了了。
或许是地域的差异,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学说体系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当代西方文明的一支很重要的学说就是“人本”,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中心,人必须战胜自然界;而对于东方文明来说其中心在于“自然主义”,它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份,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若是不顺应自然是不可以的。
吕英医生谈五运六气与中医临床
• 自觉气喘,不够气。怕冷(生气不足,因乙癸同 源,故东方厥阴风木下陷,气下陷则寒)
• 下午胃胀气,食不下(下午天地之气阴气用事, 胃主受纳,肾为胃之关,下焦生气不足,足阳明 胃经戊土之气位于西方,敛降失常而致胃腑气滞)
• 手心发热(脾主四肢肌肉,土气不足,土不伏火, 相火离位)
二诊:2010-12-9
• 服药后自觉全身舒服很多,气喘症状较前好转, 痰较前减少,头胀好转明显(生气较前增强,生、 升之力渐恢复)
• 纳可,自觉口臭(郁火外散) • 服药后想吃辣椒(部分埋伏寒湿之邪外透)
• 疲劳后胸部压榨、盗汗明显(疲劳后生气下陷, 宗气不足,胸阳不振,津液失于濡润,气不摄液)
• 胸闷,胸痛(根气不足,胸阳不振,局部东方横 逆,气虚气滞)
• 咽干,饮不解渴,喜温热饮(釜底火弱,无法蒸 腾下焦水液上达)
• 背部偶尔阵发性放电感、刺痛感,伴随痰多、胸 闷(太阳经腧气虚、气滞、血瘀,太阳之底为少 阴,此症状属太阴少阴同病。)
• 饮凉水立即咳嗽(形寒饮寒则伤肺,说明太阴本 土虚寒)
• 大便日一解,时稀时成形时干结,不粘(根气不 足,釜中食物运化、受盛、传导功能乖乱)
• 产后月经于15/10来潮,量少,色黑,有少许血块, 淋漓不尽,13-14天方干净,无痛经。(根气不足, 冲任失养)
• 平素7/28-29,量多,最多全湿日用卫生巾4-5片, 色鲜红,无血块,痛经。
• G1P1,顺产日期:2010-8-14
• 头脑唱歌如前
• 睡觉时手腕以下麻木(睡觉时阳气敛藏,宗气不 足,对应心肺两脏所属经脉循行部位末端血运不 力)
• 胃部不适,食多胃胀、胃痛(肾为胃之关,根气 不足,局部气滞)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一元论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探讨气一元论的基本概念及其对中医学的影响,包括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诊疗方法的形成等方面。
气一元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和基础,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存在状态。
气具有运动性、无形性和功能性,其运动不息,不断变化,是宇宙万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
在中医学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气一元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之一,为中医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能量和物质基础。
气在人体内的运动和变化,推动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调节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过程。
气一元论在中医诊疗方法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
中医通过观察和分析气的运动和变化,判断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
例如,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多种方法,了解患者病情,根据患者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季节、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影响,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强调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医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气一元论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中医理论中,气一元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人体生命的奥秘,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通过对气一元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和诊疗方法,进一步推广中医的实用价值和文化内涵。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推动中医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非常规天然气资源,逐渐受到广泛。
页岩气储层作为页岩气开发的关键环节,具有一系列独特特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页岩气储层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储层改造的影响。
气一元论与中医临床
上方为合方, 上方为合方,体、用兼顾,以定中轴为主,但此 用兼顾,以定中轴为主, 中轴立足于形成五运六气的日月星斗等天体运转 不息的根——北极星。结合节气的概念,日月必 北极星。 不息的根 北极星 结合节气的概念, 须与北斗相会才能形成地球上的人感觉到的世界。 须与北斗相会才能形成地球上的人感觉到的世界。 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微不足道的人呢? 天地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微不足道的人呢? 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是万事万物生息的根本, 顺应自然客观规律是万事万物生息的根本,那么 治病用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 治病用的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 本方法。所有药的量全部立足于河图中土数理, 本方法。所有药的量全部立足于河图中土数理, 黄帝内经》 不及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黄帝内经》云:“不及用生数,太过用成数, 但中土只用五。 汉代一斤为十六两, 但中土只用五。” 汉代一斤为十六两,相当于 现在的250g。 现在的 。
7、“土伏火”理论来源(八点) 、 土伏火”理论来源(八点) 1)土伏火这一大法是针对天地宇宙生命本源 ) 而立,对应北方坎卦。 而立,对应北方坎卦。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 万物负阴而抱阳, 《老子 道德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以为和”。 师父李可说: 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师父李可说:“土能生万物,无土不成世界。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中气,中气左升 中气, 同理,人身之中土即脾胃 中气 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右降,斡旋运转不停,五脏得养,生生不息, 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此即运中土,溉四旁,保肾气法。” 2)先天八卦中乾卦对应天,坤卦对应地,地 )先天八卦中乾卦对应天,坤卦对应地, 恒顺承天。 恒顺承天。
故在定中轴的量一般起步为250g,不分年龄, ,不分年龄, 故在定中轴的量一般起步为 不分性别,不分病种。北芪用500g为250的2倍; 不分性别,不分病种。北芪用 为 的 倍 山芋肉用120g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山芋肉用 是经过治疗急危重症总结出来的 即使是阳亡液脱的患者此量足矣;熟附子45、 即使是阳亡液脱的患者此量足矣;熟附子 、干 还是按照《 姜45、白术 、泽泻用 还是按照《伤寒杂病 、白术45、泽泻用45还是按照 三两起步,是师父李可的经验。炙甘草30、 论》三两起步,是师父李可的经验。炙甘草 、 红参用30按照 伤寒杂病论》二两起步, 按照《 红参用 按照《伤寒杂病论》二两起步,
『名医经验』吕英教授“气一元论”论治五迟五软的经验
『名医经验』吕英教授“气一元论”论治五迟五软的经验李可老中医(山西省名中医)认为,“气一元论”是以《易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
《周易》阐明:“无限大和无限小相互包容,完全统一于太极,太极是至大的客观世界的缩影,也是至小的微观世界的全息图,宇宙是一个大太极,人是一个小太极;《黄帝内经》中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实是一气的变现,《黄帝内经》中所命名的宗气、中气、肾气、胃气、阳气、真气、天气、地气、夏气、神气等80余种气亦是一气的变现;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提出:“五行的运动圆,合成一气。
木升金降,木不病风,金不病燥。
水升火降,火不病热,不病暑,水不病寒。
土运于中,土不病湿。
运动不圆,升降不交,各现各气,则病风、热、暑、湿、燥、寒,病者,大气病也。
人身之气,亦如是也;《伤寒杂病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本气分别为寒、燥、火、湿、热、风。
是故立足气一元论辨证疾病,效如桴鼓。
笔者跟师吕英教授期间,归纳整理了其治疗儿科五迟五软的部分病案,吕教授根据“气一元论”论治儿科五迟五软,取得了良好疗效。
1立足气一元论辨治五迟五软五迟五软患儿多属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
多数患儿兼有怕冷,颜面咣白、眼周、鼻周、唇周青黑等少阴虚寒的症状和体征;故吕教授治疗五迟五软必用四逆汤加强釜底火、固护先天肾气。
依郑钦安“坎中一点真阳乃人立命之根”之理,后天八卦中北方坎卦不足,对应先天肾气不足,阳不生阴,可致人体六气乖乱,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标实。
对应六经辨证,少阴虚寒为本,致太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部分或整体气机失调;对应彭子益人体气机之圆运动,釜底火不足,可致中气、釜中火、四维之轮的和缓有序运转等出现异常。
临床除釜底火不足、少阴虚寒等主症,常见以下兼症。
①兼症1:多数患儿有食欲差、食量少、手心热、多汗等中气不健、太阴虚弱症状。
依圆运动之说,中气为轴,四维为轮,轴运轮转,轴停轮止,中气不健久可致四维之轮失灵;中土不沃,可致地势不坤,无以恒顺承天、厚德载物;依李可老中医的“三阴统于太阴”之理,太阴之伤,亦可损及少阴、厥阴。
(吕英3)李可中医药学术思想系列讲座之阳明
阳明禁下证
•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病证,不可攻之。(204) • 猪苓汤
足阳明胃经戊土之气;
• • • • • 正午阳明--《伤寒论》阴阳排列顺序,指两阳合明 西方阳明--主气图五之气阳明燥金,主降 阳明燥土--土中之正常阳明燥气 肺之化源--肺降乃化源之本(金生水) 阳明居中属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熟地、大黄、石膏)
阳明主阖
• 阳明之和缓有序敛降即阖阳明。
• 遵循主气规律,五之气阖阳明必经四之气太阴湿土。 • 《素问· 太阴阳明论》:“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藏„„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 《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主润
• 既往肝区时有隐痛,药后隐痛消失。
• 自觉舌面粗糙、发烫感;
• 口干、咽干、舌燥;
(心胃邪热) • 大便日2-3解,时成形,时烂,无力排解; • 小便日间尚可,夜尿3次,夜间小便时排便不畅,点滴而出, 解小便需15分钟;
• 难入睡,易醒,醒后难再入睡;余症同前;
• 舌暗紫郁苔薄白黄;脉沉。
分析
太阴界面的阳明病
• 阳明病,脉迟(里气空虚),食难用飽(中气大虚),饱 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癉。虽下之,腹满如故。 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降甲胆)主之;大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者,桂枝加大黄汤(彻 热)主之。(279)
里气不足之阳明虚化证
肿瘤的中医治疗 - 吕英 精品
本文作者:吕英(广州市天河区妇幼保健院,中医保健科)这个专题范围很大,但中医无论治什么病,永远遵循一个:理、法、方、药四大步骤,因此今天我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
首先,想声明的是,今天所讲的只是我个人对中医的参悟,部分内容与大学院校书本上的不一致,更确切的说是我通过大量临床的经验和体会。
虽然此时此刻是我一个人在这里讲,在我的背后有我的师父,当代善治危急重症的泰斗李可老中医,还有我的众师兄弟和我的二十几名徒弟,还有无数的患者使我在临床上一次次的无奈走到了今天。
因此,这些经验也是大家的。
而肿瘤的治疗是当代世界医学史上的难题,老子有这样的一句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我今天就借这敏感的“肿瘤”两个字敢为天下先一次,展开我个人的学术观点,那就是临证时将先后天八卦、河洛学说、五运六气、六经辩证、十二经脉、脏腑学说用一根线串起来。
而且也很自信,因为我相信在坐的各位是“玉”,而我是砖。
所以抛砖引玉是我今天最大的目的。
一本摄万殊,治病求本中医治病是治病了的人,而西医治病就是治病。
治病求本,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病,那么就必须搞清楚人的本是什么,也就是生命之本源是什么,因为我们找不到这个生命之本,何以能找到疾病的本源,这样作为一个中医生所需要探求的,就归到了探索生命的本源。
至目前为止,生命尚无一确切定义。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说法,老百姓有一句话:1.人活一口气正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道破了人的本是什么,这就是黄帝内经强调的气一元论——元气。
所以治病的根本就是抓住元气的强弱及其运行规律。
那么我们首先要明白元气到底是什么东西,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还是二者兼具。
太极之前是什么,是无极,是浑圆一气。
这就是中医的元气。
元气的有形无形是站在不同的时空而言。
浑圆一气是人的肉眼无法看到的,所以说它无形也是正确的,但它能化生出万物,万物是有形可见的,所以说它是有形的也正确。
《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