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知识点汇总
一.秦汉时期社会思想的变化和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辉煌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尤其是儒、道、法等笼罩了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神秘的氛围中产生了清醒的理性主义,使中国思想史告别了混沌、混乱。
先秦思想家的思想,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思想多元性,每个人的思想面貌和内容各不相同,同一学派也很少陈陈相因的迹象,表现出独特的创见。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统一的要求,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遂使那种“蜂出而作,隔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弛说,联合诸侯”的诸子学,丧失了客观发展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一、社会思想呈现出融合交汇的特点:1.有关宇宙、社会、人类的知识,真正地互相综合成一个大体系:在诸子时代,“道术将为天下裂”,各自确认与坚守的立场与视角往往各执一偏,仿佛有一把开启各自房间的钥匙,却没有通用于各个房门的万能钥匙,不足于应付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与瞬息万变的社会需要。
2.这时期的社会思想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秦朝统一后所依据的不是哪一个学派的思想,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而又系统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背景,融合了包括人文、社会思想与兵法、数术、方技等实用技术在内的巨大的知识网络。
3.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整合和解释中国文化在此时的突破,不是有我有你的改变,不是“取而代之”的否定,而是一种“百川汇流”似的综合和兼容,并在综合和兼容中重新进行整合和解释。
关于这一时期的思想趋势,早在30年代,姚舜钦认为,秦汉时期的哲学是“混成的”,是“翻陈出新”和“互相融通”的。
汉学家葛瑞汉(A.C.Graham)认为,秦汉之际的思想有“折衷主义”趋向。
的确,汉初的黄老学派也好,儒家学说也好,他们分别与刑名法术、养生神仙、兵法阴阳、数术方技,各有互相通融的现象,特别是黄老之学。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黄老之学的评语就明确地说明这一问题,“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
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
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
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这种区分是理论的两个方面间的区分。
(一)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
(二)社会动力学主要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纲要——LQF一、理解说明题:1、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
答:语出《礼记·大传》,西周代商以后,鉴于殷商的教训,正式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由此就有了西周的宗法制,这个制度是:周天子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他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故为天下之大宗。
诸侯在其封国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如此层层递推,在全国范围内就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别子就是嫡长子之庶兄弟或同母弟,他成为一宗之祖,而别子的庶子又成为小宗。
2、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答:语出《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他以“复礼”和“正名”作为救世方略,但是孔子又不是盲目的复古主义者,他虽以“复礼”和“正名”为口号,却从周礼中发明出深远的意义和目的来,他从旧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精神灌输在“礼”的旧形式中。
他认为,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礼是文。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
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正,则事不成。
答:语出《论语·子路》。
在孔子看来,周礼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调整君臣上下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所以对等级和名分的任何破坏都是孔子所不能容忍的。
“名不正”,实际上就是社会基本准则与规范的丧失,它的后果将导致一切社会活动无法开展,社会的正常秩序无法建立。
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要求恢复周礼所规定的名分和秩序。
4、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答:语出《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发现,人与生俱来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种善心人人都有,是人与非人区别之所在。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3、统一化4、亲亲、尊尊5、敬天;明德;保民6、立德;立功;立言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宗法制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
以此类推。
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5分)2、“明分使群”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
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
“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
(5分)3、“生人之意”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
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
(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
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
(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
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
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
(4分)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
(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
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
(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商信仰;殷商时主导的宗教信仰属于祭祀文化,而不是巫术文化。
“帝”是殷人信仰的至上神,具有绝对的权威。
周公旦;天命观:天命周代商,虽天命不常,民心的向背就是天命所在敬德: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中心的地位,德的含义相当广泛,它既是指个人的德行,又是指政治上的德政。
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可得人之和。
保民是周公敬德思想的另一主题。
在周公那里,天命与德行都可以通过民情民意体现得出来,从而敬天敬德的思想在具体的政治实施中就自然要落实在保民之上。
孔子正名说;拨乱反正,使人的实际所为与名分、地位相符。
中心观念就是定名分,这是孔子社会政治学说的大旨。
礼和仁关系:孔子重视礼,但只有单纯外在形式的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人惟具有仁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守礼,仁是礼的内在根据所在。
为仁之方:仁的观念中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推己及人。
这也是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
“忠”和“恕”两字的含义相接近,都有以心相推度的意思在内。
这意味着我把别人当作与我一样的人来看,所以可以以类相推,可以将心比心。
孟子人性善(论证过程)人性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
人的普遍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这是最基本的社会属性。
推恩::孔子的推己及人侧重于个人为人处事,孟子的推恩是指社会政治生活,与民同乐,与民同好。
民本;仁政的中心思想,仁政的主要内容。
保民之道在于顺民、安民、养民、教民。
顺民是以民情民意为本,安民是指百姓安居乐业,教民是仁政的重要环节。
制民之产(井田制设计):指的是要使人民有一定的财产。
人民保持一定的私人财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正经界——恢复理想中的井田制;裕民生——农副业生产,实现家庭经济的自给自足;薄赋税——主张取民有制、以劳役赋税代替实物税收形式,对往来商旅不额外征税。
劳心劳力(评价)社会分工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要维持人们的物质生活,必须对生产劳动进行必要的分工。
历史与社会,思品期末复习提纲.doc
勿政治家:①禹②启③秦始皇④汉武帝⑤唐太宗⑥成吉思汗⑦伯利克里⑧屋大维⑨查理①禹: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禅让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夏朝,划定“九州”、铸造“九鼎”②启: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破坏禅让制(王位的世袭制)%1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被推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的建立者。
%1屋大维:公元前27年,屋大维自称共和国“元首”,独揽大权,实际上成为皇帝。
%1查理:查理曼帝国的第一个皇帝。
⑺中外古代史上各种制度•中国传说时代的禅让制:推举(贤能)的人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尧—舜—禹)•古印度的种姓制度P32•雅典的民主制P51•西欧的封建制度P57•理解“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答: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之间都A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人封建生\臣属关系。
/小封建主\/ ~农民 \ •中国秦朝时期确立的郡县制P79 ------------------------------•中国元朝的行省制P118元朝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中国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中国隋朝确立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P92仞改革:•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建筑设施、著名的交通要道。
(7康朝:长城、灵渠(P80-81仞西汉:陆上丝绸之路09切隋朝:京杭大运河停握“7、2、3、4、5、6’六个数字;007仞术元:海上丝绸之路(亦称陶瓷之路)021例当代:新丝绸之路一一亚欧大陆桥仞宗教、学派•天主教堂(基督教)立面垂直,气势壮观,向上的动势强烈,显示出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中国的佛寺是仿照宫殿府邸的结构而修建的,用以体现佛教的地位•清真寺建筑的中央为高耸的拱顶,内部高大的空间产生出强烈的宗教神秘感,以此来召唤信徒久许只极:凝聚了人们的力量,稳定社会秩序,保持人们心理平衡情绪稳定。
中国社会思想史 复习笔记 精品
一、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1.宗法制度:所谓宗法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而尤其指合族之人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在刚刚有氏族社会步入国家的商周时期就表现为王位的更替规则。
西周代商之后,正式确立了嫡长子(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的传承制度。
这样就产生了后世所说的宗法制:周王称天子,王位和财产有嫡长子继承,是同姓贵族的最高首领,称为天下之大宗。
嫡长子的兄弟等被封为诸侯,是为小宗。
诸侯在其封国之内对于卿大夫来说又是这种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此逐层递推,在全国内形成了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系统。
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2.敬德保民:周公敬德保民的思想与其“皇天无亲,唯德辅之”的天命观,即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性质密切相关的预设,衍生出天命惟德和天意民情两方面的思想,为其敬德保民思想提供理论依据。
A.敬德:天命惟德,那么保天命就意味着要敬明其德。
德的观念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它上与天命相应,从而可得天下之佑;下修保民慎罚之政,则可得人之和。
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德行,尤其指政治上的德政,主要包括慎罚和保民两方面。
B.慎罚:是德政的基本内容之一,又与德政相辅相成。
包括:a行使刑罚的时候要合义合宜,不以个人喜怒之心任意用刑,同时不用非道之谋、非典之法,从而避免滥用刑罚。
b小罪者不知反省,不得不杀,大罪者有思悔改之意,也可予以饶恕。
c目的是使民心悦诚服、勉力和调,不敢造次犯法,d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避免乱刑和错判。
C.保民:民情民意是天命、德行的镜子,所以敬德思想具体到政治实施中就要保民,只有保民才能敬德,保持天命。
保民与政权的长治久安密切相关,是国家的根本所在。
保民的思想与慎罚的思想互为表里,要保民就要明德慎罚。
其保民思想一大特色是强调对人民疾苦的关怀与老弱孤幼的保护,这点后为儒家仁学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基本道德观念之一。
二、先秦儒家思想1.孔子最基本的思想:孔子社会思想最基本的特点是道仁义,明人伦与重教化,这也是它所创立的儒家学派的基本特点。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
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
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
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
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
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
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
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
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
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Bl、我国第一个正式确定嫡长子传承制度的朝代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B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A、义B、仁C、礼D、信C3、在先秦诸子中,持人性恶观点的思想家是A、孟子B、墨子C、荀子D、孔子C4、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A、李悝B、商鞅C、韩非D、申不害A5、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是A、董仲舒B、贾谊C、张良D、陆贾B6、我国古代确左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朝代是A、夏朝B、西周C、商朝D、东周B7、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家是A、周公B、孔子C、老子D、韩非子C8、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的基本观点是A、性恶论B、性不善不恶论C、性善论D、性有善有恶论C9、在先秦,提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思想的是A、孔子B、墨子C、孟子D、荀子A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金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A、葛洪B、嵇康C、郭象D、阮籍B11、宋代提岀“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思想的思想家是A、张载B、朱熹C、程颖D、程颐B12、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是A、顾炎武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羲C13、东汉反谶纬思潮的集大成者是A、董仲舒B、王莽C、王充D、桓谭C14、在明末淸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A、黄宗激B、王夫之C、顾炎武D、龚自珍D15、在宋代提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和改革家是A、王安石B、朱熹C、张载D、范仲淹B16、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是A、张载B、朱熹C、程颖D、程颐B17、明代提岀“致良知”的哲学家是A、顾炎武B、王阳明C、王夫之D、黄宗淡B1&在淸代提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思想家是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曾国藩C19、20世纪初,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A、《仁学》B、《海国图志》C、《革命军》D、《大同书》D20、在淸代最先从事洋务运动的是A、李鸿章B、林则徐C、左宗棠D、曾国藩21、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A、恻隐之心B、羞恶之心C、恭敬之心D、是非之心E、进取之心22、下列先秦诸子属于道家的有A、老子B、庄子C、杨朱D、列子E、荀子F、韩非子23、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两大显学是指A、儒家B、墨家C、道教D、法家E、兵家24、下列属于庄子社会思想的是A、逍遥B、游世C、在宥D、天放E、非攻25、王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王田令B、五均赊货C、六莞令D、改革币制E、保甲法2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A、兼相爱B、非攻C、节用D、节葬E、非乐2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E、兵家思想 2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A、李悝B、慎到C、商鞅D、申不害E、韩非29、商鞅社会思想的两大支柱是A、以法治国B、重耕战C、交相利D、兼相爱E、敬鬼神30、下列思想家中可归到功利学派的有A、李觑B、陈亮C、叶适D、王阳明E、朱熹31、魏晋玄学主要以三本书即所谓的“三玄”为研究对象,“三玄”指ABCA、《老子》B、《庄子》C、《周易》D、《孟子》E、《春秋》32、宋代道学的真正奠基者是A、程颠B、程颐C、张载D、朱熹E、司马光33、董仲舒认为性可分为三品,即A、气质之性B、圣人之性C、中民之性D、斗筲之性E、天地之性34、《天朝天宙制度》的思想渊源有二,即A、原始基督教B、大同思想C、佛教D、道家E、墨家35、谭嗣同“仁一通一平等”的社会观的含义有A、中外通B、上下通C、男女内外通D、人我通E、百事通3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A、兼相爱B、非攻C、节用D、节葬E、非乐3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E、兵家思想3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A、李悝B、慎到C、商鞅D、申不害E、韩非39、商鞅社会思想的两大支柱是ABA、以法治国B、重耕战C、交相利D、兼相爱E、敬鬼神40、明末淸初三大思想家是A、顾炎武B、王夫之C、黄宗朝D、魏源E、龚自珍41、我国古代的春秋公羊学说将人类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A、据乱世B、升平世C、太平世D、小康世E、大同世42、下列人物中在戊戍政变中被杀的有A、谭嗣同B、康广仁C、林旭D、刘光第E、杨锐43、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有A、《日知录》B、《天卜郡国利病书》C、《亭林文集》D、《明夷待访录》E《明儒学案》44、王夫之的儒家社会观有A、尊君B、儒家道统论C、礼教中心论D、封建论E、井田论二、判断题1、注重信仰与崇拜,是殷商文化的特质之一。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
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思想史:是指经过相当理论化思考的社会观念史,它是社会史与哲学史之间的概念。
1926年,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正式使用了“学术思想史”一词。
中国的思想史研究内容包括传统的精英思想和一般民众观念研究。
传统精英思想研究以侯外庐为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多卷本《中国思想通史》。
中国思想史“侧重于中国社会方面”,或者侧重于大众思想,排除讨论宇宙心性的纯正哲学。
思想史的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古籍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民俗歌谣戏曲。
皇帝:皇帝是中国帝制时期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上古三皇五帝,都不是真正的帝王,仅为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其“皇”或“帝”号,为后人所追加。
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周天子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首位皇帝,史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取代了“帝”与“王”,成为中国两千年多来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
“皇帝”简称“皇”或“帝”。
王:象形字。
王字的甲骨文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
本义:天子、君主。
指因为自身修养和智慧以及能力非常之高进而被天下所有人推举为最高管理者的人,称之为王。
三横一竖即表示天地人的贯通。
能够让人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即称之为王。
后世由于人不在注重道德,任用手段成为最高统治者,仍然沿用”王“称,故而变成后来独裁统治的代表。
现代有些国家仍用这种称号,也是中华姓氏之一。
儒:《说文解字》对“儒”的解释是:“儒,柔也,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生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儒”。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晚到殷代有了专门负责办理丧葬事务的神职人员。
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巫师、术士。
他们精通当地的丧葬礼仪习惯,时间一长,便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职业,称人殉为厚葬,遭到墨家的极度反对。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第一站:夏商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一:夏商时期社会思想的历史地位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务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发展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为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的大趋势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商人的五个终极人生目标:(即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终考命三:人生最不幸的事有六短: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四:商代社会规范思想:关于人的个人修养,商代强调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人们做事于人于己都要过的去,无愧于心。
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恶是对其善德或恶德报应,报应也就是“得”。
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社会行为规范。
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
商代“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整个社会秩序。
五:实行孝道的社会作用1.通过实行孝道,人们可以不忘祖先,因而也就不会忘记血缘关系,可以使殷商的宗族血缘关系得以长期维持,以保证统治体系的长期巩固。
2.实行孝道,不但可使殷族中的人趋于醇厚而不去作乱,也可缓解社会矛盾,使其他各被奴役的阶级或阶层不致起而反抗奴隶主的统治。
3.由于殷商时代是崇拜祖先一元神的,所以,实行孝道就是对殷王的效忠,使人们都成为殷王的福俯首帖耳的臣民或奴隶。
六:宗法制:宗法制是西周社会政治生活的一个特点。
宗法制保证了长子继承制的实行。
七:西周礼乐制度和宗法制的密切内在联系:宗法制所设计出的是西周奴隶主阶级治理社会的组织框架,而礼乐制度设计出的是在宗法制度中调解内部各种关系,维护贵族特权的行为规范。
或者说,西周统治阶级的礼乐制度和社会规范思想,就是在宗法思想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周代宗法思想和礼制思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具有重大作用,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进步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
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
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
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
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
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知识
1.社会思想的定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社会思想史技术性方法:区域法、阶段法、学派法、阶层法、群体法、人物法、著作法、观念法、民族法、比较法。
3.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的社会思想的特点:从夏商到西周时期,社会思想的趋势是从重视神事向重视人间事物的方向发展。
其思想文化由氏族社会后期的以巫术文化占主导的,发展到为殷商时期的以祭祀文化占主导,再发展到西周时期的以礼乐文化为主导。
这种社会思想发展为趋向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叔孙豹的“三不朽”论:A:叔孙豹与“三不朽”论:叔孙豹为春秋时鲁国大夫,据《左传》记载,鲁大夫回答范宣子问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为不朽。
B:三不朽的意义:a: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即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
b:完全摆脱了“天”或“天命”对人生价值的影响,代表春秋时中国社会思想转向和发展趋势,至晚到春秋时期,中国社会思想的社会本位和伦理本位之特色已形成。
C:体现出一种人文历史观。
5.孔子论“仁”:“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他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
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他对仁的高度概括,所谓仁,就是克制自己,使礼治得以实行。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就是社会制定的人与人的关系与每个人主动服从礼,主动按社会规范处理好人与人关系等行为的有机的总和。
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规范的核心。
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提纲一、填空题(孔孟的经典言论背诵)1、道之以败,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3、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4、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
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7、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8、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9、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二、名词解释通功易事:出自《孟子〃滕文公下》,释义为分工合作,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道法自然:道家经典理论,释义为整个大自然都是在“道”的管理下,按照一定的法则在运行着。
政长制:由于人类过着群体的社会生活,就需要规定出规范人们行为的制度,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
要保证人们都按社会所公认的正当行为“义”办事,就有需要有一套社会组织,这就是所谓的“政长制”。
天人三策: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2、推明孔氏,抑黜百家;3、建立太学,选拔人才斗筲之性:一些人“恶”的情欲很多,情胜于性,无论如何教化也只能为恶。
中民之性:这一类人有情欲,但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
性三品:韩愈认为性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品。
上品之性,是生来就是“善”的,仁义礼智信兼备;中品之性,是“可导而上下”的,教化在个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下品之性是“恶”的,其指数是“反于一而悖于四”,违反“仁”而同时又不符合其他四种道德规范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本句的字面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烹调美味的小菜一样”,言外之意,治理国家应该如煎小鱼那样,小心翼翼,否则就会因为治理行动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动荡。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重点
名师整理优秀资源一、中古人性论内容1、孔子:孔子对人性的基本设定是人的本性普遍切近,习养造成了千差万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观察到并真正理解了人与人之间在种性相似的基础上存在着实然的分别,故他在肯定人性有共点的同时,又能承认人性有差异。
2、孟子性善论:一、“善”是人的本性。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二、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三、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
“富岁子弟多赖、懒。
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四、本性也需要“养”。
“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孟子讲性善的最经典的例子是,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落井的时候,每个路过的人都会本能地不加思考地向前把他拉住。
3、荀子性恶论的内容:第一,性本自然。
荀子亦认为所谓的人性指的是生之所以然,是人生而即有的自然之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而且,无论是尧舜还是桀纣,是人皆如此。
第二,“性伪之分”与“性伪合”。
在荀子的人性思想中,“性”与“伪”又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亦即“性伪合”。
也就是说,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统一于人性之中,彼此互为前提,缺一不可。
第三,性乃是“性”、“情”、“欲”的统一,而纵欲为“恶”。
4、董仲舒的“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区分为所谓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
所谓“圣人之性”,是天生的“过善”之性,是一般人先天不可能,后天不可及的。
“斗筲之性”,是无“善质”的,生来就“恶”的,教化无用,只能采用刑罚的手段来处置他们。
而“中民之性”,也就是万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必须通过王者的教化才能成善。
福州大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福州大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2、化性起伪伪”是指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的“礼义”,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化性起伪的具体方法有两方面:一是礼义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
而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3、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4、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
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民主思想的启蒙。
5、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墨家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
创始人为墨翟(墨子)。
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X,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主X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
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2、化性起伪伪”是指作为社会规X与制度的“礼义”,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化性起伪的具体方法有两方面:一是礼义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
而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3、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
“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4、民本思想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
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
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
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XX思想的启蒙。
5、法家思想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
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
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X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6、三破论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
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8、制民之产贤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应有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对上足够事奉父母,“制”是制定的意思。
9、道家思想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主X“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二、简答题1、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1)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的“仁义”之性,也就是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即人的社会属性,在这一意义上,孟子主X“人性本善”。
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原始的善心是人人所共有,也是人所特有的。
“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即对他人不幸所产生的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人对罪恶所产生的羞耻感;“辞让之心”即“恭敬之心”,是人尊上敬长、礼让他人的情感;“是非之心”是人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即人的正义感。
“四心”是“四性”的发端或者萌芽,四性即人类普遍的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属性。
(2)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但却有赖于人们的操存与培养。
一个人能否实现其善性,取决于他能否存养其本心,找回丢失了的“良心”,也就是“求放心”。
因此,人的社会属性的实现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相关联的。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实现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基本社会规X的社会化过程,尤其要重视以教育的手段来改变社会环境。
2、简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作为一门深奥的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持续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XX都有着特殊的意义。
它构想了一种良性的社会运行机制,但是由于不符合当时社会潮流而未能得到实现,它所体现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是当时所有其它思想都无法达到的,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对当时的社会机制提出批判等等。
但是由于它本身的道理太过深奥,语言又比较简短,造成世人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一度成为边缘思想。
当代中国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局面,积极借鉴道家思想的有益成分,为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做指导。
3、简述你对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的认识所谓佛道之争,字面意思就是佛教和道教的争斗,那么它们争什么呢?地位,两家都想压下对方,进一步打破儒家独尊的地位然后自己取而代之。
那么这两家的争斗就体现出了一种外来思想与本土思想的斗争,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开放性略显不足,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二者的争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你死我活,反而是二者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借鉴,交流,最终实现了双赢,佛教渐趋本土化,道家也有了新的发展。
佛道之争的本质体现的的是一种文化必须秉持着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
4、简述近世儒家思想的变化一、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
代表作有《XX书》等。
三、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XX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
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礼制订了非常详细的“结会”“动议”等程序和仪规;在《民族主义》讲稿中以恢复“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儒家道德,作为复兴民族的基础;在《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圣贤才智平庸愚劣”的观念来讲解真平等与假平等的分野。
在《民生主义》讲稿中以儒家倡导的XX主义作为民生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同义语。
四、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是新儒学的开宗明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梁溯溟、X君励、熊十力等人开始在“新儒学”旗帜下进行的儒学研究。
新儒学开宗的政治基础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三XX义中含有儒学的内容。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新儒学的活动主要体现于思想领域;新儒学的目标是在汇通中西文化的前提下解释和发展儒学。
代表作有梁溯溟的《乡村建设》、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等。
主要成果是熊十力继承陆王心学构筑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和冯友兰的“新理学”。
总的说来,新儒学基本上是以儒学的“内圣外王”为立宗之本的,它是在儒学遭到普遍责难的时候出现的。
这一阶段的新儒学在思想研究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是没有对社会发展产生有价值的影响。
五、从新中国建立到大陆文化大革命结束是新儒学的沉寂阶段,这一阶段不仅中国大陆的新儒学研究归于沉寂,海外新儒学亦甚少成绩。
六、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是新儒学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尚在进行之中。
恢复阶段的主要特征是过去的一些新儒学著作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学术界开始反思和讨论新儒学的功过利弊。
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过去“新儒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儒学和新儒学进行彻底的和全面的去糟取精古为今用。
发展阶段的新儒学是当代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新兴的“大众儒学”是当代新儒学发展的最高成果。
七、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概念和定义是X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X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
5、简述程颢、程颐的理学思想。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
反对王安石新政。
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
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程颐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X“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6、比较老子、庄子思想的异同老子:(1)道法自然:老子的全部思想都是以“道”为出发点而展开。
在老子看来,道无名无形,“惟恍惟惚”,先于天地万物而生而又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大道的作用不受任何外在强制力量的影响,只是自然如此而已。
人法道而道法自然,人类社会的运作规则应该像天道运行那样自然而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社会思想的哲学基础。
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2)无为而无不为:“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在对人类社会的管理中就是“无为”。
所谓“无为”,简而言之就是有一种治理社会过程中的不干涉与不扰民。
“治大国若烹小鲜”,若统治者强加干涉,大举多端,而且苛政厚敛、严刑重罚、穷兵黩武,则对人民为害不浅。
但老子“无为”的主X并不意味着要取消任何对社会的控制行为,他所反对的是那种不合乎“道”的强行妄“为”,强调的是“不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