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婚俗:新娘喝花茶新郎认大小

合集下载

临夏州回族婚俗演变研究2

临夏州回族婚俗演变研究2

临夏州回族婚俗演变研究摘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婚姻习俗,而且每个民族的婚俗都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同。

回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婚俗的特征具有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包含了部分汉文化。

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因此本文将结合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来进一步分析临夏回族婚俗的形成以及其演化。

关键词临夏回族婚俗目录临夏州回族婚俗演变研究 (1)摘要 (1)关键词 (1)一、临夏回族慨况 (1)(一)临夏概况 (1)(二)临夏回族的渊源 (1)二、回族婚俗及其形成 (1)(一)提亲 (1)(二)定茶 (1)(三)插花 (2)(四)娶亲 (2)(五)念“尼卡哈”及其他 (2)三、回族婚俗的演化 (2)(一)婚姻择偶观念的变化 (2)(二)结婚仪式的变化 (3)(三)婚姻消费观念的变化 (3)1、聘礼 (3)2、陪嫁 (3)3、宴请 (3)结语 (4)参考文献 (4)一、临夏回族慨况(一)临夏概况临夏回族自治州是中国两大回族自治州之一,于1956年11月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黄河上游,东接定西市,西倚青海省,是甘肃西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和汉藏贸易枢纽。

临夏回族自治州下辖一个县级市、五个县、两个民族县。

总人口2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万人,乡村人口173万人。

少数民族占到总体人口的59.2%,其中东乡族和保安族是以临夏为主要聚居地区的两个少数民族。

临夏回族自治州最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就是穆斯林婚俗;穆斯林节日,这也是与当地聚居的多数的回族人民有密切的联系。

(二)临夏回族的渊源临夏州境在春秋时期为羌芜之地,随后西汉时期、三国时期、西晋时期和十六国时期统治者都在此地设置郡县。

至唐代武德元年改此地为合州。

在唐代有大量的汉人或者波斯商人来此定居,众多的伊斯兰教徒从西域来到中国,并且在这个地方定居下来,这些人也就构成了回族的先民。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这些地区出现了很多穆斯林,那时候穆斯林已经定居在现今的临夏西部地区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规模。

茶与婚礼的关系

茶与婚礼的关系

茶与婚礼的关系茶与婚礼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在婚礼中应用茶作为礼仪的一部分。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按本民族的礼节带去茶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

唐时,饮茶之风甚盛,社会上风俗贵茶,茶叶成为婚姻不可少的礼品。

宋时,由原来女子结婚的嫁妆礼品演变为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

至元明时,“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

女子受聘茶礼称“吃茶”。

姑娘受人家茶礼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清朝仍保留茶礼的观念。

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由于茶性不二移,开花时籽尚在,称为母子见面,表示忠贞不移。

如《红楼梦》书中,王熙凤送给林黛玉茶后,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家的媳妇。

”如今,我国许多农村仍把订婚、结婚称为“受茶”、“吃茶”,把订婚的定金称为“茶金”,把彩礼称为“茶礼”等。

在婚礼中用茶为礼的风俗,也普遍流行于各民族。

蒙古族订婚,说亲都要带茶叶表示爱情珍贵。

回族、满哈萨克族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礼品都是茶叶。

回族称定婚为“定茶”,“吃喜茶”,满族称“下大茶”。

至于迎亲或结婚仪式中用茶,有作礼物时,主要用于新郎、新娘的“交杯茶”、“和合茶”,或向父母尊长敬献的“谢恩茶”、“认亲茶”等仪式。

总之,从古到今,我国的许多地方,在缔婚的每一个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茶来作礼仪。

将传统茶艺融于喜宴之中,新人在亲朋好友的祝福声中,表达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彼此的相爱。

婚礼中的茶艺表演不需要繁复的道具,几盏茶具,外加茶艺老师身着旗袍,十足的中国韵味已经跃然而出,而且可以说,在婚礼现场,除了新人,茶艺表演绝对是成为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如果新娘也懂茶艺,可以请新娘表演茶艺,这样效果更是没话说了。

配合一组古色古香的一组民乐,同样的中国红,同样的中国韵味。

委婉舒缓的《春江花月夜》、《茉莉花》飘散在婚礼的现场,或者配合现代音乐元素也可以,现场氛围不用说了,早已经营造出来.无论是视觉的冲击,还是精神的享受,都会给所有参加过不只一场婚礼的来宾,尤其老外带来不一样的婚礼感受吧!我们在婚宴中引进专门的茶艺礼仪表演,将传统文化的与现代喜宴相结合,必然现在人追求更简单生活的一种表现吧!引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结婚几乎是每个人的人生当中,必须经历的大事之一。

回族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回族的饮茶习俗和茶文化

撰文/禹虹摄影/李靖回族的饮茶习俗与茶文化回族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回族先民在唐朝贞观年间就开始饮茶。

“唯回教初传,曾有一部来自海路,盖居苏杭,产茶之区,回民或此时染有嗜好,移植内地后,仍不改其风。

”长期以来,回族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

茶品回族因其“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模式,形成了风尚迥异的茶文化,其对茶品的选择也因地域不同而各不相同。

罐罐茶:住在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六盘山及云贵部分地区的回族有喝罐罐茶的习俗。

罐罐茶主要用陕青茶或砖茶。

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些回族还会采摘“刺目树”的叶子,蒸透、晒干后饮用。

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主要产于陕西南部。

陕青是将刚摘下来的鲜嫩茶叶,经过刹青、揉捻、焙制、分筛等工序精制而成。

因此,茶叶柔嫩,含芳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入口鲜爽香醇、回味甘纯的特点。

砖茶多是用茶叶、茶茎,有时还配以茶末压制而成的块状茶。

砖茶汤如琥珀、滋味醇厚、香气纯正,长期饮用,能够帮助消化,有效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保健和病理预防功效。

因而,在中国西北地区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烤茶:流传在云南等回族聚居区。

茶叶多选用云南下关沱茶。

下关沱茶形如碗状,造型优美,色泽乌润显毫、香气清纯馥郁、汤色澄黄清亮、滋味醇爽回甘。

常饮具有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保健之功效。

擂茶:流传在我国湖南常州等回族聚居区。

擂茶是用茶叶、芝麻、黄豆、绿豆、米、花生、盐及桔皮混合制作。

有时也加些草药。

奶茶:主要是流传于我国青海、内蒙、新疆等回族聚居区。

这三地因饮食习惯不同而导致奶茶的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但他们使用的茶叶多是茯砖茶。

特制茯砖茶砖面色泽黑褐,内质香气纯正且有黄花清香,汤色红黄明亮,叶底黑褐尚匀,滋味醇厚平和。

普通茯砖茶砖面色泽黄褐,内质香气纯正,汤色红黄尚明,叶底黑褐粗老,滋味醇和尚浓。

回族婚姻风俗

回族婚姻风俗

回族婚姻风俗
回族婚姻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在回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父母在子女婚姻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媒人则是沟通男女双方的人。

这种习俗至今在
农村地区仍然较为普遍。

2. 聘礼、聘金:回族结婚需要准备聘礼,这是一种表示尊重和感谢的
方式。

通常包括一些生活用品、食品和特殊的礼物。

在一些地区,聘
金也是必不可少的,但金额需要男女双方协商确定。

3. 婚宴:回族结婚时,婚宴是必不可少的。

婚宴不仅是一种庆祝方式,也是亲朋好友间交流和分享美食的场合。

4. 遵守宗教仪式:回族婚姻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结婚时需要按照教
义和宗教仪式进行。

在伊斯兰教中,结婚需要经过求婚、纳征、问名、纳吉、迎亲等过程,这些仪式通常由宗教人士主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一些现代的婚姻习俗也开始出现。

例如,年轻人通过自由恋爱进入婚姻,但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有些习俗的改变可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地
区和族群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分析和判断。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

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具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就是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

宋代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载,湘西少数民族的未婚男女,经常相聚一起对歌,如遇上意中人时,男青年通常会含蓄地发出邀请:“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正如明代郎瑛所说:“种茶下籽,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

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

”以茶为聘礼喻示人们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婚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的男女青年订婚、受娉、婚宴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为定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

未婚少女茶规流行于福建一带农村。

未婚少女出外做客,不能随便喝别人的茶水,倘若喝了,就意味着同意做这家的媳妇。

此习俗流传已久,当地认为茶树至性不移,结婚必以茶为信物,因此,未婚女子不可随便喝别人家的茶。

三茶旧时汉族婚俗。

流行于江浙一带,即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合茶”。

此俗现已不常见,但在某些地区仍有遗风。

行于湖南一带,指提亲、相亲和入洞房前三次所沏之茶。

媒人上门提亲,沏以糖茶,含美言之意;男子上门相亲,姑娘送递的是一杯清茶,置贵重物品或钱钞于杯中送还女方,姑娘收受则为心许,入洞房前,以红枣、花生、龙眼等泡入茶中,并拌以冰糖招待客人,系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

食茶亦称“走媒”。

旧时汉族婚俗,流行于浙江西部地区,媒人受男方之托,向女方提亲,倘女方应允,则泡茶、煮蛋招待,俗称“食茶”。

可用桂圆干泡茶,或用三只水泡蛋,加白糖拌和,当地称:“圆眼茶”和“鸡子茶”。

茶礼也称“下茶”、“聘礼茶”。

定亲的聘礼。

以茶为礼取茶种“不移”之意,寓其白头偕老。

明代许次纾《茶疏》:“茶不移本,植必子生。

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

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

”此俗最迟宋已有之,延续至近代。

茶与婚俗,茶文化

茶与婚俗,茶文化

茶与婚俗,茶文化
我国各民族地区婚俗中都有用茶的习惯,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茶婚俗,形成多姿多彩的茶文化。

云南的拉祜族,男方去女方家求婚时,必须带一包茶叶、两只茶罐及两套茶具。

女方则根据男方送来的“求婚茶”质量的优劣,判断男方劳动本领的高低。

贵州侗族,若姑娘不愿意父母包办的婚姻,可以用退茶的方式退婚:她悄悄包好一包茶叶,选择一个适当的机会亲自送到男方家中,对男方的父母说:“舅舅、舅娘,我没有福分来服侍两位老人家,请另找好媳妇吧!”然后把茶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然后离开,此亲事就这样退掉了。

辽宁、内蒙古一带的撒拉族,男方要派媒人向女方家送“订婚茶”,订婚茶- 一般是2千克,分成两包,另外,还要加一对耳坠以及其他礼品。

藏族人把茶叶看作是珍贵的礼品。

结婚时,主人必须熬出大量色泽红艳的酥油茶来招待宾客,并且由新娘亲自斟茶,以此象征幸福美满、恩爱情深。

云南西双版纳的布朗族,举行婚礼的当天,男方派一对夫妇接亲,妨则派- -对夫妇送亲。

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嫁妆中有茶树、竹篷、铁锅、红布、公鸡、母鸡等。

但不管穷富人家,在给女儿的嫁妆中,茶树是必不能少的。

宁夏回族有哪些饮茶文化与习俗

宁夏回族有哪些饮茶文化与习俗

宁夏回族有哪些饮茶文化与习俗宁夏回族有哪些饮茶文化与习俗宁夏回族民间茶俗甚多,有待客敬茶、三餐泡茶、馈赠送茶、聘礼包茶、斋月散茶、节日宴茶、喜庆品茶等茶俗,而且还从选茶、赠茶、用茶、点茶、配茶、煎茶、冲茶、递茶、加水、品饮、宴请等诸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茶事礼俗。

回族泡茶,须用滚烫的开水冲一下碗,然后放入茶料盛水加盖,沁茶的.时间约为二至三分钟。

敬茶也有良好的礼节,即当着客人的面,将碗盖揭开,将碗里放入茶料,然后盛水加盖,双手捧送。

这样做,一方面是表示这盅茶不是别人喝过的余茶,另一方面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

如果家里来的客人较多,主人根据客人的年龄辈分和身份,分出主次,把茶先捧给主客。

回族喝盖碗茶也很讲究,不能拿掉上面的盖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荷地,而是用盖子刮几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卤变清汤。

每刮一次后,把盖子盖得有点倾斜度,用嘴吸着喝。

不能端起茶盅接连吞饮,也不能对着杯盏喘气饮吮,要一口一口慢地饮。

主人倒茶后,客人一口不喝。

会被当做对主人不礼貌、不尊重的表现。

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要留点,这样主人会给您继续倒水。

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放到嘴时,表示已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谦让倒茶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宁夏回族群众还根据需要,自制了明目清心的枸杞泡茶、止咳化痰的锁阳膏茶、滋阴补肾的羊骨髓茶和八宝甜面茶。

家里来了客人,宁夏回族多用盖碗茶来招待。

他们先将盖碗擦洗干净,盛上茶叶和佐料,揭开茶盖半遮掩,将沸腾的开水注入盅碗内,冲出一圈一圈浪花,恰似牡丹开花。

泡约五分钟,双手递给客人。

客人饮茶边喝边“刮”,不得用嘴吹或吸出声响。

否则会被视为不懂茶礼、没有教养之人。

喝茶时要留茶汗,不得一次喝干,要边喝边添。

左手擎着托盘,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抓住盖顶,第四指卡住盖口,“刮”一下,喝一下,茶露汤色,常喝常有,清香爽口,连绵不断。

迤西回族茶俗:婚丧嫁娶宴请待客均以茶为敬

迤西回族茶俗:婚丧嫁娶宴请待客均以茶为敬

迤西回族茶俗:婚丧嫁娶宴请待客均以茶为敬茶叶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失的元素,我国作为一个茶文化大国和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茶习俗,回族也不例外。

在当今以酒为敬的社会中,回族却禁酒,反而以茶为敬,不管是宴请待客、节日礼仪、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茶,这也是惟回族独有的文化特色。

回族钟爱茶,同时对饮茶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茶道,回族家最常饮用的是苦而香纯的烤茶,在招待贵客时煨烤茶、冲糖茶、沏花茶时都要敬这道茶。

回族茶文化回族家最喜欢烤茶,茶叶选用青茶或焙制的绿茶。

选用陶釉或纯粹的土瓦茶罐,在火塘边或者是火炉上,用炭火(非明火)边烘边抖,直到茶叶呈赤黄色散发出喷鼻的香味,便恰到好处。

精细的方法俗称“百抖茶”,即是慢烤细抖,掌握好火色,烤好后,稍停片刻,便将滚开水徐徐倒入茶罐内,随着茶水沸腾慢慢加添。

这头道茶味道浓量多,却是香气扑鼻,味甘而苦名叫“老苦茶”。

喝后回甜甘纯,有心舒胸畅之感,且赋有苦中有甜,以苦为乐的人生意义。

二道茶是“甜茶”,也叫糖茶,茶罐中放水靠火涨沸约十分钟,倒在茶盅内再放进核桃片末,片末要薄而脆,入口不用嚼即可以化,然后将另一水煮的泡姜糖水加入掺和,味道香甜带辣,有健胃发功润肺的作用。

以此寓意生活先苦后甜,甜不忘苦,做人要厚道,做事要干练利落不能拖泥带水之意。

这第三道茶,把茶水再涨沸后,稍加茉莉、金银花、菊花的满盅茶,茶味道淡而甜,香郁爽口,暗喻人生平平淡淡,和和美美才是真。

“苦甜淡”三道茶蕴含回族人家千百年间根植于玉洱银苍间所品味出的一种人生哲理,做人一辈子的三步曲。

回族人家沏茶、饮茶、敬茶都很讲究,盛茶汤的要用细白瓷盅,先用温水将茶盅烫洗后,才将茶汤一一倒入盅内,茶水不能太满,一般是一次倒入的茶水一口有余,当在倒茶水时发现某一盅茶汤中有一直立浮动的茶梗喻意“茶客”到家,就要将这杯茶敬给最长、最尊贵的客人,然后才按年龄大小、辈份敬茶。

在向客人敬茶时,同时要端上糖果、点心或是一些糯米做的甜食,喻示着这主人热情好客,女主人能干会持家。

细说中国的婚俗传统:“茶礼”

细说中国的婚俗传统:“茶礼”

细说中国的婚俗传统:“茶礼”古人结婚惯以茶为礼,茶礼是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而茶之所以被婚嫁男女所青睐,是因为茶树为常青树,是至性不移之物。

此话何解?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

”因此,以茶为聘礼喻示人们对从一而终的幸福婚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现今,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区的男女青年订婚、受娉、婚宴等,仍离不开茶,分别称为定亲茶、受聘茶、新娘子茶、传茶等。

婚俗茶礼发展历程婚嫁用茶的习俗古来有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时,茶就是作为陪嫁品首次进入西藏的。

之后,茶叶便与金银首饰一块成为出嫁时的必需品,并逐渐成为婚俗礼仪的一部分。

而到了推崇理学的宋代,因茶树“植而罕茂”等特性,使茶被赋予了从一而终的寓意,成为婚姻茶礼的一部分。

这时,茶由女子的嫁妆礼品转变为男子求婚不可缺少的聘礼。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丰富之家,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布匹、茶饼加以双羊牵送”的记载。

元明时期,“茶礼”几乎为婚姻的代名词。

下聘礼说“下茶”,且有“好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

明清时期,已经有了成熟而盛行的茶礼风俗。

“茶不移本”,可释爱情“坚贞不移”;“茶性纯洁”,可象征爱情“冰清玉洁”;“茶树多籽”,预示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可表示爱情永世常青。

所以民间男女订婚要以茶为礼,茶礼成为男女之间确立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

明朝时还有“订亲茶”的记载。

清朝福格在《听雨丛谈》卷八中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

”即是说,明媒正娶需要完成三茶六礼的过程。

清《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中,更是有王熙凤打趣林黛玉:“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

清朝末期,茶礼作为婚俗逐步没落,所谓“乱世饮酒,盛世喝茶”,相信现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步和中华文化的复兴,茶代表人们最美好的纯真的祝愿会逐渐被大家认可。

介绍民间婚姻中的茶俗

介绍民间婚姻中的茶俗

介绍民间婚姻中的茶俗古人认为,茶树只能以种子萌芽成株,而不能移植,故历代都将茶视为至性不移的象征。

因茶性最洁,可示爱情冰清玉洁;茶不移本,可示爱情紧贞不移;茶树多籽,可象征子孙绵延繁盛;茶树又四季常青,以茶行聘寓意爱情坚贞不移,又寓意爱情永世常青、祝愿新人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茶成了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称下茶、定茶,而女方受聘茶礼,那么称受茶、吃茶,即成为合法婚姻。

如女子再受聘他人,会被世人斥为吃两家茶,为世俗所不齿。

民间向有好女不吃两家茶之说。

三茶:旧时在江浙一带,将整个婚姻礼仪总称为三茶六礼。

其中三茶,即为订婚时下茶,结婚时定茶,同房时合茶。

也有将提亲、相亲、入洞房的三次沏茶合称三茶。

三道茶:进行婚礼时,还有行三道茶的仪式。

第一道为百果;第二道为莲子或枣子;第三道才是茶叶,都取其至性不移之意。

吃三道茶时,接第一道茶要双手捧之,并深深作揖。

尔后将茶杯向嘴唇轻轻一触,即由家人收去。

第二道照旧如此。

至第三道茶时,方可接杯作揖后饮之。

浙西地区,媒人于男女双方之间说合也俗称食茶。

媒人说媒后,倘女方应允那么泡茶、煮蛋相待。

在浙江德清地区婚姻中的茶俗,那么更为丰富多彩,列举如下:受茶男女双方对上八字后,经双方长辈同意联姻,由男方向女方赠聘礼、聘金,如女方接受,那么谓之受茶。

订亲茶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后即进行定亲仪式。

这时双方须互赠茶壶十二把并用红纸包花茶一包,分送各自亲戚,谓之定亲茶。

大接家茶女子结婚后,由娘家备发芽蚕豆、茶点分送双方亲邻,谓大接家茶。

毛脚女婿茶未出阁,待字闺中的姑娘家里,来串门的小伙子特别多。

因此姑娘家往往要备上好茶,以款待来客中的将来女婿(即俗称毛脚女婿)。

亲家婆茶女子出嫁后第二天,父母探望女儿时,要随身携带一两茶叶(最好雨前茶),并半斤烘豆、二两橙子皮拌野兰麻,称之谓亲家婆茶。

新娘子茶望朝之后,新媳妇的婆婆要至女方家请亲家公、亲家婆及亲家面上的近亲至自家喝喜茶,称为新娘子茶。

在我国湖南地区,男子去女方上门相亲,姑娘需给男子递上清茶一杯。

浓郁宗教色彩的回族的婚俗文化(回族举办婚礼都有哪些顺序你知道吗)

浓郁宗教色彩的回族的婚俗文化(回族举办婚礼都有哪些顺序你知道吗)

浓郁宗教色彩的回族的婚俗文化(回族举办婚礼都有哪些顺序你知道吗)专业人士在之前的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回族的婚礼的一些习俗等,但是没给大家介绍回族婚礼都有哪些顺序,所以专业人士赶紧整理了一下。

穆斯林结婚与其他人结婚有些许的区别,穆斯林也分为提亲、订婚、结婚、回门四个步骤,但是内容有所不同。

一、提亲提亲在我国不同地区也是有差异的,而回族的穆斯林提亲是这样的:男方家的媒人前往女家提亲,但这时女方父母一般都不表态。

而是等到回族节日之际,男女双方及父母互相相看。

如果相中,在下一个主麻日(一般为周五)前,女方才收下媒人带来的男家送的茯茶等礼物。

二、订婚回族把定婚称为“道喜”。

道喜日期以“主麻日”(星期五)为佳,这天凌晨,男女双方家要过乜贴,以寄托美好的希望。

定婚前,要赠给女方一定的礼物。

然后由男方舅舅或媒人与女方议定婚期,一般也以主麻日为婚期,还要看是否公历、农历的双日。

之后女方家长即向未来女婿回赠衣服鞋袜等礼品,等待婚期到来。

订婚礼品有金耳坠儿、衣服或衣料、化妆品、封子(又称干札,现金)、四色礼等,由男方送到女方家中,到女方家面议完婚日期。

聘礼多寡、品种,往往视男方财力和女方要求而定。

三、结婚1、新郎家派出迎亲车队以及人员到新娘家迎亲;2、新娘家会安排相应的人员给新娘“大净”,其实就是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离娘水”;3、新娘梳洗装扮完之后,会在送亲人的陪同下,由众多乡亲簇拥上车;4、迎亲队伍抵达新郎家门口时,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5、新娘下车一般都是由娘家的哥哥或舅舅将之抱进新房,因为他们的婚礼习俗是新娘鞋不能沾土;四、回门婚后三天或七天,新郎准备礼品陪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及亲属。

父母事先做好准备,款待一对新人。

是日晚上,新郎一般要赶回家中,新娘则在娘家住上三至五天后,由新郎接回,俗称“回门”。

至此,婚礼告结束。

端茶给新婚夫妻的口诀

端茶给新婚夫妻的口诀

端茶给新婚夫妻的口诀端茶给新婚夫妻是中国传统婚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作为新娘的女方成为新婚之夜的主角,这个环节体现出新娘身份的崇高和重要性。

端茶礼仪要恭敬庄重,注重细节,下面是一些端茶给新婚夫妻的口诀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准备工作:1. 准备好合适的茶具和茶叶:端茶礼仪应该使用双层茶盖杯、茶宠、茶箱、茶碗、茶匙等茶具,并选用质量好、口感佳的龙井、碧螺春等名茶。

2. 准备好红包:通常新娘会收到家庭长辈和亲朋好友的红包,婚礼前需要准备好红包,作为回礼给亲友。

3. 打造浪漫的氛围:可以通过布置婚房、燃放烟花爆竹等方式,营造浪漫愉悦的氛围。

二、端茶的过程:1. 步骤一:新娘需对女方亲友献茶。

新娘手持茶盘,从亲友最年长的开始,轻轻递上茶碗,然后行礼以示敬意,同时说上祝福的话语,例如:“谢谢您对我们的关爱与祝福,祝福您身体健康、长寿幸福。

”茶品亲友受茶后,同时回礼一红包,并祝福新娘。

2. 步骤二:新娘需要对男方亲友献茶。

同样,从男方亲友中最年长的开始,依次给每位亲友奉茶,并行礼,说上祝福的话语。

3. 步骤三:新郎需要对女方亲友献茶。

新郎手持茶盘,按照和新娘一样的步骤向女方亲友献茶,表达自己的敬意和祝福。

4. 步骤四:新郎需要对男方亲友献茶,与新娘一样,按照依次年长的顺序给男方亲友奉茶,并行礼,表达敬意和祝福。

5. 步骤五:最后,新娘和新郎要一起给双方的父母献茶。

首先是新娘给自己的父母奉茶,随后是新郎给自己的父母奉茶。

三、端茶时的注意事项:1. 礼仪仪形:端茶时,需保持婉转端庄的仪态,注意站立端正,颇有气质的模样。

2. 动作轻缓:在给亲友奉茶时,动作需缓慢从容,避免出现手忙脚乱,茶水溢出等尴尬场面。

3. 话语准确:给亲友奉茶时,要用恰当的话语表达敬意和祝福,要声音响亮、清晰,让每位亲友听得清楚。

4. 红包收取:端茶时,每位接受茶水的亲友都会回赠红包,在接红包的过程中,要微笑接受,也可以表示谢意和祝福。

端茶给新婚夫妻是一项充满仪式感和重要性的传统礼仪,参与者需保持谦虚、恭敬的态度,体现出对亲友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河湟回族婚俗中的茶文化

河湟回族婚俗中的茶文化

·2020·冬季号俗话说,进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茶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也体现在回族独特的婚俗礼仪之中。

在河湟地区,回族婚俗与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茶文化像血液一样渗入回族群众的婚姻生活之中。

在回族婚俗中所说的茶是礼茶,一般指的是茯砖。

茯砖是砖茶和茯茶的合称。

砖茶原为专茶,是茶马互市所用的专用茶,后因形状如砖一般,称之为砖茶;茯茶原为附茶,即专事茶马互市的商人附带的利茶,以附茶的交易利润充作茶商的收入。

因此把这种茶分别称为专茶和附茶,后改称为砖茶和茯茶,直到今天人们把称呼不同的这同一种茶统称为茯砖。

我结婚时与茶有关的主要馈赠及程序礼仪有请媒人、放问包(即提亲)、放茶包(即定亲)、回果子茶、送礼(即送聘礼)、添礼(即宴请亲友)、娶亲、回门(也称回食)、下厨房等。

几乎在每一道环节中,茶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请媒人时,父亲与家里的其他长辈商量,把村里能说会道、德高望重的长者逐个过一遍,看是否与女方家投缘,从而确定媒人。

然后,父亲和四阿爷等人拿着礼品去请媒人了。

当然,茶是必不可少的礼品,他们拿的是包装崭新的湖南临湘特制茯砖。

另外再带上桂圆、冰糖和其他礼品,来到媒人李阿奶家。

李阿奶觉得两家门当户对,大人脾气相投,爽快地收下礼物,表示愿意当这个媒。

有的媒人觉得两家不对路,也会拒绝。

但大部分媒人顺着请媒人家的愿望,事情成不成,都愿意走一趟。

媒人把亲事问好后,接下来就是放问包了。

放问包同样少不了茶,拿多少茶,也有一定的规矩。

我结婚时拿的是双茶双布(衣料布或成衣),茶和布都必须见双,且茶要拿好茶、新茶,每包茶都要用大红纸包起来后,和衣料包在蓝包裹中送到女方家去。

包问包的布十分讲究,用蓝布包上;正式提亲后,包放茶包、送礼等用大红布。

通过媒人的协调沟通,两家共同确定一个日子,周四或周五。

穆斯林认为,一周中周四周五周六的日子相比于其他时间要尊贵,因此婚嫁娶亲的日子大多定在这几天,特别是周五最多,因为是主麻日。

以茶代酒的政和“新娘茶”

以茶代酒的政和“新娘茶”

以茶代酒的政和“新娘茶”在福建政和高山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以茶代酒的民俗茶艺--“新娘茶”。

村里一年内娶媳妇的人家,公公要大面积种植番薯、黄豆等庄稼,收成后,在福建政和高山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以茶代酒的民俗茶艺--“新娘茶”。

村里一年内娶媳妇的人家,公公要大面积种植番薯、黄豆等庄稼,收成后,婆婆和刚过门的媳妇(新娘)都要在新春佳节到来之前的两三个月的时间里,筹备制作各种茶点蔬果摆“茶席”,招待乡亲,谓之请“新娘茶”。

每位新娘在结婚后要办四次新娘茶:第一次是在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要给公公婆婆、男方的舅舅、姑丈等长辈敬献新娘茶;第二次是在婚后第三天上午,新娘要给来帮助办喜事的妇女们敬献新娘茶,以表感谢之意;第三次是在每年新春佳节期间挑选日子举办最为隆重的新娘茶,一般是正月初三、初六、初九三天;第四次是在端午节前一天(五月初四),受邀请来喝新娘茶的人,主要是乡村里社会阅历丰富、态度谦和、举止端庄,语言得体的年长女性。

新娘可以从她们在品尝新娘茶过程的谈话中学习到在社会上要尊老爱幼,在家庭里要搞好团结、和睦相处,不能不说是对新娘进行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最生动的形式。

新娘敬茶讲究规矩。

茶宴其实是一种以茶代酒的宴会方式。

尤其讲究品茶和配茶。

茶叶是特制的“清明茶”或者是高山云雾茶,泡茶的是涧水古井的水,并用陶罐来烧。

泡茶有三种:冰糖茶、清茶或蛋花冰糖茶。

配茶的佐料有甜、咸、瓜果等多种食品,如糖醋姜片、糖拌地瓜干、芋丸、南瓜丝、茄咸、菇咸、笋咸、木耳咸以及各类腌、糟的萝卜干、苦菜干、蕨菜干、笋干等;瓜果类有炒黄豆、南瓜籽、葵花籽、橘子、柿子、锥栗、花生、蚕豆、黑豆、绿豆等;糖果类有水果糖、冬瓜糖、番薯糖、南瓜糖、麦芽糖等36样。

身着束腰斜襟、款式古朴红衣裳的新娘,头盘发髻,左鬓插玫瑰花,她轻唤一声“上茶了”,沿大厅四周向左右长辈施礼,俗称“走四角坪”--当然是上方就坐的婆婆,然后再按下左,下右,左上,右上的顺序相继而敬。

回族婚俗小记

回族婚俗小记

CYUNA'STU NATIONAUTYL 次来我家的朋友,看到我 I 家客厅沙发背后的墙壁装饰品,总会眼睛一壳,忍彳、住上刖慢慢打量,细细观赏,啧啧赞叹。

在那面粉白墙壁上,悬挂着梯形排列成三行的十几个小画框.里面是精心装裱的一幅幅手丁-刺绣作品,绣有喜鹊登梅、梅花报春、菊 花送香等各种喜庆吉利的精美图 案,颜色搭配和谐绚丽,刺绣针法同意后,男方再请媒人带着茶 叶礼品去女方家“放茶包”(即 定亲)。

这时就 可以正式商量 彩礼数额和婚礼日期了。

商议 达成共识后,女方家置办“果子技艺精湛。

来客常常难掩羡慕之情,打听绣品的来历,我总是自豪茶”赠送男方作 为回礼。

“果子地说,家传珍品,千金难寻。

这话虽然夸张,于我而言却是实情。

那都是母亲留给我的遗物,是她三十多年前,在暗淡的油灯形、圆形或心形下,一针一线为我们姐妹九个准备的嫁妆。

在我母亲那个年代,回族 人家的婚事上,女方家赠送男方亲朋必不可少的东西就是绣着各色 花儿的枕头、袜子、鞋垫、腰带等物品。

而这些来自姑娘娘家的绣品, 其图案描绘、色彩搭配、针脚技艺都代表着女家的荣耀。

人们常说,从母亲身上看女儿的品性,这些刺 绣作品其实也折射着女方的家教。

我的母亲是个心高气傲的人,她的 针线活儿是村里数一数二的,当然希望自己亲手绣的绣品能成为女儿婚礼上的骄傲,大姐还没到出嫁 年龄时,母亲日以继夜熬红双眼绣的绣品已经足够我们姐妹四个婚礼所需了。

说起回族人家的婚事,从媒人 说媒到男女相悦直至成婚完毕,其间要经历极其繁琐的过程。

当然,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青海各地的回族婚礼习俗虽然大体相同, 但细微处也各有不同。

在我的家乡 大通地区,年轻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先要请媒人带着砖茶和布料去 女方家“下问包儿”(提亲),在媒人的撮合下,双方子女及家长都欢喜茶” 一般为两盒,也有人家送四盒或八盒,方的盒子,用漂亮喜庆的红纸包 装,里面精心摆 放核桃仁、腰果、红枣、杏干 等各种干果和“湿果”(时令水 果),“果子茶”一送,意味着婚 事将近了。

可别随便给异性奉茶,这里面大有讲究

可别随便给异性奉茶,这里面大有讲究

可别随便给异性奉茶,这里面大有讲究婚礼是我们一生中重要的高光时刻往往提前大半年准备订婚的“婚前礼”成婚的“正婚礼”完婚的“婚后礼”都属于婚礼的范畴准备时间长也是情理之中每个人的婚礼不尽相同但都有共通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对烟酒茶糖的讲究杯小茶今天就几个地区的茶俗给大家介绍茶在婚礼中的作用供大家平常唠嗑时,增增闲趣江浙一带旧时有“三茶六礼”的婚礼仪式它是清末迎娶正妻的重要仪式“三茶”指的是订婚、结婚、洞房三次沏饮的茶现今部分地区仍有茶俗的影子比如招待“未来女婿”的毛脚女婿茶女方父母在女儿出嫁第二天用于招待亲家的亲家婆茶辽宁、内蒙古有用茶作为定婚礼品的习惯一般是一块4斤的茯茶在古人看来,“茶不移本,植必生子”以茶作为聘礼取的是其“不移植”的含义用来寓意“不移志”即祝福夫妇白头偕老的意思广西男女的说媒相亲中茶可以用来表达女方的态度按当地风俗男方初次到女方家中会收到女方敬的一杯茶如果茶中有糖,则说明姑娘中意小伙如果是淡茶,则表明姑娘和小伙没眼缘陕西男女青年从相亲到定亲都用茶来确定关系相亲时,若姑娘相中小伙子便会向男方的长辈敬茶并“改口”尊称对方“认亲”时,双方到男方家中由姑娘倒茶并依次送到男方家中各长辈的手中由此确定一门亲事云南新婚夫妇在婚礼当天需要对闹新房的人敬茶三杯第一杯“苦茶”茶叶烤出焦香,滋味苦涩第二杯“甜茶”茶叶、核桃、红枣加红糖,滋味甜蜜第三杯“回味茶”茶叶加蜂蜜、姜、花椒、桂皮等甜、苦、辣滋味都有,回味无穷三道茶寓意看宽人生起落,知足生活也表达主客间关系的亲密无间湖南有新婚夫妻亲手做擂茶待客的习俗这是当地闹洞房的一种形式擂茶需要用到“擂钵”即一个钵(碗),加上一根擂棍新郎新娘一人持一物在大家的打闹哄笑中将绿茶、花生、姜、芝麻等擂成膏状供大家冲沸水调饮滋味也是苦、甜、辣俱全关于茶俗在婚礼当中的运用,其实还有很多,比如:新郎接亲时,两人喝红枣桂圆鸡蛋茶,寓意“早生贵子”;新娘娶进门,拜了祖宗后喝的合合茶,寓意“百年好合”;新人洞房前,喝的交杯茶,寓意夫妻恩爱,家庭美满;新娘第二天回门,喝过答谢宾客的抬茶,会收到长辈给的“茶钱”。

婚礼敬茶需要注意些什么礼仪

婚礼敬茶需要注意些什么礼仪

婚礼敬茶需要注意些什么礼仪
1、新郎先呈起第一杯清茶,向岳父敬茶,改口。

敬岳母,改口。

2、新娘敬茶。

新人敬茶要双手持杯,上半身成鞠躬状,双手向前将茶杯伸到父母胸前40公分的距离,以便父母身体不用动就可以双手接到茶杯。

3、当父母喝茶后,新人双手接过茶杯,交给礼仪人员。

4、父母往往会有回礼送给新人,新人应双手接过,表示感谢。

婚礼敬茶时注意事项
民间茶待客要注意“茶满欺人”、“七茶八酒”之说,也就是斟茶时不能过满,以七分满为佳。

不要单手上茶,切忌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这些动作都是不礼貌的。

敬茶礼仪讲究是新人必知的哦,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婚礼敬茶顺序了呢?对于这个婚礼环节必不可少,新人一定要提前了解清楚,以免失了礼数,让老人家不开心。

新娘茶

新娘茶

. 新娘茶
食新娘茶
台湾南部习俗,结婚当天宴请至亲好友之后,至亲好友及宾客为了亲睹新娘的风采,因而有要求新娘捧甜茶请长辈亲戚的举动,俗称「食新娘茶」。

λ
食新娘茶要讲究伦理,以长辈至亲为先,然后才轮到平辈和朋友,座位也要按辈份安排。

新娘奉茶时,通常由媒人陪随。

宾客接受奉茶时,应口念「四句」吉祥语,俗称「四句联」。

λ
食新娘茶之程序λ
新娘手端甜茶,媒人口念「新娘出大厅、钱银满大厅」,进入厅堂,按辈份、座位大小,依序奉上,然后转回新房。

λ
端冬瓜糖、蜜饯或糖果奉敬。

λ
敬香烟或槟榔。

λ
拿打火机点香烟。

λ
收回茶杯,亲友赠送红包。

λ
新娘赠送礼物给每位参加食茶的亲友,如手帕、香皂....等,以示礼尚往来。

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族婚俗:新娘喝花茶新郎认大小
回族的风俗习惯,深受民族传统和汉文化双重影响。

回族自古以来看重婚姻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并作为一种神圣契约长相厮守。

结婚时必须举行双方同意联姻的仪式,也就是“尼卡哈”(证婚)仪式,婚姻才算合乎教律才算有效。

和其他民族婚姻一样,回族婚礼也经过提亲、送礼和娶嫁等程序,然而实际内容却大相径庭
1、提亲
小伙看中一个姑娘,就要托媒人去提亲。

有些地方除了这一个媒人之外,还要点定另两位媒人,共商下聘定亲事宜,因而才有“三媒六证”一说。

过去有专事说媒的媒婆,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手托两家,来回穿梭游说,而当事人家为了儿女终生大事办得顺利,往往也会对媒婆好生招待。

所以俗语讲:“媒婆婆,嘴吃得油坨坨”。

2、送礼
送礼又有“落话礼”、“水礼”之分。

“落话礼”表示女方家答应亲事,接受了礼行。

这个所谓礼行也叫“包包子”,包着“糖、茶、核桃仁、红枣”四样东西,且因分为“红黄绿蓝”四种包装颜色,又名“四色礼”。

“送水礼”也叫“开口礼”,实际上就是开口要“包包子”。

“包包子”份额的多少,取决于女方直系亲属的多少,要“包包子”的人,除了父母,还有父母双方的老人和兄弟姊妹,少则三五家,多则一二十家。

“包包子”在回族生活中占有相当尊贵的位置,尤其在婚事当中贯穿始终。

有些时候看似非常完满的一门姻缘,会因为“包包子”出了问题,导致退婚,从而留下终生遗憾。

在娶亲的头一天晚上,女方家还有一道“喝花茶”仪式。

“喝花茶”就是新娘告别少女,走向成熟的意思,因而受邀对象均为未婚姑娘。

姑娘们一边畅所欲言,回忆青春年少的亲密无间;一边祈愿新娘,走进婚姻殿堂美满幸福。

这是新娘人生转折的重要一晚,因而餐桌上要敬上十三个花碟子,各种糖果和糕点五颜六色,令人目不暇接。

而那沁人心脾的一壶绿茶,倒在茶杯里,仿佛盛开的绿色花瓣,品茗于口中,则是余香满口,浮想联翩。

3、“认大小”
回族人娶亲这天还有许多礼节,其中“卧其里应声”最为主要。

“卧其里”是阿拉伯语,意为“主婚”,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般由娘舅担任,安排整个婚姻过程,地位仅次于新娘父母,必须终生相认。

而所谓的“应声”,就是说序进程,完全由“卧其里”说了算。

事实上,为了烘托婚礼气氛,不少人都乐于即兴发挥一番。

回族人娶亲的时候,有一个叫“认大小”的固定仪式——结了婚就是一家人,新郎官就要论资排辈说“赛俩姆”(请安)了。

于是就有人开上了玩笑。

“说‘赛俩姆’一是声音要洪亮,二是要九十度躬身,你一样都不达标,重来,重来!”新郎脸一红,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又重复一遍,和第一次相比,声音也提高了八度。

“新郎官倒是符合了要求,可陪女婿(伴郎)又出了问题,没有办法,只得再来一遍!”开玩笑的人吹毛求疵,不依不饶。

4、“耍公婆”
回族人父母不参加娶亲,一般由新郎的长辈和同辈等代劳。

男的讲究要选德高望重的人,女的则要选德淑贤惠的小媳妇,送亲的人也是如此。

这个时候,等候在家的新郎父母,或许已经被那些迫不及待的人们“乔装打扮”起来。

或者涂成大花脸,耳朵上再挂一串红辣椒;或者反穿皮袄,后腰插一把大扫帚。

都说结婚三天没大小,这在回族婚礼“耍公婆”的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一件有意思的事,结婚第二天早晨,女方家人会做好包子端到新郎新娘面前,俗称“睁眼包子”。

就是娘家人有意在包子当中,搭配一两个特别咸,或者特别辣的,其用意既有戏耍的成分,也有考验女婿是否心细的因素。

如果新郎是个楞头青,狼吞虎咽时或许真的碰上其中一个,随之大呼小叫起来,一来显得不成熟,二来还成了笑话。

如果早有思想准备,即使不小心吃到了,也一定会在不动声色中吞进肚里,因为生活的酸甜苦辣,从此时起已经真正开始了。

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