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大学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墨家
墨家是中国东周时期主要哲学派别之一,与孔子(儒家)、老子(道家)为代表的三大汉族哲学体系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X,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主X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重视文化传承(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
2、化性起伪
伪”是指作为社会规X与制度的“礼义”,化性起伪,即将人的的生物属性改造成为具有“礼义”的社会属性,这也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化性起伪的具体方法有两方面:一是礼义的学习与道德的积累。而是环境的影响与习俗的熏陶。
3、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自然而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精辟涵括、阐述出来。“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4、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它发端于商周交替之时。明末清初,随着激烈的阶级斗争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因素产生,古代民本思想得到极大发挥,就是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独裁进行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指责君主制度是“天下之大害”,反对君主把天下当作私产,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君的责任就在于“以天下万民为事”。这种社会政治思想是进步的,可以看作是早期XX思想的启蒙。
5、法家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子产。战国时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法家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X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6、三破论
佛教入国破国入家破家入身破身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
8、制民之产
贤明的君主制定老百姓应有的产业,一定让他们对上足够事奉父母,
“制”是制定的意思。
9、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
道家主X“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看法精炼独到、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二、简答题
1、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1)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的“仁义”之性,也就是人的基本道德情感与道德意识,即人的社会属性,在这一意义上,孟子主X“人性本善”。人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原始的善心是人人所共有,也是人所特有的。“恻隐之心”即“不忍人之心”,即对他人不幸所产生的同情心;“羞恶之心”是人对罪恶所产生的羞耻感;“辞让之心”即“恭敬之心”,是人尊上敬长、礼让他人的情感;“是非之心”是人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即人的正义感。“四心”是“四性”的发端或者萌芽,四性即人类普遍的善性,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是人类最为基本的社会属性。
(2)人的善性是人先天所具有,但却有赖于人们的操存与培养。一个人能否实现其善性,取决于他能否存养其本心,找回丢失了的“良心”,也就是“求放心”。因此,人的社会属性的实现与个人的道德修养是相关联的。
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人性的实现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要重视基本社会规X的社会化过程,尤其要重视以教育的手段来改变社会环境。
2、简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作为一门深奥的哲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并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里持续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XX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构想了一种良性的社会运行机制,但是由于不符合当时社会潮流而未能得到实现,它所体现的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思想是当时所有其它思想都无法达到的,提出要遵循自然规律,对
当时的社会机制提出批判等等。但是由于它本身的道理太过深奥,语言又比较简短,造成世人对它的了解知之甚少,所以一度成为边缘思想。当代中国正在努力打破这种局面,积极借鉴道家思想的有益成分,为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做指导。
3、简述你对魏晋南北朝佛道之争的认识
所谓佛道之争,字面意思就是佛教和道教的争斗,那么它们争什么呢?地位,两家都想压下对方,进一步打破儒家独尊的地位然后自己取而代之。那么这两家的争斗就体现出了一种外来思想与本土思想的斗争,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中华本土文化的开放性略显不足,但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在二者的争斗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你死我活,反而是二者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借鉴,交流,最终实现了双赢,佛教渐趋本土化,道家也有了新的发展。佛道之争的本质体现的的是一种文化必须秉持着开放的心态才能够更进一步的发展。
4、简述近世儒家思想的变化
一、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是新儒学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儒家学者在西方文明冲击之下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一些内容以求自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这一阶段的代表思想。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是新儒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日趋成熟的托古改制的社会改良思想,即用儒学来解释改良思想。代表作有《XX书》等。
三、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是新儒学的嬗变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孙文的籍古创制,孙文在学习西方XX经验和思考西方弊政的基础上,仿慕儒家体制创立了政权与治权分立的学说和五权分立的政体学说。在《建国方略》中慕仿周