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最新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培训讲学
![最新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培训讲学](https://img.taocdn.com/s3/m/5a3610876f1aff00bed51e85.png)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4 四选一)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
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
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
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城市建设史复习
![城市建设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2e66728ccbff121dd368348.png)
1、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出现。
3、精神的发展。
4、战争。
5、夯筑技术。
2、中国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一定规模(前提)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和保障)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
3、简述西周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在《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内容?(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提地及建设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个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为朝,后面为市,市与朝各方百步。
4、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明南京、北京城市布局特点——综述题或简答题。
汉长安:布局特点:a)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b)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c)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1\2)曹魏邺城:城市平面呈矩形。
城南三座城门,北两座城门,东、西各一座城门;城市中偏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宫城东部为曹操起居及办公的场所,采用前朝后寝的格局;宫城以东是戚里,为王室贵族居住区,宫城以西为王室专用园林。
干道南面为一般居住区,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市,还有手工业作坊。
分区更为明确,不像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
•1从权应变,富于创新,•2讲求实效,不事夸张•3结构严谨,格调新颖北魏洛阳:多重城墙;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形制;采用封闭的里坊制;集中市制;道路呈方格形。
唐长安城:唐长安城分外廓城、皇城、宫城三部分;东西略长,南北略窄,左右对称的长方形面积84平方千米。
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宫城位于全城北廓中心,皇城在宫城之南,外廓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向东西南三面展开;从城市的平面布局来看,规划者严格讲求左右对称,全城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廓城的民德门之间的连线,也即承天门大街(亦名天街)和朱雀大街为南北向中轴线,以此为中心向左右展开;为突出北部中央宫城的地位,以承天门、太极殿、两仪殿、甘露殿、延嘉殿和玄武门等一组组高大雄伟的建筑物压在中轴线的北端,以其雄伟的气势来展现皇权的威严,之后随着不断增添新殿,才使这种格局有所变化。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65e45cfb28ea81c758f5788a.png)
2.1 城市的产生与形成2.1.1聚居与原始聚落(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渔、牧业的分工,形成了固定的居民点(2)原始居住:(1)巢居(南方)竹木杆栏式——长江流域古代居住(2)穴居(北方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3)原始聚落的分布与河流有密切的关系2.1.2原始聚落的分化与城市的形成(1)人类社会劳动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商品形成剩余产品(2)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城市的形成剩余劳动力(3)城市职能:1.非农业人口的居住地2.农业生产技术和信息的交流场所3.宗教、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4.商品交易的场所5.保卫居民生活工作的防御工具(4)城市选址:1.防御的需要2.交通方便3.环境容量4.良好的生存环境2.1.3中国城市的形式(1)“城”与“市”的分离城:都邑四周的城垣市:交易买卖的场所郭:城若分两重,里面则城,外面则郭都邑:古代诸侯的封地。
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邑: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2)只有城市或城的附近设了市的时候才出现了城市(3)中国往往是先设城后立市。
西周形成了早起城市,但城市的称呼产生于战国。
2.2 中国城市的选址和形态特征2.2.1 选址:(1)宗教祭祀中心(2)政治军事中心,兴建城墙(3)经济中心,交通便利1.商代城市商城(郑州)——中国最早的城迹版筑,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2.殷墟茅茨土阶: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3.王城和成周:洛阳附近建城目的:方便统治殷商“顽民”,成周集中,殷商遗民,王城驻兵,王城(洛邑)东周首都4.城市发展: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西周(分封制)二次城市建设高潮:春秋战国(周王朝衰落,诸侯增减新城)2.2.2中国城市形态特征(1)《周丽考工记》及其影响(2)管子的思想“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中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理性思维及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例,南宋平江城(今苏州)2.3 城市的实质:(1)人类聚居的形式之一(2)一定的区域的中心(3)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宝库(4)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历史朝代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两晋收南北隋唐无待继宋元明清皇朝休3.23先秦城市选址及形态特征1.王宫和宗庙为城市的主体,城址围筑城墙2.受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主体建筑坐北朝南3.城址多选于两种地貌的结合(水陆便利之处)4.王城和外郭两重城制,王城占据地势高的位置3.3秦汉时期的城市3.3.1秦汉时期社会和城市概况(1)秦王朝(2)汉王朝西汉刘邦长安两汉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东汉刘秀洛阳3.3.2 秦咸阳城王城、居住区、市(1)形法天汉“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灌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图见P24)(2)规模宏大(3)北居住空间,南礼仪空间,广筑离宫別苑3.3.3 西汉长安城(公元前206~192年)(1)修建过程1.刘邦将秦朝的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2.汉惠帝时,修剪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外城修章宫(2)规划要点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全在北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置在城内3.宫殿面积大,占1/2以上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殿相参(闾里:一般平民住的地方,闾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就是闾的门)陵邑制起源于汉高祖分布在渭河北岸以及南岸,不仅是陵墓,更是一个城市区域的副中心,起组织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作用3.3.4 东汉都洛阳1.选址优势:(1).地处中原,便于南进便于集聚贡赋(2).黄河中下游,物产丰富(3).南洛水,北芒山(4).当时汉长安损毁严重2.平面不堪规整,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长九里,称“九六城”3.布局4.概念:太学,古代的大学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的地方辟雍: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灵台:古代观察天文气象之台3.4.2曹魏邺城(1).形状。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8bdbef7770bf78a652954a3.png)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
中国城建史资料
![中国城建史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5f05307eff9aef8941e06cd.png)
城建史复习资料:1.远古时期人类选择居住点的地理环境要求以及居民点空间特征及成因原始的居民点遗址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一般范围较大,居住密集。
居民点的位置,由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一般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的地段。
(如在山坡时,一般位于向阳坡);一般靠近河湖水面,而且居民点大多位于沿河的第二台地上。
居民点遗址中的分区也有一定的规律:一般分为居民区,墓葬区和烧制陶器的陶窑区。
村落布局同一规划,十分注重防御。
2.《周礼·考工记》中有关城市规划的记载《周礼。
考工记》关于都城布局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关于封建等级。
都城大小,道路宽度:“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关于规划定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絷以县,以景为规,识日中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3.隋唐长安城的城市选址、规划布局、道路体系、坊里特点、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特征一.城市选址隋文帝在长安城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原因为:(1).汉长安历经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2).汉长安已有多朝建都,不在新地建都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气象。
(3).“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解碱卤,不甚宜人”(4).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伪和管理也不方便。
规划布局:隋唐长安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的优良传统,按照一定的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
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有南面为王的含义,也便于控制全城。
宫城南面是皇城,由文武官府、宗庙、社稷坛等,还有为宫殿服务的官营工作坊,还驻有军队。
皇城东西约2820米,南北约1843米。
皇城与宫墙之间,用一条很宽的道路分开,实际上是一个大广场。
宫城南北长约1492米,宽与皇城同,由太极宫、东宫和庭掖宫组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b029aeb6edb6f1afe001f2c.png)
城市建设史复习题名词解释:1、城市: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2、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3、城郭:“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造廓以守民”说明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5、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的娱乐场所.6、蕃坊:宋制规定外国人不得居住在城内,一些海外贸易城市外国人多聚居于城外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坊地区。
蕃坊地区没有明显界限和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有中国人居住,接受中国官方管理。
(泉州7、关厢地区:城垣内用地不够,在城门外形成的新地区,一般沿城外的道路成带形发展。
8、满城: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地方性统治中心)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9、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10、辽代五京:辽上京,赤峰,内蒙古巴林左骑南面;辽中京,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辽南京,北京,宣武门西部;辽东京,辽宁省辽阳市;辽西京,大同.11、九边重镇:,按照一定的防御体系和兵制规定分布,有镇、卫、堡的分布等级,总兵驻地为镇,明初为了加强北方防御曾大规模修筑长城,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
辽东(驻辽阳)、蓟州、宣化、大同、山西(驻偏关)、延绥(驻榆林)、甘肃(驻甘州)、宁夏、固原,其中延绥、宁夏、甘肃总称“三边"14、宇文恺: 规划专家,建筑工程师,他不仅主持规划了长安和洛阳二城,还从事过水利,长城,桥梁能方面的工程,也是亲自设计过一些房屋.简答题:1、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2、秦汉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的建造技术;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⑥出现了礼制建筑;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3、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总体特征:①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②都城一般由城与廓组成,城与廓形状较规则;城与廓的关系有不同,如齐临淄城与廓重合,燕下都城与廓并列;城为王宫贵族居住,廓一般为普通市民居住;③城市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④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⑤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多位于河流边,一些城市引河修建护城河,并将水道引入城内,一方面可以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为城市的运粮、供水和排水提供便利条件。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点](https://img.taocdn.com/s3/m/fe42ab9f0975f46526d3e14e.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一、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2.巢居:干栏式建筑(河姆渡、云南川海门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3.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4.地面建筑:黄河流域木骨泥墙建筑、东北内蒙古大石堆砌的建筑二、原始居民点的特征1.位置:背山面水2.规模:大小不等。
分布:居住密集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西安半坡村遗址)5.功能特点:选址,居住,墓葬,手工业三、原始居民点产生的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阶级的出现(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发展(文字、宗教、礼仪)4.战争(王权作用)5.夯筑技术四、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1.一定规模(前提)2.一定永久性大型建筑(实质)3.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或提供用于交换贸易的实物见证(实质)4.一定的城市基础设置(基础和保障)5.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基础和保障)五、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1.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2.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3.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4.城:“筑城以为君”这句话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5.廓:“造廓以守民”说明了廓的功能是为了管理劳动人民,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6.国:在周代国与城意义相同,国在周代即“或”字,或体现字象形以戈守土,具有防御意义。
而且国与土同义,体现统治阶级的权利。
六、城市建制——城廓之制城廓之制:军事防御和政治统治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一般有城廓之分,城为贵族王宫,廓为一般市民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之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1.内城外廓型:曲阜鲁城,淹城2.城附于廓一角(相重):齐临淄3.城廓并列:燕下都,赵邯郸七、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5.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八、秦咸阳建都原因(政治、军事,经济,交通,历史)。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629dbd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f1.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一、基础知识点●关于城市的理解: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构筑物;“市”是交换场所。
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了解几个古代城市的基本情况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市平面近似方形。
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 25 平方公里。
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
西安是著名的古都,周王城丰京和镐京、秦咸阳、汉长安、隋唐长安等先后在此建都。
清代的票号的总号均设在山西,以平遥、太谷、祁县为突出,这三座城号称山西票号“三帮”。
●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井田的基本单位是“夫”,即一农夫所受之一百亩耕地,被用来作为城市规划用地的基本单位。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中等规模的邑才设置市。
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有的内外两重,有的并列。
●古代与城市规划相关的几个文献理解《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
周代城制对中国古代城市有很大影响,它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如城市的规模、形制等要按礼制的等级进行建设,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深远影响。
●了解我国当前规划法规的基本情况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施行。
2007年10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二、古代规划相关文献阅读、释义●《考工记》中的王城规划制度:(1)“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匠人营国指建筑师丈量土地和建设城市;方九里指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个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横街和九条竖街;经涂九轨指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祖右社,即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市朝一夫,市与朝各占地一百亩。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7f46e3770bf78a65295476.png)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三、城市的形成条件•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的远古城市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聚”、“邑”的形成《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土地、鼎、戟. “城”与“市”的结合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3e1699cfbcd126fff6050b83.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商,周的城市(1)殷商时代的城市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4千年前的夏代)洛阳洛河边的“二里头"遗址都城偃师尸沟乡遗址———早期——-推测为汤都西毫(和二里头遗址相差6km)郑州商城—--中期湖北盘龙城-——中期(商代方国都邑,可能仅为宫城)河南安阳殷墟---晚期(安阳小屯)——庞大的开敞式城市(2)周代的城市一国都—-周原的凤雏和召陈的宫殿(宗祠)建筑群-西周早期都城二成周——王城(洛邑,东周都城)三诸侯国都--曲阜(3)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邑和都—邑不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和市—中等的邑有时设市城和廓—“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和国城、市、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2.《周礼. 考工记》的内容及意义内容: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评价:●礼制营国制度—----理想城市图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红线”.两大规划体系之一●和米利都方格网城市异曲同工.早于希波丹姆斯的方格网城市.●布局结构3.春秋战国时期各城市的特点(具体看书17~23页)(1)燕下都(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城分内城外城两部分,内城分布三十多处夯土台(2)赵邯郸(BC4-——BC3 ,今河北易县东南)——-晋邯郸大夫采邑城改造扩建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3)齐国临淄(bc4,今邯郸)由大小两城构成,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4)曲阜鲁国故城平面呈不规则的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的,周围有城壕。
公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5)郑韩故城(bc4-bc3,郑国、韩国都城,今河南新郑县城附近)城分主城及外城廓两部分。
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部有一道南北向的夯土墙将其分为东城和西城两部分。
主城内室宫殿区和贵族居住区;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6)淹城(西周时代淹国都城,今江苏常州市南,离市约7公里)三重城墙: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外城均为不规则圆形。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291b5a465727a5e9856a61d5.png)
中国城市建设发展史复习资料古代:1.我国古代城市是如何产生?产生的时期、基础、条件是什么?产生:城市是由于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而从一般的居民点分化出来的。
产生时期: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早期产生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基础)(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3).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4).频繁的战争2.对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形成的评判标准是什么(1)城市需具一定的规模。
(2).需具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3).需具有一定的手工场所和交换场所(4).需具有的城市基础设施(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3.促进西周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1).分封诸侯。
(2)周王朝自身追求适中位置加强都城建设4.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哪本书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周朝的《周礼.考工记》主要内容:与井田制有关的经纬道路左祖右社旁三门宫城居中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影响: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5.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的主要特点,并阐述分布特点的原因特点:(1).郡县制的推广、行政中心城市特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3).众多商业中心兴起:(4).国际贸易城市有了发展;(5).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的是多宫制分布特点的原因:经济重心集中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南方还未发展6.我国在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地理范围及中心城市(1)关中区:陕西全境四川巴蜀甘肃东部长安;(2).三河区:河东(山西西南部)、河内、河南(河南北部);(3).燕赵区域:燕在河北北部,赵在河北南部;(4).齐鲁区域:山东、泰山之阳为鲁临淄为中心;(5).梁宋区域:豫之东北、鲁之西南、苏皖(安徽)西北以定陶和商丘为中心;(6).颍川、南阳:河南中部、西南部;(7).三楚区域:西、东、南楚含长江怀阳衡城江陵长沙苏州淮北湖南长沙江南一带淮河长江流域;(8).南越区域:珠江流域7.西汉时期长安城的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城市居民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8.我国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有什么特点、并阐明特点形成的原因?发展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上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步形成(3).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4).城市规模的等级结构有了调整,其规模差距拉大,中间府、州级城市数量显著增多(5).出现了最早的“镇”形成原因:(1).北方长期战乱;(2).经济重心南移;(3).大运河沟通,沟通南北,经济恢复9.试述曹魏邺城规划的特点?(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2).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墙的区分,不过区分更加严格;(3).城市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手法10.试述隋唐长安城的规模及规划布局(1).中轴线由局部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禁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3).道路网由简单的、不甚严格的方格状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行不规整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4).市场的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局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11.我国古代宋元城市发展建设及规划的特点(1).城市发展和分布“南升北降”态势依然延续;(2).兴起了许多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兴起既多且盛;(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5).核心城市在地里位置上转移比较频繁;(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封闭的“坊”“市”制度解体,开始形成开放型空间结构。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4b22600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a2.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全《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古代史篇(1—8章)第一章1、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
(P2)2、中国城市产生的时间: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P7)第二章1、名词解释:邑与都:邑并不仅是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名点,都市奴隶主的驻地。
邑与市:并不是所有的邑都有市。
“市”与“井”:常常联系在一起,常称“市井”,因为市一定是在居名点中,即在邑中,而居名点中必然有井。
城与国:国与城的意义相同,城市防御性的构筑物。
城与廓(kuo):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
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城外廓内。
城与市及城市: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城与市的概念不同。
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从而从一般的居名点(邑)中分化出来。
(P14)2、翻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筑城市。
每边长九里,每边开三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每条宽度为车轨的9倍,可以并排走三辆车。
王宫的左边是祖庙,右边是社稷坛,宫殿前面是群臣朝拜的地方,后面是市场。
市场和朝拜处各方百步(边长一百步的正方形)。
3、周代建筑已广泛采用油漆,色彩也有等级规定,天子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
(P15)第五章三国至唐朝时期的城市1、曹魏邺城的规划(1)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P38复原图特点:(2)总结:宫城有多个宫城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中轴线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和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这都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开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运用。
2、隋唐长安的城市规划思想 P55优点:(1)隋唐长安的规划,仍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得更为突出,而且有所发展。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17d0652ad02de80d4d8403f.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1原始居民点的形成:流动的原始群落——固定的居民点;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的出现,形成固定的居民聚居点——村落2原始居民点的特点:①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多在二级阶地上,便于取水又防备水患;②规模:大小不等,范围较大,分布和居住比较密集;③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建筑组合而成;④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
3中国城市产生的时期: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也即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
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4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得以产生的基础;②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是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③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成组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的产生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它使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④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城市形成的评判标准:①城市需具有一定的规模;(前提)②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宫殿、宗庙、祭祀建筑以行使一定的政治和文化职能;(实质)③需要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经济中心的职能;(实质)④需要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基础)⑤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保证)6夏朝后期城市形成实例: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被认为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7商朝城市偃师尸沟乡商城、郑州商城、殷墟8西周城市的发展:是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
原因:分封诸侯、周王朝自身也在寻求适中的位置加强都城建设。
9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①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但城市规模普遍较小;②形成三级城邑网,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③城市的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发展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④建设城市有了一定的规制,并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较深远的影响。
10城市蓬勃发展的背景:经济大发展、政治大变革、频繁战争、水陆交通发展等11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①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②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③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④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⑤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94c297d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f.png)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开展最大的奉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立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开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 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屡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开展的萌芽阶段,开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立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屡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f164e5551810a6f424860b.png)
一、中国古代城市体系1、都(京,陪都)、州(府)、邑、镇(关镇,集镇)、村落等概念辨析都:邑与都都是奴隶主的住地。
二者区别“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州:多为省下一级的行政管理区划的中心,规模较大,为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
邑:邑不仅是指城市而是泛指所有的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是大邑,四野农夫居住的是小邑。
镇:关镇,多从军事防御要求出发,供驻军或屯戍之用。
集镇,一般是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上,由于交通条件较好、商业和工业的发达而扩展,从农村居民点中分离出来的。
有的为不定期或定期的集市贸易中心,设有一些一般居民点所没有的商业服务设施,或一些政府、税务等机构。
镇是城乡的联系纽带。
村落:一般的农村居民点村落2、城与市的功能、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
“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
“市”是商品交换之地。
有的城不一定全是市,有的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
3、北方城市与南方城市有何异同?同:1、都是在农业居民点的基础上产生的。
2、异:南方城市特点:1)河道为人民生活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2)水网地区,城市布局不规则3)没有严格的坊里制,多是不规则街巷北方城市的特点1)2)平原地区,城市形状布局方正3)有严格的坊里制,多为规则的街巷4、中国古代都城,秦汉、隋唐都城、两宋、明代都城建设(1)○秦朝都城咸阳咸阳的城址在今咸阳以东约20 公里处,长陵车站附近的渭水北岸;孝公初建咸阳城,主要以咸阳宫为主,限于渭水之北,以后逐渐向渭南发展;渭南部分于昭王时开始拓展,建兴乐宫,始皇时又建了信宫,阿房宫,诸庙、章台,上林也位于渭南,渭北咸阳主要向东发展;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秦咸阳有了集中的工商业区。
(2)○西汉都城长安汉袭秦制,长安城的建设也是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刘邦入关后在建国之初,曾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乐宫,不久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二宫及长安城的修建均有军将出身的杨城延主持,长安城墙是在宫殿等已造成后,在惠帝时三次发动民工在冬闲时修筑,汉武帝时又在城西修建章宫,还修城内桂宫,明光宫. 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7338b827b4daa58da0114a21.png)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灌都:指开封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的城市是广州。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方面停滞不前,但民居,园林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洛阳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刘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扬州,广州,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个坊,设八厢来管理7.北京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的。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分别是龙门石窟,云岗,郭煌。
11.“形胜”的含义环境规划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13.明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时迁都北京14.秦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相天法地影响15.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被多次定都的有南京,北京,开封,长安,洛阳。
16.近代南通是由民族资本家张謇规划的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唐朝时期/长安)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国临淄,吴国阖闾城,楚国纪南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fe7f30915f804d2b16c150.png)
●城市产生的过程;●《周礼.考工记》城制描述及含义;●理解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了解殷商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郑州商城、殷墟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基本特征;●秦汉时期城市的居住形式;●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汉长安的布局特点;●理解汉代军市、陵城;●秦都外围的规划思想;●西安附近都城变迁情况(秦汉及以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的大迁移与大融合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曹魏邺城及邺南城规划概况及其规划影响?●唐长安城市布局。
●南建康的城市建设特征。
●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分布有何变化?●三国至隋唐时期城镇等级体系发展有何变化?●唐代洛阳、扬州的城市格局;●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唐代商业城市发展概况;●三国至隋唐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城市建设概况(高昌城、统万城、交河城、龙泉府等);●隋唐时期一般地方城市新绛布局特征;●三国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特征。
●理解三横四直、瓦子、“行中书省”制?●南宋平江府城市布局的特点;●南宋临安与前朝都城的格局有何不同?为什么?●后周世宗柴荣颁布的汴梁改建诏书的主要内容?●北宋都城汴梁城市布局的特点;●汴梁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地位?●理解宋代城市面貌发生重要变化的原因。
●理解“蕃坊”地区、翼城。
●泉州城兴衰的原因?●泉州的基本格局;●宋代和元代的城市建设特点;●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辽代的五京制以及辽上京的建设概况。
●明代南京城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明清时期众多小城镇得到兴起的原因;●明代中都风阳的建设概况;●明代城市建设的显著特点;●明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情况;●明清时期北京的发展概况及建设特点;●南通的基本格局;●明清时期一般府州城市的特点;●明清时期的保宁府、甘肃天水的城市布局特征;●明清时期的淮安、保定、安阳等布局概况。
●满城、九边重镇、关厢地区的含义;●明清时期的大同城市基本情况;●明清时期成都格局;●明代防御体系镇、卫、堡的基本职能。
(完整word版)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
![(完整word版)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680ff8a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4.png)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52365)一、选择1.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 标志着( A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2.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标志着城市出现, 分工主要是指( D )。
A.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B.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C.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D.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我国可以确定位置的最早都城址是( A )。
A.殷墟遗址B.郑州商城C.西亳D.陕西半坡村4.中国最早的宫城遗址是( C )。
A.阿房宫B.长乐宫C.二里头D.明光宫5.世界上最早的城市是( B )。
A.卡洪城B.孟菲斯C.阿玛纳城D.乌尔城6.我国最早的建制镇出现在( B )时期。
A.秦汉B.北魏C.隋唐D.宋元7.秦都的外围规划遵循( D )思想。
A.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B.《周礼》的礼制建城思想C.《管子》的生态建城思想D.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8.西汉长安的建城过程依次为( C )。
A.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 - 桂宫和明光宫B.未央宫、北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C.长乐宫 - 未央宫、北宫 - 建章宫 - 桂宫和明光宫D.桂宫、明光宫 - 长乐宫 - 建章宫 - 未央宫、北宫9.隋唐时期的“扬一益二”是指( A )。
A.扬州和成都B.扬州和杭州C.扬州和苏州D.扬州和淮安10.隋唐时期的四大航运城市是指( B )。
A.泉州、广州、杭州、扬州B.杭州、扬州、淮安、苏州C.泉州、广州、淮安、苏州D.泉州、扬州、淮安、苏州11.中国最早使用三合土夯筑而成的城市是( C ), 城墙呈白色, 有马面, 城防牢固。
A.高昌城B.交河城C.统万城D.渤海上京龙泉府12.皇城朝向为正南北向, 并与城市道路朝向形成一定夹角的明代城市是( B )。
A.安阳B.成都C.大同D.大理13.中国近代第一城是( D )。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26523e27d3240c8447efaa.png)
中建史一.名词解释1.四水贯都:指城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都通过护城河互相沟通。
2.三横四直:南宋平江府中城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朝向,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3.关厢:中国古代的时候由于城区不断扩大,城桓用地不够,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
4.藩坊:南宋时期外国人集中居住的地方。
5.九边重镇:明朝的时候为了加强对长城的防守在长城沿线划分了九个防守区—镇这就是“九边重镇”——辽东、蓟、宣府、、、、、、。
6.邑:泛指所有居民点。
7.都:奴隶主居住地。
8.社:古代指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日子以及祭礼(“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用以借指国家)。
9.城与郭:三里之城,七里之廓,为之城,外为之廓。
10.租借:条约中被迫同意开放“外人居留地”。
二.填空题1.夏代对后世城市发展最大的贡献是完成了对国土的第一次全面勘测。
2.对外通商最早的城市是。
3.清朝时期城市建设反面的、停滞不前,但园林和民居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4.唐和元大都的作者分别是宇文恺和秉忠。
5、唐代最大的商业城市有三个分别是、、汴州。
6.宋东京城并非严格的坊里制度,整个城市共80 个坊,设八厢来管理。
7.地区曾多次被不同少数民族政权定都,分别是辽、金、元、清。
8.南朝都城是建康。
9.佛教是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
10.南北朝时期非常崇尚佛教,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我国三个著名的石窟在此时期被建造的分别是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
11、“形胜”的含义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12.夏商周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发展了相土规划的方法。
13、明初定都,明成祖(朱棣)时迁都。
14.代城市建设主要受到象天法地影响。
15.中国古代城市中被多次定都的有长安、、、、。
16近代是由民族资本家謇规划的。
17、中国古代最早的大型公共园林是曲江。
18.战国时期按照《管子》思想修建的主要有哪三个城市齐临淄、楚郢、吴阖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建设史P 86宋代平江府苏州平江,是历史上南宋苏州城的名称。
历史悠久,春秋时代即为吴国的都城。
地理特点:平江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三角洲的中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农产品极为丰富。
开通了有京口到余杭的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使它成为该地区的航运中心,商业手工业更为发达,平江府可作为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
平江城的布局论述平江城的特点一平面特点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向米行一平面特点 1.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2东西宽3公里多,南北长4公里多,共开有五个城门3 城墙外有宽阔的护城河,城门旁都有水城门4 城市道路呈方格形,主要道路呈井字或丁字形相交5 城内的河道和街道一样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东西向有三条,南北向有四条较大的河道,人们称为三横四直。
二子城特点府治所在称子城,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
1内分六区,有府院厅司兵营住宅库房和后面的大花园.2 这一组建筑群系由院落厅堂廊庑等组成,主要建筑物布置在一条明显的轴线上。
3子城周围有城墙包围。
三居住城市中分为许多坊但没有坊墙坊门,华表(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实柱,既有道路标志作用又有过路流通作用)也不是建造在街巷的入口处。
四.商业以手工行业为名称的街巷坊等像果子行;以贸易交流的集市为名,如米市鱼市。
花市等。
五.宗教建筑 1有100多个寺观2较大的寺庙建有高塔,如城北的报恩寺塔3这些寺观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用地,位置都在主要道路旁或尽端4反映了宗教建筑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
平江图的重要价值意义 1.是南宋绍定二年课程的石碑,是我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城市平面图。
2.这张宋代城市现状的实录,正确的反应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重要依据,更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设历史方面的珍贵资料.绘制方法在平面位置上画出所表达对象的简洁形象,就把构筑物和建筑物的外形轮廓规模立面造型等都有了生动的描绘,是我们能清晰的了解当时城市风貌及一些细部内容。
从平江看南方地区性城市的特点1城市骨架河道 2水网地区河道纵横的自然地形P111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元大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地理环境:三面有山环绕,地势较高,是通向华北大平原的门户。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燕国的蓟城即建于此;从秦汉至隋唐,蓟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贸易中心;晚唐以后也称幽州。
图示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 P112 P138元大都的城市规划元大都的建设,事先有严密的计划和准备,进行了地形测量。
1 规划;房屋和街道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城的下水道2 选址;元大都在用地选址上,完全让开金中都的废墟,但又把风景优美未遭破坏的万宁宫及附近的大片湖水包括了进去,为宫城所在。
3.城市形式;城市分为三套方城,分外城皇城宫城。
4理论依据;大都西面平则门内建社稷坛,东面齐化门内建太庙,商市集中于城北。
这种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规划制度。
5中轴线;元大都有一条很明显的中轴线,南起丽正门,穿过皇城灵星门,宫城的崇天门后载门,经万宁桥,直达大天寿万宁宫的中心阁,这也是以后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6 城市道路;大都的街道很整齐,通向各城门的街道组成城市的干道。
7.给水系统,大都的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一条是由高粱河海子通惠河构成的槽运系统,一条是由金水河,太液池构成宫苑内用水系统。
8排水系统南北主干大街两旁有用石头砌筑的明渠,排水渠通向城外经过城墙时,筑有石砌的排水涵洞,这是在夯筑城墙前预先构筑好的。
9.大都城内划有50个坊。
这些坊也是一个地段,并无坊墙及坊门等。
坊内有小巷及胡同,胡同多东西向。
P137明代北京的改建修复后的元大都城垣改名北平。
图示京城皇城宫城内外城的范围 P138(重点)明定北京为都的原因 1 南京不利于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2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中心逐渐北移。
北京城包括京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京城有包括内城和外城。
明北京的特点一布局思想皇城左建太庙又建社稷坛,并在城外四方见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的宣武门外,每月逢四开市,称内市。
这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
二.中轴线 1从外城南门永定门直至钟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2经过笔直的街道,九重门阙直达三大殿,并延伸到景山和钟鼓楼3沿这条轴线布置了城阙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体不同的广场,以及两旁的殿堂廊庑三.三城市道路 1纵向城内主要干道是宫城前至永定门的中轴线及通往各城门的一段大街2横街崇文门外一段大街及宣武门外一段大街及联接此二街的横街,也是主要干道3胡同在街区内部,以胡同作为内部联系道路,有利于形成安静的生活环境。
四.居住区 5城37坊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型的居住地段,间距70米左右,中间一般为三进的四合院相并联,大多为南进口,庭院内直树木。
五.商业超经济的烧断为北京城积聚了的大量的财富;正阳门外的大街东西河沿岸一带形成繁杂的商业区3明代行会制度发展,同类行业相对集中。
六园林西苑和景山公园七给排水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遗迹尚存。
明北京的变化1 居住地段有改变2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 3 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4增建一些喇嘛庙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按整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一都城中国古代大部分时期是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封建国家,各朝代的都城规模都很大,如汉长安隋唐长安宋开封元大都。
除了首都外还有陪都,如隋唐的东西两都。
建都次数最多的五大古都有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二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元以后就形成现在一些省的行政范围,这些省的省会一般均属于这类地区性的中心包括成都太原武昌长沙昆明杭州广州济南乌鲁木齐沈阳等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的经济中心如苏州三一般的州府县城市分为州府城和一般县城州府城。
府州县城的规模较大一些,历来就是一个地区的中心城市,官府衙门也较多,也往往是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一般均有设防的城垣按城市性质只职能分类一手工业中心城市从明代以后,由于封建社会手工业的发达,便逐渐形成一些一手工业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可分为1.纺织业中心如苏州杭州 2陶瓷业中心景德镇3制盐业中心自贡经济地理条件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二国内商业中心城市有天然河道或运河的近旁或两河交汇处如扬州宜宾重庆汉口等。
三海外贸易中心城市较大河流的入海处,有天然河港,有广大的内河腹地如广州宁波泉州;这些城市有外国人集中居住的番坊;外国人的教堂四防卫城堡沿长城的九边重镇山海关等;沿海的海防卫所威海卫五集镇号称四大名镇的朱仙景德汉口佛山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一规则形 1方形这种城市数量最大,北方或南方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是方形2 圆形多由于河流山川等地形条件而形成如嘉定上海罗山二不规则形 1沿河城镇,其中有沿河城一字型发展的2位于江河的交汇处如宜宾泸州2山城靠近河道如重庆万县;但有的并不是靠近交通条件优越的河流入西昌雅安3双重城由不同的民族居住也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城市的地区分布与城址位置城市区域古代城市河流主要是农业灌溉及居民引用水源,秦以后水运发达,隋唐至北宋形成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大量屋子通过黄河运河汴河,唐末及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如广州泉州明州登州。
明中叶以后海上交通贸易断绝,清初实行海禁。
沿海城市从来也从来没有成为经济的中心,这一点与欧洲美国日本城市有很大差别。
都城论述都城选址的原因 1 政治军事原因2唐宋以来,都城人口多生活供应问题大3统治集团的势力范围及根据地4统治范围的扩大曾数次迁都如拓跋宏决定迁都洛阳5近旁另建新都6原来的交通便利的商业都会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考工记中记载,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的宽度因交通量的大小而不同,市内主要干道最宽,环城道路越窄,城郊道路更窄;城市的等级不同,城市的道路也不同;城市道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车城门与道路的分级都城每边开三门(北面往往开两门)如唐长安元大都;府州城一般每边开两门,干道系统一般城井字形如安阳宣化;一般的县城多为每边开一个城门,道路系统成十字形(或丁字形),都城即府州城的道路可分为干道一般街道巷三级县城的道路可分为街及巷两级。
市政城市道路的两旁也种植树木,城市道路两边有排水沟,有的是明沟,也有的是暗沟;路面多为土路,南方城市中有石板路。
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市:奴隶社会后期,由于剩余产品的交换,需要有固定的交易场所。
考工记中有前朝后市的记载,这与前朝后寝的布局思想是一致的市的发展渔猎时期少剩余产品→农牧业的出现,产生物物交换,日中为市→剩余产品增加交换加强,出现固定市场→城市中设集中的市→唐代集中管理的坊里式的封闭市场→宋代沿街开放式的商业街商业与道路的关系1商业街形成以后,靠近道路交叉口的地段具有跟大的盈利性,利于营业;小城市多为方形十字街,中心往往位于十字路口的各侧;规模较大的城市则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形成闹市宗教商业往往在一些大型庙宇道观周围形成商业集中区;庙会商市等完全有条件在建筑群内部的庭院中进行。
如宋东京的相国寺北京的隆福寺南京的夫子庙等。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称闾里,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离得门。
居住区的发展1汉代的长安城里有闾里,里内是一排排列的很整齐的住宅院落,书上记载为门巷修直。
2北魏洛阳城内有三百二十个里,每里为一华里见方,四筑围墙城封闭形 3隋唐长安城中按规划建造了一百零八个坊里 4 宋代的城市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单位,宋开封有80余坊,分属八个厢管理 5 元大都中也有坊,是由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由街巷组成,由巷分割成长条形的地段。
居住区的形式居住区的组成形式,因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东西各异;北方为四合院或三合院,南方的院子称天井;天井是为了采光及通风总规布局住宅院落中一般均有绿化种植;建筑质量有很大差别;布局与工作地点有一定关系;官僚贵族的住宅多接近宫城;水网地区的城镇居住区的布局与河网系统有直接的关系。
239页水网地区居住区与河道关系建筑道路河道空间示意古代筑城技术与城市防御城是人类为自身的安全而建造的防御性构筑物。
版筑砖砌技术防御技术城门包铁皮,筑砖拱劵门,修宽而深的护城河;有城楼也称箭楼或撸楼,城墙上每隔一定距离或城墙转角也建有箭楼或窝棚,可以住巡防兵丁,每隔一定距离设马面;有月城或翼城 242 翼城月城示意图我国城市与河流的关系城市与河流关系的发展 1奴隶社会是多靠近河流主要是因居民饮用水及农业灌溉如黄河长江流域 2秦汉形成统一局面后,商品流转数量大,距离远促进了水运的发达。
在通航河道的重要渡口,或两条通航河道重要交汇处,往往形成一些较大的商业都会。
如宜宾重庆武汉 3唐宋时期,江淮流域大量物资经运河汴河运输,如著名的淮扬苏杭 4元明清,漕运是统治阶级的经济命脉沿河城市的衰落城市因河道改道淤塞而被废弃,如唐代的交河城咸阳邺城;本来是很发达的沿河商业城市,后来是因为商路的转移而衰落下来如襄阳樊城城市与河流的位置关系在北方一些地区城市虽然近河,但不临河,往往在较稳定阶地上;在山区或江河的上游,与水面高差较大如长江上游的重庆宜宾;在水网地区城市不仅临河,和企鹅在搞成上也接近水面,很多河道直接伸入城市及生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